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色鹿的故事

九色鹿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九色鹿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九色鹿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杂技剧;敦煌壁画;叙事角度;母性主题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17-02

取材于佛教故事,反映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内容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内容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在多种文艺表现形式上是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甘肃的戏剧创作以敦煌为源流,以丝绸之路为背景,以多民族为色彩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生产出了系列戏剧产品,在演出市场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在叙事内容上有比较突出的创新,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敦煌题材的文艺表现力。

一、《敦煌神女》对《鹿王本生》佛教故事内容的艺术演绎

九色鹿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经典形象,曾被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有动画版也有人偶剧,但是这次的杂技剧版本却把这个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加工,由原来的诚信、感恩、善良和坚持正义等传统美德的主题变成一个勇于自我牺牲、表现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的斗争主题。对经典《九色鹿》故事内容的改编体现了甘肃文艺创作者对佛教壁画故事的新理解、新认识,也抓住了时下文艺创作的主流话题。

《敦煌神女》的叙事情节以莫高窟为背景,在一座景色秀丽的山中,有一只双角洁白如雪、浑身是九种鲜艳毛色的九色鹿。渺渺宇宙,浩瀚的天空,艳丽的九色神鹿仙子飘然降临美丽的人间,构筑起人类的和谐与文明。九色神鹿仙子和黎民百姓沐浴着人间欢乐,突然一支恶箭射中了九色鹿仙,青年牧人将她相救,九色鹿仙对牧人产生了爱慕之情。数年后,神鹿仙子与牧人有了自己可爱的女儿鹿女。凶恶的火魔追捕九色鹿,他们杀人放火。为了不使百姓遭殃,九色鹿仙勇敢地扑向大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劫难之后,牧人相思成疾,卧床不起;鹿女思念母亲,悲愤中发誓一定要找到能使大地复苏、消灭火魔的法宝。在寻宝途中,鹿女遇见出行在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一些国家的国王,他们感动于鹿女的遭遇,慷慨地赠送宝瓶给鹿女,并告诉她千峰山上的万年雪水可使万物复苏。历尽千难万险后,鹿女终于取回了雪水,回到家乡,但是火魔又一次出现来抢夺宝瓶。争斗中,鹿女在急迫之下升到空中,把滴滴雪水洒向大地,神水用尽后又毅然刺破手腕让鲜血流入瓶中再从空中洒向火魔。殷红的鲜血化作朵朵雪莲,终将恶魔消灭,鹿女也倒在了这片养育她的大地上……人们把这段动人的故事刻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进行永远的纪念,让鹿仙和鹿女的精神万代相传,千古流芳。

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是第一个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搬上杂技舞台上的集歌舞、音乐、杂技、魔术与武术于一体的大型杂技剧,它不但填补了西北五省没有杂技剧的空白,而且还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让具有浓郁西北地域风情和神秘色彩的敦煌壁画故事以典雅优美的姿态呈现给广大观众。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鹿王本生》:

(一)《鹿王本生》是一个经典的佛经故事,讲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前生所经历的事迹。将佛经故事绘制成壁画,又由壁画改编成动画,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佛经原著中更加强调佛祖大慈悲和大无畏的救世精神,以及轮回转世。敦煌的九色鹿画目前仅存257一窟,采用横卷式连环画的形式,两头开始,中间结束。九幅画面分述九个情节:1.溺水人呼救;2.九色鹿经过水边;3.救人;4.溺水人向九色鹿发誓;5.九色鹿酣睡中;6.王后向国王述说梦见九色鹿,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7.告密;8.捕鹿;9.九色鹿控诉。

《鹿王本生》讲的就是佛陀前世转生成鹿王行善的神迹,规劝人们行善、慈悲并尊信佛陀的故事。善于说教的释迦牟尼,借用民间流行的传说,把佛教慈爱、善良和业报轮回等等教义贯穿于其中,告诫人们应克制贪欲,和平共处。故事主体因来源于民间,因而更容易深入人心,从而引起民众的信仰。

(二)1981年由潘兹编剧,钱家骏、戴铁郎导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九色鹿》可谓家喻户晓,流传甚广。

《九色鹿》从构思到完成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剧本早在“”前就写好了,因为它取材于佛教故事,并且当时人们认为这部片子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在期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被迫夭折,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才见天日。在某些层面,九色鹿的救人于危难之中、个体生命在整个大森林体系中的位置(放弃与拯救),还是有助于其时传统文化的重建与改革话语的需要的。如九色鹿所说,生命虽然可贵,而卑鄙和邪恶的生命终究要受到惩罚。《九色鹿》的故事出自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壁画《鹿王本生》。北魏时期的壁画绘画风格十分粗犷大气,隋唐时期的壁画绘画风格则更加细致丰满。《九色鹿》采用了北魏画风作为基调,同时融入隋唐时期的绘画风格。虽然动画片吸收了诸多风格元素,但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九色鹿》都保留了非常浓厚的敦煌壁画的味道。

