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探究性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究性学习范文第1篇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探究性学习犹如春风吹遍大江两岸,遍布祖国各地,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各种各样的展示课、评优课、竞赛课无一例外地运用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可在这片热闹的背景下却存在着一批披着探究性学习外衣的“伪探究”。

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探究性学习是近年来风行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所谓探究性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特定问题展开,注重学习的过程。

三、伪探究性学习出现的原因

1 当今学生家庭一般比较宽裕,而真正的学习是辛苦的,谁会愿意放着舒适的生活不享受而吃苦呢?于是学生的学习欲就不强。

2 当今社会网络盛行,这把双刃剑带给学生的是弊大于利,花花世界、视频游戏远比语文书好看、刺激,于是学生的心性浮躁,还能有多少孩子愿意真正静下心来好好地对美文进行赏析阅读呢?没有深入理解,何来“惑”?没有“惑”,又谈何“解惑”呢?

3 现在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情感世界较之以前的孩子少了关注别人,多了孤芳自赏;少了交流探讨,多了自我中心,“探讨”起来较为困难。而现在探究性学习是很“潮”的先进方法,似乎不用就体现不出教学理念的新、教学效果的好。而且也有一些生源较好的学校、学校的部分学科(尤其是数理化)实施之后是取得了一定效果,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就不管学生的实际,不管语文学科自有的特点,一概照搬,削足适履,出现了一批语文上的“伪探究性学习”。

四、伪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表现

1 探究问题之“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所探究的问题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具备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有一些老师不问课文内容、体裁特点,不管课型特征,随意把一些不具备探究性的东西,

(比如文言文借助词典就可以解决的翻译问题),或者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东西(例如对初一新生讲“盛唐气象、魏晋风骨”),冠以“探究”的帽子让学生讨论。前者无意义,学生没兴趣讨论;后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又能探讨出什么呢?

2 学生自主之“伪”。小学6年义务教育,没有考试压力,于是活动多于学习,歌舞胜于阅读,学生静不下心读书,教师沉不下心教书,一心忙于活动,语文学习处于就课文教课文、背课文考课文的状态,只要考前死背,高分一定是你。于是到了初一新生刚进校语文就有很大差距,不仅成绩有优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都有较大差异。有的学生连长一点的现代文都不愿去读、也读不懂,而语文就是对文章语言的把握、思想内容的理解,势必要读懂原文、深入文本,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怎能自主?又怎会自主?于是“自主”就演变为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只要把事先买的各种教辅资料带到课堂上翻阅,找答案即可。

3 小组合作之“伪”。现在小组或前后4人,或按照成绩好差均衡分布。教师将问题给学生之后就讨论,声势场面怎一个热闹了得!可是一个问题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就讨论,效果会如何呢?当笔者深入到小组之中,就发现在热闹的背后蕴藏着低效的冷寂。

发言的总是那几个,优秀生夸夸其谈(每组一两人而已);学困生三缄其口(没其插嘴的份,即使说了也不受重视),甚至置身事外,神游于自己的世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刚好借讨论之机“讨论”他们所关心的“话题”

(总之,不是老师布置的就是了);优秀生的讲解是否到位、思维路线是否清晰,还是把自己的答案一报了之,学困生能否听懂好生的讲解?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更具迷惑性的是,有些学生一遇到问题就问,根本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与“对答案”并无二致,学困生还是学困生,优秀生反而被分散精力。

4 探究时间之“伪”。学生的探究势必要花一定的时间,问题在讨论中才会越来越明白,而学生之间的辩论往往耗时较多,这在45分钟的课堂内是“大忌”,尤其是在公开课、比武课中,本来就是量大时间紧的,哪有多少时间再用于讨论。于是就出现一种令人可惜的状况:学生的讨论刚刚进入佳境,开课老师一看已经超出预设的时间,就不顾当时学生的情况,紧急叫停,这种“合作”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作秀更为恰当,徒有其表,毫无内涵,更谈不上取得什么探究效果了。

探究性学习范文第2篇

当学生学习了这段科学史后,通过对科学家工作方法和思路的了解,对于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同时学生在本质上对这一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绝不会把光合作用的公式仅仅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式,而会自觉地把它和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实质相联系,对在这个公式中反映出来的巨大的“物”和“能”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应尽量向学生多介绍科学家们研究生物的方法,让他们受到启迪,逐步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二、创设生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可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1.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情境

