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子说

孔子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孔子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孔子说范文第1篇

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说范文第2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孔子说范文第3篇

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

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

孔子说范文第4篇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到沂河里去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同意曾皙的想法呀!”

感悟:曾皙的志向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乐,富有美感,又耐人寻味。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考余地。

原段呈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曾皙)曰:“莫春者③,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④,风乎舞雩⑤,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⑥:“吾与点也。”

(《论语》)

【注释】

①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②毋吾以也:毋,不要。以,认为。意思是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③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 ④沂(yí):水名,源出山东省,至江苏省入海。 ⑤舞雩(yú):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山东曲阜。 ⑥喟然:长叹的样子。

佳句点击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想一想

如果你也是当时侍坐中的一位学生,你会怎么回答呢?

博闻馆

孔子的得意弟子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岁。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他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说他听讲时默不作声,好像很愚笨;退下去自己研读,却也能发挥,并不愚笨。孔子称赞颜回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句名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颜回能在贫苦的环境中不改变乐观的态度,孔子很推崇这种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

孔子说范文第5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译】

孔子说:“如果发财可以追求到的话,就是做个市场的看门人,那我也干。如果并非如此,那还是干我愿意干的事情吧。”

【注】

执鞭之士:根据《周礼》,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路的人让道。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意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读】

这也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意思。发财确有极大的偶然性,并非只要努力就能得到。不像读书、做人,只要努力,总可以有所成就。

片段选读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

孔子对颜回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归隐修身养行;只有我与你可以做到吧!”子路说:“老师如果率领部队,又找谁同去?”孔子说:“空手打虎,徒步过河,这样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临情势谨慎恐惧,周密考虑以求成功的人。”

【注】

用:任用权在别人,如何因应则在自己。孔子认为这是极其困难的挑战。一般人是易“行”难“藏”。

【读】

问答都很有趣。子路嫉妒孔子盛赞颜回,从而夸耀自己的勇敢,跃然纸上。而孔子又一次挫折他,还是老话:光凭勇敢不行。

片段选读三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

颜回、子路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自己的志愿?”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高贵皮衣和朋友们一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回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彰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的志愿。”孔子说:“使老一代安心,朋友一代信任,年轻一代关怀。”

【注】

无憾:不觉可惜或遗憾。子路以朋友的情义远重于个人的财物,已经把握了正确的价值观。

无伐善:颜回志在自我修养,化除人我界限,走向无私的目标。

孔子说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孔子;君子;小人;道德品质

近日细读《论语》,留意到除了讲“仁”有109处外,孔子谈得最多得就是“君子”,达107处之多,有人曾以此为据,把孔子所设想的理想国命名为“君子国”,可见君子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还留意到有关“君子”与“小人”方面的内容,书中孔子崇君子鄙小人的述说很多,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篇》)等这种对比的说法就有18处,对于孔子君子小人观的诸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很有现实意义,很值得为政者借鉴。

一、君子与小人的概念分析

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君子”的概念由来已久,形成了一个含义广泛、层次复杂的概念。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理解,“君子”可指君王、君主,也即是国家的首领;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理解,“君子”表示遵守法律、忠实于统治阶级意志的人;从伦理思想的角度理解,“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品性优秀,具有崇高人生境界的人;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君子”还可以理解为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小人”,与“君子”相对,在儒家思想中同样是一个含义广泛、层次复杂的概念。与君王、君主相对,“小人”可指一般的普通的平民百姓;与守法的人相对,“小人”可看做是顾利枉法的人;与有德之人相对,“小人”指道德品性差、人生境界不高的人;与志向高远的人相对,“小人”是指胸无大志,抱负肤浅的人。

在儒家思想里,“君子”与“小人”均可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理解和阐释。今天理解的“君子”与“小人”更多的是从伦理思想的角度来理解,如杨伯峻著的《论语译注》中指出,多数《论语》中出现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少数指在高位的人,如“君子之德风”(《论语・颜渊篇》);绝大多数“小人”是指无德之人(出现20次),如“小人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篇》);只有极少数是指老百姓(出现4次),如“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篇》)。从伦理角度和生活实践角度对孔子思想中“君子”与“小人”的阐释,在今天仍有许多合理的思想,孔子崇“君子”损“小人”对为政者的道德

修养起着引导作用。

二、君子与小人的含义对照

在《论语》一书中,“君子”与“小人”的对照多达18段,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等,孔子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君子人格,从正反两面来对“君子”进行解释,以便后学更好的选择做“君子儒”。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表现在多个方面,择其要者有以下五点: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对义和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篇》),“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在孔子的眼里,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而轻利,见利而为的小人重利而轻义。前者受人尊敬,后者惹人生怨。

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不是说君子完全不要利、完全不讲利,而是说君子能“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即君子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群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经济利益与道德准则发生矛盾的时候,决不干违背道德良心的事,决不干非法的事,决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尽管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感到义和利得矛盾并非能轻易统一,他还是明确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应以道义为上。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在弟子中提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篇》)、“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旨在以义导利,修身建业,谋求长远发展。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篇》)一样,君子心怀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地和实惠。孔子在这里把“义”和“利”这一对对立概念点出,让我们作为道德主体来选择做君子还是做小人。