(三)1985年由林文肖、常光希编剧并导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夹子救鹿》可能鲜为人知,但也极具特色,比较回归父性传统意识。

自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少年夹子心地善良,他不但十分孝敬父母,对森林中的小动物也如家人般疼爱。某天,国王带着狩猎队进山打猎,夹子心急如焚,连忙帮助鹿群躲进森林深处。但国王的马队依然紧追不舍,情况十分危急。不忍看到平静的森林被破坏的夹子连忙帮助鸟儿、松鼠、鹿儿等动物逃命。为保护鹿群,夹子想出一个妙计。他披上一张鹿皮装扮一头母鹿,朝着与鹿群相反的方向跑去。国王拉弓搭箭,瞄准了这头“母鹿”,一箭射去,正中夹子的心房。国王掀开鹿皮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孩。马队走了,鹿群回来了,它们围着夹子非常悲伤。鹿群们为了救活夹子,四处奔走。松鼠帮夹子拔去身上的利箭,几只小鸟衔来了仙草。在许多动物的帮助下,夹子终于睁开眼睛,坐起身来,他又复活了。

影片取材于敦煌佛教故事,富有敦煌壁画风格。本片于1986年获广播电影电优秀影片奖;1987年获第二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印度第五届库塔克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短片金像奖。

(四)2008年甘肃省杂技团出品了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目前在海内外演出了2600多场次,十分受欢迎。

二、《敦煌神女》的母性主题

《敦煌神女》是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佛教故事《鹿王本生故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主要表现“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的斗争,有着强烈的母性情感。

故事通过九色鹿仙赴汤蹈火救助黎民于火魔之爪,女儿鹿女跋山涉水、坚韧不屈求取神水,用自己的鲜血灌溉大地造福人类的动人故事,歌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神女”不惜牺牲生命勇于自我献身的伟大母亲的光辉形象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民族之魂,显示了黄河母亲护佑一方子民的西部文化意象。九色鹿仙与女儿鹿女对人间的拯救行动正沿袭了中华大地的女性的那种温柔和美、慈爱坚强的人格特性。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人类是由女娲娘娘造的,当西边的天塌地陷,人类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时,又是女娲娘娘炼七彩石补天,使人类获得重生,而女娲娘娘却永远地献出了她的生命。母性一直是人心中的强大关爱、保护和力量,也是为子女勇于献身者。

植根于敦煌文化的那种融贯东西的文化精神,特别是西域的民族文化,是很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与接受的。欢乐的原始森林、广袤的大漠戈壁、巍峨的雪山雪峰、繁盛的敦煌商贸市场、气派的骆驼商队,这些都是典型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特征。故事没有把男女的爱情放在首位来突出表现。小鹿女在母亲鹿仙牺牲后前赴后继,以弱小的身躯跋涉水、历尽苦难承担起救助苍生的重任,她实际上就是鹿仙的化身与再造,这个人神结合的小神女用生命创建了史诗般的英雄业绩。鹿这个生命本身的意象就很美。温驯善良、毛色美丽、体态大方,容易与人相处,是人类的朋友。但是杂技剧并没有重点表现她们的外形美,而是抓住了她们的行为美、心灵美来刻画。剧中弱化了牧人力量,传统的男性拯救女人与弱小的主题走向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此剧以女性为主体,正与黄河母亲的意象相照应,反映黄河上游的文化特点,构思新颖巧妙,大胆创新。

三、《敦煌神女》的杂技与叙事的完美融合

剧中使用的杂技技巧与叙事情节配合得十分和谐,很具表现力。大量运用了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作为表演道具,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一幕中使用了“耍坛子”“转碟”“蹬伞”“顶碗”“顶竿”等节目,表现黎民百姓繁忙而快乐的生活场景。碗、盘、坛、绳、鞭、竿、梯、桌、椅、伞、帽等等这些平凡的东西在杂技中变幻万状,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是劳动技能和民间游戏结合的产物。在第二幕磨难中,火魔鬼与它的爪牙们破坏老百姓的平静生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用了魔术喷火和棍棒刀枪这些作为暴力代表的武术技巧,让舞台上的戏剧冲突表现得极为激烈。在第三幕“寻求”中,为表现鹿女翻山越岭寻找神水时使用了“叠凳子”“蹬高梯”,把传统的杂技项目恰当地安置在这个情节上,很具体形象地让观众看出小鹿女攀登高峰的艰难与毅力,体现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勇敢顽强等精神特质。

参考文献:

[1]每日甘肃网.《敦煌神女》亮相赢得满堂彩[EB/OL].

http://.cn/system/2007/11/29/

010531983.shtml.

