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榜样的力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榜样的力量范文第1篇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很荣幸能作为班级代表站在这里发言,同时也感激大家的支持和厚爱。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人,作为万物之灵,悲壮的栖息于苍茫大地下,用心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用信念去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人之所以有诗意,是因为她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显出人性的美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可能是雷锋,保尔,可能是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也可能是某位歌星,影星等等。榜样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其广泛可涉及一个人的心理,意志情感,道德品质,性格能力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榜样人物就像一根擎天大柱,支撑起人们的思维空间,展现一代代人拼搏进取的动力,它给人以文化层次的熏陶,洗涤心灵深处的黑暗,灌注拼搏向前的光明。一个人在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并以此去学习,去思想,去工作,去生活,这是获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列宁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对榜样力量的经典概括。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转瞬之间,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1963-2013,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五十年的翻天覆地,人们却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个英雄人物--雷锋。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他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至今天,仍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雷锋的形象在我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的心中,曾经竖起一代革命青年的楷模。雷锋的精神曾经鼓舞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雷锋是激烈的斗争和火热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一位铮铮的英雄。可是时至今日,有的人却说:“社会发展到今天,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在二十一世纪,金钱才是过五关斩六将的硬件。”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当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和权力霸占一席之地,当社会的价值观被影响。人的思想更需要进化,年轻的新一代更需要锻炼道德品质。只是由于杂质增多了,锻炼的难度更大罢了。然而,这正是二十一世纪道德的价值之所在!

无论是“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的何?,还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年轻军人孟祥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时代常青树牛玉儒。。。。。。他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总会受到后世敬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难堪伯仲间”。我们今天的英雄烈士,同样会流芳百世!

他们让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他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光辉的照耀下,我们似乎很渺小,但是只要我们向他靠拢,就会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成熟。有了榜样,就有了一种追求,一种动力。他虽然可能让你低着头但是他却在你心中燃起了一把火,将要燃烧出你的生命之光,它让你的眼睛看得更远,他让你的脚步变得更加有力。认识了榜样,就有一种无穷的力量围绕着你,推动你的脚步更将于迈向泥泞,你的精神彻底摆脱了迷茫。

榜样的力量范文第2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榜样的力量》。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位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信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雨之云,无光之灯,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道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中国教育报》刊登过:北京十杰教授孙维刚被他的学生称为“思想和灵魂的导师、终身学习的楷模”。考入清华大学的王一在转为正式党员的汇报中谈到中学的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时说:“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净化,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的修养,来自恩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恩师迟到后都会向我们检讨;大家艰苦朴素,来自恩师一年四季仅仅两套旧外衣。”王一在汇报中还说:“虽然现在我不在孙老师身旁聆听他的教诲,但他的形象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尤其是当我打开录音机再次倾听我们的最后一次班会录音时。”师德无价,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随。

没有什么比师德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了,

没有什么比师德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了。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口气在说某一个学生时,我们内心的感受会是怎样?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在演讲结束之际,奉献一首青年诗人汪国真诗,与大家共勉: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只有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

榜样的力量范文第3篇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很荣幸能作为班级代表站在这里发言,同时也感激大家的支持和厚爱。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作为万物之灵,悲壮的栖息于苍茫大地下,用心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用信念去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人之所以有诗意,是因为她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显出人性的美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可能是雷锋,保尔,可能是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也可能是某位歌星,影星等等。榜样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其广泛可涉及一个人的心理,意志情感,道德品质,性格能力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榜样人物就像一根擎天大柱,支撑起人们的思维空间,展现一代代人拼搏进取的动力,它给人以文化层次的熏陶,洗涤心灵深处的黑暗,灌注拼搏向前的光明。一个人在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并以此去学习,去思想,去工作,去生活,这是获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列宁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对榜样力量的经典概括。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转瞬之间,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1963-2013,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五十年的翻天覆地,人们却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个英雄人物--雷锋。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他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至今天,仍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雷锋的形象在我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的心中,曾经竖起一代革命青年的楷模。雷锋的精神曾经鼓舞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雷锋是激烈的斗争和火热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一位铮铮的英雄。可是时至今日,有的人却说:“社会发展到今天,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在二十一世纪,金钱才是过五关斩六将的硬件。”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当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和权力霸占一席之地,当社会的价值观被影响。人的思想更需要进化,年轻的新一代更需要锻炼道德品质。只是由于杂质增多了,锻炼的难度更大罢了。然而,这正是二十一世纪道德的价值之所在!

无论是“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的何?,还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年轻军人孟祥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时代常青树牛玉儒。。。。。。他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总会受到后世敬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难堪伯仲间”。我们今天的英雄烈士,同样会流芳百世!

