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文章

好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好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好文章范文第1篇

我今年78岁,时常因家庭琐事,儿女不如意而悲观失望,愁眉苦脸……我阅读《切莫“情绪龙钟”》(2010年9月上)一文后,自己给自己“松绑”,这块心病解除了。感谢《老同志之友》如雄鸡晨鸣,叫响了我的生活,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充实快乐。

辽宁省盖州市辛志海

编辑回复:有人说,生活可以将就,也可以讲究。将生活变成生存是一种返祖现象,将生存变成生活是一种创造性艺术,愿每位读者朋友都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创造美好。

为缺一期而遗憾

去年年末,因单位新老财会人员办交接,我们1月份的杂志没订上,因此年初时有打电话来问的;有登门咨询的;还有位患病的老领导,因天冷站在窗前手举《老同志之友》摇晃。他们想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怎么1期的杂志没有来?从这份期盼中我看出,《老同志之友》真是这些老同志的朋友了,少一期他们都深觉遗憾。

吉林省通化市张立荣

编辑回复:感谢读者的厚爱,因错过邮局订阅期而没有订全本刊的朋友可以直接汇款到本社,我们会尽可能帮您补全所需杂志。

《养生“排毒”法》

小册子太好了

收到《养生“排毒”法》小册子非常高兴,一气读完。因为过去常看到这有毒那有毒的,怪吓人的,但对毒是哪里来的,藏在哪里,有哪些害处,怎样排法,一知半解。这本小册子把我的这些疑问全解答了,感谢你们,感谢王禹主任。

吉林省吉林市 许语

编辑回复:借此机会向那些积极向本刊推荐健康话题和素材的朋友们致谢。

句句说到心坎上

我自2008年起订阅《老同志之友》以来,越读与她的感情越深,与她已经成为了挚友,尤其是对《说长道短》这一栏目的文章更是情有独钟。如近期刊发的《正人要先正己》、《善待他人是美德》、《牵牵父母手》……真是太好了。文章的字不在多少,字字有分量;话不在长短,句句说到心坎上。

辽宁省抚顺市张绍华

编辑回复:美好的言行总能起到鼓舞人、温暖人的向上的力量,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故事发生,并通过我们杂志口口相传。

好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前提 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观,是看;察是仔细地看,并做调查。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

首先,要培养观察的兴趣。平时我出命题作文,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必须对生活经过认真观察才能写好。我要求学生写现在的同班同学,如《我的同桌》《我们的班长》等,如果同学们对写作对象不作认真的观察是难以完成的。这样的命题作文,学生不仅懂得怎样观察生活,而且深深感到观察能力的好坏,关系到作文质量的高低,因而也就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另处,我时常引导同学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大自然的美来唤起同学们的美好情感,激发他们认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我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里,随时可以看到赏心悦目的景物,譬如,雨后初晴,碧绿的芋叶上挂着晶莹的小水珠,微风吹来,水珠在宽大的芋叶中滚动着,一闪一闪,活像滚动着一粒粒珍珠,也总是掉不下去,太美了……学生们尝到了观察的甜头后,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一般人的兴趣往往很难保持下来,学生也不例外,所以要把这种浓厚的观察兴趣保持下来,还需要惊人的毅力,许多科学家都有着极其浓厚的观察兴趣和非常惊人的观察毅力,被英国大生物学家誉为“举世无双的观察家”的法国科学家法布尔,为了观察鳖甲蜂捕捉囊蛛的动作,他曾花了好几个星期,寸步不离地注视一堵古老墙头上的鳖甲蜂。为了观察雄槲蚕蛾如何向雌槲的求婚,他居然花了整整三年时间,而当观察正要得到结果时,不料“新娘”被一只螳螂吃掉,于是他不得不从头观察起,再花三年时间,终于写下了准确的观察记录,获得了研究成果。

观察要细致。观察所得,固然与各人的观点、立场和思想方法有关,但也与各人是不是仔细观察有很大关系。因为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了解得全面,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看出每一方面的特点;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了解得深入,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事物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看到每一个方面特点的实质。《核舟记》这篇说明文,最能说明观察要细致。一个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家王叔远能够刻许多东西(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因势象形,情态毕现,可说雕工精巧之至。要把这些说明清楚不细致观察行吗?你看他在一个小小的核桃上刻了多少东西,而且各具神态,各显风采。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观察细致?方法有二。

