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清照的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李清照;情愁;离愁;悲愁
前 言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精通音律,擅长书画。在中国古文坛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她一生著作颇丰,词作方面留有《玉词》。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亡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作为女性词人,她又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加之独特的经历,所以她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以至把愁绪写到了极致。李清照也就变成愁的化身,下面简单介绍下李清照的词中的几种愁情。
一、单一淳朴的情愁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如在《点绛唇》说“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李清照天真、纯朴、活泼开朗,常爱荡秋千、踏青。荡罢秋千,“溥汗轻衣透”,正在这时,有人来了,狼狈急走,可又想看看来者是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化用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而来,表现了少女渴望青梅竹马般甜美的爱情生活的激动心情,同时又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那种既怕被人发觉,又想偷偷看看,于是借“嗅梅”来掩饰自己内心活动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少女李清照的天真纯朴和内心的细腻多情。而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的美满婚姻。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崇宁二、三年连续两个苛昭,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原籍山东投奔父母,这一时期的词就记下了这位的离愁和受父牵连而变幻莫测的生活境况。
二、内涵复杂的离愁
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夫婿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夫妻相爱甚笃,离别的相思便也化作幸福的愁绪。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反映离情别绪的占了近一半,大多数是写婚后丈夫出仕后的离别相思之苦。
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首抒情的小令真挚而又深沉的抒发了词人对初婚不久即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因而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结句通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下”一“上”,展现“闲愁”由表情向内心的转化,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形象地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不已的离情别绪。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作者借梅花被风雨摧残蹂躏的悲苦命运来写照自己当时的境况。“又何必,临水登楼”这一句是借用王粲作《登楼赋》不被曹操重用的典故,表明自己被丈夫抛弃,因而发出一连串的感叹。在《临江仙》第一首中作者写到“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这一“无成”并非指事业无成,而是言丈夫作了不归的“武陵人”而自己已老(生育年龄)再无老蚌生珠之望,故谓“无成”。这是一种比“婕妤之叹”更甚的“庄姜之悲”。从这些词作中,我们也深感到她那沉重的心理负担,那种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心痛。婕妤之叹,无嗣之悲时时刻刻在折磨着她。从与丈夫在青州屏居后到四十六岁丈夫去世前的整个中年时期,她的词,她的人生都笼罩在这种复杂深重的离愁悲苦之中,然而在这种生离的愁苦、悲伤中还是包含着词作者的期盼,冷清中还有着热烈的渴望,渴望与丈夫最终团聚的那一刻。
三、国破家亡的悲愁
李清照的前期因家庭和时世所累而愁苦不堪的话,到她的后期,也就是南渡、丧夫之后,她更经历了人世上少有的悲惨遭遇。北宋灭亡,李清照与丈夫被迫离开故乡,辗转南渡到了建康,二年后,赵明诚在奉诏赴湖州太守任途中,因病身亡。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后来,又改嫁于张汝舟,张汝舟是一个假面书生,他贪图的是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金石。“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请求诉讼离婚,历经磨难终于成功,但是却因此而入狱。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和各种不幸的遭遇,给李清照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她彻底崩溃了,因此她后期的词是字字含着血泪,声声有如悲鸣。
这一时期的词再也不是用景物来单纯的抒写个人情感的小境界了。而是将个人情感扩大和转移到对江山社稷关注的大境界上。如被称为李清照词作代表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词首句十四字采用重叠形式,将她流亡他乡,丧夫之痛,以及金石字画的丢失和自己孤苦无依的悲惨遭遇形象地刻画出来,这时候,饱经沧桑的词人借天气、旧时雁、落英满地的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并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在伤感、无奈、自我解嘲中结尾。词人因感国事、家事、个人身世面目全非,因而凄苦不堪,这的确是一个“愁”字所不能包容的。梁启超称“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在《添字采桑子》中,作为北人的李清照逃避到南方,听不惯雨打芭蕉的声音,于是“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扰北人不惯起来听。”“北人”即流浪之人、亡国之人。作者仅仅是听不惯南方雨打芭蕉的声音吗?非也!自靖康之乱以后,作者就长期过着四处流亡的生活,在艰难转徙中,词人对南方的风物往往产生异样的感觉,哪怕是一草一木,乃至风声雨声,都能勾起词人颠沛流离的愁苦,异乡沦落的悲伤,因此这淋沥不止的雨点,不是打在芭蕉叶上,而是点点滴滴都砸在词人的心上,词人的异乡之情和忧伤情绪表露无余。
四、结语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蕴含着那么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愁”,正如她自己所言,一生“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她的词也正是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有才华、有抱负的女子在寂寞深闺和庭院深深的禁锢下,逐渐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也可以看到由于国破家亡夫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通过对她的词作和身世的了解,我们能够更清楚地再认识这些“愁情”的深刻含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李清照词的复杂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清照,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词;艺术特色
