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致大海普希金

致大海普希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致大海普希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致大海普希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希金;俄罗斯文学;文学创作

在19世纪初期彼得大帝的改革以后,俄国开始向西方借鉴与学习,从那时起俄国的欧化开始了,在这样的契机下,俄罗斯文学也以飞快的脚步开始了其伟大的复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一位代表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文化巨人――普希金。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既是属于俄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所以无人能及,正是因为他是俄罗斯文学功勋卓越的伟大奠基人,此外,他还享有“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这个美誉。

普希金的全名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的他在三十七岁时于圣彼得堡离开了人世。英年早逝的普希金在自己短暂的一生当中,用自己的文学创作为俄罗斯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他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毫无疑问,普希金是十九世纪世界诗坛上的一座无人能及的高峰。普希金擅长多种文体,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等)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是一位实至名归的世界文学巨匠,他不仅创立了俄国文学语言和民族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甚至童话等各个文学领域都为俄罗斯文学创下了典范。普希金常常会把俄国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从而使人们因为他的作品而在心灵深处有所感悟,这也正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渐渐地普希金使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在俄国文学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普希金出生于一个莫斯科的家道中落的古老的贵族家庭,他成长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他非常喜爱俄罗斯的文学诗歌和民间故事,并从中汲取了极为丰富的文学养料。普希金在十二岁的时候到皇村学校学习,那时刚刚十岁出头的普希金就已经开始表现出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后来,十二月党人和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思想家在思想上感染了普希金,而这时的普希金还是一名学生,尽管如此,他还是发表了许多诗作来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俄国在1812年爆发了突如其来的卫国战争,这次的战争不仅仅唤醒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灵魂,还对普希金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巨大的影响,战争激起的爱国热情给年少的普希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后来,普希金和自己的同学们一起着手创办了手抄刊物,写出了《皇村回忆》这一部伟大的爱国诗篇,从而抒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普希金在外交部工作的时候,他一边继续进行诗歌创作,一边积极地参加一些进步文学社团。在这个阶段中,普希金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大多数是反对农奴制和讴歌自由的诗歌,后来这样的诗歌被叫做“政治抒情诗”,在普希金的这些诗歌当中最为著名的有《致察尔达耶夫》、《自由颂》、《乡村》等等,在此期间,他被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的思想所深深地感染,并加入了与十二月党人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1820年,普希金创作了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非常生动的民间语言,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古典主义诗歌完全不同,甚至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他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了挑战。

普希金一向都十分崇尚自由,于是他所创作的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品通常被沙皇政府认为是在破坏其专制统治,他们把普希金看成是绊脚石,所以沙皇政府就借到南部任职为由,对普希金进行了一次变相的流放。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与十二月党人的关系逐渐变得更加密切,他们的自由思想对普希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还激发了普希金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求。在1823年间,普希金开始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从这时起,普希金完全地展示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追求自由的理想也变得更加明确,更加强烈了。于是普希金创作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前几章、叙事诗《努林伯爵》、抒情诗《致大海》、《囚徒》,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之后,普希金在很大的程度上使自己在文学方面内涵变得丰富了,因为他在第二次被流放期间不但认真了解了许多民间故事和童话,而且还比以往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了俄国历史。后来,他终于完成了其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此外,他还创作了历史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众所周知,普希金的“南方诗篇”包括四部,而这四部浪漫主义叙事诗都十分著名,并且在思想层面上它们反映出了作者对自由的无限遐想和美好的向往。

痛苦的流放经历并没有使普希金放弃他的文学创作,相反,他还更加致力于此,于是他便写下了很多诗歌,从而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人的颂扬。波尔金诺是普希金父亲的领地,在1830年的秋天,普希金在父亲的这个领地上度过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史称“波尔金诺的秋天”,在普希金的一生当中,这是他文学创作成果最丰硕的时期。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这部作品中塑造出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此外,他还写了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莫扎特与沙莱里》和《别尔金小说集》等等。《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是一部短篇小说,它不仅是第一部塑造“小人物”的著作,而且也表明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树立了一座新的历史性的里程碑。普希金在返回京城以后,曾经期望沙皇政府能让十二月党人不再遭受流放之苦,但是后来普希金认清了沙皇政府的面目,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是不会放过十二月党人的,于是他创作了《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以这一首政治抒情诗来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人的支持与忠诚。

