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团建活动策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活动背景
在我院的团委的领导下,在院领导的领导下,为了提高我们社团的影响力,扩大宣传力,发挥我们的优势,利用我们的资源,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传播校园文化,所以我们同心协力搞了这个活动,让我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海航学院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密切,帮助每一位海航学子掌握一门熟练的外语是海航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英语社则是学院英语教育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社团精心策划了这次活动在娱乐同学们的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同学们对英语的兴趣。
二、活动目的
鼓励同学积极踊跃参加群众性集体活动,旨在锻炼同学们的胆量和鼓舞同学们的勇气,给每一学生一个倾诉心声挥洒青春展示自我光辉的人生舞台。
三、活动主体
活动地点;第二教学楼第三阶梯教室
活动时间:十一月下旬(暂定)
活动对象:有志青年
四、活动负责人;黄舟社长
主办单位:海航学院
协办单位:英语社团
邀请单位:各个兄弟团体
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
1、由英语社的宣传部和编辑部一起宣传
2、利用海报(手绘),横幅,网络(在英语社qq群里发帖),等方式开展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英语社
拉到些赞助
六、活动开展
1、活动的会场布置;组织部负责会场装饰
2、活动的司仪;由播音部负责主持
3、活动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全体干事负起责任
4、活动的流程
(1)首先播放2到3首英文歌曲稳定学生情绪,奠定第二步的情感格调。
(2)英文歌曲秀
(3)单词接龙。可由我们干事事先准备充分的词汇,到时侯和学生或干事互动。当愉悦兴奋的氛围形成时我们马上带领同学进入神秘的探索秘境。
(4)校园寻宝。
(5)男女生搭档情歌大比拼。将气氛推向。
(6)颁奖仪式。挑出优秀的演员经行嘉奖。并让其发表获奖感言
5、舞会结束后,我们应立即开展清理会场工作,各负责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方可离开会场
七、资金预算
1、舞台布置:50—150元
2、彩球:50元
3、小礼品:100元
合计:150元
大学社团活动策划书二
一、活动的目的
好的活动策划,要适合团队的建设发展需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团队精神的建立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培养参与者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创业意识,认识市场规律和规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且增强参与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市场的意识。
二、活动题目
春季分组登山比赛
三、活动意义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活动前期准备
由社团组织部负责参与活动同学的组织工作,xxx负责本次活动的宣传工作及活动中摄象工作,xxx负责本次活动的赞助工作。
五、活动形式
分组,每组自主选出队长,由队长带领,自主选择登上线路,想到一组获胜。
六、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提高对身体素质的重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问题;原因
一、多元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各类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能够了解更为多元的文化,继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爱好者人数达到一定的程度,社团就由此而生。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很多高校都有如动漫、古风、文学、音乐、天文、军事、轮滑等主题的社团,这些都是学生兴趣爱好的表现。但是另一方面,部分社团却与学生的学业发展与人格造就无关。有些学生在加入社团后,甚至丧志,这与参加社团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还有的学生在选择社团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仅凭兴趣爱好,结果出F加入十几个社团的情况,没有考虑过社团活动与自己的学习是否冲突,更没有考虑过这些社团是否真正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人格造就。因而部分学生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要么因为过多的社团活动影响了学业;要么因为没有真正参与社团活动,使自己的能力未能得到提升。
二、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
1.社团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校园中成立社团的手续相对简单。一些学生一时兴起建立了社团,但社团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另外,对于学校而言,学校社团也缺乏管理与指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高校社团数量众多,但真正创办出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团却是凤毛麟角,存在着社团重复建设的情况。如在某高校中,全校共有36个学生社团,但是仅英语类社团就有3个,文学社团9个,基本上每个院系都有1个文学类社团,英语和文学两类社团占全校社团的1/3。这导致社团建设缺乏特色,管理混乱,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
2.经费不足。社团的经费来源有以下几种:一部分社团通过挂靠院系的支持获得活动经费;一部分社团是通过挂靠学工部、校团委获得经费;一部分是没有经费支持的,只能通过商业赞助;还有一部分由成员缴纳社费,作为社团的活动经费。由于经费问题,部分社团经费不足,造成了社团活动无意义、无特色、层次低、商业性强等现象。再加上学校管理、指导不到位,部分社团甚至成了“僵尸社团”,仅在纳新时举办活动,社团名存实亡。
3.未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大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切实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使社团着手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造就服务。但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社团活动无法长期坚持下去,许多活动无特色、无意义,甚至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未能有效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
三、指导教师未能较好发挥作用
指导教师一般都担负着行政或教学工作,日常工作繁忙,无法参与社团的日常管理与活动策划,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社团的指导教师在社团换届后未能及时与社团负责人联系沟通,导致指导关系中断;还有的指导教师并不具备指导社团的专业能力。
四、社团学生干部管理经验与能力不足
社团学生干部基本上未经过严格、系统的培训。因此,在社团管理中,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和年级,所以管理难度加大,导致许多社团在日常管理及活动举办中出现了混乱局面,影响到了社团的口碑及凝聚力。另外,高校相关部门未能从宏观上把握和规划学校的社团建设问题,没有发展思路以及制度和设施的保障,使社团的建立与发展无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联,导致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雷建民.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特征与功能[J].泰安师专学报,2011,23(1).