其一,是统观全局,区分主次。

《核舟记》作者先观全舟,把舟首尾打量一番,然后简要介绍核舟: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有两粒黄米那么高。可谓短矣,也可谓矮矣!然而,在如此小的桃核上,却刻出了许多东西。接着突出主体,写舟中。开敝的船舱,船舱上有船篷;旁边还开了八页小窗;左右还有相对的花纹栏杆;栏杆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青色的颜色涂在字迹之上。雕刻者雕工精巧,观察者也体察入微。不仅写得细致。而且写出了神情,写出了诗意。这就是作者观察之后所得出的总印象,既有全局,又分清了主次。

其二,是细察局部,次序井然。

重点写了舟中以后,再写船头、船尾,最后写船背。有头尾,有正反(背),真是翻来覆去发微显隐。船头坐三人,中间是坡,右边是他的朋友佛印和尚,左边是朋友――文学家黄庭坚。这还是静止的人物,下面接着写出了他们的动态神情:东坡的左手抚摸黄庭坚的背,而黄庭坚呢?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佛印和尚呢?袒胸露乳,抬头仰望,好像佛学家出神入化、超凡出俗的样子:他右膝卧倒,左臂挂珠,好像口念弥陀,静观默察。写完船头写船尾,自然顺当。有舟无楫,当然不合情理,所以说:“舟尾横卧一楫”。有楫而无人划桨,自然不切“大苏泛赤壁”这样的主题,于是写“左右舟子各一人”。(舟子,就是划船的人。)这两个人干什么呢?右边的那一个,右手扳着自己的右脚指,像呼叫的样子。左边的地一个,右手拿蒲扇,好像在看火炉、细听茶水煮开了没有的样子。船头船尾的人物,相互对照,构成了一幅大苏泛赤壁的神异图画,这样既主次分明,又联成一体;既静中有动,又动静皆宜。正面看过了,又看背面,背面记刻着年月、刻者姓名地点以及刻镂的图章。舟中、船头、舟尾、船背、次序井然。

《核舟记》把盈寸之舟分为四个部分(舟中、船头、舟尾、船背)进行观察,最后加以综合、提炼,把核舟所刻的人物一一点数,借以构成小和多的对比,突出了它的特征:“技亦灵怪矣哉!”说明我国古代手工艺品的工艺水平是很高的。观察人,也是这样。过去我班里有孪生兄弟如智和如仁,他们的相貌、身材,说话的声音、神态几乎是一模一样。起初我也分辨不清谁是如智,谁是如仁,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如智的耳尖比如仁的稍翘一点;他们的性格也有些不同:如智比较好动,如仁则比较文静。

好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好文章;文艺学;多学科;现实语境

“好文章”概念最早由陈洪等先生提出,指的是“经典汉语”的文本。而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学教材在篇目选择上无限延伸,留给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越来越小。很多文章学生都已学过,有些文章虽没学过,但因其经典性,学生对其已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提出通过改变教材篇目达到改变教学内容之目的。但由于“好文章”的经典性,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择篇目时又往往难以割舍。因此,在教学篇目难以做更多扩展的情况下,教师只能在深度上对文章做进一步发掘,努力将课上得有深度和内涵,体现出不同于中学语文的跨越感,显示出大学语文的高级性。

一、在文艺学领域进行延伸,引入新方法

(1)在文学史坐标中审视文章。文学史是描述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教材所选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好文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体现着文学史的演变。因此在历史视野中探讨文章独树一帜的思想和艺术,凸现其意义与价值就是教师要做的。在文学史坐标中审视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以前所学的文学知识,将所学的零星的、分散的内容进行巧妙整合。语文教师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策略,努力付诸实践。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在篇目设置上缺乏系统性,教师习惯于孤立地评析文章。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已有人意识这一缺憾,他们将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来建构,按文学史体系来编写大学语文教材。这一做法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系统化起到重要作用。但它毕竟是着眼于宏观层面的考虑,在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落实到微观层面的文章解读。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很多大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众所周知,与之同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就诗歌这一体裁而言,仅唐代就有180多首。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说明在众多文本中《长恨歌》脱颖而出,被选入教材的理由,就应该在文学史的坐标中进行上勾下连,左顾右盼,增补大量文本。通过对比阅读,深刻了解《长恨歌》微妙复杂的思想内涵与精湛高超的艺术描写。

