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齐文化旅游节
今天是我们家乡的齐文化旅游节的第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旅游,让我了解家乡,增长知识。
我们先去了管仲纪念馆,也叫中国宰相馆,大门前有管仲的塑像,里面有管鲍之交、一箭之仇等故事,我知道了管仲是中国古代第一名相。然后我们又去了姜太公祠,里面有太公衣冠冢、太公庙等景点,他是齐国始祖,有很多人来祭祀他,还有很多韩国人呢!下午,我们又去了中国足球博物馆,里面介绍了做蹴鞠的方法和怎样玩蹴鞠,足球的起源地就是临淄。
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这本《史记》是已经译成白话文的。原着是司马迁,对于历史,我兴趣不浓,对于此书,我却一改往日,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
虽然是译文,但里面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故事繁多,古典成语还是让我读起来颇费劲的,但越读你就越感到,《史记》是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从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创建者——黄帝,他使中国从野蛮的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后才出现了“尧”“舜”“禹”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动人故事。在这部画卷上我了解了从商国到春秋战,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漫长的历史,每个细节,司马迁竟写的如此详细,真让我最佩服。我不国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这么一部巨作,没有一点文字动底,没有对祖国历史的负责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一部千秋不朽的巨着的。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我从这本书里获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语古典。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让我了解了蔺相如的历史故事。读了此书我还知道了“一鸣惊人”“指鹿为马”“管鲍之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些成语的来源,《史记》也更详细的记载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在这部巨作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也知道了音乐能与天地相和,音乐能与国家安定想和,音乐能展示一个民族的文明史,这时我联想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导演的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盛典,中国音乐能让人惊叹,2008名演员为奥运而歌,让世界瞩目,音乐的魅力之大,打响之歌,让世人明白这悠久的文明历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里面的内容太丰富,读一读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对于我来说,以后要读上几遍或几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
史,而读了后记,更是对作者司马迁的佩服,司马迁身陷监狱,还在研究历史,出狱后继续编写史记,直到五十岁,才基本编成,可见他的敬业精神。
《史记》的前言中是这样评价《史记》的,“《史记》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精神,博物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变”。做为一个初中生的
中的英雄林则徐曾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海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名人们都在告诉我们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好的品质,也可以成为走向人生成功的一把钥匙。
在春秋战国时,有一个比较富有的人,他有一个穷朋友,有一次他找来那个穷朋友,合伙来做一个买卖,挣了一笔钱后,他却多分给了穷朋友一些钱,别人都很不解,他却回答:他的穷朋友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又很贫苦,所以才这样做。这两个人一个是鲍叔牙,一个是管仲。这两个人后来各奔旗主,鲍叔牙选择了公子小白,管仲选择公子纠,管仲为了自己的主人,就在公子小白赶去继承王位的路上放冷箭,公子小白装被击中,后来又乘快马到了都城继承了王位,公子纠党全成为阶下囚,此时的鲍叔牙不计前嫌,向公子小白举介管仲,而后来公子小白也成为了春秋中鼎鼎大名的齐桓公,管仲更是成为了一代名相,管鲍之交的故事正是关于宽容的故事,流传到今也不被世人所遗忘。
魏征是一代谏臣,唐太宗曾多次对魏征直言不讳而感到气恼,但是后来唐太宗因为了解了魏征的品性,于是渐渐的宽容了他,同时魏征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为大唐的国力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当魏征死去,唐太宗也十分的不舍,于是就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其中的以史为镜就是指魏征,这些都说明了宽容使人成功,还能双方互利。
做人如果不宽容的话就不会得到好的还回报,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因为嫉妒和小看诸葛亮的才华,因此处处刁难诸葛亮。后来又有诸葛亮三气周瑜,而英年早逝,周瑜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了遗憾。生活中需要宽容的对待每一件事。
宽容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宽容待人,若无宽容,生命将在无限的欲望与嫉妒中而破碎,因此,让我们珍记这把能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吧!
