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英语 天气表达 教学设计 评价 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 6 Period 3 (Section B 1a-2c)

二、教学目标

过去,一些教师只是将学习的知识简单写在教学目标里,但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这是不够的,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表示天气状况的单词及句型,学会谈论天气。

2) 能够表达世界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并用恰当的形容词描述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

3) 能够叙述人们在不同的天气背景下描述正在发生的动作。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各种天气有感性的认识。

2) 通过师生对话,同伴之间编写、演练对话来训练新单词和句型。

3) 通过听力训练来巩固单词和句型,锻炼学生的听和写能力。

4) 通过"送礼物"、"天气预报"、"打电话"等活动来应用本课所学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打招呼、谈论天气等交际用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2) 通过学生间的言语、动作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通过天气引申到积极面对人生当中的风雨,对学生进行情感品质教育。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如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导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新颖、恰到好处地将学生引入到新课是需要颇费心思的。Unit 6 Period 3这节课,我是给其他班的学生上课,首先向学生表达很荣幸能和他们一起合作来完成一节新课的学习。初次见面,我专门带来了礼物,PPT展示美丽的蝴蝶衔来五彩斑斓的礼盒,同时,我的手里突然"变"出了礼盒。究竟礼盒里面有什么呢?示意学生和我一起数one, two, three, 然后我打开礼盒抽出一张展示天气的彩图,用高昂地询问: How's the weather? 并用手示意学生大声回答:It's sunny. 这样简单、快捷、快乐的导入就能顺畅进入教学环节。

2、 内容的呈现

进入教学环节后,我设计多个活动来呈现新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新知识,而且要能够灵活运用。活动的设计包括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且要新颖、易操作、有趣味和有实效。

1) 师生对话。T:How's the weather in Nanchang ? Ss: It's sunny.

同样的方式询问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PPT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出地名和天气情况,包括Boston, Sydney, Moscow, windy, rainy, cloudy)。

2) 学生活动"Who's the best weather reporter ?"。四名学生奔赴世界各地搜集天气信息。

S1: How's the weather in Boston?

S2: It's windy.

Beijing, Tokyo, Sydney, Moscow 等地也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完毕后,记者们在World TV Station进行Weather Report(PPT展示世界气象地图,播放天气预报背景音乐)。

3) 词汇学习。PPT用图片来呈现四季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边讲边读。

T:The first season in a year is … Ss: Spring.

T:The weather in spring is … Ss: Warm.

用相同的方法教学summer, autumn, winter, humid, hot, cool, cold。然后完成课本1a,将单词与对应的图片进行匹配。

4) 词汇巩固。学生前后桌两人为一组对不同季节的天气进行描述,学生练习完毕后邀请几组到讲台前进行表演。例如:

S1: How's the weather in spring ?

S2: It's warm.

然后全班齐读:

Ss: How's the weather in spring ?

Ss: It's warm.

5) 句型巩固。PPT图片通过展示不同的表情来体现出pretty good, great, not bad, terrible这几个词的区别。针对不同的表情,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

T: How's it going with you?

S1: Pretty good.

T: How's it going with you?

S2: Great.

6) 听力训练。关于天气我们已经谈论了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Maria和Sam说了些什么。完成课本2a和2b的听力训练内容。先播放一遍录音原文,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若学生获取信息存在困难的话,重新播放录音,重要信息出现的时候暂停录音,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和作答。进行听力练习前强调一些听力技巧,让理论付诸实际,长期以往,学生的听力水平自然会提高,这也会增加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7) 角色扮演。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Maria和Sam,根据听力完成后2a表格的内容,设计一段对话。给学生时间准备和练习,然后请几组学生进行表演。

Maria: Hello, Sam?

Sam: Maria? Hi, where are you?

Maria: I'm in Mexico. How's it going with you?

Sam: Great! What about you?

Maria: I'm pretty good. How's the weather there?

Sam: Oh, it's humid and sunn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Mexico?

8) 语言应用。将所学的词汇和句型结合以往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是对学生较高的要求。我设计了一个练习谈论天气的师生活动,教师给国外朋友打电话,电话交谈主要是围绕两个国家的天气状况以及两人的近况进行的。要求在打电话的期间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学生闭眼时,教师就将手机放在了一个学生的桌上,然后拨通了手机,教室里面响起了优雅的Yesterday Once More,当学生们陶醉在美秒的音乐时他们睁开了眼睛,欣赏这位"外国朋友"和教师之间的电话交谈。

A: Hello, this is …! Is that …?

B: Yes, who's that?

A: How's it going?

B: Not bad. How's the weather in… (today)?

A: It's sunny/raining/cold/warm/cool/humid…

B: What're you doing?

A: I'm…

(这些提示性的句型均在PPT上展示。)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例子进行模仿,设计对话,并到讲台前表演。

9) 练习、总结与作业布置。PPT展示几道习题,进行课堂小练。然后,让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整理。

T: What do we learn in this class?

