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英互译

中英互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英互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英互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化认知翻译 中英互译 文化差异

在当今时代,跨文化交际和跨地域交际越来越频繁,人类有权利也有愿望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这种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内容。翻译人要正确地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中英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更包括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似性和兼容性。所以翻译人在翻译时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传递译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信息有些需要多些表述,有些需要少些,有时需要转换。

1.文化认知会造成语义差异,带来障碍

汉语的理解本身会有偏差。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汉语本身就博大精深,古文如何理解,现代文散文怎么处理,火星文接地气但都懂吗?汉语地方方言也多。由于译者和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彼此身上都承载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形态,汉语的文化特征多多少少会影响语言交际,因此,如果译者本身没有强烈的主动意识,不深入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文化,就很容易造成对译文的误读和误译。例如的《北京人》中有“他没剩多少钱,就和太太寄居在丈人家里,成天牢骚满腹,喝了两杯酒就在丈人家里使气。”,的文章中北京土话和俚语较多,像这里的“丈人”和“使气”。“信达雅”是我们中译英的最好标准,即最好的翻译应该是正确理解,完整表达,最后适当修饰,而且可以适当转换。如形容大手大脚花钱,汉语用“挥金如土”,而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除了汉语的理解外,文化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中国文化受道教、佛教的影响很大。“龙”这种生物就是佛教宗教背景下的产物,当然到了后来,道教也把龙作为自己的权利象征。“龙”是皇权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把对子女的期望描述成“望子成龙”。西方国家,也存在“龙”这种传说中的生物,西方的“龙”在英语中叫“dragon”。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在东方蛇身虎爪鹿角的神秘尊贵的生物被描绘成会喷火的大怪兽。再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八卦的“阴”、“阳”分别被音译为yin,yang。Yin 和yang 在词典中被分别注释为“yin,the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the masculine or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即使如此,由于英语中没有“五行八卦”这一概念,即使有了注释,对于有些英语母语读者来说也仍然很难理解。中国佛教有上千年的历史,很多俚语、俗语都与佛教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美国多数人信基督教,很多俚语常常与基督教经典《圣经》相关,如“Go to hell”,“you can go to the devil”等。这时候,就要通过照片、图片等多种形式传递概念。现代社会,随着火星文leetspeak等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内容我们很难一下子就明白,例如“杀马特”就是“smart”的音译,但是是贬义的用法,指发型奇怪的人。“lol”虽然被翻译成“英雄联盟”,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用“撸啊撸”来称呼它。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国和国外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经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2.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译文的文化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词语”来表达,这一语言现象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构架有关。例如没有雪的地方,你很难用snow来介绍雪。红高粱中国北方有,英国人没见过。狗在西方文化中是好的,与狗有关的常常带有褒义色彩,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在中国文化中,狗常常是一种卑微低下的动物,多数用语常常带有贬义色彩,如“狗改不了吃屎”、“偷鸡摸狗”、“狗仗人势”等。

中译英时,翻译者应尊重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采用合理的手段,弥补文化缺省,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中文有“气管炎”这种说法,是从“妻管严”音变来的,我们在翻译这句话时应该体现源文化中的隐含意义,那就是“怕老婆”。

英语翻译成汉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英译中要稍显简单些,但是某些地方不能大意。例如:

Coca-Cola is it.作为可口可乐的广告语,有诸多翻译,但是最好的翻译应该是“还是可口可乐好!”。

For the road ahead.(Honda)如果只是简单的“为了前方的路”,似乎没有韵味,应该译成“康庄大道”。(本田)

Everything is possible.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

Ask for more. 渴望无限(雀巢咖啡)

Take time to indulge! 尽情享受吧!(万宝路)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在电影和连续剧等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译为《天降美食》,Despicable Me译为《神偷奶爸》,Open Season译为《丛林大反攻》等。

至于诗歌、文学典故和传统神话,翻译者不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都应该为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肃清障碍。跨文化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重其意,对形式上的不同做适当的取舍,才能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沟通,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认知的差异对翻译实践至关重要,会对翻译实践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和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努力准确传递原文信息。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英互译范文第2篇

一、与交际语境相适应的顺应选择

旅游翻译活动以国际旅游为语境,根本目的在于有效的沟通,为服务对象排除语言障碍。翻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应选择通俗晓畅的语言形式。我们形容西湖美景,常引用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将其比喻为西施,但向游客翻译时,如果将“西施”这层意思翻译出来,译文嗦冗长,在旅游翻译中,是非常不合适的,因此可将其省译,译为“always alluring”,或改译为“attractive in all seasons”简洁达意。翻译上海市花“白玉兰”,准确的英译是“white yulan magnolia”,但这样未必会有好的交际效果,不如简单用“magnolia”来表达即可。

也就是说,旅游翻译应向旅游者传递易懂的信息,原则上可对文本中难懂的地方进行特殊的处理,以取得现场交流的目的和效果。

原文:在中国一提到孔子,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顽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译文:Confucius is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

原文画线部分通过生动的描述来体现孔子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有汉语排比重复的特点,但为使译文简洁易懂不宜直译,用“household name”来翻译,简明扼要。

原文:鲤鱼门以海鲜美食驰名,最适宜三五知己晚饭共聚。

译文:Lei Yue Mun Seafood Bazaar is popular for its seafood and ideal for a night out with friends.

