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子规朗读

第子规朗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第子规朗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子规朗读范文第1篇

一、多元化导入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幼儿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在幼儿园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时,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而精当,就能在顷刻间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迅速步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的探索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如何设计妙趣横生又服务于《弟子规》活动目标的导入方式呢?从大量成功的《弟子规》教学实践中,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种巧妙的方法来调动幼儿兴趣:

(一)作品导入

故事、儿歌、谜语等文学作品或是经典美术作品对幼儿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根据《弟子规》的原文内容和需要,选择与原文内容联系紧密的中外经典故事、儿歌、谜语、名画等,以引起幼儿兴趣,引发联想。

这种方法首先出示手(纸)偶、图片、实物等教具引出故事主角,再由这些教具演绎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故事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种,有情景剧表演、动画播放、教师讲述等。如学习“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时,活动导入时出示人物形象丁丁和当当纸偶,为小朋友表演情景剧《我的衣服,我最爱》。情景剧表演后教师提问:“当当为什么伤心?妈妈告诉当当什么样的衣服是最美的?当当后来还难过吗?”通过此类情景剧或者故事、儿歌、谜语、美术作品的展现幼儿的脑海中形成了印象,为学原文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演示导入

这种方法以演示实验、操作教玩具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幼儿产生要了解演示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强烈愿望。如学习“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时,导入活动时教师可以在身后拍球发出“咚”的一声,吸引幼儿兴趣。(或者是往水盆里扔一个东西,发出”咕咚’的声音。“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是什么声音?猜猜是什么?”幼儿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始本次教学活动。

(三)悬念导入

这种方法是结合《弟子规》原文内容设计一些既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又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造成悬念,使幼儿产生探求事物奥秘的心理。这里可以用最简短的一个问题来引发想象,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如学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活动可设计成《司马光砸缸》,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小朋友从水缸里救出来?问题的情境引发幼儿思考的兴趣。

(四)游戏导入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教师不妨用手指游戏的方式或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如学习“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勿触棱”,在导入时可以在教室中间用椅子或桌子排放几个有转角的“小迷宫”,请几个幼儿来走一走,比比谁是“不碰棱角的小能手”。再请幼儿说说怎么样走才能不碰到棱角。游戏一开始,活动气氛就显得十分活跃,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情绪引向了。

(五)歌曲导入

选取与《弟子规》原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或童谣,让幼儿在活动开始时吟唱,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在学习“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时可将活动设计成《照顾好妈妈》,那么在这个活动的导入部分就可以引用歌曲《我的好妈妈》。

(六)经验导入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了解幼儿原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供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调动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新的探索。这里可以分为谈话法和判断法。

谈话法是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如在学习“道人善, 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时,可将活动设计成《夸夸我的好朋友》,导入活动时就请幼儿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和接触,夸夸自己班级的一个好朋友有什么优点并进行表扬。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引导幼儿学会表扬别人。

判断法则可以通过开放性的图片或是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作出判断。帮助幼儿理解,通过提问引发幼儿思考错误的原因。通过这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且有已有经验的画面,了解正确的规则,再将其联系到《弟子规》中,学习正确的规则。

二、多元化形式帮助记忆

《弟子规》通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作者把圣贤的教诲用通俗易懂的歌谣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活泼、容易记忆。而对幼儿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又能用什么方法帮助幼儿快速记忆内容呢?

1.根据字面简单理解。

成人的记忆一般是通过对要记忆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摒弃事物非主要部分,进行意义识记,而儿童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不会进行这种分析,较多地对事物表面进行机械识记。例如成人和儿童同时遇到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成人记住的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而儿童记住的可能是这个人的衣着颜色等等。但是学前儿童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识记,对他们能理解的事物也会进行一些意义识记。

为了帮助幼儿进行有意记忆,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直接的简单的理解。例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教师利用最简单的话让幼儿理解这个道理: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后,马上洗手。幼儿根据含义再结合诗句里熟悉的字,记忆起来就快了。

