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红色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目标要求目标体系诗词匹配
【中图分类号】G632
只有认真履行“备、讲、批、辅、考、评”了,教学成绩才有可能取得。如何有目的地认真履行“备、讲、批、辅、考、评”?要“从基于经验的教学”、“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是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并非课堂教学的直接、具体目标,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学习目标,并转化为评价方式、教学内容和活动,是实施基于标准的课程与教学不容忽略的重要课题,分解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解读的延续、是为进一步解读并修订课程标准提供证据和依据[4]。
基于课标的深度研课,关键是如何分解目标?如何将终端评价考虑进去?教师要学会专业地思考课程标准,通过分解使之成为“看得见的靶心”,即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学习结果,这才是课标分解的目的[5]。每位教育工作者(或一个教育团队)要针对具体研课项目,选择合适的适合本校(或本地区)学情的研课方案才是有效的。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1.1低级:“知道”匹配“知识”
【教学难点1】《化学必修1》[6]P57,哇:好绚丽的五彩缤纷的焰色反应现象啊!能记住近十个焰色反应的现象吗?
〖分解目标〗就课本所介绍的几种焰色反应的现象这个“知识”点而言,不难,学生的行为动词“知道”就行了,属于低级。但是现象太多了,学生记忆有困难,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我们此时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一起分类梳理,条理清楚,如果用诗词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感兴趣了,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诗词概括〗五律・焰色反应现象
黄绿黄和绿,
金属钡钠铜。
砖红和洋红,
钙和锶金属。
紫红浅紫紫,
锂钾铷金属。
单质及化物,
现象都一样。
1.2高级:“应用”匹配“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2】完成各小题中的比值,见表1
表1完成各小题中的比值
各小题 N2+3H22NH3
化学计量数之比 ::
物质的分子数之比 ::
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 ::
〖分解目标〗答案都是1:3:2。俗话说:“事不过三”,这道题目连续问了四个问题都没有问质量的关系,说明质量在化学方程式中没有多少简明的规律,这恰是教育学生“情感态度”的最佳阶段。由于学生在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对质量根深蒂固,所以刚上高中刚接触物质的量不能自拔地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无论麻不麻烦就是对质量情有独钟,恰逢这道题目的出现,老师就要适时“应用”好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重要性,由于这里的目标是“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的高级阶段:“应用”,而时代的迁移、人们的理念“情咸态度”的转变也非一朝一夕,所以教育难度很大,用诗词形式讽刺化学方程式中质量的低下地位,强烈刺激学生要与时俱进不为过。
〖诗词概括〗南乡子・质量
问这又问那,
说了一万道一千。
质量啊哎哟质量,
气你,
说天道就不问你。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2.1低级:“模仿”匹配“技能”
【教学难点3】《化学必修1》[6]P5~P6,在实验1-1、实验1-2(取粗盐提纯后的盐中先滴加盐酸,再滴氯化钡溶液,证明已经有SO42-存在了)后,如何证明SO42-已经除去?
〖分解目标〗这是一个任何级别考试都经久不衰的考试题目,学生都不陌生,可是有多少学生能严谨地答出来?一旦评分标准严了或题目稍加变式,全军覆没的学生比比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要精细化梳理,“模仿”文字秀:取、少量、上层、静置、清液,“模仿”六个实验过程等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哦,诗词概括可助你一臂之力。“模仿”决不是照本宣科,要提高各种“技能”,就要多见识广,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诗词概括〗六绝・检验SO42-已除去
取少上静清液,
继续加氯化钡,
无白沉SO42-已除,
有沉SO42-末除尽。
(此时SO42-算一个字符)
2.2高级:“学会”匹配“方法”
【教学难点4】化学计算复习课,一题多解5g胆矾中水的质量是多少?