[2]苟西岩,陆定岗.复合杂技的盛宴――评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J].杂技与魔术,2008(02).

[3]占跃海.敦煌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图像与叙事[J].艺术百家,2010(03).

作者简介:

九色鹿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一、课型选择的背景

(一)基于第二学段课程目标

第二学学段课程目标关于“阅读”部分的核心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第二学段课型的纵向比较

三年级上册第10课《哪吒闹海》、四年级上册第13课《开天辟地》、第22课《九色鹿》就课文题材划分为阅读课,就内容则归类中国神话故事。

(三)基于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浅显易懂的内容、热烈的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早就根植于孩子内心。十岁左右的孩子很喜欢读故事,也乐于与同伴分享故事。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中年级语文教研组选择了四年级上册第22课《九色鹿》为课型研讨课。

二、课型特点

(一)课文体裁特点

《九色鹿》这篇课文通过电影式的蒙太奇“剪接”手法,通过三大场景所构成的整体框架——浓郁的童话氛围中展示出的救援、背叛和斥责的全过程,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简朴鲜活的语言层层铺叠开来。紧凑利落的文本结构里,合理晓畅的情节发展中,不知不觉地就冲击着读者的视觉和思维,就引发了读者的无限联想,就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就表现着充沛的情感体验。

(二)课文教学价值

1、让学生学会故事类文本的常用阅读策略。触摸文本语言,“初步体会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2、让学生受到诚信的价值观教育。从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构成来看,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三篇课文,主题非常鲜明,就是教人诚实,互相信任,讲究信用。

3、让学生继续学习复述故事,分角色表演故事。

三、课型研讨过程及成果

(一)课型研讨过程

第一次研讨:

“神话应该教什么?如何体现‘语文味’?”这是我们第一次研讨的中心问题。我们在研制神话故事的教学内容时考虑到了课型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试着梳理神话故事的教学内容:

   1、品味语言,抓住词语,学会复述,在复述中运用、内化。

   2、学习文本表达方法,能在实践中迁移、运用。

确定“一条金线”:感受九色鹿的美  贬斥调达的丑

    “玉珠”:救   卖   斥

第二次研讨:

“精炼教学内容,简化教学环节。”是我们第二次研讨的核心问题。执教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抛给了学生过多的问题,“大珠小珠落玉盘”穿在“金线”上的寥寥无几。我们再一次明确了教学“金线和玉珠”:

“一条金线”:九色鹿的美     

“玉珠”:通过环境介绍,九色鹿的外形、行为描写,感受九色鹿的美,以及通过调达的丑反衬九色鹿的美。

执教教师采用对比教学法,使九色鹿的美与调达的丑互相反衬,学生通过读文品读,感悟到九色鹿不仅外形美,而且心灵美。九色鹿的美,愈发显现出调达的丑,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通过这样一组词,学生对灵魂肮脏一词理解透彻。

第三次研讨:

“指导复述,体现‘语文味’。”是我们第三次研讨的方向,我们又回到第一次研讨关于“语文味”这一原点。探索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不仅仅引导学生学会重要词语、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精神,还要训练学生复述课文。我们提出复述整篇课文改为分段复述训练,即把复述内容分为三个板块,分别在“救、卖、斥”这三个环节中实施。

九色鹿的故事范文第3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课文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让学生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鹿吗?都见过什么鹿?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大家瞧!它来了。(出示课件)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民间故事《九色鹿》(板书课题)

2、生思考:九色鹿是一只什么样的鹿?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第1小节

1、出示九色鹿样子的课件

2、师:你能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九色鹿的样子吗?

生:“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师出示课件)

教师抓住“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通过读让学生体会九色鹿的漂亮可爱。

(二)学习第二段:第2~5小节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问题:九色鹿是在什么情况下救落水人的,当时的情形怎样?

生:九色鹿在河边散步,听见有人喊“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生: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这个句子,读中感悟情况的万分危急。

2、师:九色鹿救调达犹豫了吗?

生: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立即。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立即”,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读中体会。

师:你从这句话可以九色鹿的什么精神?

生:乐于助人。

生:奋不顾身。

生:见义勇为。……(板书)

3、师:落水人叫什么名字?他得救后是怎么做的?

生:名叫调达,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板书: 救调达)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叩头” “感激”等词,范读、练读、指名读,读中感悟。

4、师:九色鹿说什么话了呢?

生:“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师出示课件)

教师指导问学生,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九色鹿心胸宽阔。

生:九色鹿有不图回报的品质。(生畅所欲言)(板书:不图回报)

教师指导学生读中体会九色鹿的品质。

师:调达又做了什么?

生:他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师:假如你是调达,你会起什么样的誓言?

