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意的句子

诗意的句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诗意的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意的句子范文第1篇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记忆像是倒在掌中的水,无论你是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滴流淌干净。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没有一种生命的轮回是命中注定的,就像,隔夜的狂欢。

青春的寂寞是生命的点缀,没有寂寞的青春是悲哀的,然而寂寞的青春不是没有幸福,而是我们不懂幸福。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渗进泥土的花瓣,就像一份记忆掩掩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失去你,打不打伞,心都是湿的。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谁是谁忘不掉的路人甲,谁是谁看不见的紫藤紫藤

谁曾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想念,谁又从谁的雨季里消失,泛滥了眼泪。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诗意的句子范文第2篇

2、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3、重逢只需一瞬间,等待像是一辈子。

4、曲终未必人散,有情自会重逢。

5、我怕永不再见,我也怕再次重逢。

6、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7、好久不见,才是重逢,翻来覆去,才是爱情。

8、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是为了失散的恋人再重逢。

9、即使身处地狱的人,也会因为重逢阳光而喜悦。

诗意的句子范文第3篇

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一个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隐藏得太久,时间太久了,人就会变得沉默,那时候,有些往日的情怀,就找不回来了。或许,当一段不知疲倦的旅途结束,只有站在终点的人,才会感觉到累。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能一直和一人做伴,实属不易。(作者:海子)

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贪婪,时间太少,好玩儿的事儿太多,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纠缠。(作者:冯唐)

(来源:文章屋网 )

诗意的句子范文第4篇

那么,命题作文如何在审准题立好意的基础上,让灵动飞扬的文采和思想一道飞扬呢?

一、精心挑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让文章生动传神。

古代曾有“一字师”之说。的确,不少句子甚至段落往往因一字生辉,亮丽全篇。假如我们在平常训练中,能精心挑选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多一点“推敲”与“炼字”,句子文段就会因为一两个生动传神的词语而亮丽全篇。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1.等得春风把柳梢染绿惹眼的生机,等得大雁在天空写满回家的惊喜。但,什么时候等来你的来信,读你折叠的思绪?

你看,“染”、“惹”、“拆叠”等雅词使句子书卷味顿生,而“染绿”与“生机”搭配,“写满”与“惊喜”搭配,“折叠”修饰“思绪”,营造出一个全新的意境,清新而明丽。

选择新颖形象的词语。

2.把潮湿的心情在太阳底下晒干,把生活的忧伤锁在抽屉里,把学习的烦恼夹在日记里,虔诚地等着你的来信。

新颖的搭配让句子新意叠出,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选择鲜活气息的词语。

3.老师的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板书在弯弯的小路上。

4.我知道:那十几里山路还等着空腹的父亲去一步一步地量。

第3句“板书”,不仅形象生动,新意叠出,而且人物形象也呼之欲出;第4句中“量”,不仅新意顿生,也刻画出父亲行走的艰难,句子的魅力顿生。选用鲜活词语,不仅仅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量词的选用也同样如此,如“一弯新月”“一抹新绿”…… 新颖的搭配让句子新意叠出,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用心挑选各种不同的句式,让文章灵活多变。

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各有所长,各有其妙。我们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运用,让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各扬其长,各尽其妙!

整散结合,舒卷自如。

所谓整句是指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一组句子;而相对整句而言,散句不太注重句子的整齐对称,它长短自由,结构多样,富有诗意。请欣赏2006年江苏省满分作文《有种美丽叫飞雪》片段:

记得有一种思念,叫做魂牵梦绕;

记得有一种关怀,叫做无微不至;

记得有一种分别,叫做刻骨铭心;

又是一个寒冬,雪儿落了,从灰蒙蒙的苍穹,透过刺鼻的寒气,和着西风,卷起一股白茫茫的擎天柱。轻轻抬头仰望飞雪,我仿佛在迷乱的雪花中看到了母亲。

开头三个排比式整句,不仅在视觉上爽心悦目,而且给人诗意的灵动中又增厚实,而后面的散句,语句舒缓,颇有韵味。整散对比,灵动中给人厚实的底蕴,让人爱不释手。

长短交替,错落有致。

长句句子长,字数多,结构复杂,信息丰富;短句字少,句短,生动活泼。长句悠扬,余音袅袅;短句铿锵,珠落玉盘,将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可使句子错落有致,在视角上表现出参差美。请欣赏2006年江西省中考满分作文《雨过之后是天晴》片段:

