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以宽容为题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亮出标题

“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题目。”亮丽的题目就是文章美丽的眼睛,准确、简明、醒目、新颖,能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并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巧拟标题的方法有:

1. 增补法。如以“桥”为话题,可拟题为《搭建心桥》《赞桥》《桥,沟通的彩虹》《我爱故乡的古桥》等。这些标题拟法简单,又能使话题由大变小,且行文方便。

2. 修辞法。如(1)比喻,如《别拿常识不当干粮》。(2)引用,如引用诗句,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可拟题为《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可引用歌词,以“理想”为话题,可拟题为《我的未来不是梦》;还可引用电影名,以“常识”为话题,可拟题为《常识,想说爱你不容易》。(3)顶真,如《读书乐,乐读书》《活读书,读书活》。(4)比拟,《“诚信”漂流记》,此外借代、对偶、双关、反复、比拟等修辞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修辞的运用能使标题简明,富有文采,方便实用。

实践证明,题好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考试作文,让评卷老师留下美好印象,学生将受益良多。

二、亮出开头

开头是文章的脸面,万事开头难,正因为它难且重要,才有值得我们去为之琢磨的价值。

巧写开头的方法有:

1. 开门见山法。例如:“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此例开门见山,落笔扣题,点明主旨,总领全篇。

2. 借助情景法。你可以与刚刚萌芽的嫩草一起,触摸初春的心跳;与匆匆飞过的流萤一起,聆听仲夏的韵律;与默默伫立的风林一起,回味晚秋的色彩;与静静飘落的雪花一起,看护冬日的蕴藏。四季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触摸四季》的开头)

此外,巧写作文开头还可用设问吸引、抒情铺排、巧用寓言故事等方法,同时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三、亮出结尾

精妙的结尾,能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能够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结尾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来采用适宜的方法,文章结尾才能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巧写结尾的方法有:

1. 照应式结尾。结尾照应文题,或照应开头,前后呼应,结构圆合。如高考佳作《传递,奏响生命的协奏曲》便是结尾照应开头的写法:开头是“传递,奏响生命的协奏曲,演绎出人生的缤纷色彩,描绘出历史的绚丽多姿”,结尾是“传递,历史因你更精彩,社会因你更绚丽!传递,奏响生命的协奏曲”,首尾呼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显得结构整齐完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

2. 号召式结尾。如高考佳作《雕琢心中的天使》的结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是的,只要我们不丢失心中那“爱”,时时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善、最真、最美的“天使”。让我们都成为“天使”吧!结尾简洁有力,一语中的,令人振奋,让人鼓舞。

3. 点睛式结尾。如高考佳作《根的故事》的结尾,“听着同伴的话,我的鼻子有点酸!是啊!我虽辛苦,有时甚至弄得‘头破血流’,这又怎么样呢?能给世人以帮助,有何乐而不为呢?辛苦一人,造福他人,值!”文章篇末点题,干脆利落,结构完整。

写好作文结尾的方法有很多。如:自然式结尾、归纳式结尾、感悟式结尾、诗情画意式结尾等等。考生要根据文章体裁、内容、风格等方面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切忌草草收束、虎头蛇尾,也不宜画蛇添足、拖泥带水。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请以“咀嚼生活的真味”为题写篇作文。(50分)

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许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所在的相关地名。

【解析】

这是济南市继2011年后又一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表达感受体验的中考作文题。这道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导向作用十分鲜明。今年的作文题与去年的作文题——“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同属于感悟生活类作文题,并且也都属于命题作文类型,由此可见,命题者在中考作文题目命题设置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那么如何写好这篇中考作文呢?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审准题意。

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要能从题目中读出来“题眼”,这样才会准确地把握写作的内容与中心。具体到这道题,审题时要抓住关键的两个词语“咀嚼”、“真味”。“咀嚼”的本义是用牙齿磨碎食物。常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它在该文题中应是“体会、品味”的意思。再说“真味”,一指食物本来的味道;另一种意思常泛指真实的意旨或意味,比如:真情、善良、宽容等。因文题中“真味”前有修饰语“生活的”,所以我们一般按后者的意思来理解,即“真味”是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生活本身自然没有特别的味道,值得我们品味的是生活带给我们的某种感受或经验,这便是该文题所要表达的。