2.利用字卡加强记忆。

在幼儿学习原文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观看“字源故事”了解其中一个简单的字的由来,每堂活动可以认识一个字。还可以请幼儿伸出食指跟随大毛笔一起写一写。多媒体教育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字卡和句卡的出示,也大大的帮助了幼儿的识记。

3.运用游戏帮助记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更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

朗读方法在我们的语言活动中运用很多,在《弟子规》的学习中同样也是适用的。如分组比赛游戏、男女较量、师幼对读、幼儿领读等等。我曾采用游戏的形式,可利用读音的轻、重、快、慢、高低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几个字,幼儿读最后一个字;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增强趣味性。

三、多元化体验激感

我们开展《弟子规》教学活动的主旨不是幼儿的机械识记,而是意义识记。如果幼儿只是背诵而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的话,那么就真的是“只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学习中运用机械识记为主的幼儿,思维比较消极,智慧不够发展,不习惯于钻研,自信心较差。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机械识记难以为继,越学越被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幼儿进行意义识记。幼儿期的意义识记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情景再现、判断对错、情感激发、延伸互动。

1.情景再现。

以情为纽,渗透教育性。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景再现活动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纽带的驱动作用。不仅如此,幼儿对表演活动的热情向来就是很高涨的,这一方法既可以实现情感的抒发又可以在脑海中形成记忆。当现实生活中再次出现同样的事情时,幼儿就有了处理事情的能力。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可以演一演,叫到幼儿的姓名,该幼儿就回应,幼儿在这样的情景和游戏下,既感兴趣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判断对错。

上面我们说到图片观察法,在这类教学中也是适用的。图片或视频都是有效地手段。上面用的是开放性的图片,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用“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图片,请幼儿判断对错,并且帮助图中的人物纠正错误行为,再结合上述情景再现,这样就能够达到深刻体验的效果。

3.情感激发。

这一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在最后一环节就可以这样设计:(1)出示灾区小朋友的来信,激发幼儿的兴趣。(2)老师读信,激发幼儿想帮助灾区小朋友的愿望。提问:你们听了来信怎么办?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想办法。有的幼儿会想画画送给灾区小朋友,有的小朋友会想把自己的玩具送给他们……我们就可以根据幼儿的想法操作,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

4.延伸互动。

第子规朗读范文第2篇

一、用心读,寻找朗读的乐趣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在朗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有出现唱读的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本身是来自幼儿阶段的学习习惯有关,在幼儿阶段学生往往学习的是儿歌和诗歌,教师不需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只要会读愿意读就好,于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现在的朗读教学不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为了读懂而读,为了读透而读,所以在读的时候要让孩子把“心”放进去。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由于我们黔西南区方言的影响,学生在z、c、s与zh、ch、sh的发音上容易混淆,一开始朗读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在这朗读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读错,但是如果是一味的纠正批评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于是我就叫了班级中一个容易读错的孩子起来朗读,读完以后同学们则哄堂大笑,而我并没有批评读错的孩子,反而还表扬他有勇气,虽然错了但读的很响亮,而再要求其他的孩子将准确的读音读好,然后全班一起纠正这个孩子的读音,并告诉其如何准确发音,而后让孩子带着刚刚喜悦热闹的气氛去朗读课文的下一个自然段,迎接的到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有趣而丰富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敢于读,用心读,发现读的乐趣,从而读中学,乐中学。

二、开心读,感受母语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读的位置尤为重要,我们常常有误区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只要把我会认的字掌握好就可以,而忽视了文本其实是很好的锻炼学生认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所以在这里笔者要强调读就要专心读,读得字正腔圆。在朗读教学中,课文中的一字一顿都要做到准确,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刚刚接触汉语拼音,在朗读教学中可以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教学。同时,由于地区的差异,孩子的普通话水准也有所不同,准确地朗读课文对于纠正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有很好的作用。而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孩子发音要清楚,响亮,培养学生读的自信心。在低年级教学阶段,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性格内向,发言总是支支吾吾,而如何改变孩子读不出声,读的太小声的习惯,这就需要在课文朗读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读的自信。