S1: …

S2: …

作业布置:记忆新单词和句型;和同伴设计一段谈论天气的对话。

3、 结束语。

用PPT先后展示图片windy(刮风),rainy(下雨),最后展示rainbow(彩虹)。教师同时说:At the end of this class, I have a good saying to share with you "No cross, no crown". Thanks for listening.(同时把这句话展示在投影上)(在课的结尾,老师有一句格言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感谢你们的倾听。)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

这节课上完,学生很愉快地将新知识学会了,而且效果良好。从课堂练习来看,正确率高,学生作业完成也不错,达到了预期效果。对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 教学目标全面、明确,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且目标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

2、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道具(单词卡片、礼盒、彩图、音乐、话筒、投影),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呈现丰富的课堂。

3、 寓教于乐,设计富有实效的活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导入部分的"送礼"环节,设计简单,却十分有效。"天气预报"的活动不少见,但这个活动特别的地方是主题、工作、效果一脉相承,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打电话"活动中美妙的手机铃声让课堂灵动起来,师生用手机对话很新鲜,提高了教学效果。

4、 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旧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 优化 教学策略 小学

一、问题情境

一个合唱团共有15名队员,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教师需要尽快将这一消息通知到每个队员。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教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要求越省时越好。

二、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教师自身知识欠缺

本人在全国培训教师过程中做过调查,绝大部分教师以前没有学过或接触过“最优化”内容,不少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感到不适应,难以把握。

2.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教学环节不清晰

教材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各种方案中找到最节省时间的方案,并将这种方案加以概括提升,找出规律。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环节不清,过程累赘,难以突破重难点等问题。

3.教师直接讲方法,没有学生探究的过程

一些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探究和发现,为“方便”、“省事”,在教学时采取灌输的方法,直接将方法灌输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真正的、有效的探究过程,失去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三、“打电话”“优化”教学策略

(一)关于教材与学生的思考

1.教材编排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教材安排三个部分的活动:

活动一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探讨最优方案。教材提示了三种不同且逐步递进的方案,可以一个一个地通知,分组通知会更快些,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呢?由此引出更快的方法。

活动二寻找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前面分组时出现的几个方案,再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图示找出规律。

活动三应用规律解决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规律算一算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合唱队有5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打电话”这个学习活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从具体情境问题出发,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打电话”使用的素材是为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打电话”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寻找“最佳通知方案”时,不能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教学起点是学生已有的优化思想,要想在“打电话”中实现优化,关键是每人每分钟不空闲。虽然说优化思想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所体验,但“打电话”这个素材所提供的问题学生是陌生的。

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最优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教学难点是落实怎样使每人每分钟不空闲,从而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关于几轮教学的反思

鉴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节课本身来说,教材的处理方式可能只适用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只会成为课堂的旁观者。首先,教材试图通过尝试分组寻找多种不同方案,通过自身体验“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同时通知”逐步建立起与最优方案的联系。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吗?先尝试分组、再计算各种分组方法所需的时间、进一步调整,寻找最优方案;画图、填写表格、探寻规律,短短一节课时间能来得及吗?

于一个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寻找这个过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特殊化”:先从简单问题人手,然后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再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估计到学生一上来就探索“通知15人”的方案比较困难,因此采取分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探索“通知7人”的方案,进而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巧人”的方案。这样处理教材,分散了难点,也符合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试教中问题设定在汉川大地震情境中:某地部队要去灾区抗震救灾,指挥官接到上级指示,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时间非常紧迫。如何才能尽快通知到下面七个分队的队长呢?帮助学生审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尽快通知到这7个人,需要多少时间?先是学生猜想,答案有2分钟、3分钟、7分钟等,针对“7分钟”的通知方案,学生感觉“费时”,“为什么会费时”再通过图示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因为逐个通知会造成有人空闲”所以费时,从而得出只有保证“每分每人都不空闲”才是最省时的通知方案。理解到这点,再通过分层的图示法,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每分钟通知的情况,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每分钟新通知到的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人数的变化”等,进而完善由“打电话”问题引申出来的众多规律的探究。试教过后,发现问题如下:

(1)全班68人分小组活动探究时间过紧,探究出来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时间的原因教师已经开始反馈交流了。

(2)用作图表示“通知7人所需要时间”比较混乱,导致“有人空闲”产生结果错误。

(3)填表探究规律时,学生停留在探究数字变化规律,没有上升到结合意义探究规律,其本质在于没有足够的操作体验作为理解规律的支撑点。“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与“发现规律”到底孰轻孰重?

