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维送别

王维送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王维送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维送别范文第1篇

“王孙归不归”的前一句是“春草明年绿”,出自于唐朝诗人王维的《山中送别》,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来源:文章屋网 )

王维送别范文第2篇

首先说说“长亭”。从秦汉时期开始,人们在大路上设长亭,长亭本来是供路上的行人休息的地方,后来人们在送行的时候,常常会在长亭进行最后的告别,长亭送别也就变成了典型的离别场景,以至于后人一提到长亭,马上就会想到送别,想到很久不见的亲人。

“晚风拂柳笛声残”这一句中包含了“折柳”和“吹笛”两件事,其实这两件事之间有很深的联系。先说折柳,离别跟柳扯上关系,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上古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个离别的故事。据说周懿王的时候周朝弱小,邻国都很强大,常常侵略周朝疆域。正好当时一个叫猃狁(Xiǎn yǔn)的北方国家入侵,有个年轻人为了保卫祖国,从军出征,随军一整年都没能得到家里人的一点消息,对抗猃狁的战事正激烈,他也没有办法回家去,年轻人只好强忍对家人的满腔思念,继续报效祖国。等到终于打败了猃狁,这个年轻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回忆起,当时他出发的时候,家乡的垂柳正随着春风轻柔地飞舞,好像依依不舍似的,不停地拂过他的肩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原诗中这样一个细节,不知道感动了后世多少人,又因为“柳”和“留”读音相近,后来的人就习惯于在送别的时候折一枝柳条送给对方,来表达自己依依惜别的心情。

为什么说吹笛和折柳有关系呢?那是因为古代的笛曲里,有一首叫做《折杨柳》的,表现的就是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象一下吧,身处异乡的时候,突然听到笛声,吹得还正好是送别时的场景,怎么能不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离别,从而怀念故乡呢?这样的故事很多,清朝人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记载,清朝人许虬离开家乡,到北方去居住了很长时间,长到他在北方生的儿子都已经十来岁了,有一天父子俩突然听到了《折杨柳》的笛声,他十来岁的儿子因为从来没有听过,就问他这是什么曲子,这使得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离开家乡已经十来年了,以至于儿子从来都没有听过故乡的曲调,于是他悲从中来,痛哭失声。

“一觚浊酒尽余欢”说的是送别饮酒的事。即使风尘仆仆,在大路边上送别,古人也要带着酒壶和小菜喝两杯,喝酒的目的,用王维的话来说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送朋友到西部边塞做官时写下的诗。古人远行不易,很可能离别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所以要郑重地喝酒饯行。

【博闻馆】

有关送别的古诗

送别是件大事,怎么能少了诗歌?历史上数得出来的很多名作都是送别诗,比如我们小时候就学过的唐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了最后一句才发现,这也是首送别诗。

还有一首著名的诗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文中提到过,全文是:“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再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可以一起饮酒了,想到这样的情形,当然得多喝几杯。

也有豪放派的送别,比如唐朝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说,别愁走远了没有人了解你,因为你这样的名人,全天下谁不知道。

王维送别范文第3篇

师:我想了解一个情况,同学们的家长有出差经历的请举手。我采访一下你,你的妈妈出差多还是爸爸?

生:我们家爸爸出差多。

师:他最远出差到了哪里?去了多长时间?

生:他最远去了常德,走了半个月。

师:我再采访一下你,你的家长最远去了哪里?

生:他去了四川成都,去了一个月。

师:你想他了怎么办?

生:我给他打电话,还通过QQ跟他视频聊天。

师:虽然相隔很远,但是仍然能听到他的声音,甚至能天天见面。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古代,没有汽车、火车,也没有飞机,更没有网络、电话,甚至连寄信也没有邮局,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一旦远别,再会就遥遥无期,很长时间都杳无音讯,生死祸福都无从知晓。那时候,亲人朋友远行,离别该是多么令人伤感啊!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情深意重的送别诗。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唐代诗人所写的送别诗,请两位同学读一读。(纠正学生“客舍”的“舍”字读音)

师:说说两首送别诗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这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二、学习《别董大》

师:关于董大,你了解多少?

生:董大,是姓董,在家里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

生:他是唐朝著名的琴师。

师:是的,董大是唐玄宗时代一个极有才华的琴师。他一生漂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和高适是在京城认识的。他们在塞外相逢的时候,正是高适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怀着报国的理想来到塞外,希望能建立一番功业,可残酷的现实却令他深深地失望。高适还写了另一首《别董大》,他在这首诗中说,当时他们两个都穷困潦倒,囊中羞涩,甚至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短暂相聚之后,董大又要走了,去奔他的渺茫的前程。高适陪着朋友走了很远,聊了很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还是到了该说一声再见的时候了。举目四望,眼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师:谁来读一、二行?(生读)

师:注意是“千里黄云”,不是“百里”更不是“十里”,读出天地的辽阔。(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两行,速度慢一点,留出空隙来在脑海里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来点音乐,酝酿一下感情。(生读一、二行)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高适和董大送别的情景。

生:我看到了漫天的黄云,北风吹着大雪纷纷地飞。

生:刺骨的寒风吹到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师:那你来读出这种凄凉的感觉。(生读)

生:我看到大雪纷飞的天空下,两个人的身影若隐若现。

生:我看到了千里黄沙。

师:从哪里看出是“千里黄沙”?