三、诗心读,感悟国学经典

《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语文是诗意的: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或跌宕起伏,或涟漪微澜;或幽默诙谐,或深沉抑郁……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无数精美的名家名篇,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以语言为依托,在其中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学生学会思想,感悟诗意,让语文之美静静地在每个学生心头流淌,便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是存在幼儿初期的特点,用一些朗朗上口饿国学经典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最佳的渠道。在本学期,学校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的过程中,我就培养学生将诗歌与乐曲相结合的方式,将《游子吟》一文与歌曲《游子吟》想结合,吟唱歌曲之后,再将古诗中的内容演绎出来,并请孩子表演游子出行,母亲依依送别的场面,让学生入其境,感染古诗文化中的美与魂。而校园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也激发了学生去搜集经典诗文的乐趣。一年一度的经典诗文比赛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的提升,也感受到这些诗歌的魅力。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也提高了语文素质。

四、个性读,激发阅读兴趣

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读来使课堂更活跃,并鼓励学生读自己想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为高一年级的写作打下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朗读若是一遍一遍的简单的重复,学生则会出现倦怠情绪,而若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的话,则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我们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孩子真的把自己切入课文中,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可以切入生活实际,有读的想法,有写的欲望,为将来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发挥主体性 培养创新精神

陈永林1 李继珍2 李福寿3

(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北羊街小学652107)

[摘要]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学生这个主体,都要充分调动他们主动、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说一说;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找一找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育要求教学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起知识为目的。创新精神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上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因此,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学生这个主体,都要充分调动他们主动、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本文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

一、课本上的结论让学生“说一说”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纽带,是思想沟通的桥梁,是思维的外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说”。通过“说”发展思维,疏通思路的受阻处。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分别将它们平均分成3份、6份、9份,再分别将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思考问题:(1)观看涂色结果,看看这三个圆片上的涂色部分谁大谁小?这说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如何?如果看不出大小或是觉得差不多,就把它们放在一起比一比。(2)比较式子“1/3 = 2/6 = 3/9”,想想由1/3到2/6到3/9的变化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变化规律: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在上述环环相扣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不仅主动探索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议一议”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群体参与。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在相互的启发争辩中学会探索新知的方法,深化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会更加激发他们渴望参与的欲望,培养、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了“物体的周长”后,为了使学生掌握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1)周长的含义是什么?(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2)怎样计算周长?(把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3)周长的单位是什么?(长度单位)这样利用讨论,及时评价,使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的认知结构,牢固的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数学推理让学生“讲一讲”

信息时代,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成为了我们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个人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人生的长河中又微乎其微,要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获得探索新知的能力,学会推理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内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理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在提供充实素材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揭示结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

六年制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上册中有这样一道题:①号盒子中装有5个红球,②号盒子中装有5个黄球,③号盒子中装有4个红球和1个黄球。师生进行摸球游戏:从①号盒子中摸出的球全是红球;从②号盒子中摸出的球全是黄球;从③号盒子中摸出的球总是红球多,黄球少。从①号盒子中不可能摸出黄球;从②号盒子中不可能摸出红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1):因为①号盒子中全是红球,所以不可能从①号盒子中摸出黄球;生(2):因为②号盒子中全是黄球,所以不可能从②号盒子中摸出红球;生(3):因为③号盒子中装有4个红球和1个黄球, 所以从③号盒子中摸出的球总是红球多,黄球少。大家认为他们的回答怎样?如果你的答案和他们的一样,请你用掌声鼓励自己。教室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发自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是对几位同学严密逻辑的推理的鼓励和鞭策。教师感到欣慰了。

四、实验操作让学生“做一做”

“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仅仅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操作空间,让他们通过动手去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老师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两个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第1、3、4小组的同学正好拼成平行四边形,第2、5、6小组的同学却怎么也拼不出平行四边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第2、5、6小组的同学为什么拼不出平行四边形呢?在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发现第2、5、6小组的两个三角形有的等底不等高,有的等高不等底,还有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在这种操作、比较的基础上,使所有学生明白:必须是两个等底等高、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让学自己做实验,自由、平等地展开议论,大胆地走上讲台展示试验过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

