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放课优等生

放课优等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放课优等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放课优等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精巧提问;高效课堂

政治课理论性的东西太多,它必须要通过提问形成对话的教学气氛解决问题,那就看老师设计的提问是否巧妙,能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主观性、积极性,使提问成为连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联系的纽带。正如有位教育家所言:“教学的艺术全在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有效提问对打造优质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巧妙设置提问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提问要杜绝虚假繁荣,要有的放矢

政治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我听了许多老师上的初中政治示范课,我发现有的老师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分辨不出教学重难点,盲目提问,也就是说打蛇没打七寸,反而使学生染上了提问疲劳症,消极应付。还有的老师整堂课一直在不停地提问,认为提问的问题越多,越能活跃课堂气氛,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的确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提问华而不实,至多也只是虚假繁荣,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少而精地提一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实施问题探究,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提问要把握好时间和难易程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思考解决疑难问题,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空间,而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切不可以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反应过来就提问下一个问题,这违背了提问的目的,有的老师甚至直接说出答案,也就是说该是学生思考解决的问题,老师越俎代庖了,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是无效提问。还有老师设置问题难易程度不合理。政治课堂提问的内容不是怪异、深奥,就是肤浅。有的问题在导学案中已经清清楚楚了,就没有必要作为问题提出来了;还有的问题学生无需思考就异口同声回答出来了,实际无需提问。但提问设置又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提出了脱离学生承受范围的问题,学生根本理解不透,从而出现课堂冷场的尴尬情景。例如,教学初三思想品德“经济全球化”这个知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为什么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呢?其实这问题难在我们书本上没有讲到,加之学生缺少开放性的思维,所以,这个提问是无效的,不科学的。

三、提问的方法要有艺术性,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教育家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政治课堂的提问只有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设置的问题具有艺术性、兴趣性,才能点燃学生学习政治的激情。

如果提问的方式生硬,没有艺术性、生动性、趣味性,缺失民主性,导致出现许多尴尬现象,加之老师又缺乏启发诱导,即使老师点名提问,学生大多不能完整回答,从而使课堂处于另一种尴尬的情形。要想提高提问的艺术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融情与教学,这就要求政治教师精心备课,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思想品德中“经济全球化”一课时,对“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我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美国波音客机的零部件为什么来自世界七十多个国家?(2)你吃过麦当劳和肯德基吗?你知道它们是来自哪些国家的?为什么来到中国?(3)为什么法国的欧尚超市会开到沭阳来呢?通过对学生身边耳闻目见的事情的提问,自然而然引出经济全球化的新课,通过喜闻乐见的提问使课堂效果收到了奇效。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统筹兼顾

政治老师提问要兼顾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设置问题不偏不怪,要让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好,切不可只提高深莫测的问题,只注重优等生,让他们感觉回答问题很过瘾,而忽视了学困生,挫伤了学困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也不能只为了照顾学困生,设置简单的问题,而导致优等生感到问题索然无味,没有提问的价值,容易使优等生产生懈怠心理。所以,设置的提问要有的放矢,难易适宜,使优等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就能惊喜得出答案,又能使学困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找到学习政治的自信心,使中等生感觉难易适中,恰到好处,经过思考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政治老师要通过科学的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打造高效的政治课堂。

放课优等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教育

应用信息技术课已经在中小学得到广泛的开展。然而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有一个鲜明的不同点在于其实践性强。教师应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下,以每个学生为出发点,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理论的出现无疑让人们看到了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分层教学法”谈谈其在实践中的几点运用。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

在教学中,我首先认真研究所授教材的内容,并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据学生的智能、实际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差异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把班内的同学分成三层——优、中、差三个层次。优等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这部分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收能力强。中等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一层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一般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后进生双基情况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收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这样的分层真正为每位学生奠定了人格成长与学业发展的基础。事实证明:分层教学有利于每个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二、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了更好地分层施教。根据学生分层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能够突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选择多种提问方式。在备课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问题,在分层施教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三、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次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让后进生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发展。例如,“控制面板”中能完成哪些功能?教师稍加指导,优等生就明白了,因为,这部分内容在资源管理器中都讲过了。再如,在统一讲授“我的电脑”中的复制、移动、建立、删除文件(夹)时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掌握这节课的任务。对优先生以“放”为主,耐心给他们辅导,让他们回忆教师是如何教的,“扶”中有“放”;对中、差生以“扶”为主,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打开“控制面板”可用哪几种方法,在讲授“我的电脑”部分的基础操作时,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进行归纳总结,整个课堂效果也很好。个别辅导时,多操作、巩固,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消化不了的情况,重在转化,并给他们讲一讲相应的快捷键,根据学生分层施教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主要过程。中间部分的学生也有了发展空间,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分层教学是目前在教育界很重视的一种教育理念,为了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个性与特长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

