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蜗牛历险记

蜗牛历险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蜗牛历险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蜗牛历险记范文第1篇

从前有一只蜗牛住在一所幼儿园旁的树林里,那里有许多蜗牛.蝴蝶.蜻蜓等小动物。

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它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不能老待在树林里呀!我要到从来没有去过的幼儿园里去玩一玩。它爬呀爬,爬到了幼儿园里的游乐室,里面有滑滑梯.秋千.翘翘板.海洋球.积木.蹦蹦床 。蜗牛想了想说:“我先玩什么呢?”它一看滑滑梯离得最近,“那我就先玩滑滑梯吧!”它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滑滑梯,站在滑道上把身子缩进壳里,顺势滑了下去,“啊!真快呀!”难怪小朋友们都爱玩滑滑梯,它可比我爬的速度快几十倍呢!接着它又去玩秋千.翘翘板,结果都因为体重太轻而没玩成。它又到海洋球里和蹦蹦床上试了试,没有沉下去也没有蹦起来。蜗牛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等它醒来后,发现已经是第二天了,而且被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它心想:这下可完了,怎么办呢?蜗牛并没有慌张而是冷静的思考怎么逃走,到了下午小朋友们放学了,它也被带了出来。小朋友们来到树林里玩耍,它被放在草地上,蜗牛想:机会终于来了!乘小朋友们不注意就溜了出来。它赶快爬走,它终于回到了安全的家。蜗牛兴奋的说:“我今天真幸运啊!”它跟伙伴们讲了这两天经历,伙伴们羡慕极了,可是它们没有一个赶去。

九江市学洲小学三(3)班刘琛

蜗牛历险记范文第2篇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师生坐着公共汽车去青秀山春游。

正当我们在车上快乐地唱歌时,汽车突然慢慢地变小,直到变成像火柴盒那么小。这时我们发现窗外的景物都变大了,一根青草像树那么高,大树变得像山峰一样高大,马路居然和飞机场那么宽阔,楼房耸入云霄看不到顶。这时我们才发现“大部队”已经到达了青秀山,可我们还是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正当我们心急如焚的时候,从草丛里窜出一只老鼠。我们被吓得魂飞魄散,大声叫到:“救命呀!怪兽复活了!”

那只老鼠足足有一头牛那么大,全身的毛像刺猬一样,它的眼睛有铜铃那么大,牙齿犹如象牙一样尖,爪子有镰刀那么大,尾巴像一条粗麻绳。我们全部扑上老鼠的尾巴上,用力地咬,不过有一个人他跑去了草丛,他碰到了露珠,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变回原来的样子了,他把老鼠赶走了,救了我们。

蜗牛历险记范文第3篇

关键字:幼儿园 语言故事 教学方法

在幼儿园教育中,普遍采用故事教学,因为爱故事是幼儿的天性。故事教学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更重要的是故事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园故事教学实践中,就有不少用语言故事来教学的方法。

一、分阶段进行语言故事教学

对于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同阶段的幼儿对于故事的喜好和需求有差异,因此要根据幼儿不同的语言表达能力,选取相应的故事题材和教学方法。

(一)小班的语言故事。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初期,由于表达能力和识记能力限制,应该选用篇幅短小、句式简单、主题单纯、语言重复较多、语言充满夸张和想象的故事,体裁主要是关于动物的童话故事。

如《小兔乖乖》这种浅显易懂的故事,老师通过借助歌曲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内容,表现出故事中小兔子和狼的语言特征,让幼儿对故事产生好奇心,鼓励他们模仿小兔子和狼说话。由于幼儿的识记能力有限,不能很快复述故事,所以只需要幼儿模仿小兔子和狼的语气,展开想象编故事,大胆的说话或者是肢体语言,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

(二)中班的语言故事。相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识记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比较喜欢情节较曲折,有一定矛盾性的故事,所以在选材方面,应该侧重于科学故事和民间故事。如《毛毛虫历险记》、《城里来了大恐龙》等这些趣味盎然,有无限想象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复述故事,或者进行创编。如《勤劳的人起得早》这篇中,让幼儿认识了蜜蜂,让幼儿进行复述前,提出:“小蜜蜂在院子里做什么呢?”,帮助幼儿发挥想象力,同时通过复述故事,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大班的语言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有了较复杂的思维方式和评价讨论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选用篇幅较长、情节离奇、有一点悬念的,并且语言诙谐幽默、充满奇特幻想色彩的故事。如《蜗牛城的故事》,这种拟人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形象生动的让幼儿深刻的理解故事内容。

由于这时期的幼儿喜欢讨论、交流、共享,所以大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老师往往给幼儿提供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幼儿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然后互相讨论并进行评价。在这个创编的过程中,不仅深层次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色彩。

