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稻纹枯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1篇

关键词:20%井冈・蜡芽菌SC;水稻纹枯病;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82-02

水稻纹枯病是灌南县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常年达偏重以上程度发生。该病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严重时可导致水稻死苗或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目前市场上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较多,为了寻找更有效的防治药剂及最佳用药量,科学指导农民选择药剂,笔者于2013年进行了不同药剂、不同药量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田选择在新安镇闸北村6组一农户责任田,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前茬为小麦,6月26日移栽,栽插方式为机插秧,试验田面积1 400m2。土质为中粘土,pH值8.2,肥力中等。试验田施药前水稻纹枯病处在发病初期(丛发病率达5%左右)。

1.2 供试药剂 (1)20%井冈・蜡芽菌SC(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20%井冈霉素DP(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1)20%井冈・蜡芽菌SC80ml/667m2;(2)20%井冈・蜡芽菌SC100ml/667m2;(3)20%井冈霉素DP30g/667m2;(4)清水对照(ck)。每处理不设重复,共计4个试验小区,每小区面积为333.5m2,各小区随机排列。

1.4 施药时间与方法 试验进行2次用药,7月31日进行第1次用药,隔10d(即8月10日)进行第2次用药,每667m2药剂量对水45kg,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时水稻纹枯病进入发病初期。

1.5 天气情况 试验期间以晴天、多云天气为主,仅于第1次施药后1d、3d、9d、16d即8月1日、8月4日、8月23日、8月24日出现降雨天气。

1.6 调查内容和方法 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1次施药后24d(第2次施药后14d)即8月24日调查病情发展情况。每个试验小区分别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情级数,计算防治效果。分级方法如下: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一叶片);3级:第三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1.7 药效计算公式

1.7.1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株数×最高发病级数)。

1.7.2 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指增长率-处理区病指增长率)×100/对照区病指增长率。

1.8 产量调查

收获期测产,测定每处理区的稻谷千粒重及产量,分析各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1.8.1 取样方法 每小区对角线3点取样。每点量取21行,测量行距;量取21株,测定株距,计算每667m2穴数;顺序选取20穴计算穗数。取平均穗数左右的稻株3~5穴(不少于50穗),调查穗粒数、结实粒、千粒重。

1.8.2 产量计算公式 单产(kg/667m2)=每667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106。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观察 药后对各处理小区进行安全性观察,未出现药害症状,水稻长势良好。

2.2 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试验表明:药后24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以20%井冈・蜡芽菌SC100ml/667m2最好,防效达80.54%;20%井冈・蜡芽菌SC80ml/667m2次之,防效为78.35%;20%井冈霉素DP30g/667m2较差,防效为62.34%(见表1)。

2.3 产量比较 20%井冈・蜡芽菌SC100ml/667m2、20%井冈・蜡芽菌SC80ml/667m2、20%井冈霉素DP30g/667m2这3个处理区每667m2稻谷产量分别为719.22kg、711.86kg、693.38kg,与ck667m2产量671.56kg相比,分别增产47.66、40.3、21.82kg,增产率分别为7.1%、6.0%、3.3%(见表2)。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2篇

1.发病症状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随风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旁边,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能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当多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检查封行早的稻田,在植株下部被害的叶鞘和叶片上可以看到白色或黄褐色的网状细丝,即为稻纹枯病的菌丝,菌丝在干燥条件下,密集在一起,汇聚成白色菌丝团,结成白色小绒球,以后逐渐变硬,变成萝卜籽大小的暗褐色颗粒,附着在有病的叶鞘或叶片上,即为稻纹枯病的菌核。

3.发生特点

3.1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3.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严重

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3.3品种不同其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3.4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4.综合防治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4.1农业措施

4.1.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

4.1.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4.1.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4.2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3篇

摘要阐述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为水稻获得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原因;综合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之一,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成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现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介绍如下,以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特点

1.1大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严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水稻纹枯病连续偏重发生到大发生,其中2000—2004年5年中有1年大发生,4年为偏重发生,2005—2009年则连续5年均为大发生,且2009年发生危害程度最为严重,部分粳稻田块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

1.2发病期推迟,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发病盛期为7月25—30日,较常年推迟10 d左右。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1.3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2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分析