[2]史洪存,孙政.高校大学生社团资源整合发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5).
论文摘要: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如何加强高校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析高校社团的含义入手,探究如何加强高校社团建设在弘扬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的含义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社团的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五花八门。
二、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意义
1.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激发思想、强化能力、塑造个性。学生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更注重实践与能力,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能创造的人才具有独到的功能。
2.学生社团提供给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互助学习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生可以自主、积极、明确地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锻炼必要的能力,并在其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把我自己、发展自己,提升综合素质。把许多青年人集中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挖掘了潜藏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比、学、赶、帮、超,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3.学生社团活动内容、类型、层次的多样性,一方面,使得学生群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气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4.学生社团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学生把社团作为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学生社团中,学生进行自治管理,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5.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充电和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由他们自己完成,他们既是执行者,也是决策人,充分锻炼了各种能力。
三、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不足
1.社团内部管理运作不规范,会员流动性大。目前,学生只要交纳了一定数额的会费,甚至不用交会员费就可以成为社团成员,大都不进行资格审查,也没有具有约束效力的身份证明。会员只要感觉自己不愿意参加,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吸引力较强、规模较大的社团还承受得起,普通社团往往承受不起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宗旨不能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和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2.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团委,一方面,团委教师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和奖惩;另一方面,又负责大型活动的具体策划落实。也有一些学校,由团委或社团会员出面,邀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顾问。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教师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指导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因为一是团委教师专业不同,指导往往停留在表面;二是专业教师的时间较紧张,而且指导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的,没有收入。
3.社团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活动策划往往是纸上谈兵。据调查,学生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一是有条件的高校从团委经费中划拨,其总量不多,分摊给每个社团就更少,也有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社团经费。二是通过收取会员费获取,这部分经费的多少主要看社团规模大小和管理情况。三是社团通过向企业、商家拉赞助来获取的经费十分有限,社团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社团的发展。
四、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若干设想
1.以社团活动为依托,深入研究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完善高校社团的制度建设。高校社团建设要从怎样最大程度地激发同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入手,对社团内部网络的信息聚集和分散性与社团活力之间的关系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适合社团发展、同时又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和活动方式;探索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开展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提高大学生驾驭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使其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要对社员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真正起到“两课”教育的补充作用。
2.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提高高校社团教师的整体水平。现在高校社团发展停滞不前,难以形成自身社团文化特色,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社团作为一个延续性很强的环境,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社员集体,而正是这种特点,使得许多社团的负责人盲目重复以前的工作,而没有看到时代的发展、社团的发展,这就导致社团工作缺乏现代气息。因此要引进热爱学生工作,又具有专业知识的指导老师加入到社团建设中,提高指导老师的工作待遇,加强对专业老师能力的培养,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校社团指导团队。
3.学生社团的发展应遵循校内与校外结合,以校内为主的原则,同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社团建设经费支持力度。高校学生社团应该而且必须立足校内,这才名符其实,才能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发展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校园又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社团也要实行开放,走向社会。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既有利于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活跃、繁荣社会文化,又能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推动社团自身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社团建设的经费保障体系,以自筹和校团委划拨经费相结合,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经费支持力度。
总之,高校社团建设应从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层面下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选拔一流的专业指导老师,只有这样,高校社团才能在弘扬校园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小彦.扶植社团活动 弘扬校园文化.文教资料,2006.
