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论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它是议论文三要素中的一种。多指事实的理论根据。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来源:文章屋网 )
1、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作者:爱因斯坦
2、实践出真知。五代末,著名建筑工匠喻皓曾用8年时间,在开封设计建造了开宝寺塔。此塔8角13层,高36丈,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开封地处中原地带,多西北风,他设计时特地让塔身略向西北倾斜,预计在风力的作用下,100年后塔身可以笔直,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喻皓的预见。
3、从木匠到画家。齐白石出身于贫苦农家,12岁就为生计所迫而学木匠谋生。但他自小就酷爱绘画,七八岁时就开始练习,天天抽空临摹或写生。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他时常在野外悉心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晚上躺下被窝里还在用手指画草稿,经过数十年这样刻苦的实践磨练,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1957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来源:文章屋网 )
走近角落,你会发现,有人虽身处生活的角落,却不安于生活,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他仕途不顺,生活穷困潦倒,自身处于茅屋这个角落里,人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他穷也兼济天下,用自己的笔为劳苦人民呐喊,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贫困、疾苦;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的,他是处于生活的角落,但如果没有此举,他又怎么深切体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又怎会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呢?
(《走近角落》)
命题是“走近角落”,且看文本中论据的细节部分“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他仕途不顺,生活穷困潦倒,自身处于茅屋这个角落里”,除了“茅屋”外,其余跟“角落”没有直接的关联;而“诗圣――杜甫”更是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熠熠生辉的,怎么会是“角落”呢?可见,论据细节的准确性不够,“戏份”严重不足,这大大影响了论证效果,从而降低了文章的档次。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根本原因在于作者不求甚解,没有在文章开头对命题做出个性化的内涵解读,命题在他心中就是个囫囵的整体,只存有感性的大概的认知,举例时他当然做不到精准了。再看这个修改稿:
走近角落,就是要我们着眼社会底层,深入底层。走近角落,你会发现,有人虽身处社会的角落,却不安于平庸,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十年困居长安,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胡马尘”,在穷饿、没自尊的角落里苦苦挣扎,但他穷也兼济天下,用自己的头为劳苦人民呐喊,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贫困、疾苦;漂泊西南天地间,他栖身茅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千寂寞百年孤独的角落里,他又一次推己及人,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心声……
“角落”就是“社会底层”,后面的材料细节紧紧扣住这一内涵,用“困居”“漂泊”暗示,用“朝扣富儿门,暮随胡马尘”“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来佐证渲染,用“在穷饿、没自尊的角落里苦苦挣扎”“万千寂寞百年孤独的角落里”来进一步明示命题及其内涵。这样的演绎才能称得上准确饱满,淋漓酣畅。所以,首先交代命题的内涵,然后论据的细节才不会“不知所向”。
其二,论点直接限定细节。论点的品质决定了材料的质量,论点肤浅平庸,材料运用想精彩也难;论点深刻生动,材料才有可能相得益彰。且看:
走近角落,关注小人物,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日本的“终身成就奖”今年破天荒地颁给了一位邮差――清水龟之助。在日本,当邮差不仅辛苦而且收入微薄,很少有人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但清水龟之助一干就是25年。有人问他,为什么会长期快乐地干一份枯燥的工作,他说:“上班那天,我非常高兴,母亲对我说,要每天像第一天那样对待工作。只有保持‘初心’,才能干得出色。”……关注小人物,走近角落,让我懂得了保持初心的重要性。
(《走近角落》)
先看论点“关注小人物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一看就让人失去了阅读兴趣,这本是公理有什么论证的必要呢?至于材料细节几乎是用记叙的方法在交代,看上去都是情节,实则没有细节,犯了议论文举例的大忌。我以为在考场上,仓促间你的论点不出彩,那举例一定要采用“铺陈式”,以排比的形式“炫出”细节,用“丰富”弥补“单薄”。
说到底,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有什么样的需要,才能提供对应的服务。主体需要不明确,服务要么过轻,隔靴搔痒;要么过重,画蛇添足。所以,我更倾向于把论点精心雕琢,要尽可能做到清晰具体,生动深刻。越清晰具体,材料细节越有方向,跟上得越容易;越生动深刻,材料挖掘才越有深度,发人之未发。
走近角落,小人物大精彩,小舞台大天下。清水龟之助,日本的一位普通邮差,25年如一日,把上班的每一天都当做“上班的第一天”,他用“快乐”“激动”“幸福”“认真”串联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串成了令人羡慕的、独一无二的人生珍珠项链,正是凭借这份“初心”他最终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当中国支教的舞台,或多或少沾染上名利时,德国人卢安克却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没有任何的功利,甚而低调到只希望能借此“解放人们的愿望”,“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的事”,而这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蝇营狗苟、忙碌终生却不得的人生真谛!