阴雨。长途颠簸,终于到站。雨细而密,极像我的心情。老妈牵着我的手,兴致勃勃,雷厉风行,刚跨过门槛就急着去买香,置我于不顾。我于是无目的地晃荡着闲逛。这应该属于寺庙吧,低矮的房子,古朴素雅。寺内游人络绎不绝。环顾四周,有一尊笑得极开怀的佛像,人们不停地去摸它的身子,希望得到保佑。

一连串的短句,清新活泼,读起来铿锵悦耳,韵味十足,而后面的长句,读起来舒缓有致,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可使句子错落有致,在视角上表现出参差美。

三、恰当灵活运用各种修辞,让文章语言灵动飞扬。

修辞是语言中的盐,语言有了修辞,语言才鲜活,才有生命力。中考作文,如果你善用修辞,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静为动,使你的语言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具体为抽象,化冗长为简洁,是“艺术中的艺术”。在中考作文中,善用比喻,满文生辉。请看:

儿子,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孩子。可是你知道吗?生命就像一只五彩缤纷的花篮,即使失去了你最心爱的几朵花,她依然是美丽的。也许你会发现,这花篮中有你以前没有注意过的更美的鲜花。你愿意让这剩下的花儿也枯萎吗?我们多么希望从今天起,又一个充满希望与朝气的新生命诞辰。这就是你啊,儿子!

将生命比喻为“一只五彩缤纷的花篮”,给生命涂上了绚丽的色彩,让人顿生怜惜之情。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富有诗意的语言,给读者带来美感。最值得一提的是,精彩的比喻还蕴涵深刻的哲理,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深刻的启迪。

善用排比,强化气势。

排比节奏分明,便于叙事,长于抒情,无疑会使文章大为增色。排比显然是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创造出作文亮点的璀璨,有人称排比是句子的“集束炸弹”,中考作文中排比无疑会给阅卷老师惊喜。请欣赏2006年江西省中考满分作文片段《诗意的温暖》:

一束束鲜艳欲滴的鲜花,一封封感人肺腑的长信,一个个表示鼓励的笑语,一张张饱含希望的笑脸……这些都能够让他在与病魔做斗争时充满了勇气和坚定,一个长长的拥抱,皮肤磨擦间传来的温暖,后颈上感觉到温润,一句在耳边轻轻响起的“爸爸,我爱你。”足以让他――一位从不因病痛掉泪的真汉子热泪盈眶,他们彼此相拥,温暖传递着……

这是叙写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丛飞的精彩片段,四个排比句抒写了受恩者对这位英雄的感激、赞美之情,同时也巧妙地展示了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四、巧借诗文包装思想,让文章诗意有韵味。

语言的书卷气指作者文化底蕴。而恰当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句、成语,可以使文章增色,使语言添彩,也从另一个角度巧妙地展现作者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而引用的技巧或引用的境界有三:

直接引用,映日荷花别样红。

直接引用,就是直接抄录诗文。是最常见、最通用的引用形式,最实用的技巧就是借用一组排比句,然后在排比句中巧妙镶嵌你要引用的古诗名句,明快显豁。它可以使文章摇曳多姿,也可以使句子更有书卷气、更有诗意,以展示丰富的文化底蕴。如:

我会选择放弃,寻一个更适合的目标,既然找不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何不寻一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净土?既然无法欣赏“明月共潮生”的佳景,何不煮一壶酒,邀疏星共饮?