普希金――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用他的作品把革命运动情绪的高涨表现出来了,同时,他也将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沙皇政府专制的矛盾展现在其作品中。因此普希金的创作及其对自由思想的宣传令沙皇政府如坐针毡,于是他们就用卑劣的手段使普希金在决斗过程中身受重伤,于1837年2月8日不幸身亡,就这样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37岁。在他死后,有些俄国进步文人曾经感叹:“俄罗斯文学的太阳陨落了”。“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被召回天国了,只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与惋惜。

普希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在他的作品中还蕴含着作者的社会思想,他把艺术和思想巧妙的结合起来,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堪称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普希金在其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向人们展示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并且表达了他对重获光明的坚定信心。他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使命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由普希金的诗改编成的歌剧有很多,如《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鲍里斯・戈杜诺夫》等,大多数都是意义深远的伟大音乐作品。他的很多诗歌被谱写成歌曲,流传至今。

可以这样说,普希金以自己在文学上的才华使俄罗斯文学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真实了。屠格涅夫说:“毋庸置疑,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一位普希金的故人这样评价他:“每当我们提到普希金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个称谓――俄罗斯民族诗人。他就像是一部辞书,装满了我们所有的语言的宝藏。普希金就像是有特异功能一样,他能把俄罗斯的一切都真实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且还展现的那么优美、动人。”普希金的创作不仅为近代俄罗斯文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正是因为他的创作,才带来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高尔基说:“普希金是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了一切新奇与机智的一代诗宗。”

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别林斯基说:“没有普希金,就没有真正的俄罗斯文学,因为只有普希金的创作才真正的使俄罗斯文学有了生命。”赫尔岑曾说:“在沙皇尼古拉一世专制统治的时期,普希金是最勇敢的文学创作者,他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丝毫也不畏惧的与沙皇政府作坚决的斗争,他使人们忘记恐惧,也使人们对重获自由充满信心。”另外,普希金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普希金创作了无数的优秀作品,这些佳作既是俄罗斯文学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学的财富。在俄罗斯文学史中,普希金以其毕生的创作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他受之无愧地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曹靖华.俄苏文学史(第一卷)[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 社,1992.

[2]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赵晓彬.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2001.

致大海普希金范文第2篇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她的表面足足有71%被厚厚的海水所覆盖,蓝色的海洋是她最宝贵的财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如果没有了海洋,地球将了无生机;海洋是天然的牧场,就是有了海洋,地球才充满朝气。

一代枭雄曹操的伟作《观沧海》,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的《致大海》,金代词人折元礼的《望海潮》等,无不歌颂大海宏伟辽阔、雄奇壮丽的气象。大海,是我们蓝色的家园,我们为此感到骄傲、自豪。

可是,现在我们的家园受到了破坏,由于人类的不知足和贪心,过分的掠夺了海洋资源;也由于人类的不自觉,污染了海洋环境,长此以往,海洋将从蕴藏丰富资源的聚宝盆变成死气沉沉的无用之地,因此,我们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保护海洋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生命是神圣的,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罗曼罗兰如实说。的确,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热爱海洋生物,我们任意的破坏,最终会受到惩罚。

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应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陆地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发展空间也日益狭窄,海洋是我们今后发展所需的后路。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油气资源、水资源、医药资源等等,是今后维持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

致大海普希金范文第3篇

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材。恰如其分。如果人的思想皆如此这般方正,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就不会再是缤纷斑斓了。

正如情歌中有“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般的缠绵,也有“苏式情歌”经典苏永康“爱一个人好难”的悲凉;有“歌圣”张学友“饿狼传说”般的火热,也有“浪子歌手”齐秦“大约在冬季”的隽永。没有思想的棱角,便没有个性的纷呈,没有个性的纷呈,便更没有了自我,艺术也便没有生命力。别让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言论所掩盖,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