他们让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他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光辉的照耀下,我们似乎很渺小,但是只要我们向他靠拢,就会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成熟。有了榜样,就有了一种追求,一种动力。他虽然可能让你低着头但是他却在你心中燃起了一把火,将要燃烧出你的生命之光,它让你的眼睛看得更远,他让你的脚步变得更加有力。认识了榜样,就有一种无穷的力量围绕着你,推动你的脚步更将于迈向泥泞,你的精神彻底摆脱了迷茫。

榜样的力量范文第4篇

xx系13级、14级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了此次的团日活动,在此次活动当中我们所有的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的环节,即观看“成长有道·勤奋为径”——席xx院士回母校师生座谈会视频,展示出院士的智慧以及特有个人情怀,通过言传身教谈及自身经历来告诫同学们对于学习应采取的态度,提升自身的素质,坚定自己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活动开展期间各班又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同学们对于院士智慧与情怀的理解,如14级1、2班的激情演讲,通过对社会优秀人物具体事例的描述来展现了其人物在成功路上展现出来的智慧与勤奋。以及14级2班一改往日歌曲演唱的方式,通过吉他演奏来表达自己对于院士的赞美,十分新颖独特,令人眼前一亮。

此次团日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到了院士的智慧与情怀,了解到了院士的品格与精神,了解到了院士魅力与情操,更了解到了成功路上勤奋的重要性。青春不应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不断涌现的伟人事迹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成长有道,勤学为径,”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依靠他有多高的起点,而是看他能否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应该把握自

己美丽的青春,不会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碌碌无为而羞愧。为自己寻找一个好的榜样,严格的要求自己,为自己的美好梦想而奋斗,为美好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

榜样的力量范文第5篇

几多不舍,因为他“每一分钟都想的是微软。”

几多遗憾,因为“我有很多梦想,但直至今日仍有一半尚未实现。”

几多震惊,除了微软奇迹,还有退休机制;除了财富神话,还有企业家向富豪再向慈善家漂亮的转身;除了IT改变世界,还有作为新生代企业家的价值观革命。

13岁开始编程,预言自己将在25岁成为百万富翁。

一个商业奇才,让微软始终保持活力。一个财富神话,39岁成为世界首富。

他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他将于6月27日正式从微软退休,

并捐出全部身家580亿美元。此时,他年仅52岁。

退休:新经济挑战旧观念

52岁,对于企业家来说,正值当年。力帆的尹明善开始创业时,已经55岁。娃哈哈的宗庆厚宣称自己要一直干到老。联想的柳传志准退休后仍然是董事局主席。其他如长虹的倪润丰没有走完自己的路,TCL的李东生还在惨淡经营,伊利的郑俊怀锒铛入狱,青啤的彭作义猝死在岗位上……剩下的,张瑞敏怎样谢幕?李彦宏的传奇怎样延续?

如果有谁至今也没有理解盖茨退休的真正动因,那他一定是没有知道新经济的精髓。

比尔・盖茨,一个改变了世界的人,他甚至动摇了旧观念的根基。

新经济,与旧经济的最大区别,是它的无与伦比的透明度。没有秘密,没有阴暗,没有私欲。如果说全球化是它的主板,无边际营销就成了它的鼠标,大众化的公平正义理念就造成了网民(公众)的性格即如日中天的网络革命。

于是,当整个地球的“经济基础”被改写了程序,它的“上层建筑”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又该发生怎样的变革?

当被问及“从技术角度讲,你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时,盖茨说:“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开创了软件产业,并将软件平台向所有人开放。这要追溯到针对Altair开发的Basic语言、Commodore PET、TRS-80、Atari 800、Apple II等,也就是人们所用到的程序库的建立。 ”

而我们在这里要问的问题,倘若盖茨退休后如果没有慈善这件事情能做,他能这么“轻易”的离职吗?

在“退休”就意味着退出历史舞台、从此无职无权、一下子丧失往日的荣耀与光环、在空虚和无奈中了此残生的中国式观念的作用下,才有了所谓“59现象”的诡异。历数中国古代宫廷的权位之争,成者王后败者贼,几乎成为人们价值观的核心。

一句话,这是农耕文明的要害,而非21世纪新经济的内涵。

企业家,辛苦劳累一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知企业家的特征,当然是要有诸如失落感等等基本上属于心理障碍的东西。而凡是不能翻开这一页的、看不懂这件事的、甚至一定要活到老干到老的企业家们,第一是他背离了企业家的属性,第二是他绝不会优秀到哪儿去。

如果产品是有周期的,那么企业就是有寿命的,于是,企业家的退休,就是一个应该建立的新型制度。于是,比尔・盖茨,又一次走在了我们的前头。

产品, 比尔・盖茨通过再设计、拓展、包装和营销,将一种神秘的、只为少数人接受的技术转化为一种普遍的、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技术。作为“整合者”而非发明家,亨利・福特不是汽车的发明者,盖茨也不是电脑的发明者,但是这两位天才都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

像这种通过天才性劳动将自己的产品风靡到世界上每一位终端顾客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改变了后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努力,他们最终获得的一种特别的坚定、充实和积极,将带给他们无上光荣。

企业, 盖茨将微软一手打造了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产品随着电脑普及而遍布全球,企业冲破了围墙、打破了边界、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了难能的高峰体验。