你看,这里巧妙的借用一系列的古代诗人的名句,形象而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处世观点,读来耳目一新,而精巧的引用又增加了作文的文化底蕴。

灵活化用,她在丛中笑。

灵活化用是对原诗原文巧妙化用,将古代诗词名句中只言片语巧妙地融入自己语言中,使之和自己的叙述语言融为一体。它对作者审美眼光和变通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援引前人词句,留存原有滋味,同时要旧瓶装新酒,演绎翻新,为我所用。它兼容古今,语言典雅,意境悠远,常能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如:

片段1:伴着你,陶渊明的朵朵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脉脉斜晖笼罩了悠悠的碧水。

片段2: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的点点落红。

诗意的句子范文第5篇

第一招:扩比词句审题意

视角:定性分析。

目标:明确写作内容。

操作步骤:1、扩成分;2、作比较。前者指扩词为短语,扩短语为句子,扩句子成分,也就是把文题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审视;后者指比照题目的语言形式,另拟一个与之相近或相反的词句作对照。这也是一种“扩”。“扩”和“比”相辅相成,扩后需要比,比后更知扩的重要。学生在进行对题目的扩比操作之前,心中最好默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句话,以确定思维方向。词语类命题:如“熟悉”(09高考四川卷)。(1)扩充词语成短语:熟悉情况。(2)扩充短语成句子:谁熟悉什么情况?(3)做比较:熟悉――熟习(正比);熟悉――陌生(反比)。短语类命题:如“诗意地生活”(07高考湖南卷)。(1)扩充短语成句子:谁诗意地生活?(2)作比较:诗意地生活――诗意的生活(正比);诗意地生活――枯燥地生活。句子类命题:如“有句话常挂嘴边”(07高考天津卷)。(1)扩充句子成分:谁有句什么话常挂在嘴边?(2)作比较:有句话常挂嘴边――有句话常记心里(正比);有句话常挂嘴边――有些话无须常说。

从以上的扩比操作举例可以看出,对题目的扩比彰显了题意。“熟悉”所指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事、物,而“熟习”一词不仅有“熟悉”的含义,而且还有“习得”的含义,它所涉及的对象是抽象的技能和学问。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诗意地生活”是动词短语,而“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前者强调行为过程,后者强调生活状态。“有句话常挂嘴边”,题目表明,这句话是熟记的很重要的一句话,是有必要而且能够起到提醒或告诫作用的一句话,这句话需要经常讲。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题意。

第二招:分析结构审题眼

视角:定位分析。

目标:明确写作重心。

“题眼”是指文题中能够透露出写作重心的关键词语。命题作文的“题眼”一般是能够在文题中锁定的词语。锁定题眼必须要分析题目结构。从文题的结构上看,它有三种类型:词语类命题、短语类命题、句子类命题。短语类文题按照结构成分,具体分为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类型;句子类文题分为有主语句和无主语句类型。由于题目结构不同,题眼所在的位置也不同,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词语类文题:由于这类文题不存在结构划分问题,因此题眼一般在本身。例如“见证”(09高考山东卷)无论你怎么扩充成分,如“他见证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圆明园废墟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见证”,“见证”这一词语都是最关键的词语。

2.短语类文题:(1)偏正短语:题眼一般在“偏”。偏正短语的中心词是命题规定的写作对象,而短语的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往往体现了命题的特殊要求,因此常被认作题眼。例如“北京的符号”(06高考北京卷)。(2)动宾短语:题眼一般在“动”。动宾短语的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写作的重心所在。例如“品味时尚”。(3)主谓短语:题眼一般是谓语。因为谓语的语法功能是表述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所以它是写作的重心所在。例如“我能”(07高考辽宁卷)。(4)并列短语:题眼一般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表现为存在某种关系的并列短语类文题,其内在关系的要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对立统一关系,如“山的沉稳,水的灵动”(05高考江苏卷);b、是非取舍关系,如“向前看与向钱看”;c、条件因果关系,如“一步与一生”(07高考四川卷);d、平等共存关系,如“谦虚与表现”;e、先后主从关系,如“成人与成才”。审这类文题,我们如果能够理清出现在文体中诸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锁定了题眼。(5)动补短语:题眼一般在“补”。因为动补短语的补语是动词后的补充说明成分,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程度、状态、结果等内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是命题的关键所在。例如“行走在消逝中”(07高考湖南卷),“在消逝中”是介宾短语,做动词“行走”的补语。(6)介宾短语:题眼一般是宾语。因为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引进对象,所以介宾短语的宾语才是关键词语。例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3.句子类文题:由于无主语句子类文题容易和短语类文题相混淆,因此学生在审题时要能够有效判断出该文题是不是无主语句子类文题。判断的方法是,看该文题是否表达出一个观点,或者隐含着一个观点,如果符合上述条件,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句子类题目。句子类文题的题眼,一般在谓语上。例如“带着感动出发”(08高考安徽卷),“出发”就是题眼。