在宋代的文坛上,李清照可谓是一朵最绚烂的奇葩。清人李调元在《雨村词话》卷三中云:“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对于她如此高的评价,笔者以为有一半是源于其前期词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原因。今天当我们再次仔细研究其前期作品,便会发现其前期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内容和取材
从李清照前期词的写作内容上看,她多写少女和贵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和含远伤别的闺思情调。此时她的词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欢乐趣事或离别忧愁,将自己的生活融合与词作中,以此来表现一个少女或的生活轨迹或情感历程。如她的早期作品《点唇》(蹴罢秋千)中,词人连用几个动词,写的充满了生活气息。特别是最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主人公的俏皮、可爱写的惟妙惟肖。对此,詹安泰先生在《读词偶记》中云:“儿女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求之宋人,未见其匹。”另一首闺思词《一剪梅》是婚后李清照因思念远行丈夫而作。词中没有太多夸张与奇特手法,只是通过几个很平常化的生活意象,红藕、玉簟、大雁、月,就将一个少女绵绵不绝、无法排遣的伤别之情表达出来,使难于言传的意中之情,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很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李清照的前期词中“瑞脑”“金兽”等意象频频出现,这些不仅表现出她富裕、安逸的舒适生活,也表达出了她世俗的情感。更可贵的是这些日常物品用在词中给人一种亲近之感,拉近了读者与词人间的距离,从而和读者达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在李清照早期作品中还有一类物象如“梅”“菊”等常常出现。词人正是借这些超尘绝俗的自然之物展现出她的人格姿态,体出她的一种独立、孤傲的性情。
李清照前期词在内容上多写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和离愁,并经过作者审美化的视角进行加工,从而展现给读者一个邻家少女的喜怒哀乐的成长过程。相比之下后期词选材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重大人生变故,这使作者在内容上转而表现对家乡的思念、对命运的感怀。如《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写出深沉的身世之叹,光景依旧、风物不殊,而人已非昨,事事皆休。表达了国破家亡自身飘零的悲痛情怀。[1]此时李词中选用的意象多了些沉重和凄怆之情.。如后期词作中常出现的“乱山”“断香”“残酒”“残梅”“急风”“满地黄花”等,这些形象大多是破损的、零乱的,读来使人觉得灰冷、凝重。
通过对比李清照前后期词在内容和选材上区别,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前期作品以日常生活中琐事入手,以少女的天真浪漫眼光看待世界,没有爱人离去的悲伤,没有国破家亡的人生巨痛,因此世界在她眼中是美好的、幸福的,她所抒之情韵调优美、情感平和,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读来使人心情愉快。纵是有离愁在其中,那也是淡淡的哀愁而非凄凉。而其后期词是在经历了战乱和腥风酷雨的磨砺,对世界充满了一种无奈之感而做成的,内容上多为家仇国恨所局限,审美情调较低沉,词中多有一种悲愤之情,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二、李清照词的语言风格
李词在写法上含蓄、婉转、音律和谐,为很多人所接受。在词坛,众多论者都推崇李清照的婉约风格,并给予其婉约风格以高度评价。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又称沈谦《填词杂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2]李词其实除婉约的主导风格以外,还融合了其他许多风格。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在这首词中不仅没有那种雌男儿笔下的脂粉气,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丈夫之气,文人之气在里面。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就评价过李清照词:“易安倜傥有丈夫之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的确,仅用婉约来概括李词风格是不全面的。她在《如梦令》《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的俊逸和倜傥也给人们传递了不同于婉约的美感。也正是李清照多元化的风格奠定了其词坛的地位。
词经历了由俗到雅的转变过程。说道俗词要首推柳永,他主张以俗为美。到了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等人又追求语言的雅致,而到了周邦彦则把追求语言的典雅推向了极致,这可以说是将语言推向了两个极端。而李清照的寻常语既不同于柳永的俗语,也不同于晏欧派与周邦彦的雅语。她用语朴实,甚至也用俚语、口语,但却不失精美。她注意铸炼语言,但达到“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的境界。另外,李词中经常可以看到重叠复沓、叠字叠韵的使用,并且她将这种手段运用到极致从而形成其语言的一大亮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将当时的环境、氛围推向。《词苑丛谈》卷三曰:“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的确如此,十四个叠字置于篇首既打造了婉丽绝妙的词的境界,又奠定了珠圆玉润的词韵格调。
正是由于李词在风格上推陈出新、自成一体,因此被称为“易安体”。
三、李清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在宋代,有很多男性词人模拟写作女性生活、闺中之怨,从而形成了“男子作闺音”的风气。这其中包括柳永、温庭筠等。他们写了不少描写女性的作品,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女性,不能发掘她们内心的变化,因此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真实、不生动。如温庭筠笔下的女性缺少个性,缺少心理活动的细腻变化,造成所塑人物缺少灵气。柳永虽然塑造了大胆、泼辣的女性形象,但又流于底层市民的浅薄和低俗,不够典雅,缺少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然而人物到了李清照这里,她以其女性特有的视觉和敏感去感知生活、抒感,以其大家闺秀的风范和涵养来塑造女性,从而使她笔下的女性有别于花间、柳词成为真正的“别是一家”。
李清照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来书写自己的生活过程和情感历程。因此其词多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其实大多是她自己。李清照一生可谓坎坷不平,在这不凡的生命历程中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她不同的形象。以南渡为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很大差别。
