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柳永望海潮

柳永望海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柳永望海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1篇

窗外雨声如同钟鼓般一次又一次打在地上,也打在心上,落寞的愁绪凝在脸上。本想轻松一点离别,却不料敏感的心被这骤雨触动,一泄万里。

一口辣酒入腹,浓浓的苦涩味从喉咙深处传出,此时却什么都感觉不到,看着依旧抚琴的佳人,还是那么美,望着酒水中自己的倒影,年轻的脸庞却印着沧桑,苦笑挥毫望海潮,东南形胜,哈哈哈,苦笑自己半生浮华。再次饮下那杯酒,琉璃杯,尽空碎。看着眼前模糊的影子,想着当初的美好回忆,如今要分别。一个酿跄,紧紧握住她的手,明显感觉到泪不住的落下来,佳人紧紧贴在身上,可是寒冷却由心而生。帐外蝉声连绵,也仿佛在哭叫。

终于要走了,船夫看着这对依依不舍的恋人,心中不忍却也无奈,只能一次又一次催着柳永上船。手紧紧相握,却只能用衣袖拂去,终于上船了,佳人沿着十里长亭不舍奔去,终于到尽头,泪连绵,哽咽地唱着那首望海潮,柳永心内透着悲凉,想着当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如今相隔两地,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歌声渐渐听不见,想着当初豪气冲天写下的望海潮,钱塘美景尽收眼底,如今却觉得厌烦不已。一把扔掉手中的玲珑杯,提起手中的酒壶一饮而尽,风吹起了自己的衣诀,醉倒在甲板上,看着岸边的杨柳飘起,丛林深处的花瓣吹来,抬起手,落英绕着指尖回旋,看着天空,残月绯红,宛如佳人哭泣的眼神,红肿,难过。天空笼罩着乌云,前方一片雾霾。闭上眼睛,名誉真的难么重要吗?年少轻狂,只想醉卧人间,浅酌低唱,然而父亲却在如同今夜的夜晚死死拉住他的手,希望他忠于朝廷,还记得那个花林,玉英在丛中抚琴弹唱,自己也执一玉箫鸣之。如今物是人非,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碎花红叶,仿佛激起了自己的诗心,勉强支起身子在朦胧中写下了名传千古的《雨霖铃》。然后醉在船上。

船夫摇摇头,世间尽是痴情郎,一片孤帆随着流水向远方飘去,也不知该去何方,天涯海角,四处为家。

江苏南通海门市海门张謇职业技术学校高一:蔡婷婷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2篇

细加揣摩,柳永这一安排绝非疏漏,而是有意为之,其用意理应有三:

其一,先果后因,重心前移。就杭州而言,“东南形胜”,是说其地理位置优,“三吴都会”,是说其社会条件好,“自古繁华”,则是说其廛市尽繁华。三者中,社会条件好是结果,地理位置优及廛市尽繁华则是其中的两点原因。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始终是第一位的,杭州之所以人口藩庶,正是由于其位置优越和市井繁华。因此,柳永先用“烟柳画桥”一句铺叙,先叙果,后析因,合乎情理。

其二,交互用笔,不沾不滞。柳永词尤其是这首词,向来以铺叙见长。但为文填词最忌平铺直叙,须别开生面、常出新意。所以,这首词的上片在分项铺叙时注意到了交互用笔。“烟柳画桥”句和“市列珠玑”句本来都是用来表现杭州的人烟稠密、市井繁华,完全可以连续写下去,但柳永却在其间岔开一笔,穿了“云树”两句来铺叙钱塘江景,这样就使得上片显得不沾滞,场景腾挪多变、密中有疏,新意尽显。

其三,切换镜头,三路开掘。上片“烟柳画桥”四句,极尽铺展描绘之能事,前后三次转换镜头,取景时远时近,精彩尽揽其中。在这里,“烟柳画桥”句,分写杭州街巷河桥的秀美、居民住所的雅致和都市户口的藩庶,用的是长镜头;“云树”两句,又推开一层,由市内推拉到郊外,描绘钱塘江一带的风物,用的是远镜头;“市列珠玑”句,视野再回转到市内,只抓住“珠玑”“罗绮”这两个最具杭州特征的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用的是近镜头。仅此三变,杭州物阜民丰的景象,真可以说是形容尽致了。

说明: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3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江南》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4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元鹏《山中四咏》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5篇

记得早年我在老家乡下时,常常到居住在城关的火车站脚下的老画家蔡雪亮那里去,总有朋友在那里喝茶聊天,讲大头天话,就是四川摆龙门阵的范式,回忆起来极有意趣。赵老师的画廊也有这样一种味道。