〖分解目标〗①分解“化学计算”:与俗话“数学习题做不完”一样,不是说习题做不完,而是指计算方法多得做不完,但不要人为地搞的神乎其神。此题代表整个化学计算无外乎分四大类,一是溶液方法,用质量分数公式;二是化学量方法,算术或代数方法去在化学量里绕;三是化学式方法,数目比去求;四是化学方程式方法,就是用物质的量依化学计量数比去串,或者直接跟据方程式列比例。整个计算过程中,要很规范地已知数有单位,末知数没有单位。②分解“学会”:“学会”是“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的高级,靠实践、训练或反复体验而获得才学。③分解“方法”: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既然“数学习题做不完”,学生就要反复实践,“学会”梳理、梳理清晰,“方法”敏捷、敏捷思维,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计算题山路不平,诗词概括伴你行。
〖诗词概括〗七律・四类计算
溶液四度分浓稀,
公式各量单位多。
化学各量n作桥,
算术代数方法多。
化学式含分子式,
数目比值内涵多。
方程已知求未知,
串和列式变式多。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3.1低级:“感受”匹配“过程”
【教学难点5】《化学必修1》[6]P48,科学探究铝箔被氧气氧化。
〖分解目标〗“探究”两字的出现,一定会带来很多神秘感,既然已经“探究”了,索性就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补齐四种情况下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相信《卜算子》妙诗在此时妙处的出现一定会如虎添翼地为实现该达成的各种目标而起着不可磨灭的功效。
〖诗词概括〗卜算子・氧气氧化铝
铝器接触氧,
生成氧化膜。
铝箔空气若燃烧,
熔化不滴落。
落在纯氧点,
耀眼白光照。
待到铝粉空气燃,
她在光中笑。
3.2高级:“形成”匹配“价值观”
【教学难点6】某化学研究小组的成员经过学习得知,氯气和水发生下列化学反应:Cl2+H2O H++Cl-+HClO,并且HClO具有比氯气更强的氧化性,他们为了探究饱和氯水的组成和性质而进行了科学实验:先观察氯水的外观性质以后,又用胶头滴管将该氯水逐滴加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边振荡,并连续观察现象,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而得无色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预测,实验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两种,请用简要的文字说明: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他们又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究竟是上述中的①还是②,在此之前先做了实验预案的设计。请你简述实验的方法、现象和结论:________。
〖分解目标〗由于这道题“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是高级:“形成”,“课程目标体系”也是最高级别:“价值观”。不用阐述,这是公认的老师讲三遍后,学生也没多少人能掌握甚至死记硬背能记住一点点结论也不大容易的一道难题。通过《沁园春》长诗,让学生较长时间地强化“形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过程,是深度分解目标形成科学高素养“价值观”的一个综合范例,效果不言而喻。
〖诗词概括〗沁园春・褪色
酚酞无色,强碱无色,混合红色。氯水浅黄绿,氯气莫属;若问化性,七雄争流。氯水滴混,红色褪去,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褪色?次氯酸漂酚酞,强氧化剂强漂白性。盐酸中和碱,风华正茂;次氯酸亦,其盐不妥。指点江山,加碱来测,若变红中和所至。若无色,漂白性所为,今朝见证。
一个评价如果能让教师知道学生是否已经通过有趣的、吸引人的、具有挑战的方法领会了一个概念,这样的评价就是最有效的评价[7]。诗词评价是清晰的、可检测的“看得见的靶心”,具备了上述的理论阐述,事实上无论是学生的成绩还是学校组织的评教评学中学生对老师当事人我的评价都是名列学校前列的。加强目标引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引、统率和控制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和标杆[8]。真可谓“有目标的学习是运动会上赛跑,没有目标的学习是饭后散步”。
巴顿将军有一个周密的作战的好计划,总能打胜战。相信我们有周密的分解目标的好诗词,总能使所有学生这里或那里得到启示、启发、启迪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8
[2](美)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崔允著.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朱伟强.全球教育展望,2011,(10):14-18
依稀记得,那是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和爸妈一起到小三峡旅游,流连在一处布满鹅卵石的浅滩上,被漂亮的鹅卵石吸引了脚步,我捡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石头,用裙摆兜着带回家,宝贝似的收藏着。
家里的墙壁上,贴满了画有插图的唐诗宋词。我喜欢仰着脸,大声地对着拼音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遍又一遍,渐渐地,便记住了。常常走着路都会突然背起墙壁上的诗词。那时尚小,根本无法领会到诗中的感情,只觉得平仄交替的音节读起来像唱歌似的,趣味十足。妈妈总喜欢对我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这其中的韵味,可结果却总是以我睁着圆圆的眼睛、一脸茫然的表情而结束。她便无奈地拍拍我的脑袋:好吧,等你长大了,你自然就懂了。
冬天的午后,我拉着妈妈的手去阳台晒太阳。我们从阳台的阁子里翻出几只毛笔,蘸满墨水,摊开旧报纸点点画画。我很喜欢这样的日子。暖暖的阳光从窗外洒进屋内,反射出一道道金丝线,飘进我身体的每一处神经末梢。空气中荡漾着墨汁的浓香,我便像一只小懒猫似的,享受地趴在地板上接受这浅浅的温暖。有风的时候,我们会用灰的、白的、扁的、圆的鹅卵石压住报纸的边角。那鹅卵石一直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各种各样的形态,立着,倒着,像一个个拥有着鲜活生命的小怪兽似的。记得最大的一个是棕红色的,拳头一般大小,上边点缀着白色的斑点,像一只只随风飞舞的蝴蝶,漂亮极了。我总是喜欢把它握在手里,直到焐热了也不放下来。
常幻想那石头里会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会不会是个小的恐龙蛋?里边会不会沉睡着小恐龙?痴痴地,我望着那石头出神。那红色突然勾起了我的灵感似的,我不禁又仰起头背起了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背着背着,便顺手拿起手中的毛笔在石头上画了一个戴着帽子穿着长袍的小人,我想象着他也正像我一样摇头晃脑地背着诗。