在前期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她塑造的活泼、潇洒、自由的女性形象。如《点唇》中,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将女性描写的充满活力,同时又不失天真与顽皮,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状态。“我们虽看到的是一个慵懒的女性形象,不过这是表现少女尽情游玩,投入大自然和爱情怀抱,生命紧张运动之后肌体恢复和补充能源的短暂等待,是宋代女作家生活中少有的焕发着青春魄力的懒态。[3]随着婚姻的到来,李清照为我们塑造更多的是思春、盼夫的形象。如《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少女,给人一种孤独与冷清之感,可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让我们感到欣慰,虽然远隔天涯但却心心心印,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吧!在李清照的后期作品中,李清照同样以自我为抒情主人公,但她更多写一种无所事事的懒散无聊之态。如《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刻写了一个无心梳妆、懒于打扮的懒散形象。只是此时的懒更多的是一种无心之举,一种对生活失去热情,对万物失去兴趣的萎靡之态,表现出的是一种消极、低靡的女性形象。
通过李词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属于一个少女或在那个年龄段应有的热情与激情的释放:她们热爱生活、渴望爱情,同时又饱受相思之苦。总之这个时期的女性是焕发青春魅力的,因而是积极向上的。相比之下,后期李清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身上有一种家国之愁在其中,给人一种长期压抑所导致的精神抑郁和形体的病态之感。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在经历了靖康之耻的大变动后,她的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大的变化分为前期词和后期词。虽然她后期也写下了很多为人所称颂的思乡爱国之作,但相比之下她的前期词正如她在《鹧鸪天》中所说的那样“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指导老师:严都岿
参考文献:
[1]吴惠娟.唐宋词审美观照[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7-109
[2]邓乔彬.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280-283
关键词: 李清照 悲情 酒 “悲酒”人生 易安词
一
与众多戏剧开篇的繁华一样,李清照人生的开始也是绚丽的。
她有才情,通音律,擅绘画,填词作诗信手拈来,上苍赋予她忧柔的审美视觉。她出生于官宦人家。父亲是进士出身,在朝廷做官,是一位很有学养的文学家,又是坡的学生;母亲是一位善鼓琴、通绘画、懂金石的名门闺秀。少女时期的李清照过得很惬意,这种家庭艺术氛围,在封建社会,对一个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然而又浅淡,浮现出的是一个活泼开朗、潇洒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少女的形象。优裕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博览群书,视野开阔,气质高贵,能以忧柔的艺术视觉,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这样的女子,注定了“平凡”二字束缚不了她的羽翼。她不但会欣赏人生的美,而且会捕捉美、驾驭美。她在少女时的《浣溪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勾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少女的形象。而对于心思细腻的李清照而言,此时的悲情是淡淡的。
李清照十八岁嫁人,丈夫赵明诚出身名门,与她门第相当,志趣相投,可谓珠联璧合。两人一起研究金石、字画、诗词,生活得如同神仙眷侣。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是甜蜜而充实的,她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既是对丈夫的撒娇,又是对自己美丽的一种自信。夫妻短暂的分离让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写下这样的词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离别愁绪,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李清照的另一首相思词《醉花阴》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痛彻心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重阳节的黄花西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刻,悲情成分浓郁许多。
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父亲双双在朝中失势,而赵明诚又不幸身患重病,落魄到了杭州,随后就去世了。这作为李清照幸福的转折点,是她一生最大的痛苦所在。
此后一人独自保护文物的艰辛,经历了战乱的磨难,李清照那婉约的易安词中渐渐多了人生的感悟和觉醒,也不乏豪迈之作,令人对这个女子又多了一份敬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笔,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写得豪迈,写得深邃,那种虽败但却依旧壮志凌云的感觉,似乎更让人看到了她身上的那种不屈。
此时,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孤身一人。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已经很累的她,想暂别往昔,过一段平静的生活。思虑再三之后,她接受了张汝舟的热烈求婚。可是,人心险恶却是她始料不及的。张汝周婚姻诈骗成功,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折磨。最终,她离婚成功,张汝周被问罪。这一场婚姻的变故,对于暮秋时光的李清照心灵的摧残,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悲情到达了极致。在这种经历和心境之下,晚年时写下了这首撕心裂肺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而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十四个叠字,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种深沉的哀伤之情,浓厚的悲剧气氛。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剧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她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哀愁的内心世界。或许,她的不幸,带着宿命的味道。
三
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位宋代奇女子凭借着什么样的魅力,让今天的人们念念不忘?我认为而她的悲与她的酒又有着一定的关联,达到了“悲酒”人生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虽然没有专门的词写自己好酒,可词里有许多蛛丝马迹,她的词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6首。而且她爱喝烈酒,一喝必醉,常常不省人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又极具浪漫的情怀,赏花写词,不忘喝上两口。李清照写花的词有48首之多,当然就少不了“花酒”:赏的时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梅花开了?喝酒;赏茶花的时候,“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茶花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一年四季她的“悲酒”人生。