一、以详例证明观点
所谓详例,即用典型的具体的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语段论点,叙例文字较多,即通常所说的“摆事实”例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来证明一个观点的,因此选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列举的事实必须注意应该真实、典型。请欣赏以下范例:
诚信有如一片片云彩,于是营造了一个美好的黄昏。诸葛亮,一位千古忠臣,向主公刘备诠释着忠诚与信义。诸葛亮年轻时隐居隆中,在贤主的真诚感召下,他27岁出山辅佐刘备,当时张飞、关羽不服,但他以卓越的才智为蜀国的建立与强盛立下了丰功伟绩,不仅使得关张信服,就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能。后刘备托孤,诸葛亮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此从《出师表》中可见一斑。他西出祁山,恢复中原,最终劳累过度,病死于五丈原,“长使英雄泪满襟”。因为诚信,诸葛亮成就了三国的神话;因为诚信,诸葛亮成为了“忠”的化身;因为诚信,历史上记载着您的千古英名。
此段以诸葛亮的单一事例为论据详写来论证观点。
二、以排例证明观点
所谓排例,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例子排比并举的形式证明语段观点,叙例的文字简约,句式整饬,点到为止,因而又称之为“点例”。巧用点例,能使材料丰富,文采斐然。
运用点例排比构段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排比事例一定要有内容上的某种相关性,这是运用点例排比的基础,如果事例间缺乏这种相关性,就不能集中运用;二是在分述事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的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请欣赏以下范例,特别注意构句方法: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孔子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他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张海迪“当代保尔”的称号,也才有了这位“通五经、贯六艺”的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也曾积数十年辛勤耕耘慨而叹:“一分辛劳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吗?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
本段运用了条件句“有……才有了……也才有了……”来形成排例。
三、详略结合证明观点
写语段时,如果连用几个详例,难免显得臃肿堆砌;如果一味地略举,难免显得单薄。一般说来,应详略并举。众人皆知的熟悉事例不妨略举,众人陌生的事例不妨详举。详略事例组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更能增强文章的论证效果。这种方法在考场上最有效。请欣赏如下范例:
成功的人,总是能经受挫折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宋朝名医庞安,幼年患耳病,却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等书。科普作家高士其在科学实验中得了甲型脑炎,全身瘫痪,舌头僵硬,讲话困难,但长期以顽强的毅力口授了大量科普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支英国军队被拿破仑所率大军击溃,这支军队的将领们落荒而逃,其中一位逃到了农夫的牛棚中。当他身心交困时,他惊奇地发现了一只蜘蛛在狂风中织网,网被狂风一次次刮破,但蜘蛛又一次次重新编织。将军被这小精灵震撼了。于是他回到部队,重整旗鼓,厉兵秣马,终于在比利时境内的滑铁卢击溃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他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威灵顿。
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事实论据:
1、马谡不停王平忠言。固执的马谡置王平的忠言于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最终还丢掉了性命。
2、蔡桓公不听扁鹊意见死于顽疾。蔡桓公病了几次不听扁鹊的意见,讳疾忌医,最终死掉。
3、刘备不听下属忠言痛食苦果。刘备在关羽死后,不听从赵云、诸葛亮直言相劝,出师伐吴,结果陆逊猇亭一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落个忧愤病死在了白帝城。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精心选择素材,构建论据“智慧背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积累丰富的素材才有可能得心应手补写论据。论据哪里来?论据材料要靠日常积累。跟随在我们学生身边的六册语文书就是我们很好的资源宝库,我们可以动员学生首先从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收集材料进行积累.教师可先进行示范,按照“话题——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方式让学生模拟收集,建一个论据素材资料包,一个属于自己的“智慧背囊”。
示例:爱国主题
事实论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自己始终眷恋的祖国,为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始终眷恋着祖国》
道理论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汗青。——(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近年来的议论文阅读的考查内容以说理性议论文为主,尤其以最新的报刊上的说理性议论文为命题的重要选材。所以需要学生丰富课外知识,专题归类,增加论据储备。
二、引导学生续据,掌握论据续写方法
在积累了不少论据之后,如何教会学生按要求续写呢?关键在于补充的论据要能够论证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素材要典型,论据要充分。教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我曾要求学生续写“生于忧患”的事实论据。
下面续写的事实论据,符合要求的是:(①)请说明理由。
①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不忘受辱之苦和亡国之痛,最终使越国强盛,打败了吴国。
