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幕遮范仲淹

苏幕遮范仲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幕遮范仲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第1篇

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3、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李商隐《哭刘司户蕡》

4、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

5、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

6、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秋风词》

7、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9、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第2篇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第3篇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5、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7、别因为寂寞而错爱,别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8、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9、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10、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2、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13、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4、不想面对他离开,逃避不是一个好方法,但却是唯一的办法。

15、该是你的迟早都会是你的,若不是你的即使强留也留不住。

16、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7、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18、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1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0、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花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茑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21、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3、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2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5、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26、三尺焦桐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第4篇

1. 儿化 儿化不仅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作用,还有表示感彩的作用。在【叨叨令】一曲中,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等儿化词语频繁出现,词语儿化后就带有一定的感彩,具体地表达了主人公一种亲切爱恋或喜爱的感情。

2. 叠词 【叨叨令】一曲中“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使表意丰富细腻,再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把莺莺那种呜咽的声气,如泣如诉的神态,哀哀切切的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王实甫是善用叠字写离情别绪、缠绵幽怨的高手,在【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中前曲句句用叠字:“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意境中寓情,情又因优美的语言而生。

3. 化用 化用古代诗词语句,以特有的语义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碧云天,黄花地”是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取秋景凄凉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是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如”改为“先”,更能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4. 口语作品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俗语,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如:“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这些句子融入了大量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又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第5篇

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5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7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8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9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0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2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1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1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16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17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18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2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2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2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3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24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25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2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2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8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29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30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3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32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3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34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35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3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7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38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3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40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41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4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43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4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45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4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47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8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第6篇

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写下这篇《岳阳楼记》。里头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人皆知,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范仲淹一生根本没去过岳阳楼!这是他依据滕子京寄来的书信和洞庭湖的风景图,凭借阅读与创作经验,根据自己游览其他亭台楼阁的经历,“脑洞大开”写下的。

当年滕子京谪守巴陵,主持重修岳阳楼。岳阳楼修缮完毕时,不少同僚前来参加落成典礼,按理说滕子京应该高兴才是,事实上他却很悲伤,宋记《清波杂志》记载:

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我们先不究其悲伤的原因,只说“凭栏大恸数场”这句话,它无意中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文“登高”题材的主旋律:“恸”――深沉的悲痛。

登高在现代不过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活动,而在古代,登高然后赋诗,是文人必备的一项技能,班固甚至觉得这是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必要条件,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张嘴能吟诗作对,伸手能写字画画,抬脚还要能登高凭栏,古时的文人不好当啊!

登高赋诗――景萧瑟,情不平

中国古典诗文“登高”题材的开山之作,是宋玉的《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⒃鲮べ猓薄寒之中人。怆U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宋玉,相传为屈原的弟子,又名子渊,战国时期楚国文人。他的《九辩》怎么就成了“登高”题材的开山之作呢?因为它奠定了“登高”文学的两大基调:写景的基调与情感的基调。

写景的基调,是“萧瑟”“摇落变衰”。柳永那首脍炙人口的《八声甘州》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又比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这样一番萧瑟肃杀的景象。

情感的基调,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贫士失职、怀才不遇、流落遭贬、落第还乡、羁旅漂泊、国破家亡……这些“不平”的情感,在登高之时特别容易流露,也就记录在了文学作品中。还是说我们耳熟能详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身世飘零,老病孤愁,这里面既寄寓了杜甫对当时大唐国势的感慨,也回应了“登高”文学的情感基调。

泪流满面――爱登高,怕登高

“登高”文学的第二把交椅,则要给王粲的《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建安时期,除了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文学造诣比较高的就数“建安七子”了。王粲是“建安七子”之首,以上摘录了《登楼赋》中的名句,里头尤其出色的是描写登楼落泪的场景“涕横坠而弗禁”。“横坠”这个词是传神之笔,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内牛满面”了。

可见,文人们爱登高,却又怕登高。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南唐国主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违命侯。去国前夕,李煜写下了《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独自一人的时候不要登高凭栏,为什么?因为悲痛之情一个人难以承受,真真是“国主做不到啊”!