[2]包志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职业能力;培养
近年来,伴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无论从专业社团数量,还是从参加专业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建设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校内由一群有志于某一专业或某一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爱好自愿组织而成的一种学生团体。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建设是以专业群或相关专业为依托建立相匹配的专业社团。专业社团建设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群或相关专业的资源(如技术资料、实训设备、教学模具、多媒体设备、实训室等),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专业社团建设能够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本专业学生可以产生很强烈的吸引力。专业社团建设使学生课余能量应用到专业动手能力培养上,达到两全其美的目的,既能把一些学生从违纪违规的边缘拉回来,又能使学生学到技能,有一种成就和归属感。甚至一大批专业社团的建立和建设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实践锻炼的舞台,因为一个专业社团就是一个“模拟的企业”。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是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的新载体。专业社团作为一种新的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它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已经成为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许多专业教师在组织与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融合到活动中,成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新载体。
2.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专业社团活动主要是围绕专业开展的,它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较强。因此,专业社团的正常活动中始终也包含着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表达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3.是学生专业实践的新舞台。专业社团建设将学生实践教学的课堂进行了有效延续,提供了新的舞台。由于许多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的专业而进行的,并且目的性也相当明确,因此学生的专业实践在这里得到了有效延续和充实。
4.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新动力。由于专业社团建设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它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常重大。专业社团成员在参加专业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锻炼,专业社团成为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动力。
5.是社团建设创新的新形式。由于专业社团是依托专业群或相关专业而立,它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领域内有一个具体的依托与基础,因此,专业社团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它都是对学生社团建设的创新,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学生社团建设中经费、指导教师不足和社团活动场地等问题。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舞台。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不随工作岗位的变化而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涉及到表达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建设正是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在专业社团中,学生进行自治管理,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再加上有专业教师的有力引导,使加入专业社团的学生能够得以借助这一舞台,充分培养和锻练自身的交往能力,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华。专业社团对发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行为的养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是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的舞台。通用管理能力涉及到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资源使用管理能力、运营绩效管理能力。
专业社团的建立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通用管理能力的舞台。专业社团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管理机制是由社团管理部门宏观指导与专业教研组等具体管理及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协作管理机制。在专业社团建设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专业社团各种活动开展,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一定的通用管理能力。如活动的组织开展、社团成员的管理、社团活动场地的管理等。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是培养学生通用生产能力的舞台。通用生产能力涉及到熟练操作、安全生产、减少损耗、产品符合规格与创新等。
通过专业社团,让学生了解到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学会各种理论知识,掌握各种技能,还需在实践中锻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去实践和总结,能灵活多变、举一反三地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专业社团活动中,能把学生的技能培训、试验实际操作、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4.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是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的建设,通过优秀企业文化进社团的方式,根据行业、企业文化要求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社团活动策划。不同的专业社团在引入和吸收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让参加社团的学生能够在专业社团的活动中直接接触到企业文化,并培养相应的企业文化素养,达到与企业零对接的目的。如,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协作能力、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使专业社团成为不断拓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的阵地。
5.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专业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专业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专业社团负责人一般由社团成员民主推荐产生,在活动时只是起到牵头组织作用,活动内容由专业社团成员集体讨论决定。在专业社团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气氛。专业社团组织者从思维方式、开展活动的方式,都由依赖变为自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组织、社交、语言表达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总之,随着当前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的建设将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具有新时代的意义。对于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J].社会学研究,2002,(9).
