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逆光飞行

逆光飞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逆光飞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逆光飞行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戏剧舞台;电视舞台;异同;灯光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23-03

一、戏剧舞台灯光与电视舞台灯光产生的背景

(一)戏剧舞台灯光出现的原因

戏剧舞台最早产生于古希腊,迄今发现最早的剧场是建于公元前525年的索利格剧场,那时的剧场是由露天、石凳、祭台组成的,采用的是自然光照明。

后来为了区分白天黑夜,采用烛光,火把来说明夜晚,火种的物质有植物油、蜡烛、动物油、松脂等原材料,但因为有一定的烟雾影响正常演出,后来被逐渐淘汰。那时的剧场主要是为了庆祝酒神而建。

1560年,翁・迪・索米开始使用镜面反射的原理用在烛光上,把蜡烛和小镜子隐藏起来,镜面在蜡烛的背面,经过了缜密的摆放,而且观众厅只摆放少量的蜡烛,使观众便能清楚的看到舞台。

中国在宋代以后,舞台上就曾使用过人工照明,清代张岱的《陶庵梦忆》有文字记载,彩灯也始于宋代。刘辉吉在演出《唐明皇游月宫》时就曾使用过,清代后期,宫中和民间都在演出“灯彩戏”。光绪十年(1884)慈禧寿诞时,一次演出就用去蜡烛448枝,而民间演出的《牛郎织女》也使用了许多喜鹊灯[1]。

1598年安格洛・英格纳里提出了可控光源,把光控制在有效的演出范围内,舞台演出照明开始从照明时代走向了可控光时代。1638年萨白帝尼提出了灯罩,用来控制光的明亮,这时舞台早期灯光控制系统形成了。1792年威廉・默多克发明了瓦斯灯,瓦斯灯开始走向了剧场,这是对舞台灯光的一次重要革新。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英国伦敦的萨伏伊剧场第一次使用了白炽灯照明,这种灯不但可以延长时间,稳定性好,而且防止火灾,被广泛运用至今,这是舞台灯光发展的一次里程碑。

后,中国剧场一般使用汽灯或电灯照明。从1933年上海上演《怒吼吧,中国》时起,中国舞台上开始建立了舞台聚光投射系统。我国在1954年后先后建成了一些符合国际标准的剧场,引进并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舞台灯光系列并发展了中国独特的幻灯表现艺术[2]。

1965年发光二极管(LED)诞生,开始逐渐运用到舞台,LED应用强大,集视频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身,是目前舞台灯光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二)电视舞台灯光出现的原因

电视节目演出最早出现在欧洲,那时中国电视节目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较少,多用于对群众的教化和宣传,而中国电视节目的真正代表则是春节联欢晚会,源于1983年,那时的演出没有舞台,是在水泥地面上演出的,舞台对面设有一排椅子用来给工作人员休息,到后来发展成现在的观众席。

1984年的时候,节目要求地面上能发光,才改用灯箱作为舞台,这个灯箱是由钢化玻璃构成的,里面装有各种颜色的灯泡,可以用彩色的灯泡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图案以及跑灯效果,后来又发展成用木头做成平台,代表舞台,木头具有一定弹性,而且可以方便绘制图案并涂上颜色,起到很强的装饰效果,易拆卸,易装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且沿用至今。因为演员演出没有掌声,工作人员也就带着亲朋好友来观看,就成了观众,那个时候观看节目录制没有现在这么严谨,摆上桌子、椅子、茶、瓜子,就当茶话会一样,还能跟演员互动,这使得演员更加卖力演出,效果更好,这样无意的举动就形成了今天的观众席,跟戏剧舞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电视由原来的黑白变成了彩色,灯光设计的工作方式和任务更加多样,不再只追求亮度的变化,加入的色彩,以及更多的创新元素,为了增加观众的审美情趣,近年来3D虚拟技术接踵而至,LED技术不再只是播放视频素材而是更多的成为背景影像参与互动,2007年春晚,我国的电视舞台灯光初见端倪,到2012年达到顶峰,中国的电视舞台已进入3D虚拟时代。

二、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的共同之处

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都是出现在舞台上的演出,一是为了满足演出照明的需要,并根据不同的演出,创造不同的时空效果;二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把生活搬上舞台,加以改造和创新,为观众呈现出更具观感的作品。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都依附于舞台,灯光为演出而生,所以在布光方面,除了一些特殊舞台表现所需要制作特殊的光效之外,基本的光位是一致的,从面光到顶光,到逆光,再到侧光,都是为了照亮、造型、烘托气氛。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为演出而服务。

不论是电视节目录制还是戏剧演出,都不可能只单单通过表演来完成,是需要各个技术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所以要创作出一场精彩的演出,必然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戏剧演出灯光需要和演员的调度、视频、音效等部门相互配合完成,而电视舞台灯光在满足上述配合之外还需要和摄像、大屏等部门配合,才能给观众带来完整精彩的视听享受,所以对于灯光设计师而言,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三、戏剧舞台灯光与电视舞台灯光的差异

戏剧舞台灯光与电视舞台灯光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戏剧舞台灯光是直接服务于观众的眼睛,只有一面朝向观众,重点在观众的视觉观感,不考虑后期的如音频、视频等方面因素,只需要照顾好现场,而电视舞台灯光是要通过摄像机的载体展现给观众的,是摄像机代替人的眼睛看到的画面,导播通过不同机位,不同景别的反复切换,来获取现场最大的信息量[3]。由于人的肉眼比摄像机的宽容度要大很多,更具有包容性,所以电视灯光必须要考虑摄像机的宽容度和摄像机多机位的问题,而且在电视节目中有很多单人或多人的中近景镜头,这就需要基础光的灯位要准确,对人物的造型光更加精准。

(一)布光方式的差异

舞台布景的不同导致布光灯位的不同,在这里以最常见的镜框式舞台为例,镜框式舞台的基本光位有:面光,顶光,逆光,天地排,侧光(耳光,流动光,柱光,高位侧光等)以及其它特殊光位,而电视灯光在这些光位的基础上,还有观众正面光,观众逆光,主持人光,气氛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光,也跟演出的性质不同有关,戏剧舞台灯光通常以严谨的剧目形态出现,而电视舞台灯光通常以娱乐综艺节目出现,那么娱乐就离不开跟观众互动,观众也是参与表演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歌舞表演需要很好的气氛渲染,电视节目的主要观众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所以灯光表现不像戏剧灯光更侧重于现场,电视灯光主要考虑的是摄像机所录出来的效果。而戏剧舞台灯光主要是表演给现场的观众观看的,为了给现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布光都会从舞台台口向内延伸,光的亮度递减,给景片投射的光也不会过强,来制造纵深感和层次感。

第一,面光,戏剧舞台面光布光方式有:平行布光、交叉布光法。电视舞台灯光必须要用交叉布光法,光位跟机位走,通常保证三面有光。而且电视舞台的面光是不允许带颜色的,否则人物的肤色就会发生改变。

第二,顶光,在电视舞台上,顶光的作用有很多,可以当逆光,人物特写光,演区局部光,演区衔接光,气氛效果光(舞台的颜色主导),景物光,甚少单独使用。

第三,逆光,逆光在电视舞台里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光,对人物的造型,空间感有着主要的作用,尤其现在LED大屏的广泛使用,逆光可以拉开人物与背景距离,不至于使人物与背景太过粘连,使画面通透。 而戏剧舞台的逆光通常用来铺色、渲染气氛,或者用于主要人物的出场或者其它特殊效果需要等。

第四,侧光,重在画面的造型,与面光和顶光一起组合使人物和景物更有立体感,作为辅助光,有利于侧面机位的拍摄,更好的与正面光衔接。

第五,观众席光,通常一组正面光,一组逆光和侧光,逆光用来托出人物渲染气氛,可带颜色或者图案,面光的灯位高度不能太低,亮度不能太高,不能比舞台亮,要考虑观众的眼睛,侧光作为辅助。观众光的颜色要配合舞台上的用色,戏剧演出一般是不需要观众席光的。

(二)色彩、色温的差异

没有色彩就没有气氛。我们用色彩的冷暖,浓淡来表现舞台的纵深和层次以及气氛、意境。戏剧演出中面光可以用色光,在电视舞台灯光中,为了保证人物肤色还原正常,一般情况下面光不能使用色光。电视灯光中用色光需要同面光,逆光,侧光进行综合考虑,色光的使用要符合人的审美情趣、色彩规律,同时要和演员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元素相统一。

戏剧舞台演出是给现场观众看,而电视节目则主要是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看,电视灯光对色温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色温不统一大家就会发现电视画面和现场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在低色温和高色温灯具同时使用的时候。所以电视录制必须要注意色温的一致,使电视画面达到最真实的现场还原。

(三)灯位的差异

在电视舞台上会有几个必备的特殊光,一个是之前说的观众席光,再一个就是主持人光,这是很重要的光位。主持人光是跟舞台其它光分离的,有时主持人光需要一个或者几个固定光位,同样需要有面光、侧光、逆光,主持人面光与舞台的面光色温要一致,而且需要考虑出像的机位问题,确保摄像机能拍到最完美的影像。

