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抒情诗歌朗诵

抒情诗歌朗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抒情诗歌朗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抒情诗歌朗诵范文第1篇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系活动。

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在诗海拾贝中我们搜索了许多诗歌,我们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了解到我们国家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都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伟大诗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伟哥国人民传诵。

同时,我们还整理了诗歌,我们把诗歌分类。按诗人分有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还有怀古诗、山水田园是、边塞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我们还欣赏了许多诗歌。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诵了出来给大家欣赏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欢《古朗月行》内容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应为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去,耐人回味。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只要是赋、比、兴。现代诗写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张、拟人、重复、排比……为此我也写了一首《雨》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跟着一阵阵山风,伴着一层层云雾。我悄悄的来了,来到大地的每一处。怎么样不错吧!我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雨当做人来写。这一期我们班上掀起了一股诗歌的潮流。我们班还制作了诗歌总集,许多同学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个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诗歌总集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抒情诗歌朗诵范文第2篇

百花洲畔的回响

冬日的下午,漫步碧波粼粼的百花洲畔,游弋于白墙青瓦之间,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泉水人家的喜怒哀乐,历史文化的沧桑厚重,随着石缝里的泉水,汩汩冒了出来。同泉水一起冒出来的还有诗人的文思,在老墙老院中,“一些印象”书吧聚集起了一群爱诗之人,共谈诗词,共谈风月。

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宋代的百花洲比现在大得多。在当时的诗人眼中,百花洲一带的风景分明是桃花源。齐州(今济南)知州曾巩游览此地,曾写《百花台》诗赞美:“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以武陵游。”一千多年后的今日,桑恒昌、、王展、张普四位诗人在同样的地方留下诗迹。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编的《山东文学通史》中,曾经这样描述山东诗歌的发展脉络:“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第一代诗人是意象化新诗向形象化新诗转移的一代;以贺敬之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是将形象化新诗推向极致的一代;以桑恒昌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是探索新诗意象化卓有成就的一代。”在《山东当代作家》的桑恒昌一章中,他被认为是“当代文坛新时期意象抒情诗的领军人物”。

《四重奏:济南的回响》首发前,桑老经历了一次“生死”。从医院的ICU活着出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是一堵墙,我没倒下,就为后代隔绝了另一个世界。”桑老对于生死的态度,从他的诗作中可一窥究竟。《四重奏:济南的回响》中收录的一首《卧成一座大山》中,能够体味到生命的轮回。

青藏高原

冷月边关

我听到自己

送别母亲时的哭喊:

“娘呀娘

上西南……”

纷纷的泪雨

纷纷的纸钱

年少不懂事

问奶奶

“西南有多远?”

为寻母亲的去处

一路走到唐古拉山

母亲为啥不走了

路太颤?风太寒?

是牵挂儿子

是断了盘缠?

有钱舍不得用

凝成皑皑的雪峰冰川

母亲终不肯再挪动一步

静静地卧成一座大山

一个诗人,应该是一个“诗做的人”,眼里、心里应该处处有诗。“诗应该从生命中来。”七十五载春秋,悠悠多少往事。回顾自己的文学经历,桑恒昌一直在“用心突破”。他早年曾在文学部门做行政工作,与人合作写过报告文学《爱的暖流》,在全国获奖,也曾写过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后来随着行政工作日益繁重,他决定放弃叙事文学,专心写抒情诗,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专注于写怀亲诗,其诗意象之浓,情感之深,往往令人过目难忘,比如那首著名的《中秋月》: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泪水

湿了人间

对于一个“诗做的人”而言,诗无处不在,“只要生命在,诗就在”。

“相互照亮”诗城济南

济南自古就是一座“诗人之城”,最早的诗篇可追溯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东》,这首诗的作者就生活在古址位于济南东部的谭国。到了今天,山东一大批优秀诗人正在崛起,但山东诗人被关注的程度远远低于他们的实力。

文学评论家马兵说,“山东诗人在全国的诗歌版图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现代诗歌出现的重要现象、争鸣中,山东诗人都没有缺席。”另一位文学评论家房伟补充道:“山东诗人在全国诗坛的地位很高,而济南在山东又具有辐射全省的作用。”

《四重奏:济南的回响》一书收录了四名本土诗人的作品,他们各自以自己的独特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向外界展示了他们笔下淙淙流淌的诗意,并留下诗歌在这座城市的回响。

在济南市历下区文联主席王亚非为《四重奏:济南的声响》做的序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四名诗人的“诗心”。

是一位生于济南长于济南的诗人,他待人宽厚、做人谦和、良师诤友的老大哥形象一直令济南的文朋诗友赞赏有加。诗人雪松曾评价他:“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这颗心敏感、忧郁、多情、细腻,对人生抱有浪漫的幻想。在这样的个人气质上生长出来的诗歌,天然的具有一种唯美的情调。”

王展,济南市作协副主席,作品风格朴实无华,精短而富有灵性。自然而流畅,散发着一种自然的气息。

张普的诗歌,题材广泛,内涵凝重深刻。尤其是他的“我的村庄”系列,无不透出浓浓的对故土的情怀,对生命与土地的精神依托和确认,人生真味尽在其中。他所的军旅题材的诗歌,则是他对部队生活怀恋的精神延伸。