2.1夏季气候条件异常

2005年以来连续5年为“凉夏”,雨水偏多,光照严重不足,加重了纹枯病的大流行。尤其是2009年在7月27日至8月17日出现持续20多天的连续阴雨天气,其为历史罕见,长期阴雨促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严重。

2.2高产及超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运用

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多为高产及超高产品种。据刘永峰、陈志谊等对江苏省2001—2004年592份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组合)纹枯病的抗性分析,表现为中抗品种(组合)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2.0%、46.5%、57.7%、59.5%;表现为感病品种(组合)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8.0%、33.3%、33.7%、21.1%;表现高抗纹枯病的品种较少,尤其是目前推广的多数粳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较差,纹枯病发生危害极为严重[1]。

2.3水稻直播面积的激增

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原因如下:一是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二是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三是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

2.4防治工作不到位

2.4.1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

2.4.2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一是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2]。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

2.4.3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3]。

2.4.4防治喷水量过少。目前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2.5水肥管理不当

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3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对策

3.1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控病抑病

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3.2加强水稻栽培管理,促苗控病

3.2.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水稻秧田和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纹枯病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中,飘到田角和田边,可将浪渣打捞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3.2.2合理施肥,健壮生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4]。

3.2.3科学灌水、适时搁田。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3.3狠抓药剂防治,以药控病

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药剂防治策略。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3.3.1适期用药。水稻分蘖盛期纹枯病穴发病率达15%时应用药防治,尽量适期早用药。

3.3.2科学选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应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或己唑醇的复配制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长效、高效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3.3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 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4参考文献

[1] 张武利,曹炳宏,许成生.五河县2008年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52.

[2] 裴吉兵.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6,169.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4篇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4%康满得悬浮剂(美国富美实公司产品),对比药剂24%满穗悬浮剂(美国产品)。

1.2 处理设计

1.1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亩用24%康满得悬浮剂15ml、20ml、25ml,24%满穗悬浮剂亩用20ml和空白对照五个处理,每处理面积0.1亩,三次重复。水稻品种:武运粳23.8月10日下午,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按亩兑水50斤喷雾。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在用药前,每小区随机插杆固定10穴水稻,并认真检查病穴率、病株率和株病指,在药后7天和20天再次检查固定点内水稻病穴率、病株率和株病指,并计算出各处理药后病穴率、病株率和株病指的增长率,然后再计算校正防效。

2.试验结果:

2.1、药后七天防效:

亩用24%康满得悬浮剂15ml、20ml、25ml、24%满穗悬浮剂亩用20ml的病穴率校正防效分别为50%、100%、100%、和60%;病株率防效分别是88.9%、95.9%、100%和90%;病指防效分别是93.1%、97.2%、100%和95.7%

2.1、药后二十天防效:

亩用24%康满得悬浮剂15ml、20ml、25ml、24%满穗悬浮剂亩用20ml的病穴率校正防效分别为50%、100%、100%、和60%;病株率防效分别是83.6%、87.5%、95.9%和85%;病指防效分别是83.69%、87.5%、97.2%和86.1%(详见表一)

3.试验小结

3.1、据药后定期观察,24%康满得悬浮剂在药后一天,水稻纹枯病即可得到有效控制,具体表现之一是水稻停止发病(病穴、病株、病指不再发展),之二是老病斑开始发干发白,其控病见效速度与对比药剂20%满穗无显著差异。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5篇

关键词 24%噻呋酰胺悬浮剂;水稻纹枯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24-02

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是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高效杀菌剂,为了进一步明确该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笔者于2012年早稻上进行了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时间和不同施药次数效果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平阳县万全镇下周村进行,该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选择生长一致、纹枯病多发的早稻田作供试田块,本田块早稻于4月25日移栽,供试水稻品种为金优48-2。供试药剂为: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30%苯甲·丙环唑(爱苗)悬浮剂(先正达作物保护公司),43%戊唑醇(好立克)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浙江桐庐汇丰生物化工公司)。

1.2 试验设计

1.2.1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A1);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A2);43%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A3);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375 g/hm2(A4);以不施药作为对照(CK1)。其中处理A1于6月13日施药1次,其他药剂处理于6月13日、26日各施药1次。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 m2。试验用富士特FST-18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治[1-2],喷水量600 kg/hm2。

