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牧简介

杜牧简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杜牧简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杜牧简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唐诗阶段;晚唐

在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中,教材在重点讲述唐朝诗歌的繁荣时用一大段文字来论述,把唐诗的发展过程分为初唐、盛唐、中唐,而我们知道唐诗的发展应该还有晚唐时期,笔者认为此中有不妥之处,应在教材中添加晚唐时期诗坛的发展情况简介,以完善对唐朝诗歌的认识。以下就这个问题,作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教材如此编排的用意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中最具代表性的,知晓它们,就能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色,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教科书在内容和编排上都贴近课程标准,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第一目中讲从《诗经》到唐诗,讲的就是诗歌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到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教科书讲唐诗的发展只谈初唐、盛唐、中唐,不可否认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笔者认为教科书只讲到中唐,肯定不是忘了晚唐这一时期,也不会是为了节省版面,应该是考虑到盛唐、中唐时期是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从《诗经》到唐诗,即讲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也有一条诗歌从起源到顶峰的发展线索。讲述诗歌的发展过程讲到这就足够了。但笔者认为,作为唐诗发展的阶段的介绍,课文的表述却不够完整,存在人为割裂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不符

一个朝代的发展有其兴起到消亡, 诗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晚唐诗歌的介绍,人为的割裂这种联系,教科书这样的编排很明显割裂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连贯性、逻辑性,有初唐、盛唐、中唐而无视晚唐,这与学生的一般认知不相符。

2.忽视了晚唐诗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笔者也赞同盛唐时期诗歌发展到顶峰时期,而这并不能掩盖尤其是晚唐诗坛的辉煌,晚唐诗歌自有其特点。以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为例,他俩被后人称为“小李杜”。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一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创造了一个含义深远、婉曲的境界,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曲折的表达出来,耐人寻思,感染力强,形成了诗歌的新流派、新风格。他的诗也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如:“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云嵩阳寻旧师。”李商隐《东还》诗脍灸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哀叹。

对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说明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獾暮攴懦镉肭楦械男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均无超越杜牧的这首绝句。

再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晚唐诗歌的成就还有很多,其影响也很深远,是唐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教科书对晚唐的忽略是存在问题的,缺乏对问题论述的逻辑连贯性。笔者认为教科书应添加对晚唐诗歌的介绍,如“晚唐诗坛同样人才辈出,他们的诗或意境清新、饶有情趣,或别有寄托,或影射政治得失,整体反映了那个时代”。至于以谁为代表、谁的诗最能代表晚唐诗坛的风格和成就、如何措辞,那就需要聆听更多的专家学者的高论了。

【参考文献】

[1]赵荣蔚.晚唐士风与诗风[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2]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杜牧简介范文第2篇

站在高大的石牌楼前,我仿佛一下子走进了杏花村的历史。

江南的清明,少有的无雨时节。阳光照在桃花和杏花竞相开放的枝头,点染出许多魔幻色彩。迷蒙之中,现实与历史时空交汇,日月与时光顺序倒流。我依稀看到,牧之先生在1169年前的今天,沿着光黄古道一步一步走来。棱角分明的脸庞上写满了落寞抑郁;飘飘舞动的长袍里带着一路风尘;有些弱不禁风的马儿羞怯地跟在他的身后;古道、西风、瘦马,一下一下叩击着诗人苍凉的心境!

岐亭古镇旁边,人困马乏;杏花村道当头,牌楼沧桑。天公亦不作美,泪雨纷纷洒。离开繁华的京城到还有些蛮荒的黄州任刺史,难怪牧之一路脸色漠然。

青石牌楼很有些年头了,不像今日光鲜明亮;黑色的苔藓满布其上,昭示一个湿润的江南!一条小径蜿蜒向内延伸,在雨雾中显得幽深莫测。牧之颀长的身躯探入牌楼四处张望,忽有歌声伴着牛铃的叮当,一步一摇穿透雾霭传来:“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里有美酒,村里有美人。”

声音稚嫩,带着童趣;反复呤唱,别有韵味!牧之精神一振:在这个冷雨浸的时候,酒可是暖身的上品!

牛铃近了,歌声停了。横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好奇地打量着面前的这个仙风道骨一般的陌生人。

牧之趋前一步:“仙童,借问何处有酒家?”