一、语言转换
语言转换就是要把书面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较艰涩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应的明白风趣的口语,充分理解作品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讲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我们可抓住李煜国亡被俘后那种悔恨交加、痛不欲生、“往事只堪哀”的感情这样讲:“春天那艳丽的花儿,秋天那明亮的月儿,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出现?看到你们,我就想起那万万千千的往事,真是心如刀绞,痛不欲生!”——这种完全进入人物内心深处的讲述和由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押韵的口语,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
二、故事增趣
故事增趣就是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轶闻趣事来吸引学生,增加趣味性。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百里奚举于市”时,可把“五张羊皮”的故事讲一下。在介绍《曹刿论战》的创作背景时,可穿插讲一下“一鼓作气”“管鲍之交”等等。生动有趣的故事可谓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三、诗联渲染
诗联渲染就是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描摹传神、议论精辟的短诗或对联深刻说明事理或渲染气氛。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教师开始就可先板书讲解一些著名的武侯祠联——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在定军山”“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八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等,通过这些大谈此表对后世的影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就杜甫的《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谈诸葛亮一生的功德。通过巧用名联、名诗衬托渲染,增加教学的魅力。
四、比照学习
比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把内容相似或描写同一事物的诗文放在一起做比较学习。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把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三首诗作比较阅读,可发现白诗是从大处落墨,着眼于西湖全景描写;杨诗着眼某一事物表现西湖的别样美丽;苏诗则以古代美人之美来比喻西湖的奇丽景色,西湖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就如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总是展现出它的美,堪称千古绝唱。这种比照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学生参与
古诗文教学也不能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否则,你就是再变换语言、讲故事、引诗联、做比照,不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他们也会逐渐失去兴趣。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节外生枝。比如在教学《为学》时,关于蜀鄙二僧的故事,贫僧去南海的经历,课文中仅是“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一句,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想象贫僧仅“一瓶一钵”如何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到达南海的。教学《石壕吏》时,教师可在学生读懂会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勇敢地站出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伟大的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诗人虽没有直接站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恶谁,态度是明确的。这些问题看似节外生枝,但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课堂的教学出现新的。
第一、我觉得试题植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土壤,简而言之就是看过去。
全国Ⅰ我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在创作的过程中先要知道“管鲍之交”的历史典故,也要知道“一箭之仇”这个成语的来历,才能通透的理解材料,进行友谊入手,识人,知人,让人等入手,见微知著,进行创作。我们做老师的可以先问问我们自己,这些典故和材料背后对人物的评述,我们自己是否清晰。
第二、我觉得试题着眼于当下,以古视今,设置情境。今年劳动课加入高中,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等素材,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通过精心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浸润的方式在语文试题中得以体现。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前提是这些事件你知道,且有感悟。
第三:我觉得试题望向未来,望向世界。
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是我对试题的感受,再回到语文教学中,每个人都意识到语文教学的弊端,都提倡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该革。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做读书的老师,教读书的学生。
用个故事做一个设喻吧,有是一个机修工,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机器某一处轮轴卡壳是因为中间进入异物,在实践中每次修理的时候果真都是这个原因。可是有一次修理的时候它没有异物,但它任然不动,请专家,也是未果,最后多方查找只是总闸电线烧了。没电了,仅此而已,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固化,我想这个工人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思索另外的方式。
我也看过旮旯老师演讲的视频,和她的课。天文历史,纵横捭阖,因为见过,所以知道,所以感悟。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我们语文教学要想改革,就得让语文老师不被杂务所烦扰,真正去阅读,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如果我们自己不理解,不明白,思维固化,又何谈引导。
读书,读那些书呢?读《诗经》,《尚书》《春秋》《逍遥游》《道德经》《离骚》等等先对中华特有的精神素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读史书《二十四史》《古文观止》等等,知其所以然,接着读《苏轼传》《杜甫传》各类名人传记(积极健康向上之人),你会明白各派哲学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的凝聚和探索,有趣且带给您思索。知其何以此?最后我们读家书,家训,古今亦可,知其何以做?
