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凡卡的故事

凡卡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凡卡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凡卡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一、抓住描写,分析人物

师: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凡卡

师: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出示句子: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师:一个“藏”字可看出什么?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童心

出示句子: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师:这一句话可看出什么?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孝心

出示句子: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师:这里可看出什么?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爱心

林莘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大胆地取舍,选择了描写凡卡心理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凡卡的性格特点――富有童心、孝心、爱心,凡卡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立刻鲜活起来。

二、解读故事,了解情节

紧接着,林老师便进入到情节的探讨。林老师紧紧围绕“悲惨”二字,展开人物的命运。林老师重点抓住3个段落进行教学,6、8和13自然段,第8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凡卡挨打、挨饿、挨困的场面,第6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是通过回忆家乡的美景,回忆和爷爷的生活片断,反衬现在生活的悲惨。

林老师出示了第8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给这段分层,这段有三层:挨打、挨饿、挨困。

师:这三层中哪一部分是重点?生:挨打

师:这层中哪些字眼刺痛了你的心?

师引导学生找出:毒、揪、拖、揍、捞、戳……

然后启发学生想象: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我___________;

把我拖到院子里,我___________;

拿皮鞭揍我一顿,我___________;

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我___________;

……

林老师通过这样一层一层阶梯式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把学生领进凡卡的内心世界,体会凡卡的痛苦,让学生沉浸在那种痛苦之中感同身受,学生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最后,师和生共同朗诵凡卡的“哭诉”――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学生读得情真意切,仿佛自己就是可怜的凡卡。

林老师在教学第13自然段时,极力渲染快乐的场景,她引导学生去想象爷爷跟凡卡逗笑的画面,让孩子模仿爷爷“吭吭”的咳嗽声,学习爷爷说话的样子,把孩子们都逗乐了,孩子们仿佛变成了凡卡,享受着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种短暂的快乐更能衬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此时,林老师又出示凡卡“哭诉”的句子,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句子反复出现?经过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到这里,学生便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凡卡已经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与折磨,凡卡已经在垂死挣扎的边缘。

最后,林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写《凡卡》一课的结局,这也是对小说情节的一个延伸,《凡卡》一课没有明写结局,只是说凡卡做了一个梦,梦里爷爷读着他的信,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够设计出合理的结局,其实,前文有暗示,凡卡给爷爷的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凡卡美丽的梦终将是破灭的,这更揭示了凡卡“悲惨”的命运。

这个故事情节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在结尾,结尾奠定整部小说悲剧的基调,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这就是悲剧。林老师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心、爱心、孝心的善良的凡卡,而这样一个孩子却是一个孤儿,有着悲惨的命运;他在鞋匠店快要活不下去了,写信给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可是这个希望又破灭了。林老师在前面极力地铺垫和渲染,最后在结尾部分达到。

三、寄托情感,依托环境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且来看《凡卡》这课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这课的第6自然段是典型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凡卡写信时回忆起了家乡的景色,尽管家乡的景色并不是很美,但跟凡卡现在所处的恶劣环境一比,竟然显得那么美,这里用回忆中的快乐反衬出现实的凄惨。林老师是怎么教学这段的呢?

林老师抓住了一句话,来体会那种快乐。

“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师:如果把这句话里面的“啦”去掉,你读一读会有什么感觉?

随即老师出示去掉“啦”的句子让学生读,学生读了之后发现,没有那么美好,没有那么快乐了。然后,林老师又让学生读加上“啦”的句子,记忆中美好的场景呼之欲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凡卡的故事范文第2篇

以前,我总以为现在的我们很累,每天都要早早地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还有许多的作业。但是,自从我读了《凡卡》这篇小说之后,我对原来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

《凡卡》这篇小说描述了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悲惨学徒生活的故事。小说多处都写了凡卡遭到虐待、欺负,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吃不饱,穿不暖是我们想都想不到的事情,而当我们在甜蜜梦乡徜徉时,又有谁会无情地叫我们醒来呢?