牧童回身一指:“杏花村。”

一问一答,成就了千古佳话;片刻凝视,催生了不朽诗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这样被刻在了麻城的历史上。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飚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踏着宋代词人谢无逸铺就的诗情画意,我走进了词人笔下的杏花村。一路寻觅,一路思量,你无法不陶醉其中。古风依旧,新景似乎更胜一筹;真想留些文字,只可惜,空有词人心境,好一番嗟叹:“崔颢题诗在上头!”

人说,一个地域,只有历史载得久远,一方佳壤,没有文化难以传承。是的,杏花村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辉耀在湿漉漉的江南,靠的就是她的历史文化!

她的历史是厚重的,厚重得随便抓一把土都带有历史的养分;文化是丰富的,丰富得空气中都流动着文化的元素。杜牧千年问酒,一曲《清明》,让杏花村与天地同在;东坡三访故友,五呤《岐亭》,令挚友情共日月齐辉;陈季常埋名隐居,仍得东坡三访,“河东狮吼”成千古佳话;于成龙清廉据守,御赐一代廉吏,高风亮节尽显风流;乾隆帝六下江南,两游杏花,挥豪题写“杏花古刹”;甘望鲁弃官归隐,穷研理学,时光造就一代大儒。一桩桩,可彪史册;一件件,万古传流。

用心丈量这方土地,你会与历史融合;仔细体味当代风情,你将为现实高歌。

据说,杏花村也曾有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际遇。那时,连我们这些嗅觉灵敏的所谓文人,竟也不知道身边还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就是守着金饭碗的当地人也任凭她“野渡舟横,人不见,草连空……”

当一个叫李开寿的人主政麻城,偶尔从县志上看到杏花村那辉煌的历史,他再也坐不住了。在他的精心描绘之下,杏花村又开始把宋代词人谢无逸笔下的美景尽情展露无遗了。

沿着水泥铺就的道路慢慢向前,一路好景让你目不暇接。间或有鹅卵石镶嵌的小道穿插其间,则更容易唤起游人对历史的追忆。

杏花村,内在美于历史,众多的名人,众多的传说,众多的古迹把她装扮得靓丽非凡;外在美于风景,山水田园格局自然天成,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不高,丘陵一样;水不阔,秀美而已;更有田园点缀其间,或曲线优美,或锦鳞层叠,处处炫耀着乡村大美。路旁、坡地,就是花的海洋。那一陇陇的菜花,金灿灿、肆无忌惮地绽放;那一树树杏花,玉生生、洁白无瑕地盛开;桃花更不甘落后,红艳艳、妖冶无姿尽展芳容。花香伴着酒香,醉了游人心房。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熊召政先生多次到过杏花村。庚寅年清明时节,先生游完杏花村,诗兴大发,连赋三诗,其一诗云:“我今来此又清明,寒食人家酒半醺。一勺晚唐烟雨梦,尽催花事醉游人。”为杏花村又添一段佳话。

据说,当下中国巧借“杏花村”招牌的地方不少,也由此纷争不断。但稍有历史和自然知识的人都知道,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就在麻城。不过,都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各做各的文章,不争长短也罢!

走进古岐亭,你会迷失在岐亭的美景里;走进杏花村,你会醉倒在杏花村的历史中。

醉哉,杏花村;美哉,古岐亭!

作者简介:郑能新,笔名海滨,湖北英山人,1963年6月出生,大学学历。曾任英山县文化馆馆长、黄冈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现为黄冈市文联副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副研究员。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遥远的乡村》、《变奏》、散文集《心旅》、报告文学集《选择艰难》。有50多篇入选《小说选刊》、《读者》、《新华文摘》、《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短篇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国家级选刊、选本。有50多篇获奖,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学生教辅。有作品被介绍到海外,曾获西班牙“世界华文小说奖”。系湖北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为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2008年获“湖北省十佳文艺青年”称号。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黄冈市文联)