[2] 李栓久.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3] 吴冬梅,孙勇.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张家祥,等.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25―01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社团活动方案及内容随意性强。学校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教学的内容,也没有一套现成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音乐社团活动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建设与资源开发方面随意性强。
2. 社团运作机制不够健全。社团没有完善的社团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带有随意性和突击性。社团的运作机制还不够健全,音乐社团活动带有随意性和突击性。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中小学音乐社团还没有找准新的发展方向,社团的组建和运作与学校整体工作缺少有机的整合。
3. 社团活动时间没有保证。很多学校音乐社团活动追求表面上的荣誉,倾向于“应赛”组织,无赛时处于“放羊”状态,参赛时成为速成班。平日里活动随意,缺乏有效的计划与实施方案,基本上随教师的“兴趣”和“心情”进行。
4. 家长、教师对音乐社团活动的支持与指导较弱。由于来自社会及升学率等方面的压力,有些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不太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较弱,目前一所学校大多是一至两位专职音乐教师,即便有三五位专职音乐老师,也是一人或两人带一个社团,大家各有各的任务,与外校老师的关系往往是竞争对手,因此社团活动的开展常常是“孤军奋战”。
5. 社团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没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社团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师生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导致社团活动的质量不高,音乐社团对学生美育素养的促进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
二、提升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水平的几点策略
(一)重视社团前期规划
学校要制订社团活动的总体规划。各社团应该有活动策划书,说明社团的宗旨、任务、服务对象、活动方式等,并将策划书的主要内容用海报的形式张帖于校园内,向学生进行宣传,吸引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中来。各社团要有社团章程,可包含有符合学校文化、体现社团特色、富于情趣的社团名称;由会员自己创立,反映学生愿望的社团标志;有突出社团特色和精神面貌的团训;章程中要明确规定对社团的成员、辅导教师的职责、活动性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的具体要求。
(二)社团活动的管理机制:学生为主,教师指导
1.学生为主。在社团管理机制上,强调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觉遵守社团活动的规则、制度,自主分配、协调团内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强调学生共同合作,对活动的开展作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安排。要让小社员们积极参与策划,将活动的主题、目的和程序,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人员及其职责等都事先做好筹划。
2.教师指导。在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中,指导老师一是要做到“只引导,不干涉”;二是要懂“业务”,对社团中出现的问题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围绕社团活动主题,教师应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三)建立多元多维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1. 开辟社团文化墙。学校可利用走廊、文化版面开辟社团展区,将社团活动的精彩瞬间和取得的成果以文化窗的形式加以展示,这既是对社团学生的一种褒奖,也可让其他孩子在浓郁的校园文化中受到无声的教育。
2. 设置社团特色章。在社团活动中,学校可充分发挥“雏鹰奖章”的激励功能,设置与社团建设相关的特色章,用争章来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歌唱章”、“舞蹈章”、“表演章”等。
3. 留住精彩瞬间。教师要注意平时善于收集过程性资料,每次活动的照片、录像可保留下来;要记录每位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整理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评语、寄语等,还可把这些做成纪录片发给每位孩子,将其化作永恒予以激励。这样将会赢得孩子们的尊重,家长的认可。
关键词:职校社团 提升 综合职业能力
重视社团建设发展的意义,正视社团发展的现实问题
学生社团既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又是学校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策略。
社团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作为德育抓手或载体的社团建设,对于中职生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长期建设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其自身暴露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且期待我们解决:
其一,社团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社团规模、活动质量不平衡。
其二,参与热情不持久。主要是新生入校盲目参团和社团招募贪图数量,不考虑组团后的训练难度和人员管理难题。
其三,社团经费不充足。主要是学校没有专项社团活动经费预算,而部分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有限。
其四,活动场地不固定。80%以上的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设备和器材,使社团活动开展面临困难。
其五,指导老师不深入。教师参与社团指导大多为义务兼职,投入精力和指导水平不足,指导的频率和效率无法得到考核和保障。
最后,价值导向不明确。目前学校大多社团的创建、运作、管理基本是由学生来完成,为此社团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驱动性。职校生受年龄和阅历影响尚未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且缺乏科学的操作经验,为此社团的创建与运作带有盲目性、功利性,无法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厘清就业核心能力需求,发挥社团正向育人功能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对于职校学生就业能力评断和需求情况的变化则是职校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指标。