四、分层次指导学生上机操作练习

上机课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的最好验证,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上机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后进生往往在对着计算机时脑子一团糟,而优等生却如鱼得水。在分层指导中教师对学生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优生,指导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并提出较高要求。上机操作时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对于后进生指导分解单项练习。因此,每一节上机课都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例如,在讲授Excel中的《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时,对于优等生可以教他们各种函数的操作技巧和跨表格数据之间的计算;对中等生,则要求他们按书的的步骤操作一次,然后,另给一个表,让他们不看书自己操作;对于后进生,则对函数的操作步骤分析,并且教师亲自操作让他们一步步跟着操作。

五、评价分层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

放课优等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数学课堂 分层教学 探索实践

随着中职院校招生的门槛越来越低,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素养普遍降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大,这种现状给中职数学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继续以“整齐划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势必会导致优等生的潜能激发不出来,中等生和后进生因学不会而产生厌学现象。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明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类指导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需要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后进生而言,教师主要应培养他们的意志及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思维能力,以求达到“全部合格”的数学教学目标。对中等生而言,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讨论的习惯,实现中等生向优等生的转化。而对优等生而言,教师则要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其掌握了丰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实现自主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学习思路,切实发掘优等生的潜质。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函数的时候就会脑子发懵,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甚至到最后放弃学习函数。还有的学生掌握得很快,觉得意犹未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一些适当措施。首先,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对于优等生而言,教师可以在他们掌握了函数知识以后进行相应的延伸、探究;而对于中等生,教师则要积极巩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对后进生而言,教师就可以采用多种讲题方法,像是将函数同图像相结合,直观而生动地将抽象的函数展现给后进生,让后进生更容易理解,进而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后进生向中等生的转化。其次,多加练习。适当练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是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样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布置数学练习题,在难易程度上要做出适当调整,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还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二、多种分层结合,完善分层教学步骤

首先,学生的分层。给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为了能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就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我们依据三点将学生划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第一,将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划分的基础。第二,将学生的数学潜力作为重要的划分依据,教师根据这一点可以将基础差但是潜力大的学生选,放入一个相对较高的层次,以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当然,为了增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还可以创建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表现,适当调整学生的层次。其次,教学目标分层。这种分层是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阶段的教学,以便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相联系,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有针对性学习。再次,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场所,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就要设计出能使课堂教学体现出层次感的教学方案,以此预防“一刀切”教学模式的出现。最后,课后练习及作业的分层。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教师除了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教学外,同时还要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联系,进行知识巩固。练习和作业的设置与选择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既要有适合所有学生的基础题,又有针对性的提高题,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练习和提高。这样的划分有助于学生获取成功学习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就会变得更乐于表现自己。

三、实现动静结合,积极实现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整个中职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数学课,就要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切实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努力实施中职数学分层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教学的动静结合,因材施教对优等生而言,要做到以放手为主,放中有扶,以启发为主;对中等生和后进生而言,教师要以扶为主,但是要扶中有放,以引导为主。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教学。教师要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当问题解决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上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中等生与后进生课内独立完成,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课后的作用负担,更能避免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教师就可以将目光转向优等生,与之交流引导,发掘其潜能,并要求其在课后完成一些高质量的作业。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合作互助意识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建书.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A3:52-53.

放课优等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提高; 语文;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新课程施行以来,笔者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面,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合理的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

按座位组成的小组,是较为常见的组织形式,但这样的合作小组,座位与成员相对固定,容易形成优秀生主宰,学困生长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养成依赖的思维定势的情况,难以保证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得到提高。注意小组活动的变通性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异质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途径。笔者是这样变通的:

优等生带领: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教会学有困难的学生先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理解要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如《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在同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时,体会两篇文章在描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对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全班交流,通过几个优等生的回答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因此,笔者采用优等生带领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他们在学习中的示范和帮助,大部分同学们都能体会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中下生优先:由于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中下等生在面对接受新知识、归纳分析等学习任务时,往往需要更多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如果一味地强调优等生的作用,无视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在优等生的滔滔不绝中放弃了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些准备时间相对较为充裕的任务规定为中下等生优先,让他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机会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由于初中生自主能力较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明确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给出小组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中不仅要求这个小组能完成某个任务,还要求全体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合作,能有共同的进步,从而使小组成员不仅自己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尽力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取得成功。