原文“三五知己”是汉语常见短语,四字结构,又带文言风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用语习惯,但若直译势必累赘冗余,且不能达意,译者干脆省去数字不翻,直接用“friends”来表达,简单达意,顺应了旅游翻译的交际语境和目的。

可见,为服务对象排除语言障碍,旅游翻译要做到信息流畅,使用通俗的语言译出原文含义即可,尽管原文可能艰深难懂。

二、与语言审美与用语习惯相适应的顺应选择

旅游翻译文本是直接面对目的语旅游者的,应该经受得起他们的检验。而他们往往有着自己的语言审美观和用语习惯,翻译者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根据语言的顺应性选择适当的译文形式,以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比如中国人在谈到公司企业的时候,通常会以某某公司,某某集团来指称,但英文中,企业名称往往不加“corporation, group”等词,在翻译时,应该考虑到目标读者的用语习惯,进行增减。“Atlantic Container Line”应增译为“大西洋集装箱海运公司”,“中国航空公司”应减译为“Air China”。

原文:The art of glass making is so ingrained in Venice that a trip to Murano can not exclude a visit to the numerous glass works.

译文: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业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任何人去穆拉诺岛,都肯定要去看看岛上众多的玻璃制品。

通过英汉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中英文句子对词性的偏重不同,英语中多名词介词,汉语多动词。在上句的翻译中,为顺应汉语的用词习惯,译者将原文中画线的名词转化为了动词,更能为中国旅游者接受。

原文:In an undisturbed canyon, protected by spectacular peaks, lies a magical skiing experience.

译文:这座峡谷,人迹罕至,险峰环绕,蔚为壮观,滑雪其间,感受神奇之体验。

汉语有大量的四字格结构,这是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汉语使用者几千年来传承发扬的语言审美和语言习惯。上例汉语译文连续使用多个四字结构来再现原文对景点的描述,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要求,使人身临其境,能吸引更多游客,达到宣传效果。

原文:青岛坐落在山东半岛南部,依山临海,天姿秀美,气候凉爽,人称“东方瑞士”。

译文:Qingdao, known as the “Switzerland of the Orient”, is situated on the southern tip of Shandong Peninsula. Wedged between hills and waters, the city is endowed with beautiful scenery and a delightful climate.

原句是一个典型的中文流水句,几个四字词组一字排开,表意丰富,翻译时如果按原文结构译为一句话,句式冗长,层次不清,不符合英文“形合”的语言特征和英美旅游者的语言习惯,译文顺应英文句式特点,将原文一分为二,并进行了句序的调整,对句子结构做了重新梳理,逻辑清楚,一目了然。

三、与旅游者文化背境相适应的顺应选择

翻译是文化的比较,旅游翻译更是如此。文化因素是国际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活动中随处可见文化差异,处理好文化因素是旅游翻译质量的保证,翻译者应当熟悉旅游者的文化背景,根据语言的顺应性,选择适应旅游者文化背景的方式来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文化因素。

在翻译文化词汇的时候,翻译者一般会用“异化+注释”的方式将中国事物介绍出去,比如“月老”可翻译为“Yue Lao, the God who unites man and woman in marriage”;“西施”译为“Xi Shi, name of a famous beaut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另外一种更为简炼直接的方式是借用目的语文化事物进行对比介绍,比如有的旅游翻译者将“西施”译为“Chinese Cleopatra”,因二者都指美貌绝世的人物,且都涉及政治争夺;相应地,“月老”也译为“Chinese Cupid”,“妈祖”译为“female Poseidon”。这样的处理方式,可淡化原文中不易理解接受的文化色彩,使译文能有效地传递基本文化信息,适合于目标读者快速领会。

原文:The well-known Rushmoore National Monu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erected on the Rushmoore Peak.