②贝多芬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用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与命运搏斗,最终完成了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③居里夫人在提取新元素的过程中,坚持不懈,终于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白了续写事实论据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续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观点,即论点与论据一致。上面的论据③没能紧扣论点要素,它赞扬的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而选文是生于忧患;二是续写的论据的内容要典型、真实、准确,上面的论据②就把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事例和贝多芬双耳失聪的事例混淆,成了笑话;三是续写论据的语言要简明、概括、连贯。事实上,无论是续写事实论据还是概括事实论据,掌握“何人+(论点要素)+做何事+最终怎样”的基本格式就能迎刃而解。
三、探究论据作用,指导学生准确判据
一、立论
“意犹帅也”,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的前提是要了解题意,不仅仅是题目的表层含义,还要深入剖析引申含义,突破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思考。
首先,要对给定题目的材料定向剪裁。不是题目所列的材料都要派上用场,要选取对拟定论点有用的核心材料,简要概述,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即可。其次,对材料适当分析。围绕中心论点对引用材料的寓意简要分析,为论点的提出做好铺垫。最后,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这种方式最传统,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给全文定下一个基调。如《诚信》开篇写道:“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释题渐入,抛砖引玉。这是目前颇为流行的一种写法,开篇点题,阐述自身观点,也可以对题目进行解释。如《谈感恩》开篇先对“感恩”一词界定了含义。
3.连续排比,气势磅礴。紧扣论点的中心思想,运用连续的排比句,逐渐加深分句的逻辑层次,向论点靠拢,最终引出论点。如《关爱》开篇将关爱比做眼神、青风、春雨、问候,引出关爱是一种温暖的主题。
4.对比引用,形成反差。这种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引入论点对立面的论据开篇。比如论点是写一名优秀学生,可从“我想当一名差生”的角度写,引出与优秀学生的差异,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5.设问开篇,强调论点。设问即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论点,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如《青年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开篇提出:“我们应追求什么样的美?”随后引用名言进行回答,强调了对于“美”的论点。
二、结构
论点为帅,结构为纲。议论文文体特殊,形式灵活多样,无论采取怎样的结构,都必须围绕论点展开。
1.递进结构。递进结构采取层层递进的布局,即提出论点,分析原因,提供对策。也就是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
2.并列结构。并列结构适用于总分式论点,即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分论点,用以支撑总论点,而各分论点再选取相应的论据论证。
3.对比结构。对比结构以正反对比为主,以转折补充为辅。正反对比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点的正确性;转折补充指在既有论据的基础上,提出补充论据,强化论点。
4.推迭结构。推迭结构,首先提出抽象化的论点,建立全文基调;然后提供论据,多以历史、寓言、名人逸事为主,佐证论点;之后进行小结,联系现实,分析论据,进一步阐明论点;再是迭据,直接铺陈现实事例,将论点融入现实生活中,强化论点;最后归纳总结,重新指明论点,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有一种紧凑感,主线分明。
三、论据
论据的选取与考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有紧密关系,但缺乏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不丰富的考生同样可以通过写作机智弥补劣势。这就需要对论据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使其旧貌换新颜。
1.逆向选材。文章既需要正面突出主题的论据,更需要与正面论据形成对比的反面论据或侧面论据。如展现一名善良医生可从黑心医生的材料中选取,如考生只掌握正面材料,可通过对材料中故事的逆向思维构思反面材料。这样的材料达到了“不说即为说”的效果,对于突出主题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场景转换。对于广泛使用的题材,合理运用场景的转换,突出论据的新意,实现旧貌换新颜。如写某记者为一个议题采访音乐家、新婚夫妇、老年人等的感言,大家结合自身阅历对同一议题抒发了不同感受。可以通过转换主角身份重塑故事,达到场景转换的目的,使旧论据焕发新活力。
3.一材多用。一材多用是高效利用论据材料的方式,解决了许多考生材料匮乏的问题。对于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的材料,可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多元化属性,从不同侧面阐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例子,可分别从金子总会发光、千里马还需伯乐、顾全大局、责己恕人等侧面分析。
4.组合论据。如对选取的论据缺乏全面了解,则可采取概述形式,多论据组合使用,使文章结构丰满。如以点带面的组合,通过典型的、别致的事实论据,叙述一件事情,再通过排比句形式对生活中同类型的普遍的现象进行铺陈,形成论据群,使论据富有气势(如2005年高考作文《走向现代化》);再如意象联动的组合,通过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引述,引出作者的感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2004年高考作文《语言——沟通的加速度》);再如多维度的组合,通过多角度、多空间阐述同一社会现象,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身不由己的尴尬》一文,从房屋空间变小、自由时间变少等方面,阐述时展的迅速)。
