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弹力球

弹力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弹力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弹力球范文第1篇

一、弹力是否存在的判定

根据弹力的概念可得到产生弹力的两个必要条件:(1) 物体间要相互接触;(2) 物体应发生弹性形变.因此要判定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弹力,要先看两个物体之间是否相互接触,再看它们是否与之对应地发生了弹性形变.对于物体的形变,要注意的是有时很明显,容易看出来;有时很微小,很不容易察觉.对应不容易察觉的情况,常采取“假设法”进行判定.

1. “正”假设法

基本思路:假设两物体之间有弹力作用,看假设的结果是否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致,若一致则假设的弹力存在;若不一致则假设的弹力就不存在.

例1 如图1所示,一球放在光滑水平面AC上并与光滑面AB接触,球处于静止状态,则该球所受弹力大小是多少?方向又如何?

解析:小球与AC面接触较为明显,而分析球与AB之间是否存在相互挤压和发生形变较困难.为此可先假设球与AB面之间有弹力作用,于是其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据此可知该球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力不为零,这样球必然会向右运动而离开AB面,这就与题意给定的球处于静止状态不符,这就说明该球虽然与AB面之间接触,但并不存在弹力作用.因此该球只受到AC平面对它竖直向上的弹力,弹力大小等于该球所受的重力.

2. “反”假设法

基本思路: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解除接触,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存在弹力.

图1 图2

例2 如图2所示,小球系在竖直拉紧的细绳下端,球与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试求小球受到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细绳与斜面对小球都有可能产生弹力作用,可先假设将细绳撤去,则小球一定会沿斜面滚下,与题中小球处于静止状态矛盾,因此细绳对小球一定有弹力作用.再假设将斜面撤去,则小球依然会竖直向下悬挂着并处于静止状态,与题意相符,因而斜面对小球只是相互接触,并没有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故斜面对小球没有弹力作用.因此小球只受到细绳对它竖直向上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小球受到的重力.

二、弹力方向的判定

1. 根据物体产生形变的方向判定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具体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轻绳的弹力: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着绳子并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 轻弹簧的弹力:轻弹簧有压缩和拉伸形变,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压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弹性形变方向相反.

(3) 轻杆的弹力:轻杆可以发生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形变,与之对应,杆的弹力方向具有多向性且不一定沿着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图3

例3 如图3所示,由轻杆AB与BC构成的三角形支架固定在墙壁上,A、B、C各点固定且均用铰链连接,在A处挂以重物,试确定A点受到的弹力?

解析:图中A为杆AB、AC及绳的结点,绳挂重物时被拉伸,对A点的拉力竖直向下.对AB杆分析时,可假设此杆不存在,则AC杆将以C点为轴顺时针转动,AB间距变大.再设想AB中间有一小弹簧,小弹簧将被拉长,这就表现出了AB杆的弹力沿AB方向指向B点.对AC杆分析,也假设此杆不存在,则AB杆将以B点为轴顺时针转动,AC间距变小.再设想AC中间有一小弹簧,小弹簧被压缩,故挂重物时AC杆将被压缩,所以AC杆的弹力沿AC方向向外,如图3中所示.

点评 :(1)用“假设法”判断物体间有无形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图3属于三角形支架(三力杆)问题,无论AB杆和AC杆与竖直墙壁组成什么样的三角形,只要两杆的质量不计(即轻杆),则上方的杆总是对A点施加沿杆方向的拉力(此杆可用绳子代替).正下方的杆总是对A点施加沿杆方向的支持力(此杆不可用绳子代替).

4.刚性物体的弹力

刚性物体产生的弹力可以是压力也可以是支持力,方向都是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但物体之间的接触面又有平面与平面、平面与曲面、点与平面、点与曲面、曲面与曲面等多种类型.其中平面产生的弹力垂直于平面,曲面产生的弹力垂直于曲面接触处的切面,物体对某一点产生的弹力垂直于跟该点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面.可见确定刚性物体弹力的方向,关键是要弄清楚接触处是属何种类型的接触.

(1)实际上有些情况接触面的性质是比较容易确定的

例4 画出图4中(a)、(b)图中钢球A受到的弹力的方向.

图4 图5

解析:两图中A球与另外物体的接触情况很容易看出是点与曲面、点与点、点与平面的接触,其共同特点都是切点接触,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与过切点的切面垂直,所以应该沿球A的半径方向分别作出如图所示的弹力.

(2)有些情况不容易分辨出接触面的性质,可以采用“滑移法”

基本思路:此法是假设两物体在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看接触点滑动的轨迹来判断接触面的类型.

例5 半球形光滑碗内斜放一根筷子,如图5所示.筷子与碗的接触点分别为A、B,试确定碗对筷子A、B两点作用力的方向.

解析:碗对筷子A、B两点的作用力属于弹力,而接触处的弹力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因而寻找接触面便成为确定弹力方向的关键.在A点处若筷子滑动时,筷子与碗的接触点将在碗的内表面(半球面)上移动,所以在A点处的接触面应该是球面上过该点的切面,此处的弹力应与该面垂直,即指向球心.在B处若筷子移动时,碗与筷子的接触点将在筷子的下表面移动,所以在B点的接触面应是筷子的下表面,此处的弹力应垂直于筷子斜向上.

2.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的规律来判定

例6 如图6所示,A、B两木块叠加在一起,以v的初速度斜向上抛出去,不考虑空气阻力,试分析抛出后A、B的受力情况.

图6

弹力球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85—01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要对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把物体受的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列方程求解.这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查.要深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要能够熟练地应用牛顿定律解题.在向应用型、能力型变革的高考试题中,增加了一些结合实际生产、生活的实例,在把这些实例抽象成物理模型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解决物理问题.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何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还是要牢牢掌握的,最基本的才是最重要的.