第二、自身+环境,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增强代入感,用语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正好与任务驱动题目的增加不谋而合。
考题贴近生活,更要求我们在套路模式中,加入孩子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毕竟也是要学会表达,为生活服务的。九年级一道考题,《送东阳马生序》,其中“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蕴袍敝衣处期间”形成对比的作用,如果以往知识点背诵只是说突出读书带给他乐趣,使他忘了条件的艰苦。可是经过情境代入之后,学生更明白,自己吃穿不如别人而毫不在意,必须内心强大。
第三、教学中穿时政评说,增强民族自信心,也学会兼容并蓄,合作共赢。
春秋时期,齐国姜无知篡位夺权,并追杀合法继承人公子纠和小白。公子小白被迫逃离齐国远赴莒国避难,途中被莒国公主秋己搭救,藏身莒国,二人情投意合。姜无知为绝后患,兵临城下,威胁莒国国君交出姜小白,秋己为救姜小白舍身嫁与无知,避免一场血战。身处齐国深宫的秋己隐忍待发,趁姜无知醉酒之时假借助兴表演一箭射死了他。秋己派人通知姜小白归国复位,自己则选择归隐山林。
同时得到消息的公子纠和小白都踏上了归国继位之路。为了阻止姜小白,管仲潜伏在小白必经之路上,搭弓箭射姜小白。姜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口吐鲜血佯装死去骗过管仲,提前赶回齐国登上王位。管仲沦为阶下囚,盛怒的姜小白坚持要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而鲍叔牙却举荐管仲为相。听到消息的秋己赶来劝谏姜小白,未果,秋己为救管仲竟舍身挡箭而亡。弥留之际秋己劝姜小白毋忘在莒、履行誓言、拜管仲为相富民强国。后悔莫及的姜小白答应了秋己最后的请求。在管仲与鲍叔牙等人的辅佐下,姜小白铭记“毋忘在莒”,任贤用能,励精图治,兴商强兵,富民强国,终成霸业。
《毋忘在莒》大气磅礴,是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作品,富有浓郁的莒文化和齐文化色彩,不仅描摹了姜小白的家国春秋梦,还状写了姜小白与秋己之间的儿女情长和美丽哀愁。
该剧成功地塑造了姜小白这样一个颠沛流离、去国怀乡、忍辱负重、毋忘在莒的“原乡人”形象。“原乡人”一词,形容的是为了理想奔走却不忘苦难和故土的人。姜小白因宫廷而去国避难,但他心系家国不忘故土、身负复位大任。他的颠沛流离是政治避难、是自我流放、也是他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正是避难的路上让他看到了民不聊生、看到了社会动荡的危害,让他意识到作为君王的责任。姜小白从养尊处优涉世未深到饱经沧桑和磨难,他的性格也从稚嫩慢慢走向成熟。同样的苦难放在别人身上是无法承受的,但是姜小白却能承担,因为苦难在折磨他的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意志,正是家国春秋的宏大愿景让他坚持下来。当然仅有宏愿也是不够的,他的背后还有收留他的莒国民众,关爱他的舅父莒国国君,爱慕支持他的秋己表妹。在莒国的日子,对姜小白来说既是苦难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在家国梦受挫的时候,有秋己的温情呵护和关慰。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是落难英雄的温柔乡,暂时抚慰英雄受挫折的心灵。可以说在莒国避难的经历是姜小白一生的财富,忘记这段经历、忘记自己的承诺与誓言就是忘本,所以“毋忘在莒”就是牢记历史,不忘苦难,坚持根本的一种自觉。姜小白最终能够继承王位完成霸业,正是得益于“毋忘在莒”的精神。
如果说姜小白在剧中是一位原乡汉子的形象,那么剧中的秋己就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原乡妹子的形象。秋己是莒国公主,姜小白的表妹,她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她对国家对人民充满感情,对表兄姜小白爱得深沉,她为了国家为了心爱的人可以牺牲自我,甘愿入虎狼穴与虎狼相伴。她的爱是隐忍的,她的性格从泼辣外向转而隐忍内秀。她也是一个原乡人,只身一人离开莒都来到齐国,她想念父王,惦记小白,却要应付姜无知的纠缠,每天要在各种角色中转换,从无忧无虑的公主变成心事重重的妇人,她心中的苦楚恐怕只有自己知道。然而,她时时刻刻都不忘寻找时机帮助姜小白。隐忍待发的秋己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利用陪酒的时机,假借助兴一箭射死姜无知,除掉了姜小白登基的障碍。达成夙愿的她没有回家,没有去找登上王位的姜小白,却选择了归隐,因为她觉得自己被玷污了。但是为了劝说姜小白重用管仲,她再次出山劝谏甚至不惜以身为管仲挡箭。她成全了姜小白,姜小白成就了霸业。
秋己的家国情怀不亚于姜小白,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而秋己就是姜小白生命中的贵人。在家国情怀和儿女情长之间,秋己为了深爱的姜小白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儿女情长成全姜小白的家国春秋梦。其实秋己是可以选择归隐过平淡生活的,但是生于帝王家的她和小白除了沿着既定的轨迹滑行外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换言之,牺牲自我成就姜小白是秋己的必然,这正是秋己的悲剧性所在。