(2)运用文学理论与批评知识解析文章。作为最后阶段的语文教育,大学语文要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即当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自行分析“好文章”蕴含的深意,揭示其艺术的独到之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授学生以“鱼”,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授学生以“渔”,即不再侧重零散、片断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个案学习让学生总结规律、掌握方法。基于此,教师在分析文本时需穿一些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知识,将知识与理论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文章解读一定会涉及其作者,笔者以这一常见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探讨。基础教育时期侧重于知识传授,对作者人生经历进行的是介绍。高等教育时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对作者进行的是探究。要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思想状况与作品有机联系起来,那么就需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作者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出其人生经历对情感、思想、性格、心态及至文学创作的影响。如我们了解白居易与青梅竹马的邻女湘灵相知而不得相守的情感经历,是为了理解这种憾恨之情如何投射在《长恨歌》中,进而影响了诗歌的主题。我们学习《天才梦》作者张爱玲的人生经历,是为了理解其经历如何造就了她对人生世事的认知,进而影响了她的创作,故而能在文章中发出“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客观、冷静的人生感慨。这样的探究解决了长久以来文章与作者讲读分离的情况,使课堂教学内容成为紧密的有机体。

(2)结合文化现象解析文章。大学语文所选文章多是经典文本,具有永恒而持久的魅力,超强的文化影响力。当前出现了很多以之为母本而进行的再创作,此类作品是经典文本在当代的一种存在方式,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作为年轻人,大学生对这些创作,颇为好奇,甚为关注,教师有必要将其引入课堂,进行探讨。一方面,为了拉近学生与教学对象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对一些好的新创作加以借鉴。如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新得》等。该类作品都是知名学者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对古代经典做出的新解读,融入了他们对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生活具有启示意义。教师在讲授先秦散文时可以适当借鉴。此外,当前有些流行歌曲在创作时融入了很多古典因素,出现了诗意的回归,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教师可以将这一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引入课堂加以借鉴。如讲《蒹葭》引入台湾女作家琼瑶谱写的电视剧插曲《在水一方》,讲《渔父》引入蔡琴演唱的歌曲《屈原》,讲《诗经・邶风・击鼓》引入歌曲《最浪漫的事》,讲《上邪》引入《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等。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创作都可以借鉴。文章解读尽管是开放的,但其中仍蕴含着比较稳定的、不变的思想。而有些创作,缺乏严肃性,淘空了原作的艺术灵韵,丧失了原作的深刻意蕴,如《戏说诗经》、《悟空传》、《水煮三国》、《麻辣水浒》、《大话红楼》等等。对于这类大话或恶搞式的解读,教师将其引入课堂的目的不在于借鉴,而在于引导学生用审慎的态度去看待这一过度阐释,坚持一定的批判立场。最后需指出,不管是借鉴还是批判,文章才是我们探讨问题的落脚点。通过了解文章在现代的传承,激发起学生对原作探索的欲望,在传承中通过比较凸显文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由此学会思考一些严肃的文化命题,能够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建设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好文章范文第4篇

奥运圣火使天空不断闪现燃烧的星球,我们在凝望、等待,欢呼、鼓掌。不必说运动队健儿们超人的意志以及那闪着金光的荣誉,不必说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就单单对于我们最直观的视觉带来的体味就热血沸腾。

他们在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之下,挥动自己的双臂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高难度的动作,超时间的训练,跨强度的磨炼,积极的意识……他们凭借超人的代价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有着无法磨灭的贡献。我们或许没有他强健的体魄,但他们为祖国荣誉奉献的情怀以及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精神多么令我们钦佩!

奥运精神的星火照亮了每个人。我们是高科技网络社会的新一代,同样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而那奥运圣火恰恰就是一面炽热的旗帜指引我们前进。奥运健儿们拿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释放自己的光彩,星空下被多少人传诵着无与伦比的伟大!