刚性绳的意思是指这绳的劲度系数极大,就是说,它只要极有微小的形变就可以产生足够大的弹力.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说的绳子,都指刚性绳,它的形变极其微小,所以我们不考虑它的形变.这样当它的弹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形变极其微小,就是说绳上各点只要移动一个极其微小的位移就可以完成弹力的变化,这样微小的位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刚性绳中的弹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看作是零)发生突然的变化.而弹簧中的弹力要发生变化,需要弹簧的形变有较大的的变化.弹簧上的点要移动较大的位移,需要较长的(不可忽略)时间,所以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

例1 图1中Ma=Mb=M.如果用图(a)的方法悬挂,在 T处剪断悬线的时刻A、B的加速度各是多少?如用图(b)的方法悬挂,在T处剪断悬线的时刻A、B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这两种情况有所不同.图(a)中A、B之间是刚性绳M,T处剪断后,M中的拉力可以立即消失,A和B共同自由下落,所以这时A、B的加速度都是g.图(b)中A、B之间是弹簧N,T处剪断后,N中的弹力不能立即发生变化,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弹簧的长度发生了变化,它的弹力变化才能显示出来,所以T剪断的瞬间,N中的弹力等于mg,因此,此时A受向下的重力mg,又受弹簧向下的拉力mg,它的加速度在这一时刻应该为2g;B则因弹簧中的拉力未来得及变化,仍与重力平衡,所以加速度为零.经过一小段时间之后,因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使A、B间距离缩短了,弹簧的长度变了,弹力发生了变化,A、B的加速度才又随之改变.

例2 如图2所示,A、B两小球分别连在弹簧两端,B球用细线固定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A、MB,重力加速度为g,若不计弹簧质量,在线被剪断瞬间,求A、B两球的加速度.

弹力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止血;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如何保持内瘘,延长生命,一直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因透析患者所用的动脉-静脉穿刺针(16G)比普通静脉输液针(7号)针头粗得多,又因内瘘之静脉已动脉化,静脉内压力高[1],透析完毕拔针后如压迫止血不当易发生出血,所以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是保持内瘘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院临床上常用的内瘘压迫止血方法是弹力绷带加纱球和弹力绷带加纱球结合指压法两种,现将两种压迫止血方法在压迫止血时间和出血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透析室在2004年6月~2005年5月选择依从性很好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17~76岁,平均46.11±24.68岁,血红蛋白68~117g/L,平均93.06±13.92g/L,血小板(9~226)×109/L,平均(40±41.52)×109/L。内瘘使用时间为3~60个月,平均27.3±18.87个月。28例患者透析时均用全身肝素化,肝素总量按0.5mg/kg体重计算,透析结束前1h停用肝素,透析2~3次/周,透析时间4.5~5h/次,系用F6聚风膜透析器、碳酸氢盐透析,全部使用Fresenius产16G穿刺针。2种方法有效观察550次,其中,弹力绷带压迫法(方法1)278例次,弹力绷带结合指压法(方法2)272例次。

1.2 方法 28例患者先后采用弹力绷带和弹力绷带结合指压法,每人每种方法各观察10次,共观察560人次。方法1即弹力绷带压迫法:将一块四折纱布折叠2.5mm×2cm×1cm(长×宽×高)纱球,用胶布固定消毒后备用。在透析结束时,穿刺点用0.5%碘伏消毒,针眼处覆盖长宽为2cm×1cm的无菌明胶海绵,将纱球与前臂长轴平行置于皮肤穿刺点、明胶海绵之上,拔除穿刺针、用拇指按压纱球于穿刺点上缘[2],并即刻用弹力绷带环扎止血,每隔5min观察1次,用肉眼直视2~3s无渗血后稍减压固定。方法2即弹力绷带结合指压法:透析结束后用同上的消毒方法和明胶海绵覆盖于针眼处,将消毒好的纱球与前臂长轴平行置于穿刺点明胶海绵上,用拇指和中指垂直按压纱球于穿刺点上缘,观察方法同上,直至无渗血,用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固定纱球绷紧粘贴。2种方法加压固定后若有血液流出视为止血失败。2种方法的静脉穿刺点均采用与动脉穿刺点相同的压迫止血方法。每次穿刺、动脉穿刺点距离瘘口3cm以上,静脉穿刺点距动脉穿刺点5~8cm以上,此次穿刺点距上次穿刺点3mm以上[3],同时了解患者的年龄、内瘘使用年限等资料。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间配对计数资料的处理使用配对t检验,2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和P<0.01表示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压迫止血时间比较 对每例患者2种止血方法的止血时间取平均值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见表1。表1 2种止血方法压迫止血时间 注:t>t0.01,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 两种方法失败的比较 观察动、静脉穿刺点有无出血及皮下血肿发生情况。2种方法均未发生皮下血肿。方法1:动脉穿刺点出血4次,静脉穿刺点出血6次,共10次;方法2:动脉穿刺点出血5次,静脉穿刺点出血7次,共12次。经χ2检验,2种方法出血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表2 2种止血方法出血情况比较 注:χ20.05,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1)内瘘是尿毒症患者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据统计3年后65%~75%的内瘘仍可使用[2],最长有用17年[1]的。内瘘的使用期限与拔针后切实压迫止血的效果关系密切。

(2)2种压迫止血方法的比较:2种方法的止血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方法1止血时间长于方法2,这可能与2种方法参与止血过程的作用力大小不同有关。指压时是局部压迫,力是垂直作用于所接触的物体表面,作用点在穿刺点上,对减慢血流的作用可能更直接、更有效[4]。同时,压强与受压面积成反比,而弹力绷带所产生的是一种弹性力,它的方向是沿着绷带在该点的切线方向[5]。这样,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穿刺点的压迫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可能是弹力绷带法需要更长时间的原因。