在这里,比尔・盖茨不是创建了一个企业,而是创造了一种“企业生态系统”。正是这种新型的合作式的生态系统,才使众多硬件和服务提供商以微软的软件为核心开展各自的业务。同时,正是盖茨发挥主要作用,采取侵略性的竞争方式将许多公司挤出了市场。盖茨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一种“建设性的垄断方法”,因为采取了这种方法,微软设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将为科技用户带来了无尽的好处。

也就是说,用独特的商业智慧将PC和IT技术普及到全球每一台电脑上的盖茨,即使退休后无事可做,他也不会失落和沮丧,退休与不退休在他这里显然没有区别。而如果像他这样的天才企业家,如果不是在水到渠成中变身慈善,他也即不是解甲归田那样的简单,也不是失魂落魄般的复杂。

于是,关于农业文明理念、关于工业时代的制度、关于新、旧经济的区别、我们尽可以在盖茨退休这件事上发现一个至今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当盖茨完美谢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全球的企业家,特别是刚刚从农耕文明中拔出一只脚的上面还沾着牛屎的中国企业家们,不是感受到了多大的差距,而是应该看到多大的――距离!

微软:垄断而不腐朽的另类生存试验

一个是创造了PC时代和IT平台的“活雷锋”微软,一个是被多次告上法庭的“垄断者”微软。

一位是“为了赚到每一分钱而拼命的盖茨”,一位是“裸捐”的慈善家盖茨。

孰优孰劣?

在这里,又一次看不懂和读不出的人们,再一次被归属于“旧经济”的范畴。

用传统的观点来读懂盖茨所代表的新经济、新秩序和新属性,恐怕已经不能。用固有的思维逻辑而要踏上21世纪新经济快车,那一定落后了一个时代。

事实上,微软并非垄断者,而是合作者。盖茨在他25岁那年,他将PC-DOS操作系统以8万美元的价格授权IBM使用,但是他并没有出售给IBM,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他意识到,许多其他的厂商都会模仿IBM的架构来制造类似的PC,而这些厂商也都会需要这套操作系统。之后,PC-DOS很快变成了MS-DOS,适用于所有的IBM机型,而微软也从此成为了全球数以亿计PC的共同需求。

从1980年至1994年,也就是Mosaic/Netscape出现的时代,盖茨玩起白手起家的把戏,将他的小“微软”打造成为产业帝国进而定义了整个PC时代。通过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Windows,他创造的平台使得无数的开发者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同时也让无数的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

当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这个发现,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求。后来,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直接促成了人类关于外层空间的认知。后来,盖茨创立了微软,开创了新世纪新经济时代。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公开性,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对于社会进步的概念。而远非“传儿不传女”的封建农耕文明的觉悟水平。这,正是问题的全部。

我们看到,Windows和其上各种软件的图标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当代象形文字,其中的菜单,比如Save、Delete等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概念,而点击、拖拽等则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动作。在Windows面前,不论讲何种语言,不论来自哪个国家,不论是何种,也不论是白领还是蓝领,人们都彼此心领神会,一目了然。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地理、语言、宗教、气候等因素把人类区隔成不同的族群。从这个意义上看,Windows其实是建立了一种世界通用的语境,使人类得以借这个共同的语境中进入全新的信息文明。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Windows是全球化的人类信息文明的起点和基石。正如某些批评家所言:“盖茨的能力恰恰是通过垄断性的商业竞争手段,确保微软的产品占领全球市场,并成为企业和消费者接受的标准。”

同时,如果不是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何谈“垄断“?而如果不是靠先进的操作系统和独特的竞争理念,怎么才能有成功的商业收入,后来的慈善又从何谈起?

一句话,微软是不是靠垄断发家致富的?要看它的来时路,更要看我们现有法律的与时俱进。而这里更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仍然沿用垄断一定腐朽,腐朽一定垂死的观念来衡量新世纪里的新企业,那一定是南辕北辙。

知识,是新经济的内涵。知识创新,是IT的属性。知识――代替了钢铁和石油等成为一种产品形态,知识产品――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软驱”,那这种新的经济模型就是――知识产权+知识创新工程。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将代替产品管理和人事管理而上升到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于是,在无限膨胀的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知识团队取代了企业的概念!

如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关于带有封闭(自闭)特征的科技攻关、关于知识产品的推广应用等等,我们盖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垄断”一词来盖棺论定。

裸捐:将全世界企业家的解放事业进行到底

与盖茨相比,中国的企业家们没有钱。没有钱的原因是没有好产品。因为没有好产品而没有赚到大钱,没有什么钱就当然捐不出。要他们“裸捐”,那很可能是“捐裸”。

但是,“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的盖茨决定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并且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子女之后,差距,就真的有了。

不久前,国内富豪还在为抗震救灾到底该捐多少而斤斤计较,甚至至今仍有少数富豪的捐赠款没有全部到位。与盖茨相比,有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金钱是目的?还是手段?凡是视财富视为追求名利、追求个人价值的目的,挣钱是为了光宗耀祖,是为了子孙后代,是为了出人头地。在这种财富观念下,要他们拿出大部分财产甚至全部财产来做慈善事业,等于要的是他们的目的,也就是要了他们的命一样。