译文:美国著名的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俗称总统山)位于拉什莫尔峰顶。

原文中“Rushmoore National Monument”如果只按读音音译为“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中国游客会感觉难读难记,因此译者顺应目标读者的文化认知范围,在这里做了变通,用其中文俗称加以说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旅游翻译是以交际和通达为主要任务,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应考虑旅游者的文化背景来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翻译活动。我们翻译“the later Song dynasty”,要顺应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译为南宋时期;翻译“鱼米之乡”,要顺应西方的食物文化,译为“a land of milk and honey”。

四、关注旅游者心理状态的顺应选择

旅游翻译是以国际旅游者为导向的,翻译者应了解他们的旅游目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乐山大佛景区有这样一个标语:“禁止停步”,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普通的公共标识语,没有什么不妥,但若直译为“Don’t stop walking”,外国游客从心理上不太能接受这样略带指责的口吻,因此翻译者要顺应游客的心理,译为“Keep moving”,更容易让人接受。

“藕粉”一般译为“lotus root starch”,但在向英美游客介绍这一中国美食时,这样的翻译也许就不太符合他们的消费心理,他们一般认为“starch”是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在购买的时候也许会比较迟疑,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其他词比如“powder,pudding”来替换,效果会更理想。

原文:一位米奇超级粉丝将成为您的向导,参观大屋内每个房间.

译文:A Mickey Fan Tour Guide will escort the guests through each room of Mickey’s house.

原文中“成为您的向导”本可译为“be your guide”,但“escort”一词有保驾护航之意,在游客的心理上会更有令人舒服的感觉,更能抓住游客的心理。这样的旅游翻译才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一个好的旅游翻译者应该多关注旅游者的心理状态,在翻译活动中作出恰当的选择。

中英互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 英汉互译 语言差异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指导性计划项目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名称:《道德经》英译本的整体论研究,项目编号:2017-ZDJH-273

一、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现状及英汉互译教学中的问题

(一)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现状

近年来,由于不少师范类高校强调应用性,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进而增加了实践和实训课的时间比重。例如有很多高校师范专业将教育实习时间由一个月扩展为一个学期。公共课和教育实践实训课程的增加必然导致英语专业课的授课时间缩短,从而导致课程开设时间的缩短。如笔者所在学校随着公共课和实训课课时的增加,专业课的课时明显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各个专业课授课时间的压缩。《英语语法》由此前的一个学年缩短为一个学期,由考试课变为考查课;《英语写作》由四个学期压缩为两个学期;《英美文学选读》由四个学期压缩为两个学期;《英汉互译》由三个学期压缩为两个学期。

专业课课时的压缩致使各个课程的授课内容与以往相比明显减少。以课题组所在学校的《英汉互译》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分课程。若授课时间是三个学期,教学时可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系统讲解英汉语言宏观与微观差异、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等对翻译实践有重要影响的理论知识。此外,有时间将英汉互译教学中应用文、论说文、新闻报刊、科技英语和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文本的特点及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等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课时缩短影响到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进而产生了学生语言基础不扎实、低级语言错误频发等问题。

(二)师范类高校英汉互译教学中的问题

与综合性高校相比,师范类高校英汉互译教学存在思想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和素质较低、教学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缺乏危机意识,对于英汉互译的教学规律的探索和对个人翻译能力提高的思考不够深入;教学内容安排中忽视英语之外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内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陈旧;学生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在翻译技能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技巧训练,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导致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明显存在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狭窄、翻译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汉互译学习中的困惑

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求其具备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丰富全面的文化知识,能够正确使用单双语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而翻译方法与技巧是英汉互译教与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翻译方法和技巧虽然重要,但学生在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困惑,概括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上总结的诸多翻译技巧是怎么总结出来的?它们为什么会呈现出书本上总结的那些要点?2.翻译技巧经过努力掌握之后如何在翻译实践中灵活、有效地运用。学生学习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很多学生虽然知道某个翻译方法的内容,但如何在翻译练习中准确地使用却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学完翻译方法与技巧后翻译的译文与没学习之前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别,从而使学生质疑翻译方法与技巧的有效性。3.学生翻译练习产生的译文语言普遍存在语言生硬拗口、欧化程度严重的现象,与汉语的语言规范有较大的差距。上述困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提高。针对英汉互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以上问题,课题组从日常教学活动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发现,学生在翻译学习中技巧掌握不牢固、练习时不能准确熟练运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致使只知道书本上介绍的那些方法与技巧,而这些技巧是怎么总结出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学生们对此一头雾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向学生传授翻译方法与技巧之前向他们系统讲解英汉语言的宏观与微观差异,使其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英汉语言差异意识。对于译文存在的语言不通顺、欧化程度严重的问题,要向学生传授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中英语言习惯的差异从本质上来看是说两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的,使学生逐步培养中英思维方式差异意识,从而在翻译实践中自觉根据英语与汉语的语言习惯差异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避免译文欧化现象的产生。这样看来,学生语言差异意识与中西思维差异意识的培养在英汉互译教学实践中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W生的语言差异意识与英汉互译教学

英汉互译实践中学生的语言差异意识就是对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宏观与微观差异的全面认识并将其与英汉互译的方法与技巧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对方法与技巧更加深刻与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能加深学生对翻译方法的系统掌握,进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和整体英语语言技能。