杜牧简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张保皋;中韩关系;海上贸易;清海镇

张保皋[1]在韩国对外关系史上,因其“一人连三国”的海外经营,使现代韩国史学界视之为民族英雄,并成立了“张保皋大使海洋经营史研究会”、“海上王张保皋纪念事业会”等学术机构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在大量阅读中韩文献和学术作品的基础上,对张保皋建立清海镇的根本意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关于张保皋建立清海镇的原因,《樊川文集》《新唐书》《三国史记》均有记载且内容一致,即张氏为根绝横行于黄海海域的海盗贩卖新罗奴这一现象,归国拜谒新罗王,建议在位于新罗西南海岸的清海(今将岛)建立军镇,扼海路之要,荡除海贼。[2]新罗王采纳其建议,于兴德王三年(828)夏四月,“以卒万人,镇清海”[3],“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4]。但在海贼销声匿迹之时,取而代之的是航行于唐、罗、日三国之间从事国际贸易的张保皋商团。倘若张保皋仅为荡除海贼而建镇,那么历史上将不会出现地跨东亚三国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活动,况且清海镇并不是荡除海贼的最佳地点。所以,张保皋建立清海镇的根本意图还需进一步斟酌。

有唐一代,唐罗海上交流主要有三条路线,一是自楚州出淮河口北上,沿山东半岛东渡黄海到朝鲜半岛进至日本;二是由扬州或明州出发,横渡东海至琉球、日本;三是自山东半岛北端登州北上可以到达朝鲜、日本、琉球。[5]根据《新唐书》对“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着七”[6]中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具体路线的记载[7],可知“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即上述第三条路线,韩国学者将该条路线命名为老铁山水道航路。虽然中韩两国学者在解析这一航路所经同一地名时略有出入[8],但大致的航行路线一致。

韩国学者许逸⑻坡藜浜降烂名为老铁山水道航路、北部航路、中部航路和南部航路。[9]老铁山水道航路的起讫点是山东登州和新罗唐津浦口(唐城镇一带),一路沿海岸航行,安全系数较高,但所需时间较长。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从登州、莱州等沿海地区出发向东横穿大海直达新罗西海岸的北部航路,[10]即上述第一条路线。该航路虽路程较短,但由于横穿大海,安全系数明显低于前者。日本武王于顺帝N明二年遣使上表时就提到了这一点[11]。中部航路(接近上述第二条路线)尽管在张保皋时代之前偶尔被使用,但因危险系数极高,被人们一致认为该航路并非是去往新罗、日本的最佳选择,当圆仁一行于会昌五年七月三日到达楚州山阳县试图从此处过海归国时,县司建议他们去往“地极之处”登州[12],这一航路在张保皋去世之后尚不被认可,何况在其生前。南部航路的频繁使用则是在10世纪以后。[13]因此,在张保皋之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两条航路(老铁山水道航路和北部航路)的起讫点皆是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和新罗西部海岸(很少到达莞岛地区),对追求经济利益的海贼来说,他们理所应当会优先选择这两条航路,致使新罗奴交易主要集中在以上两个地区,《唐会要》卷86奴婢长庆元年3月条[14]也证明了海贼贩卖新罗奴现象多集中在山东登州、莱州界及缘海诸道,因此,根绝这一现象的首选之地应是汉江河口及唐津浦口一带。倘若张保皋为禁止奴婢贸易设镇,应首选上述地域。事实上,唐城镇是在清海建镇的第二年(829)建立的[15]。所以,张保皋进言在清海设镇应另有目的,结合后来出现的“海上商业帝国”,不得不让后人怀疑其设立清海镇的本质意图――掌控唐、罗、日三国间的海上贸易。韩国学者郑炳俊、李相洙分别在其文章《唐朝的减军政策和张保皋的归国造成》和《张保皋和清海镇势力》一文中提及此观点。[16]笔者认为可从清海镇对张保皋的意义和清海镇对海上贸易的地理优势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论证。

首先,张保皋很有可能出生于清海一带。[17]虽然《三国史记》卷44《张保皋・郑年传》记载“张保皋、郑年,皆新罗人,但不知乡邑父祖”[18],但后代学者认为张氏故乡位于清海一带[19]。《樊川文集》记载张保皋、郑年皆善战斗,尤其二人潜水技术精湛[20],证明二人应常年生活在海岸地带;当文圣王欲纳张保皋之女为次妃时,群臣以“今弓福海岛人也”[21]为由进言,进一步证实张保皋出生于海岛地区;当郑年去职落寞在唐且得知张保皋在清海镇拥有一定势力,决定投奔于他之时,提及“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耶”[22],更进一步指出清海镇是二人故乡。所以,清海一带对张保皋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即张保皋出生于清海一带,自然对该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状况了如指掌,归国后向兴德王进言在清海设镇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清海镇位于海路要冲,对于唐、罗、日三国间海上贸易的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清海镇身处内海,四周有芦花岛(???)、长渠岛(???)等诸多小岛,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社会相对稳定;背靠海南郡、康津郡、长兴郡等,借助内海可以非常便捷的与新罗本土进行经济往来。