(3)2种止血方法出血情况比较:2种方法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均未发生皮下血肿,但都存在着出血情况。对于动脉端穿刺点止血失败的原因,2种方法都可能与压偏或力度掌握不够有关。静脉出血的原因可能与透析结束后患者急于离开床单元,致使指压时间不够有关,尤其是当静脉穿刺点位于肘窝处时,更应引起注意。

(4)个人体会: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方便、省力。但绷带绕前臂环扎一圈过紧肢端会有肿胀感,严重者甚至发紫、发麻等感觉发生,这意味着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维持性静脉高压易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内又易形成血栓,使血流减少或血管闭塞,动脉瘤有破裂出血的危险。而过松易出血、并发血肿。指压法,可根据力度的轻重、穿刺点渗血情况任意调节压力,患者无手胀及手背静脉充盈现象,这有利于手臂的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压迫血管引起内瘘堵塞。无出血时用弹力绷带松紧适宜绕前臂一圈,不影响患者前臂活动,患者普遍感觉舒适。

参考文献

1 何长民,张训.肾脏替代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44.

2 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86.

3 佐中孜,秋中隆.透析疗法.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1999,90-92.

弹力球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竖直平面;圆周运动;临界条件;高考链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03-03

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在高考中题型有时以选择题出现,有时在综合性计算题当中出现,多与机械能守恒、动能定理、动量守恒、牛顿定律等知识综合应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特点是:由于机械能守恒,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率时刻在改变,物体在最高点处的速率最小,在最低点处的速率最大。物体在最低点处向心力向上,而重力向下,所以弹力必然向上且大于重力;而在最高点处,向心力向下,重力也向下,所以弹力的方向就不能确定了,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第一类问题:绳拉球、水流星、外侧轨道最高点的临界问题(如图1、2所示),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即临界条件并求出临界速度。

思路:由一般到特殊。一般情况下,如果弹力不为零,则方向一定向下,小球受到重力与弹力(绳子的拉力或外侧轨道的支持力,或容器底面对水的支持力)的作用,向心力公示的表达式为G+F=mv2/R,弹力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减小而减小,当速度减小到F=0时,线速度具有最小值,此时有G=mv2/R,v=■,所以F=0为小球恰好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临界速度为v=■(注:如果小球的线速度小于■,则会做向心运动),即小球能做完整的圆周运动的条件为F≥0,此时v≥v=■。

例1 如图1中绳长为L,求小球恰好能过最高点的速度( )

A ■ B v=■ Cv=■ D ■

变式1-1 在上题的基础上,求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

变式1-2 求小球在最低点受到绳子弹力大小?

变式1-3 如果把小球换成是盛水的小桶,问,要使水桶转到最高点不从小桶里流出来,这时小桶的线速度至少是多少?( )

A■ B■ C■ D 2■

分析:例1中答案无可非议为A,变式1-1是把临界问题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相结合,由mg2L+1/2mv2=1/2mv2x,v=■,解得:vx=■;在变式1-2中由FG=mv2x/L,解得F=6mg;变式1-3例1的答案一样为■。这样在总结共性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高考链接:

1.(2007年全国二卷23题)如图4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由一段斜的直轨道和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要求物体能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压力不能超过5mg,(g为重力加速度),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于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取值范围。

分析:这是一道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与机械能守恒相综合计算题,设物块在圆形轨道的最高点的速度为v,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2mgR+1/2mv2 ①

物块能过最高点的条件为F≥0,mg+F=mv2/R ②

解得v≥■ ③

联立①、③式,解得h≥2.5R ④

又由于F≤5mg,由②式得v≤■gR ⑤

联立①、⑤式得h≤5R。所以h的取值范围为2.5R≤h≤5R。

2.(2008年全国统一招生 天津卷24题)如图5所示,光滑水平面内上放着一个质量mA=1kg的物块A与质量mB=2kg的物块B,A与B均可视为质点,A靠在竖直墙壁上,A、B间夹一个被压缩的弹簧(弹簧与A、B均不拴接),用手挡住B不动,此时弹簧弹性势能EP=49J。在A、B间系一轻质细绳,细绳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如图所示,放手后B向右运动,绳在短暂时间内被拉断,之后B冲上与水平面相切的竖直半圆光滑轨道,其半径R=0.5m,B恰能到达最高点C.取g=10m/s2,求:(1)绳拉断后瞬间B的速度vB的大小;(2)绳拉断的过程对B的冲量I的大小;(3)绳拉断的过程对A所做的功。

分析:做对这道题的关键是结合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清楚两球的运动过程,在松开手后到弹簧恢复到原长的过程中,A球静止,B球做加速运动,再到绳子断开过程中,A加速,B减速,直到绳子断了后,B球到达圆形轨道做圆周运动:

(1)在绳子拉断的瞬间,会对B做功、给B一个冲量,由于水平面光滑,小球B刚冲上轨道的速度等于绳子刚拉断时速度vB,用动能定理与动量定理都无法求出小球B获得的速度,所以分析全过程,在绳子刚断开到小球到达C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而且题目当中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B恰能到达最高点C”,即达到临界速度,临界条件弹力F=0,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即mBg=mBv2/R,v=■ ①

这样B球在最高点的机械能就知道了,就等于绳子刚断开时B球的动能,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1/2mBvB2=2mBgR+1/2mBv2 ②