或许在宋代,喝酒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多少传世之作都是在酒的催化下,神奇地从诗人的心中迸发。李清照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中国数以千计的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代“婉约词宗”,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意外。这女词人究竟在寻觅什么,“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她的才华,她的人生,注定非凡,她的词注定了的精彩。她的故事,她那拨人心弦的诗词,注定了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作品中透射着凄冷到极致的美,或许酒只是李清照悲情的点缀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她的“悲酒”人生是悲情的戏剧人生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圭璋,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一)少女思春的浪漫直率表达
《如梦令》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就通过对春日美景的喜爱与惋惜来表露少女“思春”的情怀。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红肥绿瘦”的狼籍景象,用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古代女子唯一好出路就是寻找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面前。
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必然有一种不同于男性的对于世界、情感.意识的互异感受和表现方式,这就使得她在词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将这种性别角色决定了特殊的女性潜意识渗入其中,形成其文学的艺术特质---感性、真挚、细腻、生动。她以自己强烈的内心世界,独特的艺术视角,用女性之口,言女性之音,抒女性之情,一切出于肺腑,自然而成,一切都觉得格外真切。
(二)思夫离情的真切叙说
李清照的词不仅大胆直率的表现了少女的烂漫与思春情怀,而且用饱含着热泪的肺腑之言真切的叙说闺中女性的思夫离情。《念奴娇?萧条庭院》中写到:“楼上几日春寒,垂帘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消露晨留,新桐初起,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这五句尽情烘染,先写懒得去凭栏,再写觉也睡不成。“补冷”“香销”“新觉梦”是三层,也是三重压力,亲人远离而去,一切都觉得不如意,想睡,被却冷;花在,香已失;人醒,君却无。只得逼人起床“不许”二字,用的极为婉妙,起来以后又怎样呢?除了无聊惆怅还是惆怅无聊。在词中,她大胆而直率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在异乡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夫妻团聚的美好渴望,以及思夫之情让她吃不下,睡不着,坐不稳,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切皆因意中人的强烈感受,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女性对情人的思念,并非如一潭没有丝毫涟漪的死水,而同男性一样,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强烈而率真,大胆而直露。
《一剪梅》则大胆倾吐了内心的苦闷:“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 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热烈的情感,扑不灭的欲望,对他丈夫丈夫爱之深切,即使眼前的欢乐让愁眉稍解,也不能让其须臾忘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极其巧妙而犀利的捕捉了这种细微和令人难以察觉的内心情感变化,由此可见她的一往情深和对爱的热烈执着。《凤凰台上亿吹萧》《渔家傲》等词则抹掉了作为一位封建女性的羞怯的面纱,越出了非礼勿思的雷池,大胆的倾诉了自己真实的情感,表现了其不按于社会所赋予她的命运安排,要求冲破封建伦理对女性思想与生活的束缚,获得自己的强烈愿望。而这种强烈的爱情思念,深婉的人间至情,炽热的欲望之焰,大胆的叛逆精神在当时来说都是悖逆于程朱理学的,即非礼东西,秘不示人的。这种自身的愿望和追求与理学规范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与矛盾,使当时的女性生活凄苦不堪,李清照的词毫不隐讳的透露着点点滴滴的感伤音符。
(三)寂寞婚姻的愁苦自怜
李清照的婚姻是幸福的,却又是不幸的。因此,词人更加不堪忍受离别相思的折磨,作为一个感情细腻丰富,渴望获得异情的女作家,李清照心中离愁别恨汹涌而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她遍地残花的世界里,褪去了菊之雅致,梅之孤傲,静静的开放在一个苦痛的伤口,让人品位着寂寞的美感。
李清照的世界是一个悲伤寂寞的世界,尤其是其后期词作更体现了这一点。她总是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总是“独倚望江楼”。由此使她的次的创作中油然的笼罩了一种孤寂、难奈的氛围,在这个总是一个人的独身世界里,除了对丈夫的思念之外,所剩的似乎也就只有独享寂寞的份了。因为时常独守空房,孤寂无聊,所以她的词尽写了眼中类泪、意中人、心中事;因为寂寞所以尽是写不完、诉不尽的无限春愁与秋悲。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词中流露出的寂寞,产生了一种美的特质,一种让人心感泪通的灵气,然而李清照写各种愁却能根据表达不同主题的需要,从不同的侧面把握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由之而产生的出的特定情感,准确的多方面的描写,给读者以强烈而新颖的感受。
摘 要:奈达翻译理论的研究对翻译界影响深远,本文即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同英译作品的比较与评价赏析,阐明了其英译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尝试为唐诗宋词的英译指出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宋词;李清照;
1.引言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瑰宝,形式灵活,表达准确细致,情感细腻,为大众所赞誉。宋词可以划分为两个流派,婉约派(Gentle and Restrained school)和豪放派(Heroic and Unconstrained school)。女词人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措辞优雅,充满了真情实感。
本文以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数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在本文选取的这些著名译者的译本中,有的选词考究,注重原作韵律的体现;有的采取了自由体诗歌翻译,强调体现原作的精神;有的则将二者合二为一。这些译本虽有不少错漏、添加甚至改写,但从总体来看所译内容和体裁,基本上忠于原作,能够实现译作和原作的功能对等,努力让译作读者的反应和原作读者反应相同。
2.奈达翻译理论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据奈达所述,所谓“功能对等”是指“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对等。奈达翻译理论主要表现在其提出的“动态对等”、“读者反应”、“翻译即交际”、“语言表现力”、“翻译三性原则”等概念中。新概念上通常对“功能对等”理论的认识误区在于,认为所谓的“功能对等”,意味着翻译时必须在语言形式上达到很大程度的意义一致性。事实上,“功能对等”更多强调的是在文本内容及文体理解欣赏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3.李清照诗词的特点