二、注重立意与选材。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这很形象地表明了立意在文章写作和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咀嚼生活的真味”,属生活感悟类作文,其立意自然要经得起思辨,达到人们共识与共鸣的积极效果。简言之,立意方面既要鲜明又要深刻。

从作文题目上看,可写的素材有很多,可以说选材有其宽泛性,但不能简单认为宽泛就什么都可以写而乱抓一气。我们不妨选取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例如学生感受最深的真情方面:母爱、父爱等亲情,同学、伙伴友情,师生情等体现真情实感的材料就容易写。也可围绕生活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多种滋味或其中的一种滋味选材,写出自己的一次磨难后成功,或战胜挫折中真实独特的体验,以抒写自己的成长感悟等。若把视野放宽放大,仔细洞察社会万象、结合经历捕捉感触认识,能列举出更多的写作素材,如人生在世应知恩报恩、生活中待人接物要讲诚信等等。

三、确定文体。

该文题可写成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也可写成叙议结合的散文。具体写作时,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选取的素材、加上自己擅长的文体等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为突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记叙中可兼有抒情议论。

四、要有真情实感。

是否有真情实感,是衡量作文成败的一个重要尺度。本文题是感悟生活类作文,更需要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最好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就蕴含着情感。

【素材或思路导航】

每个人的生活不一样,从而让世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姿态。面对《咀嚼生活的真味》文题,考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来写。内容中心一旦确立,就可调取出自己的素材库资料,精选符合题意的经典素材来写作了。

具体思路上,既可以通过叙述事件来表达生活的“真味”;也可以采撷几个生活片段或截取几个生活场景加以评析,从中感悟体味出生活带给自己的有益启示或生活真谛等。

适合该文题的素材包括名著经典、寓言童话、歌词佳句、名言俗语等,凡能体现该主题的,都可以灵活地进行内容引用、部分化用或格式借用等。

【满分作文点评】

咀嚼生活的真味

济南一考生

有一种力量,无所不能;有一种营养,人人需要,这就是爱。爱是生活的真味,用爱导航人生,将亮丽一生。

有这么一家人,都不是“左撇子”,习惯于右手使筷子吃饭。谁知儿子出生不久就被宣布为右臂残疾,现已三岁。为了小孩子能够不感到自己的缺陷,适应用自己唯一的左手生活,一家人毅然决然地改弦更张,用左手吃饭,并坚持了下来。这是用爱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家人找到了生活的真味,孩子在这个家庭里生活是很幸运的。

记得上周六去舅舅家玩,傍晚时舅舅开车送我回家。舅舅开的车很快,钻小巷子也不减速,这是他的开车风格。车子又拐进一个胡同,走着走着,车却突然慢了下来。我发现车慢的不及人的步行,已有几个人从我们车的两边走过去了,显然把我们的车丢在了后面。一向开车如飞的舅舅怎么这时的车却像蜗牛蠕动了。正想开口问舅舅,他示意我仔细往前看,原来车子的前面,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正在蹒跚前行。显然耳背的老人,并没有留意身后的动静,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缓缓举步,悠然自得。

小巷不宽,但是找个空当,车子还是可以擦身而过的。或许是怕惊扰了老人的悠然,舅舅的车子既没有鸣喇叭,也没有超道,如同老人的影子,随着他的节奏,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无声无息。我心中顿时感到暖暖地,向舅舅竖起了大拇指。数分钟后,老人拐进了一条岔巷,走了。于是,这车一提速,忽的一下,向前驰去,舅舅又恢复了自己的开车风格。这与爱同行的感觉真好,让我再次咀嚼到了生活的真味。