关于确定题眼的位置,这里所强调的是一般规律,这就是说,在审题眼的问题上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现特举两例加以对照说明。

例1 “北京的符号”(06高考北京卷)和“人之常情”(08高考天津卷)。这两个短语类文题虽然都是偏正结构,但两个题目的限制语却有明显的不同,“北京的符号”中的“北京”具有很强的很现实的限制作用,因为各个地方都可有自己的符号。而“人之常情”则具有特殊性,“人之常情”是一个成语,其中的限制语“人”所起到的限制作用显得弱化和虚化,因为成语是固定结构,本身不存在内部词语替换问题,绝不可能将“人之常情”替换成“鸟之常情”“树之常情”之类的话语。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文题“北京的符号”的题眼是“北京”,“人之常情”的题眼是“常情”。

例2 “触摸城市/感受乡村”(08高考浙江卷)和“说安”(05高考北京卷)。这两个题目虽然同为动宾结构,但前者题眼在“动”,后者题眼在“宾”。为什么呢?因为前者的宾语规定的是写作对象、范围,而动词“触摸”“感受”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说安”不同,“说安”这一文题可供发挥的成分却不在动词“说”,“说”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规定了文体的要求,显示了文体的特征,它的指向意义是要求学生将文章写成议论文;而文题的宾语“安”的发挥空间却相当大。我们可以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落脚,从“安定”、“安全”、“安逸”中任选其一切入,可将“安”扩充成为“安贫乐道”“安分守己”“安邦定国”“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安于现状”等成语入题。总之,“安”定位在哪儿,题眼就在那儿。

第三招:开掘虚实审题型

视角:定向分析。

目标:明确写作路径。

文题的题型有实题、虚题之分。所谓“实题”,指的是有具体意义的话题,如“脸”“习惯”“位置”“踮起脚尖”、“有句话常挂嘴边”等。所谓“虚题”,是指意义比较抽象的题目,如“今年花胜去年红”、“留给明天“、”出和入、“一花一叶一世界”等。另外,还有一种虚实结合型的题目,如“提篮春光看妈妈”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所谓“开掘虚实”是指运用联想的手法,对文题进行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探索、推导,从而解读出该题目所具有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

操作步骤:

1.审清题型虚实,以确定题目所具有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例1、“踮起脚尖”(09高考湖南卷),此题是实题。“踮起脚尖”是一个简单而具体的动作,但“踮起脚尖”却含有隐喻义,其基本隐喻义有两种:一是努力向上、发挥主体潜力以接近目标;二是努力往远处看,树立高远目标。例2、“今年花胜去年红”(05高考辽宁即卷),此题是虚题。“花”是喻体,是虚的,“花”喻什么,须首先落实。“今年”和“去年”也是虚的,不可死板理解,今天胜昨天,现在胜过去,未来胜现在都符合题意。“花”可以比喻“生命”、“人生”、“事业”、“生活”等美好的事物。

2.依据题型虚实,以确定切入路径。从理论上说虚实题的切入路径有四种:①实题虚写、②虚题实写、③实题实写、④虚题虚写。如果对四种写法进行优劣比较,则前两种胜过后两种,第三种胜过第四种。因此,我们在写作的切入路径上,要有效做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谋求实题虚写,虚题实写,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优秀作文。