没有苏轼、辛弃疾们的张狂个性,就没有豪放派“大江东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绝世气概;没有柳永、李清照们的多情伤感,就没有婉约派“执手相看泪眼”和“人比黄花瘦”的一唱三叹。

致大海普希金范文第4篇

好望角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即非洲南非共和国南部。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这里除风暴为害外,还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频繁出现,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起时,海况就更加恶劣,而且这里还有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航行到这里的船舶往往遭难,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

史书上,好望角与一段历史有关:1487年,由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的帆船队被大风刮到了这里

非洲大陆的最西南端。由于天气恶劣,变化无常,这里曾使不少航船遇险,被水手视为畏途。

站在角点的灯塔眺望,远处是大西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处。山下沿着海边绕道而行,会遇上一块立于悬崖脚下的标志牌,上面用英文和南非文分别写着“CAPEOFGOODHOPE(好望角)”以及它的经纬坐标(南纬34度21分26秒,东经18度28分26秒)。宽淘无垠的海滩上,海水卷荡起银白色的浪花,排山倒海般,一道道向海岸涌来,就像千军万马前赴后继地奔诵着:海浪撞击在岩崖上,泡沫喷溅,发出天崩地裂般巨响。令人惊讶的是,一排排海鸟不时列队飞过,与海平面平行从西向东地飞行,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像在接受人们的检阅,蔚为壮观。从飞行的方向判断,它们也许要掠过莫桑比克海峡赶到马达加斯加岛。

好望角保留了500年前原生态的自然保护区。在大西洋边红色的卵石滩上,时常可见驼鸟闲庭信步的可爱模样。鸵鸟高约2米,体重约100公斤,是鸟类中的快跑冠军,时速达70公里。人只有七八节颈骨,它却有18节之多,头可360度旋转。鸵鸟蛋也许是世界上最坚固的鸟蛋,可承受i00公斤压力。据说蛋壳厚达二三毫米,一只鸵鸟蛋大得可容纳24只鸡蛋。鸵鸟身价极高贵,一只鸵鸟价值3万兰特(约为2.7万元人民币),毛、皮乃至全身都是宝。

好望角又是一个植物宝库。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古老、完全处于原生态的灌木层,有从来没有受过人类干扰的原始植物群,拥有研究植物进化不可多得的原始条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曾经描述:在许多情形下,我们对于花园和菜园里栽培悠久的植物,已无法辨认其野生原种。我们大多数的植物改进到或改变到现今于人类有用的标准需要数百年或数千年,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无论澳大利亚、好望角或未开化人所居住的地方,都不能向我们提供一种值得栽培的植物……1836年6月3日,达尔文专程来到好望角,考察这里的植物资源及物种进化情况,并拜访了居住在这里进行天文研究的约翰・赫歇尔。正是赫歇尔,作为一个天文学家,在深入研究的同时,早已敏感地意识到了物种进化问题。对他们来说,好望角是一个走过一次便会为之着迷的地方。

人们钟情好望角,关注好望角,同时也为好望角的未来担忧。尽管人们对好望角提供了最严格的保护一一这里除观光游览车以外,任何汽车禁止入内: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自然遗产,哪怕带走一段枯树枝、一枚小石子都是违法的。但人们同时也看到,好望角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如此脆弱,有时又不得不经受人类不经意的破坏。

致大海普希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激励性原则;信息技术

小学音乐教育是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音乐教育中应该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音乐教育内容,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要认识到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最终将达到小学生审美心理结构良好塑造的目的。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1.教学形式呆板,学生毫无兴趣

“音乐课好无聊哦,又要上40分钟,快点下课吧。”

“音乐课不是听老师在那说各种符号,就是让我们认谱,唱do-re-mi,太没意思了。”

以上都是学生的心声,聆听到如此的心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心中难免都会泛起阵阵酸楚。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完全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教学内容偏深,有专业化倾向