小说有许多让我感动的地方。当凡卡在信中写道,他感到很委屈,但是这些痛苦他没有地方诉说,只有把它们深深地埋藏在心中。而现在的我们,有不快时可以向家长倾诉,有快乐可以和亲友分享,身边有许多知心的朋友,痛苦和烦恼一会儿就能云消雾散,凡卡是多么渴望这些啊,可是当时的社会把他这个穷孩子与其他人之间垒了一面看不见的墙。

在凡卡信中,他想起了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觉得很快活。在寒冷的冬季,当瑟瑟的北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温暖的家中看看书,写写字,做一些轻松得不能再轻松的家务。在温暖的家中,谁能想到凡卡却和爷爷在冰天雪地里砍圣诞树昵?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个又苦又累的活,可是对于可怜的凡卡,这却是个天大的满足,和爷爷在一起应该是多么快乐!但是凡卡现在是孤身一人在城市里当学徒,一个亲人也没有,是多么孤单呀!

凡卡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观察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想象

想象离不开现实,离不开的想象是空洞的,无论那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在想象作用下的动物附上了的动物、语言、神态和思维。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

二、结合课文内容,拓宽想象

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在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只要我们仔细挖掘,有些故事情节、内容会给读者留下悬念,值得想象。如《穷人》一课,故事就在“桑娜拉开了帐子”处结束了,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他们后来的生活怎么样呢?于是我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和人物性格特点,将课文续写下去。这样的想象作文,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自己的思维构想,故事的发展就会在他们的想象中延伸。又如《凡卡》这一课,当凡卡满杯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信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呢?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让学生大胆去想象,继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三、通过插图,多让学生想象

想象的基础是表象,而图形则是表象的缩影,是人们最形象直观的表象。同一图形,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可以产生不同想象,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图形,多角度、全方位地仔细观察想象,可以培养学生求异想象思维、逆向想象思维,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如:《我的战友》一文的插的图中,被火烧身时的巨大痛苦,是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进行侧面描写的,那么的心理感受会怎样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这样的想象,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都会渐渐提高。

四、展望未来,憧憬想象

想象来源现实生活,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为线索,想方设法超越现实。往往小学生的想象不太现实,但充满憧憬的神奇色彩,对未来生活信心十足,我们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让他们敢于绘制未来的蓝图,因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没有美好的想象就没有新的创造,就没有美好的现实。这类训练的内容包括展望未来美好的想象,如《20年后的鬃?》;科学超常发展想象,如《寻找人体黑匣子》等。

凡卡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一、延伸扩展

一般地说,教师上完课,学生就静静地等待老师布置作业,此时,教师巧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我在总结全文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少年时期的闰土是天真可爱、聪明灵活、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三十年之后,闰土将会变成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由于局限于课文内容,没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有的学生说,闰土长大将成为一个种瓜能手;有的说,闰土长大将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还有的说,他这样聪明,长大一定会成为一个大科学家。这时,我又启发他们,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能变成你们所想像的人吗?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忙月的儿子,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从而想像,三十年后的闰土,由于受时建势力的束缚,将会变成一个愚昧的人;有的说,由于家境贫困,没有土地,他也像他父亲那样成为了忙月,受人摆布等。究竟怎样呢?请大家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样的结尾,将课内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回味思考

在结尾时,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咀嚼、思考、领悟。

例如:《凡卡》的结尾,没有写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省略号。在教学时,我提了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他会接凡卡回去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回在学生脑际,可使他们更深刻地去关心凡卡的命运。

又如:《滥竽充数》的结尾,故事虽已结束,但对故事的结果还有探讨、回味的余地。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根据平时从书上、电视上看到过的有关内容和你的经验去推测,南郭先生后来会怎样做呢?于是学生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南郭先生本性不改,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了,就到别的国家去混了。也有的同学说,南郭先生后悔极了,他于是踏踏实实地在家里练起了吹竽。三年后,他终于成了一个吹竽能手,来到了齐宣工面前,向齐宣王进行忏悔。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结果,但学生通过讨论,加上了自己的观点,对故事情节。人物进行了分析评价。这样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三、欣赏品评

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例如:教学《松坊溪的冬天》,可以在阅读总结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平时松坊溪的美景图,再配上朗读录音教材,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在松坊溪的小石桥上,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小溪石、溪水以及溪中的倒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感受到南方高山地带小山村的美景;接着再出现第二幅图,画面是雪后松坊溪的美景图,当看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松坊溪时,你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最后说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

这样的结尾,运用多种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曲、意、情融为一体,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真正地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四、借鉴模仿

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形成,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既是对本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和强化,又为形成技能打下了基础。

例如:教学《庐山云雾》,在庐山云雾特点学完时,教师可出示以下说话练习:

凡卡的故事范文第5篇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进入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作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一、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意识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进行评价,体现一种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就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采;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二、锻炼学生的批判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新闻记者是学生在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显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在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三、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资源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凡卡的故事范文第6篇

你好!

