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惊奇

惊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惊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惊奇范文第1篇

咱先说段儿“学生躲老师,失足坠楼”。

事情发生在2月14号洋情人节的晚上。情人节啊,本应是浪漫温馨,甜甜蜜蜜,出双入对,美好难忘的日子。可是就在这天晚上,悲剧发生了。悲剧发生在哪儿呢?在一个县城高中。大家都知道,高中生,学业重,又贪玩,正是难管的时候。这个中学有些学生,就爱在晚自习后,先假装在寝室老实儿呆着,或者干脆猫被窝里打呼噜,等老师查寝走了之后,他们就趁着天黑,偷偷溜出去。溜出去干嘛啊?还能干嘛!上网呗,打游戏聊天去了。

这时间一长,自有风声传到老师耳朵里去。老师听说这个信息,也挺意外:“什么!这帮小子还挺鬼,把我们当土匪智斗哪?看我怎么收拾你们!”其实这学生贪玩,出去上网,是青春时期贪玩爱冒险的一个现象;但作为老师来讲,也有义务督促他们好好睡觉,第二天好上课啊。再者说,这大半夜溜出去,万一出点什么事儿,这责任谁负得起啊。所以,就在这一天,这帮老师们专门来了个反智斗――晚上九点半,七名值班老师在第一次查寝后,杀了个回马枪,又来了个第二次查寝。果不其然,确实发现十来个学生不在寝室,于是,由保卫科的人带队,几名值班老师一块儿上街开始寻找。

学生上网,走不多远。一是没那么多钱,二呢,是第二天早上怕上课迟到。所以啊,找学生好找。过不多时,查寝老师就在离校约摸两公里的温泉农村信息服务站,发现了一些学生。这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半夜里就开给学生,像网吧似的,让学生包宿上网。老师隔着玻璃一看,好么,这么些学生在这儿哪,赶紧叫门!砰砰砰砰!里面这几个学生一听有人叫门,首先就吓一激灵,定睛一看,妈呀,还真是老师找来T。这帮学生心里明白呀,这要是让老师抓着了,回去就得挨一通臭训哪。没准儿还得报告给家长,保不齐就是一顿好打。学生啊,没经过事儿,老师训他家长揍他,也是为他好,挨顿训改了不就得了,没多大点儿事。可当时呢,看见老师气势汹汹地找来了,这心里一害怕,几个学生一合计,跑吧,还等啥呢,三十六计走为上啊。

惊奇范文第2篇

那是多年前,夏天里的一次美食之旅,主角是大表哥和他的女朋友,我和表弟作为拖油瓶参加。那时大表哥还不是秃顶的中年,而是一个精瘦的重庆男青年,爱女友,爱美食,爱弟弟妹妹,爱自己的小破车。

那个下午,我们出发,目的地,歌乐山。车行到山顶时,太阳西斜,云彩灿烂,只觉得歌乐山柔软而巨大,车在绵亘起伏的山顶上,就像走在无边无际的果冻之上。整个画面,一如中岛哲也的电影,我们是恍惚真实的人,加上出窍一半的灵魂。

那座两间房的小木屋,就出现在一个缓和的转弯过后。橘色的阳光,从木屋背后照出逆光的眩晕,勉强能看到门口的小坝子上,摆了两张几近黑色的木桌。大表兄在木屋旁停下车,所有人都没说话,这时,一位老婆婆走出屋外,看着我们的方向,笑了一下。大表兄转头对我们说:“就是这里,下了!歌乐山老太婆蹄花!”

神奇的是,我只对下车之前的记忆有真实感。后来的经历,魔幻得像是编造出来的。这是个前不沾村后不挨店的独立式小木屋,有两个房间,住着一对老迈而寡言的夫妇,面目和善,以卖蹄花汤为生。就这样,我们跟着不靠谱的兄长,在霞光渐暗的时光流逝中,吃着谜一般的奶白色的蹄花汤。喝一口汤,光线暗淡一些,吃一块蹄花,太阳就小一下。到吃完,天已经黑了,人人宛如饕餮。

到现在为止,十几年过去,我依然没有忘记那天霞光里的蹄花汤。认真回想,却又不知道那蹄花汤到底什么味道。老婆婆宛如仙人,亦像孟婆耐不住寂寞,现世红尘。非魔幻,不现实。

开半夜的小面

大部分重庆人都知道马家堡有一家著名的小面店,叫做“开半天”。因为生意奇好,老板仅开半天,很有意大利人的开店风格。很多人以为这就算是重庆传奇小面之极了,其实错也。真正传奇的小面店,是那家“开半夜”的。

至今我不记得这家面店的确切位置,只知道肯定在渝中区。那是刚工作没几年、还年轻的时候,能熬夜,能加班,能在熬夜加班后还和一群同事出去喝酒,喝完酒以后还可以一起出去觅食。

那一夜,依然是这样一个夜晚,喝酒程序结束后,已经厌倦了捍卫路的烧烤、解放碑的火锅,一群吃货一筹莫展。一个同事突然神秘地说,走,带你们去一家小面店。于是微醺的一群人,在夜幕中渝中区的老巷子里,小梯坎上,隐秘穿行,七拐八拐中,来到一家狭窄小店,灯光敞亮。一口热气蒸腾的大铝锅,一个热情地挑面的老板,众多精神抖擞的食客――宛如早上七八点钟的光景。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抬头看了看天,是黑的――为啥这清新健康的“早晨吃小面”的一幕会出现在半夜的深黑色夜色中?这是徐克拍的《小倩》吧?没有人回答。于是各自要了一碗面老实地吃着――竟然味道也和早上的小面一样好!一边吃一边听同事普及传奇:这家小面店在夜游神中颇有口碑,只在半夜开,只开半夜,食客众多,皆是回头客。