观众光在电视录制中同样非常重要,对于电视来说,现场观众也是演员,是电视画面的一部分。在考虑观众光时应该从节目的整体性出发来设计,不能仅仅照明和照亮。

四、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之间可以借鉴之处及创新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视台大型创新型的娱乐节目越来越多,怎么样在电视舞台灯光上也如同戏剧舞台灯光设计一样注入更多的设计元素,成为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节奏上,电视舞台灯光可以借鉴戏剧舞台灯光节奏的起伏变化,戏剧舞台灯光是根据整场剧目的感彩变化而变换节奏的,同样电视舞台灯光也是由很多个不同的节目组合而成,每个节目的节奏和基调都是不尽相同的,具体色彩气氛也要区分开,尽可能防止观众的审美疲劳,努力增强新鲜感。

其次,光与光之间的衔接上,编程者会把一个个的炫目的程序光给编好,他们所编程序只是单步或多步的变化,然后在节目中使用,或快或慢,或亮或暗,但是却忽略了一点,就是光与光的衔接,总是很不协调,略显突兀。

戏剧舞台灯光是直接展示在观众眼球的,而人眼球的宽容度要比摄像机高太多,色温和亮度的差异,人眼可以适应的摄像机不一定适应,笔者个人认为,灯光是一个无法保存的艺术,我们要保存就要借助于摄像机,所以,如果我们在使用常规灯、电脑灯、LED灯组合的时候,色温尽最大可能调成一致,那么将来通过影像观看的时候,理所当然色彩还原更好图像更加完美。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表演艺术的形式增多,舞美设计逐渐由剧院更多地进入演播厅、广场、体育馆等空间[4]。恢宏的场面,豪华的装置,闪动耀眼的灯光,奇异的服装,LED运动大屏幕,这些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设计也称为综艺舞台美术设计,舞台语汇不再像戏剧那样仅仅是演员和布景本身,新材料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2010年的世博会“城市之窗”播出的一场灯光秀,短短的40分钟,展现了从人类出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的特色建筑、服饰一一登场,舞台中间有一组各种形状变换的LED方体,舞蹈演员跟随着变换LED方体翩翩起舞,现场效果美轮美奂,威亚上下人物飞行,产生了一个完美的3D景象,这种表现形式必将是未来舞台美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涂怀军.舞台灯光新科技应用今昔谈[J].影剧新作,2014(10).

[2] 徐安平.浅谈戏剧舞台灯光艺术[J].剧影月报,2014(10).

逆光飞行范文第2篇

为了展示吉林陨石雨这一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自然奇观,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吉林陨石雨的降落与分布过程,把科普知识融入邮票这一受群众欢迎的文化载体,2003年6月2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我国第一套以陨石为题材的《吉林陨石雨》邮票。

《吉林陨石雨》邮票一共有三枚。此套邮票追求风格统一、内容真实和具有纪念意义。它在总体设计上以蓝色为主色调,以渐变的蓝色体现宇宙的深奥和画面的多层次性;以陨石的降落、分布和一号陨石为主题图案,来表现这次陨石雨降落现象的最壮观、分布面积最广、世界最大的单体石陨石等特点;以陨石雨降落的宏观地点——地球、亚洲大陆,微观地点——中国吉林省吉林市和一号陨石降落形成的陨石坑等为主题背景,通过对陨石雨降落过程的描绘,表现陨石雨对科学研究的特殊意义。

《吉林陨石雨》邮票由邮票印制局邮票图稿部的设计人员、吉林市博物馆杨承志、吉林省邮票公司于卫华等共同参与设计,并由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担任主要负责人。

上图:以吉林陨石雨的一号陨石为主题图案,以一号陨石降落时撞击地表形成的陨石坑为背景,表现一号单体陨石为世界最大的石陨石这一特点。通过侧逆光使点、线强度发生变化,突出体现吉林一号陨石的整体形状,突出画面的立体感,使观者对这块天外来客确立起三维的真实印象。

逆光飞行范文第3篇

风穿过巷子,带走了我的记忆。

儿时的我长期居住在乡村,那里有着用粗糙水泥砌成的长而狭窄的弄堂、泥土累沓而成的路和歪曲不平的栅栏。那里的风细碎无形地在草叶边、弄堂里、屋顶的小平台上穿行,毫不倦怠。它们绕过了打谷场上常年摆着的长椅,眺过了古旧的、漆皮已经开始脱落的棕红色木门(还有门边上稀疏的狗尾巴草),再挤进那条铺了青石板的高窄弄堂里,从背后轻轻推着走在里面的人。终于,风还是沉不住气,轻声笑着从我身边挤过去,走时也不忘撩起倚在弄堂口哥哥的袖角。是的,逆光的巷口,满身的草香和明朗――哥哥从来都是温暖的终点。

我极其小心地走在不平的石板上,看见风把太阳从头顶上吹走了,巷子里便渐渐有了潮湿水汽。再有另外的风,悠悠地从身后赶上来,于是整条巷子就弥漫起不知从谁家锅盖的缝隙里漏出的香气。

不知为什么下起了雨,我被浇湿在硕大的雨点里。隆隆的雷声中,我忽然发现周围的一切都走得很快,很快。草从黄到绿又变黄,仿佛只是一个低眉转眼的瞬间。而太阳和月亮飞也似地轮换出现在我头顶的窄小天空里,飞鸟无声地掠过,天空的颜色也渐渐黯淡。我无措而忙乱,朝巷口看去,良久,才终于微笑着流下泪来――哥哥始终在巷口等着我。可是他却高大得再不能同我一起躲进水泥管里,在草地上笑闹了。

我坐在地上,看见哥哥明朗的落满阳光的身影渐渐模糊消失。我听见耳边轻轻的风声,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仍站在巷口,阳光格外刺眼。我这才知道,当风穿过了巷子,它带走了我。我离开了乡村,离开了那条巷子,也离开了哥哥。我长大了,风却在继续吹着,它会去带走更多的人。

(二)

叶子是秋天的翅膀。渐凉的日子里需要飞翔带来的自由与新鲜的气息,正如提琴奏响哀怨感伤之音的时候,会有暖色的叶子一片片地落下来,翻飞着、温暖着。请你微笑吧,是的,请你微笑。尤其是看到那些叶子从树枝上悠悠晃落的时候,请不要难过感伤。因为叶子是秋天的翅膀,它们代替了那个沉寂萧索的秋天,荡秋千似地飞翔着、快乐着。

你是否正走在枯黄的叶子上?是否正踩着那些曾经碧油透亮的大大的梧桐叶,每走一步就发出“喀嚓”的声响?是否听见教堂里传出天籁般飘渺的唱诗声?是否也没有来由地在看着这些飘摇坠落的叶子时想为它们停留下来呢?你看见么,枯去的叶子是那么美。你把它拿在手里,感受到它纤细却脆硬的茎,你说你不要凄凉肃杀的秋天,于是就有了它的颜色,染遍了整个季节;你说你不喜欢那坠楼似的姿态,于是就有了风,把它们托起来,轻盈地在一片透明的阳光下翩翩起舞,以它最为久远的样子飞翔。

逆光飞行范文第4篇

铁血网听说过吧?目前它已经拥有上千万注册会员。《雪豹》《渗透》《二炮手》《战狼》等军事作品,也是由铁血网的签约作者参与编剧的。如果这些你都不够了解,接着往下看,就会明白军事类IP的强劲力量了。

铁骨柔情的军旅小说

曾几何时,《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争与和平》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多来自国外。所以,铁血网读书频道在2001年的出现让军事迷们感受到了热情与激动。这些年,铁血网产生过《夜色》《兵王》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军事类网络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至今,铁血读书已拥有数量庞大的原创军文驻站作者。

这些作者以“特种军旅”、“战争幻想”、“现代战争”为主打题材,陆续向各出版社推荐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原创军事文学作品。还有许多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如《子弹士兵》《血路》《热血军魂》《狼烟深处》《军火》《高度戒备》《佣兵之路》等让军事迷们大呼终于找到根据地的作品。

铁血读书频道拥有大批的军旅和警界作者,他们用特有的军旅生活积淀和军人特有的铁骨豪情为广大军事小说读者奉上了大批军旅作品。比如刘猛,他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冰是睡着的水》被军事迷们奉为经典,被评论家评价为“引领军事类小说进入可读性时代的青春新酷小说”。漠北狼,他的代表作品《兵王》讲述了一个18岁男孩鸿飞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小男孩变成一个成熟兵王的过程。作品详细而缜密地描写了军营生活,军人生活的喜怒哀乐、嘻笑怒骂,交织着血汗和泪水,燃烧着青春激情的炽热,给人生岁月中增添了特殊的回味。另外还有网络自由撰稿人“最后的卫道者”,其在铁血读书频道发表的网络小说《中日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已累计在网j上取得一亿六千万点击率的佳绩。已完成并出版的作品有:《边缘狙击》《与狼共舞之杀破狼》《胡子(抗日的土匪)》《士兵的极限(神) 》……这些作者的大量作品给军事类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军事IP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

影视类黑马荷尔蒙爆棚

在影视这方面,军事IP也成了一匹黑马,表现显然更加不错,起初不被人看好的电影《战狼》票房狂收5.5亿,而第二部还没有开始拍摄就收到了超10亿的保底;军事类视频节目《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粉丝一年之内就实现从0到100万的跨越,在新榜排出的微信公众号500强中,《军武次位面》位列第191名……很明显,军事类题材已然成为了时下影视圈的一个大热门。