教学内容有时已超出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要在学习唱歌、认谱、欣赏歌(乐)曲的同时,还被要求认识诸如音乐符号、调式、节拍、节奏、曲式等数十种音乐记号。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1.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使他们的注意力一般最多只能维持20~30分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由于不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并具有盲从心理,喜欢盲目地模仿。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简明易懂的指令比较敏感。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督与指导,也因此对教师有一种本能的依赖感和喜爱感。

(2)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年级的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突然萌发并逐渐增强,由于对外界积累了一些认知经验,他们开始具备一些独自判断和处理事物能力,开始尝试自己做出判断。在这样的心理前提下,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中应开始加大学生个人展现的部分,给予他们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

(3)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年级的小学生的价值观已初步确定,他们往往有自我独立判断的能力,教师要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审美价值,并尽可能充分地给予他们通过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表达情感的机会。

【案例】一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歌曲《大海啊,故乡》时,充分运用了高年级学习认知的特点。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海”的相关知识或道具。学生听到了教师的要求热情相当高,承诺会在下一节课带来他们搜集的材料。当下一节音乐课时,教师踏入教室,看见每个学生手上都拿着他们的作业。如,大海的图片、普希金的诗词《致大海》,还有用报纸制成模仿大海波涛声的道具等。看到这些作业,教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材料,有什么意义吗?”“大海是广阔的,要赞美它。”“海浪的声音是哗啦啦啦,给人特别舒服的感觉,可以用道具来模仿这个声音。”这样,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更好地感受大海的美、音乐的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以及搜集的素材来表现对大海的理解,对美的诠释。

2.激励性原则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1)通过言行进行激励

语言激励是最普通的方法,也是在音乐教学中所取得效果最为明显的办法。我们时常会听到教师这样说:“你真棒!”“进步很大,继续努力哦!”虽然是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可是在学生的心里是阵阵的暖流。

(2)通过比赛进行激励

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因此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比赛进行激励,更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比赛进行激励的过程中,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合作的关系,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尤为重要。

(2)抽象变具体,加深音乐理解

一部音乐作品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包括作者简介、代表作品、作品体裁、曲式结构等许多相关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这些都是抽象的,以他们的水平来理解这些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些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往往也是空洞的、枯燥的。而将这些知识制成有画面、有声音的教学课件,则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致大海普希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从语文教学内容上看,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虽然高考主要是考察语文基础知识与读写能力,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放弃人文教育的渗透。高中语文课程中有效的人文教育更有利于提高高考的应试能力。高中语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口语、阅读、写作,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

一、口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说会写,口笔兼长,己成为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口语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交际素养、良好品质的人文渗透。

宋朝人张载说:“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是有效口语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采取一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情景对话、记者采访、课堂表演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具体的语音规范和表达技巧,更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品质。良好的口语交际品质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打开交际之门的第一步。在口语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诚信、合作、礼貌等品质是人文教育渗透的目的,也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首先应挖掘阅读教材中的人文性。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启发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完善人格。比如体现了作家的生命意识的精神素养在文本中有很多,有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普希金《致大海》中对自由的渴盼等。语文老师要努力发掘文本中人文内涵,让学生和伟大的灵魂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其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建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形式,体现人文关怀。

1. 教师可以设计自由、探究、合作的课内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也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思考。比如解读莫泊桑的《项链》时,学生都为玛蒂尔德的虚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愤愤不平。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若你是玛蒂尔德,在你丢失了这条项链之后会怎样?”。学生进行阅读探究之后,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品评这些观点。学生在讨论评价的过程中解读到在《项链》一文中还应该看到诚实、勤劳、守信的美好品德及不向生活屈服的顽强生命力。

2. 教师可以设计扩展阅读课程。教师提出阅读目标,让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阅览室,阅览室内备有大量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人物传记等作品,还有各种期刊,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阅读课上是自由的。比如学白的诗歌时,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先找一些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对人物的经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有利于顺利理解其作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提供的课外阅读参考名著目录,给学生提供一份课外阅读书目。教师要为学生交流阅读体验,提高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三、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写作作为一种综合训练,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训练过程。伴随着人文精神的渗透,使现代语文课程中写作教学的观念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又吸取了当今世界人文精神的精华。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及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注意三个方面:

1. 打开学生的思路。生活积累对于写作很重要,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质的习惯,这样,学生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写作主题可以从日常生活,从自我,从真善美出发,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由民主、精神物质、真善美、忧患意识等方面。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创新意识。教师要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个性化写作必然是见解各异,观点不同,风格多彩的,教师对此要有包容的态度。

致大海普希金范文第7篇

一、多媒体教学在文言文、说明文、诗歌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

1.文言文教学

刚毕业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聋生到初一学习文言文时,如何记笔记,是一大问题。很多同学把译文密密麻麻的写在原文的字里行间。最后复习时连自己也看不清楚。老师在讲课时用口译(打手语),学生记笔记。有时老师要重复几遍有的同学还听(看)不懂,记不下来。用多媒体课件解决了这个问题。把课文打在课件上,行与行之间拉开距离,重点字词的解释一个个出现在原文的下边。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记笔记的方法。老师讲起课来省力又方便。例课件《木兰诗》一文。多媒体课件在文言文中的另一个优势是讲完课文后将通假字、词的活用、古今异义及重要词语归纳梳理,较传统的语文教学要省空间、省时间、便于聋生对课文的掌握。

2.说明文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最为枯燥的一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抽象的、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如果说散文中的图片是为了生动、形象,那么说明文中的图片就是为了给学生知识。例《看云识天气》。文中介绍了晴天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阴天标志的云……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纸上谈兵,这些云什么样谁也讲不清楚,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了绝对的优势,把各种天气的云归类展示出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还有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松鼠》等事物说明文我们同样把它们制作成色、像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电脑恰好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境、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沧海》用flash制作登山望海的情境,领略曹操人至暮年,壮志不已的豪情。

(我教的学生由于是听力有障碍的聋生,所以在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方面,在配背景音乐朗读方面不能向健全孩子那样满足他们的听觉等感官需求,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网络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教材卓然走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所。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每周设两节上网浏览课,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上网浏览的必要。名家名篇要浏览作家情况,作品背景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例:学习普希金的《未选择的路》,就让学生走进网络去了解这位俄罗斯文学之父,读一读他的其它诗作:《致大海》,长篇叙事诗《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兄妹》、《雅内式王子》。学习鲁迅的《风筝》在教室的大屏幕上看看电影《祝福》,在讲《邓稼先》一文时看原子弹、氢弹爆炸及介绍邓稼先的电影片段。网络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语文学习好比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生活之旅、文化之旅:在旅行中,你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在旅行中,你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培养了聋学生搜集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聋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致大海普希金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罔然 真我 本我 自我 超我 贪婪 寓言

我是谁?我便是我,这还用问,用得着回答吗?然而,精神分析学家弗罗依德认为有三个我:“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那你又是哪一个我呢?本我是人的潜意识的冲动,原始的本能,动物性的欲求。以自己快乐,而不受任何约束为出发点,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以快乐为原则:自我是现实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活生生具体的人:超我不是现实中的我,而是受观念形态所支配的理性的我,隐藏在自我背后的我,其存在是道德原则:这现实中的自我。既要受本我动物求的驱使,又要受超我的道德原则所规范,即是说那欲求只能在道德所允许之下才可能满足,因此自我这现实中人常常处于本我和超我的挤压,为所欲为与不可能完全欲所欲为的冲突中,因为超我的道德原则所不允许,这自我无时无刻不在二者挤压中存在,苦恼苦闷焦虑就在所难免,其生存原则是趋利避害,在超我道德原则所允许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本我的欲求。如是说来这我就可能有四种回答:是本我?或是超我?抑或是自我?或真我?真我者,没有掩饰,没有伪装,没有扭曲,实实在在的自自然然的自我。而又要不罔然而识其真我的我,这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人们认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蒙田也认为。“人类研究的重点原本在于对人的研究,人应当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自我之所以是“最高目标”、“研究的重点”,因为人是世界的主宰,一切认识活动都要以人的智能去完成,而单个的人,我或者自己,便是人的认识的基点,从这基点出发,汇聚起来就成就人类认识的辉煌,智能的海洋,文化的灿烂。那么首先认识自己,才有可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类认识自身是一伟大贡献。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弗氏学说可以与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提并论,都是现代文明对人类认识的伟大贡献,一是对哲学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一是对自然科学的理论巨大发现,而弗氏却在人类如何认识自身开辟了新天地,尽管有泛性论的不足。认识自己,就要清楚明白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我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件是什么。自我定位要准确,不可高,也不可低,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正如俗话所说。“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从精神心理状态而言,随时随地对人对事则不可罔然迷惑,而应清醒明白,要识其真我,要很好把握自我趋利避害原则,走好本我与超我挤压可能失去平衡的钢丝绳。