综合职业能力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人立足社会、获得生活来源、取得社会认可、谋求自我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评价指标,瑞士戈德斯密德提出“五要素说”,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提出5类16项技能。本文所指的综合职业能力界定主要是参考汪怿在《教育发展研究》中提到的中国职校生就业能力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专业基本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是职校生获取职业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职校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过程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企业里“用得上”。专业发展能力是新的就业形势对职校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会在工作中突现优越性且形成可持续发展力,最终在企业里“能发展”。
结合文献调研分析:职校毕业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受用人单位重视。特别是有85.6%外企在招聘毕业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素养作为首要因素进行考虑,其次也需要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众所周知,企业人力部门对入职新人在培训方面将倾注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而培训入岗后层出不穷的“不安心工作、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缺乏服从意识、缺少奉献精神、不辞而别”的现象令企业损失严重且对于职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存疑虑,进而影响到职校未来实习或就业的信誉。调查中对于专业发展能力,其受重视的程度从受访企业来看排位比较靠后,这与企业类型的差异有关。生产型的企业对此不是很看重,这也与当前职校生就业低移现象有很大关系,在此类企业当中,8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毕业上岗后就能胜任普通工作,或与没有接受过学历教育的打工者处在同一个职业群。但在管理、服务型企业当中或者是在生产型企业的管理岗位中,职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重视程度相当靠前,提及率高达67.3%,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因素。可见,专业发展能力也决定了职校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考虑职校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一样不可忽视。
现代企业用人最关注的首先是责任心和态度,其次是学习和沟通能力,最后才是专业技术能力。企业对毕业生的切实需求促使职教人才培养理念与时俱进: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由“技能培养”向“综合能力培养”转换,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迁移到实践层面,职业学校在有效、高效推进基础文化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可借力社团建设为辅助,正视社团发展瓶颈,改进社团运行模式,提炼社团育人价值,架构社团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间的正向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社团成员个体形成积极工作态度、健康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发展其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使他们在具备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快速成长为企业“用得上”、“能发展”的好员工。
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社团建设,有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多途径保障社团组织规范化,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服从意识
职校生与高中生相比有充裕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体力、精力,课堂学习之外,他们渴望能与志同道合的同伴组织成团,一起训练、快乐活动;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得到学校的关注和专业老师的指导,对他们的社团给予肯定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学校能将社团活动成效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将更能激发学生在校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的热情。
职校教师相对于义务段教师和高校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外,可以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心力培养并发展个人兴趣:文学、二外、摄影、体育健身、艺术设计、化妆、礼仪、表演、手工等。
首先,职校教学和学工部门通力协作,通过问卷调查摸底学生兴趣爱好的整体状况和分布情况,围绕人数多、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固定选修课开设时间,“聘用”教师担当社团兼职教师;通过网络选课的方式,根据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社团组建和教师安排、提供课时保证;凡建立社团必备有规章制度、教学内容(活动方案)、考核方案、学期成绩(考核等第)等管理资料,资料齐备,规范运作的社团,学校可考虑在绩效考核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固化对指导老师的常规考核。
其次,作为社团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以外的个人魅力为学生欣赏钦佩,对于依靠兴趣组建的非正式组织,指导教师实施在社团中引导学生进步成才的成功几率高且阻力更小。职校可鼓励指导教师大胆启用优秀学生维系日常社团管理,如活动通知、上课考勤、纪律考查、训练监管和任务检查、学分统计等工作。这样既可以培养社团成员在外力作用下的服从意识,遵章守纪,又能让他们在寻找社团归属感的同时增强个人责任感。其次也可以让职校生在社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小社团即是一个小社会,小集体又像一个小单位。在指导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影响下,社团建设可以规避学生自建的盲目性、主观性;社团规范管理的同时可以消除学生自治的随意化、短期化。长此以往,能坚持在校期间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参与社团训练、认真对待社团任务的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具备了企业未来所需的集体意识、服从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成为可选人才。
2.多手段打造社团建设品牌化,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竞争意识
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相对于初高中校,有其本身特有的职业特点。学生自主组建社团源起兴趣,也起源于对学校现设专业或未来职业的喜爱。为此,职校社团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应着力考虑发展社团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成为专业发展提升的又一平台空间。
