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七夕节的习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夕节的习俗范文第1篇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称“红指甲”。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织女乞巧。据载,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长女红。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从此之后,她的“巧思益进”。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必须要是个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的走进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妇女问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艺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的、富的,莫不各怀所愿,于是七夕俨然成了一个许愿的日子。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马上下拜,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种,而且要连乞三年才会灵验。

据说七夕的天河,还可预告当年的收成,天河明显,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有的地区在七夕作“青苗会”,也是一种许愿的活动。

七夕节的习俗范文第2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满入屠苏”春节终于来了,压岁钱,年糕,庙会……这些让我们喜爱的习俗也开始了。可让我最喜欢的是……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出来。“表姐,表姐,该起床了!你不去土地庙了吗?”淘气的表弟的楼下大声呐喊着。我不耐烦的捂住耳朵,可土地庙这个词猛然闪过我的脑海,我立刻跳起了床,回答道:“来咯来咯!等等我!”我手忙脚乱的穿好衣服,打着赤脚跑下了楼,冲到卫生间,急急忙忙的洗漱。洗漱完,便飞快的拉着表弟的手,向土地庙跑去。

刚到土地庙,我们便冲到大门后,急切地用眼睛寻找彩旗。忽然,我的眼中闪现出两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怜我,给我了两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我迅速地把它们紧握在手里,跑去告诉表弟。

“当当,当当”乐队开始演唱起来,欢乐的歌儿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我们拿着彩旗在她们的前面奔跑。鞭炮在我们的身边连连响起,我们连忙左蹦右闪。在快乐的气氛中,我们连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噜,咕噜”,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饭铃响了,正巧,我们劳作了半天,终于可以到一户人家蹭饭了。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为,就在上一年,我们是到我外公家。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一习俗是一家轮一家的呀!

中午时,下了一场小雨,但依旧没有影响我们蓬勃的兴致。我们下午的目标是一家饭店,还听说他们家的手艺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货表弟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因为在饭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泞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难走。但我们又寻找到了一些乐子,我们把彩旗举得高高的,用力的挥舞着彩旗。在绿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现了十几只小鸟,有红,有黄,有蓝,有黑……它们在山林中穿梭着,嬉戏着。在我的家乡这也代表着一个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样,跑得快,看得远,就是成绩好,有见识,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七夕节的习俗范文第3篇

20xx年8月25日是七夕节吗从日历看出,20xx年8月25日是七夕节。

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汉族民俗活动。

七夕节的风俗有哪些七夕节的风俗: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节的风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的风俗: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七夕节的风俗: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相传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七夕节的习俗范文第4篇

本次文献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调查七夕节在唐文学中的反映情况,因此研究对象主要是唐朝的诗歌,曲子词和文学作品。我在图书馆查询相关的书籍资料主要有《全唐诗》、《开元天宝遗事》、《云谣集杂曲子》和一些学术论文《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七夕节的文化透视》等等,以及一些报刊资料。

本次文献调查,在《全唐诗》、《开元天宝遗事》、《云谣集杂曲子》这些书籍中获得了关于七夕节的诗歌,曲子词和史诗记载等书面资料,大概明白了七夕在唐代文学中的一些反映情况;搜集了一些关于七夕和唐文学的学术论文资料,这些学术论文研究多集中在七夕节的形成发展,唐朝七夕诗的内容,古代七夕节风俗活动以及气息的文化意义和功能方面。大部分学者皆认为唐代时七夕节已成为固定繁荣的节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活动,这些在唐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唐诗中表现尤为明显。

通过文献调查,完成了本次论文。论文首先介绍了七夕节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重点论述了唐七夕诗的内容分类和唐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七夕习俗,最后简要总结了七夕节的文献价值。

七夕节的习俗范文第5篇

节日前夕,当我们来到台湾和闽南民间旅游,便不难发现,当地七夕节的消费习惯独具情趣,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购买中药使君子和当地特产的水果“石榴”。到了七夕节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螃蟹、瘦肉、猪小肠等食物。吃罢晚饭后,大人小孩聚集厅堂一边聊牛郎织女的传说,一边品赏石榴的美味。

“使君子”和石榴这两种食物有其共性,都具有一定驱虫效果,自古以来在七夕节很受老百姓欢迎。节日期间,上药铺买“使君子”、到水果摊买石榴的人熙熙攘攘。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就对使君子的驱虫功用作了肯定:“(使君子)主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传统中医习惯用使君子防治小儿蛔虫、蛲虫等症,因其味香甜,儿童也特别喜爱吃。

在民间,治疗小儿虫积、腹痛,用使君子炒熟去壳,小儿按年龄每岁1粒,10岁以上用10粒,空腹一次嚼食,连用7日;治疗小儿蛲虫,习惯用使君子仁研细,百部(中药)等量研粉,每服3克,空腹时服;治疗胆道蛔虫、腹痛,可用使君子7~10粒研粉,乌梅3克、川椒3克,水煎送服,每日2~3次。

记得我小时候,祖母见我望药生畏,为了给我驱蛔虫,她老人家别出心裁用去壳的使君子放到锅中稍为炒一炒,然后研末拌入鸡蛋蒸熟让我吃,不但效果很好,而且味道甚为香美可口,至今我过口难忘。

石榴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并不鲜见,特别是在七夕节即将到来时,就有大量熟透的石榴登市。我自小喜欢医学,翻查了几本医书,得知石榴是一种可供入药的水果,石榴树皮、根皮、果肉、果皮对伤寒、痢疾、绿脓、结核杆菌和皮肤真菌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处方在《广济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古医书中均有收录。

治疗绦虫、钩虫、蛔虫、姜片虫,可用石榴根皮12~15克(成人量)水煎后去渣,加入白糖,空腹服,每日1次,连服3天;小儿虫积,用石榴果皮、槟榔各3克,煎水,每天一剂分2次服用,连服5天。

说到槟榔,这里附带一笔,因为许多台湾同胞对槟榔情有独钟,台湾同胞爱吃槟榔堪称世界之最。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槟榔族”多达200万人,平均每十人就有1个“槟榔瘾君子”。槟榔也是一味传统中药,功能驱虫、行气、消积、利水,特别是驱虫作用较强,尤其是可使绦虫完全瘫痪。

说来有趣,我老家闽南和对岸的台湾,每年七夕节的晚餐,多数家庭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因何七夕节有此独特的保健节俗?相传出自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吴云东(闽南人)。宋代景佑元年,闽南、台湾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萧条景象,乐施好为,医德甚佳的闽南名医吴云东带着徒弟四处采药救治,不计报酬。他目睹许多大人小孩面黄肌瘦,患有虫病,就先从驱虫入手,倡导大家在七夕节购食使君子、石榴、槟榔,因七夕节这天好记,又时逢石榴旺产季节。所以老百姓都遵嘱去做,后来形成了一种节俗沿传至今。闽南、台湾人感念这位医德高尚和医术高超的名医,誉称他为“大道公”、“真仙师”等,就连当时的“万万岁”也赐封他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等荣誉称号。仅在台湾,祭祀吴云东的庙宇就多达162座。直到现在,同风共俗的闽南和台湾民间仍沿袭七夕节吃红糖干饭,用石榴、槟榔、使君子驱虫的独特保健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范文第6篇

1、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2、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3、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4、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节的习俗范文第7篇

1、2020年七夕是8月25日周二。

2、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3、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节的习俗范文第8篇

1、农历2020年七夕节的日期:2020年08月25日,星期二。

2、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