明代刘元卿《应谐录》有《僧在》的小故事:一里尹管解。罪僧赴戍,僧故黠。中道夜酒,里尹致沉醉,鼾睡已,取刀髡其首,改绁己缧,反绁尹项而逸。凌晨里尹寤,求僧不得,自摩其首髡,又缧在项,则大诧惊曰:“僧故在是。我今何在耶?”夫人具形宇宙,同罔然不识真我者,岂独里尹乎?

本故事虽小,而刘氏一议,颇富人生哲理,可谓典型,也具普遍性。人生天地间。“具形宇宙”,在迷惑恍惚之际,往往“不识真我”,失却自我,“岂独里尹乎?”无独有偶,季羡林先生讲过类似的德国寓言故事:

有人出门旅行,夜里投宿,旅店人满,只好同一黑人共挤一屋,在他酣睡的时候。黑人偷偷起来,把他的脸用墨抹黑,偷了他的东西溜走了。翌日清晨,他起床时,发现黑人同自己的东西都不见了。于是他大为惊奇。满屋子里左找右找,希望在壁橱柜子找到黑人和自己的东西。正在慌乱的时候。蓦地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脸上黑黑的,他怔住了,自己问自己:“黑人原来在这里,可是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如果像刘元卿那样点评,则应是:夫人具形宇宙,同罔然不识真我者,岂独旅人乎?这里尹和旅人的罔然不识真我笑话似乎在慌乱的一刹那发生,而在前就包含了原因,他俩都丧失应有警觉,麻痹大意,尤其是里尹简直是失职,只求一时痛快,嗜酒如此而“致沉醉”,遭歹人算计,便势在必然。他俩的“本我”欲求基本没有受超我道德原则约束规范,被人陷害又不冷静,惊慌失措,这现实中的自我又怎么能认识清楚?罔然者,迷惑之状也。人处罔然迷惑之中,必然昏昏糊糊,惊惊慌慌,不知自己姓甚名谁,是干什么的,一句话:不识真我。这是可笑又可悲的。

可见,人要认识自己,识其真我,则不可罔然迷惑,而要明明白白清清醒醒。这谈何容易。可罔然而不识真我者却屡见不鲜。造成罔然不识真我的原因种种,其表现形态情况又各不相同。

罔然迷惑与不识真我,和不识真我与罔然迷惑,二者互为因果。要识其真我,则必须清清醒醒,不罔然迷惑:只有清醒明白,而不罔然迷惑,才能认识真我。正确定位自己。人类认识未知的客观世界,都必然是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认识研究客体。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辛辛苦苦,认识其必然如此的规律,从而把握运用,这便可以“无为而无不为”,迈进自由王国的殿堂。单个的你、我、他也必须如此,否则就会罔然迷惑,不知道究竟自己是谁了。这是从总体认识论而言。造成罔然迷惑心态而无法识其真我,则往往是本我动物求过分过高,欲所欲为,而又不受超我道德原则约束规范,一昧将快乐原则发挥到至极,将贪婪、残暴、专横、自私等等,人性恶放任恣肆,不受任何管束,而现实中的自我又无法操控趋利避害原则,这自然犹如走钢丝绳失去平衡,必然栽下来,不知道自己是谁,究竟是什么东西了,其结果轻则上当出丑,重则丧失人性,违背道德,甚而触犯法律,琅铛入狱,处决亡身。