诗意的句子范文第6篇

首先看字音题,如果说这道题有时会涉及到语法知识的话,常见的是根据并列短语的特点,相同位置互相参看,如2008年江苏卷的“朝令夕改”“装模作样”,2009年江苏卷的“厚古薄今”“否极泰来”,这几个词,由“夕”“样”“厚”“泰”的读音,可以推断出“朝”“模”“薄”“否”的读音。

在解答“辨析病句”题时,语法分析是常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能力和方法。高考病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从表述上看字数较多,句子较长,有时结构也较复杂,通过语法分析,我们可以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分块分步地去比较,分析,从而作出准确地判断。从高考考查的六种类型来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等,用语法知识都可以轻松地解决问题。2008年江苏卷,B选项: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地作用。看到其中的动词“培养”,我们肯定要瞻前顾后,看前面的主语,看后面的宾语,就会发现谓语动词“培养”后面缺少宾语,可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生活习惯(或生活观念)。

再看语言运用题。有一道模拟试题,题干要求表述为:总理曾把湖南抗灾救灾工作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6个字,阅读所给材料并概括出这6个字。分析学生的答案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答题时,能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层次,三个方面也找得非常准确,但答题时,却常常表述为:铁路、电网、生活。如果稍有一点语法知识,我们就会知道,这个答案的表述有明显的问题,因为这个答案所用的三个词都是名词,而题干要求中“任务”这个词则暗示答案所填写的应当是动词。2010年江苏高考语言运用题,要求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学生只要注意到“过程”,答案的表述方向应该不会有问题。

在古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这两个板块,学生们对题干的语法审读缺少起码的语法常识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古诗歌鉴赏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该诗描绘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请作具体分析。很多学生只是把画面的内容做一番具体分析,对“特点”常常是视而不见,其实,稍加分析可以知道,具体分析之后再找两个形容词加以界定就可,而我们的学生却常常忽视。200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表述是: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少学生的答案表述都是动词性的短语,其实只要抓住“烙印”这个名词,答案的组织应该不难。

文言文板块在高考中拿高分应该较为容易,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语法知识的缺失,很多学生不会用语法去准确地分析句子,从而导致了失分。此板块,涉及语法知识的主要有两处:文言实词的解释、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在解题时,我们要明确关键词的词性、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以及句子表达所用的句式。2008年江苏卷翻译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通过补出主语可以知道,“召见”要翻译出被动意味,后面的“亲信”肯定是动词,“见”肯定是表被动,所以此句可以翻译成: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作文审题,语法知识的运用也同样不可缺失。“我的老师”“我和老师”两道题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具体行文对人物所费的笔墨则不尽相同。再例如“诗意地生活”(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很多考生忽视了“诗意的生活”与“诗意地生活”的区别,结果是文章的重心产生了偏移。“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此作文应该重在描述或赞美充满诗意的生活;“诗意地生活”是动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过程,此作文应该重在揭示怎样将生活过得有意义。近几年,命题作文尤其是短语类命题作文较为流行,而审题时对语法分析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偏正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偏”,动宾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动”,主谓短语的题眼一般是谓语,并列短语的题眼往往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间的关系上。现在高考作文的分值是70分,如果审题时,因为语法知识的缺漏而导致作文审题上的失误,可能这样的损失也太大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法知识的运用在语文高考中确实重要。笔者认为,要使考生在高考时真正熟练掌握语法,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切实重视。新教材的编排重视了人文性,试卷中也不直接设题,但这不等于说,语法知识的学习就可以抛开了,上面的分析足以提醒我们,我们的课堂要切实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和学。

二、 抓住重点。因为语法知识的考查在高考中不直接设题,所以,老师讲解重点,学生掌握关键,目的也就达到了。重点无非就是词性、短语的结构类型、单句的基本构成、单复句的区分等。只要这些重点内容讲解到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也就基本能抓住要领。

三、 讲解得法。语法知识的讲解切忌枯燥乏味,多联系实际,多运用技巧,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学起来轻松,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比如讲词性,可以用“很”“不”去验证,讲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的区别,可以用“是什么”和“为什么”去检查,讲单句的构成,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四、 适时点击。以高三的复习为例,因为语法知识出现并不集中,这就需要老师在遇到此类题时,要适时的加以点击,尤其是病句考点和文言文句子翻译这两个考点,我们的点击应该更加明晰、具体,复习时最好有一个计划安排。