(一)英汉语言差异

就整体而言,英语是综合-分析语,主要通过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虽然语言有显著的综合语特征但其语序相对固定,虚词使用频率高;汉语是分析语,通过语序及虚词表达语法关系。英语具有词的曲折变化相对简单、词序相对固定、虚词使用相对频繁以及通过语调表达思想的特征。但同汉语相比,英语在词的曲折变化、词序和虚词的使用方面同汉语有较大的不同。下面就以综合语与分析语的差异为例分析英语与汉语的差异。

曲折变化方面,英语的实词有频繁的词缀变化。英语词缀的种类、数量、规模都很大;汉语词缀构词的形式仍在发展中,数量和种类都不如英语。这样,英语就可以利用形态变化的方法通过更多的途径表达同样的思想,而汉语的表达方法则相对单一,如:

1.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 rapidity.

2.His movement astonished us by their rapidity.

3.The rapidity of his movement was astonishing.

4.The rapidity with which he moved astonished us.

5.He astonished us by the rapidity of his movements.连淑能,2010:26

表达“他跑得很快”的思想,英语可以用更多的形式:(1)、(5)用人称代词+谓语动词的结构,前者用谓语动词move,后者用astonish,谓语动词的差异使两个句子呈现出不同的形式;(2)、(3)、(4)分别以抽象名词his movement,the rapidity作主语。同(1)、(5)相比,主语的改变必然会导致谓语动词的变化进而改变句子的形式。(2)以his movement作主语,谓语动词只能选用astonish,而(3)和(4)虽然都以the rapidity,作主语,但后边的谓语动词前者是系动词,后者是astonish。英语可以选择将move转换成movement,astonishing转换成astonish,rapid转换成rapidity使表达方式多样化,而汉语只能表述为“他行动速度之快,让人惊讶。”

现代英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有时、体、态、语气以及性、数、格、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词的形态变化。而汉语的汉字没有形态变化,需通过词语、语序或隐含意义等方法来表达语法意义。

词序方面,由于英语的实词大多有形态变化,英语的语序也相对灵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词没有形态标记和曲折变化。句子中词顺序相对固定,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语序及使用虚词来实现。英语句子的灵活性突出表现在英语语言中频繁出现的倒装现象。

此外,英语与汉语相比,定语和状语的位置有明显的差异。英语定语的位置灵活,可以借助形态变化和连词等手段置于所修饰名词的后面,而汉语的定语通常只能放在名词的前面。英语定语可以与所修饰名词分离,中间插入其他句子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则不存在,如:

The second aspect is the application by all members of society, from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to the ordinary citizen, of the special methods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at scientists use in their work. (连淑能,2010:34)

上面句子中application 与其所有格结构of the special methods……被两个介词短语by all members of society和from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to the ordinary citizen隔开。但借助英语语法中前后一致的原则,我们并不难厘清句子的结构。而汉语的定语必须放在所修饰名词前面,因此上述句子汉译时必须调整译文的顺序:

第二方面是科学家在工作中所使用的特殊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社会所有成员,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市民都要使用这些方法。

(二)英汉语言差异与英汉互译的方法技巧间的关系

英汉互译的方法与技巧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两大方面。英译汉的翻译技巧涵盖词、句子、修辞格以及声色词等的翻译。汉译英的翻译方法同样涵盖词、句子、习语、声色词以及修辞格等。词的翻译方法包括选词、词义部分对应及不对应词的处理方法、成语及四字结构的翻译等。句子的翻译方法包括句子主语与谓语的确定、主谓一致、语序调整、否定句的英译以及句子功能再现等方面。

下面就以减词为例,分析其与英汉语言差异间的关系。

减词这个翻译技巧通常是按照语法的要求减去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词类以及按照意义的需要减去一些重复的短语和词。这同样是汉英语言差异的客观现实使然。英语是一种刚性的语言,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必须有主语和谓语。各种纷繁复杂的句子形式通过变形、扩展、并列连词等形式转换而来,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形态标记,如代词的各种变格、冠词、介词。也有很多连接词语从而实现句子的衔接与连贯如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而汉语是一种柔性的语言。主语可有可无,经常出现省略主语的情况,而且充当主语的成分也比较多样,不局限于名词和名词短语。汉语的谓语同样形式多样,形容词、动词、名词都可以充当。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句子成分需要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以及名词的性、数、格和动词的时、体、态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汉语很少用连词等形式,而是通过词序、时间以及事物的逻辑关系等手段来表达意义和各种关系。(华先发,2013:21)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时就需要根据英汉语法的差异省略代词、冠词、介词以及表示原因、条件、假设时间等关系的连词。