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维、实验、讨论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如在讲叶的结构前,提出问题,有些树木的落叶,为什么大多是背面朝天。激发学生去创根究底,进而引发他们探究叶的结构,得出结论是靠近背面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有发达的细胞间隙,充满空气。教师还可以利用大自然奥妙对学生的吸引力来引发相应的问题,例如,向日葵的花盘为什么总是随着太阳转?鸟儿为什么会飞?秋天叶子为什么会落?海豚为什么能表演节目?鲸鱼是鱼吗?蝙蝠是老鼠变的吗?为什么有的狗能够帮助人们看家、牧羊或缉毒?克隆羊是怎么回事?人为什么会打嗝等有趣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演示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有些比较复杂和抽象,甚至枯燥乏味,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因而缺乏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内在动机,一堂课之后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生物学规律的发现、生理现象的认识离不开对真实具体生物的生理变化。因此,教师在讲授抽象原理、规律和生理现象时,要加强发挥演示实验的巨大作用。演示实验是教师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处理,用实验的方法,向学生展示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演示实验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很轻松的从感性材料中认识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原理,使课堂结构紧凑、效率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初一生物课中讲授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之前,首先演示萝卜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激发学生讨论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得出植物细胞会吸水和失水的结论。当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引起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在实验的引导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考虑到细胞内外的浓度差的重要影响,这样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抽象的知识点,不用教师费太多的口舌,另外使学生多了主动思考的时间。

三、培养学生学会提问,提高探究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环节。在生物学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认真回答,正确的给予肯定,及时表扬,保护其积极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受到鼓舞,会更加乐于思考,敢于提问。对于不合理问题,首先要肯定学生勤于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分析、引导到合理、有意义的层面。例如,在讲完尿液的形成以及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后,大家都知道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但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如果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不为零,是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糖尿病呢?”问题一出就引起哄然大笑,有的学生随口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还有的同学说“:是不是你的××有糖尿病啊?”,教室又一片哄然大笑。我看到此时正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绝好机会。我首先表扬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精神,讲述了有关糖尿病的知识,然后反问学生“:大家知道21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三类疾病是什么病吗?人们所说的富贵病是指什么病?为什么叫富贵病?”从近乎“信口开河”的问题发散出如此多有意义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从一些看似可笑的问题中能得到许多知识,能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

2.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1)通过观察现象,教会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蝗虫的呼吸器官时,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蝗虫用气管呼吸”,而是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去发现问题。如:蝗虫的呼吸运动是怎样的?头部浸入水中和腹部浸入水中的活蝗虫哪个先死?说明什么?用放大镜数一数蝗虫有多少对气门?并可以进一步引申,“蚂蚁是怎样呼吸的?”从而留下课外探究作业。可见,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基础。(2)通过指导学生如何提问,即“怎样问?“”怎样做?”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第一阶段训练“什么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阶段训练“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寻找问题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生态系统时,围绕生态系统提问: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什么是分解者?生态系统是什么?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相互联系,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碳在生态系统中都以什么物质形式进行循环流动?水在生态系统中怎样循环流动等。当学生凡事都要问“为什么?“”怎样做?”时,说明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基础了。

四、指导学生实践探究,教会学生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先讲结论,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究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而积极地探索。如在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对用色素提取液划滤液细线这一步骤进行改进,采用蘸取法。具体操作: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1~2滴滤液细线色素提取液,并在小范围内涂抹均匀,将准备好的滤纸条在距下端1厘米处折缝,然后将折缝处轻轻蘸取载玻片上的提取液,干燥后重复2-3次,这样所获得的滤液细线比原来方法获得的滤液细线更细更齐,且最后色素分离效果更加显著。通过平时的探究实践,学生们不仅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失败的挫折,但所有这些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将探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层探究 实施 优点

由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不同,个性心理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别等原因,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困惑。为了更好地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于是我在探究性学习中尝试了分层探究。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水平把学生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层次,提出相应的探究目标。

一、分层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学生分层。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探究学习的前提。人是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总存在差异,因此,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大组,每组大约十多个人。A组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学习主动,成绩较好。B组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成绩在班级居中。C组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欠缺,成绩居后。分层时,先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和部分学生谈话,说明分层的目的和必要性,以防止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分层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2.目标分层。即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把探究问题的目标分层,起到教学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节新课中,我在A、B、C层学生特别是B、C层学生积极参与位置变换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上有较为成功的尝试。

题目:已知双曲线方程为:-y2,定点A(0,1)

变题1:过定点A(0,1)的直线与双曲线没有交点,求直线斜率k的取值范围.

变题2:过定点A(0,1)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求直线斜率k的取值范围.

变题3:过定点A(0,1)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交点,求直线斜率k的取值范围.