五、数学规律让学生“找一找”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总结规律,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自身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如“找规律,填数字”的教学。

(1)4 8 16 32 ( )

(2)243 81 27 9 ( )

(3)2 5 11 23 47 ( )

(4)8 24 12 36 18 ( )

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找出规律:第(1)组的规律:前一个数×2=后一个数;第(2)组的规律:前一个数÷3=后一个数 ;第(3)组的规律:前一个数÷3=后一个数;第(4)组的规律:第一个数×3=第二个数、第三个数×3=第四个数…。由于这些规律是学生自己通过数学活动,经过对活动素材的“自悟”、得到的,所以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像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不经历真正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教师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创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知识和驾驭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五年级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子规朗读范文第3篇

摘要: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我们在强调科学素养,加强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忘记人文素养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创建“人文・书香”校园,探讨书香校园建设、管理、应用的方法,创建人文书香校园,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建设精品书香校园,做书香校园建设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实践者,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关键词:书香校园;建设探讨;环境营造;特色展现

【中图分类号】G258.69 ;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7-01

一、营造书香校园环境,陶冶高尚情操、滋润纯洁灵魂

1.唐诗宋词,诗意校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的精粹,它能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给我们以美的熏陶和启迪。不论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亦或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我们在学校的走廊上墙壁间悬挂着这一类琅琅上口、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学生每天的上学放学、出入来回、课间十分钟,抬头就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接触中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熟记。而这一切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好素材。

2.诵读经典,立德修身

经典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现在有很多的经典国学是我可用来对学生进行立德修身,行为规范教育的绝佳载体。让学生记取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至理名言,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就是诵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我校是一所偏远山区半寄宿制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团委和学生会会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实际情况利用每天上、下午放学后的半个小时里,根据小学部和初中部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经典国学书籍,小学部选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和《唐诗三百首》等;中学部选择《诗经》、《左传》、《论语》、《孟子》、《说文解字》、《荀子》、《孙子兵法》、《管子》、《道德经》、《庄子》、《六祖坛经》、《史记》等古典名作进行诵读。还可让学生摘抄一些名人名言,和同学们一起诵读、交流、分享,让学生在朗朗诵读声中净化心灵,涵养性情、滋润灵魂。

二、演绎精彩书香课堂,展现校园书香特色

1.以主题课例,演绎精彩书香课堂

我校小学部罗旭丽老师在书香课堂教学大赛中,以《祖父的园子》为课例,罗老师以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通过自由开放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自主品读文本质朴清新的语言中,突破自我,敞开心扉,与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等进行轻松对话,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使自身的精神视野走向自由与憧憬。

中学部谭文圣老师在书香课堂教学大赛中,以《木兰诗》为课例,针对文本特点,谭文圣老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悟一悟,感受木兰的英勇善战。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为什么要“女扮男装”,突破难点。根据文本资源,设计多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和高尚情操。

2.利用国学经典,创设书香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正能量”

首先,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创设书香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语文课程强调工具性的同时,还要求注重人文性,许多语文课文都有可挖掘的“正能量”。

其次,要求教师善于创设书香情境,善于学习、积累、传播“正能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给青少年传递“正能量,教师特别是语文、政治教师更应该加强师德学习,积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几十个孩子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言行举止间更应该谨慎、大方、得体。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敢于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把“书香”、“正能量”传承给孩子。

3.开展书香活动,渗透国学经典,分享阅读快乐

(1)在古诗、名句学习中渗透

诗歌自古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古诗语言简练精辟,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书香味”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撷取精神食量

1.解读“校训”,传承校风

“严、勤、细、实、礼、谦”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校训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勤奋、进取、求实、创新”是我们学校的校风,校风是学校办学的精华所在,如同一幅画的点睛之笔。我们学校历来非常重视校训所体现的意义,要求班主任先浅显的讲解一下校训的意思,与学生共同解读校训蕴含意思,让校训的意义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发挥校训应有的作用。