军事大咖铁血网成功开发的《雪豹》《二炮手》《代号叫麻雀》《战狼》等影视作品都得到了比较热的回应。近两年以来,军事类的电影、动画、游戏已经开始受到关注,甚至引发“狂热追捧”,军事题材电影《战狼》、二次元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以及偏游戏类《 军武次位面》就是最好的注脚。

电影《战狼》可以称作电影黑马,它的成功首归于热血的军事类题材,“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为激发观众的一剂“良方”。接着,还未开拍的《战狼2》收到多家公司超10亿的票房保底接洽,这几乎是电影《战狼》票房5.5亿的2倍,军事类电影受追捧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鹰击行动》《突击再突击》《绝地飞鹰》《武警特战》《大熔炉》纷纷以热血军旅题材示人,这些作品里,既有陈宝国这样的老戏骨,也有张一山、杨硕等新偶像,在主旋律的外表下,它们也包含着很多新鲜时尚的元素,不再是说教的老面孔,因此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

这些充满雄性荷尔蒙的作品让人热血沸腾的同时,也让业界人士嗅到了希望,未来,军事类的影视作品会越来越多。甚至,军事爱国类IP的触角还伸到了二次元人群中。

二次元里的萌化军事

在90后00后最爱的B站,一部名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动画火得令人惊喜, “种花家”、“我兔”都成了流行语。这部动画是由国内军迷网友逆光飞行所创作的结合历史、军事和爱国于一身的萌系漫画作品。漫画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及建国以来的一些军事和外交重大事件通过戏说和恶搞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受年轻动漫迷的喜欢。

2011年底,80后漫画家逆光飞行在网上开始创作《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漫画中用人格化的动物形象指代不同的国家,将中国近现代一系列重大军事历史事件用漫画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部漫画中,代表中国的是一只腹黑又萌萌的小白兔。大家都从未预料到,这部漫画会火起来,影响力之大,甚至在年轻人中重塑了一种对中国的指称。在网络上,“种花家”和“兔子”已经分别成了“中国”和“爱国人士”的代称。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这部动画还受到了不少党媒的推荐。从2015年3月开始,实名认证微博开始频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相关消息,一共22条。随便浏览一条都是这样的文字:“《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第九集。我们幸福并感激着!感谢前辈的努力让我辈享今日之和平。让我们一起来圆种花家的大国梦吧!”

不夸张地说,这代表着一种新型的萌化爱国主义的诞生。坦白说,《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并不是纯粹的军事类作品,而是结合多种元素于一身,既能击中二次元们的内心又能圈数量庞大的军事粉。

对于这些拥趸,业内人士称他们为“小粉红”。“小粉红”作为一个命名,最初来自晋江文学城的论坛,因论坛页面是粉红色而得名。虽然晋江文学城以言情小说为特色,但在它的用户中出现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最初主要是海外留学生为主,且以年轻女性居多,她们属于“大国崛起”的一代,认为国际社会在妖魔化中国,而中国应该表达“不高兴”的态度。

不过现在所说的“小粉红”,与性别、是否海外留学都关系不太大。小粉红身上,保留了热爱祖国的“红”的一面,但是又多了个“粉”字,简单来说就是,看着动漫长大的一代人里很有爱国情怀的人群。

从小粉红们对待《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军武次位面》的态度我们看得出,要打动这一群小粉红,从二次元下手的确是个聪明的选择。

军事迷搞怪爱国两不误

很明显,那种严肃的“红领巾是由烈士的鲜血染红”式的爱国主义对90、00后的影响已微乎其微。曾几何时,主流价值观还试图和二次元争夺年轻人,我们检索记忆,也不难回忆起老师家长视动画、漫画和游戏如洪水猛兽的童年。

大概谁也不会料到,主流价值观会和二次元握手言和。这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如今,90后中最小的人也已17岁,曾经另类、小众的二次元文化,正在越来越成为主流。融合变得必然,二次元人类终将步入三次元的现实世界,三次元的价值观也在寻找二次元人类最爱的表达方式。

所以现在,爱国有了新时尚,那就是:萌萌哒。

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弹幕能看得出,小粉红们炽热的爱国之心。影片刚一开始会刷过一片血红色的弹幕:“生是种花家的人,死是种花家的魂”等。片尾曲刚起的时候,更盛大的场面出现,相同且更多的弹幕再重新轮过一回。那种热血情节,不比当年大家站在队旗下戴着红领巾宣誓,却更能让90、00后感到舒服和自在。

还有件有趣的事: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长期被央视聘请为特约军事评论员参与各个节目,因为个人风格突出――语言接地气儿并且爱国情绪饱满,被B站的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局座”。张召忠的讲座视频逐渐被搬上B站,并演绎出各种风格。年逾60的他并不介意年轻网友的恶搞,还现身B站拜年祭、尝试在B战开直播,引起了更广泛的B站和二次元用户崇拜和创作。比如,一位擅长制作鬼畜视频(以频率极高的重复画面剪辑的喜感视频)的UP主,他制作的3分钟张召忠讲座鬼畜视频在B站上收获了41.7万的点击量,1000+弹幕。

种种迹象上来看,90、00后们对于军事、爱国等题材的IP其实很感兴趣,只是他们需要更时尚的style。

诱人的军事奶酪,还不到最香的时候

军事爱国类题材一直都是大众题材,尤其是每年大批量的主旋律电影、电视剧,但除了我们看到的少数几个耀眼的作品外,大部分还是会淹没在观众的吐槽声中。

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军事迷,据铁血网统计,他们的潜在受众人群超1亿,并且不断地在扩散。现在的军事题材并不是我们过去常看到的死板无趣的军事报道,而结合了些新鲜的东西,让观众觉得军事也可以很轻松,《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用非常可爱的兔子、白头鹰等形象讲述故事,台词也一点也不严肃。《军武次位面》则是给游戏迷看的军事节目,基本不涉及时事政治。

“其实对于广大的游戏玩家来说,他们并不在意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是打开电脑是玩《坦克世界》还是玩《战争雷霆》,在《坦克世界》到底是开一辆虎势坦克,还是开一辆T34坦克。”《军武次位面》出品方光速时光CEO表示。

所以,军事题材不仅越做越轻,还在寻求不同的变现途径,这是受到资本热捧的重要原因。比如《军武次位面》,与游戏厂商合作推广能保持日常开销之外,还尝试了电商、旅游等新方向。而《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尝试靠授权和数量、种类都繁多的衍生品变现。

但是变现之路可能并不顺畅,即使人气极高的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也和其他动画一样面临变现的巨大压力,第一季的制作费在播出几个月后才勉强收回成本。《军武次位面》出品方CEO也说:投资人要求我们短期不要急着变现,大部分精力放在扩大用户规模上。”

虽然日益受到资本的青睐,但大多数的军事类题材目前仍处在圈钱圈人以保后续发展的状态,投资人也深谙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 铁血W庞大的IP库可能借助影视的放大镜取得持续、超额的回报,《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电影版也可能在收割粉丝方面取得进展。

军事IP如何收割粉丝

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虽然军事类IP火了,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但比起《太阳的后裔》那样万人空巷的火热程度,还是逊色很多。有人不禁疑问,同样是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电视剧,为什么这部外来剧更受欢迎?

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第一,明星效应。如果有当红偶像明星甚至是当红偶像团队成员担任军旅剧的主演,他们不仅可以凭借出众的外形吸引观众目光,同时他们自身还能带来一批忠实粉丝为剧作宣传。例如,主旋律电影《建军伟业》的主演名单中,鹿晗、刘昊然、欧豪、马天宇等年轻偶像也在其中。有了这些年轻偶像,届时自然不乏90后、00后粉丝的关注。

逆光飞行范文第5篇

什么是创意?顾名思义,它是从头脑里生发出来的智慧明哲,是从内心里创造出来的奇思妙想。创意摄影,只是通过应用得当的摄影艺术手段,将智慧明哲、奇思妙想付诸实施,形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品而已。

创意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发现,甚至是发明。从摄影术发明至今的170多年里,无数先贤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娴熟的摄影技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影像。今天无论是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支持,我们都达到了前人所不可想象的地步,但是我们今天的创意是否超越了前辈?本期专题借创意之名,向先贤们致敬,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创意摄影”的理解,并希望以此能开启喜爱摄影朋友们的智慧之门、发现之眼。

『破旧立新

老人们看到小孩子淘气,做一些有悖于传统教条的行为,总会宽容地说:淘气小子是好的。为什么是好的,因为他敢于突破。而对于创意来说,往往也需要有打破常规,破旧立新的勇气和智慧。翻阅世界摄影史,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摄影家爱德华・麦布里奇的连续动体照片,摄影术或许还会给“绘画”艺术作“奴仆”;如果没有以表现“光、速度与运动”的未来主义艺术实验摄影家们的探索,我们或许还在看单纯复制而得到的静态照片;如果没有巴耶尔、曼・雷等摄影家们的影像实践,我们还不知道,影像在暗房拼贴、中途曝光等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竟能呈现出那么斑斓的梦幻世界。