骄傲自大,自不量力,自私贪婪的本我,会使自我陷入罔然之大泽,不识真我之深渊。寓言是人类智能的珍珠,大抵小巧玲珑,晶莹剔透。颇含丰富的哲理,象征意蕴。将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见出,虽然说的不过是些动物植物的小故事,人间荒诞的小笑话。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有《鹰、穴鸟和牧人》的故事:一只穴鸟学鹰的样子,扑到公羊的背上抓羊毛,结果被羊毛缠住,让牧人抓住拔光了羽毛。穴鸟显然自不量力,一味要与强者相比,结果招致不幸,为人耻笑。《蚊子和狮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群蚊子打败了强大的狮子,便自以为了不起,忘乎所以,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结果却被蛛网粘住,成为蜘蛛的美食。《狗和影子》:狗衔块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于是放下自己嘴里的肉,跳下桥去,跟影子打架,想抢影子衔的那块肉,结果把自己嘴里那块肉也丢了。这寓意在讽贪。贪婪者反会丢掉自己已得到的东西。钱钟书先生对此还有分析,他说“据说每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何。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不自知 的东西”便是不识真我者:“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便是能识其真我者,何以如此?贪婪迷心则罔然,罔然而不识其真我则如此荒唐可笑。《苍蝇和蛾》说的是苍蝇贪吃蜜罐里的蜂蜜,掉进罐里,为蜜粘住:飞蛾指责苍蝇太笨。嘴馋吃。晚上,飞蛾不住地绕着灯火以眩目的速度飞来飞去,忘乎所以,结果飞入火焰中烧死。自然苍蝇贪吃而罔然不识真我,结果丧命:而飞蛾似有其认识,可只对他人,而不警惕自己,他仍然丢不掉那个贪字,贪光而罔然不识真我,结果与苍蝇无异。印度《五卷书》里有类似的寓言诗《蜜蜂吃花粉》:当那像一团火焰似的太阳,/在那太阳升起的山顶升起,/蜜蜂为了想吃莲花的花粉,,就一头钻进莲花里去,/它没有想,到了黄昏时候,/它会裹在里面出不来。一个人如果只想得到好处,他就忘记了里面还有危机。这一头钻进莲花只想得到好处的蜜蜂,也因贪婪而罔然不识真我,结局与贪吃蜂蜜的蜜蜂一样。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旨在揭出贪得无厌的可耻可笑的下场。渔夫打到一条金鱼,这金鱼很神,能满足人的要求,渔夫老婆便要这要那。金鱼愤怒了,大海汹涌澎湃,给她的一切东西便荡然无存。金鱼游到大海深处去了。结果老太婆仍坐在破泥棚的门槛上,看着那只破木盆。

贪心还有贪权,也可导致罔然不识真我。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描述白蛇娘娘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并发议论道:法海和尚只管念经,却放下经卷。横来搬是弄非,去捉拿许仙和白娘娘。蛇精白娘娘反抗,一怒之下,弄出个“水满金山寺”,结果玉皇大帝要缉拿法海问罪,法海只好东躲,终于躲藏在蟹壳里,成为一个只有等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才可出来的蟹和尚,鲁迅对法海的下场断语是“活该!”这比里尹旅人遭遇更惨,几乎近于被活埋了,鲁迅对于贪权而惹下大祸者的强烈憎恶显而易见。

柳宗元的寓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罔然不识其真我,而最终丧命的故事,供我们分析思考,从中可得教益。先说《lZ传》。lZ是小动物,却也是贪婪而罔然不识真我丧命的典型。它是善于背负的小虫,在行进中,只要遇见东西,便背在背上,昂首前行,越向前走,背的东西越多,越沉重,即使行走已经非常艰难,仍要拣要背,终于跌倒爬不起来。有人可怜,将它沉重的包袱卸下,然而,只要再行走,却仍不改其本性,还是一路又拣又背而且喜欢攀高处,最后坠地而死。柳宗元为匡正时弊。对此发议论:“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地。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贪婪而又好攀高位之人,皆亦如是,岂有他哉?虽为小寓言,而罔然不识其真我的启示告戒,则让人久久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