随着午后最后一抹阳光滑过这棕红色的鹅卵石,下午就在我的朗诵中悠悠地度过了……
美好的时光如流水飞逝,现在的我已经很少去以前的老房子了。偶然一次机会我嚷嚷着要爸爸带我去看看。那天下着小雨,屋子里空气很潮湿,透着一股冷气,凉凉的。我走进自己的房间,嗅到一股浓浓的灰尘的气味。几年的离开,顿时像有了几个世纪那般漫长。环顾四周,瞥见小时候用的桌子,如今看起来竟如玩具一般。床头放满了儿时的布娃娃,灰蒙蒙的失去了原有的鲜亮。墙壁上当年的诗词仍整整齐齐地挂在那儿,只是时光流逝将白纸染成了黄纸。径直走向阳台,以前的东西很整齐地放在那里,往事一幕幕呈现在我的眼前。那种天真、快乐、充满诗意的日子似乎触手可及,可现在的自己,却再也难以拥有儿时的“诗意”。
1、演绎古诗词
诗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提倡“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领学生快活地学,美美地学。
(1)唱诗。诗是凝固的音乐,我国古代的诗词,自产生之时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蝶恋花》,李煜的《相见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继《枫桥夜泊》等都改变成了流行歌曲。而唱歌是学生喜爱的,所以在古诗文诵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境,联系自己喜爱的歌曲,找到该歌曲的曲谱,把古诗文填入到曲谱中,然后吟唱。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高兴,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2)画诗。画家用线条,色彩表现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好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初步的学习体验,画出诗中的人物和景物,学生基本上能把诗中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且学生为了把画画得逼真,查资料并不断地诵读,自己能很好地把握了诗中的情感,这远比教师单调的讲解效果来得好。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法。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叙事性强,篇幅长,假如仅是讲讲背背,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而且读背起来很不容易。我让学生把它改变为话剧,由他们来表演妇人、儿童、丁壮、白居易等人,在课堂上表演,这样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更进一步理解了当时农人的艰辛和诗人的情感。
2、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邃,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古诗词,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而且还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1)在聊天中运用诗词。
现在的学生一到休息时间,喜欢在网上和同学聊天,虽然父母竭力阻止,但他们背地里还是偷着乐。所以教师可因势利导,给学生搭建QQ群,在网上和他们聊天,而且鼓励他们能引用学过的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时提出了一个话题,学生会蜂拥而至,能把自己积累的古诗词“翻”个遍,在聊天中不仅文采飞扬,加强了表达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提升了自己的品位。
(2)在校园中营造诗情。
校园是学生一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张贴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时时学习古诗词,处处欣赏古诗词,让学生沉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我们学校的操场围墙上、每层楼的转角处都张贴着激人奋进的古诗词;中午、傍晚的电子屏会显示互爱的古诗词;在班级里,每个班级贴有古诗词,在学习园地里有学生自创的诗词,也有摘录的古诗词。在这样一个诗的海洋中学习生活,要不懂点诗也难了。
(3)在社会活动中吟诗。
生活处处是语文,同样,学习语文不能仅在课堂。我们要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吟诗、作诗。趁学生外出实践活动和红色基地锻炼,以及扫墓、野餐等活动,让学生对着山水吟诵写山、水、树的诗句,还鼓励学生即兴自创诗。
3、娱乐古诗词
游戏始终是孩子的天性,在校园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而且让学生的诗情得以展现。如组织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汇演等一些生动的活动,让古诗渗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园,品味了学诗的情趣,释放了学生的智慧,更是滋养了学生的诗情。
“红”动中国
瞧瞧下面这些图片,你都很熟悉吧?
北京奥运会你还记得吗?红色国旗,红色圣火,身穿“红色”服装的运动员,手拿鲜红国旗的观众……红的热情,红的活力,书写了北京奥运会的传奇。
有同学说:“我与红色朝夕相处。不信,瞧我胸前的红领巾!”是呀,红领巾我们再熟悉不过啦!说起它,还有个故事呢——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诞生。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她建议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特有的标志。在一次接收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一位女工人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勉励他们说:“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颜色同革命战旗是一样的!”红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如果给你一种红色材料,你想让它做什么?想象一下,说不准你的奇思妙想能有大作用!
“红”之渊源
中国人钟爱红色,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人对太阳神的虔诚膜拜。红作为中国最早的“流行色”,在周朝时就确立了正统地位。“五行”中南方属火,汉朝时提倡使用象征火的红色,汉朝的祭祀、婚嫁服饰被称作“玄瑞”,就是现在的“黑”与“红”的意思。
(玄瑞)
原来“瑞”还有“红”的意思呀!那“红”还有哪些“兄弟姐妹”呢?