在没有数字后期的年代里,人们绞尽脑汁,寻找新的玩法。比如使用特殊光学镜头、滤镜达到不同效果,使用玻璃得到朦胧的绘画效果,控制曝光速度获得动感效果??(本刊2009年第12期曾有介绍)如今数字时代,便捷的图像处理软件,不仅缩短了暗房时代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还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插上了无限可能的翅膀。

但无论是一次拍摄成像,还是运用各种特殊手段拍摄出来的,或是后期处理得到的照片,凡是具有创意性的摄影作品,正如著名摄影家路易斯・卡斯特涅达所说:“它们都应该有一双无形的手,当我的眼睛掠过它时,它的这双无形的手能迅速抓住我,揽着我的脖子命令我:‘看我!’”。

这种照片的问世,需要的不是先进的器材装备,而是摄影师探索、求知、爱琢磨的精神和娴熟的摄影技艺。

1.大麦/路易斯・卡斯特涅达 摄

通过仰拍以突出夏天热烈而独特的天空,以麦穗作前景,加强了主题的表达。

拍摄数据:徕卡R7相机;微距镜头;光圈F8;速度1/250秒。

2.贝司手/丹尼斯・卡尔弗特(Dennis Calvert)摄

作者利用慢速快门及光绘摄影的技巧,将贝司手演绎的摇滚音乐那疯狂肆意的感觉表现得更为透彻。可谓创意与主题相得益彰。

拍摄数据:佳能EOS 450D相机;光圈F5.6;速度17秒;感光度ISO 100。

3.雕塑/王敬民 摄

通过布光将人物躯干线条勾勒出来,营造了一种雕像般的塑形感和硬度,让影像有了一种令人敬畏的神圣感。创意的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感悟,技术手段的娴熟应运,将创意变成了现实。

拍摄数据:佳能EOS-1Ds MarkⅡ相机;光圈F4;速度1/30秒;感光度ISO 400。

4.天鹅的影子/藤井秀树 摄

低空飞行的天鹅、皑皑的白雪,这样的场景我们常见,但是作者别出心裁,通过仰拍的取景角度,将其中一只天鹅的影子也纳入镜头中,形成天地生灵的混响,可谓创意独到。

拍摄数据:光圈F5.6;速度1/250秒。

5.冬荷/王强 摄(选自第三届佳能摄影大赛)

清冷的背景,凋零的残荷,拈出萧瑟的意境,但一只落在残荷上的小鸟,打破了这种凄美,为画面平添了些许生气与希望。作者巧妙的构思,让这幅冬荷图有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

拍摄数据:佳能EOS 5D MarkⅡ;光圈F5;速度1/500秒;曝光补偿+1.7EV;感光度ISO 100。

6.自行车赛/杨振武 摄

慢速快门的应用,让图片充满了动感。这种充分调动摄影功能,将静态影像变得生动而鲜活的创意,并不新鲜。早在传统相机时代,就已被人们广泛应用。但是在数码时代,即使在光线不太明亮的室内,也能轻松应对。

拍摄数据:佳能 EOS-1D MarkⅢ;光圈F9;速度1/25秒;感光度ISO 400。

7.神奇的高跟鞋/周峰 摄(选自2010年度全球摄影师大赛中国区)

据作者介绍此作品的想法来源于一次静物拍摄中,当时他看到卷起的青菜叶突发奇想,于是拿青菜叶做鞋身,胡萝卜做鞋跟,红辣椒做鞋扣,组成高跟鞋的形象,最后经过后期颜色处理完成了这幅前期创意构思较强的作品。这种设计感非常强的作品,在当前的创意摄影领域非常多,它的出彩之处来源于无边的灵感,无限的想象。

拍摄数据:尼康D70s相机;光圈F5.6;速度1/20秒。

8.魅影/孙捷 摄

利用微距镜头,将人们带入到一个神秘的世界。这种利用器材特殊功能的创意,也是最初摄影术与绘画之争时,人们惯用的手法。

拍摄数据:柯尼卡-美能达α5相机;适马105mm1∶2.8微距镜头;光圈F5.6;速度1/160秒。

9.伙伴/欧阳富萍 摄

轻灵的色调,活泼的造型,让这幅作品充满童趣式的幽默。这就是设计类创意作品抓人眼球的原因之一。

拍摄数据:佳能 EOS 5D;佳能100mm1∶2.8微距镜头;光圈F8;速度1/60秒;将一片苹果贴在玻璃窗上逆光并用闪光灯补光拍摄,后期叠加复制调整完成。

10.吸引/吴振东 摄

先期拍摄加后期修缮让一个好的创意得以完美呈现。

拍摄数据:佳能 EOS 5D MarkⅡ;光圈F16;速度1/125秒;电脑后期制作。

逆光飞行范文第6篇

惯性导航的原理

惯性导航与其它导航方案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其导航原理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定律(惯性定律)基础上的,这也是惯性导航系统的由来,下面简称为“惯导系统”。牛顿惯性定律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直到受到外力作用。该定律还告诉我们,外力将对物体产生一个成比例的加速度。加速度可用加速度计测定,加速度计的输出经过一次积分得到速度,二次积分得到位置。一个惯性系统一般含有3个加速度计,每个加速度计可以检测单一方向的加速度,其安装通常是让它们的敏感轴相互垂直。

牛顿力学定律是在惯性空间内成立的,故利用“推算法”计算出载体的速度和位置,需要知道惯性坐标系下的载体加速度。惯性坐标系是绝对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实际中直接测量在惯性坐标系下的加速度较为困难,故测量一个称为“导航坐标系”下的加速度。“导航坐标系”跟“惯性坐标系”具有一个旋转关系,可以很容易地将“导航坐标系”下的加速度分解到“惯性坐标系”下,进而求出速度和位置。测量“导航坐标系”下的加速度,最简单的方式是将3个加速度计分别与“导航坐标系”三个轴重合,而载体与“导航坐标系”的相对位置一直在发生变化,需要不断跟踪“导航坐标系”,使得加速度计一直与“导航坐标系”的轴重合。实际中通过一个“平台”来实现跟踪“导航坐标系”,即“平台”为加速度计提供一个准确的安装基准和测量基准,并将惯性敏感器件与载体的角运动隔离开来,以保证不管载体姿态发生多大变化,“平台”将始终与“导航坐标系”重合,三个加速度计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例如,某些飞机上的惯导系统要求这个稳定“平台”在方位上要对正北向,在平面上要和当地水平面平行,使“平台”的三个轴正好指向东、北、天三个方向。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主要靠陀螺仪。陀螺仪是惯导系统中的核心器件,是一种角速率敏感器件,能给出载体相对于惯性坐标系的转动角度,通过其给出的角度调整“平台”,使得“平台”跟随“导航坐标系”。而这种“平台”有物理式平台和数学式平台两种,对应的惯导系统称为平台惯导系统和捷联惯导系统。

平台惯导系统将惯性测量装置直接安装在惯性平台的台体上,为物理式平台。加速度计固定在平台上,其敏感轴与平台轴平行,平台的三根稳定轴模拟一种导航坐标系。根据陀螺仪测量出的角度,平台借助于稳定回路和修正回路来模拟导航坐标系,通过框架系统和载体的转动隔离。

捷联惯导系统无稳定平台,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与载体直接固连。载体转动时,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敏感轴指向也跟随转动。陀螺仪测量载体角运动,计算载体姿态角,从而确定加速度计敏感轴指向,再通过坐标变换将加速度计输出的信号变换到导航坐标系上,进行导航计算。即在导航计算机内构建虚拟的数学拼图作为导航计算的参考坐标系,此虚拟平台与平台式惯导系统中的稳定平台作用类似。

惯导技术在军民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历史上,其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牛顿定律的提出到平台式惯导实现,第二阶段为平台式惯导到捷联式惯导的转变,第三阶段为捷联式惯导向惯性组合导航的发展。下面将分别介绍陀螺仪和组合导航技术。

惯导陀螺仪

陀螺仪为惯性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种即使无外界参考信号,也能探测出运载体本身姿态和状态变化的内部传感器,其功能是敏感(灵敏感应探测)运动体的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陀螺仪通常是指安装在万向支架中高速旋转的转子,转子同时可绕垂直于自转轴的一根轴或两根轴进动,前者称单自由度陀螺仪,后者称二自由度陀螺仪。陀螺仪具有定轴性和进动性,利用这些特性制成了敏感角速度的速率陀螺和敏感角偏差的位置陀螺。由于光学、微机电等技术被引入了陀螺仪的研制,现在习惯上把能完成陀螺功能的装置统称为陀螺。

自1910年首次用于船载指北陀螺罗经以来,陀螺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史,发展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滚珠轴承支承陀螺。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液浮和气浮陀螺。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挠性支承(即允许支承位置有一定变形)的转子陀螺。目前陀螺的发展进入第四阶段,即静电陀螺、激光陀螺、光纤陀螺和振动陀螺。

陀螺按原理可分为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机电式陀螺,和以近代物理学效应为基础的光电类陀螺。机电式陀螺主要包括滚珠轴承支承陀螺、液浮陀螺、气浮陀螺、静电陀螺等转子式陀螺,以及如音叉陀螺、半球谐振陀螺和微机电陀螺(MEMS)等新型振动陀螺。光电类陀螺主要包括激光陀螺、光纤陀螺、原子干涉陀螺、集成光学陀螺等。