除了书法,这个老杭州大学的文科生最爱好的就是写诗,不是天马行空的自由诗,而是讲究平仄声的格律诗,既抑扬顿挫,又内涵无穷。有几首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几百年前的古代人所作,记得他有过一首《夏日西湖晚唱》的绝句:“夕阳西下碧波中,画里瀛洲绿映红。禅寺暮钟听欲静,湖山晚爱一船风。”还有一首《秋西湖》的绝句:“曼妙争开花一树,淡香风里满皇城。江南又渡清秋节,柳外斜阳雁数声。”这种吟风咏物的修辞、平实质朴的提炼,尽管没有余音绕梁,但也令人久久回味。

比如咏桂,杭州的桂花向来享有盛名,柳永的《望海潮》中,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妙语。我们只知道在金秋季节邀几个朋友到桂花树下喝茶品酒,还有农家乐的土鸡,大快朵颐,而赵老师却题写了“寒露到,残荷零落,一地香尘。”不经意间便吐露出对杭州可圈可点景致的赞许。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 句群;宋词;结构形式;审美功能。

【作者简介】 耿朝晖,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青海师

  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通常意义上,“句群”这一概念属于现代汉语学科范畴,是指大于单句、小于段落,介于二者之间的语言片段。与此略有区别,本文所谓“句群”,是从文学角度 着眼,将它界定为一种由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具有内在统一语意的,形式整齐的语言表达结构。自先秦以降,句群就存在于历代文学作品中,对作品的结构组成、 意义表达以及情感抒发起到重要作用。既是全文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能够自成境界,在结构上相对自足,可以单独抽出来欣赏分析,其中尤以在 宋词中表现得较为典型。当然,语言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句群”其实是同质异体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相似的,比如结构比较稳定、语义相对完整、可以 独立存在等。基于此,本文拟以宋词为中心,从句群的角度切入,对它在作品中的结构、表情达意及其本身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做深入探讨,以期对词这一文学体裁做 出新的解读。

文学意义上的句群也是由多个单句组合而成,一般来说,这种组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意合句群,即无特定词语的句子组合而成的句群;一种是关联句群,即有特定词语的句子组合成的句群。这两种组合方式从《诗经》 到汉赋都有不同表现:

如《诗经·卫风·硕人》:

第一个句群由1、2两个单句领起,3至6句句式相同,用结构助词“之”字,从四方面介绍了硕人的身份,最后以一单句点明硕人现在情况来做收束。第二个句群是对硕人姿容的描述:1至5句是对其容貌细致的静态比喻性描摹,6、7句则是动态描述,推活前5句。

与《诗经》中的这种句群相比,以铺排见长的战国纵横家文,其句群的使用似更加复杂多样。除了这样由基本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的意合句群外,还有以词组或单句领起,最后再以单句收束的句群。如《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中:

这段由23个句子组成的两组句群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第一个句群14句由“大王之国”作为领起,并列以“利”“用”“限”“固”为中心语的四个并列句 表地势之便利; 6、7句推进一层并列陈述民富; 8、9句再进一层并列以示军事之强; 10、11、12句接前句总述地大物博;13、14句是对前述 12句的小结。第二个句群笔调高扬,首先用“以”字牵出四并列句分述“王贤”“民众”“车用”“兵教”的良好条件,再用“可以”来引出5、6句做结果,7 句做小结。8句承上述文而来,用祈使语气引发大王注意,9句则是用“其”总结上文,以“奏”来作为下文的铺垫。两组句群都采用分述与总述相结合的方式。

除上述不同构成方式组合的句群外,更为常见的是多重句群的结合运用,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即是由诸多小句群组成的一个大句群:

该句群中前八句用由大至小、逐层缩减的收缩描法来引出东家之子。9至12句转入具体的细节描写,连用四个“如”字比喻人物外貌之美。13句转前数句的静态描写为动态描写,16、17句则是上述句组的句群中心句,以一“然”字做转折下结语,从容表达出作者的节操。

由于句群自身特殊的结构特点,注定了它在纵横家文和赋中有着上述表现,并且在随后的六朝、唐代文人笔下,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如鲍照的《芜城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及李商隐等人的四六文中,都大量使用了类似上述的句群,精巧而灵活,对文章的结构组织和 表情达意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比较而言,除《诗经》中少数诗篇中可以找到句群的痕迹,历代诗歌中并没怎么用到句群,这也是由诗歌的组织形式、表现容量等所 决定的。然而,作为“诗余”出现的词,尤其是成熟鼎盛期的宋词,与句群在结构、形式等诸多方面有着天然的一致性,使得二者一拍即合。可以说,句群在词这里 恢复并强烈彰显了其生命力。