(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这里的“求”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从积极追求的角度说,是指要自强,即是《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借用孔子在《论语・子罕篇》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成败完全靠自己;另一方面“求”也有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探求,就如《中庸》里所说的:“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己身’。”君子立身处世就想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总之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孔子还说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篇》)君子由于有对自己内在仁性的自觉,能够致力于开拓自己内在的人格世界,能够从日常的生活琐事中经过自我的道德磨练与维持,达到通物我、贯己人、一天人的境界,成为一个有坚定的德性与操守的仁人志士。小人由于意在利禄,往往不知返求自省以成就自己的德性,而是求诸他人以获取一己的私利,很难成就内在的精神世界,只能“下达”于利。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是表现在生活态度上。君子由于仁德在心、知命达观,安贫乐道,因而即使是在贫困危厄之中,依然表现得坦荡安详、平正舒泰,居于上位则从不心高气傲,盛气凌人。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乱矣”(《论语・卫灵公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篇》),君子为人坦荡,真心诚意,没有绕弯,人品如岁寒之松柏。小人则因为孜孜以求利,私欲缠身,因而总是戚戚不安,忧惧贫困。孔子说:“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子路篇》)小人一旦身居高位,却又总患得患失,惟恐失尊而矜己傲物,尽其骄奢,得不到安详舒泰。

(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是表现在待人处事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就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君子由于能一秉仁心,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德性,从处事应物之合宜合适的要求出发,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

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就是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注重合宜合理,强调整体的团结、协作,而不是结党营私。小人则只会盲目的附从上级的意见,而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不同而又正确的己见,他们不注重整体的团结、协作,而只重结党营私。

(五)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这是表现在用人方面。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篇》)就是说:在君子底下工作很容易,讨他欢喜却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不会欢喜;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根据衡量个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 。在小人底下工作很难,讨他欢喜却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讨他欢喜,他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便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君子衡量一个人有他自己既定的标准。如果品格上让君子瞧不起或者不以正当的方式来讨君子喜欢,君子就不会真心喜欢一个人。君子又用人如器,总是根据人的才能去分配工作,每个在君子手下工作的人总是因为各得其宜而干得胜任愉快。小人虽喜欢手下的讨好,但使用人的时候求全责备,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有胜任愉快的感觉。

三、孔子君子小人观的政治伦理价值

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义利观、立身处世、生活态度和用人观念等方面。孔子把君子和小人对照说明,是为了让他的学生牢记两者的差别,尽快从“小人儒”提升到“君子儒”的境界,积极从政,以实现自己君子治国的理想。从政治伦理角度来看,尧、舜、禹等不仅是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楷模,也是为政者在道德品质方面应当努力效法的榜样。概括的来说,从政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躬行实践君子人格

为政者应当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并通过这种道德修养努力到达“君子”的境界。为政者要立志做君子,并躬行君子的道德品质。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篇》),即是奉劝弟子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他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从政者立身处世和治理政事的根本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努力向“君子”的境界靠近,“自强不息”,这样才能立好身治好国。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篇》)的君子修养的三个层次,都必须靠“修己”即依赖自身的道德修养,就是同样的道理。

为政者不仅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向内用力,“修己以敬”,为政者还要躬行君子,以身作则,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为老百姓树立榜样,起带头和表率作用。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为政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对广大老百姓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不可不时刻注意,努力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二)见利思义,节俭廉洁

对义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明确提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篇》)、“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篇》)。他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很明显,孔子所认为的“君子”主张的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篇》)。这里的“义”是指一个社会普遍推崇的道德准则,“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为政者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利益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为政者应效法“君子”,时刻牢记“见利思义”,做到以集体利益、长远利益为重,大公无私,先公后私,服从大局。

为政者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节俭廉洁,是“见利思义”的客观要求。即使我们不能做到都像颜回那样贤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至少也要做到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为政者只有节俭廉洁,才能保证德行的实现。节俭廉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传统和作风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需要继承这项优良传统,勤俭节约,廉洁奉公。

(三)心胸坦荡,光明磊落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要像“君子”一样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篇》)就是说君子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为政者要加强自我的反省,向君子学习,保持一颗仁德心,达观知命,安贫乐道,做到“固穷”和“泰而不骄”,而不是像小人那样被私心缠绕而整天忧患不已,患得患失,得不到内心的安详与坦荡。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在孔子看来,为政者应当光明磊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搞好团结为重,同时又不结党营私。孔子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篇》)这也为为政者提出了光明磊落的要求。为政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办事公开,光明磊落,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四)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为政者能否做到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既是一个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问题,也体现着为政者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论语・子路篇》)君子衡量一个人有他自己既定的标准,由于一秉仁心,自然能根据个人的德与才来使用人,做好工作。孔子还说:“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为政者选用人才要看德行,要任人唯贤,不能只看其出身门第。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篇》为政者知人善任,才能使民服,才能得天下治天下。对于为政者来说,能否具有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问题,不可不慎。

参考文献

[1]朱熹[宋].论语集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段维龙.论语的智慧[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5]雷原.《论语》―中国人的圣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孔子说范文第7篇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11日)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又称“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他是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有72人。还教出了不少有才能的学生,可慨括成一句话:“桃李满天飞,就出自此出。”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影响最大的人,就要数孔子了。孔子在世上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译”,“千古圣人”,他还是当时已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事代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所以名丘。孔子曾修《诗经》,《尚书》,定《礼》,《乐》,序《周易》,《春秋》。

下面我为大家说说孔子的小故事吧!孔子精通音乐,深谙画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素养。在齐国,有一次他听到韶乐,赞不绝口,自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不熟。”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孔子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再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师襄子肃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就这样,孔子才学新的曲子了。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而我们呢?一知道一小点就说会了,会了,而真正的呢?其实根本就不熟悉!