诗意的句子范文第7篇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使其与阅读感悟完美结合在一起,从细节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一、直面文本——追寻其原初的诗意

1.多读中体会词语个性色彩

朗读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的方法。通过对文字的“触摸”,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能将读者与文本直接沟通起来,而且,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美读”,能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词语是课文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诵读中注重词语品读,学生对文章的体验、感受必然会油然而生。如《搭石》一文,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读课文,体会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时,采用多读感受词语个性色彩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家乡人走搭石的词句。

生:我找出“协调有序”。

师:你来读一读,走一走这搭石。

师:指名多个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来让我们一起去走搭石,前面的(

),后面的(

)。

生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

(师多次反复,速度加快,节奏加强。)

师:同学们,走,咱们去搭石上体验一下。

生:起立。一个连着一个读,一个读“抬起脚来”,后一个接“紧跟上去”。

教学中,各种形式读使学生体会了走搭石的利索、体验了走搭石的节奏;在读和动的结合中更使学生明白了“协调有序”一词的词语表象,也将师生带入了那个充满人情味的小地方,那个迷人的家乡。

2.想象中丰富词语感性形象

(1)引导再现性想象

根据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描绘,化符号为画面,化间接为直接。让学生想象文章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色、活动场面等,使文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呈现。一个词语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北京亮起来》一课中的“华灯高照、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等词语的教学中,教师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丰满词语画面,让学生读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理解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

(2)注重延展性想象

延展性想象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某一段或某一点,在原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从而使抽象的化为具体的、静止的化为运动的、模糊的化为清晰的、无声的化为有声的,可以使学生对词语的表象感悟更鲜明、更深刻。

【案例】《搭石》一课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语的教学:

师:除了人们走搭石动作的协调有序,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到水波和人影也很美。

师:“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出示“绰”的三种解释)

生:应该是姿态柔美。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生:人走在搭石上,影子倒映在水中,水面漾起波纹,很美。

生:水面上吹过一阵风,水波荡漾,人的影子映在水面上,姿态很柔美。

生:清澈的溪水,人们协调有序地走塔石,影子倒映水面,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请读读这两个词。

生:读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进这美妙的画面吗?

生:有味地朗读。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让学生在理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像感知形象的画面,让词语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幅图画,这样理性的词语解释就有了感性画面的支撑,词语已不是一个抽象符号,而是每个学生心中的活的元素。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就容易记得牢、学得活。

二、字斟句酌——彰显其深层的诗意

1.由表及里,在深究中品味

教师应从文本的语言出发,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那些富有深刻含义的词语,透过词语的表面去挖掘其隐藏在背后的更深刻的内涵。

“赞叹不已”是《詹天佑》末句的一个词。听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谁在“赞叹”?“赞叹”谁呢?外宾为什么赞叹詹天佑?外宾会怎样赞叹詹天佑?(外宾可能说,詹天佑把外国人不敢修的铁路修成了,为中国人民争了气;外宾可能说,詹天佑在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上修筑铁路,不仅完成了艰巨的任务,还提前两年完工,真不简单;外宾可能说,詹天佑真是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以上教学,教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赞叹不已”的字面意思,还引领孩子们结合教材内容,反复品味,感知词语蕴涵的情绪、情感,从语言、行动等角度揣摩“赞叹不已”的表现方式,最后深究“赞叹不已”的源头——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样步步为营,让学生在由表及里的深究中准确地把握词语中所蕴涵的冷暖。

2.反差效应,在删减中品味

词语的比较教学,目的在于找一个参照物,造成“反差效应”。通过比较形成“反差”,其“效应”能使学生产生“顿悟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两相比较,形成“反差效应”,其效果比单纯就词讲词要好得多。

对于有的语句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删减原句中的词语,让学生跟原句进行比较,揣摩重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加深感悟体会。