联立①、②,解得:vB=5m/s。

(2)在弹簧恢复到自然长度时,B物体获得的速度为v1

(此过程中A一直处于静止状态),由能量守恒定律得EP=1/2mBv12 ①

此后一直到绳子断开过程中,只有绳子拉力对A、B做功,对B应用动量定理,规定向右为正方向,有I=mBvBmBv1②

联立①、②,得I=4N.s,方向水平向左。

(3)设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在绳子刚断开的一瞬间,绳子对A物体有向右的弹力,所以A物体离开墙面,所以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mBv1=mAvA+mBvB ①

对A,由动能定理得W=1/2 mAvA2 ②

联立①、②,解得W=8J。

总结:这是一道典型的多过程、多知识点的综合性计算题,把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与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结合起来,覆盖的重点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考查效果,做对这道题的关键就是找着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求出临界速度。

第二类问题:把绳子换成杆或者是双侧轨道(如上图3所示)。因为杆与绳子的弹力不一样,杆的弹力可以向各个方向,在最高点时,弹力的方向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所以弹力为零是临界条件,临界速度也为v=■,如果v>■,则需要的向心力不够,需要弹力补充,即杆的弹力方向向下;如果v■,外侧轨道有弹力,方向向下,如v

高考链接:

例2(2004年全国理综) 如图6轻杆的一端有一个小球,另一端有光滑的固定轴O,现给球一初速度,使球和杆一起绕O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不计空气阻力,用F表示球到达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则F(?摇 ?摇)。

A.一定是拉力 B.一定是推力 C.一定等于零

D.可能是拉力,可能是推力,也可能等于零

变式2-1 长L=0.5m,质量可以忽略的杆,其下端固定于O点,上端连接着一个质量m=2kg的小球A,A绕O点做圆周运动(图4),在A通过最高点,试讨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杆的受力:①当A的速率v1=1m/s时;②当A的速率v2=4m/s时。

变式2-2(1999年全国卷) 长度为L=0.5m的轻质细杆OA,A端有一质量为m=3.0kg的小球,如图4所示,小球以O点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时小球的速率是2.0m/s,g取10m/s2,则此时细杆OA受到(?摇 ?摇)。

A.6.0N的拉力 B.6.0N的压力

C.24N的拉力?摇 ?摇D.24N的压力

分析: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例2选择答案D,变式2-1,先求出临界速度v=■,v=■m/s ①

其中v1=1m/s,v1

其中v2=4m/s,v2>v,所以,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向下,由F+mg=mv22/L,解得F=60N。同样的方法分析变式2-2,解得F=6N,方向向上,那么球对杆的力为压力,互为相互作用力,大小也为6N,故选择B。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不知道弹力方向的情况下,规定重力方向为正方向,列出向心力公式:mg+F=mv2/L,如解出F为正值,则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方向向下),如为负值则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方向向上)。

第三类问题:车过桥,此类问题如果有弹力,方向一定向上,向心力表达式为GF=mv2/R,弹力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当速度增大到F=0时,此时v=■,如果速度再增大(即v>■),车就会离心而做平抛运动。

总结:这三类问题的临界条件都为弹力F=0,为共性问题。其分析思路也一样:

1.确定研究对象,对其最高点受力分析;

2.结合向心力公式,分析临界条件,求出临界速度;

弹力球范文第5篇

引起颈部不适的原因之一

――身体的部分肌肉出现不平衡所导致的

插画李瑞宁

很多人不够了解自己正确的体姿和体态。在长期错误体姿的影响下,导致你会形成一个错误的体态,并产生各种身体不适。

部分颈部不适的原因,是由于颈部周围的肌肉不平衡引起

错误的体姿,并形成颈部肌肉酸痛或颈部不适。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你的体态是否存在问题?

你需要自我测试一下,每个人的上半身标准姿态应该如下:

“正确姿态”:图1

测试时,尽量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如果穿衣服,将衣服下摆对称能使评估更准确。

评估标准:

观察耳耳朵、肩肩关节、髋关节是否在一条垂线上,如果在,恭喜你,你的体态比较标准,

如果不在,那你的身体有可能存在上交叉综合症。

同时,从侧面观察:

耳垂:与垂线重叠

头部:中立位,不前倾或后仰

颈椎:正常曲度,轻微前曲

肩胛骨:平贴在上背部(没有向前或先后)

胸椎:正常曲度,轻微后曲

什么是上交叉综合症?

“错误姿势”:图2

特征是:圆肩和头部前倾,常见于久坐或经常进行超负荷训练计划的人。患者常出现头痛、颈痛、肩痛和上背痛,严重时更会出配上肢痹痛。因此他需要一个合理的伸展训练方式(主要是背阔肌、上斜方肌、肩胛提肌),在练习之前,必须注意最理想的姿势是回收和下压肩胛。

知道问题后我们还要了解到,哪些肌肉出现了问题?

过紧的肌肉

胸肌 、 肩胛提肌、上斜方肌

过弱的肌肉

深层颈屈肌、中、下斜方肌、菱形肌

解决方案:

伸展过紧的肌肉:

伸展胸部的肌肉:图3

❶将短棍放置背部,双手环绕于短棍两侧。

❷适当用力前收,感觉胸部有伸展的感觉。

伸展肩胛提肌:图4

❶如图所示,将手绕过头顶,放置在头部的另一侧。

❷反方向适当用力回拉头部,感觉颈部的单侧有伸展的感觉。

❸在动作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将头部向前旋转,使伸展更充分。

伸展上斜方肌:图5

❶如图所示,将手放置头部后方。

❷适当向前用力推拉,感觉颈部的后侧有伸展的感觉。

❸同时,颈部还需要有向上伸展的感觉,像是有一根线在上方垂直提拉你的颈部。

锻炼过弱的肌肉:

深层颈屈肌:图6和图7

身体紧贴墙壁,特别是你的上背部,自然站立。

起始动作:头部后侧贴住墙壁,下巴向前伸。

动作过程:慢慢将下巴回缩,将头部向上移动。

结束动作:头部依然贴住墙壁,下巴回收,感觉像是有一根线在上方垂直提拉你的颈部。

重复这个动作4组,每组20-30次,匀速进行。

整个动作中,肩胛骨和头部始终贴紧墙壁。

菱形肌:图8和图9

身体紧贴地面(特别是你的臀部、下背部、上背部,头部),双腿弯曲,双脚踩住地面。

起始动作:大臂水平放置在头部两侧,前臂与大臂形成90°,

并将肩胛骨、手臂、手背完全贴紧地面。

动作过程:慢慢将手臂向头顶方向推动,推动过程中你的臀部、下背部、上背部、

肩胛骨、头部、手臂、手背始终贴紧地面。

结束动作:将手臂伸直,尽量向耳朵两侧贴紧。

重复这个动作4组,每组20-30次,匀速进行。

中、下斜方肌:图10和图11

❶这个动作能够很好的综合锻炼肩部肌肉。同时,这个运动模式很好的模仿了在个别情况下,

需要手臂抬高,有时可能需要高于头部的一些动作。

❷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竖直状态,腹部和脊椎要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❸开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目的是为了使身体进入一个兴奋状态。

❹这个运动是一个站立的训练方式,使用的是弹力系数相同的弹力带(除非需要特殊的非平衡训练)。

❺将弹力带绑在较高的位置,并确定已经牢牢的固定住了。

❻选择一个轻重量的弹力带开始练习。

❼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如图抬起双臂,双手交叉正握弹力带。

❽利用背部和手的力量,将弹力带拉至身体两侧,反复进行练习。

❾练习的过程中,使双臂和肩始终参与运动。

❿重复这个动作4组,每组20-30次,匀速进行。

注意:在运动中如果出现双手和肩部无法将弹力带拉起,头部前倾或者肩胛骨前倾(包括肩部),

这些证明了这个弹力带可能对于你来说太重了,或者运动级别太高,又或者肩胛骨没有收紧,发生前引了。

图12和图13

❶这个动作是为了使你的脊骨、臀部肌群、背阔肌的肌肉得到加强和巩固。同时,使训练者臀部与肩之间的脊椎部分更为挺拔。

❷在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姿态,肩胛骨要回收、下压。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腰腹部位要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❸双膝跪在垫子或地上,臀部略微倾斜倚靠在健身球上。

❹假想你的身体、特别是背部由上而下包裹着健身球。

❺双手抱球的时候身体也要保持稳定,这样可以提供额外的稳定性训练。

❻在起身时,首先要挤压你的臀部,收紧你的下巴,慢慢抬起身体,直到身体抬起达到45度(驼背除外)。

❼慢慢将身体还原到球上,同时要注意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❽始终保持身体的稳定的靠在健身球上并且不能使球发生移动。

❾重复这个动作4组,每组20-30次,匀速进行。

健身计划提供:

DNA健身私教工作室

弹力球范文第6篇

摘 要 目前排球界对入网球技术研究的不多,本文针对入网球的多变性特征,通过排球意识的培养为临场应对入网球能够正确反应,并以有效战术予以对方反击。同时对入网球的影响因素及技术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旨在为排球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入网球 垫入网球 入网部位 判断

入网球由于在比赛中出现频率较低而容易被忽略,从而使垫入网球技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严格的训练。纵观各类型、各水平的比赛,垫入网球效果都不理想,本文对入网球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探讨分析,对垫入网球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教学训练提供参考。

一、影响入网球弹出的因素

要正确掌握垫入网球技术,就得对入网球有正确全面透彻的认识,只有了解了影响入网球的各种因素,才能认识其内在关系,掌握其来龙去脉。除了入网球和擦网球,排球两次击球间球的飞行轨迹是固定的。但入网球由于增加了网的因素,大大增加了入网球的变化和垫入网球的难度。以下试从四个方面分析入网球的影响因素:

(一)弧度和速度

弧度和速度是相应的两因素,弧度高速度慢、弧度低速度快。弧度高速度慢的球入网后向下滚,滚至下沿时轻微弹出,这样的入网球落地角度小,落点靠近中线,落地速度较快。由于在网上滚动和弹出的速度不均,在滚至网下沿将要弹出时有稍微停顿,且方向有改变,容易造成时间节奏的错乱和滚落路线的判断错误。另一种是速度快弧度低的入网球,一般来说,这种球反弹力大,落点离中线较远,由于速度快,入网出网过程快。对于以上两种入网球,前者难于掌握动作节奏和击球的准确性,往往由于节奏掌握不好,重心不稳定而造成垫击失误。后者则难于及时的反应及移动、往往是入网球快要反弹落地才反应过来,来不及做垫击动作。入网球落点的远近同速度成正比,同弧度成反比。

(二)入网方向和远近

来求方向和反弹方向是相应的。来球和网球成90%时,反弹角度最大,反弹力最大,落点离中线也最远。来球和网的角度越小,反弹力越小,离中线的距离越近,离入网点的距离越远。所以,角度越小的入网球,垫击技术的难度越大。远距离和近距离入网球的不同在于远距离入网球弧度高速度慢,从高往下落,易于判断移动,但由于顺网而下难于准确击球。近距离入网球,球自下往上入网,反弹距离远。由于距离近、时间短、难于反应取位,但取好位后击球相对容易。

(三)球的旋转方向

大多数入网球都是旋转球。旋转球由于和网产生摩擦,对反弹的角度、速度和距离有加大或减小的作用。因而产生四种现象:向下旋转的入网球,反弹速度慢,落点离中线远;向上旋转的入网球顺网下滚,落点近中线;右向左入网球向左旋时落点近中线且离入网点较近,速度较慢;左向右入网球右旋时落点近中线且离入网点较远,向左旋时落点离入网点较近,速度较慢。