夏承焘说:“词渊源于周、隋以来的‘胡’乐,魏、晋、六朝以来的民间歌曲 (清商乐),又结合六朝永明学者所发明的文字声调(四声),它融合古今中外的音乐组织以配合语言文字的声调组织,成为一种新文体。”[1]这样看来, “词”作为音乐文学是从乐府中来的,有其特定的节奏群。但词同时作为一种文字文学,从表意的角度,即使不关涉音乐,其文学性脉络继承也可以清晰地从汉赋中 见到。这种特殊的句群形式,就是赋体缩微的经典形式在词中的体现。句群可以视为是赋的最基本的形式要素,在赋体创作渐渐衰落后,它积极地进入宋词这样新的 文体,成为其中重要的语言因素。宋词的句群常常也由四字对偶句构成,句群间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和转折关系等。无句群的宋词与有句群的宋词相 比,一是内容上缺少很大的容量,失去了可反复渲染铺排的余地;二是结构上缺少一种可以回旋往复的张力。

宋词句群从功能上讲,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主体句群,即全词是由多组句群组成的一个大句群结构。另外两种分别是过渡句群和插入句群,过渡句群和插入句群是和常句(即非句群)相结合而形成词 的。词有小令、慢词之分,小令体制短小,不适宜使用句群。所以宋词中大量句群的使用多在慢词。慢词中有许多作品中包含有句群,其中不乏大句群套小句群,即 颇似《苏秦始将连横》的句群现象。在慢词中,上下片皆用到句群,即全词作为一个主体句群出现的有:《沁园春》《永遇乐》《醉蓬莱》《风流子》《望海潮》 《桂枝香》《八声甘州》《满庭芳》《水龙吟》《齐天乐》 等等。上述是在词作中句群出现频率高,且作家运用广的词牌。还有大量词牌是只在上片或下片用到句 群,上片用句群多见于起首或结尾处,如《满庭芳》《上林春》。下片用句群多见于过片处,如 《迎新春》《诉衷情近》,可见词中句群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

主体句群的解析可以从中心句有无及所在位置这个角度来入手,分为三类:

1.中心句在开端者:中心句在前者,多为前中心句做一意义上的领起,后面的对句再做渲染和铺展,甚至推及全篇,也基本如是。总括性提示居于群首,这种句群会首先概括地提出中心,然后在下文中加以阐发或论说。如柳永的《醉蓬莱》:

在上片起句就是由“渐”引出的一组四字句,而下片过片处也是一组四字句群。而最具特色的则是收尾处再以一组四字句作结。上下片开端皆以四字句群开头并点明该片之意,后文则围绕该意铺展描绘。

王安石《桂枝香》起首便直言“登临送目”,并借“正”字引出下文二句点明节气,铺“千里”以写足4至10句之景,最后以一“画图难足”喻不尽意于笔外。下片同样先表出一“念”、一“叹”的情感,后又以旧事表隐情。

2.中心句在结尾者:中心句在后者,多是对句在前,而后一句则起收束汇拢词意的作用,故中心句在后。总括性提示居于群尾,与前一类相反,这些句群往往在前面几句先做具体阐述,然后再进行概括性总结或于后一句点明该句要旨,如李清照的     《永遇乐》      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首词从句群角度分析有两个特色,一是上片和下片都可以分别看作两个大句群,上片是用先以写景为主的三组句群做一铺垫,最后道出中心句,“谢他酒朋诗 侣”;下片则是借两个表时间的词:“记得”“而今”形成前两句与后两句描述今昔之差别,最后在结尾处道出“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凄凉心境。其 次,这首词的每一小句群都是采用主题句即中心句后置的形式,所以读来颇耐人寻味。

无独有偶,在陆游的《苏武慢》中也运用了前两句铺设后一句收束的方式:

1至9句中,后一句都是前两句的中心句,前二句之描摹是为落在后一句之实处。这九个景句后,以一“叹”字化景语为情语,尤见手法之妙。下片亦如是:

其中尤以两片收尾处各以一情感动词“叹”及行为动词“待”分别引出地点句10、11和时间句11、12,最能凸显匠心独运之处。另有上片在中心句后置的 小句群中,每前二句对偶整齐,而后一句或用拟人,或用明喻,于句式参差中又可见语义的对应,即3、6、9句实则存在内在的联系,研读时不可不知。

3.中心句不言明,化在全句中:无中心句者,如柳永之《望海潮》《笛家弄》等,多用四字对句,重铺排,多描摹,意象叠加,这种句群也被称为是“列锦格”,即一组意象的罗列。如柳永的《破阵乐》中:

这种无中心句之句群,颇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全部是意象的叠加,也被称为是“积累式蒙太奇”,一般来说,它具有形式的简洁性、意义的指物性和形象的描写性。最著名的还要属这首《望海潮》: 几乎全是赋体直说,都用意象罗列的手法,全词23句,四字对句就有六对。“是典型的赋体结构。这种形式如同贴锦、刺绣,最宜铺叙排比,发扬声势,造成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2]。

除了全词运用多重句群构成主体句群外,还有只出现在上片或下片的单重句群,它们与常句(即非句群)相结合,在词中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它们有时出现 在起首,有时出现在过片处,有时则出现在词结处。单重句群也分为过渡句群和插入句群,常常起到支撑及过渡的作用。上片常用句群的词牌有:《满庭芳》《倾 杯》《玉女摇仙佩》  《法曲献仙音》《上林春》《早梅芳》等等。下片常用句群的词牌有:《迎新春》《诉衷情近》《庆寿光》《洞仙歌》《安公子》等。

上片起首即用句群的如柳永的《玉女摇仙佩》:

其中1、2对句及4、5对句皆为流水对,而3、6两个收束句又或否定或反问,故词意萦绕徘徊,在整齐间颇见变化,使全词起首便为一种缠绵低回的气氛所统摄。

晁端礼的《金盏子》:

起首6句两组句群形式整齐颇见功力。都是由一单句总起,一领字领起后两个对句的形式,而且5、6句是数字对,使得全词在起首处就已有句式整齐节奏鲜明的特点。

句群在过片者,句群在过片处,最要紧是不可断了意脉。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如画家开阖之法,须一气而成,则神味自足,以有意求之而不得也。”

如晁端礼的《庆寿光》:

句群在词尾者,如周邦彦的《侧犯》结尾处是:“见说胡姬,酒垆寂静。烟锁漠漠,藻池苔井。”两组对句。还有《塞翁吟》也是“菖蒲渐老,早晚成花,教见薰风”。一组排句。

“宋初慢词,犹接近自然时代,往往有佳句而乏佳章。自屯田出而词法立,清真出而词法密,词风为之丕变”[3]。如果说柳永的大量创制是使得词摆脱了诗的 母体实现独立的最后完成,那么周美成的创作则使得铺叙式的句群创作法得到了后来词家的接受。句群本身较稳定的结构特征,使得短篇的铺排和抒情成为可能,从 而在有限篇幅内包含更多令人回味无穷的意象,意象借句群得以强化,在阅读效果上呈现舒展绵延之势,往往一句而韵味无穷。而且宋词中的句群结构大多精巧,在 前后文中既是一种渲染铺垫,更能独立成篇。如果说读词颇似看山,那么读至一句群处就恰似半山的小亭一点,既融入山中不着痕迹,又可独立其外做一佳景。

从《诗经》到宋词,中国文学的体裁样式稳中有变,而句群这一用语模式却在延续和使用中尽显其功能和价值。其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词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安排、组织词 的结构,彰显文章气势,增强阅读效果,利于抒情达意,而且于审美方面同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或通过叠加意象、融景入情以渲染情感,即一句群中情、景皆 备,或情前景后,或景前情后,互为照应,前后摇曳生姿。如陆游的《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中有“韶光妍媚,海棠如碎,桃花欲暖”。前为点笔,后两句为染 笔,以具象来详写春光,给读者带来欲收还放的审美体验。或把多个典故及所化用前人成句积累到一起,即隐括法的使用,借助修辞来增加词作的内容厚度。或以散 对结合的经典形式,契合读者的审美期待,产生情感的共鸣。或用总领与细分相结合的特写形式,在长、短镜头的交互使用中,对细节处作显微镜式的描写,实现由 文字到图像的自由转换。如柳永的《笛家弄》中用移动摄像般的笔法,借三组整齐的句群,把清明后的游春图,从花到草到舟到银塘到金堤都描摹得如现眼前。