3.咬文嚼字,在推敲中品味

(1)从替换词语中品味

课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用词,学生看似懂,而实际上却不明白作者用这个词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品评、赏析。

一位教师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中“五光十色”一词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不行?引导学生将两个词中表示数字的词去掉,比较一下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一个成了“颜色”,一个成了“光色”。水面是平静的,能反射太阳的光,所以连个词语不能换。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恰到好处。

(2)从同词异用中品味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对于一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品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

《观潮》课题“观潮”的“观”字和第一自然段“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观”字,就需要我们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了。“观潮”的“观”有“观看”、“欣赏”之意,“观潮”就是“观看潮水”。“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或“景象”之意,“天下奇观”就是“文明世界的奇特景观”。

两个“观”字不经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又怎能品味到遣词用语的准确之妙处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3)从精彩搭配中品味

诗意的句子范文第8篇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旱灾大地干裂图片)很久很久以前,当时,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都没下过一滴雨,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没有水,等待人和动物、植物的就只有死亡,因此,所有活着的人都眼巴巴地望着天,心里、嘴里都呼喊着同一个字――水。在大旱天,水就是生命、就是希望啊!

一、让情感在语言中流淌

卡西尔说:“语言常常被看成是等同于理性的,甚或就等同于理性的源泉。但是很容易看出,这个定义并没有能包括全部领域。它仍是以偏概全,是以一部分代替了全部。因为与概念语言并列的同时还有情感语言,与逻辑的或科学的语言并列的还有诗意想象的语言”。情感教育是依赖情感语言和诗意想象的语言以完成人的感受水平的上升的。

课堂教学中,教者首先用情感及诗意想象语言展示钻石外观与质底的美与神秘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使学生萌感,并储备起来,让学生在茫茫的个人情感海洋中掌握方向。教者还利用参照物(如课件画面)解释情感词汇(如“钻石”、“炙烤”、“眼巴巴”等),同时运用语言语调和体态表情把词语概念本身的情感色彩凸显得五彩斑斓。

教者还使用了对话语言(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说什么,来表情达意,以适合当时特定的交往环境,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也取得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很好的与自己合作,闪现出情感与火花,使课堂活跃起来。

1.出示句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想象小姑娘会到哪儿找水?

说话练习:她累,是因为( )。

过渡: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多么有爱心的小姑娘啊,为了给生病的妈妈找水竟累得倒在了沙地上,当她醒来时,奇迹出现了。

2.出示句子: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思考:到底为什么水罐会有如此神奇的变化呢?

指导读出小姑娘高兴、兴奋的心情。

3.出示句子:小姑娘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读句子领悟童话的神奇

过渡:这样的奇迹故事中还有出现吗?水罐还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呢?

4.出示句子: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想象说话:小女孩和小狗说什么呢?

指导朗读:小姑娘不但深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

5.出示句子:小姑娘回到家,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生质疑,与文本对话,并读出对文段的理解。

6.出示句子: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思考:小姑娘认识这位过路人吗? 难道她不渴吗?

指导读:这时,小姑娘口渴难忍啊!但她却将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找来的一罐清水,递给了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她给路人的不仅仅是水还是关爱,是生命啊!

7.出示句子: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这是一股怎样的水流?

赏读体会。

想象说话:想象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怎样呢?

过渡:是什么让世界有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呢?

8.出示最后一段: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指导读:广博无私的爱,真诚的爱,美好的爱,爱能感动天地,爱会创造奇迹。

小结: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七星,天空中永远放射光芒,向人们遍洒爱的光辉。

二、让情感回路在教学活动中穿行

教师、学生和文本,是教学中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当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文本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这些情感因素便在教学情境中被激活了,并以情感信息的形式,在师生间发生流动,从而形成了教学中的情感交流的动态网络。

第一条是伴随认知信息传递的顺逆状况所产生的师生间情感交流回路。由于教者对文本理解非常深透,所以课文认知信息――《七颗钻石》所描述的内容传递非常顺利。学生又对此顺利地加以接受、加工、贮存和转化,整个认知信息传递处于高效率状态时,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形成了相应的积极流,从而实现了情感的独特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