滚珠轴承支承陀螺滚珠轴承陀螺首先应用于V-2导弹,为第一代转子陀螺仪。转子陀螺仪是把高速旋转的刚体转子支承起来,使之获得转动自由度的一种装置。转子轴能在惯性空间保持定轴性,用来测量角位移或角速度。转子陀螺仪的关键技术在于转子的高速旋转和支承方式。而滚珠轴承陀螺利用轴承和滚珠支承转子,由于滚珠轴承存在摩擦力矩大的问题,漂移误差一般在每小时一度到每小时十五度范围内,远远不能满足惯性系统的要求,现已淘汰。

液浮、气浮陀螺液浮、气浮陀螺为第二代转子陀螺仪,其相对于第一代转子陀螺——滚珠轴承陀螺的主要改进之处为,利用大密度的液体和气体作为支承而非采用机械支承,使内部的陀螺转子摩擦降低。所谓液浮支承是指转子和内环组成的浮筒组件(二自由度陀螺)泡在浮液里,浮液的密度足够大,使得浮力刚好跟浮筒组件的重力相平衡,这样在内环轴上的负荷几乎为零,因而摩擦力矩很小。气浮支承分为静压气浮和动压气浮两种。静压气浮支承是用2到3个大气压的气体送入浮筒和壳体的间隔中,使陀螺浮起。动压气浮支承则是利用转子的高速旋转所产生的气膜使得转子浮起来。液浮陀螺最早是麻省理工学院德雷伯实验室研制的,1973年研制出第三代液浮陀螺,漂移误差为0.000015度/小时,相当于24小时内总漂移为1角秒。利顿公司的G300G型液浮陀螺漂移误差为0.001度/小时,应用机惯导中。气浮、液浮陀螺的优点是精度高、尺寸小,缺点为需要精加工,加IT艺高,成本高。

挠性陀螺挠性陀螺为第三代转子陀螺,将挠性加速度计代替液浮摆式加速度计,利用挠性支承悬挂陀螺转子,将陀螺转子与驱动电机隔开,是二自由度的陀螺。挠性陀螺于上世纪60年代受飞机的导航需求推动发展迅速,分为平台式和捷联式两大类型。平台式精度达到0.001度/小时,捷联式精度达到0.01度/小时。挠性陀螺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启动快,缺点为挠性支承加工难度大,成品率低,且存在疲劳及稳定性问题,力学误差较大,动态范围小。

静电陀螺静电陀螺为第四代转子陀螺,于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它利用静电引力使金属球型转子浮起来,这是较为彻底的支承革新,精度高,属于真正的自由度转子陀螺。其基本结构是一只金属球形转子加上两只碗形电极壳体,壳体外为陶瓷,内壁上固定6只金属电极,将球形转子放在对称密封壳体内而形成陀螺组件。给电极充电后,沿空间相互垂直三个方向的静电引力的合力,与转子本身的重力和惯性力相抵消,这样金属球形转子就能浮起来。静电悬浮必须在超真空环境下才有可能实现,否则会击穿放电,破坏静电支承力。静电陀螺仪工作时,球形转子依靠静电力悬浮在真空电极球腔内高速旋转,旋转主轴相对壳体的转角由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等测量。因此,在理想条件下,静电陀螺仪转子不受任何外力矩作用,完全工作在自由状态,其动量矩主轴将保持在惯性空间永远不动。这等于在仪器舱内建造了一颗人工恒星,可作为精密导航与定位的参照物,这正是机电式陀螺仪追求的最高境界。静电陀螺在1952年提出,1980年进入实现阶段,1995年达到精度0.00001度/小时,目前斯坦福大学有报告的精度为0.00000000001度/小时。1960年后,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和Autonetics公司开始研制静电陀螺。1960年到1980年,法国、英国、苏联、中国也相继展开静电陀螺的研制。静电陀螺具有精度高、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能全姿态测角等优点,缺点为加工工艺要求高、角度读取复杂、价格昂贵。

MEMS陀螺MEMS即机械电子系统,是采用纳米技术加工出的新一代微型机电装置,是一种振动式角速率传感器,其基本原理为将一种振动模式激励到另一种振动模式上,其幅度与输入的角度成正比。

MEMS陀螺的发展已有十佘年历史,目前常见的结构类型有框架式、音叉式和振动轮式几种。国外主要研制公司有美国Sperry、Draper实验室、通用电器、Watson和德州仪器等。MEMS优点为成本低,体积小,具有广泛的市场,缺点为加工工艺高,且随着MEMS传感器尺寸缩小,传统的检测效应已接近灵敏度极限,限制了高性能MEMS的发展。

激光陀螺传统的陀螺,无论是早期的滚珠轴承陀螺,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液浮陀螺、静电陀螺,都离不开高速旋转的机械转子。高速转子容易产生质量不平衡,容易受到加速度的影响,且需要一定的预热时间,即启动时间较长,这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使用很不方便。1960年激光技术出现后,利用光学中的Sagnac效应测量运载体旋转运动的激光陀螺仪得到迅速发展。

Sagnac效应简单讲,就是在环形光路中,沿顺、逆时针方向传播的两条光束路程有别。当环形光路相对惯性空间不转动时,顺、逆时针的光程长度相同。当环形光路相对惯性空间有一转动角速度ω时,顺、逆光程就有差异,其光程差L正比于转动角速度ω值。测出L值即可测出角速度ω,即完成角速率敏感功能。

激光陀螺仪具有较大的动态范围和高速率特性,精度高,启动时间短,可靠性高,寿命长。缺点为存在闭锁现象(低于一定低角速率时,不敏感角速度,即无法测量),价格昂贵,体积大。

近十几年来,激光陀螺已经发展十分成熟,新型激光陀螺研究(包括一些关于机械抖动激光陀螺和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技术改进)的主要进展是在激光陀螺的小型化、工程化和新型化等方面。

光纤陀螺光纤陀螺(FOG)使用与激光陀螺相同的原理,即Sagnac效应测量角度。但与激光陀螺不同的是,光纤陀螺利用一段光纤环代替了原来的光路。光纤可以绕制,其光路比激光陀螺光路大大增加,使得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提高了几个数量等级,克服了激光陀螺的闭锁现象。其优点为无运动部件,价格低廉,启动时间短,动态范围宽,为捷联惯导系统传感器,拥有极强竞争力和广泛的市场,缺点为受温度影响较大。

从上世纪90年代起,0.1度/小时的中精度干涉型光纤陀螺在美国投入批量生产。德、日等国也研制成功偏置稳定性优于0.01度/小时的光纤陀螺。俄罗斯、英国、中国、韩国、新加坡、意大利、瑞士等国也有相关报道。2006年,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高精度光纤陀螺的零偏稳定性达到0.0003度/小时,采用长达4千米的光纤,测量范围12度/秒。同年,Ixspace公司报道了其用于卫星姿态控制的光纤陀螺,短期稳定性达到0.02~0.001度/小时,寿命达到了5~15年。

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是航空和军事领域光学陀螺产品的主要研发机构,从1991年开始批量生产光纤陀螺系统。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2001年兼并了利顿工业公司,2002年又从Audax集团接收了光纤传感技术公司,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光纤陀螺及其系统产品的生产企业。美国KVH工业公司的DSP光纤陀螺系列是将KVH公司独家拥有的保偏光纤和光纤元件与集成数字信号处理结合起来,克服了模拟信号处理的限制。还有其它一些研究机构,如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等,在光学陀螺研发方面居世界前列。日本的JEA、三菱精密仪器、日立电线、住友、松下等公司已批量生产多种级别的光纤陀螺,在干涉型光纤陀螺的实用化,特别是中、低精度等级光纤陀螺的实用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主要用于汽车工业。欧洲国家也相当重视光纤陀螺在军事上的应用。法国汤姆逊公司及IXSEA公司、俄罗斯光联公司、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德国利铁夫公司等都已开发光纤陀螺产品,并应用于战术导航系统和舰船导航领域。国内的中低精度的光纤陀螺也已经工程化和产品化,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武器系统和其它工业领域中。

各类导航的对比及组合

由于基于推算法的惯导系统存在误差(尤其是位置误差)随时间积累的特性,在实际中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其进行修正以保证其精度。而其它导航方式如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虽不受时间的影响,却受外界干扰影响较大,工作范围受地面台站覆盖区域的限制。多普勒导航与惯导一样,同属航位推算类,误差也是积累的,且多普勒导航系统必须采用外部航向信息。GPS虽然定位和测速精度高,不受时间与地区限制,但受制于美国,战时很难使用。因此一般以惯导为主再结合其它的无线电导航、天文导航、卫星导航、地形辅助等导航。

由于缺乏必要的导航数据组合处理算法,早期的组合导航多采用简单的功能组合,各导航传感器完全独立,组合的潜力没发挥出来。60年代出现卡尔曼滤波技术,即在两个以上导航系统输出的基础上,用卡尔曼滤波去估计系统的各种误差,再用估值去校正系统,使组合导航的精度优于任何一类导航的精度。目前主要的组合导航有:惯导/卫星导航组合,惯导/天文导航组合,惯导,多普勒导航组合,惯导/测向测距导航组合。