(三)关于课学进度与学学接受度关系的思考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与学的协同共进,唯有师生步调一致,才能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奥数辅导班教学中,通常是一味的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大部分学生经过短期挣扎后,最终兴味索然,因教学进度超过学习接受度思维疲软而掉队,因此只能是精英教学。现行教材安排的奥数内容目的在于实现数学的价值――训练思维、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成功体验,但如果一味迁就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可能会得到激发与维持,但学习进度又该如何调控呢?本节课的调整后的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较好把握了师生的合作度。课堂学习速度与学生接受速度相得益彰。

总觉得本节课学生获得“必须每人每分不空闲方能最优”这一结论快了些,如果按教材设定的分组方法,放手让学生探究,先获得“分组打电话通知,并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这一结论,再思考想要用最短时间通知到每人,必须每人每分不空闲方能最优,至少增加巧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这15分从哪来?可否将“合唱队队长佳佳要电话通知其他七名同学周一穿演出服,每分钟通知一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这一问题直接给学生回家预习,第二天再带着学生的思考展开教学,又会如何?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感受和体会了运用优化思想和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估算,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和魅力,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 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理解策略的内涵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是一种经历,是一种体验。”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对不对,结论是不是正确等前层次的问题,而没有让学生系统的、完整的经历“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作出决策”的基本过程,忽略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深度思考,就会导致学生就题解题,当成简单的综合练习。

例如下面是教学 “比较图形的面积”时的片段:

师出示课文情境图,

师:你们能一下子看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猜测。

师: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数方格,割补等)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图⑨和图⑩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图⑾可以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反思、总结。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它能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想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载体。这里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启发下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独立进行转化,在获得对具体图形转化方法清晰认识的同时,感受转化在解决问题时的优势。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应用策略的过程,并对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提炼、整合,能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对策略的深刻理解。)

二、 体现策略的多样性,关注策略的优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解决的问题,大多以图画情境或文字讲述的方式呈现,在头脑里表达数学问题,要排除非数学的内容和无关的数据,保留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要把分散、零星的重要数据组织起来,暴露蕴含的某些关系。另外,直观图形能把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一些较难发现的关系变得易懂明朗。所以,整理与画图有益于理解题意,有助于分析、综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的多样性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可见渗透痕迹,如计算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解决问题教学中的“策略多样化”以及统计教学中的“统计方法多样化”等等。

例如《打电话》一课的教学。课一开始,教师出示问题情境: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假期里有一个紧急演出,音乐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15人需要几分钟呢?学生异口同声:“15分钟。”教师问:“你们是让老师逐个来打是吗?”学生点头,教师示范用图表示逐个打的方案,接着问:“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可以节省打电话的时间呢?”这时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教师没有马上请学生回答,而是先让他们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时学生竟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共设计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分组法;第二种是:第一次1个人打,第二次2个人打,第三次3个人打……;第三种就是最优化方法。

通过学生们的三种方案我们一定能猜想得到他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思维过程。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哪来学生的精彩。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不能想到很多种方案,但是他们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想到一种或两种。有些开始脑子里没有头绪的,通过自主探索有了头绪;有些开始已经有想法的,通过自主探索,理清了头绪,完善了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策略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需要我们灵活的选用,体现出不同策略的不同价值。

三、 提升策略的价值,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实际问题”时,安排两个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进行一次跳绳比赛,请全班同学当裁判,让一个学生跳3次,另一个跳4次,谁获得了这声场比赛的胜利呢?这个问题激起了“裁判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积极投入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之中,或思考、或动手、或讨论、或争论,最终得以解决。通过这个学生身边的有价值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动机指向更明确,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像这样有价值的问题举不胜举,例如:

①家里用电度数0.52元,用煤气每千克4元,做饭使用电或煤气,到底哪个更合算?

②手机全球通号码收费方法与神州行市民卡收费方法不同,如果手机主要打市内电话,选择哪一种更合适?

③家里使用市电话,怎样打电话最省钱,设计一个最佳方案。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系统工程一:周规划

间周规划是指提前一周概括性地、突出重点地规划好下一周的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授课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间周规划保证了班主任保质保量地没有遗漏地完成班主任工作和授课任务。

我一般在上一周的周五就规划好下一周的班主任工作任务及大致的完成时间。像主题班会的召开、汇总一周内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情况、晨会情况记录等工作内容每一周都要进行,而且都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固定的工作内容。这一提前规划,重在规划出必须完成的具体工作,并明确完成这些任务的具体时间,还要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完成一些应急性的工作。在这一规划中,有两种情况我还会单独考虑。当我的精力有限时,对于一些重大的、繁琐的班主任工作任务,我要确定哪几位同学、任课教师能帮我完成:我还要确定替我完成班主任工作任务的人选,以防我在下一周的某一天不在学校而造成工作的遗漏。

我一般在上一周的周五前就规划好下一周的教学进度,明确每一堂课的授课内容,并简单地进行书面备课。下一周的周一、周二的内容,要进行详细的书面备课,把整个教学设计论证得尽量严密。这样的提前规划,无法确切地了解学生对相关教材内容的知识学习、能力建构、情感陶冶的具体需求,所以,我规划的重心(尤其是备课的时候)是明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内容、预测学生的需求。