其次,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那么小组讨论只能是组内优等生的“一言堂”,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使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而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会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总之,只有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鉴于此,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提高分”的引入可以说是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总之,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合作精神和学习方法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个体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放课优等生范文第5篇

一、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注意适当的选择。

1.选择探索规律性的问题

对于一些规律型的问题,留给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易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探索“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通过先推导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进行交流与合作,讨论与总结,最后归纳出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公式:n(n-3)/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选择开放性的问题

由于开放型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的结论。

例如:如图,在RtCAB和RtECD中,AC=CE,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ACE=∠B=∠D=90°从你的直觉能得出哪些结论?并说明理由。

对于开放性问题,学生有着广阔的猜想、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示各自的解题策略,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优点,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找解题的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实验性的问题

有些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做实验来得到或加以验证,而有些实验并不是一个人所能顺利地完成,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来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例如:“抛掷硬币”实验中,由于课堂实验时间有限,必须提高做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就需要其他成员一同参与实验,并做好分工,如操作者、观察者、记录者、统计者、报告者等。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组建好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

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应分为一组,还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性的合作基础。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给学生进行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4.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并选出一名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以确保每位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合作学习的要求,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创设好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三角形中位线》教学中,第一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合作学习: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把剪刀,请你先剪一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个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它们拼成四边形,能做到吗?结果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我本来是想通过学生把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结果由于探究目标不明确,学生并没有拼出平行四边形,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浪费了有限的上课时间。后来,我在另一个平行班上课时作出了纠正。

2.提供开展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进行学习活动,教学中要避免来去匆匆,草草收场,限制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避免强行给学生设圈套,不允许学生有偏离或走它路,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努力维持学生的创新火花,允许学生走弯路,走错路。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化”过程。

四、处理好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1)要建立合作规则。如交流前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学困生和中等生先发言,优等生最后补充;(2)教师设计研讨问题要难易适度。不要只顾及优等生或只顾学困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设问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到里,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别人发言时要尊重对方,注意倾听;敢于质疑,敢于争辩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理解、尊重、互助、分享。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实现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放课优等生范文第6篇

一、“库”中有货

大量新型的边缘学科往往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学科间的相互综合已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方法。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杯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做到游刃有余。

二、让每位“顾客”满载而归

(一)分层教学

商家在货柜上陈列有不同价位的、供顾客选择的、符合顾客需求的、经济能力能够承受的商品。在教学中,要充分开放和民主,要注意区别指导,分层教学,实现有差别的发展。加强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法。其目的也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1.备课分出层次。依据大纲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计教法。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最基础的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学困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优等生学生的求知欲。

2.讲课分层进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优等生,我们应时刻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在语文学习中,要求他们不只是简单听,说,读,写的技能,而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

3.作业分层练习。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一般布置基础题。对学困生进行强化训练,对优等生则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多做研究性习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里前进。要求学困生必须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等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

(二)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往在设计教学时,我常常注重“备课的细致”。所谓“细致”,即将每一个环节细化,细到每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教学中每句话应当怎么说等等,甚至每一个环节所需的时间也要精密设计。我的教学设计突出下面两点。

教学设计要具有整体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文章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只有设计从整体着眼,学生才能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活的,教学设计应多考虑怎样让学生在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少考虑教师如何讲。教师的讲只是引导和点拨,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2.变“教学”为“导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给予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是值得研究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梳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

放课优等生范文第7篇

一、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分清层次

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层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并在做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差生。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但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重学生的发展变化,进步了的学生,我们就要及时对分层的情况进行调整,满足他们的上进心,便于他们能更好地发展。

二、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整体把握《大纲》与教材的情况下,弄清本节课的重点、要害、难点以及本节课的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分别拟定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紧扣大纲和教材,全体学生都要把握的识记、理解和初步应用。中层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把握的较简单的综合应用。发展目标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才能把握的较复杂的综合应用。三类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是固定的,但每个层次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对目标选择不当的学生,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三类目标的界定并不十分明显,甚至合二为一。由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方法,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沿着知识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教学时,要以C组学生能”吃得了”、A组学生能”吃得饱”,B组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C组学生及时辅导,在全班学生都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冒尖露角,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三、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保证。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分层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策略,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1、教学内容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所以同一教学内容,对C层次学生一般以识记,模拟为主,而A层次学生则可适当地将多知识点综合在一起,以理解创造为主。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对C层次的学生只要向他们讲清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以及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对B层次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转化思想教学,了解转化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并把握这一方法.对A层次的学生可补充例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解答,培养A层次学生理解创造力。