四、结论
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结尾,都应紧扣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的点睛之笔。
1.点明主旨。结尾惯用的方式是凝练总结,归纳全文,点明行文主旨,增强论证结构的完整性。如《栽种你的最爱》结尾处,作者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主人公田勇建立公益热线一事重新给予定位,提升到用心栽种播撒人间大爱的高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引用名句。名言、警句、诗文、歌词等,既有权威高度,又有广泛影响力,可以对文章论点起到升华作用,彰显了文章的品位。如《作文恰如行路》一文,以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中著名的一句“敢问路在何方”收尾,指出作文之路在每位作者的脚下,使文章更鲜活灵动。
3.问句启发。议论文提出论点的目的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问句式的结尾,无论是设问还是反问,都可以达到启发读者思考的效果。特别是反问句,问题本身即是答案,既强调了论点,又引人深思。如《雕刻心中的天使》一文,结尾处反问读者能否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天使,使人感觉余韵悠长。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议论文写作 举例
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无论是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还是要证明论敌观点的荒谬,都必须考虑让事实说话。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如果我们在提出一个论点之后,能够举出大量生动、确切、典型的事例,说明在生活中确实如此,那么我们就能让论点处于无可辩驳的“不败”地位,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种议论文中常用的方法,被称为“例证法”。
要想通过例证法达到好的效果,必须把好“例证”关,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选择与论点相吻合的事例
写议论文选择事实作为论据时,要注意所选例证的意义一定要与论点全部吻合,只与其中某一点吻合的不能作为例证。举例要清楚明白,议论文的举例,为的是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例子是否与观点吻合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例证不允许存在丝毫偏差。例如要证明“科学无国界”这一论点,如果举出居里夫人长年累月地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这样的例子,就偏了论点,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加上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作为某专项基金为全人类科学事业作贡献,就比较准确了。
二、必须选择确切、典型的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则是议论文的血肉,所以议论文的论据首先要确切。
所谓确切,就是例子本身必须确凿无误,不能把牛顿的例子说成爱因斯坦的,不能虚构编造,不能擅自编造例子来加以证明。不能含糊其辞,把某位众所周知的人写成另一位。如果牵涉数字,还必须准确无误,有些同学认为数字准确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数字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例证的可靠性,试问数字都不准确,谁还会相信论据的正确性呢?在这一点上,许多同学不注意,结果只能是“因数害论”,是很可惜的。选做论据的事例必须能够准确、恰到好处地证明论点,不能牵强附会、貌合神离,更不能张冠李戴。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写议论文举例,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把个人特有的经历当成人所周知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阅读积累,都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之中,选做论据的事例与论点之间,必须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如果纯粹属于偶然或者是主观臆断的结论,“以偶然当必然”,这就必然会削弱例证的表达效果。因此写文章举例时,不能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一定知道。这种疏忽一般较多地反映在“略说”上,尤其在运用典故时,由于个人阅读经历的局限,如果不加说明就会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如“这就和没买到鞋子的郑国人一样了”、“锯了竹竿进城门式的自作聪明”,这是化用“郑人买履”、“鲁人锯竿”两则寓言,但由于都只有一句话,容易让读者在理解上产生障碍。其实,如果能稍稍加上一两句话,甚至加上几个短语,就能把例子叙述得比较清楚。
三、必须选择鲜活的论据
论据力求“鲜活”,不要“陈芝麻、烂谷子”,一论“勤奋”就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论“发现”就是“瓦特的水壶盖”、“牛顿的苹果”,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只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就变换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虽算典型,却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则易使阅卷者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来阐述事理,整篇文章都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则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我们熟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如果来个反其意而责之:不能运用头脑只知用力,就富有新意了。这些,已经是基本道理,就不多说了。
四、论据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