生:从“千里黄云”看出来。

生:我看到黄沙漫天,日光昏暗。

师:你从哪里读出“日光昏暗”?

生:因为这里写“千里黄云白日曛”,这个“曛”字就可以看出天地很昏暗。

师:真厉害!这个“曛”字就是“昏暗”的意思。

生:我还看到了一群大雁在雪中飞向南方。

师:老师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这里不写“飞雁”,而要写“吹雁”?这“吹雁”与“飞雁”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如果是“飞雁”就觉得大雁是自由自在地飞,而“吹雁”就让人感觉大雁是被大风吹着,飞得很艰难。

生:“吹雁”给人感觉就是被刺骨的寒风吹着,迫不得已地飞向南方。

师:是啊,一个“吹雁”让我们感受到大雁被风雪裹挟着前进,振翅难行的情景,让我们读出天气的恶劣,读出大雁在风中飞行的艰难。(生读)

师: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也就是说,诗人在写景的时候,往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景物的描写往往含蓄地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那么,从高适的这两句诗中你能读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生:我感觉到了高适在和董大分别的时候,就像风雪中的大雁一样,非常艰难。

师:也就是说,此时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的不只是大雁,还有高适和董大,是吗?你对文字的感悟真好!

生:我感受到高适心中惆怅和凄凉的感觉。

师:你能用到“惆怅”这个词太好了。他的内心为什么会这样“惆怅、凄凉”呢?可以联系前面老师介绍的背景想一想。

生:因为他们处于人生的低谷,很艰难。

生:高适现在还觉得前途非常渺茫,他们的内心很茫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师:让我们读出高适内心深沉的感慨来。(生再读)

师:是啊,不同的心情下看相同的景物感受完全不同。同是写塞外,同是写下雪,在岑参的笔下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在此时的高适眼中却是“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天气如此恶劣,现实如此困窘,前途又如此渺茫,但到了分别的那一刻,高适还是对朋友说——(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君”在这里指谁?

生:指“董大”。

师:高适的这番话是想告诉朋友什么?

生:他是想告诉董大,不要担心前面没有人赏识他,他这么有才华,天下每个人都会认识他的。

生:不要怕前面的困难,凭你的才华,会有很多人愿意和你交朋友的。

师:现在,你们是高适,我是董庭兰,把你们要安慰我的话再对我说一次。(生读)

师:谢谢你们,你们的话让我有在风雪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师:这番话仅仅是对朋友说的吗?

生:不是。

师:也是对谁说的?

生:对自己。

师:来,高适们,把这句话说给你们自己听!(生读,铿锵有力)

师:读给自己听的话,不用高声,沉下来,读到心坎里去。(生再读)

师:整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一千多年前诗人在命运面前决不屈服的灵魂。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一场情真意切的别离,齐读古诗。

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师:董大的背影消失在茫茫风雪之中,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场送别。

师:谁来读诗题?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使”是什么意思?

生:出使。

师:元二是要出使到哪里?

生:安西。

师:我们来看地图,安西在哪里呢?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元二是从哪里出发去安西?

生:渭城。

师:渭城又在哪里呢?在今天陕西咸阳附近。

师:从渭城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到新疆库车县,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即使是骑马也要走上半年时间。这真是一次遥远的别离啊!(音乐起,教师配乐朗读)

师:细细品味这首诗,和《别董大》相比,两场送别有哪些不一样?(学生自学,在旁边做批注)

师:大家说说,这两场离别有哪些不同?

生:天气不同。《别董大》是在千里黄云、刮风下雪的天气里送别。《送元二使安西》是在早晨送别,而且下着小雨。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下着小雨?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这里说小雨像小尘土一样。

师:小雨像小尘土?这里有个难理解的字:“浥”,谁知道什么意思?

生:“浥”是“润湿”的意思。

师:那么是什么润湿了什么?

生:是小雨润湿了渭城。

师:是啊,从渭城前往阳关的大路,原本尘土飞扬,现在被早晨的一场小雨润湿了,变得多么干净啊。谁来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别董大》是在边塞送别的,而《送元二使安西》是在客舍送别的。(师再次纠正“舍”的读音)

师:从哪里看出?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老师想问你,“客舍”为什么“青青”?