总的来讲,句群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历时弥久,许多已经成为经典范例,鲜活地长存于由各种体裁样式的作品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学的长河之中。宋词句群格局整齐 的特点是词家精心安排的结果,句群中的句子或说明、或描述、或渲染,显示出其内部有机结合的内聚力。因此,了解句群更有助于了解作家之慧心所在。借曲度词 的宋词,尽管有曲格的限制,但有句群这样一个具有表达力的、在语势上有整体感的文字组合单位,读者就能在回环往复的感叹描摹中,体会词 家与词作的匠心独具。从这一意义上讲,句群也成就了许多经典词作,后世读者对宋词魅力的感受,不仅来自于音乐性和词的结构本身,更多的来自文字句式自身及 其组合所带来的情感张力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意蕴。句群在作品中嵌入灵动,其自身在结构、表意方面深具优势和规律,借助句群对宋词进行分析解读,在研究方法上 具有示范意义。它能够扩展宋词研究的宽度,有助于对词的结构及其内容意义的了解,更能在此基础上对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形成与发展,特性与功能做出新的阐释。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句群的分析和研究就不能仅停留在结构分析的层面,更要关注句群的使用对于词作的多方面影响,尤其是表情达意功能及深层的美学效应。以此来看,词学研究仍是一个期待创新、大有可为的领域。

 

[1] 夏承焘:《唐宋词叙说》,载《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55年第1 期。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7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审美性教学因为其独特的能够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特性而受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欢迎。在新课改背景下,审美性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审美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本文对审美性教学的真谛做了详细阐述,从多方面介绍了该方法的实现过程,用以提高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诗歌;审美性教学

1.前言

审美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丰富知识为目的,通过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美学理念进行开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学的熏染,进而使学生的情感道德得到升华。同时,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够对诗歌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还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够获取知识,又能够有一个美的享受,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重点,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创设审美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合理引导,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审美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审美。教师在教学展开之前,要特别注意引语的设计,一段高质量的引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尤其是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审美情绪的渲染,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审美的情绪,加之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的审美欲得到全面激发。例如,在进行《望海潮》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引语来导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去过海边的同学都看到过潮起潮落,海水上涨时的波涛汹涌以及潮汐现象都非常壮观。在钱塘江畔也有类似的景象,并且还有很多美丽的诗词,哪位同学知道有关钱塘江的诗词以及传说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望海潮》,体验柳永笔下写出来的杭州。此外,审美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明确价值导向,通过在诗歌教学中展开审美教学,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都逐渐成熟,进而学生的品德与人格也到了有效塑造。在审美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还要利用好美学的激励功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风气。

3.感受高中语文诗歌的音乐美

在诗歌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抒感,更加准确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境,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很多课堂教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把朗诵作为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在新课改下的诗歌课堂中,学生在朗诵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传授一些有关诗歌朗诵的基本经验,例如语句的停顿、语速的调整等工作,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该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带着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朗诵。在学生掌握了诗歌整体情感之后,仔细调整诗歌朗诵的详细步骤,注意抑扬顿挫语调的应用,真正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情感。

4.品位高中语文诗歌的遣词美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句简洁而具有表现力,通常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以及深刻的道理。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应该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琢磨诗歌语言,真正品味到诗歌的遣词美。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旅夜抒怀》这篇诗歌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对“涌”、“垂”两个字进行反复揣摩,让学生感受到“涌”表现出的月光下江水涌动的景象,“垂”字则表现出深夜天空中的星星有一种近在咫尺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两个字进行重视,让学生正确体会诗歌含义的同时,感受诗人的遣词艺术。

5.领略高中语文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意与境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诗人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来展现整体景象的魅力。意境美是指在客观景象的描述中加入诗人的情感、思想等因素,使其相互影响,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表现出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抓住诗眼,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诗歌的主要思想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诗歌。例如,在进行《沁园春·雪》一文的教学时,对诗歌上阕要抓住“望”,下阕要抓住“惜”,这两个词可以说是这篇诗歌的诗眼,抓住这两个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的分析诗歌主旨。

6.拓展高中语文诗歌的审美视界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除了要注意以上几方面的事项,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发现美的能力,学会体验诗歌所表达的审美性情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的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让学生对诗歌意境有深刻感悟。例如,在进行《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直”、“圆”两个字进行分析,体会其中寓动于静的优美意境,并以此进行拓展,感受诗歌语言的力量。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具有审美性的,是值得进行深入分析与拓展的,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审美对象的分析,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改善诗歌教学质量。

7.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应用审美性教学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审美性教学的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得到加强,陶冶了情操,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发现能力等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崇春.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王伟.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高中古诗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王慧慧.高中现当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柳永望海潮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102―01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辅助手段,为高中古诗文教学引来了活水,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发挥其它教学辅助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成为积极适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手段。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课件、网站等方式呈现古诗文教学内容,图文声像相辅相成,教学过程直观生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因此笔者努力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力实现运用多媒体进行诗词教学。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开拓教师诗文鉴赏视野

古诗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古诗文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所以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古诗文教学空间。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鉴赏诗文

教学中,教师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充实语文教材,能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智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古诗文知识宝库的钥匙。如教授《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学完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其它怀古诗词去探究学习,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古诗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