变题4:过定点A(0,1)的直线与双曲线左、右两支各有一个交点,求直线斜率k的取值范围.

变题5:过定点A(0,1)的直线与双曲线右支有两个交点,求直线斜率k的取值范围.若与左支有两个交点呢?

变题6:由学生归纳出:如何画出直线与双曲线的几个交点问题.引导学生从“函数与方程”,从“数形结合”入手探究.

A组的学生可直接探究变题6,变题6的解决可直接解决变题1~5。B组学生探究变题1~6,C组学生探究变题1~5,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变题6。通过目标分层,实施探究,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探究活动,最终把“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研究透彻、明了。

3.评价分层。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承认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要热情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C层学生评价要重过程,而且评价要从不同角度分析,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达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使他们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对A、B两组学生的评价,则要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A组学生的评价,不仅注重探究过程,同时要关注探究结果。分层评价更好地实现了对所有学生认知上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信心。

二、分层探究性学习的优点

分层探究性学习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具体运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弥补了因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不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体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业成绩变化。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高中入学时成绩各分数段百分比对照表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入学时平均分检验结果

表1、表2说明两个班各分数段人数相差不大,平均分上几乎没有差别,两班的标准差S相差也不大,说明两班成绩离散程度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是两个平行班。

在有目的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分层探究性学习训练后,我专门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有关内容进行了教学测试,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比较: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成绩比较

从上面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施分层探究性学习,入学时平均分和方差几乎没什么差别,而实施后,平均分和方差都有较大差距,学生的整体成绩提高。

2.分层探究性学习促进学困生的减少。C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探究目标要求低,分层评价,使他们获得了探究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乐于探究。C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有思维、能力、技能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和提高,从而促使他们向B层学生靠拢。

3.分层探究性学习更利于优秀生的发展。A组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力较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探究活动中为他们设计了较高的探究目标,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探究欲望,使其综合能力有较快的提升。

4.分层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数学分层探究,由于同一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探究目标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具有更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与更高的专业水平。教师对探究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去探索,不钻研教材,就不会有合理的因材施教的探究课题。所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等都要改变和调整。

总之,数学分层探究性学习,采取小步骤、迅反馈、速调整的方法,探究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层递进,力争使探究任务的分量和难度适合不同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激发和维护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都能感受到自我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都能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了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数学教学研究,2008.2:7.

[2]孙杰远.现代数学教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327-328.

探究性学习范文第4篇

1 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的重要性

怎样切实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他们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习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学习活动应当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现实的教育常常以书本为中心,以知识为唯一目标, 学习难以成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要。改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综合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的各种需要,即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探索性因素,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探索,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时代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比,主要优点有: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因为学生自己悟出来动手做出来,争论出来的知识,往往理解透彻而且记忆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方法,学习化学的探究过程更接受于人类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并体验科学家如何通过探究获得化学概念和理论,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必然会思维活跃,主动发现问题,熟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2 课堂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

2.1 探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探究性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2 探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次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2.3 由于探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探究性学习重视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4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探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求知欲。

2.5 探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探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3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3.1 挖掘认知途径,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以让学生认知化学知识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我们既不能抛开知识的学习去搞其他研究,也不能单纯学习知识而忽视能力、情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抓住知识的认知学习这条主线,挖掘不同的认知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三者兼得,是所有教师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相同的化学知识,认知途径可以不同。不同的认知途径,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挖掘才能获得,不同的认知途径,学生中需要的思维活动的数量、深度的形式差别也很大,要求学习者所要准备的饿知识技能也不一样,因而学习过程中可供研究探讨的层次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依据学校条件、学生实际、课时安排以及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情感、目标等因素来选择具体实施的认知途径。这样才能更好、更具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3.2 将认知过程有序地合理的分化,是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依据知识目标选定好认知途径后,如果将这些要求直接交给学生去独立探究学习,由于难度太大,可能难以顺利按既定的认知途径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就开展不了探究性学习。因此,要顺利完成谈探究的课题,交给学生探究的问题的难度必须恰到好处,太难完成不了,太易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3.3 对教师的两点要求,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

探究性学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设计;情境设计;过程设计;有效性

下面的片段,来自于一节小学数学研究课一商不变性质。

[片段描述]教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商不变性质(揭示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什么叫商不变性质?

怎样才能使商不变呢?

商不变性质有哪些用途呢?

……

教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怎么研究呢? (教师出示算式:180÷60=3)

你们可以根据这个算式,对被除数、除数的不同变化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下面两个问题)

(1)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商会怎样?

