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爱文学手抄报

我爱文学手抄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土文化;语文教学

一、《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认为语文学科应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由此可见《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民族性。越是地方性的就越是民族性的,越是民族性的就越是世界性的。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巧用各个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们,面对熟悉的家乡,也许并未能真正领略家乡之美。注重本土文化的培植和熏陶,能激发学生对家乡人文的热爱之情。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本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对课文的分析和对本土文化的分析联系起来,将本土文化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课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还是校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可以将本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是来,同时也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彰显本土文化的魅力。比如我校对七年级新生入学开展的校本教材以“爱”为主题的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本土教育,培养其良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第一、二周,“爱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顾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让学生了解我们学校的尊师传统,了解老师的职业特征,引导他们熟悉本校师生故事,给老师写祝福语,使学生学会感恩,尊重老师,加深师生感情。

第三、四周,“爱家乡”,“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回味家乡,体味家乡的情与味;为家乡做宣传,向家乡表达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皮影戏”、“长面”、“百合”等极其蕴含家乡特色的文化,最终让每一位学生收获一份幸福的感动。

第五、六周,“爱同学”,“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要求每个学生为同学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并把它写下来,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第七、八周,“爱自己”,“不可逆转的是时间,不可侮辱的是人格”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要懂得珍惜; 儆谧约旱牟灰轻易放弃;已经失去的留着回忆;想要得到的必须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好好爱自己。

第九、十周,“爱学校”,“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本也。”学生从步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成为学校的一位主人,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总之,我们要利用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课堂外的语文教学应着意融入本土文化

仅靠课堂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贯穿本土文化的教学。

1.编写本土文化读本,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本土文化

学校课题组在2010年编写了《我爱我乡》,并推荐给学生,学生非常欢迎。该读本分为“皮影戏”、“百合文化”、“园子长面”、“园子史话”、“北山罐罐茶”、“北山窑洞”等几个方面,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形式灵活,特色突出,深得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喜爱。

2.校园、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渗入本土文化

比如每班可以以弘扬本土文化为主题办黑板报,学习园地等。耳濡目染,让本土文化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

3.利用手抄报、广播站等宣传本土文化

手抄报可以成为开展本土文化教育的阵地,有利于展示老师、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我校的广播站每期开播“本土文化”专版,专门播报学生关于本土文化的习作,采风收集的本土谚语、谜语、格言、对联、诗歌,以及老师们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4.其他各种形式的渗透

比如我们组织了实验学生参加了“本土文化教育读本朗读比赛”,由此,在全校掀起了一股读“读本”、读文化书籍的浪潮;我校多次组织了“本土文化手抄报、剪贴报”评比活动;组织了“我心中的本土文化”习作竞赛;组织学生开展了书法比赛,要求书写的内容为“我爱我乡”上的美文……

四、思考与总结

1.找准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

发掘、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在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使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使课程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让孩子们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

2.明确指导思想和课程开发目标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符合《纲要》的基本精神,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其次,校本课程必须是学校、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追求的课程。

开发特色园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当地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土特产等,培养幼儿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幼儿观察生活,学习多途径收集信息的方法,养成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参与活动的乐趣,使他们能用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传统文化、乡土资源的认识。

3.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第2篇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积极学习的氛围。农村社会或个体家庭往往不重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忽略教育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家长忙于打工鲜少注意对子女进行教育,农村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很少有学生会进行课后阅读,农村教育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很难意识到语言文学之美,其语文能力也很难提高。

第二,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低下。农村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没有依照最新的教育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只是对文章进行讲解之后进行提问,教学手段单一无趣,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实践能力也较差,这无疑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农村教育水平的限制下,初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为薄弱,教师长期落后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普遍已经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在课后也没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导致语文知识零散,知识结构系统难以建立。还有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效率低下,由于看不到学习的成效最终放弃语文的学习,情节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在新课标下构建卓越课堂

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领导者,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堂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突出重难点,增强课堂导入的趣味性。精选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出文中的中心词汇、中心句子,自主分析作者意图,对自己认为有困难的部分做上记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使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分配不同的角色人物,帮助弱势学生获得话语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发言机会,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协作完成任务,增强了课堂互动,使课堂气氛更活跃。“组内互助”和“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其潜能,实现高效学习,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互帮互助的品德,达到德育的目的。