两项规划完成后,我还要根据两项规划的日程安排,综合平衡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的任务量,避免因任务完成量不平衡造成两项任务完成的质量水准不一致。

系统工程二:昨日细化

昨日细化是指在完成当日的班主任工作与课堂教学任务后,我会根据当天的任务完成情况,细化第二天的班主任工作与课堂教学任务。

班主任工作任务的二度规划旨在寻求第二天的班主任工作智慧生成的可能,我一般会精心推敲那些工作内容的起点:寻找到谈话时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开班会时要说的第一句话等等。

如果时间充足,我重在推敲第二天的那堂课的教学起点、细化学生的需求、确定哪些教学环节会出现动态生成的课堂;如果时间紧迫,我会着重分析第二天的那堂课的哪些教学环节将会有动态生成的课堂,争取找到本堂课的创新支点,这样会增加学生出现课堂高峰体验的机会,同样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

系统工程三:晨曦日程

晨曦日程是我在每天早晨和中午到办公室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安排好当天的班主任工作和授课的任务与进程。在晨曦日程的规划中,我一般要推敲三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1明确日程安排的两个基本的时间段。一是早晨到办公室后就开始设计一天的日程安排,大约需要十分钟;二是下午到办公室后调整下午的日程安排,大约需要五分钟。如果遇上突发性事件,就要随时大幅度地调整日程安排。2要熟知当前的作息时间表,便于随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工作任务。3要熟知自己授课班级的课程表。备课、上课时间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另外,如遇到突发性事件,熟悉本班的课程表,便于和其他任课老师协调后调整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影响一天的授课任务的完成。4要充分利用时间,在预期规划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如果因规划不合理而导致一些事务没有完成,要及时做出调整,另寻完成任务的时间。5日程安排的时间要尽量充足,并留足一个小时作为机动时间,便于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和规划不合理导致的任务拖延。6工作难度大的任务,其完成时间一定要规划得充足一些,以便保质保量。

第二,详细地梳理出一天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必须完成的任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突发性事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1必须完成的任务一定要仔细梳理出来,像备课、上课、改作业、检查学生的到校情况、学校要求上交的一些材料等都是必须要做的,否则会出现工作失误。2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指在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时生发出来的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在开家长会前的当天,有些家长可能会打电话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且沟通时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才能结束,就容易冲突班主任的日程安排。3学生出现伤亡、校外人员来学校滋事等突发性事件,几乎都是不可控制的。4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是指那些需要近期做的事情,但时效性不强,当天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第三,日程的具体安排。1日程安排的载体打造:可以借助一些表格(详见后文附件:《我的日程安排》)来完成自己的日程安排,表格的设计至少应包括“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段划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拆解及完成时的注意事项”。其中“工作任务的拆解及完成时的注意事项”一栏要设计的格子相对宽大些,因为要把一些注意事项都具体地表述出来。比如在开家长会的当天,“关闭手机”这一条一定要写到注意事项里。因为有一些家长在这一天是要打电话的。实际上,有的家长平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开家长会了才开始关心,他们打电话大多表达的是对自己的孩子的不满或担忧,很少能反映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所以这些家长的电话就可以不接。为了避免这一点,班主任在这一天就可以关闭手机。2日程安排的注意事项。其一,以自己的上课时间为分界线,确定日程安排;其二,要把相对较多的工作任务安排在自己不上课的上午或下午,既不冲突上课,也便于调控:其三,必须要做的事情优先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避免出现工作失误;其四,要把各项任务统筹安排,尽量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五,把每天留出的一个小时左右的机动时间用于处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和突发性事件;其六,日程安排得不要太紧张,要留出调控的余地,避免出现工作的忙乱。

系统工程四:黄昏思辨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由易到难,以旧知带新知,层层递进。同时又注意活动之间的承前启后,互为依存。以简笔画的形式导出动词短语的原形,再以flash呈现出动词短语的ing形式。以多种教学活动操练和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设计情景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PEP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 PartA Let’s learn。本课时是学生学习现在进行时的第一课时。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正在干什么。

2. 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部分常用英语单词和短语,对本课所要运用的动词短语的原形能认读及表达输出。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 能够听、说、读、写动词短语的ing形式:drawing pictures, doing the dishes, cooking dinner, reading a book, answering the phone。

2. 能够应用句子“What are you doing? I am doing the dishes /…”询问别人正在做什么并作答。

本课主要的知识目标为以动词短语的ing形式为重点,开展学习一些有关现在进行时的生活用语;技能目标为学会用英语打电话给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情感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一:热身阶段

1. Free talk

2. What can I do? 老师通过画简笔画告诉学生老师会做的事情,板书呈现五个动词短语的原形。

设计意图:

1.通过师生间轻松的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

2.老师通过画简笔画告诉学生老师会做的事情,简笔画简洁明了,具体生动。

步骤二:呈现阶段

lead in.介绍我的朋友:喜洋洋与灰太狼

通过播放flash,呈现教学重点, 边看边学:What are you doing? I am reading a book. I am drawing pictures. I am doing the dishes. I am cooking dinner. I am answering the phone.