生:因为下了小雨。

师:下了小雨为什么会“青青”?这个理由好像还不充分。

生:这是因为旁边有了柳树,柳树是那么清新,那么绿,所以“客舍”也显得“青青”了。

师:说得真好,“客舍青青”正是因为有了柳色的掩映。

生:《别董大》中高适是鼓励董大,而《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是尽可能地想留住元二。

师:你从哪里看出王维是想挽留元二?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从这个“柳”字我知道他想留住元二。

师:是啊,他为什么不写“桃色新”或者“李色新”,而写“柳色新”?你接着说。

生:这个“柳”字的谐音是“留”,就表示他想留住元二。

师:这个“柳”字确实是别有一番深意。古代很多的诗歌当中都写到了“柳”,因为“柳”的谐音是“留”。在隋唐年间,人们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对朋友的挽留和不舍。所以人们一看到“柳”,就会想到“送别”,想到“不舍”。这成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个密码。就像今天你们看到橄榄枝,就会想到——

生:和平。

师:看到玫瑰,就会想到——

生:爱情。

师:这就是文化密码。

生:我跟他一样,觉得《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是想留住元二,但是我找到的地方不同。我是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感受到的。

师:哪个字让你感受到这种不舍?

生:我从“劝”和“更”感受到的。

师:“更”是什么意思?

生:“更”是“再一次”的意思。王维让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就是想让元二多留一会。

师:说得真好,请你读出这一杯又一杯中的深情。

生:这两首诗中人的声誉不同。

师:声誉不同?你想说的是遭遇不同吗?

生:高适和董大没有钱买酒,而王维他们有钱买酒。(引起满场哄笑)

师:哦,是的,高适无钱买酒,是以话语送别朋友,而王维是以酒送别朋友。他们送别的方式不同。

师:中国人确实和酒有着不解之缘。结婚喝喜酒,有烦恼的时候借酒浇愁,离别的时候,千言万语就寄托在这酒里。

生:我还觉得这两首诗感情不同。高适是鼓励朋友勇敢地走出去,王维却对朋友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说,离开了渭城,你就没有我这样的朋友了。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看看地图吧。从渭城到安西,这3000多公里的路途中,不是荒山野岭,就是戈壁荒漠,朋友,一路艰辛,好自珍重啊!干了这一杯吧。(生朗读后两行)

师: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方能重逢啊。三年?五年?“君问归期未有期”啊,再来一杯吧。(生再读)

师:诗句的最后两行充满了离愁别绪,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不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吗,为什么前面两行却写得那样清新明快呢?这样的“景语”又在诉说怎样的“情语”呢?同学们读一读前两行。

师:前两行给你什么感觉?

生:给我一种朦胧的感觉,因为有朝雨。

生:给我一种凄凉的感觉。

师:前面我们讲到“浥轻尘”,讲到“柳色新”,读一读前两行,再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前两行诗透着一种生机却又带着几分不舍。

师:那么这样的“景语”又是在表达怎样的“情语”呢?

生:是说送别的这一天天气很好,是希望元二带着好心情出发。

生:也是希望元二记住渭城这里的美好。

师:元二这一次是奉皇帝的命令出使西域,出使西域在当时可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啊。诗人把景色写得这样清新明快,是为了表达什么?

生:是为了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希望他一路平安。

生:是替元二高兴,因为他奉皇帝之命到安西去,希望他获得荣誉。

师:希望他载誉归来,是吗?让我们读出诗人对元二的祝福,也读出他对元二的不舍。(生朗读整首诗)

王维送别范文第4篇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

①渡头:渡口。

②罟师:指渔夫。罟,打鱼用的网。

【翻译】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鉴赏】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

王维送别范文第5篇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王维送别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83-01

一、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1.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古诗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 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的教学程序,为贴近学生实际,采用情境式,启发式教学,层层深入引读法教学:

三、说学法

为落实新课标强调的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我是按照"读-思-悟-诵"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品悟情感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5.1欣赏导入。(听歌曲《送别》,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离别的感受)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们在离别时总特别地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设计思路]通过歌曲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5.2指导自读

5.2.1学生自读古诗,认准字音(通过査字典汇报"朝""舍"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

5.2.2评价自读情况(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感情等方面作评价)

5.2.3师配乐朗诵,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他们如何去吟诗(陶醉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如果你陶醉了,并且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时,你就学会了吟诗)

5.2.4学生吟诗。

[设计思路] 配上古曲《阳关三叠》,教师饱含深情地吟颂,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去吟诗

三、揭示课题入诗境

3.1生介绍王维的生平并补充相关资料。

3.2生谈"奉使出塞"的理解。

3.3齐读诗题,生提问:

(1)元二是谁?

(2)谁送元二?

(3)安西在哪儿?是什么样的?