学校在社团组建伊始,应有意识引入职业意识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的目标。其一,社团项目上要有一定数量与学校的主干专业和品牌专业相关,服务于求知欲强、技能水平高的学生,提供舞台让其通过课外修炼的方式提高专业技能,有望参与专业竞赛,为己为校争光;其二,学校将全员育人理念引入社团建设,“聘请”或“邀请”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承担社团业务培养工作,为打造品牌社团、精品社团出谋划策、把关提优;其三,学校对于精品社团在经费、场所、设施、培训方面要有所侧重,积极营造品牌社团创建氛围,对于专业负责教师要辅以工作量绩优考量、评优职评优先、深造进修优先等相关激励措施;对于品牌社团竞赛评比立功的学生要给予校级奖学金、评优先提名、就业必保障的奖励,激发品牌社团成员自我奋进、勇创佳绩;其四,学校在品牌社团的创建上要着力做好宣传、包装等品牌文化营造,让品牌社团的学生能明确定位、积极进取、注重提升,自觉延长品牌社团的生命和扩大其影响力。
在品牌社团里学习、成长的学生无异于在一个知名企业内工作的员工,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标志;一种身份就是一种状态,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取意识、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在打造社团品牌价值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培养和发扬,这种专业发展能力恰恰是企业最看重的品质。
对于学校和社团自身而言,社团整体或者成员个体间,数量多、质量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引入品牌社团创建,在一定意义上也对其他社团的生存和发展施加了竞争的压力,学校借以年度社团集体评奖、个人评优等各类物质精神双向评比机制,考查各社团自身建设对于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学校影响力等方面的贡献度,从而确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社团得到学校后勤保障的力度,如经费奖励、场地优先、设备增置、培训保障、对外宣传推荐等。社团间的正向良性竞争,无形间会激发学生的积极训练态度、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归属意识、集体拼搏精神等,这种方式培养产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书本说教于学生个体而言更具有体验感、情境性及现实意义;在社团资源整合和效率最大化的同时,社团整体或个体的优胜劣汰对于不合格的群体或个体本身也是一次教育和刺激,或可引导他们查找或发掘自身的不足,正确对待并及时改进,以期对未来求职就业产生最小的影响。
3.多方式促进社团发展社会化,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企业的宗旨是效益第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兼顾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在社团实际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学生社团都出现“虎头蛇尾”、“骄傲自满”的现象。一些社团成立初期规模很大、人气很旺,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后便大相径庭;一些社团在斩获一些荣誉后,就开始满足现状,止步不前。究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方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为此,在继续做实做好年度集体、个人考核评比的基础上,学校可尝试引入社团的企业运作模式,实行社会化管理。
其一,社团企业化运作,模仿企业的运营方式,各社团内部民主选举或招聘总经理,部门副总等职务,部门须涵盖:主抓社团日常训练管理的业务部;主管社团经费收缴、使用的财务部;负责社团会员招募、考核及辞退的人力资源部;承担宣传、外联、销售的公关部。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致力社团的管理与发展。
其二,学校负责组织对各社团总经理、部门副经理的招聘、试用、培训和考核,使其运行统一规范、责任明确到位,引入岗位意识,模仿企业运作模式,以点带面,通过优秀社团管理干部的培养,植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培养“社会人”工作理念,以期日积月累地培养社团管理干部间的协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三,学校应赋予社团一定的自我运作空间,对于部分展示性、技能性或可产生经济效益的社团,在相关申请手续和安全预案、活动策划、后勤保障到位的前提下,可批准社团成员利用课余或休假时间进入社会开展公益性或营利性活动。在社团与社会进行外联的过程中,会员的心理素质、待人接物能力、周密计划意识、分析应对策略、创业营销能力、品牌宣传能力等均能得到全方位、真实性操练,这些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也是社团指导老师无法分身代劳的。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据统计,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分为:学术科技类、实践类、文艺类、志愿者服务类、体育类 、文学类、理论学习类等。这些社团都在各类活动中最大化的体现社团自身的宗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不断的进取。大部分社团都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作为行动指南,发挥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创新作为原动力,从而成功的举办各类新型活动,在赢得好评的同时,既培养了社团内部人员的创新思维方式,又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学校服务。在现代化的大学校园中,大部分社团创造了广阔的思想教育空间,成为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安排了合理的社团活动,使其成员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接触并学到、学会了大量的课外科技文化知识,使每个社团成员都饱涨热情的参与其中。
高校学生社团是适应大学的具体环境而产生的,其存在与高校是密不可分的。仅北京大学的社团就达近百家,毫无疑问,社团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及深远的意义,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在以下各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构建和谐校园,引领思想飞跃
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的使命不仅在于培养一个知识型人才,更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在各类活动的开展中,各类现代化科技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自身兴趣爱好的了解与强化。高校社团在第二课堂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断发挥其不容小觑的重大作用,营造了博学拓新,锐意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引领学生思想飞跃。
二、培养学生骨干,开创锻炼空间
高校学生社团在为学生提供个人兴趣发展平台的同时,更以其不同于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领导能力、培养高效可行工作思路的空间。培养了大批具有一定思想高度,工作思路,领导能力的学生骨干。
高校学生社团中各类活动的开展均是其负责人与理事会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学生自身思想高度,组织策化能力及领导能力的真实体现。学生干部的全方面能力在各项工作活动的开展中可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与强化。高校学生社团中广阔的发挥空间给予了学生干部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使其工作思路、领导能力得以在短期内快速形成,以更好的为同学服务,为谋求学校的发展贡献自身最强大的力量!