设计说明:

这个flash是自己制作的一个英文动画片,内容为慢羊羊和几只小羊,红太狼和灰太狼的对话。出示了新句子What are you doing?后,出示句卡What are you doing?,马上教读句子,然后分组读。接着教授动词短语的ing形式,出示短语卡:reading a book, 并板书,在黑板上原有的动词短语的基础上加上ing。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其他三个短语:drawing pictures, doing the dishes, cooking dinner。老师突然接到周杰伦的电话,导出句子:I am answering the phone。

设计意图:

1.通过flash的导入,让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Flash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呈现了新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本堂课的语言知识。

2.板书的时候,老师注意了动词原形与动词ing形式的对比,让学生加深对现在进行时以及结构的了解和掌握。

步骤三:操练阶段

Open the books,listen and repeat(A Let’s learn).从flash中的人物过渡到书中的人物―Zhang Peng。

T: They are helpful. What about Zhang Peng? Is he helpful?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46.What is Zhang Peng doing? Listen and repeat, OK?

(跟读:drawing pictures, doing the dishes, cooking dinner,

reading a book, answering the phone )

Drill. Ask and answer in groups.老师手持词卡,大组之间进行问答操练。

Group 1: What are you doing?Group 2: I am ….

Lucky eggs.砸金蛋。

学生表现不错,老师想送礼物给同学们。老师在课件上准备了6个金蛋,学生分两大组进行比赛,每组派3人选金蛋,如能回答金蛋问题则加分。

设计意图:

1.在呈现完新授内容后,从flash中的人物过渡到书中的人物―Zhang Peng,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到课本当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跟读A Let’s learn。让学生回归文本,对语言知识有整体的把握。

2. 大组之间进行问答操练,是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的进一步巩固。

3. 砸金蛋的设计,分组进行比赛,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充分的感知和必要的练习相结合,策略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也为下一环节交际阶段做准备。

步骤四:交际阶段

1. Guessing. Mike 和Chen Jie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来猜猜看他们正在干什么。

2.Read and write.在课件上呈现出Mike 和Chen Jie正在QQ 聊天,学生分组朗读他们的聊天记录,然后把答案写下来。

3.Extension.Make a call.

今天是周末,现在我们都在自己家或在公园。请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问他们正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猜猜Mike 和Chen Jie在干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发散思维,产生信息差,让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欲望,引导学生输出语言知识。

创设真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读聊天记录,锻炼学生读与写的能力。让学生完成学案,老师可以故意请在书写中漏写am的同学板书,以提醒所有学生注意。

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在自然地交流中,运用所学语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步骤五:小结阶段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Homework.作业:用英语打电话给朋友:What are you doing?

设计意图

让学生归纳今天所学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庭作业联系实际和日常生活,给予学生明确的任务可以在实践锻炼中锻炼学生用英语组织语言和交流思考的能力。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多元化策略

口语交际比听话说话的内涵更加丰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更加全面,教学任务也就更加多元。其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实践,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学生的对白语言和独白语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以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等等。与此相应,口语交际课必须使:

1.教学目标多元化。《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交流”见诸课程标准的目标,而不现于原大纲。“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每个人轮流独自说(读)一段事先准备好的长而连贯的话,一方“表达”,一方“倾听”,因“倾听”“表达”的主体互相转换,彼此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自然而然形成了“交流”。二是交际双方就共同的话题进行对话,不断根据对方说的内容随机应变地作出言语回应。

前者是活动的形式,过去的听话说话课,不乏这种“交流”。学生轮流“倾听”和“表达”,“交流”便因此形成。这种“交流”为培养“倾听”、“表达”能力服务,是在班级授课机制下培养“倾听”、“表达”能力的必然途径,我们不妨称之为“形式的交流”;后者既是活动的形式,也是应对、应变的能力。语文课标将“交流”与“倾听”、“表达”并列,可见其与“倾听”“表达”一样,是一种能力,都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这个“交流”,当属上述的后一种。对应于前者,我们可以称后者为“能力的交流”或者“目标的交流”。

2.交际形式多元化。口语交际课不能采用单一的“独白式”或单一的“对白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独白”、“对白”两种方式兼顾,并加以合理调配。其一,交际内容和教学计划要统筹安排,既要有“独白式”训练,也要有“对白式”训练。其二,话题对交际方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些话题更适合于进行“独白式”训练,而有些话题可能相反。对“独白”为主的课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穿插一些“对白”训练;反之亦然。两种方式穿插起来,不仅能使多种交际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且两种方式之间互相启发,彼此铺垫,互相促进购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倾听”、“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独白式”口语交际训练来实现,其中“形式的交流”必不可少。而作为“能力和目标的交流”,则必须通过“对白式”口语交际才能练就。