(180+__)÷(60+__)=

(180-__)÷(60-__)=

(2)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会怎样?

(180×__)÷(60×__)=

(180÷__)÷(60÷__)=

学生:(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180÷60=3的例子中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那么,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其他例子来验证这一规律吗?

学生:(试着独立举例)略。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举例、验证,师生共同归纳,并媒体出示结论。

[简评]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的,结论的得出也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整个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形成结论四个阶段,从结构和形式上看,符合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在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空间很小,学生不是自主地对问题加以界定,不是自主地设计探究方案,只是在一步一步执行教师发出的指令。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平等对话,学生间的交往、互动少,学生的思维张力、情感投入、探究热情未能充分调动。这样的探究活动,丢失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一本质特征,可以看作是用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理念去适应传统教学的实践,是一种“形式化”“结构化”的探究性学习。

直面课堂教学,我们感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于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关于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行动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建构等方面仍存在种种缺失现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与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彰显,理念与实际、形式与实质、过程与结果仍不相适应,理论上的应然与实际上的操作,还存在一定偏差,这些值得反思和商榷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主要”还是“重要”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无疑是当今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或都需要采用探究性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讲,学习不需要探索和发现,只要把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便再现或派作他用。人类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内容是不可能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为丰富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当今课堂学习中较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况且,间接知识的接受学习,也不一定就是让学生被动地、消极地听讲,也不一定就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可以是积极的、主动的和有意义的,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为此,周玉仁教授指出: “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接受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也是有效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切不可过分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以探究性学习方式来排斥其他学习方式,搞一枝独秀。

二、问题设计——立足于适度、生成、有价值和富有挑战性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整个探究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也随问题的解决而结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问题设计与展开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是否能达到。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应当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问题要难易适度。所谓难易适度是指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的发展水平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这种差异正是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问题应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

问题要有方向性。有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本《万年历》。在学生观察《万年历》时,教师提出:“面对《万年历》你们最想研究什么?”学生也就实话实说了:

我最想研究出一种漂亮的年画;

我最想研究一年中有多少个星期天;

我发现每年的元旦是星期几不固定,想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

学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问题,但并不是本节课的研究内容。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指明探究的方向。如果教师这样提问:“面对《万年历》你能研究出每月天数的变化规律吗?”这样探究的方向就比较明确。

问题尽可能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小学数学都能找到源于实际的真实背景,现行教材已经改变过去那种“例题+习题”的编排方式,采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编排方式,但教学中仍要有丰富知识背景,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体现在学习内容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体现在能使学生感兴趣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现在能满足学生未来社会需求,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例如,制作包装盒问题、塑料方便袋的危害问题等。但要防止人为编造,脱离实际。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富有挑战性。例如: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200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会议期间,日本的一位教师上了一堂六年级的数学课,主题是让学生熟悉正方体。课前每一个同学桌上放着8个小正方体、透明胶和剪刀。开始上课,教师手中托着一个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红色正方体,对同学们说:“这是一个正方体,它是什么颜色?对,是红色。注意,一会儿我把它变成蓝色。”然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上来撑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把红色的正方体放进这个塑料袋里,用手摆弄几下,再拿出来变成了一个蓝色的正方体。教师的变戏法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接着教师在学生们的参与下,分析其中的奥秘。由于每一个小正方体有6个面,8个小正方体就有48个面,其中24个是红色的,24个是蓝色的,所以能够做到把正方体的红色变为蓝色,如何变,这其中是有学问的。此时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最终在探索、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好奇心、求知欲具有很强的内驱力,可以促进学生克服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境设计——必须为数学学习服务

情境是联结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数学知识是生动形象、饶有兴趣的,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只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而很少考虑它对本课教学的真实意义。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初步认识角》,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慎跌倒,撞在了石头尖上。教师问:“这位小朋友跌在了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这位小朋友跌在了石头角上。”教师说:“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且不谈这样的情境不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讲,也容易造成学生概念上的模糊。因为数学名词的“角”与日常语言中的“角”“角落”不能混为一谈,石头的“角”并不是我们要抽象成平面“角”的现实原形。

目前仍然存在这样的倾向,大凡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执教者都要绞尽脑汁去进行一番情境设计,似乎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能反映新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也就没有了基础和条件,也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殊不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能以“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冲淡学习数学的主导方向。探究性学习应以问题为驱动,以探究为特征。基于数学知识经验,以学生自主建构为内核,情境设计只是一种手段。因此,探究性学习中是否创设情境,如何创设情境,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特点的具体情况来考虑。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情境设计为数学学习服务。