生:我调达发誓决不说出你九色鹿的住处,如果违背誓言,我就天打五雷轰……

5、教师小结:是呀!生活中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学会感激、感恩,调达按照他的誓言去做了吗?调达的誓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他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6~9自然段,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学习第三段:第6~9小节

1、分角色朗读,思考:调达做了些什么?

2、交流思考题。(告密、带路)

3、师:调达为什么会这样做呢?生:因为他看到了重金悬赏的皇榜。

4、想象说话练习。

师:是呀!重金悬赏的诱惑太大了,同学们想象一下,面对重金悬赏的皇榜,调达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这下发财了。

生:我可以拥有许多金银珠宝。

5、这是那个又是叩头,又是感激,又是郑重起誓的调达吗?想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生: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他的行为太可恶了。生:我非常痛恨调达。

6、九色鹿面对自己曾经救过的调达背信弃义领着国王的军队来捉它时,它心里怎么想的?

生:非常生气。

师:它向国王说了什么?

生:“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出示课件)

真是太令人气愤了!让我们一同来斥责这个小人吧!齐读这段话。(板书:出卖)

师:什么是见利忘义?他见到什么利?忘掉了什么义?(板书:见利忘义)

生:见到的利是看到了金钱,忘掉的义是九色鹿的救命之恩。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4、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课件)

生: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板书:背信弃义)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生: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生:调达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九色鹿得到了保护。……

师:假如你是国王,你会如何惩罚调达呢?(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师领读最后一段话。

5、师:九色鹿终于躲避了这场灾难,它能够化险为夷、保全自己的性命靠的是什么?生:智慧。

师:它在国王面前表现得怎么样?生:镇定。 生:沉着。生:机智。

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危险,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三、总结课文

1、故事学到这里,说说你喜欢文中的谁?最不喜欢文中的谁?(学生说出各自的看法,情绪高涨)

2、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怎样一个人?

教师点拨:联系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歌中所唱“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教育学生要做光荣之事,拒耻辱之行,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守信用。(出示课件)

3、知识延伸:如果调达再次落入水中,你会救他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正确引导)

九色鹿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一、学案先学

布鲁姆说过:“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达到高水平的掌握。”要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巨大潜力。

1.精心编制学案

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为学生提供能够引导他们学习的学案。

(1)准确定位学习目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科书和课程标准,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如复述课文不能降低为照着课文讲,学古诗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诗歌的意思、体悟到诗人情感的层面上。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目标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例如,《九色鹿》学案中可以确定如下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用心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3.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清晰呈现自学要求。把自学要求清晰地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教师任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学法指导。无论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还是预习、复习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例如,《九色鹿》一文的学案可多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实施教学前进行总体学法提示: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熟课文。②细读感悟,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用心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初读课文时进行学法指导:①遇到不认识的字翻看生字表和查字典,把字音标在生字上拼读两遍,再连成词读两遍。②遇到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打结的地方回头再读,一直读到通顺为止。二是自学内容。把教材内容通过一些统领性的问题有层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如《九色鹿》学案就有这样一个自学内容:仔细读课文中描写九色鹿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把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在书中作批注。这样的自学内容外延很广,能够引领学生学习整篇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

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

(1)个体自主学习。教师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或者其他可利用的时间简单地作学前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课前自主学习。主要是费时但比较简单的内容。例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查阅相关资料等,为课堂自主学习做好准备。如《九色鹿》学案中设置的课前自学内容是:①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九色鹿的句子,分别认真读两遍所画的句子,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想一想:这一个句子写出了九色鹿的什么特点。②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调达的句子,认真读两遍所画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想一想:这一句写出了调达的什么特点。③上网查找一个关于敦煌壁画中的其他故事,搜集有关讲信用、知恩图报的故事。学生根据这一内容自主学习,能够为课堂上深入探究九色鹿和调达的形象做好铺垫。二是课堂自主学习。课堂自主学习的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九色鹿》学案中可设置如下课堂自学内容:①研读九色鹿 。仔细读课文中描写九色鹿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把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在书中作批注;小结一下九色鹿的特点;小组间练习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几句话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九色鹿的特点的?②研读调达(略)。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个体自主学习中有些问题解决不了,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兵教兵,即小组内较好的、已经学会的学生教较差的、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二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难度较大的问题。

二、顺势后教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提问等形式进行学情调查,为后教做好准备。

1.展示交流中点拨

展示交流不是让学生按学案顺序把答案读一遍,而是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暴露的倾向性问题组织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九色鹿》展示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围绕“九色鹿和调达各有什么特点,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这个话题进行。在交流九色鹿勇敢、睿智这一特点时,学生遇到了困难,我及时点拨:面对国王带领的军队,九色鹿怎么做的,要是一般人会怎样。学生通过想象对比,很快领悟到了九色鹿的勇敢、睿智。