3.交际角色多元化。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的遣用也不同。在口语交际课中,应赋予教师和学生多重的角色身份,并不断实现转换。指导点拨时,师生之间构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在参与课堂交际活动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成了交际关系,他们都是交际者。

就学生来说,一方面,学生是口语交际的学习者,课堂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合作者:当教师传授必需的口语交际知识时,他是知识的接受者;当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交际过程时,他是欣赏者、评价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交际者,他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互为交际对象,必须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与交际对象展开对话、交流和沟通。

就教师来说,教师既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指导者,应承担起指导者的所有职责;同时作为交际者,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4.评价视点多元化。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二、生活化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要“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生活化的策略,就是以学生亲历的或熟知的生活为口语交际素材,以生活的实际需要为交际目的,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实现某种需要的生活的过程,完成“有实际意义的”生活任务是课堂活动的明线,完成学习任务则成了暗线,两线交融,完成学习任务蕴藏在完成生活任务的过程中。

如“打电话”,上课伊始,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打电话,接着教给学生打电话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练习打电话。在这过程中,学生始终都意识到自己是在完成学习的任务。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则先让学生听一段天气预报,从中得知第二天要下雨,原计划的登山活动因此要取消,班主任李老师正在校外开会,不知道这个消息,他还打算当天下午上山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呢。怎么把活动取消的消息告诉李老师呢?让学生选择各种办法,大家一致认为打电话最可行。接着,才让学生两两组合,轮流扮演李老师,练习打电话,教师简单交代打电话应注意的问题。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评价,把有关打电话的方法渗透其中。之后,再挑选两位学生,到学校办公室给李老师打电话。这就是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几乎不认为自己是在完成教师分派的学习任务,而认为自己是在完成生活的任务,淡化头脑中的课堂和学习意识,仿佛不是在学习口语交际,而是在日常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进行平常的交往和沟通。

采用生活化策略,要做到:

1.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这是使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提。首先要求话题具有现实性,但具有现实性的话题未必适合于学生。因现实生活涵盖了学生的生活,可靠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是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可以触动学生的所思所想,保证人人有话可说,能激起学生倾吐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望。

为保证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贴近,必须活用教材。口语交际的教材与阅读教材不同,后者是学习的范本,而前者只是提供一个话题。总体上,教材安排的话题,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乐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学生生活阅历或环境不同,知识经验也不同,教材中的某些话题可能贴近了部分学生,却难免远离了另一部分学生。课程改革提倡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便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提倡活用教材,不全是鼓励教师对教材另起炉灶。教材的安排有特定的意图,任由教师,随心所欲,难免陷入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教材稍加改造,就可能成为一个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如,人教版教材一上“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插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前来制止;另一幅插图画的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总体上,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不是所有学生都目睹这样的生活。一些农村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草坪,他们所知道只是,草是庄稼的对头,或者是喂养家畜、烧火做饭的原料。这样的生活阅历,不可能有爱护草坪的经验和意识。以这样的插图为内容进行交际活动,这部分学生也就无从说起。教学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插图,最好能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同类的事例取代图中发生的事,如,本校同学或者校外小孩经常折断了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街道公路两旁的树木经常遭受破坏;有些同学没有及时关上学校卫生设施的水龙头。对那些在周边有草坪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也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有人不爱护草坪的事例来替代图中的内容。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有条件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这样就可以实现话题与学生的零距离。

2.动机来自生活需要。活动的动因来自于动机,动机又来自于需要。采用生活化的策略,就是要使学生交际动机的产生不仅是为了满足得高分的需要,不仅是为了完成老师指令的需要,不仅是为了获得老师表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本身的需要。

揭示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呈现生活情境。做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呈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即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社会生活,引发交际的需要和动机,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这样的交际活动,同时就是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生活与教学完全融为一体。于老师的“打电话”就属于这种情形。二是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根据生活自身的逻辑和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精心设计某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交际活动;或者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比照现实生活的场景,设置虚拟性的情境,让学生以他人、成人、社会化的人的身份参与交际,比如,扮演记者、售货员、推销员、导游,尝试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如,人教版教材三下“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家乡的景物”。对多数学生而言,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家乡的每一处景物,几乎都为全体学生所共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场合需要我们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但同乡人互相介绍彼此都熟知的家乡景物,却不需要,这样的交际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存在。在班上直接让学生互相介绍,失去“实际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动机。如果创设适当的虚拟的生活情境,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产生相反的效果:上课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有位外甥女(或者其他什么人),是某地(一定要外地)某学校三年级(同龄人便于沟通)的学生,还没有来我们这里玩过。这次她给老师来信说,今年暑假她要来我们这里玩,问我们这里有什么好看好玩的景物。老师想让同学们向她介绍介绍,因为你们是同龄人,由你们介绍,在她听来更加亲切。接着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在大组说,甚至可以煞有介事地给学生在大组所说的话录音,告诉学生要把带子寄给自己的外甥女。由于创设了具体的虚拟情境,使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了“实际意义”,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动机。