事实上,能让我们尝到生活真味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最美”的身影从未消失过,爱的接力比比皆是。去年7月,“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10楼掉下的2岁女孩;一个月前,“最美老师”张丽莉用自己的双腿保住了学生免遭车轮碾压;6月3日,“最美路人”“托举哥”周冲爬上防盗网,用双手托住卡在4楼阳台花架上的小女孩;6月8日,“最美孕妇”彭伟平,身怀6个月大的双胞胎仍旧勇敢跳进深水中抢救落水儿童……

这些爱的举动无不绽放出缕缕的光芒,让我们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甜美的生活属于你我他。

【点评】

这篇满分作文的突出特点有两个: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一、让宽容成为爱的载体

一个调查组以“你爱自己的学生吗?”为题调查了一部分教师,结果显示,96%的教师表示爱自己的学生。但是,调查组又以“你真切感受到老师们的爱了吗?”为题调查了他们的学生,遗憾的是,只有5.6%的学生回答感受到了教师的爱。教师爱学生不用质疑,但是爱的方式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研究表明,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应该是能够尊重、激励和限制学生的教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尊重、激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的,只有这种爱才能称为“教育爱”。

教育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尊重、激励和限制是教育爱,但它只有以宽容为载体,才能飞得更高,撒播得更远。

例如:班里有个叫小李的孩子,有些小儿多动症的症状,总是坐不住。不是把腿垫在屁股下面坐,就是钻到桌子下面叠手工,有时甚至在课上很随意地喝水、下座位扔垃圾,几乎每节课都要被任课老师点名批评。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别的同学都在做习题,当我走到他的身边时,发现他正在看漫画书。我还没说什么,他就抬头发现了我,出乎意料地是,他主动地把书递到了我的手里,还声音洪亮地说:“老师,我错了,你把我的书没收了吧。”然后又看了看低头写作业的同学们,站起来,凑到我面前,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了句:“老师,记得快点还我啊。”我一下就笑出声来了,觉得他的行为也不是那么“可恶”了,于是微笑着表扬他说:“看来你长大了,做错事懂得认错了,好吧,现在就还给你。那你还在课上看吗?”他喜出望外地连连摇头说:“不看了,肯定不看了。”

下课后,小李很神秘地塞给我一块糖,我很惊讶,不知他为什么要给我糖。这时,他悄悄地,却满面笑容地对我说:“这是我奖励给你的!因为你今天没批评我,还表扬我,你是个好老师,我奖励给你一块糖。”

当教师把更多的宽容给了学生,才能收获更多的来自学生的情感回馈。所以,教师应该记住:无论孩子犯了多大错,也无论你是多么的生气,在你开始批评他们之前,请记住: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但他还是好孩子。

二、让学生立场取代教师立场

现代教育强调要以人为本,教育是为了服务学生的成长,教师是在帮助学生成长,那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摒弃传统地站在教师立场来处理问题的做法,代之以学会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例:学生因为没有穿校服到学校,被值周生做了班级考核扣分记录。回到教室后,情绪低落,趴在书桌上不愿意说话。

以教师立场处理问题的教师知道后,非常生气:你怎么不穿校服就来了?

学生:老师,我昨天把校服洗了?

老师:谁让你洗了?你好像是讲卫生,可全班的脸都让你给我抹黑了。

学生:呜……

同样的事情,以学生立场处理问题的老师看到学生情绪低落,问:怎么了,有什么不高兴的事?

学生:老师,我昨天把校服洗了,今天让值周生扣分了。

老师: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说明原因,这很好。说明你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对这个集体来说真的都很重要。希望今天的事以后不再发生,你能做到吗?