李清照词作存于《易安集》、《漱玉集》,其词流传至今的约有45首。前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少女生活和思想感情,后期作品主要是抒发感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李清照前期的词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截然不同。国破家亡,政治动荡,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境遇,让她精神很痛苦,词作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感。如《声声慢》一词中,无处不充斥着女词人身世飘零,孤独生活的凄凉。除此之外,李清照的词中还多用口语,语言通用流畅,仿佛是信口说出,但细细品来,却有多层深意。
4.《声声慢》(寻寻觅觅)译本分析
《声声慢》属于李清照后期作品,语言悲凉孤苦。下面笔者将在奈达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功能对等。
4.1《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原文及分析
《声声慢》原文如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盖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粹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善用叠字,叠字,就是相同的汉字重叠起来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加强感情或语气的表达手法。运用得当,叠字能够让文学作品更加形象、更有韵律感、更有表现力。在她所遗存的词中,有四分之一都使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也都成功地将女词人的感情表现地淋漓尽致。最为典型的就是《声声慢》一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开篇的叠字令无数词人倾倒,同时也难倒了不少翻译名家,比如林语堂、许渊冲、朱纯深等。这几个叠字精准地刻画出了女诗人失去丈夫后孤苦伶仃的状态。选取该段译文的八个译本如下:
1.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许渊冲版本1)
2.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许渊冲版本2)
3,So dim,so dark.
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so dead!(林语堂)
4.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
Alone,lonely,
Moody,gloomy,
I am,at this most unrestful moment(朱纯深)
5.Alas! Ive wandered here and there,
Longing after something.
Yearning for something,
Aspiring to something.
Forever feeling lost,
Forever feeling sad,
In this cold,dreary autumn.
In this dreary,sad autumn,(黄宏荃)
6.Seeking
seeking
Searching
searching
over and over
lonely and forlorn
Sighing;
grieving
sighing
in the same round(Kwock & McHugh)
7.Seeking,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painful and miserable.(杨宪益)
8.Seek…seek,search…search;
Lone…lone,cold…cold:
Sad…sad,pain…pain,moan…moan.(柳无忌)
在八个译本中,第八个体现出了原文一连用的七组叠词。第3、6、7译本采用的是单独的不重复的词。第1、2、5译本体现了韵律。抛开这些译本能否完整地表达出原作这十四个字的内涵,单从形式上看,使用单个重复的词更能保持原作的特质。特别是第八个译本(柳无忌译)生动地诠释了原作的内容和格式,包括省略号的使用,都很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引起译作读者产生共鸣,符合奈达所说的“读者反映论”。一个好的译作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的精神,不仅仅要在形式上和原文对等,更应该在内容及文体理解欣赏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在许渊冲两个版本中,他对“寻寻觅觅”的处理有很大不同,第一个版本译作“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第二个版本译作“I seek but seek in vain,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可见第二个版本的语气更强烈更有力,“seek in vain”但又“search and search again”更能让译作读者体会到女词人的凄苦,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文学大家林语堂对这两句的英译没有选用重复的词,但他精心选用了一系列以“辅音d”开头的单词来体现原作的叠词的意境,又使用副词so加强语气。林的英译本也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6译本译者是外国学者,此译文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格式,无停顿,用语简洁正符合中诗的特点,并且运用了首韵、尾韵等形式把整个情境编织在一起。对C.H.Kwock和Vincent McHugh来说,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应尽量忠实于原文作者。他们认为,“翻译应尽可能做到与原诗一字不差。除了译者不作创造性发挥外,忠实的另一个涵义是,尽可能在译诗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结构”。而奈达翻译理论中动态对等翻译,奈达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在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而C.H.Kwock和Vincent McHugh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译作,相对于中国译者来说,更加注重和原作的形式对等,没有加入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人物(I),翻译略显平淡,寄希望于译作读者能从中体会原文的意境。在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低沉,但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彩有了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5.结语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具有很高的诗歌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女词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宋词的英译,由于异国文化、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因素,需尽可能有效地将原文本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保留原词的形式和韵味,实现两个文本的“等值”。对宋词的翻译应以传达意境为主,翻译者应当考虑源语言的交际意图,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宋词的英译不同于其他的文学翻译,要求更高,规则更严,同时它又同其他文学翻译一样有规律可循,不能偏离一些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李晶,《从许渊冲翻译美学视角看李清照词的英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李玉凤,《简析宋词英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
[5] 肖萌,《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9(5).