2.深入探究中指导

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在《九色鹿》展示交流中延伸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九色鹿又一次看到调达遇险,九色鹿会怎么做呢?学生精神又高涨起来,我让学生围绕做法、原因的思路组织语言。

九色鹿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壁画意义;美术教育;积极意义

我国壁画艺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其中敦煌壁画享誉世界,不仅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还在于它融合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多方文化,是属于整个世界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细细挖掘、品味。美术教育重点在于实施美育,核心是审美教育,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欣赏美术作品提高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培养健康审美感受和高雅的审美趣味,同时通过艺术熏陶,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创新发散思维。其中,壁画艺术对于美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主要以敦煌壁画为重点阐述对象,分析壁画艺术对于美术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壁画作为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精妙的结构布局、灵动的人物造型、细致的线描勾勒、大胆的赋彩设色等在美术史上的价值都是极其珍贵的,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壁画艺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欣赏壁画艺术,外在形式美是浅层次的美,藏于画作形式美之下的内涵意蕴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深层次的美。敦煌壁画不仅画面美,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胜在风采,胜在气韵,壁画中人物形象的描摹细致生动,形神兼备,无论神佛菩萨,还是英雄凡人,都有着细致入微的神情和气韵刻画,有的人物形象神思飞扬,有的人物形象肃穆俨然,给人以无限的心灵激荡。除了人物形象神情的细致刻画,动作的表现也是意蕴无限,敦煌壁画中人物千姿百态,行、立、坐、卧,每一形象不同的动作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意,同时也反映出该人物精神心灵世界,令人遐想无限。在美术教育中,通过让学生欣赏敦煌壁画的经典作品,分析壁画中的深层意蕴,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二、有助于学生的道德教化

审美鉴赏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而壁画艺术正是融入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助于学生的道德教化。如敦煌壁画中,大多壁画都有深刻的意蕴,学生在欣赏学习的同时,心灵能够受到滋养和进化,在学习壁画知识的同时,深刻的内涵、法理能够促进道德内化,从而得到情感陶冶。如第257窟《九色鹿本生》的故事,讲述九色鹿善意救助溺水之人,溺人却见利忘恩,将九色鹿的行迹告诉想要捕捉九色鹿的国王,最终国王得到事情因由,下令此后禁止猎捕九色鹿,而溺人卑劣的行为也受到了上天的惩罚,最终全身生疮。壁画生动的向我们讲述九色鹿与溺人之间生动的故事,没有强制的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训诫,而是以感性化的故事将“善意”“道德自律”的道理娓娓道来,发人深省。在美术教育中,壁画所体现的道德教化,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将思想道德中的大道理通过蕴涵着内涵和情感的故事、画面表现出来,唤醒学生的感性思维,并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化。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教育还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壁画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其中广泛反映了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的关系,学生在欣赏和品评壁画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扩充文化视野,使学生具有历史文化视野和人类艺术文明视野,不断丰沛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国壁画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人物画、装饰图案画、山水画、动物画、宗教故事绘画等等,不同壁画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敦煌壁画中以宣扬佛教文化为主,如《鹿本生故事》,教化人“善意”“道德自律”的道理;也有展示东西文化差异的画作,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画作,如《福田经变》的专题壁画,广泛反映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还有表达艺术美的壁画名作,如著名壁画《飞天》《千手观音》,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被后世人们挖掘,将壁画换另外一番面目,改变成震撼人耳目的音乐、舞蹈。

四、结语

壁画艺术是我国的艺术文化瑰宝,我国的敦煌壁画更是享誉世界,尚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领悟的无穷艺术文化魅力,壁画艺术对于我国美术教育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教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我国美术教育应该加大壁画艺术的教育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壁画、欣赏壁画、理解壁画,进一步领略艺术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作者:荣梅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九色鹿的故事范文第6篇

一、提供重点词语,让学生说得完整、连贯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词是字、句、段、篇的纽带,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如何利用文本中的生动词语来引导学生说话,进行语言实践呢?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螳螂捕蝉》(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师: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想想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 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学生听写后,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老师边讲故事,边在大屏幕上出示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师: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现在请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尽可能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指名汇报讲。)

学生讲述。(略)

薛老师先通过听写五组词语,帮助学生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梗概。然后,教师联系这五组词语示范讲述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接着,学生根据五组词语和插图自由练讲。这样的“说”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媒介――词汇,学生凭借这些词语不仅能把故事说得完整、连贯,同时也提高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二、发挥范例作用,拓宽学生说的思路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某些“说话思路”教师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供范例。一个典型的范例,就是“说话思路”的直观图解。例如,贾志敏老师在教《卖鱼的人》一课时,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拓宽了学生说的思路。

师:看完课文,同学们知道作者感到疑惑的是什么吗?