清海镇以东为日本九州岛,穿过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便可到达日本。罗日交流在史书中屡见不鲜,且张保皋在天长元年已亲自出使日本开展交易,所以在建立清海镇之后,张保皋自然而然继续推动罗日贸易。《续日本后记》卷10承和八年2月戊辰条描写了张保皋向日本朝廷进献马鞭等物被拒后,任凭其所带物资流入民间市场进行交易的情形。[23]同书卷11承和九年正月乙巳条记述了张保皋死后,李少贞请求日本政府将去年h易使李忠、杨圆所带货物尽数归还,同时,筑前国守文室朝臣宫田麻吕为购买唐朝货物提前预支资金(J),但因张保皋离世致使交易无法完成,故将李忠、杨圆所带货物扣留。[24]日本官吏提前预支资金的行为说明张保皋的对日交易非常频繁,且信用度较高,以致于文室朝臣宫田麻吕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张保皋离世这一特殊情况。

清海镇以西为唐朝山东半岛沿海地带,张保皋商团从清海镇出发,沿新罗西海岸到达唐津浦口后,利用老铁山水道航路或北部航路到达山东登州、莱州、密州等沿海地区进行交易,或者直接从新罗西南海岸出发,利用中部航路,横穿大海,到达海州、扬州、楚州一带开展交易活动。有关张保皋从事的唐、罗间交易在第一章中有所论及,在此不再赘述。

从根绝奴婢贸易的角度看,最合适的地点是汉江河口、江华岛、大阜岛及唐津浦口一带。但张保皋在向兴德王进言建镇时,却有意避开这一带,选择了深处内海的清海镇――连接唐、罗、日三国的最佳地段。由此可知,根绝奴婢贸易只是张保皋为日后顺利开展海上贸易活动采取的政治手段,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新罗政府的支持,以保障海上贸易活动的合法性,还可以扩大其海外影响力。中国学者陈尚胜在《东亚贸易体系形成与封贡体制衰落――以唐后期登州港为中心》中也提及此观点。[25]所以,张保皋建立清海镇的本质意图并非根绝奴婢贸易,而是为其日后独掌东亚三国间海上贸易权打下坚实地基,这既没有自己宣称的“以荡除海贼”的高尚,也没有现代某些韩国学者认为的那么功高盖世。

参考文献

[1]张保皋在不同的文献中又有:张宝皋、张宝高等不同的转写。另外“弓福”、“弓巴”也是张保皋的新罗称呼。

[2]可分别参考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06页。金富轼著,杨军校勘《三国史记》,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33页。

[3]金富轼著,杨军校勘:《三国史记》,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5页。

[4]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5]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6页。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46页。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47页。

[8]参照陈尚胜:《东亚贸易体系形成与封贡体制衰落――以唐后期登州港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57―58页。

许逸,崔在淑(??,???)等:《张保皋和黄海海上贸易》(张保皋? ??????),首尔:国学资料院,2013年,第311页。

[9]同上书,第310页。

[10]许逸,崔在淑(??,???)等:《张保皋和黄海海上贸易》(张保皋? ??????),首尔:国学资料院,2013年,第312页。

[11]沈约:《宋书》卷九十七《蛮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395页。

[12]A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13]许逸,崔在淑(??,???)等:《张保皋和黄海海上贸易》,(张保皋? ??????),首尔:国学资料院,2013年,第324页。

[14]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571页。

[15]金富轼著,杨军校勘:《三国史记》,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5页。

[16]郑炳俊:《唐朝的建军政策和张保皋的归国造成》(???,“唐朝? 减军政策? 张保皋? 归国造成? 管理”),《庆州史学》(????)2006年第24,25合辑,第486页。

李相洙:《张保皋清海镇势力》(张保皋? 清海镇势力? ???),朝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33页。