其次,留财为后的观念对不对?盖茨认为,拥有很多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一个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不是件好事,他觉得子女的人生和潜力应和出身的富贵和贫寒无关。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疼爱子女的方式,盖茨才能够毫无顾忌地将全部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而国内富豪们之所以对慈善不热衷不感冒,除了财富观念落后外,对子女的疼爱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富豪认为疼爱子女的方式,就是给他们留下一笔巨额财富,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殊不知这些巨额财产有时反而害了这些富家子弟,许多出身豪门的富家子弟吃穿不愁,想方设法寻找刺激,惹上赌博、吸毒等种种恶习,富豪们错误的疼爱方式毁了他们健康向上的美好人生。

其三,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从豁达大度开始,盖茨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为他带来滚滚财源。到豁达大度而终,盖茨又将创造的巨额财富全部捐献给了慈善。也许,没有了巨额财富的盖茨,会逐渐淡出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会淡出社会公众活动的中心,但我们相信盖茨一定能够豁达、坦然地面对这一切。与其相反,当那些死守着自己巨额财产的人在富足生活和对财富顶礼膜拜的无上虚荣中讨生活的时候,也就是他们人生终于陷入低谷的时刻。

如是,对照比尔・盖茨,关于本土企业家,有三个问题必须面对。第一,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总是做不大?第二,我们的企业家为什么不那么成功?第三,我们将拿出什么和真正能够拿出什么来回馈社会,反哺百姓呢?

靠造反起家,一呼百应,终成正果。于德高望重,山呼万岁之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又有人揭竿而起,又是皇帝轮流做的轮回,这种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在追赶现代化的今天,不幸地仍被复制着。

小富即安――作为农业社会主义的价值特征,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而要探索中国文化对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人究竟有什么影响?有一面自古以来的镜子,那就是对金钱的看法和对贫富的态度。

而当时展到今天,又一个重要的尺度出现了。那就是对知识、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由于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投入要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经济投入要素,根据“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知识的投入自然应该“拥有”其相应的资产权。这样才能使具有创新才能的员工将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企业,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并且必要时还允许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个人创新,即员工可以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动用企业的资源进行个人创新活动。一旦创新成功,该成果归员工所有,但是员工必须以企业的统一品牌进行商品化生产,并由企业提供资金、人员、物资等方面的支持,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分享知识创新所带来的好处。例如,美国3M公司的组织结构设计就是要特意鼓励员工发挥创新精神。一旦他们的自主创新成功后,他们就可以在3M公司的品牌下经营自己的事业。同样,美国惠普公司就明确规定员工可以利用其中15%以内的工作时间与相应的企业资源,自由从事与创新有关的活动,事先无须获得主管同意。

因为,这些知识型企业的高层领导认为,追求创新的成功要比严格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更为重要。员工的自主个人创新是企业内部最具有创新成效的活动,是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榜样的力量范文第6篇

【关键词】榜样激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努力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路线,积极落实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认真探索地实现高等教育效益、质量、结构、规模之间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把握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问题,榜样的选择能否结合实际、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对于调动大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去实现国家、学校和个人目标,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榜样激励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仅受内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外在观察结果的制约。高校学校领导或组织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选择成绩突出、做法先进的集体或个人,加以表扬和肯定,要求大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进行榜样激励,首先就要认识到榜样的巨大作用。

(一)榜样的导向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一些先进个人的奉献精神、事迹、思想品德,将引导大学生的言行,并使他们沿着的榜样的方向前进,去努力奋斗,使榜样成为全体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旗帜。通过榜样的导向作用,使大学生们赶有目标,学有榜样,形成浓厚的“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就像在海岸、河道和港口中为船只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一样,榜样也是指引大学生前进的“灯塔”。大学生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必须社会主义方向,遵循党的政策方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地发挥出榜样的导向作用,指引他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榜样的聚合作用。先进的大学生来自于大学生群体之中,他们的追求、言行、信念、理想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学生基础,易被学生们所敬佩和认同,进而促使全体大学生同心同德,聚合成为一个整体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大学生行为的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独立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要通过榜样的聚合作用,来塑造与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与榜样成为一个整体,学生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与自我激励。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榜样激励的激励机制

(一)榜样激励的目标机制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往往被其内在的动机和需要所推动,而这些需要就是人们控制自己的生活效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塑造榜样就是为了给行为提供参照,一旦榜样学习者将榜样确定为学习样板,也就明确了未来的行为目标,进而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保持一致。当人们确定了目标之后,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主动采取行动。榜样激励的前提是学习者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榜样行为具有超越性和突破性,因此学习者就会把自身与榜样作比较,用榜样与历史相沟通,让榜样成为理解的桥梁,去寻找共性的契合点和闪光点。[1]