[6] 谢真元,《宋词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P682
[7]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写下这几句词,李清照缓缓地放下笔,久久地望着窗外那寂寞的景色。人渐老,事难全,辗转中都是忧愁,那一幕幕流失的场景,那一处处走过的地方,在李清照的脑海中又清晰起来。
人在家乡济南,人在京城汴梁。泉城那美丽的景色中,有李清照幼年灿烂的笑容;京都汴梁的繁华中,有李清照踏马赏花的身影。
李清照出生于宦臣之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居礼部员外郎,是位著名学者;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是位工于文章的名门闺秀。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清照年少时就有了诗名。少年时代快乐的生活,在她的词中表现出明快清新的风格。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岁月,无论是家中的园子,或是郊外的美景,都给她留下甜美的回忆。
作为官宦人家的孩子,李清照活泼可爱,日子逍遥自在。她家的那座园子里有她喜欢的秋千,荡过秋千的李清照,红润的笑脸洋溢着幸福,就如她《点绛唇》中所写的那样:“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那频频回首如青梅般的女子,罗衣淡淡而来,截一枝暗香疏影,沾一滴绿肥红瘦,便在宋朝的华美锦缎上写下了清韵悠悠的一笔。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富足闲适,父母宽容开明,她经常与朋友到郊外饮酒野游。在她的词作《如梦令》中,记下来沉醉忘归,荡舟争渡的郊游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洋溢着朝气蓬勃青春活力的语句,真实地记录下了李清照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
人在情深意重的爱情中。与丈夫共同拥有的日子,是李清照的幸福时光,与丈夫别离的岁月,词语无法丈量她心里的情意流连。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学识渊博,对金石图书颇有研究。这是一对品学匹配的情侣,婚后,夫妇二人填词吟诗,时相唱和,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十分美满。由于两个人不断收集碑文字画,日积月累,他们家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便建立了书库大橱,编排好目录,整理收藏。
爱情往往能奏出最震撼人心的交响。每当夫妇离别之时,李清照总是写下一往情深的诗句相赠。婚后第二年,赵明诚奉旨出仕,李清照在老家独守空房,思夫之情日深夜浓,她把对丈夫的思恋倾诉于笔端,写下了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深挚感人的语言,细腻哀婉的笔触,写尽了对丈夫的思恋和信任,令赵明诚感动不已。
赵明诚非常敬服李清照的才华,称她为“亦师、亦友、亦妻房”;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品学也十分敬重。赵明诚长期外出为官,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便化作词句,婉转愁肠,源源不断。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了,李清照独自一人,在东篱把酒,的暗香和瘦影让她感慨万千,于是作了一首《醉花阴》,寄给了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收到《醉花阴》后,对妻子的才华赞叹不已,但又不服气。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填了五十首词。然后,赵明诚将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点评。不料,陆德夫再三吟赏,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彻底折服。
人在国破家亡的流离中。丧家失国的背井离乡,让李清照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倍受伤害,尽管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快乐的生活总是短暂的,终日凝眸的相思,最终也成了美好的回忆,转眼即逝。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掳去徽钦二帝,“靖康之耻”发生,北宋灭亡。战火烧到了家门口,李清照在山东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了漂泊无定的生活。
收集的文物太多了,一次带不走,李清照便将它们分了类,把那些相对较重的、收藏价值略低的文物留在了青州,自己带着整理出的十多车容易携带的珍贵文物,赶到了江宁。人刚出发,青州发生兵变,留在青州的那十几屋凝聚了他们夫妇心血的书籍古董,全部毁于战火之中。
纷乱中,身为官员的赵明诚为南宋朝廷来回奔波,患病去世。相濡以沫近30年的丈夫突然离去,让李清照痛不欲生,她割不断那份如丝如缕的相思。国破,夫亡,让李清照凄凉孤苦,万念俱悲,大病一场。愁情,深深地浸在李清照的双眸,她日日苦吟,情不能已,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悼念亡夫的词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赵明诚病故后,留下了一大笔文物。而此时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居无定所,身心憔悴,境况极其悲惨。流亡到杭州后,有个名叫张汝舟的文人,频繁登门拜访,并多方托媒,希望娶李清照为妻。谁知张汝舟和她结婚,只是为了占有李清照的文物。结婚不久,就开始丧心病狂地掠夺李清照的财物,稍有不允,他便拳脚相加。后来在无奈中,结束了这段婚姻。
国破家亡的苦难,彻底带走了李清照生命中的春天。感情生活的磨难,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在杭州的那段岁月中,李清照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得《金石录》(三十卷),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完结。
在一个黯淡的黄昏,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李清照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目睹此景,无限的孤寂和痛楚,无尽的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把一生的凄怆和悲痛,都浓缩在千古绝唱《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在寻寻觅觅的词作中。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超越时空的孤独,让宋词走上了又一个高峰,她也被尊为“婉约之宗”。