著名戏曲学者王安奎先生认为,优秀的历史剧其成功之处在于剧作家在作品中抒写了有时代特色的、有创作个性的历史情怀。该剧正是这样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剧作品。剧作家从历史的大背景着眼宏观把握,从情感的细节处入手细腻灵动,抒写了自己对家国春秋的历史情怀。该剧结合典故,运用了在大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细部虚构的创作叙述方式。在剧中大量使用了典故,把诸如“毋忘在莒”、“一箭之仇”、“管仲拜相”、“ 管鲍之交”这些典故化用到剧中,在春秋争霸社会动荡的大历史背景下,为观众精心演绎了一段姜小白流亡莒国登上王位终成霸主的故事。
剧作家的任务不是去还原历史,而是通过描摹历史变迁来抒发自己独具个性的历史情怀。历史向来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学中的历史、艺术中的历史和史书中的历史各不相同。真实性是历史的生命,但是历史剧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正如历史上的蔡伯喈是位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而戏文中的蔡伯喈却是个负心汉。历史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历史真实是创作历史剧的基础,而情感的真实才能真正使历史剧作品发挥感人的效果。
“知音”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尽相同,经历遭遇也不可能复制重来,真正做到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是非常难的。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知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行走在找寻灵魂契合者的路上。不管是同处一个时代的挚友,如无论贫贱还是富贵始终同心的管鲍之交,彼此倾慕酬唱应和的刘禹锡与白居易;还是虽为敌我却互相欣赏的对手,如庄子与惠施、陆抗和羊祜;或者是对先人前辈的理解与懂得,如李清照赋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郑板桥自刻“青藤门下走狗”闲章一枚,等等。他们无疑是幸福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就曾谈到:“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司马迁终其一生,忍辱负重,沟通古今,著书立说,不过是以自己的一种方式,苦苦地上下求索一条“知音”之路。
二、知何者音?
作为一代史官,司马迁看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著述《史记》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但是他在“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的过程中,难免也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高山流水叹知音”的心理。
1.偶像――孔子之忍
我们从《太史公自序》中也可看出:“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谈对其子司马迁的期望也变成了司马迁对偶像的崇拜,也成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司马迁对《春秋》倍加推崇,认为其“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而自己的《史记》只称得上“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根本无法和前者相提并论。这当然是谦虚的说法,但是司马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的,称其为“至圣”而“心向往之”。因此,孔子虽不是诸侯,却也能忝列《史记》“世家”之中,足见司马迁对其因为“懂得”,所以“厚待”。
2.替身――李陵之义
世人皆知,司马迁遭受极刑的直接原因是李陵之祸:李陵乃名将李广之后,率兵领将,远征匈奴,兵败降敌。败而且降,是双重的大罪,既为世人不耻,又为朝廷不赦。司马迁与李陵并无特殊交情,只是同在朝廷为官,司马迁以其史家的眼见,深知李陵忠孝节义、磊落为人,有国士之风,又清楚李陵兵败实因寡不敌众,并非不舍命报国;其降敌虽是为臣之过,但也有其情有可原之不得已。司马迁上书汉武帝,为李陵慷慨陈词,力推其功。司马迁的这一举动着实惹怒了汉武帝,获罪受宫刑。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虽然抑郁愤懑,却不悔其仗义执言的君子之志。能为一败将罪臣之知音如司马迁者,古今能有几人?司马迁为李陵所言,非有大见识、大勇气、大气节不能为。知音能见其异,就能见其真;能见其真,就生胸中义气;能生义气,就敢为之作铿锵金石之言,而不唯唯诺诺于世俗见识。
三、谁知吾音?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是贾岛就“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而发的感慨。而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息,寂寞沙洲冷”的心境,深潜入多少寻觅知音者的梦境里。为那么多人明辨是非、拨乱反正、赏识有加、著书立说的司马迁,谁又是他的知音?