生活好些了吗?见到爷爷了吗?

我是从契诃夫爷爷的笔下知道了你的故事。你是一个不幸的孤儿,唯一的亲人便是爷爷了,你和爷爷过得很快乐。可是,乡下的生活是很艰难的,爷爷为了你能过得好一些,忍痛割爱,把你送进了富人的天堂,也是穷人的地狱——大城市去做学徒。你在鞋匠铺吃尽了苦头,过着魔鬼般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常常挨毒打,挨臭骂,就连伙计们也捉弄你,这分明就是虐待你,不把你当人看。也许,他们认为你就是一个被戏弄的玩具,被使唤的奴隶,甚至,你的生命在他们眼中微不足道,弄死你,踩死一只蚂蚁还要容易;折磨你,只不过是一种乐趣罢了……

也许,爷爷知道你在莫斯科过得并不好,但是,小凡卡,不要责怪爷爷,他也是迫不得已呀!

小凡卡,我很痛心,十分同情你,我很想告诉你,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很幸福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我们有学校,有阳光,有自由,有春风般的温暖,有……人人都爱我们,我们是在爱中沐浴成长的。劳动人民从不受剥削,穷苦人民从不受压迫,残疾人、孤儿从不受歧视……假如可以,我要穿越时空,我要牵着你的手,把带到这个爱的大家庭中来,我要让你快乐,让你自由,让你吃饱穿暧,我更要让你感受鸟语花香,感受世界的美好。虽然,这不可能实现……

凡卡,我还要谢谢你,谢谢你告诉了我:要珍惜幸福,珍惜快乐。

当我在KFC里狼吞虎咽时,而你,却饿得肚子咕咕叫;当我穿着新棉衣红红火火过新年时,而你,却穿着单薄的衣衫蜷缩在墙角;当我在背着书包蹦跳着去上学时,而你,却只能望着富家子弟去学堂的身影发呆;当我沉浸在甜蜜的梦乡中时,而你,却只能守在老板的小崽子身边,替他摇摇篮;当我在学校的操场上和同学嬉戏时,而你,却只能被囚禁在“地狱”里,孤苦伶仃,连你最爱的爷爷也见不到;当我……

凡卡,你要坚强,你要相信,黑暗的社会迟早会被推翻的。到那个时候,你同样可以吃饱穿暖、幸福无比;同样可以淋浴阳光,茁壮成长。你要相信,黑暗拗不过光明,正义和梦想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黎明的曙光就在前方,漫长的黑夜即将结束,正义和梦想的力量会穿越黑暗,自由的歌声将要打破寂静,崭新的历史之书缓缓翻开了。

凡卡,你的新生活不远了……

祝:

过得快乐

挂念你的人:玄幻翼

凡卡的故事范文第7篇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可见,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所谓“想象点”是指语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字、词、句、段等地方。简言之,是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的地方。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彰显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发掘课文中的想象点,诱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提高创新力。

一、批判性阅读,发掘扩散求异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它们都是介绍某人(或动、植物等)在偶发事情面前,如:《跳水》中的船长、《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等;在困难问题面前,如:《称象》中的曹冲、《捞铁牛》中的怀丙和尚等;在特殊情境中,如:《舍身炸暗堡》的,《我的战友》中的等……如何急中生智,如何镇定自若,寻找到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围绕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进行扩散,引导学生想象: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是最科学、最实用的吗?还有其它可行的办法吗?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然后将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见解,结合课文情境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的做法再进行比较,看谁的办法更科学、更实用!学生的想象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比如:有位教师教《称象》一文时,扣住曹冲称象之法,启发学生想象: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否定了自我的想象,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锤炼了思维!

二、探究性阅读,发掘发展延伸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进入后,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嘎然而止,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发展、去延伸。诸如《穷人》中桑娜拉开帐子后、《凡卡》中凡卡信寄出后、《草地夜行》中小追上大部队后、《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等等。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入情入境,自发地去发掘发展延伸点,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利用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去发展、去升华。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同理,《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小羊就一定会被吃了吗?