学生:能!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只站在教师的立场处理问题,教育的过程可能就是教师极尽对学生讽刺挖苦之能事,去抽打、撕剥、伤害学生仅有的一点尊严。学生不但不服气,还会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教育的结果也多是不欢而散。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处理问题,教师则往往能够体会学生的难处,给学生更多的期待和宽容,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在问题行为中省思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从错误的事件中获得生命成长的经验。

三、让双重强化取代单纯强化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孩子去完成同样的任务,第一组每人发一个空盒子,完成一项任务,就奖一个弹子;每二组每人发一个装满了弹子的盒子,一项任务失败了,就拿掉一个弹子。结果发现,第二组孩子的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个实验说明:在评价管理中,有时候惩罚比奖励更有效。所以,教师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的量化考评中也不妨尝试“胡萝卜加大棒,一个都不能少”的评价机制。即变传统的单纯以“加法”激励强化为“加减并重”的双重强化机制,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凝聚班级集体意志和团队荣誉感。

如,教师在学期初通过集体讨论,从品德规范、课堂规范、作业规范、学习成绩四方面制定学生素质成长评价量表。每学期每生每项预发红花五朵并统一命名为健康星。当学生有突出表现时,给予红花以示奖励,有违纪违规行为时则通过摘花以示惩罚。此外,健康星的保持可通过许愿(向班集体许愿,请求赦免,通过者可免摘红花一朵)、打工(为班集体做好事、争荣誉等,视贡献大小可获得至多两朵红花)、索要救命草(向小组内其他成员借红花或小组成员向其赠送红花,每周内只允许一次,每次一面)、探险(由薄弱项学科科代表出三道习题,全答对者可获红花一朵)、守仓(每天坚持完成一件事,如跑步、抄写生字单词课文公式定理优秀作文片断等)、和刘翔赛跑(确定赶超目标,超过者可获红花一朵)、服用“还魂丹”(班主任视其一周表现,决定是否给其还魂丹,服一颗还魂丹可增加红花三朵)等方式来进行。每周保持健康星称号的学生,均可参加班主任老师主持的周末梦幻之旅,并有意外惊喜相送。在对学生评价时,该评价方案还以健康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评价,整体方案运行一年,学生的情绪状态、精神状态、学习状态出奇地高昂,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多项评比表彰中均能获奖。

一朵小小的红花,既很好地发挥了它激励表扬的正面作用,又发挥了其过错责罚的负惩罚作用。同时它将量化考核由关注冰冷的分数变为充满温情的期待,能够激发每一个孩子内心做一个好孩子的美好愿望,很好地达到了约束和激励学生的双重目的。

四、让发散思维取代纵向思维

按照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思维,发现学生的问题时总是关注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不断强调后果如何不堪设想,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殊不知,这样的处理方法只关注了学生承认错误的表象,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改正错误。教师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纵向思维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遵循一条最明显的思维路线,即直上直下地思考。然而,还有另外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即横向思维方式,同样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而且教育意图是隐性的。

如,一位小学低年级老师曾因为学生课间饮水秩序混乱而担心孩子们发生烫伤事故苦恼不已。后来她改变纵向思考方式,从银行的“一米线”受到启发,将正在喝水的学生和等待喝水的学生通过“一米线”来进行隔离,并要求学生必须站在饮水机旁边的小脚丫贴图上才可以接水饮用。如此不但很好地解决了问题,也使教师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纯洁可爱。

还有一所学校,教学楼的扶梯是材质较薄的不锈钢管做成,而孩子们在课间活动时却喜欢将扶梯上方的木质表面当成滑梯来玩,一个个排队由上向下滑动,到最后常常摔倒在一楼的栏杆旁边,且多次将不锈钢栏杆踢弯或折断。为此,班主任老师多次批评,抓现行示众,学生们也毫没有改变。后来,老师让学生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建议学校将折弯损坏的钢管做成一个“警示风铃”悬挂在楼梯旁边。如此设计,不但成为学校楼道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而且时刻提醒学生不要再做这样的游戏。教师变纵向思维方式为贴心提醒的横向思维方式,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营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可谓一举两得。

用发散思维的思路尝试用“可以做什么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来取代“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的纵向思维方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思路,当教师用发散的思维方式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才真正能够养成一种反求诸己的工作习惯,促进教师本人的专业能力、专业品质和专业情感的提升。