惯导/卫星导航组合 卫星导航精度高,但不能连续提供运载置信号。同时,当运载体作剧烈动作或当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信噪比较低时,导航精度将大为降低。故卫星定位常与惯导组合,组合后不仅能大大改善惯导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的精度,还能估计出陀螺漂移和惯性平台姿态误差等各种误差量,从而改善惯导性能。同时,利用惯导提供的速度等信息,还能改善卫星导航跟踪回路截获和锁定信号的能力。目前,研究最多的组合导航中一般均有惯导和卫星导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惯导/GPS组合导航系统,美国AGM-154导弹即采用此种组合。

惯导/多普勒导航组合 多普勒雷达输出的测速信号精度较高,但瞬态噪声较大。惯导系统能提供精确的航向信息,且速度信息的瞬态性能好,但精度不高。两者结合可降低速度误差,提高惯性平台姿态精度,从而抑制位置误差的增大。应用卡尔曼滤波技术还可估计出陀螺漂移等干扰量,使惯导的性能得到改善。这种组合系统属于自主式系统,常用于军用飞机。

惯导/测向测距导航组合 测向系统的方位角误差较大,故方位对准精度也差。与惯导组合则可改善方位对准精度。组合可间断也可连续,这种组合系统常用于民航飞机。在地面应答台覆盖区域内飞行时,它可用于区域导航。这种系统还能对惯性平台进行空中再对准,使运载体在地面台覆盖区域以外飞行时,用对准后的纯惯导方式导航。

惯导/天文导航组合 天文导航能测量天体在惯性平台坐标系内的角位置,故组合后不仅能估计出陀螺漂移等干扰量,还能估计出真实的平台姿态误差,从而分辨出加速度计的零偏。美军“三叉戟”Ⅱ洲际导弹采用惯导/天文导航组合,落点误差为120米,这与MX导弹采用的浮球平台技术达到的精度处于同一水平,而研制费用仅为MX导弹的1/5。惯性/天文导航的组合效果好,但在中、低空使用时会受气候和云层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系统中常增加多普勒雷达,组合成更完善的自主式导航系统。

各类平台对惯导的要求

惯导系统具有自主性,精度高。各类陀螺仪由于精度、尺寸大小、适应的工作环境等不同,适用于不同的载体。

舰船导航的概念源于航海事业。由于舰船行驶时间长,而惯导误差随时间累积,故在舰船中的惯导系统要求漂移小,精度高。战略核潜艇的导航性能直接影响隐蔽性及潜射导弹的精度,而舰船导航直接关系武器精度和舰船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航海导航是各类导航中对惯导系统要求最高的。早期惯导的定位精度约为1海里/小时,不能满足长时间工作的要求。目前美国最先进的舰船惯导系统已达到0.2海里/72小时,航向精度≤0.3角分/24小时,姿态精度≤5角秒,系统可靠性≥5000小时,系统维修时间≤O.5小时,重调时间≥360小时。

战斗舰艇要求惯导提供大容量、高精度的多种导航参数,具有高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并能消除因舰艇甲板形变而带来的姿态角测量误差。大型舰船中使用最多的为液浮陀螺,也有精度最高的静电陀螺,光学陀螺也正在舰船导航中扮演重要角色。小型舰艇和民用船使用的多是精度低的光纤陀螺、MEMS等。

对于潜艇,由于其具有隐蔽性和攻击时的突然性,潜航时无法接受外界信息,也不能向外辐射能量,此时惯导是核潜艇唯一的、其它任何导航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导航手段,故潜艇对陀螺的要求最高,使用的为静电陀螺和液浮陀螺等。

导弹 由于导弹飞行时间较短,其对惯导的精度要求中等,属于短期导航。惯导在导弹发射全过程中担当“指路人”角色,能提高命中精度。发射前,要精确知道发射地点和目标的地理位置,计算出导弹的弹道方程、目标的距离方位、弹道上各级火箭发动机的点火点及关机点、导弹全程各点的速度、飞行方向和姿态,精确测定北向基准,进行瞄准和导弹内部惯导的对准,装订弹道控制指令。起飞上升阶段,惯性基准精确测量出导弹的位置、速度以及飞行方向和导弹的姿态进行轨道纠正,根据预定的速度、开关机点控制多级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在飞行全过程,实时精确提供位置、位移量、速度、航向及姿态。

对于惯导,导弹要求其具有快速启动能力。一般在短程导弹中使用的是较为便宜的挠性陀螺或MEMS陀螺。而对于远程导弹等,早期使用的是精度高的液浮和气浮等机械陀螺,现逐渐被价格便宜的激光和光纤陀螺取代。对于战略导弹则使用的是液浮陀螺、静电陀螺等。

飞机 作战飞机在执行远程轰炸任务时,需在惯性系统的引导下,从不同地点起飞,按严格规定的时间到达集结地点编队,在飞行过程中必须保持严格的速度和相互间距。空中加油时,必须与加油机准确配合,准确接近,保持与加油机的距离,控制好飞机的相对速度和正确航向与姿态,经过几千里的长途飞行,要准确飞临目标上空投掷或发射弹药,最后返航。惯导不仅能保证安全飞行,还为武器的投放、对准、稳定瞄准等提供位置、速度、航向和姿态等参数,惯导与武器交联,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飞机中用的多为中等精度的陀螺,如液浮陀螺、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等。

逆光飞行范文第7篇

那么,想要通过视频影像呈现这些微小而美丽的生命,往往需要很专业的摄像机和微距镜头,如果是在10年前,或许只有英国BBC频道、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才会常常拍摄这类的题材,因为对于普通摄影者而言,昂贵的器材、巨额的拍摄费用,绝对是难以承受的,而且这种拍摄几乎没有回报,总有人认为是“劳民伤财”的。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数码相机视频功能的不断加强,特别是类似尼康D90和松下GH1这类HDSLR设备的出现,第一次让我们普通的摄影者有了拍摄微距视频的冲动。大面积感光元件所带来的浅景深和低噪点画面效果,更加小型便携的机身,相对便宜且性价比优势明显的机身和镜头价格,能让我们化身为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走近大自然,为奇妙的微观世界留住精彩的影像,拍摄属于我们自己的“动物世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微距摄影更是如此!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微距拍摄器材呢?我们先来为自己选择一款适合拍摄微距视频的机身。

机身的选择

现在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消费DC、微单相机、数码单反相机都具有视频拍摄功能,就可更换镜头的机型来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佳能EOS 5D系列,尼康D800、D600,松下的GH3,索尼A99和VG系列,其中,尼康D800、佳能EOS 5D MarkⅢ和索尼A99是全幅的机型,高感出色,在阴暗的树林中拍摄可以获得更干净的画面,佳能EOS 650D、尼康D5200属于APS-C画幅,而GH3是属于4/3画幅,感光元件相对全幅单反要小一些,价格也便宜不少,而且多数机型拥有可旋转液晶屏,在低角度拍摄的时候取景很方便,这对于在野外工作的摄影师而言是非常实用的。

如何选择机身,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来决定,对影像要求高,资金没有压力的朋友可以选择全画幅机身,毕竟低噪点的优势明摆在那里。当然,其他机身的成像也很不错,个人建议省下些钱投入在镜头上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镜头的选择

毋庸置疑要拍摄微距视频,离不开微距镜头。虽然微距视频和微距照片拍摄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处,但视频拍摄对操作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因此,适合微距视频拍摄的镜头常常有这样的特点: 一是阻尼出色,拍摄微距的时候,几乎都是使用手动对焦,自动对焦功能在这个时候几乎是派不上用场了,因此,出色的对焦阻尼,会让你在拍摄中充满创作的灵感。二是镜头带有脚架环,拥有脚架环的镜头在手动对焦的时候,更加稳定,特别是在进行手动对焦的时候,机身和镜头不会因为操作动作而晃动。三是长焦段的微距镜头。拍摄的时候,为了避免对拍摄对象造成惊吓,大多时候还是选择长焦段微距镜头更加合适。其实,这点已经被第二点所决定了,带有脚架环的微距镜头都是150-200mm焦段范围的。

在这个范围内可以选择的有适马的150mm/2.8,180mm焦段可以选择的牌子最多,如佳能、适马、腾龙,都有适合各家卡口的在出售,200mm焦段的微距镜头就只有尼康的了,如果卡口不对也不用发愁,买一个镜头转接环就可以了。

其他拍摄配件

1. 三脚架和云台

不得不说,微距视频拍摄是一个细致的活儿,由于微距拍摄中,画面的景深很浅,轻微的晃动都会严重影像画面效果,而且,身外加长焦微距镜头分量不轻,因此,为自己挑选一款稳定性好的脚架和云台,绝对是很重要的。

2. 补光设备

在微距拍摄中,我们可以使用小型的反光板,或者用一张A4大小锡纸来代替,既便宜又方便携带。

晚上拍摄的时候,则可以挑选一支色温准确的电筒。

当我们将这些设备都准备好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如同你所看到的那样,我们将要拍摄的对象可不是听话的美女模特和任你摆布的静物,而是神出鬼没的小昆虫,因此,我们先别急,先掌握一些昆虫常识和拍摄技巧,会对拍摄有莫大的帮助。

第一步:

了解我们的

拍摄对象

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像生物学家那样去研究昆虫,但是了解一些昆虫知识,如:昆虫喜欢吃些什么?有些什么行为方式?它们的栖息环境都有那些?这些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和接近它们。