吃完面我们各自散去,这样回家了。没多久我从那家公司离职,从此,再也找不到那家神秘的开半夜的面店。

长江边吃夜鱼

那一夜,有人说要吃鱼。于是大家出城了。这就是重庆人的怪逻辑,想吃好的鱼?先出城再说吧。

朋友中有线人引路,于是天都黑了半晌,我们终于准确到达珞璜镇上长江边的一户渔家。他们当然住在长江边,店家合一,桌子摆在大坝子里,坝子朝着江面,江边靠着自家的小渔船,远处,有渔火零星,抬头,一座铁路桥在脑袋上方。

夏夜在这种地方吃饭,必备的是两盘蚊香,和与夜融合的心与眼。让他们都打麻将去吧,我搬了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抬头等着看,火车开着头顶大灯,穿破夜色,轰隆飞过,因为,火车一过,人就在宫崎骏的电影中了。

惊奇范文第3篇

意大利超级杯历史上,除了意大利本土之外,还曾在三个其他国家举办过,恰好有三支球队在异国土地上捧杯。1993年和2003年,意大利超级杯分别光临美国的华盛顿和纽约,两次美国征战都有AC米兰的身影。1993年8月21日,AC米兰凭借马尔科・西莫内开场不久的进球,以1∶0力克桑普多利亚夺冠。十年后,AC米兰再战美利坚,对阵尤文图斯,双方90分钟均无建树,皮尔洛第104分钟罚进点球,一分钟后特雷泽盖扳平,最终只能进入点球大战,布冯扑出布罗基的点球,尤文图斯捧杯。2002年8月25日,尤文图斯与帕尔马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角逐意大利超级杯,皮耶罗上下半场各进一球,迪瓦约扳回一分,尤文图斯在异国再度登顶。2009年8月8日,国际米兰与拉齐奥约战北京,在“鸟巢”一决高下,马图扎伦和罗基下半场四分钟内连下两城,埃托奥扳回一球,拉齐奥夺冠。

今年的意大利超级杯重返北京,将以意甲联赛冠军身份角逐超级杯的AC米兰已经是第3次异国作战。

三队持“外卡”

意大利超级杯由意甲冠军对阵意大利杯冠军,如果一支球队包揽联赛和杯赛冠军,则由意大利杯亚军持“外卡”出战超级杯。在意大利超级杯历史上,共有过三支球队持“外卡”参赛:1994-1995赛季,尤文图斯勇夺“双冠王”,意大利杯亚军帕尔马出现在1995年超级杯上,但维亚利第33分钟打进全场唯一入球,尤文图斯问鼎;1999-2000赛季,拉齐奥同样揽得联赛和杯赛双冠,国际米兰出战超级杯,双方上演一场进球大战,最终拉齐奥以4∶3险胜;罗马则在2006年和2010年两度持“外卡”参赛,面对的都是国际米兰,分别以3∶4和1∶3败北。

可以看到,以上三支球队四次持“外卡”参赛,从未捧走过超级杯,只是再次证明了自己是真正的配角。

三次点球战

迄今为止,意大利超级杯共出现过三次点球大战,除前文已经提到的2003年之外,1994年和2008年也是通过点球才决出了冠军。1994年,AC米兰与桑普多利亚再度遭遇,上半场米哈伊洛维奇进球,使桑普领先,但古利特终场前七分钟扳平,点球大战中,米兰旧将埃瓦尼和进球功臣米哈的点球均被米兰门将罗西扑出,AC米兰再次气走桑普。2008年国际米兰连续第三年超级杯对罗马,蒙塔里进球,德罗西扳平,巴洛特利第83分钟令国米再度领先,但斯坦科维奇第90分钟自摆乌龙,2∶2。加时赛双方均无建树,点球大战中,斯坦科维奇罚失点球,但是罗马阵中托蒂和胡安均未命中,国际米兰捧走超级杯。

三届出现点球大战的超级杯赛上,联赛冠军均最终胜出。

三强不给力

在过去的23届意大利超级杯上,只有六次(五队)杯赛冠军获胜捧杯的结果,但输掉超级杯的联赛冠军却只有三支球队,恰好传统三强每队都输过两次。而传统三强之外,那不勒斯、桑普多利亚、拉齐奥和罗马均各有一次以联赛冠军身份参赛,却没有一次失败的经历,都捧走了超级杯。

1996年,虽然萨维切维奇进球,但是巴蒂斯图塔梅开二度,帮助佛罗伦萨以2∶1力克联赛冠军AC米兰;三年后,AC米兰在先进一球的情况下,被克雷斯波和博戈西昂两破城门,最终帕尔马逆转取胜。1998年尤文图斯对拉齐奥,内德维德先为“蓝鹰”首开纪录,尤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由皮耶罗在第86分钟罚进点球,但是葡萄牙球星孔塞桑第90分钟完成绝杀;2005年尤文图斯对国际米兰,贝隆在加时赛第6分钟破门,最终帮助国米捧杯(后来尤文图斯这一年的联赛冠军被剥夺)。2007年和2009年,国际米兰三年内两度负于杯赛冠军,先是被德罗西打进点球0∶1不敌罗马,后是在北京输给拉齐奥。