(三)培养学生语言差异意识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言差异意识,首先要加强对英语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各个层面特征的认识,深刻理解英语在语言各个层面的特点。从理论的高度加深对汉语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特征的认识。其次,要鼓励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积极探求这些译法与技巧的成因,自己去比较英语和汉语在各语言层面特别是词汇和句法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两种语言差异的感性认识。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突出引导职能,通过理论讲解、文献介绍等方法适时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感性J识转化为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

三、结语

英汉互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语言差异意入手,解决学生翻译学习中存在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狭窄、翻译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使翻译方法和技巧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Cable,Thomas.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中英互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研究;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66-01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人们在生活中慢慢的离不开英语。英语无处不在,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很清楚,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母语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如今,许多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英语教学的认识还不够等等因此,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寻求新颖的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有着自己的想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兴趣的培养是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关键

新时期,教育教学注重加大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兴趣才能提高我们学习爱的动力。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来说,还是有点枯燥的,如果学生还没有兴趣,那么对于英语的学习肯定不是很理想。如今,我们教学重视兴趣的培养,把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由此可见,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科特点的差别,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孩子对英语这门学科都不太感兴趣,认为英语很难学,不好掌握。因此,在这些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对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如果让这些刚接触英语的学生在心目中对英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那么对将来的学习肯定大有帮助。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我总是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ppt的制作,美丽的画面加上生动的解说,把每节课的知识点都能清晰的投射到黑板上,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爱上英语学科,并主动的去学习英语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能力,达到教学要求。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作用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又是何等的重要。而对于单一的英语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下面是本人总结的一些方法,仅供参考。在教学中,采用新奇而具“刺激”的教学手段,如放录像,挂图配合录音,开展“默写单词、首诵句型”的竞赛等等。在情意领域里,我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材料,明确学习目的,以提高学英语的理性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目标体系,指导他们寻求达成一个个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如此不断努力,一个个目标实现了,积小胜,成大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大、更持久。重视听说读写。听说读写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相辅相成,应阶段侧重,目标侧重,综合训练,而不能象某些教学法那样或偏爱听说、或侧重读写;它在处理内容和形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实行折衷。既重视形式和结构,更要重视内容和功能,不象听说法那样只重视形式与结构,而忽视内容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兼顾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表达的内容与功能,即不仅要知道怎么说才对,更要了解说什么才更合适,更得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既活学活练又活用。灵活运用如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接受知识。

三、新时期对于英语的重点教学

中英互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书面作业 作用 原则 种类 批改

1. 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作业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作业与其它学科的作业一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教师对学生、对自身教学效果的了解;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满足学生学习心理,沟通师生间的情感等作用。

2. 布置英语书面作业的原则

2.1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精挑细选,做到所设计的每一项都能达到一个目的,每一题对应一个教学目标,每一项对准一个训练点。应防止随心所欲,减少布置作业的盲目性。

2.2类型要多样

教师应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考虑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研究设计出灵活多样的作业,注意不同形式的作业搭配、不同内容的调节等。教师应避免布置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的练习。

2.3层次要多元

教师要根据学情,认真考虑个体差异,设计多层次的书面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2.4题量要精简

课外只是课堂的辅助,教师千万不要把课堂任务遗留到课外,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

3. 英语书面作业的种类

3.1抄写作业

抄写作业是指抄写英语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等作业。抄写作业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英语书法进行训练,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记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教师布置的抄写作业要由浅入深,有必要的指导,要求字迹工整清晰、书写规范,包括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等。

3.2选择题或填空题

针对当天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单词、短语、句型,尤其是语法项目,教师每次可精选大约十道选择题,让学生课后来完成,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3笔头英汉互译作业

笔头英汉互译作业是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英语或汉语的单词、短语、句子及小段落进行英汉之间互相翻译的作业。英汉互译作业主要是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的英语语法结构,运用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子等进行遣词造句或连句成篇。这样既能为将来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打好坚实的基础,又能通过英汉互译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等。

3.4改写作业

改写作业主要包括短语互换、句子改写(句型转换)、课文改写、短文改写等。改写作业应该先从短语互换开始训练,然后再过渡到句子改写、最后才能上升到课文或短文改写。

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些相似句型、易混淆句型的比较练习,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句型辨别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各种句型,灵活运用各种句型。

3.5书面表达

在学生具备写作了的最基本素质,例如,熟悉掌握英语简单句的六种基本句式、常用的语法知识,掌握各种常见时态和语态的用法以及平时所学的基本词汇、短语和句型等。同时又搜集并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后,教师便可以布置英语书面表达的作业了。当然,在进行书面表达训练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例如,审题技巧和写作思路,学生有有机会与教师沟通写作构思,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写出表达自然、布局合理和中心突出的好文章。

4. 建议与思考

4.1教师要重视对作业的讲评

教师应该对每次作业进行总结,对好的作业要给予表扬,对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给予纠正;对典型的错例进行面批,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发展。