五、让不一样的方式去达成同样的目的

凡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教师要将一种观点或理念传递给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并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实在的震撼感。笔者认为,班主任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变得入情入理,不妨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辨析、思考、判断中,做出既符合个人意志又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正确行为。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想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人格教育。

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所具备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学生人格教育中所应承担的任务。传授知识是语文教育的任务,构建精神更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先哲们一直在强调要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仅从字面上分析,“品、德”就先于、重于“才、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观点,是“教育本质论”的“问题探讨域”里的一个“典型观点”。这种千古常论的人格教育观在当今社会依然重要。

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沉淀出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品质,比如崇尚“真善美”,提倡“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我们去发现、发掘和发扬。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以教师优良人格的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教师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气质等人格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结果。

在校园环境,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的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时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不是单方面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格、修养等综合素质熔铸成其人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气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最无形且最有力的教育,所谓的“言传身教”即完美地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丰富的学识水平不但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教育氛围。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影响,并受益终身。只有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学识渊博、专业精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崇尚知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尊重,激励学生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高尚的师德,来源于善良和慈爱。爱是师德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善良和慈爱的老师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会因为成绩的高低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歧视某位学生;他们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性格、爱好各有差异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成绩,也关心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仅把教书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毫无杂念地投身其中,并从中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他们以自己的真诚无私地换取学生的真诚无私,他们以自己的纯洁正直去塑造学生的纯洁正直,这样以身作则的师者又何愁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呢?

总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强烈的示范性的体现正是人格魅力的发挥和体现。

二、从课堂教学中鼓舞学生,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

自语言、文字产生后,语文教学随即产生。但近百年来,语文教学更多地偏向于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少注重语言文字的教育作用,我们培养了很多才子,却鲜培养出几多君子。

弗洛姆说:“我们有丰裕的物质,却没有愉快的生活;我们比以前更富有了,然而,我们缺少了自由;我们比以前消费多了,然而,我们更为贫乏空虚……”这便点出了人格上的严重问题。时下,学生正处于性格不稳定、审美观不成熟期,心理状态表现为诸多的矛盾性。这就需要教师发现课文与学生现实感触的共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让学生不仅增知长智、陶冶情操,更启发他们拨云见雾,从前人实践中获取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

语文教材里包容了多少优秀的篇章,涉猎了古今中外历史上仁人志士的事迹、体现了普通人优良人格方面的事例。这些优秀人物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令人钦佩的人格,对学生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从一个既聋又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作家和演说家的坚强足迹,《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由双腿残疾时的苦闷到对人生彻悟的心路历程,《一碗清汤荞麦面》传达出坚定不屈的信念和暖暖的温情等等。这些篇章都可以让学生体味关于爱、关怀、忠诚、正直、宽容等值得效仿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荡学生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心欲望。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过程。通过分析人物性格,讨论人物命运走向历程,从不同的善恶忠奸人物身上区分美丑、明确取舍,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标准,培养学生向善之心,树立学生鞭恶之志。

三、以现实生活实例作为小作文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怎样的文字故事,都抵不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活生生的实例对学生的触动深刻,当今社会是个多元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窗口越来越多,网络、电视里铺天盖地的新闻更是日日捕捉着学生的眼球。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甚至一些成人世界的种种事实都会影响、颠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师者,我们应该不避讳、不粉饰,用一些正反面事例去和学生展开讨论,布置一些小作文练习,让学生用文字理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笔者曾经以“从马加爵事件看同学之间交往”“当见义勇为遭遇误解”等为题,引导学生分辨是非、正视美丑,这些都不失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方式。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营造一种学生主动、活泼、生动的学习局面,是我们多年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苦学的局面并没有一下子改变。现实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对此核心目标的培养却显得捉襟见肘。现实课堂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收效甚微,步履维艰。

进入“虚拟教室”和“现实课堂”整合的实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出现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内容超乎预想的丰富、有效,形成了数万条生成性学习资源。尤其可贵的是,这些学习成果都是学生在主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取得的。