李清照的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后人用这样的语句形容李清照。
李清照所作词甚多,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家国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做诗文之法作词。读李清照词,我们能看到梧桐落叶,黄花消瘦,能听到阶前滴雨,孤雁哀鸣,能感受到词人的孤独失落,触摸到她的悲苦人生。
尘世如烟,转瞬千年,当山光已残,当水色阑珊,李清照消瘦的身影仍然行走在泛黄的文字间,成为一道花开千年不谢的风景,她用自己的生命填词,透过一己的愁怀,唱尽人间的悲苦。就如她的名作《永遇乐》,千年以后,仍然让我们共鸣:
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女词人,她年轻时的生活十分富贵,中年开始,生活变得落魄,她所写词的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有些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她擅长写词,偶尔也写诗。但她写的诗并不比她写的词逊色。就拿入选《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里的诗---《夏日绝句》来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也表明了李清照的风骨。
李清照的诗都那么的有名,那她的词就更不用说了。她青年时写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让我知道了李清照家当时十分富裕,从“卷帘人”、“应是绿肥红瘦”等这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同时,李清照又是一个仔细的人:她知道昨晚刮了一阵大风,所以很多花瓣都打落在地---“应是绿肥红瘦”。
再看李清照中年时期写的《声声慢》。这是一首凄凉的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就让读者感到她格外的凄凉。经过我的查阅、搜索,我还知道了,这时的李清照,不仅有着凄凉,还有一种悲痛。
在我眼中的李清照,她是一位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才女!还是一位坚强、不贪富贵的人。
李清照的一生,随着家庭的富贵、衰败而跌宕起伏。我想,也许,就是这样的遭遇,才造就了她的性格,创造了她的杰出的诗词。
【范例2】
不知从何时起,莫名地对李清照有一种好感,这个著名女词人,以她自己独有的魅力,击败了那些明星大腕,轻而易举地打动了我 ……
最初了解到她,应该是因为她的那首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夏日绝句》,后来嘴边就一直挂着,直到书中出现了她的《如梦令》,我便让爸爸打印了一份李清照词选集,一有空就看。更有趣的是,我每次在写李清照的词,特别是那首《如梦令》时,都会很认真,很专注地写。即使在心情低落甚至浮躁时,你在任何地方看到的词总是很美丽,不然的话,我就会感到有点过意不去,好像对不住她似的。是的,就这样地敬佩她。
关键词:李清照 酒 词 愁
在中国古代妇女中善饮喜饮而且还善写酒意酒情的,李清照算得上是一个代表人物了,她是中国历代女词人中少见的写酒高手。这位喜欢与酒为伴的女词人,把她的思想情感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融入了酒中,酒烛照了李清照的人生轨迹。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可以分为少女、、嫠妇三个时期,每个时期李清照对酒的描绘,皆能体验到她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少女浪漫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由于阶段经历的不同,词作风格也有所不同,所呈现的酒味也不同。
一、少女及新婚时期――天真浪漫,充满憧憬、快乐
李清照的词作中,反映她不同时期的个性发展和生活经历的词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女性不同时期的情感世界。
李清照是宋朝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她生于官宦之家,加之社会太平,家庭富裕,生活充满了幸福快乐。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的浪漫情怀,以及与赵明诚的相亲相爱。这时的李清照词中的酒,多是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丽。在少女闲暇时,投身大自然、钟情于山水的童心和志趣,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被题作“酒兴”的记游词,描绘郊游中乐而忘返的动人情景。作者在溪亭尽情的游玩,不知不觉中日暮降临。沉醉难醒,“沉醉”在词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而且作者沉醉到不知回返。待酒醒兴尽,天色已晚。驾一叶扁舟,急切回驶,谁想偏离航道,误入荷花深处,手忙脚乱地争着离开,却不料惊动了已栖息的水鸟,四散于空中。此时是酒与景、情交织在一起,与自然相融为一体。自然美景,饮酒作词,酒不醉人人自醉。酒在这里是给饮酒者挣脱束缚,追求自由,返回自然的作用。
李清照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一对文学造诣深厚的夫妇琴瑟和鸣的夫妻生活在李清照的笔尖流淌。这时,在李清照词中的酒,平添了一份温馨与牵挂。婚后李清照生活,既有相聚的欢畅,又有暂别的相思。婚后的李清照是她人生中最幸福、最甜蜜的时期,“酒”成了他们两人爱情甜蜜的象征,如《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客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东君。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这首词是咏花词,词中,作者和丈夫乘着华美的香车游城赏花,“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赏花过后,饮酒欢乐,不管金杯倾倒,蜡烛燃尽,黄昏降临。李清照在痛痛快快的享受人生和新婚生活的幸福。