(二)榜样激励的强化机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行为,而榜样行为就可视为一种强化因素。个人的价值评判具有较高的社会一致性与社会依赖性,一个人只有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与接纳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才有可能获得自信与安全感。所以对于社会接纳和社会认同的看重以及对于社会偏离和社会抛弃的焦虑,成了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社会现状或社会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心理原因。学校倾向于在总体上与社会的基本要求与期望相一致,以社会需要来强化大学生的需要、愿望、意志、情感,激发内在的心理动机,让潜在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

三、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榜样激励的措施

(一)正确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选择好典型,即为榜样学习者确定好目标。这个目标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际性。选择榜样目标时,应该注意选择切实可行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不能一味追求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大、全”的典型。榜样是时代的产物,而他的价值也在于时代的需要,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榜样。当今社会,衡量英雄模范的标准应该放在对国家与民族的贡献上,应该把时代精英当成榜样让受教育工作者学习,应该宣传那些对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企业家、管理者,让他们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人的价值,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做好事、勤俭刻苦。树立大学生榜样,在激励过程中把科学的理论、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与身边的榜样结合起来,通过褒扬和倡导学习校园里大学生榜样,对于实施精神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和示范作用。李瑞环同志曾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人的内在精神因素在实践中产生的效应。这里是说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所提倡的人生追求的奋斗目标。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人格的力量。运用人格的力量要求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引导功能,成为有方向性和代表性的力量。如果教育者按自己在思想工作中所讲的道理去做,践行自己的诺言,使大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人格力量,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崇敬、佩服的感觉,行为起来才能自觉。因此,教育者应既“立言”又“立行”,时时、处处、事事用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大学生做出样子,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无形而却是巨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三)在树立典型、倡导学习榜样的同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学榜样与做凡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缺点的英雄是不存在的,不要人为地拉大英雄与凡人的差距,让英雄远离了平民百姓。在宣传“学先进做先进”的同时应在观念上多倡导学生做一个正直的平凡人。英雄毕竟不是人人能做的,过分强调这一点就在心理上与大多数人疏远了,榜样激励也应该“以人为本”,“榜样教育的现实性在于我们不仅要颂扬成功者,也要赞美平凡者。因为我们教育的首要目标还是培养现代的公民,只有这样才能回复到教育本身的功能与价值,体现出教育对每一位青少年的成长关怀。” [2]

(四)对良好的榜样行为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学生对榜样的模仿行为是否能持续、巩固、发展成为稳定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仿行为是否受到正面强化。在高校教育中应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对校园中涌现的优秀人物要及时大力宣传,加强传播力度;对于良好的模仿行为要积极宣传,使良好的风气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弘扬,成为大学校园中占主导地位的风尚。榜样行为的强化还应与榜样的实践性相结合。榜样激励是为大学生成长过程提供行为示范,落实到大学生的身体力行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要强调塑造真实感人、符合时代要求的榜样,反对弄虚作假的“高、大、全”式的榜样,同时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道德实践机会,让他们把从榜样那里学到的品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使他们获得真实宝贵的反馈信息,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认可,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正面强化,从而巩固与强化自己的道德认识,全面掌握社会的主流价值与道德。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引导大学生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当然,在进行榜样激励时,高校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提升榜样的感染力,以榜样的观念和行为,指引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大伟.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榜样激励的运用[J].教育文化探索,2014(2).

榜样的力量范文第7篇

榜样教育法是一种“立足先进、注重真实、感召行动”的教育方法。基本特点表现为强调价值取向性、强调真实可触性、注重行为引领性、发展自觉自律性。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应坚持榜样人物选择的时代性、注重榜样的人性化、注重榜样教育的多维可能效应、重视以特质为核心的榜样深度学习等基本原则。在运用中还应注意加强正确认识与落实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要将榜样教育与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o密联系,要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落实榜样教育,以及要积极建设榜样文化以促进榜样教育的长效性。

关 键 词

榜样;榜样教育法;少年儿童

榜样的利用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始于模仿的需要,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会通过适当树立或宣传某些具有先进性的人物作为示范,以促进少年儿童的学习与成长。近现代以来,随着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的发展,榜样教育在对少年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广受重视。

榜样教育法本质上是一种“立足先进、注重真实、感召行动”的信仰教育方法,通过借助“他人直接力量”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其道德生长。

一、榜样教育法的基本特点

(一)强调价值取向性

榜样本身蕴含“先进性”之义,即在强调榜样的时候总是指“那些广为人知的、品质高尚的能引起他人学习、敬仰和模仿的人物”[1],总是倡导人向真善美、积极努力等好的方面发展。所以,榜样教育法本身是一个十分注重榜样的价值取向性的信仰教育方法。在借助榜样进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总是会传递一定的政治、道德、社会、生活乃至职业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本质上是多类别的,符合少年儿童在信仰发展与形成过程中的多种需求。不仅如此,榜样人物身上在蕴含价值性的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理想性,即人们总是希望少年儿童能借助榜样身上所昭示的先进力量去实现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上的理想目标。