三球仅三人

意大利超级杯历史上,单人进球最多的就只有三个,且只有三名球员做到过。其中,舍甫琴科只用了一场比赛――2004年AC米兰以3∶0完胜罗马,他上演了迄今为止意大利超级杯上唯一的帽子戏法。皮耶罗和埃托奥都用了两场比赛,这也意味着,还从来没有一名球员能在三场超级杯比赛中进球。

1998年超级杯,尤文图斯1∶2不敌拉齐奥,皮耶罗罚进点球但徒劳无功;四年后,他梅开二度,帮助尤文力克帕尔马捧杯。埃托奥的三粒进球则是在连续两届比赛中完成的:2009年他在北京打进一球,但是国际米兰负于拉齐奥痛失奖杯;一年后“猎豹”梅开二度,使国际米兰击败罗马,捧走了超级杯。

三大“双枪将”

代表两支不同球队在意大利超级杯上都有进球的,本来有四个人(代表三支球队有进球的没有),但如果限定一下――进球算在自己球队账上的,恰好只有三个人。斯坦科维奇代表拉齐奥和国际米兰都有进球,但是前文曾提到,他在国际米兰效力时打进的一球,是个乌龙。

1988年首届意大利超级杯,桑普多利亚1∶3不敌AC米兰,维亚利打进了桑普的那粒进球;七年后,他打进全场唯一入球,帮助尤文图斯击败帕尔马捧杯。1994年桑普再战米兰,米哈伊洛维奇为桑普打进一球,但桑普再次与冠军奖杯擦肩而过;2000年,米哈伊洛维奇在拉齐奥与国际米兰联手奉献的进球大战中,打进了“蓝鹰”的第三球,拉齐奥最终捧杯。1999年,克雷斯波打进一球,帮助帕尔马以2∶1击败AC米兰,获得了该对迄今唯一的超级杯冠军;2006年国际米兰与罗马的进球大战,国米前34分钟就三球落后,危急时刻,国米绝地反击,克雷斯波和维埃拉(2球)将比分神奇追平,加时赛上菲戈攻进了制胜球,国米终以4∶3完成惊天逆转。克雷斯波也是唯一代表两支不同球队进球且捧杯的球员。

三次输比赛

迄今为止,在参加过意大利超级杯的总计11支球队中,只有那不勒斯没有输过――1990年5∶1横扫尤文图斯;输得最多的则是罗马队,六次参赛输了四场,只有两次夺冠。

惊奇范文第4篇

了解西羌是5年前从九寨沟开始的。九寨沟黄龙机场,简称九黄机场,旅游旺季有北京直达的飞机,旅行社工作的朋友提前给我们打预防针,“九黄九黄,十次飞机九次黄,还有一次在返航”,所以推迟两个小时到达,我们居然兴高采烈,捡着了多大的便宜似的。

确切的说,那时候还不知道九寨是四川阿坝州的地盘,更不知道传世过千年的羌碉群和神秘的古羌人后裔原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大山深处。这里是摄影爱好者、驴友、背包族和民族民俗学家的天堂。

成都下飞机,且不说逛锦里、访草堂、拜武侯,走成灌高速直奔都江堰。告别忙碌,川蜀的安逸早有耳闻,坐在奔腾的泯江河畔品茶赏水,悄然偷得浮生半日,别有安闲。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山水之间盘桓两日,大快朵颐,探秀访幽,一时忘却烦恼无数。

收拾行李,走都汶高速,一路向西羌。

神秘的古羌人

古羌人,是上古时期现今中国领土上一个重要的古老民族,形成于青藏高原,以羊为图腾,与古汉人、古藏人有较深的渊源。根据文献记载,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姜姓之祖,“古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左传·哀公九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后东向进入中原地区,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区获得空前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也是羌人进入中原地区的先驱。

甲骨文有关于“羌”和“羌方”的记载,从活动情况看,商代羌之疆域广大,大致据有今甘肃省大部和陕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带,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后羌人加入周武王商王朝的联军,《后汉书·西羌传》载:“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师会于牧野。”

关于大禹是羌人的记载有很多。《孟子》载“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史记·六国年表》云“大禹出于西羌”,《吴越春秋》、《水经注》、《蜀本记》等也都有“禹兴于西羌”或“出于西羌”的记载,其出生地是古代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近代学者、民国时期汶川县长祝世德的《大禹志》中,考证出大禹出生在汶川县绵虒镇刳儿坪。夏朝、周朝与秦国的祖先可能都是古羌族。原始藏族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发羌”,而藏族早期的神话传说认为藏人起源于东方,故有观点认为藏族起源于羌族,公元7世纪建立的吐蕃王朝盛极一时。公元386年羌人姚苌称帝于长安,建立了十六国中的后秦。北宋时建立西夏的党项族被称为党项羌,有现代学者考证,现代的嘉绒藏族较多的保留了党项人的特点,此为一说。可以确定的是,现代汉族中的“党”姓,源于古“党项族”。

古羌人多融合于汉族,或演变为藏缅语族的诸民族,今天的彝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均源于古羌人。

古羌人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中国羌城 汶川

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国内外学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抢救这里的羌文化,它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文化符号。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就位于汶川县境内,美丽的四姑娘山终年积雪,俯瞰着这片神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

汶川,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绵虒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置维州,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维州为威州,“威治西羌”,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废威州。但威州作为地名沿袭至今,建国后为汶川县政府所在地,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