4.2作业的批改可“粗批”与 “自批”、“精批”、“互批”相结合

教师可根据作业不同的内容、难度、类型等,采用教师的“粗批”与学生的“自批”相结合的办法,“精批”或经过教师的事先重点提示后学生间的“互批”的方法等。

4.3批改作业与反馈信息要及时有效

中英互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教学 活化课堂

新课标中提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兴趣方面,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简而言之,要提高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书面表达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就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导向,活化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成为真正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的高效英语课堂。

一、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

写作是语言的输出,应建立在语言材料输入的基础上,如果学生没有关于主题信息的知识输入,没有正确的英语词法、句法、语段和语篇结构特征等知识,就很难实现正确的语言输出。任何语言都有内在联系,英语也不例外,这种联系无非就是:词――词组――句子。许多学生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词组不认识,句子不会译。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记忆单词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记忆单词的方法,如:阅读记忆法、笔记记忆法、间隔反复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

如何才能把词、词组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句子中呢? 通过阅读保证充分的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英语词汇和习惯用语,体会和领悟作者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异的敏感性。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以及同各种时态连用的时间状语。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构成时态和语态的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形式。学生只要记住了时态和语态的基本定义、基本形式和标志,再辅之以大量的相关练习,就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造句子的能力也就基本上具备了。

二、加强有效的写作训练

(一)英汉互译练习

每个单元都有一两个重点句型,让学生进行英汉互译,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在写作中有意识地避免母语干扰,正确使用英语语言。

(二)仿写

笔者认为go for it!中九年级的课程编排得非常好。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二个主要句型,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用性。教师容易围绕这些句型设计小作文,鼓励学生阅读后仿写相似题材和内容的文章,这样的写作就不会出现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的现象,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写作能力大有帮助。如unit 4 what would you do?这一单元主要句型是i would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我设计这样的作文题:假如你中了一百万的彩票你将会怎样做?同学们写出的作文就比较成功了。

(三)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写的能力

go for it! 以单元编排,每个单元一个话题,每个单元都由易到难,最后落实到以话题为主的书面写作上来。这些话题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题材广泛,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和余地。每个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以及自己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写出与众不同、富有个人特色的作文来。因此决不能因为赶进度或别的什么原因忽略甚至删除这一阶段的书写训练,因为欲速则不达。如学了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 可让学生以自己曾经收到礼物的经历进行写作练习。

(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在进行短文写作训练时,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Murry(1980)将英语写作过程分成预写(rehearsing),草稿(drafting)和修改(revising)三个阶段。在给出题目后,小组先审题,交流写作思路,讨论这个话题可能会用到哪些词汇,固定搭配,习惯用语等等。这样大家可以共享资源,又能拓展思维,还能互相帮助。特别是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样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给了他们动力和信心,使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接下来学生对收集的信息,根据自己想写内容进行取舍。然后是在规定时间里独立完成草稿。草稿完成后一定要反复检查,检查主要是针对自己书写表达的准确性而言。

写作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这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大量的训练才能达到。教师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写作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和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从而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英互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品包装 英语翻译 科学性与艺术性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商品包装也开始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形式,而且近些年来我国的商品开始越来越多地与国际市场相接轨。对于很多商品来说,不仅仅只有中文商标,英文商标也是同样具备的。这样一来,朗朗上口的中英文广告词就会和引人注目的英文广告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广告宣传用语。一般来说,商品包装上的中英文注释只是一种简单的互译,但是也不乏有一些厂家的包装设计人员在迎合顾客消费心理的前提下,在产品包装语言翻译的设计上大做文章,进而营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包装效果。那么,商品包装的英文翻译到底更应该注重其科学性还是艺术性呢,接下来将进行简单的论述。

1 当前商品包装英文翻译的主要情况

近几年来,很多厂商为了能够使自己的产品更加吸引人的眼球,在商品的包装翻译上面都是花了一番功夫。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会在看到一些商品广告宣传语的时候,为其精辟的中英文互译而拍案叫绝,也会有很多的中英文互译让人产生猜疑,甚至是不知道那上面到底说了些什么。但是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效果的商品包装翻译语言为商品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当前很多人在消费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崇洋”心理,很多正宗的洋货都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亲睐,很多洋名品牌也在中国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产品。比如肯德基、可口可乐、苹果等。所以,为了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很多厂家也纷纷在包装英文翻译上面下功夫,尽量能够使自己土生土长的“土儿子”能有一个“洋气”一点的名字。所以,在一些产品的宣传广告或者是包装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洋腔洋调的广告语。或许,这对于一些厂家来说,产品包装越新奇就越能够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就越能够占领市场。但是从雷军的“小米”品牌来看,虽然其logo采用了英文字母,包括产品也对外宣称是MIUI,但是,大众一致称呼的却还是“小米”这个十分本土化的名字,从这里足可以看出,在当前这种环境下,不一定具有洋气的名字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