(二)强调真实可触性

“榜样力量的释放以榜样的真实性为根基。”[2]榜样是特定现实下的具体可感的人物,包括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作为一种理想式的存在人物,榜样的教育力量首先存在于少年儿童对其的“触摸”中,这包括精神触摸与直接触摸。精神触摸,主要是指少年儿童借助于书本、音像、网络、古迹、口述等教育影响因素感知榜样人物的存在与行为,尤其是对历史榜样人物或遥远距离的现实人物。直接触摸,就是指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能与榜样人物面对面接触并感知其身上的力量。事实上,无论是哪种触摸,榜样人物都一定是真实生动的存在,是作为一个“人”的普通而自然的存在。也就是说,虽然榜样人物较之一般人来讲具有更多的崇高性或理想性的人格,但也必须是真实的人,是社会中普通个体的存在,这样其他的普通社会个体才能在其身上感知并寻找相通处,获取自身思想或行为改变的基本支撑力。

(三)注重行为引领性

榜样是“学习和赶超的目标”[3]。一般说来,只是在心理上崇拜的偶像人物,还不足以成为榜样。榜样与偶像的差别不仅在于先进性和代表性,还在于榜样必须能引领人的行为,并使人的行为发生积极改变,一如“榜”字原意为“辅弓弩”,即“矫正弓弩的工具”。有研究指出,衡量榜样教育有效性的指标有五个,其中一个便是践行度。“践行度,指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对榜样及其行为所内含的精神内容的体现程度。”[4]为此,榜样教育法的使用最终指向的是少年儿童信仰行为的发展性改变。当然,过程和结果在这里同样重要,要想有好的榜样教育结果或效果,就必须对榜样教育运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加以认真思考。

(四)发展自觉自律性

在少年儿童信仰形成与发展问题上,自我认知与自觉践行最为重要。虽然榜样教育的实施是以少年儿童借由外界力量推动着的榜样认知为起点,但是榜样教育的运用更在于通过外界榜样人物以及教育者引导力量的介入,来促进少年儿童对照自身并反省自身,主动提升个体的觉察意识,在认同榜样人物为人处事原则、规范或精神信念等的前提下,自觉洞察个人行为或重构自身行为,促进自我走向完善。因此,榜样教育是通过改变少年儿童的认知、观念、思想与信念,发展其自觉自律的意识,最终通过具体行为的出现体现出教育的影响与效果。

二、榜样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一)切忌僵化思维,注重榜样人物选择的时代性

有调查研究显示,少年儿童对传统榜样人物,如“雷锋、王二小、小萝卜头、张海迪的认可度不高”[5]。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讲,这并不是当今的少年儿童迷失了发展方向,借美国人类学家米德(Margaret Meed)的“三喻文化”理论看,是时代不同了,少年儿童所处的时代环境变了,许多东西无法感同身受,又达不到理性分析的思维程度,因此部分传统的榜样人物超越了少年儿童现实的经验世界。为此,就教育者而言,榜样人物的选择不能固定化,甚至僵化。祖辈父辈的榜样人物固然可以保留,但要通过祖辈父辈的各种方式的解读,把其精神实质传递给少年儿童,更重要的是,要用心优先选择现时代榜样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榜样人物本身具有时代性特点,也在于现时代榜样人物既可以凝结永恒的价值观,也可以反映当下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更可以被少年儿童所接触或有直接接触的最大可能性。不仅如此,选择现时代的榜样人物还可以增进少年儿童与教师、父母或其他社会人士之间的对话,进而更大程度增加少年儿童对榜样人物的心理认同感,并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影响。

(二)打破对榜样人物的神化思维,注重榜样的人性化

榜样人物是具有理想性人格的存在。在榜样利用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之所需,往往会更加凸显榜样人物的优点与先进性,但也会走向极端导致榜样人物被“神化”,成为远离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存在。因此,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不要人为拔高榜样的形象,不要把“人”进行神化式宣传,而是应立足真实,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境,正确引导少年儿童去观察、认识或学习榜样人物身上蕴含着的精神与品质。只有当榜样被少年儿童认同为“自己身边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和“自己有着相近性的人”时,才有可能激起少年儿童学习与仿效的欲望。正因为榜样人物是“一种精神、道义和人格的力量,其本身并没有强制力量”[6],所以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必须积极打破榜样人物“高、大、全”的神化形象,增强其可信度,要以真实、亲切、现实作为基本原则遴选榜样人物,并引导少年儿童认识、观察、感悟、思考榜样人物的完整形象。榜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必须按照教育的规律来进行。一如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观点,榜样教育效果的达成亦在于心灵之间产生碰撞,信仰与精神之间产生沟通与影响。不过,这要基于心理认同机制而发生,而心理认同的教育性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人与“神”或人与抽象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避免泛道德主义,注重榜样教育的多维可能效应