珍贵的“红”
中国盛产瓷器,其中不乏珍品,但是有种名为“祭红”的红色瓷器,却是少之又少,堪称极品。在景德镇陶瓷馆近万件藏品中,“祭红”也只占九件半。
资料链接:2002年3月,一份陶瓷大红釉料的样品在1250℃的高温下,没有明显的分解现象,通过了专家组鉴定。这种瓷器被命名为“中国红”。
一些珠宝中的红也是极品哟!比如“红玛瑙”“鸡血红”等等。就拿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红玛瑙来说,除了本身瑰丽、坚硬的特质外,它蕴含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呢!
传说古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躺在树阴下熟睡时,她的儿子偷偷把她那闪闪发光的指甲剪下来,拿着它欢天喜地飞上了天空。可是一不小心,指甲掉到了地上,变成了红玛瑙。
艺术作品中的“红”
种植海棠在唐宋十分流行,观赏海棠的风俗从发展到繁荣用了不长的时间,所以海棠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海棠词更是在宋词中大量涌现。全宋词中咏花题材的词有2189首,而海棠题材有136首,在咏花词中排名第四,在宋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词的配合和炼字、海棠词中颜色词以及修辞方面对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宋代海棠词;语言艺术;修辞艺术
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单单体现在文章中也会体现在诗词上,语言的生动活泼、工整考究成了词中的重要一项,在这类不需要很多字,就能表达出很深刻的意思和丰富感情的文学体裁中词的语言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且作为词中最典型的宋代中的海棠这一具体的意象附加在词上之后,使得语言艺术成为了海棠词艺术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下面的就是宋代海棠词的语言艺术分析。
一、宋代海棠词中词的配合和炼字
若诗词是精美的建筑物,那么词就是构成它们的建筑材料。宋词中的海棠词当然也不例外,而凝练优美的词句就是砖瓦,想把一首词写好,必须用好词,这就需要谈到海棠词的选词和用词,如果善于利用,都可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性,而海棠词的作为宋词中的特殊描述花的一类词,选词用词上也有其特别的讲究和艺术特色,使得这些海棠词雅致而有韵味。需要在下面的论述中逐一分析。
1.海棠词中词的配合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含义,就是词义。有些词能相互配合,有些词就不能配合。词相互配和使得词句更加工整,比如李莱老《西江月》(海棠)一词中“绿染晓云冉冉,红酣清雾冥冥”绿与红在颜色上相配合,“染”和“酣”这两个动词将绿叶红花写活,又有“云冉冉”“雾冥冥”既点明天气,又写出云雾飘渺悠然之感。短短十二个字将海棠在清晨的雨雾中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又生动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动词与形容词的相互配和而产生的如此富丽精工,又简洁易懂的佳句。李清照的《如梦令》颠覆了词语间的习惯性搭配,将原来语义上不相匹配的词语组合起来,造成“陌生化”效果。“绿”无所谓肥,红无所谓瘦;绿的是叶,红的是花,肥替换了多,手替换了少。这一转换替代,打破了读者的感觉定式,又能托出她的心绪,既新颖别致,又生动传神。
2.海棠词中的炼字
那些经过反复推敲而使用的更加传神恰当的就是炼字。如同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意境全出”[1]因此这个字用的精妙,富有表现力这就是炼字,下面就具体分析,宋词中海棠词在炼字方面的艺术特色。像这样的创造性的配合在海棠词中无独有偶,词人通过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来使用词语,这样却使得读者反而更能接受和欣赏。又比如萧崱《朝中措》一词中“杨柳染深绿意,海棠啼损红痕。”杨柳和海棠一树一花构成了一种搭配,最精彩的要数“染深”和“啼损”四字。其中最值得推敲的“啼”字取“啼妆女”中“啼”的意思,形容女子姿色迷人。东汉时,女人们用在眼睛下面画上一种似哭泣过后的样子的妆容,用在形容花的盈盈美貌,非常恰当。海棠花开的样子是无声的,而忽加一“啼”字,视觉和听觉就相通了,就如同伯牙用琴声表达的高山流水之音子期可以领会一般用听觉的印象来形容视觉。读罢就会感受到不受字面意思而去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意会词人的言外之意。如果不用这个字,就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这个情景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中的“怯”“花孤冷。海棠聘与花应肯。”中的“聘”等等例子这些词出现在海棠词中让海棠花在词人笔下变得精致典雅。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在锤炼语言上下了功夫,咏花词更是如此。综上,词的搭配和炼字不仅能避免的整首词歌诵起来生涩难懂,而且凝练精悍。在词意上也有含蓄委屈的意味,提升了海棠词的雅格。这在海棠词这样的优雅充满美感的词中是极其必要的。
二、宋代海棠词中颜色词的运用