3.实践学习,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文学性和美学性,它还具备极强的生活性。因此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相三者结合来设计实践学习活动,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让学生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分组策划一期手抄报,对学生完成的手抄报作品进行分析品评,对特别优秀的作品进行全年级展示。这样一来,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同时,完成了阅读量的积累。

4.多样评价,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学习中遇到难题和挫折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等其他学科,它有极强的主观性,对文章的把握产生不同意见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展开多样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较优异的学生,通常自尊心较强,教师在纠正他们错误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地对其进行心理引导,避免一蹶不振的情况的发生。而那些成绩较差,各方面较为落后的学生,常常因为成绩而感到自卑,担心答错问题丢脸,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宽容耐心,引导学生战胜自我,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实践活动和展开多样评价这几种方式,改变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落后的现状,满足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学习素材;体验成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设计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坚持“激兴趣、倡实践、重自主、行开放”的原则,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密切学校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和指导。

一、为有源头“阅读”来,积累语文学习素材

我们如果要想让学生能“行万里路”,那“读万卷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身边资源丰富,不仅有课内资源,更有广阔的课外资源值得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阅读,也有利于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教材中“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等语文活动进行整合,设计成“好书伴我成长”的综合性学习。在活动中要求每人走进图书馆自选好书阅读,同学们有的忙于计算机检索图书或浏览图书,有的忙于借古今名著、名人故事、作文书等,大家通过“走进图书馆”这个活动,不仅阅读到了一本本好书,更全面提高了学生检索、阅读、选择、整理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班级还长期设立班级图书角,有文学名著,时文选粹,名人故事以及各种作文书等,每周规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指导阅读方法,阅读后可以进行美文推荐,阅读心得体会交流等活动。一个多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阅读水平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课外阅读中,自我选择、自主阅读,为他们提供了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文化原野”,学生通过广采博收,尽情吸收各种文化滋养,保证其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既让学生爱上了语文阅读,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二、咬定“自主”不放松,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自主学习,重实践,重参与,在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切实保证和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我整合“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保护家乡水资源”等语文活动,设计了“热爱家乡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分组活动,或查找资料,或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绽放,他们的表现真的很精彩,给他们一个杠杆,他们真能撬起整个地球!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但能够增强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感染作用,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和热爱文化、珍惜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人,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兴趣更浓厚,更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养。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语文综合性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有做人的道理、情感的升华。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收获了很多很多。

记得那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收集了“感恩”的诗句,学会了《感恩的心》等歌曲,有的学生亲自创作了感恩诗歌送给家人,或绘制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送给老师,或做了一次家务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渐渐学会了理解,懂得了感恩,活动后,餐桌上多了一双双感恩的筷子;问候里,多了一句句感恩的声音;清茶中,多了一份份亲情的甜蜜;欢笑中,感恩的真情在涌动。通过感恩系列活动,学生情感上收到了一次次洗礼,更收到了一次次来自于父母、亲人、老师、同伴的称赞,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他们才会更乐于参与,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形成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景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学习的空间极其广阔,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愿学,善说,不仅能学到语文的渊博,更能展现它的风采。

参考资料:

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第4篇

一、抓住时代背景浸透德育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下的,其思想内容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密不可分。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感受并学习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接着介绍时代背景,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挖掘课文思想内容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两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克服人生中遇到的困难;《背影》这篇散文,就教育学生要理解父母、关爱父母;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诸如《望岳》《三峡》等,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至于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看似平淡无奇,但稍加琢磨就能发现其中也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像独具慧眼的伯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挖掘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为创设课文情境打好基础。

三、在作文教学中浸透德育

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思想的流露。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内容丰富多彩,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哲学思辨能力教育均可贯穿其中。老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时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德育。如“雅安地震”发生后,我要学生搜集救灾现场发生的一些感人事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对人间真善美的认识,感悟人间自有真情在;我还要求他们就“”的紧张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感悟到祖国领地神圣不可侵犯;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我提醒他们给自己的亲人写信,如母亲节那天,布置学生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培养他们热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其实只要在教学中肯留心,德育无处不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

空洞的理论、干燥乏味的说教,既倒学生的胃口,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我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特别是名著阅读,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我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重阳节时,组织学生去县里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听老人讲故事。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体会到了助人为乐、孝敬老人的乐趣,同时与老人的交谈中,他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长了见闻。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件好事,把学习雷锋落实在行动上。平时还可以通过出手抄报、演讲、辩论等方式,让学生明事理、辨善恶,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

