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第1篇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红楼梦的知识主要内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贾宝玉:率性单纯,温和善良,没有功利心,富有同情心,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林黛玉:敏感细心,易伤感,天真率直,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薛宝钗:稳重随和,多才多识,雄心勃勃,举止娴雅,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

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史湘云:心直口快,快人快语,乐观豪爽,心怀谈单,才情超逸,诗思敏捷。

贾探春:情趣高雅,才识不凡,精明能干,曾以出色的能力管理过偌大的贾府,个性刚烈,有“玫瑰花”之诨名。

妙玉:禀性极其高洁、怪癖,才情不凡。

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性格随和、平淡,心慈面软。

袭人:温柔和顺,小心谨慎,但十分工于心计。

晴雯:风流灵巧,高傲泼辣,机敏尖刻,快言快语,光明磊落。

《红楼梦》常考知识点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3、《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4、《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5、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wán、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6、“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

”——薛宝钗

7、“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贾宝玉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贾宝玉

8、“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晴雯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

9、“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10、“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

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11、“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12、“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

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

13、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14、《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15、《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文其声”的是指(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16、《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人是:(贾宝玉)、(林黛玉)、(晴雯)。

17、举出贾府中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两名男子:(贾赦)、(贾琏)。

18、“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9、因吃酒醉卧怡红院的人是(史湘云),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最具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贾探春)。

20、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_原应叹息_”之意。

21、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

22、《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

23、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

24、《红楼梦》中被人称为“病西施”的是(林黛玉)。

25、“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林黛玉)、(薛宝钗)。

26、“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27、《红楼梦》中有两位小姐当上了王妃,此二人是(元春),(探春)。

28、《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

29、《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

30、“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31、“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

(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

(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

(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32、《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

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林黛玉)。

33、《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贾宝玉)说的。

34、《红楼梦》中“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昭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林黛玉),她有的性格特点(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35、《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尤三姐),冷二郎是(柳湘莲)。

36、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和薛宝钗)

②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37、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仙茶叫(千红一窟),品的酒叫(万艳同杯),听的歌曲名叫(红楼梦)。

38、《红楼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贾宝玉)写的《芙蓉诔》。

39、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玉麒麟)。

40、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曹雪芹)。

4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之手。

42、《红楼梦》中第一回写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写出神瑛侍者和(石头

绛珠仙草)的故事,还写了(甄士隐)和贾雨村。

43、“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__林黛玉__写的诗《葬花吟》中的句子。

44、《红楼梦》中塑造了两个叛逆者的形象,这两个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

45、女娲炼石补天所遗灵石在(青埂峰上),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把这块石头带入红尘。

46、贾府姐妹中,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探春的父亲是(贾政),惜春的父亲是(贾敬)。

47、冷子兴演说中曾谈到贾赦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贾琏),次子则是(贾琮)。

48、探春最初并不引人注目,但在(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中显露志趣抱负,又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表现出精明才干,使凤姐对她刮目相看。

(填写《红楼梦》回目中的相关文字)

49、《红楼梦》中表明贾府收入主要书回的情节在第(五十三)回的(除夕祭宗祠)一事上,表明贾府“排场费用,又不肯将就省俭”的主要情节是(元妃省亲)和(元宵开夜宴)两件事。

50、《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两处描写暗示了黛玉夭亡,宝玉出家的悲剧结局,一处是在第(二十三)回,另一处是在第(三十)回。

51、根据书中描写,在模样和性格上与林黛玉相似的人还有(龄官)和(晴雯)。

52、甄士隐的仆人(霍启)丢失了他的爱女(英莲),他的岳父(封肃)又很势利,只有丫环(娇杏)反成为“人上人”。

53、《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还泪之说”。

54、来自于《红楼梦》的著名故事

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 李代桃僵 黛玉葬花 晴雯撕扇 宝钗扑蝶 湘云醉眠 元妃省亲

55、出自《红楼梦》的歇后语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

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

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 瘦死的骆驼一一比马大

读《红楼梦》有感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初中吧,看的电视剧。真正看书是在高二,当时用了整整一年才把它看完。而且当时兴趣也不是很大,就是偶尔拿出来看看。

当看完第一遍时,很多都没搞懂,就只知道宝玉、黛玉、宝钗他们三人之间的感情纠纷,而且里面的人物关系也不是很清楚。当时觉得黛玉很爱哭,真是典型的女人是水做的一样,哪来的那么多泪水,而且觉得太爱斤斤计较了,心眼儿小不能容人。宝钗这人不错,算是理想中的妻子形象吧,人和善大度,很会体恤下人,感觉没有多大心计。印象最深刻的是可卿,是一个温婉贤淑,待人热情,很会照顾人的人,是一个好妻子。最同情的是迎春,一个美丽的可人,就葬送在那个豺狼般的丈夫手里,当时看的我眼泪都掉了。宝玉的话,觉得比较叛逆,算是一种新新人类吧!很会讨女孩喜欢,也很会怜爱女孩,很会逗女孩开心的人,还有点粉面小生的味道,而且对自己的决定不够坚持,决心不够大。对凤姐当时就觉得泼辣有心计。晴雯也给我比较特别的感觉,是个心灵手巧的妙人。袭人就只是决定挺规矩的人。刘姥姥的身份特别,所以也留心了,觉得她胆子不小,面皮够厚,也很会讨好人,很会看人脸色做事。

到大学后,看了很多人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再次接触时,发觉自己当时的看法挺单纯的。在他人评论里看到可卿是我沉迷在个人欲望中的人,不是那么完美,也不是一个好的妻子儿媳,我很吃惊,就在我买的那本书里找证据。可是我没能找到确切的证据,只有焦大的醉语“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中,隐约的看到了些模糊的痕迹,最后在脂砚斋评石头记里明确看到了。我从中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第2篇

作为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世情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贵族主子都是既有钱又有闲者,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侈生活,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是在从事各种休闲活动。一些侍奉他们的奴仆、丫头也得以趁机忙里偷闲,开展一些自己喜爱的休闲活动。作品中的大部分篇幅都可说是在描写贾府内外贵族和奴仆的休闲活动,这使得《红楼梦》具有浓郁的休闲文化色彩。

《红楼梦》中参与休闲活动的人数众多、成员复杂,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各异,既有地位尊贵的贵族主子,又有地位卑下的奴仆、丫环;既有白发老者,也有垂髫小儿,这使得作品中的休闲活动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概括起来,这些休闲活动大致可分为娱乐性休闲活动、艺术性休闲活动、知识性休闲活动、体育性休闲活动等几大类。在娱乐性休闲活动方面,主要有看戏、听曲、听书、赏灯、游园、野餐、饮酒、斗牌、掷骰、品茗、赏花、钓鱼、逗鸟、斗草、泛舟、行酒令、讲笑话、放风筝、放花炮、打双陆、抓子儿、编花篮、捉促织等。这是《红楼梦》中参与人数最多、形式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类休闲活动,几乎涉及每一个章回。在艺术性休闲活动方面,主要有弹琴、写字、绘画等;在知识性休闲活动方面,主要有看书、作诗、填词、猜谜、下棋等;在体育性休闲活动方面,主要有踢球、射箭、打猎、斗鸡走狗等。《红楼梦》中的休闲活动描写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了作品主题