对于描写海棠花的词来说更是少不了对海棠花颜色的描写,作为语言艺术的一部分,颜色词的运用所体现的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特色进行细致的分析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这些描述海棠颜色的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运用颜色描写海棠花,一类是运用其他事物名词来表现颜色,最后一类是将形容海棠的颜色的词与另外一种颜色的词放在一起突出海棠。对于前两类在海棠词中结合海棠的实际情况,出现频率最多是红色系的这一类似的颜色。在这些海棠词中出现这些红色也多用作形容词和名词。而对于第三类词人也多选绿、翠等表现绿色的词语衬托海棠。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分析海棠词中颜色词运用的艺术特点。
1.直接运用表示颜色的词
海棠在宋代时期深受人们的喜爱,沈立在《海棠记》中记载了海棠的颜色:“其红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矣。”[2]由此可见,海棠以其花色艳丽最为词人留意,常见的花色除了单纯用红,还有嫩红、潮红、残红、嫣红、殷红、乱红等词。又有曹勋《蜀溪春》“天与蔷薇,露华匀脸,繁蕊竞拂娇黄。”歌咏黄海棠的词中,用到直接描写的嫩黄,属于特殊的情况。海棠词中单纯用花红形容颜色的多是少有感彩的描述,比如,“十月小春天。红叶红花半雨烟”(李石《南乡子》)“日日作东风。海棠相次红。”(陈三聘《菩萨蛮》)等。这些海棠词中的颜色只是单纯表示海棠红的。有些用程度修饰的颜色,只是为了区分花红的深浅明暗,比如海棠词中出现的嫩红、潮红、嫣红、殷红等词。而也有在“红”前字加上修饰词之后,不仅形容了海棠的颜色,还带有了词人结合当时情景的感彩,比如“醉痕深晕潮红。睡初浓。”有沉醉于海棠的浓浓醉意在其中。“问篱下闲花,残红有在,容我更簪朵。”用“残红”形容落花,表现了荒凉之感。
2.运用其他名词表现颜色
以单纯的词语描绘海棠的艳丽在一些词人眼中,并不足以表达他们对海棠的赞美和寄予,所以词人展开自己的想象结合海棠的特点,使用了大量相似的事物来表现海棠的颜色。其中胭脂一词在宋词中的海棠词中最为常见。其原因之一是胭脂与海棠的颜色相近,且大片的花晕开的样子,如同胭脂晕开的颜色,更增添了词人具体的感知,也更加含蓄优雅。具体的词有:“嫩梢万点胭脂,移西溪、浣花真景。”(曹勋《月上海棠慢》)“前日海棠犹未破。点点胭脂染就珍珠颗。”(张抡《蝶恋花》),“晚来雨过胭脂滴。”(李处全《忆秦娥》)这些用胭脂形容海棠花颜色的还有细微的分别,被雨打过的海棠,词人们喜欢用“点点胭脂”来形容一朵一朵开着,或者未开的海棠,用“胭脂滴”“胭脂透”形容红的的花被雨洗过的样子。凝聚水珠显得花娇艳欲滴,红的通透用这两个词再合适不过。典型的词句有“犹及见、胭脂半透。残红几点,明朝知在否?”(张扩《殢人娇》)写尽了雨后只剩下如胭脂般透红的残花的悲凉景色。除了用胭脂这种常见的事物来描述海棠的红以外,还有“海棠初绽红生肉”(蔡伸《醉落魄》)“海棠初雨后。似露粉妆成,肉红团就。”(方千里《玉烛新》)用“肉的红”来形容海棠的红,这其中要数苏轼的《东坡海棠》中“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用美人脸上的红晕来形容花色,用美人的姿态和妆容使读者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还有“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晁补之《洞仙歌》)中“涂粉施朱”,以女子在脸上化的朱粉色的妆来描述海棠颜色。辛弃疾曾在词中用了更特别的形容词“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辛弃疾《定风波》)用猩红色的血描述海棠的颜色,读者对海棠的红有了红胜血的强烈感觉。海棠不仅仅有红颜色的,在范成大《朝中措》这首词中,“海棠如雪殿春余”将海棠和雪联系在一起,具体形象的描绘了海棠的白。这些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形容海棠花色的词句给了读者创造了丰富想象的弹性空间,充满了艺术气息。
3.运用两种颜色词对比
对于颜色的描绘,词人们可谓是精心雕琢,在海棠词中常见的红往往不单独出现,其他的颜色和海棠相辅相成,呈现了艺术般的画面感。红色和绿色搭配属于对比色,而绿叶红花都是大自然的景物,两者相互映衬,构成富有情调又和谐的画面。例如“朱颜绿鬓,作红尘、无事神仙。”(陆游《汉宫春》)“春未老、已惊台榭,瘦红肥绿。”(辛弃疾《满江红》)。海棠作为植物的一种,有红花,就有绿叶,这样自然的搭配,却不觉俗套。除了红色和绿色,海棠本身的花色也不单纯只是红色,在陆游的《朝中措》一词中“芳林曲径锦玲珑。腻白借微红。”描绘出了以白色为主的海棠,渐变出微微红色的颜色。而“惨淡轻阴,都养就、朱朱白白。最好是、梨花带雨,海棠映日。”(王质《满江红》)是对比梨花的白,和海棠的红。这两种对比色,突出春日的生机盎然。无论是“遮红掩绿”还是“似红如白”,这样的对比色出现在海棠词中都是相得益彰的,都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一种外在体现。
三、宋词中海棠词的修辞艺术
如若说选词用词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外在体现,那么海棠词的修辞艺术就是海棠词深层次的语言艺术。好的修辞可以使整首词形象具体,而在诗词中,修辞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使短短的诗词焕发出富有生命力的气息。下面是结合具体宋词中海棠词,详细分析集中常见的修辞。
1.海棠词中的比喻