球在飞行时较难判断球的旋转方向,人们一般是根据动作和来球的方向进行判断。正面垫击球、特别是防扣球向下旋转较多,扣球入网向下旋转较多,右向左入网球右旋转可能性较小,左向右入网球右旋转可能性较大。

(四)网的张力

网是影响入网球的一个最大因素,不同的网张力不同,同一张网不同部位张力也不同。网两头张力大于中间,所以球在两头入网时反弹力大、落点远且略偏中场。网的上、中、下张力也是不均的,上下沿由于绳子拉紧张力较大、球在网中线以上入网时由于上紧下松的原因,越靠近上沿落地速度越快,落地角度越小,并且多数球产生滚动。而球在网中线以下入网时由于下紧上松的原因越靠近下沿越向上反弹,角度越大。

二、入网球的特征

(一)多变性

影响入网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千变万化。在速度弧度、方向距离、旋转、入网部位等等变因中任何一个因素变化都会使入网球的落点、速度、节奏和路线发生变化。

(二)突变性

入网球是由于击球失控而造成的,是在没有思想准备下出现的。由于入网球很难预料在什么时间出现。它的突变性要求反应快、动作转换要快。

(三)瞬时性

一是距离短的入网球,整个过程时间短、只有技术熟练者在有利位置下才能完成动作。二是高落的入网球,这种球的击球点没有选择余地瞬时即逝。

三、垫击动作的分析

(一)第二次击球

第二次击球由于还有一次击球的机会,垫击时首要任务是把球救出,同时要给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垫入网球可采用单手,因为单手的活动自由度大,但在取好位、球落地速度慢,落点较远时要尽量用双手,双手比单手面积大,控制球好,目的性强。一般来讲直接从下沿反弹入网球多用双手垫击,滚动球多用单手垫击,不管是单手垫击还是双手垫击,击球时都要先把手插在球下面从低处往上垫击,并且手要尽量靠近中线,保证球向本方场地飞行,有翘腕屈肘动作,增加起球高度,便于进攻,同时防止球再次入网。如果来不及侧身对网,翘腕屈肘的动作应加大,避免球再入网或进对方场区,同时要注意不让球碰到身体。

(二)第三次击球

第三次击球只有一次击球机会,入网球一般与网上沿的角度很小,如果我们只是运用一般的击球动作,那么对滚动球和反弹力小而落点近的球是难于击过对方场区去的。根据流体力学的定律:旋转球由于压强的不同,球会向压强小的方向曲线运动。所以在垫击时必须使球产生旋转,产生向对方场地的上旋转。要较好地完成动作,侧身对网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注意击球的部位和用力的方法。双手击球时外臂要抬高,击球的下部,向上向侧兜球,单手击球时,手击球下部并迅速向上向侧拉,类似乒乓球拉弧圈球的动作。球要有一定的高度、发挥其旋转的作用。

四、垫入网球技术在教学和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入网球的认识

一方面是对其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各影响因素的认识,只有在较好的认识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只有掌握了入网球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这项技术。

(二)注意入网球反弹路线和变化

入网球反弹路线短、变化多,击球点力求降低,几乎贴近地面。在教学训练中一定要严格要求低姿势降低击球点才能应付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

(三)注意入网球的出网方式

入网球的出网方式,一种是反弹,这种球较易垫击,另一种是滚动出网,这种球变化多、垫击难度大,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垫滚动球的练习。

(四)减少垫击的失误

垫击失误很多时候是由于慌张所致,慌张是入网球突变性和瞬时性在没有思想准备的状况下产生的。所以在教学训练中也要加强心理准备和适应性练习。

(五)第三次击球的技术难点

难点在于准确的击球部位和用力方向,需要很好的手上功夫,需要技巧。技巧的掌握除了直接的垫入网球练习外,多利用一些辅练习,例如一人一球自垫,把球垫高垫旋。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系教材编导组.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丰田博,松平康隆,池田尚弘,等.日本排球技术和战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施达生,等.排球教学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 孟范生.中国排球发展出路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5]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排球》教材编写组.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弹力球范文第7篇

1 弹簧与平衡问题

求解策略:此类问题主要涉及弹簧的形变量和弹力大小,分析时一般应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原长位置,现长位置,找出形变量x与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所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画出图形,然后利用胡克定律结合平衡条件求解。

例1 如图1所示,劲度系数为k1的轻质弹簧两端分别与质量为m1、m2的物块1、2拴接,劲度系数为k2的轻质弹簧上端与物块2拴接,下端压在桌面上(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施力将物块1缓慢地竖直上提,直到下面那个弹簧的下端刚脱离桌面。在此过程中,物块2的重力势能增加了______,物块1的重力势能增加了________。

解析 本题中有两个关键性词语应予重视:“轻质”弹簧――即不计弹簧质量;“缓慢地”竖直上提――即系统动能无变化,且上提过程中系统受合力始终为零。

根据题意画图如图2所示。上提前弹簧k1被压缩Δx1,弹簧k2被压缩Δx2,于是有:Δx1=m1gk1;Δx2=(m1+m2)gk2

上提后,弹簧k2刚脱离桌面,已恢复原长,不产生弹力,则此时m2仅受到上面弹簧的拉力和重力,于是上面的弹簧k1是拉伸的,其形变量为:Δx′1=m2gk1

由上面的计算可得:物块2的重力势能增加了ΔEp2为: ΔEp2=m2gΔx2=m2(m1+m2)g2k2

物块1的重力势能增加了 ΔEp1=m1g(Δx1+Δx2+Δx′1)=m1(m1+m2)(1k1+1k2)g2

2 弹簧与运动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关于将要运动的瞬间弹簧弹力是否突变的问题;第二种是关于在弹簧弹力和其它力共同作用下的匀速或变速运动问题;第三种是在弹簧作用下的简谐运动。其求解策略分别如下:

求解策略1、不可伸缩的细绳,刚性轻杆与轻弹簧的物理模型有重要区别,一般是:细绳、刚性轻杆长度认为不变,形变可忽略,绳或杆的弹力可以突变;弹簧的弹力是否突变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只有当轻质弹簧的两端同时受到其它物体(或力)约束时,其弹力才不会发生突变,与变化前的弹力相同,如果轻质弹簧只有一端受到约束,它的弹力是会发生突变的。

例2 如图3所示,两球质量相等,甲图中两球用轻质弹簧连接后再用细绳吊在顶板上,乙图两球用细绳连接后再用轻质弹簧吊在顶板上。现分别将甲、乙两图中O点的绳子和弹簧剪断,问剪断的瞬间:甲图中A的加速度为:_______,B球的加速度为:______;乙图中A的加速度为:______,B球的加速度为:_______。

分析与解 甲图中剪断绳子,绳子上的力瞬间消失,AB间弹簧的弹力在此瞬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A受到重力和弹簧向下的拉力,B受到弹簧向上的拉力和重力,而弹簧的拉力不变为mg,所以A的加速度为2g,B为0。乙图中剪断弹簧,对剪断的弹簧受力分析,下端仍受到A对它向下的拉力,由于弹簧的质量为零,它的加速度为无穷大,这说明弹簧恢复形变的时间为零,弹簧的弹力发生了突变,AB两球之间的绳子上的弹力也突变为零,于是AB两球加速度都为g。

求解策略2、弹簧连续形变其弹力为变力,只在弹簧作用下的运动一般是变速运动,如果与其作用的"关联物"做匀变速运动,则必有变化的外力作用,要注意变化的外力存在极值问题。涉及到弹簧做功问题,因弹力为变力一般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关系来求解。

例3 A、B两木块叠放在竖直轻弹簧上,如图4所示,已知木块A、B质量分别为0.42kg和0.40kg,弹簧的劲度系数k=100N/m,若在木块A上作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A由静止开始以0.5m/s2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g=10m/s2)。求:

(1)使木块A竖直做匀加速运动的过程中,力F的最大值;

(2)若木块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直到A、B分离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了0.248J,求这一过程F对木块做的功。

解 当F=0(即不加竖直向上的力F时),设A、B叠放在弹簧上处于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有

kx=(mA+mB)g①

对A施加F力,分析A、B受力如图5所示,对A :F+N-mAg=mAa②

对B:kx′-N-mBg=mBa′③

因为当N≠0时,AB有共同加速度a=a′,由②式知欲使A匀加速运动,随N减小F增大。当N=0时,F取得了最大值Fm,

即Fm=mA(g+a)=4.41N

又当N=0时,A、B开始分离,仍有a=a′由③式知,

kx′=mB(a+g)

此时,弹簧压缩量x′=mB(a+g)/k④

AB共同速度 v2=2a(x-x′)⑤

由题知,此过程弹性势能减少了

WP=EP=0.248J

设F的功为WF,对这一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

WF+EP-(mA+mB)g(x-x′)=12(mA+mB)v2⑥

联立①④⑤⑥,且注意到EP=0.248J

可知,WF=9.64×10-2J

求解策略3、要善于利用简谐运动的特征分析有关“弹簧类”问题。比如,会用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分析问题;知道弹簧原长时“关联物”所处的位置不一定是平衡位置――如竖直平面内的弹簧振子,水平摩擦不能忽略的弹簧振子等。

例4 如图6所示,轻弹簧上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个质量为M的木板,木板下面再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当拿去m后,木板速度再次为零时,弹簧恰好恢复原长,求M与m之间的关系?

解析 考虑到拿去m后,M将做简谐运动。则拿去m时M所处位置与弹簧刚恢复原长时M所处位置分别为平衡位置两侧的最大位置处,由M做简谐运动时力的对称性可知,在两侧最大位移处回复力的大小应相等,在最低位置处F=mg,方向向上,在最高位置处F=mg,方向向下,所以有M=m。

3 弹簧与守恒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涉及弹簧做功与能量转化,以及动量守恒问题的分析,是弹簧问题中最复杂的。

求解策略1、弹簧的弹力对“关联物”做功,必然引起弹性势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求解中必须进行透彻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关系和动量关系的讨论。尤其要弄清楚在这一过程中,弹簧所储存的弹性势能的变化。

例5 A、B两个矩形木块用轻弹簧相连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木块A的质量为m,木块B的质量为2m,将它们竖直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7所示。如果将另一块质量为m的物块C从距木块A高H处自由落下,C与A相碰后,立即与A粘合在一起再将弹簧压缩,此后,A、C不再分开向上弹起,最终能使木块B刚好离开地面,如果木块C的质量减为m2,要使木块B不离开水平地面,那么木块C自由落下的高度h距A不能超过多少?