蜗牛历险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子影音;数字媒体;博物馆;应用

一、引言

电子影音频作为一种应用媒介进入现代博物馆,始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无论是传统的历史、艺术、自然、科技、还是其他新型的博物馆,其展览形态与以往相比,正在显现出更多的不同之处。这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在于博物馆的管理者与展览策划人员,越来越多的开始考虑如何采用更具吸引力、更易与观众交流、视听效果更多元的互动技术,将更多的信息呈现给观众。这一变化的目的很容易理解,因为新兴媒介可以有效补充博物馆以往沉静固化的空间形态,并因此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群。相比传统以静态物品为主的陈设形式来说,儿童和年轻人群,也许更愿意去参观和体验有电子及数字交互媒介的展示形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些视为今日博物馆最大的魅力所在。不可否认,新兴媒介的应用,使原本也许有些沉闷和单一的博物馆展示形式变的更有活力,更具拓展可能性。尤为重要的是,从开始相对简单的声音、图像辅助,到现在数字影音、三维虚拟修复还原与演示,新兴媒体为呈现和阐释较为复杂的实物或抽象概念,提供了更多方式和途径。通过这些努力,进入博物馆空间中的人群与环境中的展示物之间,与以往相比有了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这一空间也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视、听、触觉多元体验场所。

二、新兴媒介的应用与争议

现代博物馆的空间形态与内容,为数字影音、特别是基于网络基础上的虚拟演示与浏览,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研究与实验场所。在具体应用上,比如触屏交互平台,这也许是目前最为观众熟悉的技术形式,它可以供简易的互动电子书以及活动影音、电脑游戏等媒介演示应用。进一步则有大型组合式LED视屏,它既可以演示数字影像,也可通过后台控制,形成数字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3D 动画以及新兴的VR虚拟现实系统,这些更为实验性的探索,近些年来也已经逐渐开始应用并得以推广。所有这些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博物馆原有的属性,博物馆的功能与内容,已越来越超出其固有的范畴与空间,萌生出众多的拓展领域。这些改变,同时也使博物馆这一概念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也许更能说明这一点:近些年来推进迅速且渐具雏形的数字博物馆,使博物馆跨越原有的物理属性,与在线虚拟空间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虚拟漫游的可能性。这种观览模式,使更多的人们无论距离远近,均可以方便的即时连线心仪的博物馆,按自己的爱好和节奏进行虚拟参观和漫游体验。

然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新形式,却并非只有欢呼没有批评的声音。不仅仅是一些严肃的专家和学者对博物馆虚拟化进程表示担忧,普通人群中的许多人,也对这种越来越娱乐化“花里胡哨”的东西心生怀疑。也许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数字化的趋势,或多或少会干扰、或者吸引观众的目光到媒介本身,从而削弱实体展示物所应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属性。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由于数字影音技术的强大表现力和便捷性,事实上无论传统的博物馆、新兴的主题公园还是大型娱乐场所,它们所使用的技术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一极具迷惑性的特征,使观众、特别是年龄较小的人群在无形之中模糊了公共博物馆、商业主题公园、游乐场之间的界限。比如现在城市中的许多科技馆、自然科学馆和类似欢乐谷这样的主题公园,数字影音媒介的应用,使它们之间有着诸多事实上的相同之处。避免这种可能的尴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展示设计者对博物馆的功能、作用以及空间形态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同时明确现代博物馆所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电子及数字交互媒介在这一空间中,发挥其对特定陈列主题的辅助、阐释以及强化功能,而不是被用来满足商业性的娱乐与煽情。

三、设计理念与媒介实验

在对如上正面和负面两种因素的综合调研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技术层面的介入与实验,也许更能帮助理解数字媒介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选择了将研究及实验的重点,投放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相关主题与内容上。这是因为:第一,它能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极具真实客观性的场所;其二,博物馆中的展品,为实验验证数字媒介的应用与展示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极大的挑战和可能性。

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除去对电子及数字影音在博物馆这一特定空间中的应用情况的梳理与把握,小组成员选择了一个班级中的四组同学来加入此次实验,核心主题即设置为:展示物概念影像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前期的调研重点关注新媒体艺术应用情况。比如目前博物馆中较为常见的投影可翻页电子书,它的最早源头,甚至可以推溯至1901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虽然当时它只是一种类似的雏形装置。在那个时候,观众可以把手伸进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影像装置中,然后从一边控制,就可以翻起里面的模拟书页了。[1]在类似实例的激励和示范之下,结合民艺博物馆的藏品类型,四组同学分别确立了四种具体的民俗物件:油纸伞、皮影、布老虎以及民意博物馆标识。每组同学的最终目标为一个完整的数字媒介展示方案,它包括一部概念阐释小影片、一幅海报以及一套符合网络浏览要求、能够自动播放的互动演示平台模拟建构。下一步的工作,则是根据前期的概念,进一步确立影片的美术风格与图像形式。经过5周的努力,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四部小短片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已达成预期的目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基本符合博物馆演示影片所应具有的特征。