昆虫生活的环境可以分为水中、地面、泥土中、植物上、动物上(寄生)、空中、室内等几种地方,有些昆虫的幼虫与成虫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如蜻蜓的幼虫生活在水中,成长后会爬到水边的植物上完成羽化,最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生活,完成繁殖。

但在城市化越来越严重、绿树植被遭受破坏的今天,要找到一个好的昆虫拍摄场所并不容易,住在乡镇摄影拍摄昆虫要简单一些,而住在大城市的朋友就要费点心思了。

适合拍摄昆虫的场所有:公园、植物园、郊区树林、农村菜地、森林公园、原生态景区。其实只要你足够细心,即使是一片不起眼的草丛,也能发现惊喜。

第二步:

掌握接近昆虫的最佳时机

常常有人这样问我:你是怎么拍到的?这些小昆虫不跑吗?我的回答是:会跑,因为它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也不是我们的付费模特。

的确,如何接近昆虫是昆虫摄影初学者头疼的问题,但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接近,通常它们是在感受到危险的时候才会逃走,如果你耐心一些,接近的时候动作幅度不要过大,声音轻柔,让它们感觉到你是没有危险的,就会信任你,任你拍摄。

在以下情形或者某些时间段里,昆虫会较平时更容易接近

1. 刚刚羽化蜕变出来的昆虫,这时候身体脆弱,活动能力很差;

2. 昆虫在进食的时候,食物来之不易,它会舍不得抛弃逃走;

3. 正在的昆虫,为了繁衍后代,曝光又有何惧;

4. 清晨,气温较低的时候,属于冷血动物的昆虫体温较低,活动能力弱,相对容易接近;

5. 雨天时候,身上的水珠会影响昆虫的灵活性;

6. 有时候,昆虫会自动找上门,不少昆虫会像飞蛾一样具有趋光性,容易被光吸引,因此

夜晚也是拍虫的好时机;

7. 其实有不少昆虫的移动天生慢悠悠的,如毛毛虫。

第三步:

通过调整拍摄角度和光圈,控制好景深和焦点

如何对焦,找准焦点是微距视频拍摄中令人头疼的问题,和微距摄影一样,画面主体是否清晰,细节是否丰富,是成败的关键因素。

虽然现在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已经很先进,但在微距摄像中,面对数毫米大小的拍摄对象,自动对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手动对焦中如何快速地对焦,控制好景深,增加画面细节,就尤为重要了。

景深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

1. 光圈大小。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 镜头和被摄物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3.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在拍摄中,光圈通常会设定在F8-22之间,具体视对象大小和拍摄距离而定,而且常常会调整拍摄的角度,增加焦点范围内的细节。

例如我们拍摄一只蝴蝶,如果需要蝴蝶的翅膀和头部都清晰,那么正确的办法是把机背调整至与蝴蝶翅膀的立面平行,这种情况下即使f8、甚至f5.6的光圈也可以拥有足够的景深。

第四步:

用光技巧

在微距视频拍摄中,常常在野外拍摄,对象多是体型微小的昆虫,和摄影不同的是,摄像无法利用闪光灯进行补光造型,而使用恒定光源进行补光也有各种条件的局限,如发光面积过大、光线不均匀等,因此,拍摄中更多地利用自然光,是顺光、侧光还是逆光,主要通过调整拍摄的角度、位置、测光点来控制,补光则多使用小型反光板。

第五步:

后期剪辑

我们都知道摄像和摄影的不同之处是:摄影是个平面艺术,是凝固时间的瞬间记录;而摄像则是时间艺术,通过剪辑、音乐渲染,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以连贯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摄像不但要考虑摄影的构图、色彩和光线,还需要在影片中营造故事情节等等,因此,后期剪辑组合、配乐对于影片来说是必须的。

以《奇妙世界》为例,影片表现的是大自然里一天之中,从清晨到傍晚,中间经历了晴天和暴雨前后的等天气变化,以水为脉络,将小昆虫、小动物飞行、觅食、捕猎、求偶、等生活习性和它们的生存环境融合串联在其中,加上各种带有自然声音的背景音乐,力求将微观世界的美和趣味表现出来。

片子使用的是EDIUS 6软件进行剪辑。通常后期剪辑软件有会声会影、EDIUS 、Premiere等,会声会影比较适合初学者,简单易用,而EDIUS 、Premiere则专业一些,但对电脑硬件配置和操作要求更高。

给朋友们的一些小建议:

在这里给热爱微距视频拍摄的朋友一些建议,期待大家能够从中小有获益,多出好作品。

不要为器材所累

拍摄生态微距影像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辛苦不过是拍摄过程中快乐的注脚。我最早接触微距摄影是在2001年,当时有一台海鸥相机和50mm的标头,偶尔会在菜地里转悠,拍些青蛙、、蜘蛛什么的,后来买了部带微距功能的DC,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彻底迷上微距摄影,在这当中几乎把所有焦段的不同品牌的微距镜头都用了个遍,如图丽35mm/2.8 MACRO,尼康60mm和105微距镜头、适马150mm/2.8 MACRO、腾龙和适马两家的180mm/3.5微距镜头等,最多的时候曾同时拥有五个不同的微距镜头。总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这让我走了不少弯路。

坚持,再坚持,就一定会出好作品

从摄影到摄像,无论是日晒雨淋、蚊叮虫咬,或者是负重10多公斤步行20多里山路,我和我的朋友都不曾动摇过,一直倔强地把镜头对准这可爱的小昆虫、小动物,用我们的方式记录和展示大自然生命。

坚持,我想是做好所有事情的基本条件。

安全永远第一

逆光飞行范文第8篇

对美国人而言,阿拉斯加是一片遥远的土地。因为中间隔着加拿大,使它独立地存在于比地图上所标示的距离更加遥不可及之境。

这片土地一向来者不拒,各种人带着各自的梦想来到阿拉斯加,但严苛的自然环境,很快就对他们进行了筛选,有的人选择离去,也有的人选择在此扎根。而担任筛选工作的,就是冬季。

零下50。C的寒气,见不到太阳的长夜,必须关在家中无法外出的生活……那些年轻时在阿拉斯加冒险,年老后回到南方的人,都是因为不堪严冬的考验吧。

一位和我同样住在费尔班克斯的朋友吉妮·伍德,在阿拉斯加的开拓期曾是荒地飞行员。她现在已经七十几岁了。某个降雪的日子,我突然很想问她对阿拉斯加冬季的感觉,那时她正要外出前往附近森林玩越野滑雪。

“吉妮,你现在仍然喜欢阿拉斯加的冬天吗?”

“嗯,是啊!”她有点害羞地点了点头。我自己又是如何呢?哪天我老了,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喜爱阿拉斯加的冬天呢?

严冬中有一种美景,不是黑暗,而是一种光芒。令人神经紧绷的严寒冰雪世界;被月光照亮的夜空;在天空舞动的极光……而最重要的,是严酷的季节中所蕴含的一丝丝春意,那是一个希望,给予人们度过严冬的力量。

一样的春天,却不一定给予所有的人相同的喜悦,因为欣喜的程度取决于每个人过冬的方式。如果不是竭力对抗严冬,就不能体会春天的温暖,这也与幸福和不幸福的区别,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

森林中的家园

初次来到阿拉斯加的那一年,我买了一个新的背包。我还记得当时问登山用品店的老板:“这是美国最大的了吗?”那时,我只是模糊地认为,因为即将展开漫长的旅行,所以必须买一个大的背包。

带着各种梦想,我来到了阿拉斯加。脑子里一大堆想做的事,我旅行着,就像是在一个一个消化这些事情一样。

我走过横贯北极圈的布鲁克斯山脉人迹未至的山和山谷,划着独木舟在冰河湾倾听冰河“嘎嘎”的声音,接触到东南阿拉斯加深邃的原生林,追逐着极北的流浪者——驯鹿漫长的季节迁移,抬头看过数不清的极光,也遇过狼,还与爱斯基摩人划着皮舟在北极海追逐鲸鱼,见识了阿塔巴斯加印第安村的散财宴,与许多人相遇,认识了形形的生活……

我怀着冒险的心情,在阿拉斯加的大自然里学习到许多事,后来,我开始感觉到一种责任。

此时,我的背包已经到处脱线,破破烂烂的。当初感觉好大的一个背包,现在却觉得没什么了。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12年,这趟旅行好像就要到终点了。

突然间,我对于租住一间小屋、只当一个过客感到疲倦,也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就在这片土地继续生活下去吧。” 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周围的风景慢慢地变了样。春天从南方飞来的候鸟、脚边的花草树木,甚至连风的吹拂,都让我感觉到某种亲密的关联。这种亲近感不是发生在当下,而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于是,我在费尔班克斯的一个小小森林中盖了房子,没有任何家具,不过有一个很棒的暖炉。现在只要有这个就行了。这个暖炉是接下来生活的基础。