《红楼梦》通过展现贾府贵族奢侈享乐的休闲生活,揭示了贾府败亡的重要原因。整个贾府无论是贾赦、贾政、贾珍、贾琏等男性贵族当家人,还是贾母、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尤氏、王熙凤等贵族夫人,抑或是贾宝玉、贾环、薛蟠、林黛玉、薛宝钗、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贵族公子、小姐,都只知安享荣华富贵的生活,把从事休闲活动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全部,很少有人真正想到去勤奋努力工作,积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振兴贾府日益衰颓的经济,正如第二回中贾府管家周瑞的女婿冷子兴在与贾雨村的闲聊中所说:“(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作为贾府的男性贵族当家人,贾敬“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放在心上……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胡羼”(第二回),最终因吞金服砂而烧胀死去。贾赦平时特别热衷于玩弄年轻女性,连贾母都对此产生了反感,责骂他:“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第四十六回)他还贪心不足地要强娶贾母最喜爱的贴身大丫头鸳鸯为妾,最终逼得鸳鸯悬梁自尽。贾赦还有收藏古玩的爱好,为了将石秀才家中收藏的二十把珍贵的旧扇子弄到手,他唆使贾雨村捏造罪名,将石秀才弄得倾家荡产,“如今不知是死是活”(第四十八回)。贾政是一个素性潇洒、不爱管事之人,大部分时间不是与一帮清客帮闲们下棋、吃酒,便是与家人闲谈,“所有大小事务一概发付于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面母子、夫妻共叙天伦之乐”(第七十一回)。贾珍更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纨绔子弟,“哪里肯读书?只是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第二回)。即使在为亡父居丧守孝期间,他也想方设法肆意玩乐,“原来贾珍近因居丧,不得游玩,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际,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天天宰猪割羊,屠鸡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宰……贾珍志不在此,再过几日便渐次以歇臂养力为由,晚间或抹牌,赌个酒东而已,至后渐次赌钱。如今三四月的光景,一日一日赌胜于射了,公然斗叶掷骰,放头开局,日夜赌起来”(第七十五回)。贾琏平时一味沉溺于玩弄女色,他虽然拥有王熙凤、平儿这一对娇妻美妾,却仍是欲难填,“成日家偷鸡摸狗”(第四十四回),先后与“多姑娘”、鲍二家的等人鬼混,还偷娶尤二姐为妾。薛蟠则“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儿,终日惟有斗鸡走狗,游山玩水而已”(第四回)。他入住贾府后,“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渐渐无所不至,引诱得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第四回)。

作为贾府女性贵族当家人,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尤氏、王熙凤等人也只知道一味纵情享乐,接连不断地以庆生日、贺佳节、迎客人、赏花、游园等各种名义举办宴会,进行吃酒、看戏、听书、斗牌、讲笑话等休闲活动。这些休闲活动都花费银钱不小,仅贾母等人为赏桂花而举办的螃蟹宴一顿就花掉了二十多两银子,令乡下老妇人刘姥姥惊讶地感叹:“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第三十九回)即使是被贾府上下寄予最大希望的贾宝玉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贵闲人”,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阃厮混”(第三回),整天不是与贾府的女孩子闲玩取乐,便是在大观园中吟风弄月、作诗填词,从未想过要振兴贾府,因此脂砚斋评论道:“玉兄毫无一正事,只知安富尊荣。”

贾府上下没有起码的忧患意识,完全意识不到即将面临的危机,只知道大把大把地花钱,尽情肆意地休闲享乐。为了迎接身为皇妃的贾元春回家省亲,更是不计代价地特意修建了一座占地三里半的大观园,里面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奇花名木数不胜数,其布置之富丽堂皇、设计之精巧别致令人眼花缭乱、啧啧称奇,所花费的钱财之多令人咋舌,“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第十六回),仅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这一项花费就多达三万两银子。在元宵节晚上,大观园内张灯结彩、富丽堂皇,“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花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第十八回)。连深居皇宫的贾元春看到大观园内外的豪华情景时,也不禁“默默叹息奢华过费”(第十八回)。贾府贵族一方面只知穷奢极欲地享受休闲娱乐生活,不知勤俭持家、开源节流,导致经济上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另一方面肆意欺压百姓、巧取豪夺,甚至打死人命,最终被朝廷抄家,贾府因内外交困而不可避免地彻底走向败落。

展现了人物性格及命运

就整体来说,《红楼梦》中描写的休闲活动因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性格教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像贾母、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尤氏、王熙凤等养尊处优的贵族夫人们尤其喜爱参与看戏、听曲、听书、赏灯、游园、斗牌、讲笑话等娱乐性休闲活动;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惜春等具有较高学识和文化品位的贵族公子、小姐们格外钟情于看书、写字、作诗、填词、绘画、下棋、弹琴、猜谜等知识性和艺术性休闲活动;而像贾珍、贾琏、贾蓉、贾环、薛蟠等纨绔子弟则特别喜爱参与吃喝赌、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等庸俗而刺激的休闲活动。至于贾府的丫头、戏子一类天真活泼的少女如晴雯、麝月、莺儿、芳官、官、藕官、蕊官等人十分喜爱参与斗草、撷花、抓子儿、编花篮等休闲活动;而贾府的男仆和中老年女仆如焦大、李贵、焙茗、何婆、迎春的乳母等人喜爱参与喝酒、斗牌、掷骰等休闲活动。

《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府内外的休闲活动,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结局。如在第一回中,作者通过描写甄士隐的日常休闲活动来展示其清雅脱俗的品格,“这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在第十七回中,通过描写贾政、贾宝玉及清客们游览大观园并题写对额诗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贾宝玉的才思敏捷、聪明博学,贾政的威严古板、虚伪做作,清客们的阿谀奉承、圆滑世故。在第二十回中,通过描写贾环与薛宝钗的丫环莺儿因玩掷骰游戏而发生争执的情景,生动展现了贾环的无赖蛮横、莺儿的心直口快、薛宝钗的人情练达。在第二十二回中,通过描写贾府众人在元宵节设春灯雅谜并进行猜谜活动的情节,一方面反映了林黛玉、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等人的才华学识;另一方面暗示了她们的不幸命运,正如脂砚斋在这一回的回前评中所说:“灯谜巧隐谶言。”在第二十八回中,作品通过描写贾宝玉、薛蟠、蒋玉菡等人饮酒、行酒令的情景,生动展现了贾宝玉的多愁善感、薛蟠的呆傻粗俗、蒋玉菡的温柔细腻,预示了贾宝玉在爱情方面的悲剧结局和蒋玉菡后来娶袭人为妻的喜剧结局。第三十七回重点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结社赏花、吟咏唱和的休闲活动,作品通过他们所作的诗歌巧妙地反映了各自的性格和命运,如薛宝钗所作的咏白海棠的诗句:“珍重芳姿昼掩门”,从中可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的贵族小姐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暗示了她后来被贾宝玉抛弃,独守空房、冷落孤寂的命运;“淡极始知花更艳”,表现了她罕言寡语、随分从时、善于笼络人心、受到众人夸赞的形象特点。

在第四十一回中,作品通过描写妙玉请贾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品茶的情景,生动展现了妙玉清高、孤僻、怪洁的性格,暗示了她内心对贾宝玉的隐秘情愫。在第六十二回中,作品通过描写贾探春在下围棋时理家的情景,展现了她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及精明能干;通过描写香菱与官斗草时的情景,展现了她的聪明机智、诙谐风趣;通过描写史湘云饮酒划拳的情景,展现了她的豪爽不羁,正如脂砚斋所说:“探春围棋理事,气象严厉;香菱斗草善谑,姿态俊逸;湘云喜饮酒,何等疏朗。”(第六十二回回评)在第六十三回中,作品通过描写薛宝钗、李纨、贾探春等人夜宴行酒令时所玩的象牙花名签子所镌的诗句,或揭示她们的性格,或预示她们的命运,如薛宝钗所抽中的花名为牡丹,诗句为“任是无情也动人”,揭示了她灵魂冷漠而又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李纨所抽中的花名为老梅,诗句为“竹篱茅舍自甘心”,揭示了她寡欲守节的形象特征;贾探春所抽中的花名为杏花,诗句为“日边红杏倚云栽”,暗示了她后来远嫁他乡的结局。在第八十二回中,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喝茶聊天时的情景,展现了贾宝玉反对八股科举制度的思想性格。在第八十六回中,通过描写林黛玉为贾宝玉讲解琴书的情景,展现了她的聪慧博学、高雅不凡。

串联推动了情节

小说中主要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包括休闲活动在内的寻常小事的串联推动作用。《红楼梦》中描写的不少休闲活动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媒介物,使作品的情节发展显得合理自然,如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因为在元宵节晚上让家人霍启带女儿英莲看社火花灯,导致女儿丢失,从而有了后来英莲被歹徒拐卖,又被薛蟠抢夺带入贾府的一系列情节。在第二回中,湖州人贾雨村因闲游到扬州而幸运地成为林黛玉的老师,又因闲游而遇见了贾府管家周瑞的女婿冷子兴,通过与他的闲聊,了解到贾府的相关情况,这为他后来送林黛玉入贾府,被贾府推荐为官,为贾府徇私枉法,葫芦乱判葫芦案等一系列情节埋下了伏笔。