榜样教育不在于道德说教,既不能用道德“绑架”榜样人物,也不能用道德“绑架”教育。榜样教育在于通过促使少年儿童对现实世界中曾经存在过的或正在存在的多元化人物的认识、理解与思考,去把握蕴含在其身上的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向精神理念与价值追求,进而把这种精神与追求内化于自己的认知与信念中,并能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实践。所以,一方面少年儿童从榜样身上获取的精神与信念、价值追求必须能够应用于他自己的经验世界,另一方面这种精神与信念、价值追求不一定是道德层面的,还可以是智、体、美、劳等其他层面的。正所谓“有限的榜样,无限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榜样人物身上的先进性本质上折射的是一种思想信仰及其追求,而这种信仰及其追求可能是道德信仰,也可能是政治、哲学、价值观、社会观、生活观乃至财富观等方面的信仰,这些都有可能被少年儿童所感知、体悟并效仿作用于自身。

(四)超越直接性模仿,重视以特质为核心的榜样深度学习

有研究指出,对于榜样的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学习,另一种是以特质为核心的学习。前者由于榜样发挥示范作用而导致受教育者多为直接性模仿与全盘接受式学习,而后者则是理性非情绪化的学习,由于推介和接受的是榜样人物身上的精神与品质特质并受其激励,因而能真正促进个人成长。[4]也有研究认为,在运用榜样教育时,应坚持“批判性原则”,并认为传统的榜样教育虽“提供明确的示范信息和学习内容”,却“无益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此应鼓励学生对榜样作“理性判断”,要提高其“多元认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多元化地看待”的视角。[7]这些研究实际上都在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榜样的教育意义不在于简单的模仿照搬,而在于通过心理、思维、观念、信念等方面的碰撞使少年儿童的精神品质发生改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此外,榜样教育的运用必须从少年儿童这一主体的需要出发,必须从促进少年儿童信仰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出发,信仰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因素,就要树立什么样的榜样以供少年儿童学习与反思。

三、榜样教育法的运用策略

(一)正确认识与落实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少年儿童,必须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特征来选择与运用榜样。有研究认为当前的榜样教育逻辑“强调外在灌输,忽视客体内心认知”[6],这道出了传统榜样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即过分重视榜样自身的“优化”,忽视了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论的共识是以学生为本,榜样教育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要做到能以少年儿童为本。为此,一是要透彻研究、把握各个年龄段或学段的少年儿童的身心与社会性发展特征的表现,这是发现与树立少年儿童榜样的前提之一;二是要明确少年儿童在学习榜样中的主动性与自我实践的创造性,榜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以认知为主的目的导向和教育手段,重点要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去帮助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理解、体悟,并能有意识地在个人生活世界的范围内去践行;三是要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对榜样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通过正面教育形式去进行,更要注重以隐性的日常教育形式来进行,要积极化有形榜样于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从少年儿童视角出发,设计少年儿童能主动参与、喜欢参与的各种方式来开展榜样教育。

(二)要将榜样教育与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当实施榜样教育时,必须先树立榜样。在榜样树立过程中,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功利化倾向,即打破榜样成为“一种社会资源分配的方式”[6]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榜样虚假和榜样远离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等问题。一定要使所树立的榜样与少年儿童作为人的思想与生活的现实相契合。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教育者在树立一种榜样时,也是在试图建立一种要少年儿童为之努力的“理想”,而“理想在建造的时候必须与现实的人的生活有关”[8],否则就不能实现。为此,其一是要注意榜样的树立机制,榜样必须是自然而然“长出来” 的人,而不是被刻意“”的人物,这也就是说榜样一定是扎根在普通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人物,否则就容易陷入高不可攀或神化地位而削弱对其的学习与效仿;其二,对榜样人物的呈现与运用,不必苛责或故意隐瞒其身上的瑕疵,而是要有血有肉地加以呈现,榜样的精神与力量能深入少年儿童内心并影响少年儿童思想与信仰的原因,恰在于其是在对一个丰满人物的整体认知中形成的。一个榜样的价值是多元的,每一个生活中的榜样人物都能对不同少年儿童产生不同侧面或层面的积极影响;其三是要从日常生活的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发现可作为榜样的多元化人物。生活世界本身是多层面和多侧面的复杂性存在,不同少年儿童在个人精神世界、信念世界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到不同层面或侧面的困惑或危机,这就要在少年儿童有所需时,能提供给其多样化的榜样人物,并引导少年儿童通过对比不同榜样人物身上的不同特征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进而仿效榜样,改变自身。