汶川县城距离成都市不到200公里,不足2个小时的车程,很是方便。县城位于岷江两岸狭长的河谷地带,经过灾后重建,已经恢复了旧日繁华。传说这里是大禹的故乡,一座巨大的大禹雕塑坐落于县城南郊,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国内外游客。三国名将姜维出生在这里,县城东部至今还保留着姜维庙和姜维城遗址,东北面的姜射坝传说是姜维年轻时候练习骑射的地方。如今岷江依旧逝水滚滚,浪花淘尽英雄。

“中国羌城”的图腾柱在县城里面格外醒目 ,街头不时可以见到头戴漂亮头巾、身穿艳丽羌族服饰的中老年妇女和可爱的女孩子们。她们的服装一般都是手工刺绣,称为“羌绣”,工艺繁复,纹饰精美,以变形的花鸟虫鱼、蓝天白云等生活图案为主,随性而至,风格粗犷,妙手天成,别有民族风情,与细腻曼妙的蜀绣颇有不同。羌绣是羌家女子传统,一般从七八岁就开始跟从长辈学习,绣品通常是做给自己和家里人的,每逢五月、中秋和羌历年,未婚女孩还要绣礼物给男朋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的介入,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已渐渐离我们远去,除在一些偏远山区还保留着手绣传统,机绣代替了大多数的手绣。

纪念塔和桥,是县城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史诗,就发生在这里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是一片盛产英雄的神奇土地,13世纪统一藏地的格萨尔王就生长在这里。奔腾不息的杂谷脑河在桥下注入岷江,正是雨季,一桥之下,褐翠色的杂谷脑河水和土黄色的岷江颜色分明、并肩奔流,绵延出去几公里,颇为壮观。

县城北部山地,是著名的国宝级文物“布瓦黄泥碉群”景区。布瓦,羌语之意是“住在云朵上的人”,布瓦寨是汶川威州镇岷江西岸一个海拔2170米的山寨,现存3座千年稀有黄泥羌碉,经历了1933、1976、2008年大地震,是四川仅存一处且分布集中的黄土群碉。

羌人谷

羌族聚居区一般建在高半山,山脉重重,地势陡峭,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沿杂谷脑河逆流而上,河谷两岸的大山深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羌族村寨,这里盛产各类水果,尤以汶川大樱桃、猕猴桃、核桃和青脆李、红脆李最为闻名。

春夏季节,高山崖壁间,不知名的花儿丛丛簇簇竞相争艳,白的挤挤挨挨,红的队列齐整,蓝的勾肩搭背,紫的孤芳自赏,在涧水沟谷间,好不热闹。遥远的盘山道,九曲回肠,隐约云雾间,一片杉林都不见。

317国道向西三十里,就到了羌人谷的入口——龙溪沟东门寨。羌人谷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古时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西北线,西连理县桃坪乡,东、西北两面与茂县接壤。东门寨原名东门口,经过近几年的抢救性开发,这里已经成为成都周边市民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区,品羌族美食,住羌家民宿,赏沟谷美景,购羌寨特产,接待能力和水平初具规模。东门寨羌碉高耸,羌楼林立,墙壁上随处可见拙朴的古岩画和描绘图腾的象形文字,尤其是羌族释比带领族人跳羊皮鼓舞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进入大山,道路变得狭窄起来,有些地方仅容一车通行,但山路并不难行,随涧水蜿蜒爬升。怪石嶙峋,水鸣山涧,草木葱茏,白云苍狗,偶尔可见风情独特的羌族村寨,恍若置身世外,游览画中。

经过龙溪乡小学,直奔我们的目的地,群山深处的古羌族村落——阿尔村。阿尔,古羌语,“高山上的平台”之意。阿尔村目前由4个寨子组成,依次序分别为白家夺、巴夺、阿尔、立别,其中巴夺寨为该村最大一个自然村寨,99%都是羌族。全村目前保留4座羌碉。高近30米的巴夺寨古羌碉现仅余两层底座,上层部分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寨的古羌碉,历经多次地震,在悬崖边屹立1000余年,为西羌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羌碉之一。

阿尔村是羌人谷最深处的古村落,有2000余年的历史,民风淳朴,民俗浓郁,保留着较为完整的羌族民俗和文化传统,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高等院校和国内外研究机构研究羌文化的基地,常年有师生在这里驻扎,为羌文化的抢救、传播、整理和修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沿山间小路深入大山,有一片两千余公顷的原始森林,入口处叫“阿扎窟”,羌语意为秀丽神秘之地。这里山高谷深,风景迷人,有国家珍稀植物珙桐、莲香树、银鹊、圆叶玉等,杜鹃花150余种,野生动物中仅列为国家二级以上的保护动物就达30多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鹿、岩驴等珍稀动物随时出没。我们有幸在谷中遇到一只掉队的野猪,棕色带花纹的皮毛,獠牙外露,听到我们惊奇的声音后,迅速没入丛林深处,可惜的是没来得及拍到野猪的身影。沟谷尽头就是海拔4000多米的龙湖,高原湖泊,风光秀丽,也是采摘冬虫夏草的天然山脉。

这次进山,虽是冬季,我们依然在归途中遇到7位来自成都的自驾驴友。他们把车停放在寨子附近,带着一只威风的昆明犬,徒步背包沿阿扎窟进山,夜宿沟谷深处的1号营地。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小伙子已经是第三次徒步进山,他们打算第二天继续徒步约20公里夜宿2号营地,在大雪满山的季节让我们肃然起敬。巴夺寨距离1号营地约15公里,距离龙湖约40公里。早上9点出发,从1号营地一天一个来回下来,天已经擦黑,脚也有点不听使唤了,不经一番艰难的跋涉,怎知一杯热茶,已是世间最为温暖的幸福。

冬季进山,与其他季节,又别有不同,冰雪皑皑,流水淙淙,虽是一片冬日光景,但处处蕴涵着春的勃勃生机。呼吸着畅快的空气,听听鸟鸣山涧,看看青松翠竹,离得近了,才发现,身边的枯枝败叶也是别有一番疏朗风致的。不觉放慢脚步,携三五知己在海拔3400米的幽深秀谷放浪形骸,也算没有平白辜负这一趟快意江湖吧?