在第五回中,因为宁国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特意治酒邀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人赏花。贾宝玉因为尽情游玩而有些倦怠,想找地方睡觉,被秦可卿安排到自己的房中睡觉,从而梦中来到太虚幻境。作品通过贾宝玉无意中偷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图画、判词和所听到的金陵十二曲等情节描写,巧妙地向读者介绍了晴雯、袭人、香菱、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等人的性格及其命运结局。在第十一回中,王熙凤在宁国府游园时偶遇在此游园的贾瑞,由此引出下文贾瑞勾引王熙凤,结果被其多次戏弄并最终丧命的情节描写。在第十五回中,王熙凤因为在铁槛寺与众人喝茶闲聊,从而引出尼姑净虚趁机怂恿其拆散他人婚事以谋利的情节描写。在第二十三回中,贾元春在游览大观园后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时,觉得大观园不应该寥落无人,于是让人通知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李纨等人搬进大观园居住,从而有了他们结社、吟诗、弹琴、下棋、赏花、听戏等一系列情节描写。在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参加冯紫英的宴饮聚会、行酒令活动时结识了忠顺王府的伶人蒋玉菡,因彼此倾慕而互赠礼物,一方面暗中埋下了蒋玉菡后来迎娶贾宝玉的贴身丫环袭人为妻的伏笔,另一方面引出后来贾宝玉因得罪忠顺王府而被贾政毒打的重要情节。在第三十回中,袭人因为只顾看晴雯、宝官、玉官等几个女孩儿在院子里玩游戏,没有听见贾宝玉的叫门声。当她姗姗来迟地给贾宝玉开门时,被怒气冲冲的贾宝玉误认为是其他丫头而用脚踢伤。贾宝玉踢人、袭人被踢这两个平时绝难出现的事件,因为这次休闲活动的出现而显得比较合乎逻辑。在第三十七回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等人结下诗社,从而引出他们互相唱和,写下咏白海棠诗、咏诗、咏螃蟹诗等一系列情节描写。

在第四十回中,主要描写了贾母率众游园、行酒令等活动,随后引出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等一系列情节描写。在第四十三回中,贾母约众人为王熙凤凑钱庆贺生日,设宴、看戏,从而引出贾琏趁机与鲍二媳妇鬼混,导致王熙凤撒泼吵闹、平儿无辜挨打、宝玉为平儿理妆等一系列情节描写。在第五十九回中,薛宝钗手下丫头莺儿因为闲暇时用柳条编花篮、采花玩耍,结果与掌管花草树木的何婆发生矛盾冲突,由此引出何婆打女儿春燕出气、春燕向贾宝玉求救等一系列情节。在第六十二回中,香菱因为与官玩斗草的游戏而弄脏了裙子,从而引出贾宝玉请袭人为香菱换裙子的情节描写。在第七十三回中,贾母手下丫环傻大姐因为一时无事而到大观园中玩耍,在园中掏促织,在山石背后捡到了绣春囊,被邢夫人发现,从而引出了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这个重要情节描写。在第百十一回中,周瑞的干儿子何三在赌场掷骰闲聊时谈到贾府钱财众多而在家留守的人不多的情况,从而引出下文中他勾结歹徒盗抢贾府钱财的情节描写。在同一回中,妙玉因为到贾惜春房中下棋闲谈时被盗抢贾府钱财的歹徒发现,从而引出下文她被歹徒用闷香熏倒抢走的情节描写。在百十七回中,贾环、贾芸、王仁等人设局赌钱喝酒时谈到王熙凤对他们不好的话题,从而引出下文中他们合谋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卖掉以泄愤、弄钱的情节描写。

概而言之,《红楼梦》中的休闲活动描写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但生动展现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各类人物的休闲生活,集中反映了古代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蕴,展现了人物性格及命运,串联推动了情节发展,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楼梦》;黛钗爱情;悲剧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建立了一个女儿国,从美妇、小姐到丫鬟,她们或娇媚柔情、或孤傲高洁、或机敏聪慧,这部巨著因栩栩如生、风情各异的女儿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在这些众多女儿之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曹雪芹浓墨重彩加以刻画的两个中心人物。一个“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一个则柔肌胜雪,有大家闺秀之气质。小说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上演了一出悲金悼玉的爱情悲剧。

一、木石前盟——纯真自然的爱情追求

从小说中绛珠仙草要报神瑛侍者滋养浇灌之恩开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萌芽便充满了浪漫神秘的色彩。“木”与“石”为大自然造化之物,象征着自然、本真,这为宝黛爱情的自由追求起到一个暗示隐喻的作用。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大观园里不相上下的人物。不过,薛宝钗在作品中似乎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而林黛玉的长相性格、为人作派则与世俗不合,因为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一身弱柳扶风之态则大有妖媚之象。王夫人曾极度厌恶宝玉身边的丫鬟晴雯,看不惯她一副病歪歪的狐媚样子,遂命人将其赶了出去。晴雯是神态眉眼颇像黛玉的,王夫人只是碍于她是小姐且是贾母宠爱的外孙女才将不满之心隐藏起来,但归根到底也不会考虑将黛玉许配给宝玉。因为在他们眼里,女人就要像宝钗一样恪守礼数、知进退、帮扶夫君走上仕途正道,而不是一味地用儿女私情来败坏他。

客观地说,黛玉身上确有许多缺点,多疑、爱使小性子等,但她却有着那些女子没有的率真。她没有像宝钗那样爱使心计、拘于礼数,没有王熙凤的善于逢迎、虚情假意,也没有袭人等丫环争名分、争出路的各种心思。她的精神世界是纯净的,只守着与贾宝玉的一方纯粹的爱情净土。她与宝玉是心灵相通的,他们之所以互相引为知己,正因为其共同的精神追求——不向禄蠹之路低头。在宝钗劝宝玉要多多学习经济官宦之道以扬名时,宝玉非常排斥;湘云向他提到仕途经济的时候,宝玉大觉逆耳,并且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1]黛玉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其生长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从小父母膝下无子,只有这一个女儿权当男儿将养,学习诗书,尤为宠爱,且母亲早亡,并没有将封建社会家庭中那一套伦理纲常教给她。远离家乡,身在贾府自然感到寄人篱下,因此养成了多疑忧思的性子。她的多疑和小性多是针对宝玉的,她深忌金玉之说,因此每每以话试探讽刺宝玉,给人留下牙尖嘴利爱多疑嫉妒的印象,实际上这是她维护自己爱情的一种隐晦方式。不过,总的来讲,黛玉的悲剧主要还是来自于性格以外的因素。

二、金玉良缘——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

金玉良缘是一直指引着薛宝钗与贾宝玉婚姻的一条明确的红线,这条红线满浸着封建宗法社会的毒液。尽管在这期间,林黛玉对“金玉”之说反复试探,贾宝玉也每每对“金玉”说充满排斥之情,但最终没能抵挡住封建社会婚姻的强大迫力。“金玉”的婚姻法则是导致“木石”爱情悲剧的直接因素,黛玉含恨而终,而宝钗又收获了什么呢?不能说是爱情,只能是婚姻,“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2]纵使举案齐眉,也免不了夫君弃其而去,孤独终老的下场。