[17]许逸,崔在淑等(??,??? ?):《张保皋和黄海海上贸易》(张保皋? ??????),首尔:国学资料院,2013年,第219页。

郑清注《张保皋的生涯和活动》(张保皋? 生涯? 活动),《丽水大学校论文集》1999年第14辑第1卷,第66页。

[18]金富轼著,杨军校勘:《三国史记》,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33页。

[19]李相洙:《张保皋清海镇势力》,朝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3页。

赵云佳:《新罗人张保皋的东亚海上贸易活动》(?? ???? ???? ??????),釜山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4页。

[20]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01页。

[21]金富轼著,杨军校勘:《三国史记》,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1页。

[22]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01―102页。

[23][转引]郑清注:《张保皋关系史料的检讨》(张保皋关系史料? 检讨),《丽水水产大学校论文集》1993年第7卷,第81页。

[24][转引]郑清注:《张保皋关系史料的检讨》(张保皋关系史料? 检讨),《丽水水产大学校论文集》1993年第7卷,第82页。

[25]陈尚胜:《东亚贸易体系形成与封贡体制衰落――以唐后期登州港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3页。

杜牧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论语》;造次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51-02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马融注:造次,急遽。郑玄注:仓促。此说一直为后人所沿袭,几无例外。刘宝楠《论语正义》、朱熹《论语章句集注》、赵顺孙《论语纂疏》、《汉语大词典》中“造次”均释为“急遽”、“仓促”。

笔者认为,释“造次”为“急遽”、“仓促”欠妥。

“造”有“到”、“去”、“就“之意。《周礼・地官・司门》:“凡四方之宾客造焉,则以告。”郑玄注:“造,犹至也。”《广雅・释言》:“造,诣也。”《说文》:“造,就也。”另,《说文》:“造,,古文造,从舟。”段玉裁注:“《释水》:天子造舟,毛传同。陆氏云:《广雅》作。按:者,谓并舟成梁,后引申为凡成就之意。” 可知,“造”亦有“成就”的意思。

“次”也有与居住有关的义项:①谓军队住扎。《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孔颖达疏:舍者,军行一日止而舍息也。信者,住经再宿得相信问也。《谷梁传》曰:次,止也。则次亦止舍之名。过信以上,虽多日,亦为次,不复别立名也。②停留。《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说文》又云:“次,不前,不精也。”段玉裁注云:不前不精皆居次之意也。由此可知,“次”有“按次序停留于某处”的意思。③宿处。《礼记・檀弓上》:“……反哭于尔次。”郑玄注:“次,舍也。”④泛指所在之所。《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韦昭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也。”

“造次”一词最早现于《论语・里仁》,此章主要讲君子处仁,处处不离。结合上下文之意,“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句应解为“君子所行处处合于仁,即如吃饭亦如此,处于高位有所成就亦如此,颠沛流离亦如此。”“造”据上论则为“就也”,“次”则为居次,二词合用,则为“居于有所成就”,结合“造士”之说,稍加引申,则为“居于高位”。

故,“造次”有驻扎、停留,或到居所去,也就是居住之意。引申为安居、安逸的生活,居于高位。

在古文中,有一种互文对举手法,互文对举的词语在意义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一般而言,反义对举的两个词,形成互文以后,对立的语义就融为一体,表示的是包蕴两个对立面的更为宽泛的指称义。

古诗文中为了使句式整齐或渲染气氛,或使文字精炼,往往使用互文的方式。如 :江掩《别赋》中“心折骨惊。”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月”是互文,即“烟气、月光,同时笼罩着河水、沙地。” 欧阳修《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或悲伤。” 杜牧《阿房宫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可译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石、财宝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精英。”这儿的燕赵、韩巍、齐楚采用的就是互文,若不用互文,就变成:“燕赵之经营,燕赵之收获,燕赵之精英”,如此,文字拖沓累赘。运用互文,不仅文字十分精炼,而且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造次”、“颠沛”也属于互文对举,以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安定与流离失所、生活困顿)来泛指一切生活境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即指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仁。朱熹集注云:颠沛,倾覆流离之际。颠沛指遭受挫折、生活漂泊不定。“颠沛必于是”应为“君子遭受挫折、生活漂泊不定时亦当守仁。”而“造次必于是”应与“颠沛必于是”相反,指“君子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之时,即安身立命之时不可违背仁。”此处,“造次”、“颠沛”二词属互文对举。