三、深化党团建设思想,营造文化交流氛围
文化的交流使高校社团的活动更加活跃,越多的文化交融既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又可以丰富广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目前,大部分高校社团都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高度统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针策略,不断加深兄弟社团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不同学校间的交流,不断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使社团成员进一步加深了对其它领域内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为将自身发展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高校社团是大学校园中党、团建设在学生活动中的主要载体,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党、团思想,进一步加深对党、团的认识。
高校社团所有活动的开展均是党、团思想的具体体现,均是在党、团思想的正确指引下策化并实施的。进一步深化了党、团思想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促进了党、团组织与学生间理论知识和思想的交流。
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社团成为有效载体
高校社团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不仅重视科技知识的渗透,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强了德育建设,以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为主要着力点,配合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如组织开展的“社团走进新农村,服务新农村”活动等,使同学们进一步树立了服务人民,服务自我的新理念,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营造了“服务社会,升华自我”的新风尚。大部分高校社团在活动策划中均有其针对学生思想高度、精神境界、品德培养等方面的具体的切合点,旨在提高广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与精神风貌,在配合高校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育出大量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大学生!
五、社团是良好的就业创业的培养基地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社团是学生完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的组织,学校及社会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其展示,社团干部、社团成员都有机会去创造性地在学校范围内、范围外以社团成员为主体开展各类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类社团走进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务劳动,带领同学们去植树,倡导绿色文明;实践类社团走进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学习、参观,以及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无一不在丰富社团成员的就业创业意识,更使其不断地走向成熟。
有人把学生社团比喻成是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头连接的是教师,一头连接的是学生。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它为高职学生适应新鲜而又陌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
高职高专学生社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高职高专学生社团以其具有的艺术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广大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弥补了高职院校课堂教育的不足,对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和塑造健康的学生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一)优势日益明显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社团少则数十个,多则近百个,可分为实践类、公益类、美术类、科技类、体育类五大类别,几乎包含文、理、工、农、医等所有学科门类,而且各社团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倾向。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支持,搭建平台,拓展空间,对学生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社团也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不断努力,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了大学生品格修养和思想情操,塑造了大学生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文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5):82-84.]可以说,学生社团的优势日趋明显。
(二)自发性组织
目前,高职学院学生社团主要是在校学生以业余爱好、生活理念、专业兴趣等共同追求为基础自发性学生组织。作为一种非官方群众组织,学生社团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理论、专业研究、体育健身、文学艺术、志愿服务等;运作方式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自发性特征:自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活动形式方面则以日常社团内活动和联合组织校园活动为主。
(三)逐步走出校园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来看,高职高专学生社团活动已不再局限于内部自我封闭循环方式,逐步走出校园,投身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开放式活动。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关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该走出校门,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经历风雨,加速自我的社会化进程。
二、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一)内部管理薄弱,凝聚力不够
由于部分学生社团成立仓促,加之缺乏自身建设,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完善、活动开展无计划、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结束无总结等问题,对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且许多社团活动存在着冷热不均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有些社团为了更多的人气,招收会员无限制条件,来者不拒,使得社团成员层次不一,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凝聚力,发展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在社团成员“低龄化”趋势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在刚入学时,积极性较高,处于新鲜感,一下子就加入了两三个社团。但这种热情和新鲜感并不能保持太久,逐渐懒得参与活动,到大二的时候就全部退出了。[敬菊华,张绍荣.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路与走向[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68-970.]到了大三,则根本不参加活动,这种“大一进,大二出,大三不参与”现象的存在,使得社团文化的传承出现断档,低年级学生对社团的运作、定位和活动开展,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二)缺乏必要的指导
虽然在名义上,社团都有指导老师或者团委的挂钩教师,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由团委教师一力承担的社团,还是由专业教师指导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十分单薄。仅仅依靠辅导员或团委教师参与管理和指导,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如果由专业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固然可以在技术层面提供更多的帮助,却依然存在着相应的弊端:多数专业教师对活动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指导,但对社团的日常管理和具体活动形式问题无法胜任。还有许多指导教师忙于从事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无法抽身,导致这部分指导教师只是挂名而已,而对社团的活动从不参与,更谈不上指导和帮助。另外,还存在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义务从事的,指导教师无法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配备力量不足的重要原因所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虽然学生对指导教师呼声很高,但实际却事与愿违的局面。