1.虚拟课堂上的多样的变化反映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深入扎实

我们把学生在虚拟课堂的表现概括如下几方面,即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灌水”到“加油”;从一字“顶”到“万言书”;从短促突击到长线思考;从依赖教师到“另起炉灶”;从自说自话到合作争鸣;从有感而发到史论结合;从反思历史到反思学习;从评价学习到评价教学。

2.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得更为自信、自尊、开放

他们在虚拟课堂中学生不断释放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彰显自己的个性,挖掘自己的潜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获得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每个虚拟班级都出现一批学习高手和明星。《英国首创代议制》虚拟班里北京师大附中李依晓同学以长篇连载的方式,以《代议制的那些事》为题,撰写了英国400年政治演变的脉络,字数加起来达两万多字;《春秋战国风云探密》班级里,北京161中的同学在“穿越历史人物”活动中,结合历史故事,揣摩人物心理,撰写了多篇具有历史小说韵味的人物传记……这些同学甚至也拥有自己的一群粉丝。

下面的一组帖子节选,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到学生的相互辩驳与欣赏。

姓名:林汀 昵称:南天庶人

那个孙宜雯,你的几点观点本人看得有些混乱,恕在下冒犯吧…… (彻底扯远了……)

姓名:孙宜雯 昵称:Kamyu

这个我看懂了。写得很有条理,很明白……(崇拜之)而且同意。

姓名:林汀 昵称:南天庶人

多谢夸奖啦~(一脸臭美中)

3.学生在反思学习中表现出机智、情感、理性

北京五中高一李思峤同学在2月7日发帖总结虚拟课堂学习:

我坚持网上学习历史,感到收获很大。一是网上学习有它的自觉性,可以灵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二是网络作为课堂学习的又一学习形式,为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再次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三是通过网络学习,又学习了许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

她在3月1日一个虚拟课堂的回帖当中又谈自己参加网络学习的感受。

首先,网络课堂教会我思考。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阅读课本、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为主,而网络课堂教会我要批判地吸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结合问题不断为自己的观点补充更多具有逻辑关系及说服力的历史事实,以完善我的论述。”

……

这个过程清晰地反映出她学习反思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也自然流露出来。

北京五中高二成棣同学在读帖点评中说:历史中有的不光是刀光剑影与尔虞我诈,历史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读史是为了“述往事,思来者”,从而将人引向幸福。这份精彩的资料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十二月党人,更让人感到他们可贵的先驱精神以及在他们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辉。

这些发自内心的可贵认识不正是历史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吗?

4.学生在历史学习之外表现出的协作、宽容、才情

每个虚拟班级一般都设有版主,他们都是班级学习的骨干,是老师的助手。他们不仅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更重要的是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组织管理中,参与学习设计,保持健康的网络环境等。这些角色让学生获得历史学习以外的体验,也收获意外的成长。

随着虚拟课堂的深入,学生对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有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北京工大附中主持的《明清时代》班级里,学生版主韩帅对学习活动提出了中肯的要求:希望大家多提出问题,而不仅是下载资料;多讨论问题,而不仅是为获得学分。《春秋战国风云探秘》班级里,北京161中学学生版主及佳郑重推出《大周网络学习公约》。这些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验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给教师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甚至开始改变着参与实验的部分教师的思维方式。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扬弃。

1.教学方式转变给教师专业生活带来的变化

(1)教师备课过程:从“知识批发”到“教育零售”;

(2)学习指导方式:从“管教”到“管会”;

(3)学习评价策略:从“歼灭战”到“运动战”;

(4) 班级教学管理方式:从“配给制”到“双向选择”;

(5)课程开发实施: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

教师们开始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开始把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开始注意抓住时机,及时指导,精心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决定者”、“评判者”转为“帮助者”、“指导者”,从“重结果”变为“重过程”。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程主动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带动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促进了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教师跨校合作开发和研讨,已经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专家、教师、学生共同成为课程开发的合作伙伴,一种开放、平等、合作的课程文化开始初现端倪。