另外,释“造次”为“急遽”、“仓促”,固然暗含有君子行仁的一贯性,但它侧重于对不利处境的强调。联系上面这段话中已经提到“富贵”与“贫贱”,释“造次”为“安居”一则语义上更联贯,二则与“终食之间”、“颠沛”二词一起,强调君子无论是从容还是仓促,环境是有利还是不利都要守仁,这才是孔子本意。由于后来的儒者们认为在艰难环境中行仁、守仁更难,遂不顾及语法与语境,释“造次”为“急遽仓促之时”以从“细处”说明仁不可须臾而离。此种释义,稍有狭义,不够广泛。

从词语结构方面看,成语“造次颠沛”,属于偏义复词,其意为“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其来源于《论语》“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句。朱熹《晦庵集・与张敬夫论癸巳论语说》:“非无颜闵之性,游夏之文章,亦尝备历险阻,艰难造次颠沛至于擢科。”本句“造次颠沛”意指“生活困顿、流离失所”,强调颠沛,造次一词在本句中没有意义。张戒《岁寒堂诗话・剑门》:“子美颠沛造次于兵戈之中,而以宗庙为言。”黄仲元《四如集・刘畏独答问》:“暗室屋漏慎则慎矣,造次颠沛则如之何?”其中,只有“颠沛”一词有意义,“造次”只起陪衬作用,换言之,“造次颠沛”(或“颠沛造次”)乃是偏义复词。而偏义复词多由反义词或相互对举的词语构成,联系上下文,显然“造次”与“颠沛”或为反义词,或为对举之词。

综上所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中“造次”应为“颠沛”的对举词或反义词,释其为“仓促”(或“仓猝”)是欠妥的。

参考文献:

[1]何晏.论语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8-49.

[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143.

[3]朱熹.论语章句集注[M].北京:北京古籍书店,1984.14.

[4]郑玄.四库家藏[Z].周礼注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409.

[5]曹宪音,广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54.

[6]张章主编.说文解字(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68.

[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标点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石强.读《论语集释》札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2).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杜牧简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唐朝女性;以胖为美;以瘦为美

唐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语言精髓,自然也成为很多学校选修课学习和鉴赏的内容。一般说来,唐朝女性“以胖为美”的观点已经被我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环肥燕瘦”,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唐代雕塑、陶俑及其他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美貌、智慧和胆识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史书记载她“方额、广颐、风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称呼,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郦山记》写到,“肌丰而有余,体妖而婉淑”,《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唐朝绘画是以人物画为主流,而仕女画又是这一黄金时代的点睛之作。仕女图中多为形象丰腴,色彩艳丽的女性形象。《虢国夫人游春图》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张萱的代表作,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与宫女侍从在春天乘马出游的场面。中间两位贵妇衣着华丽,肌肤细腻,体态丰满,骑着三花骏马,豪华气派。

然而在细细品读和鉴赏唐代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另外一种与“以胖为美”相反的审美观。

刘希夷《公子行》中有这样几句“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以男性口吻,充分表达了自己爱的情愫。而从“细腰”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男子的审美观是偏重以瘦为美的。

李贺在《将进酒》中用“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写宴会上的歌舞音乐,将歌女唱歌写作“皓齿歌”,将起舞写作“细腰舞”,“细腰”代指美人,具体生动地显示出了舞姿的美妙。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是我们都熟悉的诗句,说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个小妾:樊素和小蛮。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因此很受宠爱。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第二》就有“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记载。在白居易的其他诗作里我们也经常发现用来形容美女的“细腰”、“窈窕”等词语被频频使用:“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续古诗十首》)“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和春深二十首》)最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两句诗,“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有感三首》)马以肥为美,歌舞妓却以瘦高为佳。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辞去宣州幕职,路经陕西时,在酒店里看见一个女招待胖而又害怕讲话,便赠诗道:“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棍。尾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不须啼哭愁难嫁,待与将书问岳神。”因为胖要把一车白土都涂抹在脖子上,把十幅红色旗布补在破裤子上。尾官寺里能遇到她的行迹,华岳山前可以见到她的双掌,极尽嘲讽之意。

教师可以先抛出“你觉得唐代人以何为美”的问题,让大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各抒己见,然后结合这些诗句逐步引导,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发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唐代社会,并非所有人都是以胖为美的。