应当说,薛宝钗是封建礼教下培养出来的标准淑女,她有着良好的家境,虽父亲早逝,但家道殷实,有哥哥在外撑场面,母亲在贾府内为其周旋,自然具备了门当户对的资本。她本是皇宫待选的大家闺秀,八面玲珑,处处合乎封建社会妇德的要求。应当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封建的儿媳妇所必须的,她“罕言寡语,人谓装愚”,绝不强出头,从无过激之言,对待贾母、王夫人等女性掌权者更是暗暗地卖巧装乖。她不像王熙凤一样,直接奉承贾母于众人眼前,而是从生活小处入手,比如众人看戏,她点的戏皆是老太太素日喜欢的。在王夫人为金钏的死心感歉疚时,她合时宜地安慰,解王夫人之忧心,并将其衣服大方地送与金钏装裹,毫不忌讳,赢得了王夫人的欢心。她暗奉上主,明拢下人,不让人说出“不”字来,比如当她无意听到丫环小红和佳蕙的私密之语后假装寻找黛玉脱身,将偷听的罪名转移到黛玉身上,些许小事便将其心计显露无疑。她与黛玉最大的不同便是“道”之不同,黛玉只为寻觅知己,而宝钗自己一生的规划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算皇妃梦不成也要成为一个众人信服具有威望的女主人,这其中的必备条件就是夫君仕途腾达,她便夫荣妻贵。虽然一开始并未属定宝玉,但却不免时时加以劝慰研习经济仕宦之道。值得注意的是,宝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她正处于少女时代,在封建社会密不透风的教化中还是透出了一丝真情。林黛玉是以多疑、小性、试探处处显示其真情真性,而宝钗的真性情则被掩盖在封建妇德下面。豆蔻年华面对爱惜女儿的如玉般温润的少年,她内心也生出些许涟漪,比如在金钏投井死后贾政愤而责打宝玉,她破天荒地露出了心疼的表情,不仅拿来伤药,还说出“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3],虽只有半句,但看表情,脸红含泪将素日的掩饰都暴露了出来。但这一丝真情的流露最终被她的“封建理想”和“金玉良缘”给扼杀了,爱情的萌芽蜕变为婚姻的协定,最终酿成了其夫走遗孤的爱情婚姻悲剧。

三、钗黛爱情悲剧溯源

其一,宝玉性格的懦弱是导致钗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

宝玉是从一开始便属定黛玉的,他把黛玉看成这世上唯一知己,但他并没有为自己的爱情自由作实质上的反抗,贾母等人平时对他宠爱有加,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摘来给他,这些都是针对日常小事的,一旦牵涉到违背封建礼制的事情是坚决制止的,比如王夫人暗暗命袭人看着宝玉以防他做出违礼之事,贾母在知晓宝黛两人的心意时,对黛玉极为反感,“这个礼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有心肠了。”[4]贾宝玉虽不情愿还是听从和接受了命定的安排,这也是给予黛玉的直接打击,致使她绝粒吐血而亡。在荣宁两府里存着多少丑事,他们容得公媳爬灰,婶侄勾引暧昧,主子包,却坚决容不得“私相授受”的自由爱情。宝玉性格的懦弱和反抗的无力也是面对封建压迫的必然表现。当明了一切,放弃一切时,出家成为唯一的路,尽管家族对宝玉不愿不舍,但面对如此不明“事理”的后代也就不要也罢了。宝钗肚子里的孩子成为他们荣宗耀祖希望的替代,而宝钗的悲剧也因他先前的犹豫和随后的放弃慢慢地放大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二,封建社会之手和个人性格缺失催生并加速了悲剧的过程。

应当说,无论是林黛玉为情而绝命还是宝钗自葬无底的婚姻坟墓,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无疑充当了直接的侩子手,但归根结底还是整个封建社会的运行模式所酿成的,刽子手们只不过是遵照封建礼制来行事而已。在这个不断运转的封建大磨盘下,无人能幸免于难,最多是身在悲中而不识罢了。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黛玉的真正痛苦并不是来源于其自身的敏感多疑,而是来源于压迫她自尊的社会环境”[5]。黛玉深陷情中却无法主导其终身大事,在这时,她也无奈地羡慕起了父母包办,她父母双亡,无亲无财无势,根本没有门当户对的资本,只有个宠爱她的外祖母却也要为贾家的大计着想。这里,她就显示了和贾宝玉一样的软弱无力: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社会环境压迫下,她只有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反抗。自然这反抗是无效的。家庭环境使其自幼形成的性格缺陷,也加速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前面我们说她多疑孤傲多是针对宝玉的,同时也体现了她精神的纯粹和性情的率真。但客观上讲,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作为一个自立的人都应当具备健全的人格。黛玉对一切小事都善疑,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她,她却疑心这是别人挑剩下的,质疑别人的好心,让下人难做。去敲宝玉门,恰逢丫环们没听见是她没给开门,便疑心自己寄人篱下致使下人都不把她放在眼里。诸此种种,都体现了她健全个性的缺失。因此,可以说“社会的压迫是性格悲剧的最终原因,而个性的缺失又是悲剧的表现形态,二者互为映衬,缺一不可”[6]。当然,没有性格的缺失,这本巨著的悲剧性会大大减弱,宝黛的爱情也不会在读者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注释:

[1][2][3][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7页,第61页,第405页,第1258页。

[5]张蕊青:《金玉木石 梦异悲同——爱情悲剧的文化意蕴》,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3期。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第4篇

身高:168cm

身份:演员

籍贯:浙江

星座:白羊座

业绩:曾关注过2007年红楼梦中人选秀的观众就一定不会对杨舒婷感到陌生。2007年红楼梦中人“薛宝钗组”北京赛区第一名、全国三强的获得者就是娇俏的杨舒婷。之后,在一些电视连续剧中,我们又一次次看到了这个俏丽的女孩。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浴血坚持》中女性角色相对较少,而在电视剧一开始便登场亮相的蒋夫人“”,无疑是亮点之一,她的扮演者正是杨舒婷。片中“”这个角色和杨舒婷的真实年龄相差较大,从一开始她就用心去揣摩角色特点,特别是在年龄感上,力求接近角色。杨舒婷的努力也有了良好回报,她塑造的“”不仅外形端庄秀美,让人不觉眼前一亮,同时也具有稳重机智的性格特点,获得了导演的肯定,也让观众们看到了这个俏“宝钗”的另一面。电视剧《望族》中的丁海涵;《风雨雕花楼》中的顾曼华;《沧海》中的李美花,每一个角色都让杨舒婷找到了不一样的自己,演技也在点点滴滴中得到提高。相信,我们在未来能看到她更多的不同面。

出道:生在80年代的杨舒婷,从小就处在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氛围里。奶奶是原宁波越剧团的主要演员,曾演过《红楼梦》等剧目,爷爷是舞美设计师。杨舒婷童年在宁波的爷爷奶奶家度过,6岁时才回到福州,因为她的艺术天赋,9岁时就被沈阳艺校招进。一年多后,杨舒婷成为了当年沈阳地区唯一被艺术学院录取的舞蹈演员。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学习很表演中,杨舒婷渐渐发现她的舞台还不够大。舞蹈演员的表演寿命短,舞蹈舞台让她展现自己的方面还太少,她想更多地展示自己不同方面的才华,她需要更大的发展和发挥的空间。认定了这个目标,2004年杨舒婷考取了艺术学院,改行学习戏剧表演。从跨进大学校门的这天起,杨舒婷知道她的演艺道路现在才真正地刚刚开始,未来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必须要努力再努力。

还在学校的时候,杨舒婷就参加了多部话剧的演出,《我的天堂等你》中的尼玛,《母亲的节日》中的安妮,还有《雷雨》中的周繁漪。2007年参加红楼梦中人选秀的时候,杨舒婷正在读大三。历时十个月的比赛对她来说一次机遇也是一次磨砺,她赚足了人气,也成长了许多。

初恋:初恋总是美好的,对于杨舒婷来说初恋的感觉至今在心里还是暖暖的。初恋时的爱谈不上热烈,因为那时的她对于感情还是懵懵懂懂的,其实并不懂得什么是爱。她只是享受被一个人爱护、保护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初恋的男友就像自己的一个大哥哥,给她关心爱护的同时,也给了她很多的帮助和指引,让她更明确了将来要走的路。所以,对于初恋她的心里充满了感激,这是她成长的岁月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第5篇