“诗人”是他们统一的标签,他们将创作根植于生活、工作的土壤,聆听生命,写出了优秀的诗篇。

关于济南,新的文学表达在不断进行。1月11日下午,《诗意历下》首发式在泉城中学举行。这本书成书于2016年12月,之前的夏天,近百位诗人来到济南采风,各自写下精美诗篇,赞颂大明湖、趵突泉等风景名胜。全书分为散文诗、现代诗、古体诗三个部分,收录了围绕历下人文、风光、历史所创作的诗歌作品150多组。

目前,《诗意历下》已经发放到历下区两万多名中学生手中。

本书的开篇之作,黄恩鹏的《在济南历下老街听泉》,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济南老街与泉水之间的关系。他在最后写道:“所谓民生,就是漾动着的大大小小的池井、湖塘――那些清清的、亮亮的、湿湿的、满满的一片又一片洁净安详的月光……”他所描绘的,也正是以4位诗人为代表的济南作家不断付诸笔端的精神家园。

■资讯

再别康桥――

与徐志摩在济南重逢

抒情诗歌朗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文;创新教学;探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古诗文的课堂教学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为此在诗歌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运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自己在新课改中古诗文教学的创新。

一、让学生认识古诗文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着特殊的、但又是固定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

二、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古诗歌

(1)教会学生会读古诗文。阅读是学习古诗文最直接的方式。在让学生读古诗文之前,要把诗歌的情感、语境、诗的意象介绍给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通过阅读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诗歌的节奏感较强,在读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加入高、低、急、缓的语气。我们知道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

(2)教会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阅读中的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当然音乐的选择十分重要),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这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而诗歌更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情感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甚至反复体验。

三、创新古诗文教学

(1)少讲多引导。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我们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所以是精华。正如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需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否则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2)以学生“猜”代替教师的“讲”。同学们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此时,若教师提出问题,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怕说错。为此教师就可以直接表态“我们就来猜一猜,对错无所谓。”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凭感觉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有些说是可能雾太大,看不清楚,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自然看不清楚了……这些答案,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诗歌教学中讲的时机必须依据学生、诗歌和环境实际灵活安排,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上有豁然开朗之感。

四、创新体验性写作

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教师可以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片段写作。通过这样的体验性写作既可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并使之得以提高。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引导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长袍宽袖,饱读诗书,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把通过想象和联想写出的文章用最有激情,最有气势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演再现当年的风采,从而让学生也能够体验到伟人的风采。

抒情诗歌朗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体;教学;审美;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7-01

Teaching of Media and th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Quality

Sui Chunrong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media category, Made with related topics, Rais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esthetic cultivation of a new teaching model.

Keywords: The media;Teaching;Aesthetic;Quality

面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相关研究课题尽管在理论上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新模式,但终究是操作性不太强,缺乏科学的规范性,内容不全面,由于理论不系统,而缺乏实践方面的指导。而把审美教育贯穿到媒类课程的教学中,创建一种新的体系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经过几年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我把一些经验结论总结如下,供同仁研究参考。

一、改变传统的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把学生审美素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思想与道德素质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全面发展,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协调,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媒体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线,教学方法多样化,创建计算机专业媒体类课程教学的审美教育新体系。

二、大学生的浮躁心理驱使他们过于追求掌握实用的、与职业前途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学习,从而忽略学习人文学科相对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学生缺乏用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

三、在追求教学质量的同时,课程设置面加宽,以全面提高审美能力,教学内容丰富,师生在认识上对美育素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不应该仅仅只是专业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尤其重要,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以及就业产生良性影响。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审美教育素质。审美教育:是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等美好事物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一个漂亮的课件,一部经典的小说,都是审美愉悦的感受。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五、加强审美教育的普及。目前已有很多同仁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尝试把美育贯穿到各学科教学中,初步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新模式。而把审美教育贯穿到媒体教学中形成一种新的体系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考虑,它综合了媒体教学中一切与美有关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是非美丑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观,有助于学生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促进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根据学科特点,专业课程的美育教育结合专业教学,既可以掌握专业基本能力,又能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领略到美的真谛。专业课程本身是审美客体,而学生则是审美主体,美的诸多形态和基本品格在审美客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充分发现审美客体中的因素,把它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去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激情,培养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媒体教学中美育教育的职责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眼去审视美,用脑去思考美,用作品再现美,用手去创造美,设计出美的课件、美的图像及美的动画作品等。

艺术源于生活。美育渗透在生活中,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都具有美育的作用。如学校每年艺术节,彩色周末,书法绘画展览,和其他院校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观摩市里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等等,都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引导暗示作用。唯有去创造审美条件,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另外,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了审美教育体系,更新了观念。学校从管理到教学,形成了高雅、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新环境,如提供资金举办“诗歌朗诵会”、“大学生辩论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学沙龙活动”、“读书征稿活动”,创建校园网站,增设阅读专栏;邀请了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同时,发展各类社团组织,学校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以多种社团为载体,将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聚集起来,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材成长愿望。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媒体类课程教学中渗透美育素质教育新模式与其它形式的课堂教学要各取所长,交互辉映。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任何一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关照到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总是有所侧重,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授课方式。当然,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受社会环境、家庭影响、自身修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的舞台只是校园,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上探讨出一个适合学校培养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所以,仅仅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还远远不够,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加上学校的不断培养引导,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将会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