五、教师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要想教育出品德高尚的学生,老师先要起好示范作用,如语言文明,举止端庄,思想健康等,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同时,平时还要在班集体、学校等公共场所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体现在一言一行之中。

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第5篇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三尺讲台,是我永远的舞台,而学生,则是作为歌唱者我最欣喜见到的听众。

13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突出,不管是科学教学,还是语文教学,都倾注了我的满腔热情。如前几年,当我在科学教育工作中正如鱼得水,应用自如时,学校语文教师出现了短缺,领导们将目标描向了我。开始时,我犹豫、彷徨,痛苦,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当时自己的科学教学正处于开花结果的时候,转教语文学科就意味着我不得不放弃多年擅长的科学教学从零开始。对于即将踏入中年的我来说,不得不面临人生一个重大的挑战。 “干还是不干?”历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我的良知告诫我:要为五十多名学生负责。此时,我毅然以大局为重,放弃了自己的科学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并不熟悉的语文教学中。之后不久我又担任起60个孩子的班主任工作。一下子面对并从事着不熟悉的语文及班主任工作,我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从此研究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成了我的必修课,别人都休息了,我中午还在加班加点,晚上前后楼的灯光全部灭了,而我的灯一直亮到凌晨二、三点钟。这些日子里,每天我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个小时左右,但我不后悔,为了教育教学工作,我别无选择。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就代表学校在“首届初中说课竞赛”中主讲了语文说课《散步》,受到上级领导及听众的好评。后来我执教的《归园田居》获得了县级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在自己取得成绩的同时,我所教学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上学期,我所教学生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优秀率高达85.5%,及格率为100%,全班平均分为89.6分,在全校文科考核中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我从七年级上学期就开始给学生进行“快乐习作”训练,才短短的一年,孩子们写出的作文集足足有三本之多,既有质量亦有数量,而网络“快乐习作”开设,则令更多老师感到震惊,因为大家发现,许多家长也忍不住加入到写作中来,一起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与众不同”,我和我的学生们真的做到了!

二、教科研等工作:

我庆幸,我能同那么多如我一样的歌者,以文字的形式谱奏新曲。融入到教育改革交响乐的美丽华章中。

近两年来,我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教研教改颇有一些收获。现在,我是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成员、荆州市语文教学研导小组成员并实施新课标课堂教学。通过刻苦的研究,我所撰写的《解读文本、拥抱生活》获得市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获得全国“树人杯”论文评选一等奖 、《浅谈现代化语文教学》 收录《中华教育文库》、散文《绿》发表于《三峡文学》上、并成为《三峡文学》的特约记者,教学案例《三读杜甫》获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新课改研讨活动一等奖。

三、班级管理工作:

人说,没当过班主任工作,不知道其中的甘苦。自从我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起,我就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现在我带领着孩子们快乐、健康地走出初中。

在班级管理上,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有加。每天很早来到教室,帮助学生开门、协助孩子们打扫卫生。课间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文体游戏和运动,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精心布置班级墙壁,力求让每面墙都会说话;我还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创造性的创办班级网站,在线与家长进行“学生习惯养成”等讨论活动,加强了家校的沟通,并把班级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上学期我的主题班会“做文明学生”获得全校第一名,这个学期,我创造性的开创了主题班队课新局面,家长参与了我设计的《学会感恩__做知礼行孝好少年》主题班队会活动。在队会上,家长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实属不易,受到了真正的教育。

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数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合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在教学中,变讲授为自主活动、集体讨论、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配合协作。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建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这种见解不成熟,有问题。对教师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依据,所以课堂上教和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多样化的,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就阅读教学而言,它跟一般性的阅读目标、性质、方式都不一样,主要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学中的阅读,应是个性化的阅读、情感化的阅读,每个个体只能按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在这种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并从感悟中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达到个性化、创新化的领悟和感受。

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以外,还要根据课型和具体课文的特点,作出不同的选择;即使同一类型的课、同一性质的课文也不一定强求运用完全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把方法作为直接目的传授给学生。方法,是用来运用的,而不是死的教条。有灵活的方法,才有活生生的教学,也只有活生生的教学,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综合性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63-01

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老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把控不够准确,很多活动已经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迷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的宗旨,异化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那么,如何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更有效地展开活动呢?我认为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师生真实投入,避免空洞的“伪活动”