1.2.2 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分别于6月13日孕穗期、6月21日破口期、6月26日齐穗期喷雾,以不施药作为对照(CK2)。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 m2。试验用富士特FST-18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治[1-2],喷水量600 kg/hm2。

1.2.3 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次数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作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分别施药1次和2次,以不施药(0次)作为对照(CK3)。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 m2。试验用富士特FST-18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治[1-2],喷水量600 kg/hm2。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试验采用定点调查方法,每小区2个点,每点固定调查5丛水稻。施药前和病情稳定期分别调查纹枯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根据病情稳定期施药区和对照区病情指数的差异计算防效。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全株无病;1级为倒4叶及其以下叶鞘叶发病;3级为倒3叶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5级为倒2叶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7级为剑叶(顶叶)叶片或叶鞘发病;9级为全株发病枯死。由于2012年6月早稻生长前中期多阴雨天气,水稻下部叶片发病普遍,本试验以水稻功能叶(剑叶及倒2叶)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3-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24%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显著的防效,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在6月13日早稻发病前期施药1次,防效达83.9%,显著优于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43%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375 g/hm2施药2次的效果。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施药2次,防效达66.6%;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施药2次,防效为53.2%;井冈霉素水溶粉剂375 g/hm2施药2次,防效为35.4%(表1)。

2.2 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从表2可以看出,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有明显的差异。6月13日,纹枯病发病前期,用24% 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施药1次,防效83.9%;6月21日水稻破口期,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施药1次的防效为76.8%;6月26日水稻齐穗期施药1次,防效为73.7%。纹枯病发病前期施药1次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发病中后期。

2.3 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次数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从表3可以看出,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在纹枯病发病前期6月13日施药1次防效为83.9%,6月13日和6月26日施药2次的防效为88.9%。施药1次与施药2次防治效果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于24%噻呋酰胺悬浮剂持效期长,价格较高,在一般发病情况下,施药1次即能有效控制纹枯病的为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显著的防效,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前期施药1次防效为83.9%,显著优于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43%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375 g/hm2施药2次的效果。24%噻呋酰胺悬浮剂持效期长,一般发病年份,每季水稻施1次药即能有效控制纹枯病为害。24%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治纹枯病的适期在病害发病前期,在病害中后期施药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4 参考文献

[1] 王振军,艾洪生,李伟,等.25%咪鲜安乳油防治水稻恶苗病田间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230-231.

[2] 石鸿文,丁文侠.水稻纹枯病的配套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5):23.

[3] 莫苗根,沈东平,董涛海.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82,184.

[4] 陈伟,钱建,程枫叶.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初步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2(4):120-121.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稻病害;纹枯病;传播途径;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10

水稻纹枯病对于水稻的生长影响比较大,造成水稻植株被病菌腐蚀,出现大面积的茎叶腐烂现象,严重影响了水稻成活率的提高,造成农业种植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在水稻类作物种植活动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概率比较高,其防治的难度也比较高。本文从水稻纹枯病的产生症状进行分析,水稻纹枯病的侵染症状比较明显。在发病问题的判断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观察水稻植株的根茎叶部分的病变情况,根据具体的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才能够有效治理纹枯病。

1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分析

水稻纹枯病的易受侵染部位主要存在于浅表部分,主要位于植株的叶鞘叶片和稻穗部分。水稻叶鞘的发病症状最为明显,主要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的水渍状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者云纹状。纹枯病的叶鞘侵染部位容易发生集聚现象,在水稻发病期叶鞘部分的多个小斑点融合在一起,产生较大面积的病变区域,常导致叶片发黄和枯死问题。

水稻叶片处的纹枯病发生的状态主要以斑点状存在,叶片病斑也会呈现出云纹状的病毒侵染症状。当水稻的叶片位置发病时,叶片由中心到边缘位置发生褪黄问题,并且逐渐形成全部病变的水稻叶片区域。水稻发病快时病斑呈现出无绿色,并且伴有叶片腐烂和大面积掉落问题产生。水稻的穗部发病初期为污绿色,穗部的上颈位置发病后变成深灰褐色。水稻的穗部一旦发生纹枯病时,其穗朵难以抽穗,在丰收季节出现大面积减产现象。当水稻种植区域的湿度比较大时,水稻作物靠近水面的位置还容易受到有机物的影响,长出白色的网状菌丝,在夏季来临温度上升之后,穗部的菌丝区域大面积扩散,造成水稻穗朵果实被抽空,出现稗株空穗的大面积减产问题。