第二阶段的实验,重点在于民间工艺实物数字虚拟还原与影像呈现的结合方面,技术与表现形式上更为纯粹。比如其中一组同学采用了插画艺术的元素,用鲜艳明丽的色彩来呈现古老的油纸伞艺术。它采用了以画面为主的跳跃演示形式,故事也比较有趣生动,讲述的是一只蜗牛突然变成了一把神奇的伞,随后主人公在偶然间捡到了它,在打开之后随着伞飘向沙滩、海洋以及天空的奇妙历险记。当影片在模拟应用中按照设计要求投射于油纸伞实物时,旋转的蜗牛壳与圆形的伞合二为一,视觉效果令人赞叹。另外一组实验采用的是中国扇子的形式,制作出类似光雕效果的演示片。由于涉及到扇子的张合,团队采用了MAYA三维建模的方式来模拟这种形态还原,然后通过后期剪辑控制节奏变化。最终,团块化的色彩、三维动态图像、背景音乐共同作用,为观众营建出了实体扇面所无法达到的复杂演示效果。

经过实验可以看出,与传统较为单纯的呈现形式相比,数字影音的介入所带来的多元视听效果,会为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提供不同的选择和体验。通常情况下,长篇大论的说教和文本、物件列举,并不能给观众带来多么深刻的印象,因为一般情况下,观众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进行选择,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早期的相关研究在这方面有较为详细的表述,比如在20世纪初,英国一些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当一群学生进入博物馆时,通常情况下都是简单掠过所有的陈设物,匆匆而过。事后的问卷反馈情况也显示出,这种浏览,并不能达到人们想象的博物馆应有的学习与探索意义。但当某种收藏品被单独陈列,并辅之以虚拟修复以及其他图像影音媒介时,这件物品仿佛迅速从沉静中苏醒,在众人眼前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并激发其强烈的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一物件相关的知识。[2]这也进一步说明,相比隔着玻璃小心翼翼的观看静止的陈列品而言,活动的影像、可以触摸、操控参与的环节设置,无疑会使博物馆的观众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愉悦,博物馆这一概念也因此而更具开放性和扩展性。

四、不可知的未来

诚如上文所言,数字影音媒介在博物馆中应用的推进,事实上一直都是与争议相伴随的。在展示内容与展示技术之间寻找一种可能的平衡,也一直是一代又一身于这个领域的人们潜心钻研的核心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博物馆的空间形态中得到回应,比如在1904年左右,摄影作为当时的新兴媒介,开始在博物馆中得以应用。今天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这一小小的变化,在当时曾引起了多大的争议,并使无数的人感到激动和兴奋。[3]这是最早使博物馆陈列方式脱离单一实物本身,初步显现出基本的多媒介多信息交互形式。今天,摄影早已变得如此平常,甚至成为了博物馆中不可或缺的展示辅助技术之一。

另一方面,博物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趋势同样不可忽视,这就是随着博物馆藏品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是私人化私密化,主题性的专项展览成为一种更好的选择。这一方面是为了分流大型博物馆中拥挤的人流,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多元化的空间与类型区别,使观众不至于眼睛与体力均疲惫无比,而是有更多的选择和休息的可能。这样的趋势,也为数字媒体多元化的展示形态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近些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已开始试探性的在一些博物馆中开始应用,它为进入这个空间的观众提供了更令人感兴趣、更愉悦也更有效的观览方式。虽然只是在起步阶段,它依然获得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这种“虚拟重构”的空间形式,有效的丰富了一些传统博物馆的展览样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许多新兴的小型场馆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有效拓展了空间的可容纳性。这些类似的新技术的研发介入,还使得博物馆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吸引力,就像动物园对儿童的吸引力一样。它更接近真实情境的体验,因此使一些原本对于博物馆这种封闭空间兴趣不大的人群,也开始乐于进入和参与其中。

五、结语

从电子及数字媒介介入博物馆演示生态至今,来自普通民众、博物馆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其他领域的人员都在对这种变化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与意见,这其中既有欢迎的声音,也不乏审慎的批评。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趋势事实上正在从展示形态的新颖性、展示物的多维度性以及空间可操作性几个方面,彻底的改变着博物馆的固有形态。虽然如此,值得警惕的是,每一种新兴技术的介入,其最初的设想都只是为了丰富、而非替代原有的展示物。数字媒介全方位的介入是否会导致这一主次关系产生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介入,博物馆虚拟性的进一步增强,原本互为辅助的两者之间,是否会变化为争夺空间与观众群的相互竞争者?目前主流的认识,首先是认同新媒介在互动式展览、知识传播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作用。如何系统而全面的认识这一变化,也许还需要假以时日去观察。无论如何,享受和使用由电子媒介、数字技术带来的互动性的展品,业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不妨放下一切复杂的思考,尽情的拥抱这种变化。

【注 释】

[1] 大堀哲,水岛英治.博物馆学概论[M].学文社,2012.23.

[2] 黑g浩.博物馆展示论[M].讲谈社,2014.56.

[3] 爱德华・P・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博物馆变迁[M]. 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