获得这样的新体验以后,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唐诗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接下来就是课后的探究了。可以将学生分组,课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收集资料,一起讨论,形成研究性报告,然后利用上课或班会时间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手段进行成果展示和陈述。

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人欣赏含蓄内向、窈窕淑女的传统审美观,文人更是如此。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需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写诗作赋也需要熟读古代经典。《诗经》开篇《关雎》篇“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窈窕,是指身材苗条娴娜。上文提到的“细腰”是中国古代美女的重要特征。春秋时候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邻家女“腰如束素”以及“《洛神赋》中的神女“肩若削成,腰若约素”都极力渲染美人腰的纤细,文人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杜牧简介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歌;经典诵读

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美的殿堂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好的导入方法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能让学生顺利地推开殿堂大门,充分享受一堂课的美学盛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尝试选用有“温度”的诗歌导入,是用“美”来引导“美”,用“美”来营造“美”,用“美”来深化“美”,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要达到课堂“美”的效果,诗歌的选择有讲究。首先,不宜太长。太长的诗,即便是现代诗,文字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接受不了,消化不掉,反而会加重课堂负担,弄巧成拙。其次,不宜与本节课内容脱节。这样的诗即便很短,也会造成学生思维链断裂,影响课堂学习内容的展开,显得赘余,有画蛇添足之感。最后,不宜过偏、过深。耳熟能详的诗,便于理解朗读,温故能知新;不然即便教者讲解了,学生也还是似懂非懂,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障目之叶。

具体如何选择诗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深化理解,感受文美

初中课本教材皆为专家精选出来的经典之作,每篇文章都有其“美”点。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的叙述平淡、朴实,有着学生易忽略的生活细节美,教师可选用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导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紧扣“思家”,诗人“影伴身”的细节,想象家人“夜深坐”的细节,都格外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这些生活细节与《背影》有着共通之美,学生初步感知这种美,利于发现课文的内容之美、技巧之妙,为进一步探索学习做好热身准备。

教师依据一节课的“美”点,选择不同的诗歌导入,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光……”一个恰当的“第一锤”才能精准地敲击在学生的心灵上。

二、营造氛围,享受情美

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但教师的动情需要一个情感的酝酿,学生的动心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高尔基曾坦言:“最难的是开场白,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却又得花好长时间去寻找。”为了让学生享受到文章情感的动人之处,教师必须仔细寻找符合课文情感特点的导入语,巧妙地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诗歌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经典诵读,体会言美

不同的诗歌虽然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但其文字往往都凝练而有韵味,是最美的一种语言。明代诗人谢茂秦曾对其中的近体诗作比喻:“凡作近体,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朝霞散绮,讲之异茧操丝。”它们是学生最好的经典诵读范本,具有独特的韵律美,诵读使这种“美”得以完美呈现。

用诗歌导入,在琅琅的诗歌读书声中进入课堂文本探究,易于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文本的不同语言之美。我们用杜牧的《山石榴》引出郭沫若的状物散文《石榴》,感受文中对石榴描写的修辞之美;我们用程颢的《春日偶成》引出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感受文中盎然春景的如诗如画;甚至我们可以用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引出李瑛的现代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感受抒情诗中诗句语言的形象概括。这些课堂导入中的经典诗歌可以让学生抄录下来进行反复诵读,是对学生的美的熏陶,使学生不但对文本语言的印象更加持久,而且日积月累,学生写作的语言也会美起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存在着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我们应把“美”的诗歌作为课堂教学的“敲门砖”,推开文学百花齐放的园林大门。

参考文献:

杜牧简介范文第7篇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清明节是哪天呢?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3年4月4日,跟农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看看在线电子万年历查询。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诗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杜牧简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标命名;修辞手法;多样化

修辞手法又称辞格,“是一种语言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并逐渐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1]。也就是说修辞是言语者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利用语言各个要素或其他表现方式根据一定的题旨和条件对语言所做的加工和选择,商标命名的过程就是对一种产品或某一产品概念进行修辞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命名主体应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对商标名称进行修饰,进而得到更加新颖显著的商标名称,使经过修辞处理的商标名称在突显商标名称针对性和可读性的同时也体现出命名者特定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增加商标名称的形象性,为商标名称提供更丰富的意蕴。

1 双关

由于认知语境的不同,一个词语往往具有多种概念意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境效果,给人以深刻印象。一种产品的商标命名若能一语双关,就必然成为商标命名中的上等之作,在现实的使用中有以下两种双关方式值得借鉴。