1神话中的园林神话传说中的园林往往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例如,神话传说中的“悬圃”具有“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的神奇功能。先秦文学作品中的悬圃往往被安置在昆仑神山的第二层,犹如一个空中花园,在《离骚》《淮南子》《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悬圃的描述。除了悬圃,蓬莱仙岛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园林景观,蓬莱仙岛常出现在远离陆地,地域广阔的地方,且多有“无风而洪波万丈”的滔天海浪作为与外界隔绝的天堑。这些蓬莱仙境中常有高山流水和繁盛的草木,仙岛上的宫殿也都流光溢彩。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蓬莱仙岛的构建和描述中已经出现了石头、山水植物等后世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总体而言,先秦文学作品中的园林景观都展现出“万物有灵”的原始思想理念,且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首先,这些园林景观的选址都倾向于比较偏远的地方,悬圃选择建在高山之上,蓬莱仙岛则在海浪汹涌的海岛上,这些地方均与世隔绝,不易被尘世干扰,较为适合人和动植物休养生息。其次,在建筑形式方面,这些神话园林均由宫殿、高台等元素构成。建筑风格庄严肃穆,让读者在惊叹其神奇辉煌之余顿生向往之情。最后,这些神话园林中的植物大多未经修饰,呈现出原始的生长状态,因此,树木多茂密繁盛,其中还有许多具有神奇功能的稀有植物。

2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指隶属于帝王或诸侯的园林景观,其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并逐渐变化和发展。皇家园林在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上多参照神话园林,因此多临水而建,其选址不仅要环境优美,还要物产丰富,以满足日常生活、宗教活动、饲养狩猎、农业生产的需求。先秦重要文学典籍《诗经》中记载周朝祖先公刘就曾选择“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之地修建都城,此地不仅水源丰富,而且地势平坦,利于进行农耕生产。除了参照神话园林的建筑形式,先秦文学作品中的园林还多采用“囿”与“台”的建筑形式。台的边缘多为斜线和直线形式,这体现了先秦人民对于山岳的崇拜。台多建在环境优美之地,商周时期台多为宗教祭祀之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台演变成为供帝王或诸侯饮酒游赏的场所。在东周时期台的构建要素已经不止是宫殿楼阁,还囊括了天然山水。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皇家园林总体展现出“图腾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建筑理念,建筑形式和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同时,这些皇家园林在选址方面多以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依山傍水为参考依据,植物均具有保佑国家兴盛的象征理念,建筑则要流光溢彩,这些建筑原则显然受到了神话园林的影响。

二、红楼梦中的园林景观及造园手法

1《红楼梦》中的园林景观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章节就有多处文字涉及园林景观,贾政等人从“曲径通幽”这一景观开始游览大观园,在潇湘馆、蘅芜苑、沁芳亭等处都有贾宝玉题咏的诗词对联,在蘅芜苑的不远处“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这里就是富丽奢华的正殿,经过正殿“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命诸人为此牌坊题名,一众文人清客的题词都未能合贾政心意,于是,众人示意宝玉拟题,贾宝玉见了这块牌坊却“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一般”其实,这些建筑景观正是他在宁府秦可卿房中睡觉时梦到过的“太虚幻境”。贾府中的大观园可以看做天上太虚幻境的一个缩影,因此,大观园中的园林景观与太虚幻境中的颇为相似。贾府中的大观园是为了迎接皇妃贾元春省亲而建,因此,它虽是贾府的私家园林,但其在建筑质量、工艺、风格、规模等方面都接近了皇家园林的标准。大观园的园林景观主要分为六个部分,贾政等人在经过这处名为“曲径通幽处”的石洞之后,就进入了大观园的第一部分园景区域,这里位于大观园前部,建筑华丽。在这处景区的尽头是一座斜阻的青山,转过此山就到了贾政颇为满意的“稻香村”,在“稻香村”附近的山坡上是大观园的后花园,这里有牡丹亭、荼縻架、芭蕉坞和芍药圃,此处繁花似锦,主要供贾府诸人观赏花卉。沿盘山小道经过这片花圃,再翻过“大主山”,经过一座板桥,便到了蘅芜院,蘅芜院不远处正是“省亲别墅”,这里也是大观园的正殿。过了正殿就进入了后来宝玉所住的怡红院,出了怡红院的后门“便是干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通过对太虚幻境和大观园园林景观的描述不难发现,其园林艺术吸取了许多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2《红楼梦》中园林的造园手法首先,大观园采用了主题造园的手法,其主题即为“天仙宝镜”,这四个字原是正殿玉石牌坊的题词,后贾元春认为太过招摇就更名为“省亲别墅”。站在这块玉石牌坊下,越过院中广阔的大水池,可以尽情观赏水池对岸的各个景区:由“曲径通幽处”导入的花柳繁华;以“稻香村”为主的农田村舍;繁花似锦的大花圃。面对这特色各异的景区,不禁让人恍若身处天上,俯瞰人间一般。曹雪芹将此处定名为“天仙宝镜”实则是要提醒读者,这些富贵繁华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正是这个“天仙宝镜”的主题,使大观园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气氛中,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朦胧感。在这块“宝镜”中可以看到人间众生诸相,这里既有穷困,也有奢华;既有淡泊明志之地,也有富贵奢靡之乡。尽显世间的沧桑和坎坷,让人在感受命运浮沉的同时,不免发出千古兴亡之慨。为园林设置一个思想主题,是文学家曹雪芹对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贡献,园林有了主题就可以化繁为简,依照主题进行总体规划,确定各个景区的特色要点。其次,大观园还采用以景区造园的手法,按照大观园的园林景观特色和方位,基本可以划分为:园前区、葬花区、花圃、稻香区和寒塘区。这些景区的建筑风格和意境都与之后入住的人物性格有契合之处。如稻香区为丧夫守寡的李纨所居,葬花区则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居住,寒塘区归身世凄楚、性格冷傲的妙玉所住。

3.曹雪芹将大观园的建筑景观与其主人的性格身世相互映照。例如,果敢决绝的探春所居住的“秋爽斋”,室内陈设每一件都精美珍贵,且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大,这一方面体现了探春大度豁达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她系出名门、气质高雅的身世特点。在贾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里,建筑装饰锒宝嵌金、流光溢彩,且兼具中西建筑风格,这显然与中国传统建筑装修风格相违背,但却恰恰反映了贾宝玉出生不凡、叛经离道的性格特点。再如,薛宝钗所居住的蘅芜院,它其实是“太虚幻境”中神仙洞府的缩影,是世外高人修身养性的处所。因此,蘅芜院内建筑用材虽规格极高,但建筑外观却朴实无华。进入院内迎面就是一块气派非凡的插天大山石,院中没有种植任何花木,均以香草为饰,表面看来似乎过于简陋,实则不然,古时院内摆放的山石皆以大为贵,蘅芜院中的这块插天山石显然是上等珍品。而香草虽然不似繁花耀眼夺目,但却比花草树木更加名贵。蘅芜院中看似朴素无色的油壁也是由优质木材精制而成,这种木壁需要用上好的桐油反复粉刷,极耗工时。这种建筑装修手法与“自云守拙”的薛宝钗可谓相得益彰。曹雪芹运用多种造园手法将大观园中庭院建筑风格与诸人性格一一照应结合,将读者的阅读目光吸引到人物性格的细节和局部描写上,以其细腻的笔触撩拨读者心绪。

三、结语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第6篇

程少堂的教学方法艺术,从方法体系的操作层面提炼出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表现形态,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炉。这里面有他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他对语言独特的敏感,有打破规矩的创新。它具有独特性、技巧性、审美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是极具个性化的综合艺术。

一、“文化切入”的方法艺术

程少堂先生的课构思独特、新颖、大气。这与他“追求一种大格局大气象”①分不开。而这,正是他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的集中体现。他的课,其构思和立意,都立足于现实,着眼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因为“文化切入”,使他的课“带有明显的先锋性,带有某种挑战性”,或者“另类”。②可以说,“文化切入”的方法艺术,是程少堂教学艺术的个中要义。

程少堂认为,在课堂上渗透文化元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在自然的状态中植入真情、渗透文化。为了使学生不知不觉就置身于浓浓的文化熏陶之中,预设时必須根据文本特点事先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即“选点”。程少堂是如何围绕选点进行文化切入的呢?