2水稻纹枯病的传播途径分析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和后期的发病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病菌以孢子的形式存在,对水稻幼苗的成熟和抽穗造成了不良影响。水稻病株的侵染和传播载体为菌核、菌丝。遗落在土中越冬的水稻纹枯病原体对新的株苗产生侵蚀,病株上的菌核、菌丝伴随着水稻的病M织遗落到土中,并且和其他寄主一起越冬。

在春天到来之后,整体气温不断升高,土中的纹枯病原体随即生长和蔓延。为了对水稻纹枯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杀毒措施对纹枯病潜伏期的土壤载体进行处理,防止后期出现水稻纹枯病原体扩散的现象。越冬期的水稻纹枯病原体抵抗力比较弱,灭毒灭害的效果比较好。随着后期大环境气温不断升高,水稻纹枯病原体不断扩散,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形势将会变得越来越严峻。气温和田间水温升高以后,为水稻纹枯病原体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断繁殖的水稻菌核随着田间的水漂流广泛分布于株苗之间,稻田株苗接触菌核和菌丝之后,便会发生感染。受到感染的病株会受到纹枯病的长期影响,其中,萌发菌丝初侵染的病株生长成熟之后,将会再次脱落散布于土层中,对新一批的水稻幼苗进行大面积侵害。

3水稻纹枯病的具体防治措施分析

3.1水稻纹枯病的农业防治手段分析

对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时,农业技术人员应该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病能力较强的良种种植,避免在病田留种。采用精选种子的方法,在农业防治的源头处控制病害的产生。农业人员应该及时处理田间病草,并且在稻子收割之后及时地将其搬离田间堆放,防治稻株中的菌丝菌核散落和蔓延。

在春夏之交气温升高的时间段中,重点进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处理。根据不同的菌落直径进行病害防治操作,采用一定浓度的胶霉毒素农药进行纹枯病菌丝、菌核的生长萌发抑制。对水稻纹枯病采取防治措施时,农业技术人员应该对不同的发病地点进行调查,调查的穴数以10个为一组,根据各级严重度病株数的分布情况,计算出整个种植区域的病情指数情况。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病害防治方案,控制病株数量和病株率的蔓延,显著提升稻田区域作物的平均产量。结合一定的农业防治手段,有效地对水稻纹枯病进行杀灭。为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可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合理施肥,防治偏施氮肥时造成的稻子植株发育不良问题。在春夏之交的时间段中采用湿润灌溉配合增施磷钾肥的方式,有效地减轻病害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蔓延。

3.2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手段分析

在对水稻纹枯病用药的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应该认真观察和处理植株表面的病害情况,并且使用采样分析的方法,对表皮的孢子数量和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认真统计水稻纹枯病菌核与孢子的萌发率。

当孢子的萌发率过高时,还可以喷洒40%克瘟散乳油溶液、三唑酮、禾枯灵粉剂或者一定比例的多菌灵溶液进行纹枯病治理。根据气温的变化情况进行附着胞的杀灭处理,抑制附着胞形成率的提高,对次生孢子形成率进行控制。观察水稻纹枯病的菌落直径,水稻纹枯病菌落直径为8.6±0.1aA之间的,胶霉毒素浓度应该控制在1.0~5.0μg/mL的水平。此时的水稻纹枯病孢子萌发率在77.7±70.0aA之间。附着孢子形成率在5.3±3.5bB左右。水稻纹枯病菌落直径为7.1±0.3bB之间的,胶霉毒素浓度应该控制在10.0~20.0μg/mL的水平。此时的水稻纹枯病孢子萌发率在6.3±3.5cB到0.0CB之间。附着孢子形成率在29.0±8.5aAB到0.0AB左右。胶霉毒素浓度的选取对于菌核萌发率的控制有重要影响,水稻纹枯病菌落直径为2.3±0.2cC之间的,病害给药的胶霉毒素浓度应该控制在50.0~70.0μg/mL的水平。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7篇

一、 危害特点

1.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

2.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

二、发病原因

1.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

2.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

3.防治喷水量过少。目前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4.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

4.1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4.2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

5.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

6.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7.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三、防治方法