生:一向诚实守信的卖鱼的人没有把鱼送来,让作者感到疑惑。

师:卖鱼的人为什么没有把鱼送来呢?

生:送来了!他把鱼放在柴堆下,大花猫把鱼叼走了。

师:对,鱼被猫给叼走了,作者的疑惑解开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奇怪的问题你们会问吗――让我奇怪的是/疑惑的是/想不通的是/想不明白的是,我们平时是怎么买的,而课文又是怎么买的。会说吗?举个例来说,我们平时是大白天到市场上去卖/买鱼的,而他……(将日常生活与文本对照着说,加强了对“疑惑”一词的体验。)

生:让我疑惑的是我们平时都是按斤两计算的,而他这种卖鱼方式很奇怪。再说了,我们都是到市场上去买的,而他却是早上四点钟把鱼挂在屋檐下,然后再回来收钱。这样卖鱼我真的想不通。

师:谁再来说一说自己的疑惑?

生:让我想不明白的是平时去市场上买鱼都是讨价还价的,而人们买他的鱼却是要多少就给多少。

师:是啊!平时我们买东西都会讨价还价,而卖鱼的人却是一口价,你们说的都是些让人疑惑的现象。但是只要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就明白了,那就是卖鱼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生1:是个诚实的人。

生2:是个守信的人。

师:好,我们就取一个词,叫诚信。(板书:卖鱼的人是个诚信的人)正因为卖鱼的人讲诚信,所以――(运用关联词引导孩子说,弄清语意的逻辑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卖鱼人是个诚信的人,所以祖父和全村的人都非常信任他。

师:说得好,还有呢?

生:因为卖鱼的人是个讲诚信的人,所以他要多少钱,祖父和全村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给他。

师:对,就因为卖鱼的人是个讲诚信的人,才会出现这些让人感到“奇怪的”、“疑惑的”现象。那就读读“诚信”二字。

生:(齐读)诚信。

在这一课堂教学片段中,贾老师很注重口语训练,但他不是让学生泛泛而谈,而是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生活对照着说、运用关联词语理清逻辑关系说,这种“说”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而且拓宽了说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培养“说”的智慧,让学生有理、有据和有序地表达

“说”的智慧其实是思辨智慧的外显,是思想与语言的和谐共舞。古人云:“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狮。”这就是“说”的智慧。我们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关注、领略课文中人物“说”的智慧,并在慨叹之余去学习和借鉴。

例如,我在教学《九色鹿》(苏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九色鹿短短的四句话就让国王改变了主意,让自己化险为夷?随即出示这段话――

“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国王听后,狠狠地斥责了调达,并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生1:九色鹿先引导国王回忆一段故事,让国王认清眼前的调达是个卑鄙的小人。

生2:九色鹿将一个卑鄙的小人与一个仪表堂堂的国王放在一起,通过反问,让国王感到很惭愧。

师:其实,这是对比的语言智慧,通过呈现两个人物形象,让国王自惭形秽。

发现了这种说话的智慧,慨叹之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以内化、借用,培养“说”的智慧。

师:同学们刚才领略了九色鹿“说”的智慧,请同学们在这段话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词语,让调达变得更丑恶,让国王感到更惭愧,使语意的对比更加强烈、鲜明。

生: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九色鹿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的河水里救了他。他叩头发誓永不暴露恩人九色鹿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呈现更丑的调达)您作为堂堂一国之君,万民表率,(呈现更美的国王)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强烈的反问唤醒国王的荣辱是非观)

学生带着目的说。(略)

教者先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领会九色鹿说服国王的智慧,继而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学生有理、有据、有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四、学习文明礼仪,让学生说得大方得体

关于口语交际的礼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并挖掘教材中此类资源,并以之为范本,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中发现规则,在迁移实践中形成能力。正如吴忠豪教授所说,学习得体地称赞别人,这是口语交际的范畴,是语言运用的规则,也是语文课重要的教学任务。

请看吴忠豪老师教学《称赞》(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片段。

课文段落: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真的吗?”小獾高兴极了。

(一)感悟理解,发现规则

师:同学们,刺猬和小獾是怎么相互称赞的,请你们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下面哪一句话称赞得最得体?

A.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B.你真能干,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板凳!

C.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真好!

学生联系课文中关于“小板凳做得很粗糙”的描写进行比较,发现B句和C句都有过分夸赞的意思,最得体的称赞应该是“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二)迁移实践,形成能力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读读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

(学生分角色朗读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

师:同学们,我们来评价这几个同学的朗读,读得好的同学该怎么来称赞,读得不怎么好的同学又该怎么来称赞,看谁称赞得合适。

(学生发言后,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称赞别人要恰如其分,说话要得体,否则就会给人虚伪、迎合别人的感觉。

以上说话训练,教师引导孩子从“晓理”的角度表达自己对别人的赞扬,怎能不让听话人为之动容?这就是说的儒雅!相信通过课堂上“说”的礼仪熏陶,学生的“说”一定会渐显大方得体!