羌笛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也许是无意间记录了一个古老民族历史久远的文化符号,使声调绵长的“羌笛”成为偏远边塞戍国守边将士们思国怀乡的精神寄托。

羌笛有2000多年的历史,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这一神奇的民族乐器。羌笛在唐时,是西北边塞地区常见的一种乐器,经常出现在唐人边塞诗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王维《凉州赛神》“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李颀《古意》“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但在唐“十部乐”中并未出现羌笛,可见羌笛在唐时只是边塞少数民族地区所用乐器,并未正式进入唐代宫廷或军队。

唐宋以降,文人诗文中多有羌笛的描述,但这时候“羌笛”的含义,更多的演变为边塞去国怀乡、别愁离恨的一种文化指代了,如宋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宋徽宗赵佶被虏北方凄然写道:“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眼儿媚》)”。

那么,羌笛到底是什么样子?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音乐家京房增加一个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故本四孔加以一”。许慎《说文解字》:“羌笛三孔”。宋《乐书》:“羌笛五孔”。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分三组均匀排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三孔一组,两孔一组,一孔一组。

羌笛制作工艺复杂,如今古老的羌笛制作技艺几近失传,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羌笛共分三部分,一是吹管,二是笛管,三是装饰。羌笛用两支长约15—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的油竹制作,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用丝线绑扎在一起,两管长短、孔距和音高相同。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乐器。制作最精良的是鹰骨羌笛,现保存在羌笛国家级传承人——茂县三龙乡合心坝王国亨老人家里,羌笛吹管由雄鹰左右两只翅膀上最长的羽毛管制成,笛管由鹰的两根腿骨制成,装饰部分则由鹰的羽毛组成。据说,此鹰骨羌笛为世间仅存的一支。

羌笛吹奏技法特殊,是文化传承中的精品。吹奏时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指法与笛相同,需要一口气吹奏整首曲调,中间不停顿,乐谱没有间隔符和停顿符,与其他管乐器明显不同,技巧性要求很高。羌笛吹奏中还有喉头颤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音色柔和纤细,悠扬婉转,空旷悲凉,动人心魄。它有十余首古老曲牌,表达内容广泛,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乡曲》、《萨郎曲》等。

在羌族地区,女孩子吹口弦,羌笛一般由男人吹奏,需要从小练习“鼓腮换气法”,初练者用一根吸管在杯子里不间断吹气,升腾的气泡不能停,一边吹气,一边换气,难度极高,逐渐增加持续吹气时间,最终才能掌握羌笛吹奏技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愿意学习制作和吹奏羌笛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复杂的工序、讲究的选材以及吹奏技法难度高、耗时费力等诸多因素正成为羌笛技艺濒临失传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国传统民间技艺当前面临的共同困境。我希望这几千年的技艺以后不要变成诗词中美丽的传说。

释比文化

如今的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自己独特的,崇尚万物有灵,通称为“释比文化”。

宗教首领称“释比”,是羌族传统宗教中不脱产的宗教教士或祭师,汉语泛称为巫师、端公等,其祖师叫阿爸木纳。在羌族社会中,释比掌握着宗教经典,是沟通神、人、鬼之间关系的人,需熟记民族历史文化和科技、医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丰富知识,且在羌族民众中属德高望重的人物。在羌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比如婚丧嫁娶、祭祀、祈雨、祈福选吉、起屋架桥、占卜、还愿、春耕秋收等活动都需要释比主持进行特殊的法事活动,护佑一方平安。

释比们有一套特殊的服饰、法器和师承方式,有十分繁杂众多的口诵经典。释比经文分上、中、下三坛。在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释比带领男性族人跳羊皮鼓舞时用古羌语唱诵,分别祭祀天、地、人(祖先)。近代释比的传承一般为家族、师徒传承,传男不传女。老释比授徒要进行严格的筛选。由于羌族无文字书本,所有经典全凭口传耳授,且只能在劳动之余进行,所以只有记忆力强、能吃苦、心无恶念之人方可拜师学艺,学期短则3年长则9年,拜师后一般能学成一坛经文就是优秀的释比,而三坛经文皆通、能学成盖卦者历朝历代均屈指可数。

龙溪羌人谷为古羌人冉駹(máng)部的繁衍生息地。这里释比人数众多,居所有羌族聚集地之首,是我国唯一的羌族释比文化发祥地。巴夺寨是目前羌族释比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村寨,从高空看,整个寨子像一只“金凤凰”在苍莽群山中展翅翱翔。为有效保护和传承西羌地区的释比文化,政府拨专款在此地修建了释比文化传习所,占地2000多平方米。寨子里有4位释比:朱金龙、余世荣、余正国、朱光亮,均为老释比余明海的高徒。老人精通三坛释比经文,世所罕见,不幸的是老释比已以96岁高龄在2006年辞世。文化部、四川省各级领导在老人生前曾多次到家中探望,余家也被誉为羌族“释比文化传承世家”。余世荣、余正国叔侄分别是余家第28代、29代释比传人,其中32岁的余正国是西羌地区最年轻的释比。