下了第一场雪,冬天来了。虽然漫长的寒冷季节即将开始,但总是会为第一场雪感到愉悦,无法言表。雪竟是如此地温暖人的心灵。阿拉斯加的雪是完全干燥的粉雪,所以踩下去声音不是沙沙的,而是唧唧的。再也没有比看着雪花飞舞更开心的事了,光芒中,雪花慢动作似的飘落下来。昨天脚下踩的还是白桦树的枯叶,今天想来却好像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往暖炉里添柴火,有噼里啪啦的声音,这是阿拉斯加冬天的声音。房子旁边已经堆好云杉木柴,此外,深雪中行走用的雪鞋,跨越雪原用的越野滑雪板…… 都是过冬的必要准备。从弗斯利亚(阿塔巴斯加的印第安人村落)寄来了一双新的皮靴,这是五年前托凯瑟琳帮我做的。

晚上,很难得地外出了一趟。因为听说昨天有麋鹿母子从飞行员唐住的地方经过。温度计指着零下20。C,踩在雪上的声音真是说不出的悦耳。我一边小心地注意四周的森林,一边往唐的家跑去。我在唐家里喝了茶,然后慢慢地走回家。月光朦胧地为我照亮雪白的夜路。突然我惊觉自己竟然有家可回,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有了家。以前租住小木屋的时候,并没有这种感觉。看见森林和家里的灯火了。一打开门,真是无比的温暖。

听到“嘶”的一声,我巡视房里,没什么动静,一定是云杉原木的声音。当地人说过,原木造的房子是活的,时涨时缩,所以才会那么温暖。

夏天的喧嚣远去,秋天也结束后,初冬的这种悠闲自在真是不错。在极北短暂的夏天,人们仿佛贪图着阳光似的不停工作。植物、候鸟、动物,全都一样。到现在人们才又慢慢回到原来生活的步调。不过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一到夏天,人们就是会为了珍惜阳光而不知不觉地加快脚步。

对在这里生活的人来说,冬天的痛苦不在于零下50。C的寒冷,而是太过短暂的日照时间。太阳绝对不会升到头顶上,它总是刚在地平线露了脸,短短的圆弧又马上落了下去,之后就是漫漫长夜。阿拉斯加冬季的生活,可说是每一天拉长脖子等待春天。12月的冬至就成为人们情绪的分界点。因为从这天开始日照时间将慢慢延长,虽然真正的冬天还没到来,但人们已经开始感觉到春季一天天接近着。

接下来在森林里的生活,将会让我学到如何与大自然相处。一直动个不停的我,有了固定的住所,又将会看到些什么呢?总之,我会先好好观察这个小小的森林。从生活的周遭,再一次重新注视自己曾经旅行过的阿拉斯加,希望能与之有所交集。

极北的流浪者

风像发狂似的从北极海吹来,在毫无遮蔽的阿拉斯加北极圈,一览无遗的广阔雪地上,只有我那150厘米高的帐篷,看来像是要一手阻挡住这阵强风。铝制的中央杆被风吹得弯曲,勉强支撑住帐篷。现在是5月,我在这里等待来自加拿大北极圈的驯鹿春季大迁徙。在这超乎想象的广阔雪地里,想要遇上驯鹿的季节大迁徙,需要赌一赌运气,当然,还得预计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要看那年的降雪量,冬季是否严寒,以及雪融的速度等等。综合这些复杂的因素以后,驯鹿才可能在某一天离开它们冬天的栖息地,展开漫长的旅程。它们到底是采取怎样的路径,为繁殖而来到阿拉斯加北极圈的?我搭起营帐,静静地等待着。

躲进睡袋,听着呼啸的风声。已经过了两个礼拜,难道这真是一场没有胜算的赌博吗?睡前我想再确认一次,便打开帐篷探头出去。强风卷起一阵“地吹雪”,吹得我连眼睛都睁不开。突然感觉好像有什么从山顶上缓缓地移动下来。我凝神一看,那是一列像锁链似的东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我赶紧将相机塞进背包,丢下被强风吹得摇摇欲坠的帐篷飞奔出去。虽然穿了雪鞋,但脚还是深陷在雪中难以前进,一马当先的只有兴奋的心情。走到视野开阔的河岸,我整理好雪地,架好三脚架坐下来等待。三脚架当然承受不住强风的吹袭,手一放开就可能被吹走。带头的驯鹿已经来到河岸附近,我却因为地吹雪,什么都看不见。已经过了午夜12点,橘红色的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上。在极昼时分的北极圈,太阳是不会西沉的。一瞬间,风吹开了暴风雪的面纱,逆光中隐约可以看到即将要渡河的驯鹿队伍。驯鹿们在地吹雪中压低姿态,逆风前进。

这时我感觉好像生平第一次看见这些野生动物。

这些驯鹿在极北的雪地里旅行已经是几千年几万年的事了。就在这个夜晚,我更是沉浸在包围着这些驯鹿的北方自然魅力当中。这是1979年,是我移居到阿拉斯加的第二年春天。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将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紧紧结合在一起,或许是因为二十出头的时候,在山里失去好友的关系吧。因为这件事,我更加爱上这大自然,更想进一步接近它。

我喜欢在阿拉斯加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一心一意只想生存下去的生物们。那是一种结合了坚强与脆弱,充满紧张感的大自然。

一滴雨水也不浪费,只靠着些许水汽与地表温暖而生存的地衣类,在严苛的极北冻土带中开出的小花,在零下50。C的冷酷寒冬中藏身雪洞、什么也不吃、只是静静等待春天来临的棕熊,在寒风中出生,为了生存下去而拼命试图站起的小驯鹿……这些都是无法计量的坚强。然而这整个只靠着微妙的平衡而维持下来的生态体系其实是相当脆弱的。它单纯的食物链所代表的也正是地球上最容易遭受破坏的自然。只要其中一环灭绝,将使这整个体系无法再回复原状。

驯鹿的主要粮食地衣类,无法抵抗逼近公害基准指标的大气污染。据说它们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一旦遭到破坏,即使是长个几公分都得花上五十年至一百年的时间。这也是驯鹿需要依赖广大土地才能生存的主要原因。

即将在北极圈进行的巨大油田开发计划,对于驯鹿赖以度过寒冬的地衣类来说,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而随后衍生的问题,又将带给北极圈生态体系怎样的变化呢?

在北极圈中重复长达一千公里漫长旅途的驯鹿们,还有靠着猎鹿生活的内陆爱斯基摩人以及印第安人们,他们是极北生态体系的核心。

我想起初夏的某一天,几万头驯鹿出现在扎营地时的事。在完全没有起伏的冻原中,想要拍下整群驯鹿是相当困难的。最后我丢下相机,只想把这一幕牢记在我的脑海里。不久,我便身陷在庞大的鹿群中,倾听着无数鹿蹄所演奏出的大地乐章。

等待草莓成熟的夏天

在我所居住的费尔班克斯,每个星期三和星期六都有市集,市民们可以拿自己家种的花草、蔬菜出来卖。

在阿拉斯加种花种菜?可能有人会觉得惊讶吧。事实上,阿拉斯加的夏季不只温暖,也没有日落,人们还很可能为了蔬菜长得太好而伤脑筋呢。风景明信片上经常看得到长到一米长的大甘蓝菜,就是因为在极昼下栽培的关系。

到了夏天,我家的庭院也有各式各样的花草轮番上阵。去年,妻子开始在阳台用木箱栽培起莴苣和草莓,因为莴苣长得太快,我们每天得赶紧吃,才能追上它的生长速度。

7月的某一天,发生了第一起“草莓疑案”。终于盼到成熟,正计划再等一天就要采的草莓,竟然被人先摘走了。可以想象妻子有多失望。犯人在现场留下的唯一线索,是一颗香菇,好像想用来折抵偷走草苺的罪行似的,就放在木箱旁边。妻子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其他还没成熟的草莓,期待次日清晨的采收。然而窃案再度发生,而且现场仍是放了一颗香菇。就这样持续了四五次,每次一定都留下一颗香菇。妻子轻叹说,好像自己的心情都被洞悉了一般。

有一天,妻子终于目击到偷草莓的犯人,原来是我家后面森林里的红松鼠。它摘了香菇正要回巢时,可能被令人垂涎的草莓扰乱了心神,就干脆拿香菇来交换了吧。我只要想象和妻子一样等待草莓成熟的红松鼠的模样,就觉得很滑稽。

有漫长而酷寒的冬天是件好事,如果没有冬天,就不会这么感谢春天的到访、夏天的极昼,还有极北的秋日美景了吧。如果一整年都开着花,人们就不会这么强烈地思念花草。花朵会在积雪融化的同时一起盛开,那是因为在漫长的冬季里,植物们早已在雪地下做好了准备,蓄势待发。我想,人们的心灵也是在黑暗的冬天里,累积了对花朵的满怀思念。

在季节毫不停留地更迭交替时,我们可以停下脚步。这些季节的色彩提醒我们,人只能活一次。

冬季过后,对大自然丰饶的恩赐怀着思念。而那只红松鼠也和我们一样,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

Tips

阿拉斯加州位于美国西北太平洋东岸,北临北冰洋,是美国最大的州。州内最大城市是安克雷奇,拥有阿拉斯加的空中门户安克拉治国际机场。作者曾经居住的费尔班克斯是该州第二大城市、阿拉斯加内陆地区最大的城市,有极昼和极夜现象。阿拉斯加最长的白昼和黑夜在白令地区,每年5月10日太阳升起后3个月里不再落下;而11月18日日落后就进入长达2个多月的夜晚。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