九色鹿的故事范文第7篇

一、 利用经验差异巧生成

韩雪屏教授指出,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用文本丰富的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用文本规范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语言”,为学生言语表达提供高规格的言语范例,进而达到“以他人成熟的言语经验,来引导青少年学习语言,形成自己的‘应用语言的能力’”。实际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能够抓住并利用这种“言语经验”之间的差异,作为感悟理解的切入点、言语训练的生成点,进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自己的“应用语言能力”。

如《一路花香》一文的教学:课进行到最后一个板块,我打算指导学生概述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挑水工和一只破损的水罐”“挑水工和一只坏水罐”“挑水工和一只破水罐”……故事中对这只水罐的称呼是“有裂缝的水罐”,我正打算板书的也是“有裂缝的水罐”,但是没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有裂缝的水罐”。“有裂缝的水罐”和“破(坏)水罐”一样吗?潜意识中,我觉得这是宝贵的生成性言语训练资源。“小朋友们,故事中是怎样称呼这只水罐的?”同学们迅速到故事中寻找,片刻即得“有裂缝的水罐”。“那故事中为什么不说‘破水罐’‘坏水罐’?‘有裂缝的水罐’和‘破水罐’一样吗?”我边说边板书这个短语,同学们陷入了短暂的思考。“好,现在我就称呼你‘一只破水罐’‘一只坏水罐’,你会怎样给我解释?”“我不是坏水罐,我知道你认为我是坏水罐的原因,因为我只能运半罐水。但是,你知道渗出的那半罐水去哪儿了吗?它浇灌了小路边那些美丽的花儿。如果没有我的这条裂缝,你能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吗?记住,‘有裂缝’并不意味着全‘坏’了!更不是‘破’!”

……

面对同学们精彩的回答,我不禁为自己的顺势引导而高兴。我也兴奋而又幽默地评价了同学们的回答:“噢,原来如此。”“看来,我也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的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同学们接着说:“泰山!”他们说完了,顿了顿,我才接着说:“有眼不识有裂缝的水罐!”“哈……”他们开心地笑了。

在这样轻松而富有情趣的交际情境中,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主要借助文本语言表达出来,实现对文本有效的理解、积累与运用。

二、 构建开放话题促想象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如何才能保证给予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时空?那就是结合文本内容、学生学段阅读心理,准确建构主话题。如《田园诗情》一课,在学生真切感悟荷兰诗意般生活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主话题引导学生想象,扎实进行言语训练。

师:小朋友们,作者最后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觉得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

生:自由自在、绿意盎然、悠闲自得……

师:下面就让我们在想象中,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兰。现在假如你就是荷兰原野上一只小牛犊、一匹骏马或挤奶人等等,你会干些什么?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写下来。(生想象写作)

师:谁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假如我是荷兰的一只牧羊犬。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我会在狗窝里睡大觉,不,应该是和我的同伴在一起睡大觉。我还会追小鸟、小鸡,还有烦人的地鼠;跑来跑去,数着羊群;我还会和我的同伴追狼、看骏马赛跑;晚上再回到我的小窝里睡大觉。

师:想象得真奇妙,只是荷兰原野上有没有牧羊犬,还得再查证。

生:我是荷兰原野上的一只小牛,生活在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有时,我会飞快地从山坡跑到山下的湖边喝水,或者美滋滋地照镜子。我还会和一些伙伴比赛跑步,我最喜欢去湖中游泳,像个无人看管的孩子。跑到岸边上来时,我会摇头摆尾,把水溅得到处都是。这样的生活真是自由自在啊!

“现在,假如你就是荷兰原野上的一只小动物,你会干些什么”?构建一个开放性话题,通过角色体验,拓展想象。“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引导学生发展语言的同时,与文本语境深度融合,他们将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三、 链接经验世界精表达

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前理解”参与到阅读中来。阅读中,能否有效链接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是阅读能否深入的前提。

1. 语料激活,范式表达。探究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发现并确定文本蕴含的听说读写训练点,进而在听说读写中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在“读进去”上指导过于精细,却在“用得出”上显得很粗放,忽视指导“用得准、用得精、用得好”。例如,教学《说勤奋》一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勤奋之于成功怎样?”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概述表达能力。一般教学中,我们只满足于学生“勤奋对于成功来说很重要”这样浅层面的表述。其实,我们的引导还应该再向前一步,努力使学生的表达“比以前更好些”。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式表达,这才是学语文、学语用,才是语文课需要着力去做的事。