1.和谐的中国文化

《荷花淀》的“选点”是“和谐文化”。他认为:“中和(适中和谐)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即紧扣这一文化主题展开。

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女人之间的关系、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以及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明确这些人际关系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共性。(和谐)教师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

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即人与心灵的关系。“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和谐)”

这里,“和谐文化”成了一条红线,串起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起到了以简驭繁,脉络清晰,逐层推进的作用。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抒发真情,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课文字句的品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和谐文化的熏陶感染,深切体会到了原作所特有的诗化魅力。

2.文人的个性风格

程少堂认为,《世说》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极其深广的伟大著作,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无与伦比的。诚然,这篇课文讲了诚信问题,但更主要讲的是个性。他以为,在中国古代,自魏晋以降,千古文人有一个《世说》梦。千古文人为什么会有《世说》梦?讲清这个问题,也就讲出了《世说》的味道。因此,他将“千古文人的个性风格”作为文化选点。

于是,“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成了全课的核心问题。通过《世说》及相关知识的铺叙和拓展,让学生了解到:谢安是一个城府很深、气量很大、多情的人,他常常率性而为,无所顾忌。顺便也了解了谢道韫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而这些认识,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细读与剖析获得的。“谢安的大笑”——“他为什么大笑”——“他笑谁”?从他的大笑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文章没写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方面要发挥想象力去揣摩,另一方面教师补充了大量的谢家的背景知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不觉得深奥难懂,反却感到新颖有趣有味道。

一般人讲《咏雪》,重点是谢道韫所用的比喻之妙,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世说》的精髓。程少堂以“千古文人为什么喜欢《世说》”为切入点,即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为全课的重点,就远比单独咀嚼诗句更容易给予学生人格上的感召。特别是他在上课伊始所举的章开沅先生的例子,就表现了这种精神追求的传承性。而他在结课再次提到了“《世说新语》里的很多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不少现在的人,比如刚说的章校长的故事”,更加强调了这种精神传承的重要性。这就自然而然让学生产生了读《世说》的兴趣,达到了“讲出《世说》的味道”的目的。但是,这“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文、史、哲要真正打通”③才行。

语文课程性质不是单一的工具性,也不是独立的人文性,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那么如何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渗透人文内涵,就显得特别重要。程少堂的“语文味”强调文化是一种精神内涵,而传递这种精神内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自身特点而灵活运用。

3.情感的传递方式

在《子衿》一课中,他引用《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方法,让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情感方式的含蓄,以及这种含蓄的独特魅力。这些都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内涵,也都与我们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息息相通。

《子衿》的“文化选点”是“中国传统的传递情感方式”(含蓄美)。教师以《红楼梦》“宝玉挨打”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是“如何进门的,进去后说了什么话”,以此理解《子衿》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教师是这样导入的: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一读书就打瞌睡,考试不及格,所以他爸爸就打他屁股,把屁股都打得很厉害打烂了。薛宝钗和林黛玉去看他,薛宝钗直接从大门进去,见到贾宝玉就“谁叫你不读书?”口吻像一个大姐,嗔怪中透出怜爱。林黛玉是后门进去的,因为她寄人篱下,不敢堂而皇之地从前门进。其实,贾宝玉挨打的时候,林黛玉在那里心疼得哭了,眼睛肿得像核桃一样。板子打在贾宝玉的屁股上,疼在林黛玉的心上,她还不敢说,不敢让别人看到。所以她见了贾宝玉以后只说了一句话,说了什么话?很经典的——“你可都改了吧!”教师接着话题发挥:这里面啊,很深情的。林黛玉好像不太像《子衿》中这个人,没有这么泼辣,薛宝钗老谋深算,也不像。那么《红楼梦》里面谁像呢?对了,晴雯有点像,很深情,但是又很泼辣……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地把握了《子衿》女主人公泼辣而深情的形象。

教师与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论贾、林、薛之间的爱情,意在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同时,理解中国传统含蓄的表达爱情的方式。情感传递的含蓄方式,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思维,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气质,由此切入,可以唤醒学生心中已经被忽视的文化元素,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探究这些文化现象。而且它能与传统的美学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体会到他所说的“令人陶醉的审美”。

纵观上面几个“文化选点”,其切入的角度非常特殊,富有新意。文化元素的渗透显得那么自然,但又深入人心。这是程少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由于此,他的课“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程少堂语),更容易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师也更容易进入“高峰体验”(马斯洛语)。

二、“幽默点染”的方法艺术

程少堂认为:语文课要讲出“语文味”,就必須让幽默贯穿始终,幽默是教学中的“硬道理”,因为语文味的关键是要让上课的氛围变得轻松,学生对你的话题感兴趣,这样上课才有效率。④那么,他是怎么用幽默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又是如何运用幽默点染艺术紧紧抓住学生的呢?

“点染”,原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画家挥毫作画,有时用点,有时渲染,两法交互运用,构出一幅幅意境精美的画图。程少堂这里是借用。“幽默点染”即用幽默来点明,并渲染、烘托,营造出现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

1.“先让人发笑,再让人思考”

程少堂认为,除了特殊的教学内容之外,一般说来,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同时,轻松愉快,笑声不断。缺乏幽默感的语文老师,是最缺乏人文精神、自己最痛苦又最痛苦他人的人。⑤他强力推荐美国“搞笑诺贝尔奖”宗旨——“先让人发笑,再让人思考”。

教学《荷花淀》,教师讲到水生嫂的含蓄时说:“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有这样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两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学生情绪高涨。幽默的原料是“狮子爱麒麟”的中国民歌,用浅显易懂的大俗话作点染。通过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唤起在场师生强烈的幽默感,在笑声中领悟到含蓄的好处。俗是形式,雅是实质。

2.说好“废话”

“废话”有适境(烘托气氛)、造境(营造气氛)的作用。程少堂说:没有废话的语文课不一定是好课,要好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很讨厌所谓“没有废话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就是要学会说废话;好的语文课需要许多废话才生动丰满。⑥如何在课堂上讲好“废话”是一门艺术。⑦

(1)无准备的“废话”

所谓无准备的“废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伴着教学灵感率性生发的即时话语。

教学《诗经?子衿》,在谈论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的时候,教师即兴发挥:在爱情方面,先秦时期的人们是很开放的。中国,特别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早期是比较浪漫的,我们看《诗经》中也有很多是大胆写爱情的。“国风”中就有很多。也有像刚才这位女生说的:你不来,你不来拉倒!(众生笑)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北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众生笑)天涯何处无芳草?缺了你,就没人啊?是不是?有这样的诗的,《诗经》里有好多首。这位女主人公,像刚才这位女生这样理解行不行?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在这里,教师“点”明中华民族在谈情说爱方面是比较浪漫的,然后,概括地用《诗经》中有很多大胆些爱情的作品进行渲染。紧接着,由古及今,镜头瞬间拉回到现场,联系那位女同学的现代爱情诀别,伴着灵性生发出两组“废话”,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加深了学生对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的理解。

(2)有准备的“废话”

程少堂自己说:我的课“废话”多,但有不少是我精心准备的。实际上,我备课有一个环节是“备废话”——用新名词说就是准备“有价值的冗余信息”。⑧

在理解《世说?咏雪》中谢太傅、谢韫两个人物性格特点时,教师不惜用有准备的“废话”进行点染:“那以后我们要常大笑,那是乐观!(笑声)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文章没写性格特点,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去揣摩。我们要了解谢家的背景。”这里,先“点出”笑是一种乐观性格的表现,并说明需要“想象力”和了解谢家的“背景”。然后引经据典进行铺叙渲染:(1)用诗句渲染“大小谢”的文学才华及被李白所推崇;(2)用《世说?雅量》中的几个文段渲染谢安这个人“气量大,很镇静,较多情”;(3)用王羲之被招女婿的一个故事来说明当时文人的淡定风气;(4)用《世说?贤媛》中赵母嫁女临行前的叮嘱说明做人的标准;(5)用《世说?贤媛》中太傅与王郎的对话说明王郎这个人少情趣且狭隘。