生命的短暂和青春的易逝提醒着我们必须珍视。往前期待时总是永无止境的漫漫长路,往来时回顾却疾如电光石火的一梦。是谁用持久的耐力,把岩石一层层地逐渐磨成细粉,雕凿出他心中所要的形象?他们曾用生命在运动场上挣扎过搏斗过哭过给过也取过,在他们眼前,那天一片湛蓝上闪烁着无数闪光的银芒,我们却总想办法掩饰或者粉饰自己的疏懒和逃避,是奥运精神在激活我们沉迷而不自知的心,是奥运圣火点燃着我们追求的灯塔,对此蓬勃茁状的生命在复苏,生命应该有着多么强大的力量。

生命里有一种力量会让我们痴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一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修正,努力使自己能够达到心中企望的标准。人生中,坎坷荆棘不可避免,只要忠于自己的信仰,一定会见到阳光大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生命本该在激流湍石中走过,才构筑出许多不可名状的美好。

“苦心人,天不负。”群不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同样是厨师疱丁解牛“游刃有余”,这就是意志和日复一日的磨炼!奥运健儿们正是用这种精神创造了生命的价值。

好文章范文第5篇

读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篇短文,我了解了徐特立爷爷教禹强学作文的故事。

读完之后,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徐爷爷说的“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真是太好了。以前,我的作文内容简单,词汇贫乏,作文成绩老是六十多分,读了徐爷爷说的“写好文章,要多读多写。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之后,我反问自己并找出了以前写不好文章的原因:就是没有多读多写,没有积累好词好句,读书时,一些陌生的词语似懂非懂,文章未能很好用好词佳句。于是,我努力地博览群书,老师也积极鼓励我:不懂的词语要学会查词典,上百度。听了老师的话后,我长进了,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文章也越写越好,我的文章经常被老师在班上读。

六年级:陈秋宇

好文章范文第6篇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种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也是一种创造的活动。要完成好这种活动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活动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具体介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浏览标题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浏览标题即可了解文章大体内容,如新闻类。

2、知其梗概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必须了解的文章,就采用这种方法。如外国名著类。

3、摘录要点法。对于那些分要点阐释而内容较长的文章就用这种方法。

4、品味鉴赏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匠心,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5、读书笔记法。这种方法是深化阅读,把读和写这两种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辅以写读书笔记,可以让阅读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教学生读书在书中圈点批画,是常用的读书笔记法。

(二)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查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对阅读效果进行检查。如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以阅读课上获得的内容为素材进行口头演讲,形式不限。又如指导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开一个阅读信息会,向其他同学推介名篇佳作,交流各自的信息。此外,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笔记交流评比、阅读经验介绍。学生通过检查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后,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二、落实三个环节,培养写作习惯

(一)培养善于获取和积累材料的习惯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它有多方面的条件和要求,这就需要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要从生活中获取和积累材料。现在有些学生,平时对丰富多彩的身边生活不去留心,身在其中却满足浅尝辄止,甚至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临到写作时抱怨没东西可写,不知道写什么。这就是没有养成善于获取和积累材料的习惯所导致的。

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美到处都有,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它只钟爱于独具慧眼的人。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练就学生一双“慧眼”。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周围发生的一切,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对学生的观察方法悉心指导,指导学生观察要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情到,要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角度的事物细致观察,全面的了解,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认识。

三、处理二者关系 ,提高读写能力

(一)强化学生读写结合的观念

读好文章的“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质精品高的好文章,二是指读文章时应具有积极进取的态度,掌握文章的精髓所在。这里讨论的是后者。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读进去,既肯于读又善于读,提高学生读书的“悟”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把范文的精到之处,点睛之笔读出来,让学生品味到读进去的甜头,取“他山之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当然,阅读有质也要有量。多读好文章才能写出好文章,广读博览才能运笔自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讲的都是以多读书来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经验。