2. 引入新词,趣味表达。《九色鹿》第1自然段: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称它九色鹿。

学生们读完后,我问他们:“你们觉得九色鹿怎么样?”“美丽”“好看极了”……同学们纷纷说。

“用我们时下的话来说,就是九色鹿颜值――”

“颜值很高!”坐在前面的戴子浩抢先回答。

“还可以说九色鹿颜值爆表!”坐在后面,一向沉稳的张冉冉说。

“哈哈哈……”同学们听了觉得很好玩,高兴地笑了起来。

随着社会发展,汉语言宝库也在不断更新丰富,我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言语内容及形式,要引导学生不但向文本学语言,还要及时向生活学语言,学的机会就在文本与生活的交汇处,这样,阅读教学也就有了活力和趣味。

九色鹿的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敦煌艺术;动画;传承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82-01

敦煌文化遗产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块瑰宝,融合佛教、儒道及多种艺术为一体,体现出极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我国近几年的动画作品中,一些传统的创作表现形式基本消失,所以在开发敦煌壁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能否通过动画形式将敦煌艺术很好地传递给更多人。

一、敦煌艺术在动画中的再生

动画艺术与敦煌艺术有诸多相似性。动画主要利用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设计者将虚拟概念转变为视觉符号形式的过程,即对视觉元素进行拆分、组合、设计、布局的一系列过程,这就会涉及我们通常在动画设计中的造型风格、色彩构成等元素。[1]

(一)剧本创作素材。1.原型故事类。这类动画片的剧本取材于敦煌壁画故事,如动画作品《九色鹿》,源于莫高窟257窟中的壁画,该壁画人物形象表现并不多,其核心在于传达故事进展。动画需要将每一段核心内容加入衔接部进行故事改编,使之具有故事的连续性和逻辑性。2.意象故事类。动画剧本创作是建立在表达对敦煌文化精神的崇敬之情上的,表现对佛教文化及生活的神往与想象。这类动画剧本均无明显的叙事要素,不以起承转合作为要求,而是以凸显意境为先。3.原创故事类。这类动画创作以敦煌历史文化为题材,或改变故事本身的时间空间,或为原型故事加入时代元素,较大篇幅地改编古代敦煌文化中的信息。

(二)线条造型手法。从十五国到元代,以线造型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特点。[2]敦煌壁画运用生动且随意的线条描绘,流露出本质之美,永恒之美。我国的传统动画也运用线描手法进行动画形象塑造。在动画的发展过程中,老一辈艺术家将动画线条的特征基本概括为准、挺、匀、活。[3]

莫高窟的唐代飞天壁画,整体运用淡墨色来勾画人物的形象,部分人物的面部则用朱红色进行二次勾勒上色。在描绘飞天的重要部位时,运笔则较轻徐、缓慢。飞天各异的动势情态,运用抑扬顿挫的线条描绘,给人以畅快淋漓、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如图1。

(三)空间透视关系。敦煌壁画的透视建立在动点、散点透视的基础上,观者通过眼睛观察不同位置环境情节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4]其善于表现无限的范围,空间结构自由多变。在动画《九色鹿》中,对于空间的表现同样是缺乏透视的,如山脉的前后空间关系常给人处在同一空间维度的感觉。动画中加入少量的虚实手法,如远处山脉的虚化处理和空间的雾化效果,让人感到山脉在空间位置上渐远。

(四)色彩绘制风格。敦煌壁画发端于佛教的传入,其目的在于宣扬政教服务,故用色习惯上充分融入佛教色彩,颇具中国绘画特色,使得彩绘艺术成为敦煌艺术的主要成就。如动画《九色鹿》,开端沙漠中的点点绿洲;随之而来的乌云密布;冬季的森林笼罩在茫茫白雪,同时,短片中多处运用了大量熟褐色,不仅彰显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也符合敦煌壁画的用色特点,并且给人营造了久远的历史感。

二、敦煌艺术在动画中的传承

在动画创作中,如何开发利用好本民族的灿烂文化,成为当代动画创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振兴我国动画产业的一大使命。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人们的情感融入其中,这样的动画作品才称得上成功。只有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广为传播。敦煌壁画本身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色已经为我们创作新的动画风格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5]凭借动画艺术时代感、时尚性的特征来推动敦煌艺术在当代年轻人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陆丽娟.现代装饰艺术借鉴敦煌艺术元素的教学思考[J].高教论坛,2010,(9):74.

[2]吴荣鉴.敦煌壁画中的线描[J].敦煌研究,2004,(01):42.

[3]刘海.F代动画线条对敦煌壁画线条的继承与发展[J].新一代,2012,(7):60-61.

[4]徐辉.论敦煌壁画的透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141-143.

[5]高秀军.敦煌壁画形象到动画形象的转化探析[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