在20多年前,有一种商品很快就出现在了大众的视角里,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文章来引述作为有效例证,这个商品就是“士多啤梨味”。从国人惯有的思维出发,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类啤酒,或是一类水果,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既不是一种啤酒,也不是一类水果,它是一种草莓味道的饼干。懂英语的人都知道,草莓的英文叫做“strawberry”[1],把它音译过来就是“士多啤梨”。我想当时厂家一定是觉得草莓这个名字太过于本土化,或者是缺乏新意,所以才想出了“士多啤梨味”这么一个阴阳怪气的名字[2],其目的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为了增加顾客的新鲜感罢了,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商品在一个洋名字的掩护下,却能蒙上了一层比较神秘的面纱,同时也为其增添了几分高贵的气质,但是当顾客面对着这种“士多啤梨”味发愣时,或是猜测着这种饼干是啤酒味还是梨味而放弃购买的时候,不知道对于厂家来说这是不是一种失败。因为这种形式的广告既不科学也没有什么艺术感可言,顶多就是多了一点神秘的味道,所以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士多啤梨”是不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而且也没有市场效益,所以这应该算是一个误区。

2 商品包装英语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当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很多人一定会在内心深处思量,关于产品包装应该更加注重科学性呢,还是更加注重艺术性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是要进行一份分析,还拿“士多啤梨味”来进行分析,从上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将草莓的英文直接翻译成为“士多啤梨”是不符合翻译准则的,而且也不能够和商品的营销理论想切合。商品的包装语言和一般的生活用语是不同的,所以在对商品包装进行英文翻译的时候,最好能够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兼顾。

2.1 商品商标英语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中英互译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诗歌 可译性 不可译性 叶芝 陶渊明

诗歌是最古老的、特殊的文学形式,是时代、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结晶,中西概莫能外。诗歌不仅包容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炼、最智慧的语言形式,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情感与理智、情趣与境界融为一体。然而正是由于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的可译性一直是有争议、难以定论的问题。关于诗歌的可译性,争议由来已久。在翻译领域中,特别是在诗歌翻译方面,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一直存在。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一直是可译论者与不可译论者争论的焦点所在。

一、“不可译”论简要回顾

诗歌的“不可译”论的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意大利谚语云,“翻译者即背叛者”,表明诗歌最好不要移译。英国诗歌翻译家john denham的名言:“poetry is of so subtle a spirit, that in the pouring out of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t will evaporate.”(诗歌具有一种微妙精神,当你把它从一种语言译入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他在《伊尼特》译本的序言中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他认为诗歌的外在形式,即语言是无法被翻译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以再创作的手法再塑原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诗人robert frost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歌即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西澄先生引用病夫先生的话,“神韵是诗人内心里渗漏出来的香味”,认为“没有诗人原来的情感,便不能抓住他的神韵”,把神韵说成神秘莫测的东西。茅盾先生在“译诗的一些意见”中认为:“外国诗歌中有可翻译的,也有绝对不能翻译的。而可以翻译的,也不过是将就的办法,聊胜于无而已。”他还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得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译述’,不能视为原诗”。

说诗歌不可译,不无道理。但它并非主张不要译诗,而是强调诗歌结构的特殊性,因为“诗歌作为一个艺术完整体是无法肢解的,不可用其他形式替代,更不可用散文解释来替代”。

二、“可译性”再论

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语言和生活等方面有共性,中西语言文化也有共性,这是诗歌可译的基础。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诗歌具有可译性。诗歌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诗译不是人力所及,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歌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归旨的。

在诗歌的可译性上,刘重德先生指出,诗歌的可译性体现在:“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例如,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共同地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有灵犀一点通。诗可理解,诗可欣赏,诗可互译。第二,大量的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可译性。”

noam chomsky的转化生成语法可以被补充看作是语言可以互译的语言学基础,因为它认为,人类各种语言的深沉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相同的,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转化生成语法旨在寻找人类语言可以相互转化的“黑匣子”——语言的深沉结构,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如果真有这个转化生成语法规则,一切语言都可以互译;正是由于不同语言的基本内核是相同的,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由此看来,外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的内在结构有其共性。形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为抒发感情而采用某种节奏和韵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首中外诗歌略见中英诗歌意境表现的相似共通之处。

诗歌翻译学者许渊冲、方重、谭时霖、汪榕培等通过翻译把诗歌传播到国外,尤其在陶渊明诗歌翻译方面。在陶渊明田园诗歌中《饮酒》组诗最为突出。组诗和谐的音韵和整齐的句式体现了陶诗的形式美;深刻的寓意体现了陶诗的意境美。组诗不仅为国人喜爱,同时也受到广大西