1.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

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2.加强管理

2.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水稻秧田和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纹枯病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中,飘到田角和田边,可将浪渣打捞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2.2合理施肥,健壮生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

2.3科学灌水、适时搁田。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3. 药剂防治

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3.1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 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8篇

关键词 32.5%阿米妙收;水稻纹枯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165-01

为准确评价32.5%阿米妙收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给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特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1-2]。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中试基地,试验田长势长相一致。土壤类型为黏土,肥力中等,田间持水量25%左右,地下水层深度1.0 m左右。前茬作物为宁麦13。当茬种植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4,中感纹枯病,种植方式为机插秧,6月28日栽插。试验药剂:32.5%阿米妙收、30%爱苗(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4%满穗(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75%拿敌稳(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10%己唑醇(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32.5%阿米妙收450 mL/hm2(A)、32.5%阿米妙收600 mL/hm2(B)、30%爱苗300 mL/hm2(C)、24%满穗300 mL/hm2(D)、75%拿敌稳150 mL/hm2(E)、10%己唑醇600 mL/hm2(F),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

1.3 试验实施

为确保试验成功,该试验区自栽插后一直未用药[3]。试验共用2次药,第1次用药在8月7日(水稻分蘖末期),第2次用药在9月7日(水稻破口期)[4]。施药时,采取二次稀释法,按剂量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施药器械为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1.3 mm。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 安全性。调查各处理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矮化、褪绿、畸形等),记录药害的类型和为害程度。同时调查作物的有益影响(如促进水稻生长、加速成熟、增加活力等)。

1.4.2 病害调查。水稻纹枯病:试验于药前调查水稻纹枯病发病基数,分别于第1、2次药后10 d(8月17日、9月17日)调查病害发展情况。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严重度,按下列公式计算病指及防效[5-6]:

病指=[■]×100

防效(%)=[1-■]×100

严重度分级标准如下:0级:全株无病;1级:第4叶片及其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1片叶);3级:第3叶片及其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叶片及其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7]。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根据试验要求,在2次施药后观察药剂安全性,各处理均正常生长,没有出现坏死、扭曲、黄化等药害症状。说明在正常管理水平下,32.5%阿米妙收不同剂量均十分安全。32.5%阿米妙收处理区,水稻长势健壮,茎秆粗壮,叶色清秀,说明使用该药剂对水稻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2.2 防效

第1次药后10 d调查,结果表明:24%满穗300 mL/hm2与32.5%阿米妙收600 mL/hm2防效最佳,校正防效分别为97.5%、96.6%,75%拿敌稳150 mL/hm2略次之,校正防效为95.0%,再次为32.5%阿米妙收450 mL/hm2,校正防效为91.9%,30%爱苗300 mL/hm2最差,校正防效仅为77.6%(表1)。第2次药后10 d调查,与第1次调查防效趋势较为(上接第165页)

一致(表2)。

3 结论与讨论

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处理水稻均无异常现象,供试药剂不同剂量对水稻均安全。该试验区未有稻瘟病、稻曲病发生,因此,无法评判对该类病害的防效。2013年纹枯病属中等偏重年份,9月上中旬病情上升快,在此条件下,32.5%阿米妙收600、450 mL/hm2对纹枯病表现出较好防效。尤其是32.5%阿米妙收600 mL/hm2处理区,2次药后校正防效分别高达96.6%、96.9%,表现出较好的防病效果。32.5%阿米妙收除表现出对纹枯病较好的防效外,对水稻生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施用区稻株茎粗壮、长相清秀,可提高产量5%左右。建议在大面积使用32.5%阿米妙收450~600 mL/hm2时,在水稻拔节期和破口初期各使用1次,可在中等偏重发生年控制整个水稻纹枯病病害,并能较好地促进水稻生长。

4 参考文献

[1] 张伟明,陆致平.32.5%阿米妙收悬浮剂对西瓜病害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141.

[2] 王杨,张淑颖,徐源辉,等.4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田间药效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34):150-151.

[3] 陈玉田,王飞扬,杨柏凤,等.阿米妙收防治水稻中后期病害效果示范[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3(10):80.

[4] 梁阗,罗亚伟,王维赞,等.32.5%阿米妙收悬浮剂防治甘蔗凤梨病效果[J].中国糖料,2014(1):21-22,25.

[5] 江慧,侯昌亮,胡寒哲,等.5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