三、历练策略

这里的“历练”是经历实践和训练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强调的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在于实践。但这种实践活动与生活中自发的实践活动不同。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实践只要达到交流思想、信息的目的即可,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实践,还具有特定的发展交际能力、培养交际态度等教学目标。“学会”,是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的任务,是“历练”的目的。采用历练策略,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的过程,达到“学会”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充分考虑,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还要注意,历练的主体必须是全体学生。口语交际的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以能力的养成为核心,而能力的养成有赖于科学的训练。采用历练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扎扎实实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训练,实现能力养成的目标。

有一堂话题为“要不要郊游”的口语交际课,在引出话题以后,就安排了“唇枪舌剑”、“嘉宾访谈”、“家庭对话”、“参与决策”四个环节(参看《福建教育》2003年第9期)。在“唇枪舌剑”环节,让学生就到底“要不要郊游”各抒己见,想到什么说什么,就学生个体来说,说的理由还不全面不充分。到了“嘉宾访谈”环节,所持的理由就要充分些,同时,还要设身处地设想特定的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应怎么说,要求比前一个环节高。“家庭对话”环节,家长要阻止孩子郊游,孩子要说服家长让自己参加郊游,不但要说得符合角色身份,而且要尽可能全面地说出“要”或者“不要”郊游的理由,才能达到说服或阻止的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最后“参与决策”,要求对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做一个总结,说一段话,不但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序。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设计,不仅考虑学生是否经历了实践,而且考虑到学生是否“学会”,是否获得提高和发展。同时,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小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的发展轨迹,找到经过历练而发展变化的“增量”。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家长会

初为人父的我第一次参加一年级女儿的家长会。作为家长、多年初中班主任的我内心有些诚惶诚恐,便早早地就在会议室等待家长会的召开。女儿在学校的表现成了我关注的焦点,满脑子都是女儿顽皮的样子,是她的“泼辣”言行,是她一脸的纯真,女儿真的就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此刻,我更期待着班主任对她的评价。女儿的表现在我的脑海里划上一个大大的“?”。在这鸦雀无声的教室里,看着一个一个翘首以待的家长们。我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尤其是到了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学生点评的环节,一屋子的家长没有一个不是神情专注,专心致志。似乎整个教室的空气都凝固,所有家长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等老师最后的“判决”。当班主任提到女儿的名字,我心蓦地紧张起来。当班主任说女儿不但胜任班长,学习成绩较好,很能团结同学习,自觉性很好……,这一切都是与家长辛勤的汗水的挥洒是分不开的。当我看到家长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觉得自己好有成就,好幸运,似乎全身洋溢着幸福的阳光。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了阵阵涟漪。真想不到这平常习以为常的几句话会让我这个家长、老班主任感到成功,感到了幸福,更激起了对女儿教育的信心。我想,父母们都会感同身受吧。在后来我对待女儿的学习更关注了,辅导更耐心了,觉得女儿更加阳光、更加灿烂。看着她健康地一天天成长,自己找到了做父亲幸福的感觉。而今犹为难忘的是那次家长会结束时的情景,可谓是“几家欢乐,多家愁呀”!那些被表扬的学生,家长兴高采烈,反之垂头丧气。“算了,我儿子就是这样了,混完初中就出去打工吧”,这是一位农村夫人的沉重叹息,且一直在我耳际回荡,让我听出几分酸楚,几分失望,她似乎彻底丧失了对孩子教育的信心。

反思

那次家长会我接受了一次心灵的鞭策和洗礼!更深深地懂得父母和孩子是荣辱与共的整体,表扬孩子,父母会觉得脸上有光,同样,表扬孩子的父母,不就是对孩子的肯定吗?我突然发现,我们家长也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可爱,他们也是非常需要表扬的!此刻,我深深体会到家校联系的重要性,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真的非常需要依靠家长资源。只要我们抓住这撒播爱的阳光的机会,就一定能催开学生心田上积极进取的百合花开。

从那以后我在工作中重新认识了表扬。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驾驭表扬艺术,不但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肯定而且更注重对家长的表扬。因为家长们人到中年面对社会生活的压力,教育子女的压力,家庭生活的压力等等,家长们就像一颗快要龟裂的土地非常渴望春雨的播洒,我们适时对学生表扬尤其是对家长的肯定不就是涓涓细流吗?