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结果,而对课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上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上网搜资料,回来把资料粘贴了事。却不知有些活动是应该走出课堂和学校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要求学生不只在校内,还应走出校外,到广阔的社会上观察和发现语言运用的情况。如搜集邻间新鲜事,收集春联、广告语,查找企业招聘、互联网上的错别字、病句等。但教师往往出于安全或其他方面的考虑,让学生在校内模拟。这就使整个活动失去了生命力,无异于闭门造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它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

2 师生真心投入,避免无效的“假繁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都说明了兴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在开始时做得不够好,我们也应该多多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提高学生的兴趣,光靠一些鼓励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在整个班级营造各种好的氛围,如把学生的个人心得体会、美文佳作、小组的手抄报等贴在宣传栏进行展示;定期评选活动之星;利用班会课指导学生排练课本剧,等等。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广阔的舞台,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活动的氛围,让大家喜欢并乐于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

3 教师切实指导,避免放任的“群魔舞”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疱,喧宾守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比如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我爱我家”是七年级上册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我就注意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帮助学生确立活动主题,到给学生讲解方法技巧,从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内容进展,到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活动展示和评价,到最后培养学生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4 保证全体参与,避免少数人的“精英秀”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可以发挥学生个体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5 重视活动评价,避免无为的“走过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其实只是评价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对于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少之又少。

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第8篇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

新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在语文教学的特定环境中对学生施加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过程。语文学科在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所受到的熏陶感染往往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它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应该也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尊重生命成长需求,促进个性优化发展”是现代的德育追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顺应这个要求。因为语文学科是继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性优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把语文学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一)阅读教学: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珍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记载或表现;当代革命先辈,为了追求全民族的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呕心沥血,光照千秋的业绩,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1、利用好显性材料

语文学科精美的教材是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政治思想内容完美的统一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与朱元思书》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所总领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过零丁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们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诗中所述个人的坎坷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史实,把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撒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现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图文并茂:就是几乎每篇课文之中都安排了插图。教师可以借用插图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激情。当看到《画山绣水》中的桂林山水图,文字图画相得益彰,同学们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川、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看到文中讲述的传说故事时,就会引发学生痛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珍惜新生活的激情。

2、挖掘出隐形材料

有些课文客观地介绍一个事物,知识性较强;有些课文历史地叙述一件事,不容任意发挥。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恍如眼前一片黑,不知从何着手。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然能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从内容上看,回忆“我”的日本老师,似乎难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挂钩。但我们可以看到,“我”在前往仙台医专途中,特意提到的两个地名“日暮里”和“水户”,虽事隔多年却记忆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用意。可以穿插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感悟当时“我”在异国的思乡之情;通过“明的遗民”来理解“我”的爱国之情。当“我”看到同胞因愚昧、麻木而被杀,内心深受震撼,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由“学医救国”而“弃医从文”,,抓住这样的细节切入,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一暗线。同时,适时引出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的理想应该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应达到的境界。

(二)作文训练: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即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的明确要求,并在以后各部分中都有相关阐述。

作文是学生表露自己思想和个性的窗口。俗话说“文如其人”,“文品”就是“人品”。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训练学生作文技能的同时,都可以把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贯穿、渗透进去。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例如,“你还会_____吗”、“你在我心中”、“传递”等,都注重让学生思考生活与人生、省察自身与社会。

而要写出上乘之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不难想象,一个丝毫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不可能高歌《祖国啊,母亲》。一代名相范仲淹如果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不可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因此,我在作文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的热点,呼唤真情,惩恶扬善,忧国家所忧,喜国家所喜,写一些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

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我鼓励学生树立爱国之志。要求学生,爱祖国要从身边之事做起,要热爱集体,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公物,让学生从身边做起,逐渐将爱心升华为爱国之志。通过《当国旗升起的时候》、《爱我家乡》、《我为班级增光彩》等习作的训练,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使校内教育不断向校外延伸,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命题,加强文前指导,加强作文讲评,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综合活动: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语言训练,结合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

如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我爱祖国灿烂文化”文化知识比赛;“爱我中华,爱我家乡”手抄报设计;“家乡巨变”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知识竞赛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爱国行为,而不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概念,还要讲究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渗透的方法。

优化语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方法,就是要在语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动情晓理”、“熏陶渐染”的潜移默化原则。“动情晓理”即以引发爱国之行为宗旨,抓好激发爱国之情这一关键。“熏陶渐染”即学生在特定的爱国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特定爱国情境不是外加的,而是教师凭借教材中所固有的教育因素(包括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语言、修辞、思考练习题、学生作文等)所营造的。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声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