2、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即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A组学生与B组学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C组学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启发诱导,必要的讲解,学习新知,理解把握所学知识。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把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练习设计,评价等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1)分层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C组学生;中档题则面向B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A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又增加了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2)分层布置作业练习

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设计练习时要遵循”两做三层”的原则。”两做”是指练习分为必做和选做两个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组学生能达到的能力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做为选做题。这样可以使C组学生有选择练习的机会,A组学生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学困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3)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其目的是查缺补漏,同时更要做好学习暂困生帮助工作。因此,我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后进学生学习爱好入手,对后进生耐心辅导,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恢复自信心,以“我也能行”逐步克服潜意识中“失败者”的形象,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逐步克服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逐步形成学习自觉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中等生的辅导,我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我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融汇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辅导形式上,我坚持做到“四结合”:一是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辅导,个别性的问题单独指点。二是讲解与自学相结合,教师在讲清知识要害要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读书,寻找有关知识,启发学生个人钻研,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三是课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习题课内解决,如课内来不及解决的问题,可安排在课外补救,或通过第二课堂适当延伸补充,开阔知识视野。四是校内校外结合,教师与家长取得共识,相互配合,共同落实教学要求。

(4)分层评价

放课优等生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整体性教学 教学策略

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有效组成的重要构件,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在学习知识、解答问题、分析思考等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教育实践学指出,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有效方式进行“缩减”和“拉近”。整体性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为目标的,将全体学生作为实施对象的教学方式是“拉近”和“缩减”学生个体学习差距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一枝独放不是春,春色满园才是春”,是对整体性教学策略功效的生动表述。加之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广泛深入实施,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群体全面进步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优等生或后进生等群体上,教学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应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目标。基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围绕整体性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将其教学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教学要求设置做到统筹兼顾,学习要求呈现整体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纲”,它“规范”着教学活动过程,“限制”着教学活动“轨迹”。通过对教材目标要求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教学目标要求的设置,既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又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具有“三维性”特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将教学要求制定作为整体性教学策略实施的首要前提,将“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整体目标要求渗透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制定中,既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又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群体发展,做到“统一性”和“针对性”并存,使每个学生群体都能找到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群体的整体进步。

如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教学活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现有学生群体整体学习情况,结合本节课教材内容,采用统筹兼顾的整体性教学理念,对学生群体设置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会写出给定向量的坐标,会作出已知坐标表示的向量”整体性学习要求,对好中差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提出了“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能准确表述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运算法则,并能进行相关运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会根据平面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通过学习向量的坐标表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形结合思想,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等针对性的要求。这样,既能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群体找到发展前进的“统一方向”,又能使不同学习群体“单独发展”,实现“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目标。

二、问题案例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讲解活动呈现整体性

案例教学是数学学科,特别是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各种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渗透,实现教学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教育学理论指出,整体性教学策略是教学效能的整体提升,是建立在层次性教学活动形式之上的教学形式。因此,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实现教学效能的整体提升,就必须利用问题案例的难易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活动,实现“不同学生群体在不同基础上同步提升”目标。

如在“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我针对好中差三类学生群体的学习实际,结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别设置了“设变量满足约束条件x-y+3≥0x+y≥0-2≤x≤3,则目标函数2x+y的最小值为多少?”的基础性问题,“某实验室需购某种化工原料106千克,现在市场上该原料有两种包装,一种是每袋35千克,价格为140元;另一种是每袋24千克,价格为120元。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最少要花费多少元?”的拓展性问题,以及“本公司计划2008年在甲、乙两个电视台做总时间不超过300分钟的广告,广告总费用不超过9万元,甲、乙电视台的广告收费标准分别为元/分钟和200元/分钟,规定甲、乙两个电视台为该公司所做的每分钟广告,能给公司事来的收益分别为0.3万元和0.2万元.问该公司如何分配在甲、乙两个电视台的广告时间,才能使公司的收益最大,最大收益是多少万元?”的综合性问题。在讲解方式上,针对中下等学生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知分析解答活动,强化对后进生解题过程的指导;针对优等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探析活动,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在解题要求上,也体现差别对待,特别是鼓励中下等学生群体“跳一跳,摘桃子”,向解决综合性问题冲刺。这样,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又提升了学习活动的整体效能。

三、评价辨析活动做到有的放矢,评析效能呈现整体性

评价辨析活动是教师进行学习活动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展现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评价活动的应用上,要做好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提出不同的评价辨析要求,鼓励不同类型群体学生组成合作评价小组,采用优等生带后进生的方式,开展有效评价分析活动,同时在学生评析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中下等学生群体提供时机,展现思考分析过程和观点,实现学生评析活动效能和能力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