在教学《报任安书》快要结束的时候,笔者忍不住发问,此“书”究竟是写给谁看的?显然不是任安,如果他是司马迁的知音,就不会写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更不可能是是当世“流俗之人”,否则就不会有“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说。那是写给谁的?
首先是写给司马迁自己的,他要借此机会给自己以强大而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选择为了理想而忍辱偷生,不仅是他慎重考虑的结果,更是他绝不动摇的信念。
其次是写给后来人的,“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希望他们能够用历史的眼光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知音之叹则带有了一个个体对于精神上的自由抒发与交流的强烈的感叹与追求。这种渴求甚至是跨越时空的,在这篇述情言志的书信的结尾,他写道:“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太史公自序》最后提及:“序略,以拾遗补,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司马迁一生极为坎坷,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在遭受刑罚之后坚持完成的《史记》,在当时得不到世人的赏识,因此他将知音的期待寄与后世的读者,期待在后世会有人懂得他的一番苦心。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必要性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且明确了德育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本文就为什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及怎样展开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论述。
一、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首先,这是弘扬历史、传承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同志说:“我们是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我们要以冷静的反思、公正的态度对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创造过举世无双灿烂文明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无比丰厚的民族。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自强不惜、奋发进取等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而且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这些传统美德理应而且必须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
其次,这是教书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艺、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操、舍生取义的人生哲学、立志有恒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友善和谐的人伦关系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之一。
再次,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特殊功能的要求。
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思想政治教学大纲》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之一。这段话明确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应该把德育功能放在重要位置。而德育的重要内容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所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功能的要求。
最后,这是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许多新的人生追求方式悄然兴起,原有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不少中学生视传统伦理道德为古董。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论等腐朽思想蔓延,许多青少年道德沦丧,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激励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和魅力所在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它是对的基本理论的认识过程,又是思想觉悟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把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意志。这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课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
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许多老师就知识讲知识,单纯围绕书上的内容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有些教师所讲的道理、所举的事例存在着“假、大、空、高、深、远”的情形,与中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入较大,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是“来自天外的声音”,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除了考试功能外,学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很多学生丧失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学,也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而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认同感、没有感情的投入、没有内在的迫切要求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会对教材的理论有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又如何会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应对现在的高考?
解决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遇到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引进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厚重的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在哺育中华民族、延续中华文明中的丰功伟绩,让学生迸发出一种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强烈的责任感。那样我们的教学就容易多了。
三、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博闻强记,并注意言传身教。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故事发人深省。如“破釜沉舟”、“樊哙闯宫”、“荆轲刺秦王”、“缇萦救父”、“管鲍之交”等;很多在文字表达上朗朗上口,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如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一个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一个知识面非常狭窄的教师是很难进行有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
另外,还要注重师德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随时随地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严谨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学生。一个满嘴“仁义道德”,而自己却自私自利的教师所讲的道德怎么会让学生信服呢?
2.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社会主义实践。现实的实践属于社会存在,是“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属于社会意识,是“流”,“源”规定“流”,“流”服务于“源”。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要继承发扬光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并阻碍社会主义实践的要学会抛弃。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批判是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很多传统美德我们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丰富其思想内涵,抛弃其不合理的思想,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传统美德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3.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教师则是匠心独具的艺术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下面介绍两种,供大家参考:
(1)情感交融激励法。即教师和学生通过所学内容其情感融和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的方法。这要求教师一定要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语言抑扬顿挫。如我在给学生上“集体主义”的相关内容时,给学生讲文天祥的故事,并饱含深情地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自己感动了,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读起来,看着学生那严肃的表情,听着那铿锵有力的声音,我知道,我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
(2)事例熏陶法。如讲“艰苦奋斗”时引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讲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时给学生介绍“苏武牧羊”的故事,并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把所涉及事例精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事例熏陶法把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说教寓于具体的实践和鲜活的历史中,让教学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4.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
中学生思维渐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国家、家庭。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要注意贴近他们的实际,把大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如我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先讲了孔子的“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讨论在同学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又如在经济学讲“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先讲“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然后让学生讨论当代的中国的腐败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原来离我们很近,这样会增强教育的效果。
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们传给学生,尤其是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更是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冯克诚.实用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中学卷〔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