这些“废话”不厌其详,充分铺叙渲染,既有拓宽知识面的效果,又达到强化的目的,使学生对人物个性及背景有深刻的印象。有准备的“废话”是程少堂充分备课的创造性发挥,是他人格魅力的语言外化。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课中的“废话”是我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删去这些“废话”,对我的课,也许形式上更“简洁”了,更“规范”了,但却破坏了我的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有机性和生动性。⑨比如《咏雪》这堂课的开头,较详细地讲到了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准时赴会,却临时退会的故事,结课时再照应这个故事,显然这也是“有准备的废话”,不能删去。

把“废话”区分成有准备和无准备,意在强调语文教师平时的积累和修养,说明“预设”对于一堂好课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教学要“目中有人”,富有智慧的临场应变是“课堂生成”的重要保证。要讲好“废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吃透教材,文本解读的独到视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深厚的语言功力,平等亲切真性情的人格魅力。

3.改变语言形式

“语文味”在课堂上的体现,一是真情点染铺叙,二是改变语言形式。而程式幽默的方法艺术,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手段来实现的。如果说有意无意的“废话”属于前者,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改变语言形式后发生的幽默点染。

教学《荷花淀》1—3段,学生朗读后,教师说:“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品味它怎么像诗。”抽学生起来朗读并指导,播放投影:“这是《荷花淀》的第一段,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成诗的样子。”学生逐句读诗体会。这时教师的幽默自然发生了:“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你们再读,看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特别是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

“点染”,有时“点”在前,有时“染”在前,两者有时还可以交错接连发生。程少堂的《荷花淀》是最能体现“文化味”的教例。课堂上都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充满活力的游戏状态(亦即自娱娱人的审美状态),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⑩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又与语言密切相关。程少堂说过一句幽默反讽的话:“一个语文老师把充满趣味儿的语文课上得好那是不容易,但是一个语文老师把本来充满趣味儿的语文课上得让人讨厌,那容易吗?”{11}他所追求的就是要把语文课讲得生动耐听又让学生学有所得。这与他改变单一严肃的思维方式为充满趣味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语言品味”的方法艺术

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一步。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无穷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1.揣摩{12}

“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13}

例如,理解《诗经?子衿》中的“子”,学生知道是一个代词,指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但是学生不理解它和“你”表达的意思不完全相同。教师启发质疑:“子”在古代还特指有学问的人,是男人的美称,如“夫子”、“孔子”、“诸子百家”等等。课文中这个“子”字是第二人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里还有个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使用。如果把这个第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他”,古文第三人称经常用什么词?生:其。师:“其”是常见的,还有“之”啊,“彼”啊,彼此的“彼”。假如改成第三人称,行不行?先让学生朗读,再组织讨论。学生发现用“子”表达感情上比较直接,第三人称就没有那么直接。教师感到学生的理解还不到位,用通俗的语言细致解读:我们小时候,偷懒,不做事,大人要表达很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说:“你这个狗东西,还不回来!”有时大人在家里自言自语地骂,就好像把你当作是在她面前一样的。如果用第三人称骂,就没有这个情绪了,就淡一点。课文中这个代词“子”,如果换成第三人称,味道就不同了,表达的情感没有第二人称这么强烈。

这里对“子”的仔细揣摩,让学生对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2.辨析

例如,教学《诗经?子衿》,教师先让学生翻译第二句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即使我没去找你,你也应该寄个音讯给我”提出要求:“翻译带点情绪行不?”学生再次翻译:“她的情人没有写信给她,她就觉得不高兴,有点怨她。”教师并不满意:“我是说她有点情绪嘛,你把情绪翻译出来。”教师见学生无法领会,便启发解读:“‘纵我不往’,从潜台词可以看得出来,其实这个女的是经常主动去的,一天去两遍。大家看注解第四,香港课文注为设问。应该是反问。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味道又不同。”学生试着体会:我不去找你,你就不给我音讯?教师引导:即使我不去找你,你可以主动点来找我嘛!是不是啊?这就是一种陈述句。如果用陈述句来写意思也差不多,但味道不同。什么味道呢?那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学生脱口答道:“设问更能表达自己愤怒的感情”。“愤怒”?教师开导:可以有点情绪,但说成是愤怒好像重了一点。那应该用“什么词语表达她的情绪?原文为什么好,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学生终于开窍:“有点怨。”教师补充:“有点怨,有点恨,当然还有点爱。”

学习语文就是要把细微的差别分辨出来。教师耐心地启发学生,看看诗歌这样用词有什么细微的差别。通过翻译来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采用变换语句来体会细腻情感的表达。

3.把玩

“品味语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字之美。”{14}什么叫把玩呢?就是在那里仔细欣赏,变着花样欣赏。这个玩不是不严肃的,而是一种审美。{15}

例如,教学《你是我的同类》,教学通过“变换”的方式,与学生一道把玩教材。

(1)变标题。教师:“把文章的标题变一变,看它有什么不同?”学生觉得:“我是你的同类”和“你是我的同类”不同之处就是,它们两个题目之间,你和我的关系不同。”教师追问: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包含关系。教师不解,学生补充:按照这首诗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来说,肯定是先有母亲再有了孩子的。(生笑)教师肯定:分析得挺好的,谁先谁后的问题,你体验得很细致啊。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感受的?学生踊跃:“你是我的同类”就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你的同类”就是说以你为中心。教师鼓励:哦,有个中心问题,摆在前面和摆在后面表明强调的重点不同,是吧?有道理啊。接下来,师生双方就“你”和“我”两个代词谁放在前面,谁放在后面进行深入探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2)变“点睛”句。教师:这首诗从文字本身看是母亲写给孩子的一首诗。前面我们换了标题,我们把“不是吗,孩子”中的“孩子”换成其它的词行不行?可以换成哪些词?道理何在?讨论后,学生有不同观点。认为不能换的说:“孩子”最好是不要变为好。首先呢,孩子是母亲心里的一块肉,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孩子”是不能以其它词来代替的。认为可以换的说:可以改成“亲爱的”,因为从这篇文章里每个句子来看,都看得出文章所叙述的这个人跟作者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是非常亲密的,而这种关系不一定就是孩子跟母亲的关系,有可能是其它关系,有可能是跟丈夫啊,兄弟啊什么的……(哄堂)。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有说不能换的,有说可以换的。教师见状:我们不是说换成什么词更好,而是说可不可以换成其它的。这首诗只换后面的两个字,刚才同学说了换成“爱人”可以,是不是啊?换成“父亲”、“母亲”也可以。我们一般说情诗是爱情诗,但是往往可以广义地说,凡是写感情的诗都是情诗。然后教师深入引导: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会产生哪些关系啊?除了人和人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学生齐答:亲情。教师拓展:亲情、友情、爱情也是人和人呢。那些草木、环境、大自然……还有其他的关系,这里头换成大自然的什么关系啊?要是那种唯心主义者,信仰宗教、信仰神的有些民族啊,这首诗后面可以改成——(生答:上帝)“上帝”,对了。如果从伦理道德审美来讲,最后两个字还可以改成“善良”、“美丽”,都可以的。“你是我的同类”,不是吗?只改这两个字,就是不改其他的句子,这首诗也还不差,也是可以的。

这里,教师以奇妙的手段呼唤着学生用心感悟文本:从揣摩表层文字直到倾听人类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了诗歌内蕴也教给了学生读诗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敏感力。

(3)变句子顺序。教师先以第一段示范,把第二句放在第一句:“无论多遥远的距离,我都能听到你的呼吸,你是我的同类,你的手指轻轻地在我的心上弹奏,那是这个世上听不厌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下面三段,每个人选择一段改一改。不用你自己的语言,就用这些原句子,你就换一下顺序,但是要有一点想法。有学生改的是第二段,把前三句打乱了:“让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无论多远,你的一声随意呼唤,都是我奔向你的时刻。”还有学生改最后一段:“有一天我死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不是吗?孩子。”这时,教师也被感染了:哎呀,这个还可以大胆点,比如说“有一天我死去,你是上帝给我最深情的礼物,我始终都活在你的记忆里,无论你在哪里,孩子,我都会安详地闭上眼睛。”教师发出感叹:语文课为什么那么枯燥呢?我们可以学得有趣点,是不是啊?偶尔这么样变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笑声)