(三)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落实榜样教育

对榜样的敬仰可以促使人模仿,但“模仿可以是朴素的和自然的,也可以是深思熟虑和有意识的”[9]。如果说,前者是表层模仿,那么后者则是实施榜样教育的主要目标所在。教育者总是希望少年儿童对榜样的认识不流于浅层,能在内心深处认同、接纳所树立的榜样形象,产生心理共振和情感共鸣,并追随榜样的足迹去行动。这一效果的产生除了有榜样人物的选择等因素外,还与榜样教育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去除单一化或简单化的榜样教育方式。为此,其一是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与社会性特征,尽可能采取零距离的直接接触榜样人物的方式进行,比如邀请榜样人物现身说法、参观榜样人物的生活与工作场境、参与榜样人物的一些公共活动,或者以通信、微信、微博、关注公众号等方式与榜样人物建立起直接联系;其二是要积极借助于传统或新兴媒体,以征文、沙龙、摄影、微电影、活动设计等方式促进少年儿童之间、教育者c少年儿童之间、少年儿童与社会其他人士之间等对榜样人物的事迹与精神品质进行大受众面交流,共同探讨榜样人物的价值,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榜样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有助于帮助不同少年儿童在不同方面加深对榜样的认知,增进其对榜样的理解,进而提升效仿的自觉性;其三就是还可以提供或设计供少年儿童在自己身上展现榜样精神特质的场域或活动机会,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去激励与推动少年儿童完成自身的精神成长与行为改变。

(四)积极建设榜样文化以促进榜样教育的长效性

榜样教育的长效性是当前学界与实践领域颇为忧虑的一个问题。究其背后原因,并不是教育者提供的榜样数量不够,宣传不够,也不是少年儿童本身不去学习,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少年儿童榜样文化的缺失。一般而言,榜样文化是在系统总结先进榜样人物的事迹、高尚品德及先进精神等基础上形成的激励他人学习效仿并奋发向上的思想文化,本身应具有思想体系完整性、价值导向稳定性、实务操作一贯性、教育指导明确性等特点。但从目前来看,榜样文化建设整体上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对少年儿童榜样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实务操作缺失等问题。为此,一是要深刻认识榜样文化建设的意义,厘清榜样文化中的特质因素,理顺并深入进行少年儿童榜样文化建设的发生机制、社会机制、心理机制、教育机制等整体研究;二是打破现有榜样文化建设中更多体现着成人对文化的创造与成人意志的局限,积极落实少年儿童参与创造的主体地位。“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10],少年儿童虽然对成人有依赖性,但儿童自己的生活和文化又是不同于化的特殊存在,少年儿童需要在自己参与创造的榜样文化中获得发展;三是要引导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公众合理区分榜样人物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既不神化也不魔化榜样人物的生活,推动并营造一种理性看待并尊重榜样人物日常生活的社会氛围与文化,保持榜样教育的平常心,如此才有可能取得榜样教育的长效。

参考文献:

[1]徐运娜.“榜样”的词语分析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2014(12):33-35.

[2]管京.榜样的力量构成及其释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胡桂锬.榜样教育的反思与方法论重构[J].中国建设教育,2007(4):26-29.

[4]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 2002(8):17-22.

[5]施双霜,陈维礼,董子蓉.少先队榜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6(11):52-53.

[6]何其二.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81-84.

[7]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17-20.

[8]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麻乔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41.

榜样的力量范文第8篇

榜样是少年儿童成长中的重要精神力量,更是国家为少年儿童励志树立的形象化的教育标准。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研发现,在中小学生提名的榜样前十名里,除了雷锋之外,其后依次为刘翔、成龙、周杰伦、、爱因斯坦、张杰、爱迪生、、姚明。可见,孩子们心目中的榜样,除了政治家、科学家等社会精英、杰出人物,还有影星、歌星、运动明星等偶像人物。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两个启示。第一,少年儿童对榜样的学习,常常是与偶像崇拜纠结在一起的。因为在孩子们看来,偶像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喜欢的、迷恋的对象,而榜样是家长、老师、国家为他们提供的,是供他们学习的目标。偶像更理想、更浪漫,榜样更理性、更现实,二者如影随形,是少年儿童内心需要的集中体现,是影响他们观念与行为的“重要他人”。第二,少年儿童的榜样学习出现多元化选择,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情况下,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多元榜样现象出现是文化变迁的体现,也是少年儿童的不同群体、不同成长阶段需求变化的体现。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榜样与偶像的“碰撞”,家长或老师为了阻止孩子追星绞尽脑汁,榱巳煤⒆友习榜样又千方百计。事实上,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建议要关注新时代少年儿童榜样学习出现的新趋势与新特点,在榜样、偶像多元的今天,要倡导偶像与榜样的“融合”,即偶像榜样化、榜样偶像化。我们要多发掘孩子们喜欢的明星身上的榜样素质,同时又要赋予榜样更多的明星气质,让偶像更多发挥正向的教化功能,让榜样更有时代魅力与人性光辉,从而使偶像与榜样有机融合,成为“00后”一代自主选择、自觉效仿的目标。

同时,树立榜样还要靠近“四化”标准。真实化:榜样要真实可信;现代化:榜样要紧扣时代脉搏;生活化:榜样要贴近少年儿童生活;个性化:榜样鲜活有个性。此外,还要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塑造少年儿童喜爱的偶像与榜样。榜样教育也应该是对话式关系的教育,应该由学生充分做主,让少年儿童参与到榜样的建构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或社会强加给他们的榜样。生活在开放社会,具有多元思维的少年儿童,需要内涵丰富、形象多元的榜样,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多样态地推进榜样教育,才能给少年儿童更有营养的榜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