在宋词的写作中,比喻是一种经常和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海棠词因大多与赏花感时有关也同样有很多使用比喻的词句。如宋代词人张鎡的《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一句总写了海棠花和叶。在这三句中,词人连用三个比喻,“绿云”将海棠的绿叶比作云,写出其枝叶稠密,绿阴宽阔,点出千叶海棠枝叶茂盛的特点。“明霞”将海棠比作红霞,极喻海棠花红艳亮丽的颜色。而将整个海棠树的样子比作“文绣”则形容花叶色彩组合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绘出绿叶红花重重叠叠,色彩斑斓的画面。又如“海棠开遍,零乱一帘红雨。”(赵必象《锁寒窗》)将盛开的海棠花,被风吹落花瓣的景象比喻成一帘红雨,花瓣簌簌而下的样子就如同下了红色的雨,雨的密集很好的诠释了飞花的状态。在陆游的《柳梢青》中“宝杯浸、红云瑞霞。银烛光中,清歌声里,休恨天涯。”一句中将海棠鲜艳华丽的颜色比作彩云和红霞。由此可见以海棠的姿态和颜色作为本体,词人们大多会贴切的用自然中常见的天气或者使用的器物作为喻体。运用比喻修辞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能在不见海棠的情况下展开联想,而喻体比本体更容易理解,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这样读起来简约,又能进一步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而又不失风雅。
2.海棠词中的拟人
在咏花词中,词人都喜爱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花中,而各种花都以美丽婀娜的姿态见于世人眼前,所以拟人的方式就被广泛的运用于宋词中,把海棠当作人来写,赋予海棠人的言行或者思想是宋词中海棠词常见的一种手段。苏轼词中有一句甚为有名“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将竹篱间开放的海棠赋予生命,“嫣然一笑”即海棠开后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不免落俗,把海棠刻画的自然高雅。黄彻谓之“冠归绝今”,作者亦深喜之,“平生喜为人写,盖人间刊石者,自有五六本”。这样的让海棠“笑”不止坡一人,词人大多都将开的艳丽的海棠以“笑”拟人化。如“过雨花容杂笑啼。”(王之道《浣溪沙》),“粉妆新丽笑相迎。”(陈三聘《浣溪沙》),还有两首用到了嫣然一笑,灿烂的笑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开的同样灿烂的海棠,生动又恰当。作为一朵花,本省是没有声音表现出来的,但是当诗人将情感融入海棠之中,想要想海棠诉说什么亦或不想让海棠说什么的时候,海棠又被词人赋予了人格。比如“海棠似语。惜芳情燕掠,锦屏红舞。”(周密《扫花游》)词人在看到这样的海棠时,它的活力,以及风的吹动使海棠舞动,都好像是海棠想要诉说什么。这是词人的寂寞和空想,使他无人倾诉,而渴望有人想他诉说,这时海棠就成了那个能慰藉他的东西。同样的心境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把酒问花花不语,花外梦,梦中云。(周密《江城子》)春去无情,作者同样有着寂寥愁苦的心情也想同花说话,却换来了花的无声的回答。同样是拟人不同词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春回地暖,海棠作为春天的植物,在春天含苞待放的姿态,也可爱的被词人拟作“含羞”“半醉扶不起”“半羞微敛”等,将海棠含苞待放赋予娇羞的少女的形象,单纯,美丽。大体上,海棠词中拟人的修辞以海棠开放的姿态为主,把开了的,未开的,结合诗人自己的心境向读者展示出来。以他们的艺术经验,从而塑造了许多人格化的形象,昭显了海棠词精妙的艺术。
3.海棠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者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北宋中期以前,使用典故在词中并不多见,但之后却成为重要的修辞手段。海棠词中也有用典的现象,下面结合最常见的几种用典阐述海棠词在语言上的艺术。《杨太真外传》[3]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说明皇宫里种植海棠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正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4]这样“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从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而宋词中海棠词中有十多首都用了这一典故。引用这一典故除了有以杨贵妃的美艳妖娆来形容海棠的神韵的之外,也有部分以杨贵妃醉后未醒,借以形容海棠花的半开未开的娇小温柔的花姿。使得这些词不过于直白,浑厚和雅。除了“海棠春睡”的著名典故以外,世人认为大多数的花都是有香味的,而在宋代海棠词中出现了“海棠无香”的典故。对于海棠是否有香味此事未见正史记载,只是由民间传说是西王母寿辰时,如来献了几盆奇花养于广寒宫中,一宫女见花好看央求嫦娥送她一盆,偏不巧让西王母看见,一怒之下连人带花都打下人间,这花正巧落在一户人家,老汉见天降奇花,又和自己叫海棠的女儿一样美,就叫这花海棠花,从此海棠就留在人间生长了,但是它的香魂却没有了。虽然只是传说,依然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海棠香气的关注。