(三)经费不足,场地不够
目前,在广大高职院校中,经费不足、场地不够是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限于两个方面:收取社团会费和拉赞助,也有极少数的实践类创业社团可获得部分经营性收入,但总体而言,社团每学期活动经费一般不超过1000元。筹资能力上的薄弱,严重限制了社团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如此,在活动场地方面,除极少部分大型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社团活动时只能临时借用教室或者办公室,很多同学只能站着开会,这给活动策划和社团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制约着高职院校社团的发展。如此一来,许多专业化的社团则出现了生存困难现象,因为其专业性,是的会员数量有限,会费收纳不足以维持其运营;因为资金和场地的制约,这类社团则无法开展社团活动,对社员成员的吸引力下降,从而导致了有些很有意义和价值的社团无法存活。
(四)缺乏自身社团文化特色
首先,社团发展娱乐化倾向明显,缺乏科技含量。在对某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得知,娱乐型社团数量占社团总量的比重高达79%,学术研究型和实践型社团仅占21%。[徐峰,郭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54-56.]娱乐型社团以志向和爱好为主,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满足了学生的娱乐需要,因而受到了广大高职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类社团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充斥着功利性和娱乐性。高职院校学生学术研究、实践型社团数量还比较少,质量偏低,但是此类社团更符合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可以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其次,社团活动形式主义严重,内容陈旧。社团活动在组织方面缺乏创新精神,活动内容难免落入俗套,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对一些社会焦点问题缺乏相应的关注,总是经验性的重复着以前的活动,无法长期吸引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还有一些社团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热闹,无实质活动。这些现象的出现,使会员在活动中难以提升自身水平,收益不大,进而对社团活动漠不关心。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社团队伍建设
一般来说,社团的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干部和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搞好社团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和骨干力量的选拔、培养和监督。通过个人自学、集中指导等方式,全力打造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的社团队伍,使他们能够掌握组织协调、领导艺术和管理科学等基本知识;采取各种方式选拔有才能、有专长的社团骨干分子,剔除不称职、无作为的社团干部。社团管理部门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积极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成立,扶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大力发展学生社团。要将学生社团活动作为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载体纳入学校整体育人工作之中去。要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组建社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使社团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增长知识,相互交流,提高觉悟的阵地。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热情鼓励科技学术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对社团的发展、凝聚社团内部成员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加强社团管理,抓好队伍建设是重点,拥有一支具备过硬的政治修养、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社团队伍才能使学生社团长远发展。
(二)加强社团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要以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切入点,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力度,让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正确认识自己,并在某些方面得到切实的提升。社团应和指导老师积极合作,保证高职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和指导,在面临困惑的时候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鼓励并激励校内专业教师担当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同时邀请校外知名人士加入到指导教师队伍中。[孙体楠.试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6):168-169.]通过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优秀的指导老师,不仅为社团管理与活动提供必要的专业和经验支持,而且对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成员思想素质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社团建设,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组织和选拔指导教师队伍,建立聘任、考评和激励制度,通过制度保障,为学生社团配备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对社团实行分类指导,提高社团活动的针对性,引导社团向精品质、高水准发展,使社团活动经常化、有序化,使社团持续和谐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效能。
(三)解决社团发展瓶颈
制约社团发展主要有两大瓶颈:一是资金,二是场地。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高职院校社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团会员所缴纳的会费,成员越多,会费相应越多,所以帮助社团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是社团生存之根本,也是解决资金问题之关键。同时,学校对学生社团的建设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针对符合要求的社团,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经费补助,针对一些学术性或文化性的社团,予以特别扶持。每年展开社团的活动检阅,进行优秀社团评比,对评选出的优秀社团要给予经费经历,并在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方便同时可以鼓励部分社团大胆地走出校园,寻求社会企业帮助,解决社团经费、场地及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但拉企业赞助需要社团负责人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社团也需要明确自身能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做出相应的承诺,最终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在解决场地问题方面,既要在校内积极争取场地资源,在活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整合资源,提高场地利用率和有效性。同时要挖掘校外资源,利用学校周边环境,创造活动空间。
(四)拓展社团活动范围。
高职院校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创办,注重思想、科技、文化、体育、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协调发展,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推动社团的多元化发展,让大学生有充分自由的选择余地,从而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多维需求,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