羌寨与羌碉

羌寨有“云朵上的街市”之美称。羌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之巅,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古巴蜀为边疆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随古羌人东迁和南迁,民族融合加剧,战事频繁,故羌族所居之地的建筑形制与作用,与汉地平原大不相同。羌寨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精巧的防御工事,巷道、吊脚楼、房顶、照楼子,高高低低,环环相扣,宛如迷宫,寨子四边的建筑另建一些错落有致的小碉楼,与悬崖边上高大的羌碉一起,共同守卫着寨子的安宁。

2012年,黄渤和余男主演的电影《杀生》,大量的外景取自羌寨,看过电影的人应该印象深刻。在寨子里,泉水从雪山上来,通过地下暗道流向各家各户,所有的地下水道相连,平时给山寨的人们带来生活生产用水的极大方便,一到战时,它还可以作为逃离敌人围困的交通暗道。虽然几百年过去了,羌碉和羌寨早已失去了战时防御的作用,但寨子的旧模样依旧依稀可辨。

羌族人修羌寨,要先修羌碉。羌碉是中国历史古文明的标志,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和伟大创举,作为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被专家学者称为“石头的史书”。号称千碉之国的四川羌区,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羌碉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十角等多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羌族工匠不绘图、不吊线、不用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让人惊叹。碉的下面几层用来驻兵和堆放粮食,最高一层用来观察敌情和施放烟幕。

一般在羌族聚居地,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碉楼,连接起几百里间的村村寨寨,一旦发现敌情,马上点燃碉上的烟幕,很快就把战争的信息传到百里之外。这个作用类似于汉族边疆地区的烽火台。

惊奇范文第5篇

“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谷底,消靡殆尽。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教导教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自己的十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教室外面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其有名的音乐大师。授课的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的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成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忧,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当教授走进练习室时,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教授没开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出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后,学生怔怔地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惊奇范文第6篇

这些褶皱挤得过猛的地方,内部岩石破裂,滚烫的地下水跑出来,于是有了享誉世界的五方十泉。褶皱过密的地方,二叠三叠纪的煤被层层翻出地面,于是有了天府、大通等各大煤矿。而间杂在这些平行山岭中的谷地,被四围的褶皱保护得妥妥贴贴,气候温润,于是成了重庆先民们最早的居所。

褶皱一共有四条,也就是重庆的四大山脉。从西到东分别是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缙云山和中梁山之间关着北碚老城;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夹着两路、观音桥、渝中半岛;而位于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则是两江新区东部的龙兴、复盛、鱼嘴和巴南等地。后来人们住腻了褶皱间的这些低地,一拨拨向高处进发,于是城市逐渐扩张,连通高低两个世界的道路,也随之因地制宜,倔强上行,开始弯弯绕起来。

重庆人喜欢说上半城下半城。这可不是赶时髦,学欧美城市分“down town”、“up town”。这里的上下没有好坏之分而仅仅是地理之别。

按照重庆主城的地势,沿小十字经解放碑、观音岩、上清寺一线及其差不多同处等高位置的区域是上半城,而下半城则以靠长江一侧从朝天门沿着东水门、望龙门至储奇门一线,延伸到较场口、新华路一带。地势较低的下半城是重庆主城的发祥地,虽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但距今有2300多年历史,是重庆的母城。

上下半城,虽都可以自给自足,但好餐馆的分布却是全城性的。仅仅为此,上下半城的好吃狗儿们便会有很多交叉和碰撞。可以想象,就如今天大家随便一号召就可以去南山上吃泉水鸡或者去郊区整土产一样。古时的重庆人也会为了一顿下半城的正宗火锅走下码头,或是为了一顿上半城的毛血旺爬上高地。

而连通上下半城的,便是众多留存百年蜿蜒曲折的老街小巷。其中十八梯算得上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它位于较场口的中兴路街口处,是一条全部由石板路铺成的老街道,曾经是连通上下半城的城市主干道。从山脚到山顶,十八梯并非直线上升,有九曲十八弯之势,沿途有众多支巷。这些小巷的历史和十八梯一样悠久,建筑格局也和十八梯相近。以十八梯为中心,向周围展开,就是一副完整的老城区图景。

走进十八梯,经历的是一种时空变化。如果陡然间在这里睁开眼,你会恍惚着以为来到了哪个农村的乡场。街上散发着浓郁的市井气息。掏耳朵的、修脚的、做木工的、弹棉花的、做裁缝的、卖针线是、修钟表的、打麻将的,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

建国后,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变化,街路增多,曲折陡峭的弄巷开始减少。1953年解放西路东段被改建成第一条混凝土路面。上世纪60年代横街、酒甏弄等4条街弄被翻建成混凝路面,70年代又有建国路、县后底、白地、东小街、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等翻建成混凝土路面。随后混凝土大道逐渐接替巷弄,承担起连接山岭与山谷的任务来。