方读者青睐。该诗歌译本多达二十余种,因此其极具中诗英译代表性。下面是从最具权威性的方重、谭时霖和汪榕培的译本中,选择了综合效果上乘的汪榕培的译本。《饮酒》(其五)是组诗之一,诗人表达一种隐居田园而不问世事的人生哲学。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rinking wine (v):my house is built amid the world of men,/yet little sound and fury do i ken./to tell you how on earth i can keep blind,/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the evening haze enshrouds it in fine weather./while flocks of birds are flying home together./the view provides some veritable truth,/but my defining words seem to me uncouth. 首先,译文有意表现原文的节奏和音韵美,它基本上采用五音步抑扬格来表现原文的五言诗句;译文共十行,每两行换韵,即采用了aa、bb、cc、dd、ee的押韵方式,创造了声音美和形式美;第二,陶诗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用词朴实无华,译文因而选用常用词,读起来浅显易懂,保留了原文的用词特点;第三,意美的再现也很重要,意美包括诗歌的意义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译文尽力重构原文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要在译文时再现原文的意美。譬如,“心远地自偏”是整首诗歌的灵魂,“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汪译本的表达与原诗的意境十分吻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描写诗人辞官归隐后平淡恬静而怡然自得的生活,汪译“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译文押韵,琅琅上口,传神达意;最后两句译得押韵,truth与uncouth,uncouth与原诗深邃含蓄相称和谐。

我们选择汪榕培的译本,是因为陶渊明诗歌英译不仅要考虑个别措辞,还要看整篇效果,而且考虑诸如形、音、意韵等方面的需要。汪译本在传神达意方面做得特别好,因为传神离不开形似,为了再现陶诗神韵,汪译陶诗时特别关注其韵式的可译性与转换。

读罢陶渊明这首诗,我们不免想起叶芝。虽然这两位诗人国度不同,时代迥异,但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不妨拿来对读。叶芝(william b. yeats)是现代英语诗坛当之无愧的大师,也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诗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茵纳斯弗利湖岛》)写于1893年,是叶芝的早期代表作。该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厌弃和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具有鲜明的

浪漫主义色彩。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et’s wings./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荫下听蜂群歌唱。/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唱歌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了,/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以上两首诗歌虽然一中一英,但其意境表达和遣词造句何等相似,“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皆具田园生活气息;“山气”与后者中间四句的意境大致可以互补。两位诗坛

匠所要表达的意境均为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浮尘世界,去过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表现了淡薄、宁静的情愫和远离尘嚣的愿望。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素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抒胸臆地抒发心声。许渊冲还把这首诗的意境类比为robert frost的tuft of flowers(《花丛》)。汪榕培(2000)将这首诗类比为英国女诗人katherine philips的田园诗a country-life(《乡间生活》)。他们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诗歌意境含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中英诗歌在此有不少共同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英诗歌的共性,也可以看出两者的个性。例如,陶渊明中文诗歌双行押韵,一韵到底;叶芝的诗歌韵式是abab型。这两种韵式分别是中英诗歌最常用的押韵式样。中英文语言文字差异较大、各有特点,从源诗和译文上看,“中诗尚整,西诗尚散,译诗者固末自外也”。或者说,“由于中英语言在诗歌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不同,那么由这种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传达出来的原汉语古诗文本意义和英译的汉语古诗文本意义也一定各有不同”。

中外学者的大量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就如同中国人不能外译汉语作品一样,疑似有片面之嫌。翻译学家s. bassnett & a. lefevere甚至说,“可译性”或“翻译是否可能”的讨论只不过是“大量的废话”而已。诗歌可译不可译,在某种程度上不取决于诗歌,而是取决于译者。在一些译者手中,所有诗歌或大部分诗歌都是可译的,并且都可以译得很好;在另一些译者手中,只有一部分诗歌是可译的,但有些译得好,有些一般;还有一些译者,诗歌在他们手中,不管可译不可译,都被译得很一般或很差。所以诗歌的可译不可译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译者的水平,正所谓“译可译,非常译”矣。作为译者,首先要加强中英文语言文化功底和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为世界文学的传播、世界文化的弘扬、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 a.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 shanghai: sflep,2001.

[2]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 曹山柯.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江雪》的十一钟翻译[j].外语教学,2004(5).

[4] 陈焰.外语与外语教学[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增刊),1996.

[5] 江枫,许钧.形神兼备:诗歌翻译的一种追求[j].译林, 1998(6).

[6] 刘重德.译诗问题初探[j].外国语,1989(5).

[7] 吕俊,侯向群.音美,诗歌翻译中不应失去的[j].外语研究,1996(2).

[8]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序)[m].上海:中华书局,2002.

[9] 穆诗雄.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 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1] 王佐良等.英国文学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