相似的情感抒写,在唐宋文人笔下还有很多:柳永在《八声甘州》中说“不忍登高临远”,李清照在《浣溪沙》中说“劝君莫上最高梯”……而范仲淹的《苏幕遮》与李煜词最接近: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休独倚”与“莫凭栏”的情感如出一辙。

把这种情感写得更直白显豁的,是宋末词人张炎的《八声甘州》:“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一个“怕”字,直截了当。

“涕横坠而弗禁”也好,“休独倚”“莫凭栏”也好,凡此种种,都照应了滕子京的“大恸”。

诗人登高凭栏,本来为的是开拓视野,以抒发郁积之情。哪知道,一旦面对宇宙之浩瀚,感受到时空之无穷,开始反省自身之渺小后,原先的悲痛反而被放大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种超越,放大了的悲痛是更深层次的,与原先个人一己的荣辱得失有所不同,不再拘囿于尘世间琐碎功名利禄,而是能够抵达天人物我、宇宙生命之宏大主题。文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涤荡心灵,体验升华,获得一种纯粹崇高的悲感。用时下的话说,就是“心灵的净化”,在悲痛的背后,有着对人生的体悟,对天地万物的超旷之怀。

再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就能知道,这“涕”不是悲观,不是消极,是生命的大感动,是一份极为难得的体验。

知识链接:古代文人何时登高

古时候,逢重阳节必登高。古人以“阳”称九,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阳”。据南北朝时期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记载,这一习俗始于东汉时期桓景与费长房。

桓景是费长房的学生。费长房习得道升仙之术,有一天他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中当有灾祸,宜急去,让家人各作绛囊,盛满茱萸缠系在手臂上,登高饮酒,则此祸可除。”桓景照着费长房的话做,齐家登山,晚上回来,看见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死。所以后来过重阳节就有了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的习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就有这样的场景描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第7篇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概括这首诗中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这些命题考查的是景物在营造氛围上的作用,或者景物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一般采用“作者描写了……的景象,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情感”的模式。根据这个模式,在答题时,我们可以分以下两步来赏析诗词的景物形象。

首先,描绘图景画面。写诗如同作画,作者会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以尽显景物之美。所以,要讲清楚“作者描写了……的景象”,可以从描写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景物本身,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分析。

(1) 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写景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雪似的层层浪花,从形、声、色的角度生动地表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2) 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杜甫的《绝句》一诗就是典型的动静结合,动景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静景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早春的清、新、雅、静。

(3) 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请看范仲淹的名作《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该词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地描绘了塞外景色,抓住秋景的鲜明特点――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建构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写景之中暗寓思乡之情。

第二,从景物给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感受入手。

比如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考查的张先的《西溪无相院》:“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颔联的上句着眼于视觉感受,写浮萍,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首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感受,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首联的“静”字。

其次,品读景物意象。对诗词中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所以,在描述了诗词的景物形象后,还要品读景物的意象,点明其所营造的氛围或者表达的情感。这时,如果能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特点和作用,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作者或借助意象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枫叶、荻花这些典型的秋天的意象,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或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将思念之情融入明月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或塑造背景、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前半句的三个意象塑造了镇守之地的苍茫,为后半句思乡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或塑造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或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如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这一类的意象有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

或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一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或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的“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的“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的“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宋)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第8篇

“诗言志”。“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隐喻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下面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常咏叹的对象。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秋。(宋玉《九辩》)

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

“心上秋”前加离人二字,准确地表现出离别的人的最怕到秋天,遇秋t感伤的意蕴。又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人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再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四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出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

“月亮”的别名

在中国,古人除了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蟾蜍守卫”等神话传说中的相关物象来称代月亮外,还根据月相变化,赋予其许多形象化的别名。现撷取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月亮别名列举如下:

1.传说月中有兔子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蟾兔”“金蟾”“银蟾”“玉蟾”“蟾宫”“蟾蜍”。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中的“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中的“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方干《中秋月》中的“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诗僧惠洪《秋千》中的“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降谪仙”,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的“闽国去,蟾蜍亏复圆”,等等。

2.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轮”“桂宫”“桂魄”。如李涉《秋夜题夷陵水馆》中的“凝碧初高海气秋,桂轮斜落到江楼”,王维《秋夜曲》中的“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等等。

3.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

4.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如屈原《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5.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6.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如陆游《采莲》中的“云散青天挂玉钩,石城艇子近新秋”。

7.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如李贺的《南园》中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8.满月如轮、如盘、如镜、如壶,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冰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飞镜”“玉壶”。如元稹《月》中的“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陆游《月下作》中的“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中的“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贺《七夕》中的“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辛弃疾《太常引》中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