不过由于地段先天缺陷,某些困难地段修建的道路多为极限坡度,于是有了重庆著名的三大魔鬼路段。

驾车驶入歌乐山三百梯路段后,能遇见坡度陡峭且接近90度的直角弯。沿着该路段一直上行,平均每隔50米就有这样的弯道,但减速带却不多,让人心惊胆颤。

融侨立交的两圈夺命转盘也很有杀气,不少外地司机经过顶点的时候,往外面一看,“腿都给吓软了,感觉像在高空飞车。”这个螺旋而上的立交桥的外圈上行路段,加气排队的出租车从桥顶端一直排到接近桥尾,不时还有出租车为了排进队伍直接从上行路段逆行而下,上行车必须得随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而最著名的南区路5连发卡弯,简直可媲美漫画“头文字D”的秋名山。如此考车技的弯道,车祸频频,让很多司机头疼。很多上行的车到这里都紧紧靠右边行驶,任你平时多飘逸的“马路穿花帝”,在这儿也不敢借道超车。因为由于转弯角度太大,不时有下行的车控制不好方向和车速,甚至冲入上行车道,一不留神就容易发生事故。

在重庆,曲折蜿蜒的可不仅仅是这些道路。轻轨地铁大城市都有,但重庆的却是独一份。轨道路况十分丰富:有过江路段,有沿江开的路段,有在高6、7层的楼中穿梭的路段,还有左或右斜着的路段,上下坡的路段……被称为“盘旋过山车”一点不过分。比如从江北机场出发的轻轨3号线,驶过碧津、回兴几个居民区时,几个蜿蜒盘旋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与居民能平行,甚至能看到楼房里的电视所播放的节目。

惊奇范文第7篇

听说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一个“木乃伊”存放在教学楼下面黑暗的洞里。那里伸手不见五指,十分可怕,许多人下定决心走到洞口的时候,又会因为恐惧而逃之夭夭。我也听说了那里,十分好奇,于是组织了个“女队”到“鬼屋”去探秘。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女队员”们个个兴致勃勃地来到那里。一进去,似乎走进了传说中的时光隧道。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现在什么都看不见了,伸手不见五指。继续往前走不久,突然,不知怎么地一下子有三个“队员”摔倒,四脚朝天,她们大声惊叫起来,我们想过去帮忙,却无法看清她们摔倒在哪里,只好大声地呼喊她们的名字,要她们不要惊慌。好不容易大家又终于重新聚集在一起了。我连忙招呼大家商议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有几个胆小的似乎想逃之夭夭,我以坚定的口气对大家说:“我们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底!”。在我的激励下,同学们再次振作起来,手拉着手,唱着歌继续前进。眼看就要到放“木乃伊”的地方了,我的心速加快,每走一步就心惊胆战,冷汗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加油,心想:我一定要带领“队员”们去完成这次探秘任务,否则自己一定会被别人笑话的。突然,我在墙上触摸到一个方型的事物,我连忙收回手,再鼓起勇气一碰,灯亮了。我们大叫起来,大家终于有机会看清里面的东西了,只有一些破鞋和花盆,还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队员们一看,原来“木乃伊”就是这些破东西呀!禁不住抱在一起哈哈大笑。回来后我们纷纷向同学们讲述这个惊奇的发现,同学们唏嘘不已。

这一次惊奇的发现让我知道,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所谓可怕的事情也是常常是以讹传讹。其实,在现代化的今天,新时代的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相信真理,勇于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惊奇范文第8篇

“画蛇”可“添足”

众所周知,蛇具有纤长之至的身体,但是却没有前后肢,因而产生了“画蛇添足”这一成语。

的确,蛇类的附肢已退化或消失,只有少数种类,如蟒蛇,尚保留着后肢的痕迹。可是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他们确曾见到过有脚的蛇,只是它的脚平时不露出来而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是把蛇的生殖器看成了它的脚。雄蛇的交接器是一对袋状的半,位于尾基内部,时翻出体外。当蛇受到较强刺激的时候,由于尾基部的肌肉收缩,就会把两条半压出体外,因而被人们误以为是“蛇脚”。

不过,蛇的祖先其实是有脚的动物。蛇类是最后出现的爬行动物,最早见于白垩纪。就行动的特殊性来看,蛇类可能起源于穴居蜥蜴类,蛇蜥、蚓蜥等蛇型动物也许正是蜥蜴类体形演变为蛇类的实例。

蛇类出土的化石不多,但科学家还是找到了一些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有足”蛇化石。法国科学家通过先进的同步辐射加速器,对一块发现于黎巴嫩的真足蛇化石进行了X光扫描。这块真足蛇化石藏身的古岩石距今已有9500万年历史。化石上的蛇身长50厘米,从表面上看只有一只脚,长约2厘米,但X光扫描的结果又发现了这只真足蛇的另一只脚。这只脚之所以不易被察觉,是因为它在岩石中发生了异化,其脚踝部分仅有4块骨头,而且没有脚趾,这说明真足蛇的足部已在当时呈现退化的趋势。这种蛇的形态与现代的陆生蜥蜴十分类似,而它所处的年代正好是蛇类从有足动物向无足动物进化的时期。

科学家最近还发现,蛇足的消失是由于基因的变化引起的。科学家利用发出荧光的抗体来跟踪蟒胚胎中两种基因的表达。这两种基因属于HOX一类,可以控制骨架的生成。许多动物的HOX基因仅在骨架的一小段发生作用,蟒的HOX基因则不然,它在整个骨架都很活跃。这也就解释了蛇的纤细肢体的成因。

科学家也发现了导致蛇失去前肢的基因,这种基因控制着前肢组织的生成,但它发生了改变而未能尽职。蟒的后肢尚未长成就失去了脊骨组织,在研究人员引入了其他组织的脊骨中控制生长的基因后,蟒的后肢在24小时内就增长了30%。由此可见,如果恢复其中一种基因的功能,蟒也可以长出后肢。到时,“画蛇”也可以“添足”了。不仅如此,这一发现或许还能解释为何其他动物,如鲸、鳗鱼和一些蜥蜴等也没有前后肢。