四、过程设计——防止探究性学习中的“滑过现象”

探究性学习范文第6篇

创新是时展前进的动力,是当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教育是培养人类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国家新时代的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亟待继续进行,因此,在《基础教育课题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以主体,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足够的探究空间,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同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爱上学习,在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并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可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指导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养成自主探据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符合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二、实践研究的意义

有一句话对当前教育改革做了很生动的解释:“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也就说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如果是学生自己阅读学习,记忆的效果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如果让学生在一个探究性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是学习的效果大大提升。因此,现今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理的增加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着,并适应着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是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的学科。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进入到知识的海洋中猎取知识,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思考,自由发挥见解,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

所谓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其实就是由一个专题引出,在一个有效的领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和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实践的有力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作为一个核心的领导者应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课题和条件。在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共同合作,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新课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依据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实践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的知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自学、自己理解、自己提高,这样可以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自主即自己、主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站在学生的思维中去考虑他们对学习的认知,积极创造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爱学、主动学,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

2.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学生是一个求知者,老师应该女里创造一个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和谐、有趣、平等充满愉悦的平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自主求知,自主创造,而不是单纯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结论,让快乐的气氛带动同学们展露个性,大胆提问,实现师生之间的全面交流。

3.亲近生活,亲近数学。

探究性学习范文第7篇

用于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探究性材料。

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探究型学习的材料,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探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合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那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一)数学探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探究性学习课程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探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应探究成果,学会交流。

(二)数学开放与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探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探究的亮点。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模式氛围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探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探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变质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探究性课题中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款、可拓宽性强的特点。

用于探究性学习得开放题尽量能有利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 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诉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诉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探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探究的乐趣。

3. 从封闭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课件和确定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是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探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等。

4. 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探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含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探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探究性学习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哪些探究性学习策略呢?

1.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强调自主研究意识。从自主获取信息的程度来看,探究性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运用得好都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1.1从学会提问开始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对现实事物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论,让语文探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

例:学了《草船借箭》一文,让学生针对文本自由提问。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教者可有选择地进行点评。有生问:课题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而不用“草船骗箭”呢?面对此问题,教者一方面表扬学生质疑的质量,一方面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讨论研究。最后发现:“借”字用词巧妙传神,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轻取十万枝箭的从容不迫。下文写交战时诸葛亮让士兵再将箭射向曹兵,这是生活中“既借必还”思想的体现,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上下呼应的作用,从而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智慧。

1.2以自主参与为重点

我们要允许不同学生探究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探究活动。珍视学生探究后获得的不同感受、体验、理解和看法,分享学生探究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失败、成功与兴奋,从而避免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主动探索基础上语文探究性学习,比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强度和力度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自主参与的具体要求:活动前,自查资料、自我设计;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1.3用情境创设做辅助

语文探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收集的大量信息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讲求学习方法。如,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学生生活中和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展示和运用的方法等。

2.让教师变传授为指导

2.1引导学生选择探究内容

2.1.1探究内容应遵循实际需要的可行性原则。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必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获得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意识。但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去探究。小学生应挑选规模小、涉及因素少、便于查找资料的问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探究,不能一步登天。

2.1.2从文本语言的反复和细微差别处寻求探究内容。例1:针对《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教者设计了2个问题:(1)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夏明翰每次说话的语气都不同,为什么?例2:《我的战友》课文结尾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课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结尾呢?

2.2要求教师充分倾听学生

“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教师倾听学生”。教师要倾听他们现行的想法,洞察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彼此间相互交流、质疑和了解。通过倾听学生的即时表现、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和疑惑点,教师要对自己参与讨论的时间与方式作出决策。在参与的过程中,教者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平和地讲解个人对这部作品的了解、感受和认识,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同学们评价、理解和支持的心情。面对少数学生表现出的疑惑,应继续倾听他们提出的异议,并进一步深化表达。

2.3要求教师导疑导难导法

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上。这种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导在学生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学习活动难以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必要、谨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要重在思维方法上的导疑、导

难、导法,从而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要作用。唯此,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探究实践活动的能力。

3.让空间变封闭为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学习态势,学生是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环境语文、街道标语、广告、影视传播及人际语言交流等。如带领学生到街头搜集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网上留言等。

4.让形式变单一为多样

4.1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必要时,教师给学生开出较详细的查阅书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探究的感觉,尝到探究的喜悦,让学生明白探究不仅要动手,更重要的是要动脑。

4.2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应建立合作学习形式,目的是便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探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人互助,也可以是四人互助。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语文探究性学习形式还有很多,如社会调查、专题采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