后来我班有一个“刺头”,这个学生老是自己管不了自己,光是“盯梢”电话费就用了不少,心想不知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原因是他为一个严重的自由主义者:想来则来,不来就不来,时常没有理由地和老师玩“失踪”,多次家访,家长忙于农活爱莫能助。一天他母亲突然打我电话问其孩子情况,我有点受宠若惊,稍稍镇定日,这孩子这几天比较听话,成绩稍有上升,我心里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通电话完后,我又说家长你辛苦了,你真支持我的工作,为了孩子不管多忙还打电话到关心孩子,我想一定能把孩子成绩提高。如果家长都像你这样,孩子们就好教多了,电话对面第一次听到她感激的话语。当上课的时候我立刻把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其小孩家父母主动电话的事情在班上“小题大做”一翻,夸这位家长是一位负责、关心子女、勤劳的好家长希望其他同学父母引以为榜样。在不经意间,我发现“刺头”似乎柔和了许多,从他眼神里看到了几分幸福。曾几何时,他一改以往的失踪,迟到似乎很少了。清楚地记得一次他没有来,他母亲很及时的打电话向我请了假,得知该生已经高烧,但还要坚持来学校,还没有出门便晕倒了,父母立马送医院。这件事让我感动不已。事后得知该生从那次“善意的谎言”之后,父母觉得孩子还有药可救,孩子以母为荣,从而产生敬意,因此一改往日和父母敌对的态势,彼此间在教师爱的播洒下花开正浓。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我园开展“体验化”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研讨、案例观摩等形式,总结梳理出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操作体验法、探究体验法、互动体验法五个体验化教学策略,千方百计为幼儿提供多种亲身体验的机会,使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生活化、常态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体验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一、结合生活,设计体验化教学环境

《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掌握。

1.日常生活中的体验。

如小班社会活动《别人东西我不拿》,小班教学组通过组内教研、研讨,确定以幼儿自选游戏活动的常态活动形式来展开,一改以往课堂教学说教的生硬模式,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玩玩具,对自己喜欢、想玩可是没有的玩具老师提出“自己想一个好办法”的解决方式,提出既能拿到玩具,又不能抢别人的玩具的要求。这对于自我为中心意识很强的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而社会教育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小班老师正是基于日常观察发现有部分幼儿在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会友好地提出请求,进而达到参与游戏的目的,而孩子的这一举动,不正是本次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吗?所以小班老师因势利导,把这一目标要求融入游戏活动,利用榜样的作用,全面推广开来,教育目的自然而然地达成。当然,幼儿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就会齐刷刷地全部会友好地协商解决问题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经过个体和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因此老师们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一定要持之以恒,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成为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协调与他人关系、活泼开朗的现代人,坚持是最重要的。

2.社会生活中的体验。

社会领域的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活动室内进行,否则幼儿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兴趣。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真实的环境,去认识家乡的美丽,人们的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如中班社会活动《我的家乡在海边》,就是一次家园合作的社会体验活动,通过带幼儿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认识、观察大海及海产品,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自己的家乡,在动手操作中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再如:《青青小草》活动,老师亲自带幼儿走进社区,观察草地,观察社区居民和行人的行为,再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和做法……这样激发幼儿爱护小草,不随手乱扔垃圾,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等教育契机就自然融入其中了。通过教师长期一贯的坚持,将社会性教育目标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在日积月累中会逐步形成进而巩固。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在实践中,教师主动将幼儿的学习、发展与一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有关“自我保护”“关爱”“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活动内容,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更多地将之渗透于幼儿的课间、散步、用餐等日常生活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相关经验,尽情享受体验的乐趣。

二、互动交往,感受体验化教学乐趣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小社会,在体验活动开展的每个活动中,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间,会产生广泛的互动和合作。如外出活动前期小组计划书的制订、活动中期集体信息收集交流后的统计、活动后期的各类游戏及创作活动,都需要幼儿通过合作完成。幼儿在交流、商讨、合作中体验到了同伴的友谊,体验到了互助与竞争,体验到了群体的力量与成功的快乐。这种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社会合作行为,在幼儿亲身合作的过程中时时地感受着,并不断地发展着。

《指南》社会领域一开始就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但是社会活动一直是以枯燥说教和无趣充斥着我们的脑海,老师们都比较打怵。结合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完成教学目标,显然是适合幼儿的教学策略。《我会打电话》教学活动因此应运而生。园级骨干老师牵头设计研究,先由骨干组内观摩研讨,反思改进;再请教学组观摩,进一步反思;最后在全园进行观摩。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去进行,让幼儿了解进而掌握有礼貌地接打电话的方法,而幼儿知识的获得基本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在接、打电话这个交往过程中分享他人的经验也将自己的经验贡献给他人,在参与中充分感受自己的主体地位。所以整个过程幼儿的热情高涨,兴趣很浓,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能乐意、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学目标融入其中,幼儿在玩中自然收获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