“双头蛇”之谜

蛇虽然无足,但有时却会有两个头。

目前,我国和世界上已有不少地方发现过“双头蛇”,其中在我国发现的有红点锦蛇、白条锦蛇、蝮蛇等种类。例如,山东莱州就曾发现并捕捉到了一条极为罕见的“双头蛇”。这是一条黄底黑花的无毒蛇,体长约30厘米,头长约2厘米,双头合在一起宽约2.5厘米。头与头之间底部有“蹼”相连,两头最大分距可达3.1厘米。有趣的是,这两个蛇头可同时饮水,但却不见一起进食。它们各有“主见”,经常发生矛盾。有时一个蛇头想进洞,另一个蛇头却反对,二者互不相让,经过一番争执之后,失败的“头”才无可奈何地随着胜利的“头”而去。

美国圣路易斯市的“世界水族馆”也曾饲养了一条罕见的双头灰鼠蛇。这条蛇名叫“我们”,具有双性生殖器官,成熟后的体长约为1.2米,宽约2.5厘米,身体呈白化,两个头部则为淡红色。一般双头蛇只有几个月的寿命,但由于“我们”的两个嘴都能进食并通往消化器官,再加上饲养人的悉心照料,它竟奇迹般地存活了8年才自然死亡。

其实,双头蛇属于畸形动物,可能是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而其诱因则可能是胚胎在孵化时受到环境污染、温度变化,甚至放射性物质的照射等产生的影响,从而造成的畸形怪胎。

“蛇吞象”的奥秘

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有的一次可吞食几乎等于自身重量的食物,饱餐之后又可以在几天或十几天后再觅食。它的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中的蚯蚓、蛞蝓、蜗牛、昆虫、蜘蛛以及脊椎动物中的鱼、蝌蚪、蛙、蜥蜴、蛇、鸟、兽等,还有的蛇类特化为专食鸟蛋。

蛇类对食物都是不经任何咀嚼而整体地囫囵吞下。较小的猎物捕捉后直接吞下;较大的猎物捕捉后先用身体缠住、缢缩,使其窒息死亡后再吞食。毒蛇则在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使其中毒麻痹后方才吞食。

“蛇吞象”是人们用来讽刺贪心不足的一个词汇,事实上,蛇类虽然不能“吞象”,但也经常吞食一些体型较大的猎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新界地区有一条蟒闯进牛栏,把一头出生刚4天、重约12千克的小牛吞了下去。在突尼斯与利比亚边界,人们发现在一条长8米、重1000千克的蟒的腹中竟有两只羊。

蛇为什么能吞下比自己大几倍的动物呢?这是因为它们的体内有一套特殊的构造。最明显的是头骨的变化,其颅骨结构及其与下颚关联的方式因适应吞食大型食物而殊为特化,颊部的上、下颞弓均缺失无迹,无泪骨、轭骨和上翼骨。方骨松懈地与颅骨连结,周围缺乏膜性硬骨的束缚,因而具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它的下颚的左、右两侧以韧带互连,可以左右展开,能造成蛇的嘴极度张大。人的嘴只能张大到30°的角度,可是蛇的嘴却可以张大到130°,甚至180°的角度。

蛇吞食大型动物的时候,气管会被堵住吗?不会的。因为它喉头的开口处在口腔底部前方,这里也是气管开口的地方。蛇吞食猎物时,可以活动的喉头便伸到了口外,这样它就能自由呼吸,不必担心气管被堵住了。

此外,蛇的消化道也相应地变成了一条与身体一致的直通管道,而且消化道的肌肉非常富有弹性,肋骨之间也是分离的。这样一来,它们吞食的体型较大的猎物就可以在消化道中畅行无阻了。

不过,如果猎物太大,也会出现意外的情况。例如,前面提到的在香港发生的蟒吞小牛事件中,蟒的胃就被牛腿撑破了。在蟒吞食鳄的时候,也有被破肚子的现象发生。

神秘的“第六感”

蛇类的视觉器官不发达,只在近距离感知运动的物体时才有效。蛇的听觉也比较差,但沿地面传来的声波可以通过方骨和耳柱骨传进内耳,所以蛇对振动极为敏感,这也是为什么眼镜蛇能随着耍蛇人的音乐而起舞摆动。

嗅觉才是蛇类所依靠的感觉。它们细长、分叉的舌上没有味蕾,但有丰富的黏液和许多的感觉小体。蛇不用张口舌头就可以自由伸缩进出,俗称“吐信子”,并能在口外左右前后摆动,然后将收集到的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再送入口腔顶部犁鼻器的两个囊内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产生嗅觉。

更为厉害的是,一些蛇还进化出了一种人类所没有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周围环境中非常微弱的红外辐射,即热源,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红外眼。例如,五步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等蝮亚科的蛇,在头部的两侧、鼻孔与眼之间有两个凹陷的窝,称为“颊窝”。颊窝膜把颊窝分隔为外室和内室,颊窝膜的上面分布着三叉神经末梢。内室由一细管通向眼前角,借助一小孔与外界相通,孔口有括约肌,保持与外界环境相同的温度,外室的开口直接与外界相通,朝向发出温热的物体,接收它发射出来的热射线。这样内外室温度不同在膜上形成温差产生电动势,通过神经传导到中枢,产生感觉。颊窝不但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分辨出千分之几摄氏度的温度变化,而且还能确定发出热辐射物体的位置,这对于夜间摄食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