(二)采用读写结合的多种方法

好文章范文第7篇

问题的焦点还是在那个“好”字上面。其实,家长、学生们口中的“好文章”当然是指能在中考中拿到高分的文章。这一点,他们所言的“好”和我所认为的“好”其实也并不矛盾,因为我所认为的“好文章”是指具有思想情感内涵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在中考中也必然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但如果要和家长、学生开展如何写出好文章的方法讨论,估计结果不欢而散。因为,他们着急,他们想要快,想要立竿见影。而我却坚持,学习写作快不得,急不得,催不得。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一种错误的格式化的作文写作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了。虽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教会学生几点写作的格式却并不需要太多时间。给出模式,强化训练,再加以激励,就可见到成效。

例如:

要求分段,要求一个班级所有学生写作文都分为5段,1段引文,2段起因,3段经过,4段结果,5段总结点题。

要求学生用排比句开头。

要求作文中必须引用一句名言或诗句。

要求学生结尾必须有点明中心的句子。

……

这些写作的要求,显然并不强调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表述自己的感受,也不在意其如何描摹刻画,更不要说让学生去斟酌词句了。短期来看,学生的作文在这些严苛的格式要求下,形式逐渐规范起来,作文有了文的样子,随之也就有了分数,分数反过来又刺激着所有格式化作文的参与者,更加严格地执行着写作的规矩。作文逐渐要向八股文靠拢了。

但我们认为这样的规范,只是赋予了学生作文一个样子,而样子终究只是作文的外在,没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恐怕只是花架子。这种架子功夫,长期练下去,恐怕最终荒废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更有可能荒废学生的思想。

其实,深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有些耐心慢慢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并引导学生以顺其自然的方式加以表达,在教学中也完全是行得通的。比如多读一些书,可以增长学生的情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创设体验生活的情境,带学生丰富成长的经历,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广泛地探讨时事,可以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组织一场辩论,可以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带学生欣赏一部影视佳作,写几句观影感受,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增添灵感。一些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其实都是作文教学的延伸,广泛的关注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就是作文教学。正如马斯洛所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思想、拓宽自己的见闻,养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给学生储备足够的写作能量。

短期看来,交给学生们格式化的写作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是有帮助的,而且这些写作的固化方法,有很多也确实是写作中需要学会的。例如:如何分段?如何点题?善于借鉴,引述经典的思想等,但应该明确的是,写作是一项艺术活动,而不是技术的叠加,好的文章必须是作者心灵和思想的流露,如果我们不花时间、花精力去灌溉学生的心灵,而一味把学生写作的注意力引导到对作文外在形式的经营上来,避实就虚、舍本逐末,这样的作文教学是“短命”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格式化的作文教学法能从根本上消除来自教育需求端对教育的期许吗?或许,格式化的作文教学短期内能带来成绩,能较为快速的满足家长、学生对提高写作成绩的期望,但“成也萧何败萧何。”我们必须认识到,家长、学生们需要成绩,而且他们渴望不会停止,他们需要更高的成绩……终有一天,格式化写作换来的拔苗助长式的成绩将跟不上来自他们内心的需求的写作。是的,他们会醒悟的,他们会意识到那些曾经让他们满意的格式化的作文只不过是教育给他们的一个谎言,他们最终还会明白,比分数更可贵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情趣。

好文章范文第8篇

《从“生花笔”谈多写作》这篇文章主要讲当年北宋中期的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他看到一本叫《开元大宝遗事》的书里面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梦中有一支“生花笔”,因为用它作诗写作就名闻天下,王安石请求先生杜子野给他自己找“生花笔”,可先生却给他一捆笔,让他自己找“生花笔”。可是笔全都写秃了,王安石还没找到“生花笔”。后来他又写了998支笔,用到最后一支写完了一本《策论》,这时他文思潮涌,一挥而就,他终于找到那支生花的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有多练笔才能写出好文章。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写出好文章要靠坚持不懈的努力,王安石勤学苦练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现代小学生学习。

说老实话,我平时很怕写作文,只要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我就无精打采,心事重重,因为我经常感到没东西写,有东西也只有几句话就写完了,所以提起笔就老是写不出来,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多少好词好句,我自己总是不满意。

现在,我知道文章写不好的原因了,我怕写作文,越是怕,就越不想写,就越写不好。今后,我要多看书,多积累课外句子,勤练笔,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类作文练习,这样我的作文就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