1.1 语意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双关。就像中意(冰箱)既表明产品是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合作生产,同时又有人人中意之意;大风(风衣)既可以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现象,又可以理解为大连风衣厂的简称;长安(汽车)既可以理解为产品出产地,又可以理解为长久平安之意;上风(岩凿机)既可以指产品质量占尽上风值得信赖,也可以看做上海风动工具厂的简称。以上商标利用一个商标名称作为明示手段,但结合语境的补足和选择却能推理出两种交际含义,大大扩展了商标交际的语境效果。

1.2 语音双关

语音双关又称谐音双关,是利用音同音近的条件形成双关,这种手法既可以避免商标法的硬性规定,避开禁止性条款,又可以使商标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如果说语意双关在现实使用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那语音双关就能借助汉语中大量的同音字进行更简易的操作。例如朴雪(口服液)是“补血”的谐音,若以“补血”命名,就会因为涉及产品的功能而违反商标法的规定,并且该名称过于直白毫无美感可言,而“朴雪”相比之下更具有亲和力;像蜜蜂(保险箱)谐音“密封”,婉转地揭示产品的性能;佳客(服装)既点明“茄克”衫,又对穿用者表示热忱欢迎;金雀(电子手表),金雀给人以亲切美好的感觉同时,又谐音暗示手表走时“精确”。

2 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我们知道,在人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其知识草案对认知推理有协助作用,事物之间具有相似,其在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草案也必定有重叠之处,因此,比喻的核心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从人们认知的相似出发,在商标命名中采用比喻手法就也就可以理解了。例如铁观音茶的两枚商标“花韵如桂”和“花韵若兰”使用了明喻手法,“花韵”是本体,“桂”、“兰”是喻体,“如”、“若”是喻词,将抽象的“花韵”比作具体可感的“桂”、“兰”香味,是因为茶的香味和桂花、兰花的香味有相似之处,都可以舒缓身心给人美的享受;而“天山雀舌茶”,省略喻词,以雀舌暗喻茶叶的细嫩扁直,构成暗喻关系。

3 夸张

夸张是一种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进行言过其实表述的辞格。它既可是对事物的某方面夸大、超前,也可是缩小,但由于商标的作用是诱导商标接受者购买,命名时多采用夸大的手法对产品做宣传。例如透天香(茶叶)、昆明十里香(茶叶),极言茶的香味;醉三秋(白酒)则着重体现酒力醇厚,一醉三年;永久(自行车)意在说明车的质量上乘,可以永久使用;永芳(化妆品)着力体现产品用后效果,永葆青春;一洗黑(护发液)则体现了产品效果的神速;长命(电池)重在说明产品的使用期限长;万夫难(锁)着力体现了锁的坚固性等等。这些都利用了夸大手法凸显商标的语义特征,一方面体现了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暗含了生产者对产品的信心和意欲称雄的意识。

4 引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见解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可以体现出命名者和产品的文化修养,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例如兰陵美酒(白酒)来自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杏花村(白酒)来自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稻花香(米酒)来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近来由于影视事业和网络的发展,商标命名时也多采用一些影视及网络形象,如服装商标的半边天、金龟婿、打工者、小熊维尼都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形象等。在使用引用的方法为商标命名时,应该注意引用大家熟悉的文化意象,使商标接受者看到商标的同时可以联想到商品的性能,减少反应时间,降低人们的处理努力,更快加深对商标名称的理解。

5 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就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往往可以表达强烈的感彩。通常情况下,不管是修辞造词还是一般造词,选用褒义词来命名商标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有时利用逆反策略使用一些贬义词汇命名商标可以更好地吸引商标接受者的眼球,达到营销目的。运用反语命名商标最成功的例子当属法国迪奥公司的“Poison ”(香水)。该商标词意为毒药,但是当初在法国一上市,曾创造了每5 0 秒销售一瓶的惊人业绩。原来这个商标名称与传统女性心理相背,诱发了女性内心深处寻求冒险刺激,希望超凡脱俗的心理,还能够使人联想起罗密欧与朱丽叶服毒殉情的凄美故事,因此有人说:“我希望用‘Poison’香水后,所有与我接近的男人都中上我的毒”,在此“Poison”又成为了“魅力”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