2.创设“书香班级”, 注重“书香味”的建设

我们学校非常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重“书香味”的建设。我们要求班班有班训、班风,有班主任寄语,并能理解其意思,如小学部六〈1〉的班训是:文明高雅,乐学善思。班风是:微笑、尊重、团结、拼搏。班主任寄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如中学部八〈3〉班训是:拼搏创造奇迹,奋斗书写辉煌。班风是:勤学好问,立志成才。班主任寄语: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3.建设图书角、阅览室,徜徉书海

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努力使学生的性情得到涵养,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滋润。要求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角,让它成为学生博览群书的好地方。每个班主任都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充实图书。除了学校添置的图书、报刊外,老师可要求学生把自家适合同龄青少年看的图书带进来,三五七本,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交换阅读。同学们带来的书籍丰富多彩。

4.开设美术书法兴趣班

美术书法课是一门艺术,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性情,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美术书法兴趣小组是美术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要办好美术书法兴趣小组,应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美术书法兴趣小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对美术书法兴趣的培养,开设有美术书法兴趣班,有专门的美术书法功能场室,由在美术书法方面有一定造诣的黄小弟和陈记房老师分别负责辅导,利用课余时间作指导,学校提供笔、墨、纸张、颜料,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陶冶了学生高尚情操。

书香校园,你我共创!让书香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飘荡,让校园文化感化人性,让校园文化感化人道,让校园文化聚集人气,让校园文化提升人格,让校园文化涵养性情,以校园文化滋润灵魂;让书香校园绽放异彩!

第子规朗读范文第4篇

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文件的提出、社会的呼吁以及学校的倡导,“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渐入人心。目前,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上,而对道家经典教育则很少涉及。这使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源头的道家思想很难被学生接触和了解,也表明目前的经典教育自身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这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1]

当前,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而这恰恰与道家经典《老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是道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被后世尊为“天书”“万经之王”,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与《易经》《黄帝内经》等一道被视为中华文化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教学开发,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记忆力。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规范个人行为,树立仁爱之心,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次校本课程开发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维度,本次研究旨在认识老子以及初步了解《老子》的篇章内容。从过程与方法维度,了解“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学会运用想象力,掌握诵读要领;通过口语表达,锻炼叙述能力。从情感与态度维度,帮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努力做一个内心充满仁德的人。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阳光爱心诵读法”诵读道家经典教育《老子》,达到熟读、背诵的程度,并且深刻体会《老子》对自己修身、处世、言谈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本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共计10课时,其中9课时为《老子》校本课程教学,1课时为成果展示,每星期进行一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本次研究主要选取《老子》中的“双一章”,《论德》与《观眇》,以及德篇的《得一》《闻道》《反复》等。这样设计教学内容,主要考虑到低年级段学生生理上的特征和学习特点。

本次校本课程研究主要以具有道家传统诵读特色的“阳光爱心诵读法”为主要教学工具。阳光爱心诵读法,是中华传统冥想诵读的一种,强调有为与无为的有机结合,这与儒家强调音调韵律的变化为主的吟诵以及现代各种诵读方法在诵读机制上有很大的区别。阳光爱心诵读法以反映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道家图文符号旋极图为注意力集中的载体,依照“恭熟忘合灵”五个心境调节的次第来深入练习和体悟。与一般的冥想类诵读一样,阳光爱心诵读法在诵读前也强调“三调”。[2]首先是调心,要求心中正气肃穆,平静而专注。第二是调身,全身要放松,端正宁静,虚眉垂帘,面带微笑。第三是调息,即以逆腹式呼吸,使呼吸平稳下来。本法实践的关键,是进入“恭”的状态,即以感恩心与经文作者相感格,以大公心宏愿立志。[3]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可以让孩子在心平气和、聚精会神的观想诵读过程中,逐步产生德慧智的深层效应,增强记忆力,充分享受“阳光爱心诵读法”带来的乐趣和感应。