孔子73岁,患病,不俞而碎,被葬于曲莆城泗水之上,今孔林所在地。

孔子说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论语》;孔子思想;“仁”;消除误解

0 前言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论语》正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论语》虽然篇幅短小(共20篇),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孔子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而且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学一点《论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且对学生将来的立身处世也大有裨益。

高二下学期我们开设了《论语》选修课。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的文学积累太少,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思想和经历知之甚少。课本也只是选取了《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学生读到的是一些只言片语,难免会断章取义。加上《论语》中中的某些内容离我们的时代较为久远,致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有些学生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一些误解和消极情绪。因此,要想让学生理解经典,并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首先就应该消除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误解。

1 对孔子之“仁”的理解

孔子十分推崇仁德。“仁”是他理想人格的核心。那什么是“仁”呢?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值得我们终身践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出了仁的根本。它是一种由己及人的精神,而有的同学却说:“人和人的需求和爱好怎么会是相同的呢?自己喜欢的,对方不一定喜欢,而自己不喜欢的,对方却不一定讨厌。以自己的欲或不欲去推及别人,这就不是爱护别人了,反而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如果好恶的标准不同,那岂不是给别人造成了伤害?”这其实就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误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博爱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论。“恕”就是用自己的心去体察别人的心,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它的标准不是一人一事,而是普遍的大家都认可的标准,那就是爱。当你看到一个顽皮的孩童,想到自己的弟弟妹妹而目光中多一些宽容和疼爱;当你与父母因琐事而起了争执,想到自己也终有为人父母时而能心存理解和感恩;当你发现别人错误的行为,想到自己也不是无缺的,因此不是粗暴地指责而是委婉的提醒……每当这样的时刻,你的心就会温柔而幸福,因为仁正在你的心里。

2 孔子并不否定私欲

颜渊也曾问过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论语颜渊》)这句话的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仁”。(《先秦诸子选读》 人教版26页)而课后相关链接中却将“克”解释为“克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一字之差就让许多同学对孔子思想产生了误解。他们认为孔子否定私欲。人不能爱自己,一切只能遵循礼的规定,孔子就是一个禁欲主义者。而孔子称赞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所以有人认为孔子是一个只愿过苦日子的清教徒。其实孔子没有否定过私欲。他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提正是爱自己。面对富贵,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他只是在提醒我们,不能任由自己的私欲无限膨胀,而做出有损仁德的事。不能只想到自己而伤害他人。君子也爱财,只是君子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说,君子应安贫乐道。并不是说孔子生来就喜欢过贫苦的生活。他曾经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在奴隶社会,出身决定富贵,命运不是自己能主宰的。孔子的安贫乐道就为这些生而贫苦的人们寻找到了一条心灵解脱之道。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贫困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在任何境遇中你都能活的快乐。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小人因为整日纠结于自己的私利,唯恐失去,最怕吃亏,因此整日患得患失,忐忑不安。人活一世,追求富贵也罢,名利也好,最终都是为了内心的幸福。若不择手段,蝇营狗苟。失去的正是一颗可以幸福的心,人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而君子因为内心善良,宽容而活得坦坦荡荡。仁就是我们的幸福之道。

3 如何认识孔子推崇的“礼”

颜渊曾经问仁的具体做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有的学生就对孔子产生了这样的误解:孔子以“礼”来束缚人们的自由,压抑人们的个性,就是为了以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君主专制。 孔子的确十分推崇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但我不认为他仅仅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正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们的生命由地位高的人主宰。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话道出了“礼”的根本。孔子向地位低的人传道,希望他们能谨言慎行,不招致怨怒,从而保全自己。孔子同时向地位高的人传道,希望他们能施行仁政,爱惜民力,不滥杀无辜。我觉得孔子始终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来关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的思想对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样的时代,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活。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的随心所欲,你总要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要顾全大局。礼就是以和谐为目标的行事规范。时代变了,礼的内容和具体要求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但为他人着想,严于律己的精神应该得到传承。若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忌他人的感受,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任意损害他人的利益,那就会引发各种矛盾,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那么,生活在这样社会中的人就不会生活的幸福。

4 结语

仅由这几点看来,孔子就不愧圣人之名。他能看透人的内心。而道出人性的本质。因此,他的智慧能跨越两千多年而依旧璀璨。我们应该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来学习古代文化,吸取其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在我们伟大的先哲的引领之下去追寻我们的幸福。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