而宋词中的海棠词中以无香做典的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借海棠无香来表示自己的真情和恨意无处寄托,表达一种惋惜之情。而另一种恰恰相反,借“海棠无香”一典与海棠繁盛红火对比,哪怕海棠无香也能承载惜春之情,“莫恨无香,最怜有韵。”虽然没有香味,但是海棠作为花的韵味还是能感受的到,这也是一种天然的情致了。从语言艺术方面分析,海棠词无论从选词或者用词,都遵从了宋词精雕细琢的特点,搭配得体,语句优美。结合海棠这一植物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海棠词中对于花色的使用特点,发现词人们不仅能够用具体的词汇将海棠的颜色清楚地描绘,而且还艺术的运用联想,将颜色相同的具体事物用来形容颜色,使得这样的海棠词既不单调,更加有欣赏价值。修辞方面,海棠词与其他宋词一样大量使用了集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用典,使得海棠栩栩如生更加亲切的展现出来。
作者:冯岩凯 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李葆瑞.诗词语言的艺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唐松波.语体.修辞.风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殷光熹.宋词探美[M].北京:线装书局.2008.
关键词:以身作则锦上添花情感渲染扩展延伸
古代诗词,以它优美和谐的韵律、丰富深邃的思想、形式多样的种类影响和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我国是一个有着高度诗教传统的国家,让诗词走进孩子心里,让诗词浸泽孩子的心智,陶冶孩子的性情,激励孩子的人生,让诗词化为一种民族的热血涌流于孩子的脉管中,这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
如何让诗词真正走进孩子心中?我认为,教师的引导、示范、影响非常重要。怎样让诗词植根在孩子们心中,让诗词成为他们的心灵沃土,成为他们的情感家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学习上的以身作则
言传不如身教,要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让孩子对诗词产生浓郁的兴趣,老师的榜样力量不可小估。如果老师时刻都有“诗教育人”的意识,重视以身作则的作用,以自己真正的热爱去影响学生,学生就会被你对诗词的挚爱所触动,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效仿你,从而情不自禁地被古诗词所吸引。
利用读书课的机会,我有意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指导学生之余,我常常跟学生一起读书。因为朗读的内容是自由的,所以我经常会捧着《古诗词名篇》或唐诗宋词类的书籍,或放声吟诵,或掩卷深思,或埋首摘录。学生们看见,纷纷效仿,也拿出古诗读本,有摇头晃脑读得投入者,有手舞足蹈读得忘情者,有两人互背读得火热者,琅琅书声响彻教室,响彻校园。课间,课后,学生也经常可以看见我在改作之余念念唐诗宋词,唱唱古诗歌曲。学生会感兴趣地凑过来,要求我再念一遍或是再唱一遍。于是,这种兴趣就被带到了课堂,带到了课外。
二、课堂上的锦上添花
古诗词语言凝练、准确而神形具备,教学诗词,需引导学生多诵读多想像。倘若还能将古诗词教学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事半功倍。诗词艺术与绘画艺术,音乐艺术总是密切相关。诗中有画,如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致:或大川,或小桥,或白云,或烟雨,或渚清沙白,或孤帆远影,或“大漠穷秋塞草腓”,或“千树万树梨花开”,字字可入画;诗中有歌,或竹喧,或马哮,或雨打芭蕉,或渔舟唱晚,或“大珠小珠落玉盘”,或“未成曲调先有情”,句句皆成歌。在诗词教学中,以画展现诗意,以歌吟唱诗情,让诗、画、曲联袂结亲,通过绘画、谱曲把诗词的内容、情感再现。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我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
我还喜欢尝试给古诗谱曲,或找到已有合适的曲谱,把古诗套上去,教给学生唱,虽非专业,却觉其乐无穷。学生普遍反映,唱成歌的诗词记忆深刻,不易遗忘。
三、语言上的情感渲染
运用语言,激起孩子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向往,从而产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渴盼。“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诗歌的超级大国,无论是诗人的数目还是诗篇的总量,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历代的诗界巨星灿若星河,像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 …他们以天才的星辉照耀着世界东方的艺术天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你们难道不对我们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而倍感自豪吗?”