三、融入性阅读,发掘换位情境点

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就是要求读者潜心阅读,深入到字里行间,与文中万物同喜同悲,把自己融入其中。从练习想象力的角度看,这其实道出了文中可供发发掘的想象点:

(1)换位想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如教学古诗《古风》第一句“春种一粒粟”时,可引导换位想象:假如你是农民伯伯,你有什么希望?第二句“秋收万颗子”时,又可引导换位想象:此时,你有什么打算?经过两轮大胆想象,再学下两句时,学生的感受必然更加深刻。二是易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来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紧扣小女孩飞走了,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小女孩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情境点。即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通过放大形象思维,能够想象出当时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抓住作者描写大戈壁用的“浑黄一体”一词,可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大戈壁的恶劣环境。

凡卡的故事范文第8篇

一、指导自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学”即自主学习,是一种主体教学。其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求知、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并通过强化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灵活指导学生自学处理教材,既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指导自学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要指导好学生自学处理教材,必须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具体的阅读教材方法有四小点:

1、阅读要有自觉性和专一性。进行阅读要做到一字一句地读、聚精会神读,尽快进入阅读的意境,保持稳定的情绪,抑制思想开小差。

2、边读边标记,提高阅读效果。进行阅读要做到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词语和重点句子进行标记,并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关键性的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含义。

3、注意全面阅读,划分教材的主次部分。进行阅读要做到全面性,理解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既能把全文的知识点列出来,又能把全文的主次划分出来,进一步理解教材,提高阅读效果。

4、注意阅读的情感,充分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阅读要做到情感交融,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喜、怒、哀、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如教《林海》一课中,在学生掌握阅读教材方法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准确地画出描写“岭”、“林”、“花”的特点的关键性词语和重点句子,又能抓住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划分课文的主次部分,并通过情感阅读领略到作者对大兴安岭那种赞美与喜爱之情。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有要求地进行阅读教材,不但掌握了教材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二)指导自学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自学讨论,是对教材懂得什么的讨论目标。通过进行积极的参与、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月光曲》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琴?他不进去行吗,为什么?”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很快就把第一问的答案写了出来:“那就是兄妹俩的对话中饱含着盲姑娘对音乐的爱以及哥哥无法使盲姑娘得到满足感到遗憾和内疚感动了贝多芬。”而第二个问题答案就冲突了。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行,因为贝多芬到各地演出是为了钱,盲姑娘买不起入场券听不到贝多芬弹钢琴是理所当然的,贝多芬根本不用同情盲姑娘。”另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不行,贝多芬到各地演出虽然是为了钱,但听到兄妹俩凄楚感人的对话,如果不进去,良心会自责,依理也说不过;很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谱写出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学生经过了激烈的辩论,接受的知识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这样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求异自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少年儿童天生好奇,对万物万事都爱问个为什么,这是学生本身就有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能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较好地引导学生那两种思维发散和深化,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凡卡》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把写好了一封关系到命运的信投入邮箱以后,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后,同学们都能在教材中找出答案:“信寄不出去,凡卡命运改变不了,他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发生吗?”这样一引导,就点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说:“过几天,凡卡的爷爷就把凡卡接回去了。因为送信的邮差正好是凡卡爷爷的好朋友,把凡卡那一封死信送出去”;有的学生说:“信虽然寄不出去,但碰巧凡卡的爷爷第二天来看望凡卡,凡卡把悲惨生活告诉了爷爷,爷爷就把凡卡接回去了”;还有的学生说:“凡卡等了一个多月不见爷爷来接他,他又再也忍受不了,就逃出老板家,正好碰到马车夫帮人送货,马车夫就把凡卡带回去了”等等。

由此可见,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且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引导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一般只限于对事理的认识和表象的认识,未能对知识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找知识点学习后,认为已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无疑可质。如果这时教师能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教《草船借箭》一课中,同学对这样的历史故事一看就懂了,似乎掌握了要学的东西。这时,我抓住贯穿全文的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进行设疑:①诸葛亮先神机妙算到什么才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枝箭?②诸葛亮还算到什么才能成功借到箭?③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设疑,把学生带进了思考和探讨之中,让学生一点一点地进行讨论、交流,并鼓励同学们大胆把想到的都说出来。这样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通过遇难解难,得来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特别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运用“指导自学、质疑问难法”进行教学,可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被动的学习局面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大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