三、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教学环节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采用情境化、对照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内观诵读,按照调心、调身、调息的“三调”步骤营造一种安静、心神宁静、聚精会神的经典诵读氛围。

(一)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所需要的教育情境

每节课上教师都会播放《老子》相关章节的诵读音频资料,让学生静听三分钟,这就是聆听环节。对刚从课间休息、打闹进入上课学习状态的学生来说,三分钟的聆听模仿,既能使心情迅速平复,又创设出了诵读《老子》的情境。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对于教师讲解的诵读方法,他们也许不能够完全理解。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去听、去模仿才会有效。教师也可以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平和,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现代社会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只会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

(二)引导诵读并进行对照体验

在本次实践中,无论是“三调”体验还是阳光爱心诵读法,都采用对照的方式学习。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再讲阳光爱心诵读法的基本步骤与原理,然后要求学生照法诵读,体会两种读法的不同。低年级学生虽然理解能力较弱,但体验和感受力却极强。亲身感受两次不同的读法后,很多同学都反映,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诵读,心里会很平静,精神容易集中;而自己自由读,会越读越烦躁,持续时间短。

为了检验这种对照式学习的效果,本次研究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取消了对照式学习环节。结果发现,教师问学生诵读完《老子》身心感受如何时,学生很难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甚至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通过本次对照化的诵读体验,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应用阳光爱心诵读法的观想诵读方式,自己心境与身体感受都有了改变,对于《老子》的学习也增加了信心。

(三)趣味性诵读作为辅助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辅助学生学习《老子》。包括:①小组间诵读,然后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当代表,参加全班比赛;②一人上台诵读,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③男女生之间诵读比赛,凡诵读好者奖励一枚“爱心”。这些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提高了诵读的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针对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精神不易集中的特点,教师还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小传说,比如老子究竟姓什么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他们的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家经典文化的印象,使传统文化学习不再单一、枯燥、沉闷。

每节课上教师还设计了简单复述章节内容的环节。老师先讲大概的思想内容,然后让学生复述,这样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言语能力。在课堂的最后还有展示环节,例如手抄报、学习心得展示等,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四、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发现与收获

国学校本课程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交往组合方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等,它不仅涵盖国学课堂教学,也存在于课外国学学习中。[4]通过将学生与教师、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与收获。这表明,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开始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到国学教育给小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的益处。[5]

(一)学生反馈

本次研究中,教师设计了“自我监测诵读时间记录表”,让学生每天自己在家记录从心平气和、聚精会神地诵读到读不下,觉得枯燥的时间,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自己诵读的变化。统计显示,全班90%的学生发现,伴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加,聚精会神、心平气和的读书时间越来越长,记忆的速度也随之变快。通过每天在家进行课外诵读,有45%的学生体会到,阳光爱心诵读法带给自己内心的安静以及可以感受到的积极力量。学生反映,通过多次诵读《老子》,对国学经典越来越有兴趣,在课余时间更加热爱读书了。

(二)班主任反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通过统计了解到,全班15%的学生课上小动作明显减少、精神集中;20%的学生朗读课文丢字添字现象减少,17%的学生在其他学科成绩提高;25%的学生追跑打闹现象较少;12.5%的学生在写作上得到进步,不嗦、不反复。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拉近了班主任与家长的距离。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变多了,也更加了解每一位家长的思想动态,同时也督促家长课下要尽可能地帮助和监督学生的学习。

(三)家长反馈

本次通过对家长的相关调查显示,全班7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喜欢读书,读书时间也长了,能主动要求看书了;89%的家长认为,孩子更懂事、在家愿意帮助父母做事。

通过学生反馈、班主任反馈以及家长反馈不难发现:观想诵读《老子》对儿童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举止。

当然,在本次研究中,如何根据低年级段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学习能力创设轻松宁静的课堂情境;如何将语文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文化有效衔接,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峻杉.中华经典教育的课程观探索:以中学生道家经典教育为例[J].基础教育,2012(6):86-92.

[2]任俊,黄璐,张振新.基于心理学视域的冥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5):857-864.

[3]熊春锦.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