学生利用课外查阅的资料自答。

3.4课件展示渭城与安西之间的地理位置,通过流程图了解现实中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两者相隔三千多公里)。

[设计思路] 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感伤,让学生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四、激发想象,细读品味

4.1课件出示古时"安西"的图片:

(1)学生描绘图片内容(荒山野岭、满眼的沙漠……)

师介绍:渭城与安西路途如此遥远,按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而且所到达目的地是穷荒绝域。

要求

生以王维的身份,从好友的角度想象送别时的话语,小组内相互交流,再向师汇报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以元二的好友自居,通过对比激发学生丰富想象,用言语感受并充分表达难分难舍的情绪,为下文朗读作好感情铺垫。

4.2由对朋友的关怀直接进入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学习。

(1)学生想象饯行宴席上频频举杯,殷勤话别的场面: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指导学生读出离别时的感伤和不舍之情。

[设计思路] 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 "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感的酒,无奈的酒,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

4.3课件展示送别时的自然环境:

(1)学生描述看到的景物(蒙蒙的细雨过后……)

(2)师生共吟前两句。

(3)师相机指导:多美的景物啊!两个即将离别的人看到眼前的美景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3)生诵读古诗,感悟诗境。

[设计思路]教师在这儿又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学生反复诵读景色的优美,目的在于借助这些景物与难分难舍的情绪形成强烈的对比,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也是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4.4古诗今唱。当学生诵读能很好的把握情感时,要求学生试用以前学过的古诗乐谱把这首诗唱出来。

[设计思路] 教师再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唱

4.5师生即兴舞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五、课外拓展

王维送别范文第7篇

一、兴趣,在古诗学习场中激发

诗歌教学中的情感场运用十分重要,因为古代诗歌和我们现代的生活、白话文是有距离的。但是,情感是没有距离的,经典的诗歌能够穿越千年,依靠它的情感感染力,抵达我们的心灵。因此,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执教者新课之前营造了一个古诗学习的情感场,用场的力量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场的共振下,感受诗歌的美。这个做法是很符合小学诗歌教学规律的。而且,她营造的这个场不靠声势压人,也与教师个人光鲜靓丽的形象无关,它是教师独特的气质,是学识与智慧,是灵动与智巧,是丰厚与真诚。比如开课之初,让孩子听听音乐,静下心来。音乐是《送别》,老师问,听着这样的音乐,你是什么心情?你是什么感觉?有没有静下心来?接着让孩子们回顾自己学过的送别诗,教师小结说: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洒脱不羁。教师娓娓道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古诗词的场,为文本的情感打下了一个基调,孩子们浸润其中,被吸引,被感染。

二、诗境,在想象诵读中丰盈

课标对中年段孩子学习古诗文提出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向我们透露了两个关键词:一是诵读,一是想象。在诵读中想象诗情画意,带着想象融入到诵读中去,通过“读”领“”,这是李老师课堂教学的第二大亮点。

李老师与孩子们的诵读大约经历了这样几个层次:自由读诗——读准、读通,老师领读——读出语感、读明白诗意,想象诵读——读出诗的意境,理解诵读——加深了解、背诵。授课层次十分清晰。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李老师说,苏轼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一位同学读一、二句,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个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完,老师由衷地表示:你的朗读这么出色,李老师的脑袋里出现了好多的美好画面。孩子们,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这样一幅画它的主色调是什么颜色?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阳关以西那么遥远,你能想象那是个什么地方吗?李老师和孩子们通过想象构造的图画与诗句相补充,极大地丰盈了“西出阳关”这么一个简单的意象。诵读是利用声音对诗歌的第二次创造,它凭借语言的张力,用声音把画面有效地再现出来。在想象中诵读,无疑,李老师的把握是相对不错的。

三、语言,在表达训练中生长

如同雨花方阵的宣言:我们追求语文课堂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限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孩子的语文素养是什么?就是美的体会和发现,就是通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发现这种美,理解这种美,并在发现和理解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技巧。

孩子的语文素养靠什么提高?我以为是靠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我们具体来看看李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语文能力的训练:指导读诗题,要求根据自己的语感和理解,注意停顿;指导解诗意,要求不讲大白话,讲话要有语文味。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候,李老师要求学生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这个环节看上去很不经意,其实蕴涵了教师对学生语言训练的指导,一方面学生要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一方面要学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语言内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轻轻一点拨,要求不讲大白话,于是孩子们说出了“杨柳翠滴”“尘土一扫而光”等精彩语句,这不仅仅停留在把诗句的意思说明白,孩子们还在试着有技巧地、更生动地表达。

四、情感,在体验感悟中升华

王维送别范文第8篇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1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8、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9、春*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自居易《忆江南》

21、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

2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23、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24、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

2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7、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8、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3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6、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7、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3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3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1、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4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4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4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4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4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5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5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5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7、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5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0、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6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