运用语言,让学生领悟每一首诗词美的境界。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利用儿童的联想、想像,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放射出千万道光芒,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橘黄色、淡紫色… …朵朵彩云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四、课堂外的扩展延伸
诗词可吟、可品、可唱、可画、可演。课外,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诗词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古诗朗诵比赛”,“唐诗故事会”,“古诗联唱”,“古诗小品改编会”等。像学生自编的《早发白帝城》的表演,以说唱的形式把李白历经政治上的灾难,忽闻赦免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口技模仿猿猴的啼叫声,欢快轻松的背景音乐,把李白的欣喜,意气风发表现得淋漓尽致,看,李白正站立在小舟上,极目远眺;听,李白正抑扬顿挫地吟出那千古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除了组织一些活动外,我还经常提示或引导学生在日常情境中感受诗词,运用诗词。如春游时目睹风景如画,便适时启发他们眼前的情景让你想到哪些诗句;看到满树翠叶时,问他们哪句诗最能表达;看到一些浪费现象时,可以用哪些诗句劝诫;看到某篇文章的情节时,会想用哪些诗句来感慨。一次科学课时带学生到树下研究动物,忽见两只麻雀穿梭树丛,一学生高声念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学生立刻反驳:“错!应是‘两只麻雀鸣树丛’!”我肯定了前一个学生能引用诗句,表扬后一个学生能联系实际,然后我趁热打铁对他们说:“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让我们大声念出来,送给这春天的校园。”学生们一句一句接得热闹极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科学实事求是,人文求善求美,两者缺一不可。让诗词走进校园,让诗词走进孩子心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语文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的简约式统称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的统称。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魅力造型专家
BEN
在香港他是COVERMARK特约彩妆顾问及彩妆教育训练导师。PCCW NOW TV高清彩妆导师。他帅气却极具亲和力。曾多次参与时装秀以及时尚庆典活动的彩妆造型。为TVB艺人李绮红、林峰、林保怡、萧正楠等艺人做造型。
3月总有那么多柔情的情愫会随着春季的到来而弥漫开,在这个季节,你总希望自己能因为某个人“眼中带笑,笑中带情。”说起这让我想到我一个女性朋友,她其实作为女人还蛮懒的,因为非重要场合,化妆都不会画全套。但是她却在我心目中有一个非常甜美且亲切的形象,身边的追求者也诸多。有一次我和她闲聊时说起她惹人喜爱的原因,她闪着狡黠的眸子告诉我说:别的女人出门都会画个睫毛涂个口红什么的,但是我只画腮红,我发现不管是粉色系的腮红还是橘色系的腮红,只要扫一些在脸上,就能瞬间让女孩子变得甜美及可人起来,那比起“拒人于千里”的红唇以及带有妆感的睫毛来说,对男人而言更吸引人。当然作为一个专业化妆师而言,这种说法虽不科学但是却非常感性。因为的确,在化妆品多如浩瀚星辰的今天,腮红作为"红妆"中最不可或缺的一步,除了可以修饰面部线条,增加红润的健康气色外,提升好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
腮红选用有技巧
1. 如何选择质地:目前市面上腮红有粉状,液状,霜状,膏状等,不同质地的腮红可打造出光泽或哑光的不同效果。
2. 如何画:一般采用腮红刷,沾取适量腮红,震颤一下把多余粉去除,避免腮红打在脸上过于厚重不自然,保持微笑,从太阳穴开始的,到笑肌的部分,呈c字轻扫,范围不要过大,已笑肌为中心晕染即可。
3. 颜色上的选择:皮肤较为白皙的女生可选择红色系的腮红,如粉色,酒粉红色等;如果是皮肤颜色偏黄的亚洲女性,选择金棕色,橘色等;如果你是健康肤色的美眉,就要选择桔红色,珊瑚色等饱和度稍高的颜色,另外,肤感欠佳的话建议用光感质地的腮红,既可以调整肤色状态和达到整体效果,还显得个性十足。
给新手的腮红建议TIPS
1. 选择一把合适的化妆刷是刷出好腮红的关键,最好的选择是购买一把弹力适中、刷毛质量优质的专业腮红刷,这样不仅能打造更多腮红效果,而且更方便掌握。
2. 新手建议使用粉质腮红,因为它对于色度和范围更好掌控,因此即便刷一次失败也有余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