这简直是妙不可言。教师用变换句子顺序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自由活泼,激发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这一番尝试足以破解诗歌在学生心目中的玄妙感,足以在学生心灵中播下诗歌创作的种子,让学生永志难忘。

这是一堂脱俗的诗歌鉴赏课。它以出人意料的角度,出人意料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了诗情诗意。这堂课教学立意新、处理方法新,朴素大方,令人回味,学生的收获是扎实的。这当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但它是一堂有开拓精神的、充满语文味儿的课。

————————

注释:

①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动态生成策略;文本对话策略;多元化阅读;还原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23-03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要回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而现代企业要求技术工人能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革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根据中职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中职校语文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下,中职学生普遍忽视文化课的作用,语文课上开小差、做小动作等,听与不听只凭兴致,无聊时在课上打盹,导致听课效率低下,无法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职业活动中。因而结合学生对“一技之长”的需求,加强专业与文化的联系,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应用合理多样的教学策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改变学生厌学的策略之――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促使人更加和谐和持续发展。高中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对话型教学”等。笔者立足于“发展健康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自由精神”这一文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结合现代中职教育新理念和选入教材的作品的独特风格,为改变“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特别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多种教学策略进行一番研究,其中有动态生成策略、文本对话策略等。

1.动态生成策略――把静止不动的作品读“活”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与学的主体,是动态教学的主观因素,这种主观因素本身具有主动性、创新性,而文学作品本身是固定不变的,作品只要没有被阅读,它就是静止的,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一旦阅读了文本,文本的动态生成也就发生了改变。因而对文本的解读随着阅读主体的改变而变化,教师和学生就是阅读主体,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动态的、创新的,文本解读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不同的主体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新颖的内容,这就是动态生成的特点。动态生成策略就是把文学作品的召唤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合理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达到结合实际、循序渐进、有所讲又有所不讲、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有所懂又有所不懂的程度。选入中职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让老师和学生不断感受、思考、体悟、探索的对象,教师只有做到发现性备课,教学才具有不断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并且每一次的备课和教学都是一个新的探索、欣赏过程。如《药》一课,教师备课时可能较多地关注作者对刽子手――康大叔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方面的解读。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会更关注康大叔身边的小人物,他们与康大叔的关系、与“人血馒头”的关系、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也就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了。总之,文学作品的意义深刻而又丰富,解读过程具有更大的创新空间,教师备课时应该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有更多新的发现,也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动态阅读。当然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多加引导,只要给他们一种方法、一种思路,他们就能举一反三了,也就能与老师、作品相互对话了。这种持续交流、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2.文本对话策略――教师、文本、学生、作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对话式教学是语文课堂极力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师生间的和谐融洽、平等对话。萧伯纳曾说过的:“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己。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这种对话教学在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它包含四种关系,即“教师―文本”、“文本―学生”、“教师―学生”、“文本―作者”,这四种关系体现在语文课堂上,那就是“教师―文本―学生”,教师与学生能否成功地对话,取决于他们对文本解读的默契程度。应该说现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文本都能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但有一些作品还是未能让师生之间真正对话。如《淡之美》中的“人生之哲理美”一节是“最难啃的一部分”,未有阅历的人不见得读得懂,中职生正是未有阅历的人,而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有20岁以上,有着较丰富的社会阅历。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本对话就有了很大的差距,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讲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有些学生还是无法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情绪。然而“最难啃的”就成了“最爱不释手的一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实现这一过程的转化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话式教学需要处理好“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关系,借助对话方式,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与学生真诚沟通,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充满浓郁感彩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合理对话,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所包含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二、改变学生厌读的策略之二――多元化阅读、还原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了,作品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语文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学生学会自己阅读了,他就有兴趣而且很主动地阅读,也就会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阅读面扩大了,学生自然也就不再讨厌阅读了。

1.多元化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丰富多彩的阐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就是同一读者的这一次阅读也可能与另一次阅读大相径庭。而且读者的生活阅历、年龄、学识、能力各不相同,感悟也不同,德国学者伽达默尔曾说过:“凡有理解,就有不同。”正如《孔乙己》,学生对孔乙己的理解不同,有的认为他迂腐、呆板、不会变通,才会穷到被打折了腿的地步;有的认为他很可爱,给小孩分茴香豆吃等。文本被不同人阐释或者阅读了,文本也就活了,所理解的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了。这样多元化阅读使文本变得丰满、立体、灵动。所以,那些经典之作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它本身的深刻的主题,而在于它为读者开辟了宽阔广大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元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多元解读,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个性化阅读”、“创新性阅读”。然而无论怎样阅读,都离不开作品。赖瑞云老师说:“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样也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把他读成李尔王,林黛玉也不会读成薛宝钗。”那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能不着边际地解读。因此要以作品为根本,让多元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还原阅读。正确寻找文学作品的“还原点”和“空白”。近年来一直关心中学语文教学的孙绍振先生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一书中,提出“还原法”的文本解读方法,按孙先生的说法,所谓“还原法”,就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找出其间的差异,作为分析的起点”的方法。它包括六个方面:“艺术感觉的‘还原’”,它是指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东西,用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情感逻辑的‘还原’”,指的是把经过主观情感或智能变异而形成的情感逻辑还原为客观、冷静的理性逻辑,并加以比较;“审美价值的‘还原’”,这就是要区别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寻求超越实用价值的审美价值;“历史的‘还原’”,指的是要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背景中,特别是还原到产生的艺术背景中;“流派的‘还原’”,指的是必须分析作品所属流派的艺术特征;“风格的‘还原’”,即把同一流派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特殊风格。这六个方面虽各自独立,但也相互交叉重复,比如“情感逻辑的还原”中的理性逻辑与情感逻辑,其实与“审美价值的还原”基本意思是一样的。“还原法”阅读的出发点就是要从文本中还原“矛盾”所在,通过“矛盾”研究作品的意义。这“矛盾”有文本中的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背离,审美价值与理性价值的反差,单篇特点与整体风格的不谐等。例如,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里用“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阐释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死亡原因,他说“在理性上不充分的东西,在情感上可能是很动人的。许多小说家一辈子不能摆脱概念化、公式化的顽症,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把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混淆了,或者说,他们只看到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统一性,而没有看到二者互相的矛盾性。”他这样分析祥林嫂之死:“如果纯用理性的因果性来分析,是有点奇怪的,给她打击最大的是,虽然她捐了门槛,但在过年祝福之时却仍不让她去端‘福礼’。如果纯从理性逻辑来考虑,不让端,就不端,落得清闲,如果真能这样,她就不会为此痛苦得丧失了记忆力,丧失了劳动力,被鲁四老爷家解雇,最后走向了死亡。《祝福》在表现祥林嫂死亡的悲剧的非理性原因方面,更为深邃的是,这种荒谬和野蛮的逻辑,不仅仅为上层阶级,如鲁四老爷和他的太太所拥有的,而且是被统治的下层人物,也一样认同。很显然,在这背后有悲剧的更深刻的非理性:群众对封建礼教的麻木。《祝福》的深邃之处还不仅与此,在这背后有悲剧的更深刻的原因:封建礼教对受害者的麻醉。这种迷信和麻木虽然不是病,但和病一样是可以杀人的。祥林嫂的悲剧是没有凶手的,她是被一种观念杀死的。虽然这种观念是荒谬的。”

从以上孙绍振先生对《祝福》情节的理性逻辑与情感逻辑的矛盾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原法”阅读的妙处,它不但还原作品的不同层面的深刻意义,而且让读者深深感受到文学“以情动人”的无穷魅力,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要正确应用“还原法”阅读文本,尤其是阅读较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当然,要学会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正确找出文本的“还原点”和“空白”,那么,师生之间就更容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也就不会对高深意蕴的文学作品有“畏难情绪”。

中职生本来就是一群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欠佳的学生,语文教师只有用心研究教材教法,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变通,有的放矢,突破创新,才能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