二、时期――借酒寄托相思之情,抒发闺中心绪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李清照沉醉在新婚生活的幸福中,遭到了不测风云,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朋党之争的受害者。由于李清照是“奸党”子女,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恩爱夫妇两地分居,不得团圆,其相思之情,可以从李清照的词中看出来。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的词中“酒”和“愁”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她词中的酒,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和浓浓的相思之情,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早年与丈夫分别之后所写的,重阳佳节对于古人来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有登高饮酒赋诗的习俗。而李清照夫妻不能团聚,只能一个人自斟自饮,独赏,难耐寂寞,孤独时时涌上心头,便写下了这首词。上阕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心事重重愁态描摹出来。下阕写重阳节赏菊饮酒的一幕。“结尾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似神来之笔,是心声直露,塑造了词人多愁善感,面容消瘦的深闺妇女形象,表现词人的酒入愁肠、独酌孤独的无奈。
夫妻分别,虽然感伤但是却也甜蜜。丈夫不在身边,但是还在人间,精神上至少还有寄托。然而靖康之变以后,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没能持续,兵荒马乱中,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让词人黯然神伤。如《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首词是词人怀念故乡之作。慢慢长夜里,作者思乡怀人,神情委顿,欢意甚少。辗转反侧,梦里回到汴京,认得宫阙街道。梦醒叹息,故地难回,这不过是空梦一场。今年春色美好,花光月影,交相辉映。为报答这春色,上巳之日,邀请亲族,观游宴飨。备下的便宴,虽随意简单,但菜肴可口,恰好合人心意。她告诫自己:喝醉了也莫在鬓上插花,以免引起亲友的思乡之情。插了花,花也别笑我。因为,春天还像春天,可怜人却渐老。正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醉里插花花莫笑”,将词人思念故国的满腔愁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些词中,李清照的才华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这些作品真实的反应了李清照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而李清照对饮酒各种趣味的深刻体会,使得酒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愁解闷的消遣。李清照的词中贯穿了酒这个字眼,李清照喜爱喝酒,而且到了具有依赖性了。
三、嫠妇时期――孤苦伶仃,以酒来排遣悲痛辛酸,凄清冷戚
南渡后,李清照又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幸打击,晚年的她,无依无靠,寄身他乡,沦落到“孤舟之嫠妇”的境地。这些国破家亡之恨,夫妇永别之悲,人生迫害之忧,背井离乡之戚,凝聚在胸中,梗阻在喉头,压抑、折磨得她难以负载,她只有借酒解脱,以词宣泄。
其饮酒词中寄蕴着个人饱经风霜、孤苦无依的哀愁,那首《声声慢》就是最典型的作品,酒不仅要喝,还要多喝,才能麻痹她的思念与痛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中形象的描绘了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漂流他乡、国破家亡、饱经忧患的悲痛和哀伤。一开始“寻寻觅觅”,可见词人从一起床便觉百无聊赖,如有所失,总希望能找到些什么来寄托自己的孤寂之心。谁知却毫无结果,仍的“冷冷清清”,反而使自己更陷入空虚寂寞之中。
紧接着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与前两句共14个叠字,使积压在心头的哀怒悲愁,像自肺腑中突然喷薄而出。下面写傍晚前后独守塞窗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铺叙了六件事:深秋难度、晚风难敌、雁过伤心、菊落伤情、独守窗几、梧桐细雨。这六件事都围绕结尾的一个“愁”字。“三杯两盏淡酒”自然是无法敌“晚来风急”,词人心中的苦闷意欲借酒浇愁,这里的“酒”字加上了一个“淡”字,意味深长,“淡酒”与“风急”对应,意象纷繁,曲折的道出心灵深处无由发泄的痛苦。李清照之饮酒,正是她内心孤独所致,“酒”字于此,是一种孤独的象征,它无处不在,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李后主时曾指出的一句话,易安《声声慢》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清照的词虽然多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写,也很少涉及社会的重大事件和大众百姓的生活,但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忧愁、悲凉、凄清及晚年对故国的思恋,形象展现作者一生的坎坷历程。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有才有识的才女,也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酒入词之作,能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李清照一生的感情流程。她的酒词虽没有豪言壮语,但那真实感情却是令人回肠荡气,且更实在地展现酒后女性细腻的心理状态。这种至真的心语吐露,让人读后不得不为她精妙绝伦的文笔所倾倒,为她凄清落寞的生活所哀叹。
中国诗歌王国随处飘散着浓厚的酒香,它深深浸润着中华文人的血脉和精神,承载着他们的低回与狂歌、颓废与豪放、忧愁与慷慨!李清照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以酒来表现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人生情怀。少女时期的酒词是清新、美丽和淡淡的哀愁。婚后时期的酒词是独抱浓愁的。寡居时期的酒词是悲痛辛酸、苍凉忧愁的。从饮酒词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5.
[3]长弓.中国酒文化大观[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王伟成.中华酒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7]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8]童庆斌.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