解 C作用之前弹簧是压缩的,压缩量为Δx1=mgk

B刚要离开地面时弹簧是拉伸的,伸长量为Δx2=2mgk

所以B刚要离开地面时,A上升的高度为Δx=Δx1+Δx2=3mgk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C与A碰撞前速度为v0,碰撞后为v1,则有mgH=12mv20②

C与A碰撞瞬间动量守恒有:

mv0=(m+m)v1③

由②③解得:v1=2gH2④

当A上升到最高点时,由机械能守恒,与初始状态相比,弹簧弹性势能的增量为

ΔE=12(m+m)v21-(m+m)g×Δx⑤

由①④⑤解得:ΔE=mgH2-6m2g2k⑥

C换成m2后, 有

mgh=12mv′20⑦

12mv′0=(12m+m)v′1⑧

由⑦⑧解得:v′1=132gh⑨

当B刚离地时弹簧势能的增量与前一次相同,由能量关系得

ΔE=12(12m+m)v′21-(12m+m)g×Δx⑩

由⑥⑨⑩解得:h=3H-9mgk

所以h不能超过3H-9mgk。

求解策略2、在弹簧、“关联物”动能与势能的能量交换中,有从压缩状态恢复原长的,有从伸长状态恢复原长的,表现为三种典型状态:即弹簧伸长最长、压缩最短及恢复原长瞬间。对于在弹簧恢复原长的瞬间,除质量相等的两物体速度一个最大,另一个最小为零外,一般速度不会同时达到最大或最小。原先在弹簧作用下加速的物体在弹簧恢复原长的瞬间速度一定最大,而对于受弹簧作用减速的物体则要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列方程求解。若解得它的速度为正值,则为最小;若为负值,表明已反向加速,则整个过程中此物体的最小速度应为零。例6 如图8所示,轻弹簧的两端与物块(质量分别为m1、m2 )连在一起,m1=1kg,m2=2kg将m1、m2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自然伸长时,m1静止在A点,m2靠墙。现用水平力F推m1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后静止,此过程中力F做功4.5J。当F撤去后,求:

(1)m1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2)m2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3)m1在越过A点后速度最小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解 (1)F撤去后,弹簧恢复原长时m1速度最大,设为v0,则有

WF=EP=12m1v20

v0=2EPm1 =3m/s

(2)m1、m2一起向右运动,当弹簧伸长最长时,m1和m2速度相同,但m2速度并非为最大值,当弹簧恢复原长时,m2加速至速度最大。设m1、m2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有

m1v0=m1v1+m2v2

12m1v20=12m1v21+12m2v22

代入数据解得v1=3m/s,v2=0(舍去)或v1=-1m/s,v2=2m/s。故m2在运动过程中最大速度为2m/s,而此时m1速度v1=-1m/s,表明m1已反向加速。

(3)由(2)可知,m1过A点后最小速度为零,此时由m1v0=m1v′1+m2v′2得v′2=1.5m/s,此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为

ΔEP=12m1v20-12m2v′22=2.25J

弹力球范文第8篇

“好运北京”2007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的现场,3:0完胜这样的比分鲜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张怡宁4:3险胜帖雅娜的紧张赛局,一切只因为“无机胶水”的出现,国际乒联决意用水溶性的无机胶水代替橡胶和有机溶剂为主的有机胶水,2008年9月1日,禁胶令正式生效。于是,“好运北京”成了乒乓国手应对无机胶水的暖身赛。

身陷“胶水门”

有机胶水直接影响弹性和速度,在这个时代,运动员习惯了“借力打力”。把天然橡胶,有时也用合成橡胶的橡胶粉溶于有机溶剂中,这就是有机胶水。速千的强力胶刷在拍面、海绵和胶皮之间,瞬间产生化学反应:溶剂开始挥发,渗透到海绵的每个缝隙里,充满气体,不断胀大、发泡,中远台连续对拉的诀窍就是这些“气泡”。

“好运北京”的赛前,王励勤甚至会刷上20遍有机胶水,膨胀的海绵,增加击球后的速度,“力王”以此作为拿下暴拉暴冲对拉僵局的硬件保障。

“弹得好”与“弹不了”同时发生在“好运北京”赛场上。“有机球拍”助正胶和生胶等力量型打发的选手一臂之力,但是,有机胶水的弹性是暂时的,一旦弹性失效就会扯选手的后腿,20层有机胶水让王励勤的力量有的放矢,却没有让马琳享受同等待遇。

被牢牢固定在马琳的球拍底板上的海绵,经过了几局的弧圈球、上旋球、下旋球,快攻和抢拉,长期处于拉伸状态,无法回到最初的形态,弹性没有了。最终,四分之一决赛验拍时,海绵过厚,马琳被迫换拍,拿着同门王皓的备用球拍,才得以应战四分之一决赛。

除了弹性表现失准,含有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成分的胶水,极易挥发,对身体有害,2007年5月的世乒赛,日本选手在粘拍时昏倒,此事终于让国际乒联下令“禁胶”。

适应“无机赛场”

“倒退五十年”,“打起来肯定没劲”,这是乒坛国手刘国正和李佳薇对无机胶水的评价。“禁胶令”一出,专门为选手赛前粘拍提供的粘拍室会消失,随后,险些消失的还有国手们的备战激情。有机、无机胶水并存的“好运北京”和“北京奥运会”让国手们意识到,“无机胶水”是继11分制、直径40mm之后的又一次改革。

首个“无机赛场”是2009年5月的世乒赛,当国手们的球拍全部换成无机的,让观众血脉贲张的中远台对拉增多,直板威力削弱,眼花缭乱的削球络绎不绝。

不含蔗糖、香精、聚乙烯醇这些有机化学成分,由镁、磷、铝、铁、水和滑石粉等组成的无机胶水,无毒、无昧,像水一样,直接溶于海绵和胶皮上,没了橡胶的弹力,也就没了附加的速度。弹力和速度的下降,直拍选手的“直来直往”没了看头,更加挑战技术型选手的随机应变。

“无机球拍”的速度下降,选手有更多时间反应,控制球的旋转和落点,同一球,选手花更多拍争抢,同一局,球的来回也会更多。以速度取胜的直板打法球路少,占不了什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