2.教学方式转变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1)教师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关键

当前中国高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局面将持续相当长时间。教师和学生首先要适应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因此新课程无法立即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要打破教师被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僵局首先要在教师身上下工夫。

利用网络技术为这种转变开辟了新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首先依赖教师如何在实施新课程中转变教学方式。而转变教学方式首先是转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决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贯穿学习活动始终的协调机制。它包括教师在虚拟课堂开始前撰写课程纲要和导学方案,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并进行方法指导。尤其是教师必须依靠对学习内容的深刻把握,提出学生兴趣与课程目标契合的问题,总之“点火”的任务往往落在老师身上。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心理,既包括在线的学生,也包括不在线的学生,尤其要思考学生帖子潜藏的思维,不断开辟学生释放的途径和窗口。甚至可以说,学生在虚拟课堂上的所有出色表现,几乎都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比如在实体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虚拟课堂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北京五中原高二金秋同学在论题总结中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我对俄罗斯历史有了兴趣。在讨论当中,我的历史思维得到了加强,使我的历史能力有了提高。以前我对日本抱有很大的偏见,总是看不起他们,通过“明治维新”,我改变了这种偏见,并知道了他们强大的原因。这也让我对祖国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同样正是由于教师注重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注重学生的网络道德,才促进学生对灌水行为的抵制,并自发地提出网络学习的纪律要求,甚至制订了完备的网络学习公约。

在实验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在传统实体课堂中勤于钻研、平时课堂气氛活跃,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虚拟课堂里风采依旧,虚拟课堂为之锦上添花。而那些平时不善表达的饱学之师,虚拟课堂则提供了发挥优势的平台,弥补了实体课堂的不足。无论在虚拟课堂还是实体课堂,要持续激发学生潜力,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首先在教师;实现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更要靠教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2)学生是推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中坚力量

当教师开始正视学生的潜力和能量,当教师认真思索学生讨论的问题,当教师占有教材的信息优势逐渐消解,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开始感到囊中羞涩,力不从心了。

北京五中高二钟成同学是班里公认的“历史专家”,他的帖子往往受到普遍关注,令大家信服。他在《》班级里的一个观点:皇帝软弱,我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方面,皇帝性子上的软弱导致了政治思维、逻辑、手腕上的全方位软弱。不久北京五中文科班曾思捷同学发表题目为《当年志如鹤冲天,而今声声慢——记光绪帝》(上、中、下)的长篇文章。这位腼腆的女同学,平时在历史方面也是“默默无闻”,对他的观点提出强烈质疑(发帖节选):我认为,他的手腕确实不够硬,但是,他的性格,绝对一点也不软弱。

通读她的帖子,我不得不承认曾思捷的思维相当敏捷。她说自己从初二就开始收集关于光绪的资料。她在发帖中引用了《清宫二年记》《德宗诗文选》《宫女谈往录》《瀛台泣血记》《清史稿·德宗本纪》等资料,这些资料学生、教师平时很少阅读,甚至有些资料许多学生、教师根本没有听说过。作为教师一时间对两人的争鸣无法作出评判。

学生生成性资源大量出现迫使教师提高对资源的评鉴和选择,逼着教师去查阅资料,逼着教师努力思考,逼着教师去提高自己。

学生对教师的紧逼不仅限于历史学术问题,他们还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建议。例如北京五中高二田添欣同学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主要讨论区”栏目的小小评价:本栏目老师设的论题十分丰富,涉及改革的起因、经过、结果各个方面。但是我感觉论题的内容相对琐碎,一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比较类似或者说有重复,这样发几乎重复的帖子可能会造成论坛上有大量“沉帖”,对于老师同学的阅读造成了很大不便。

就这样,教师开始在学生的“围堵阻截”中“突围”,在突围中寻找自己新的立足点,开辟新的根据地。实验需要教师的创造智慧,现实迫使教师提高学养,迫使教师把对学生的知识优势转变成方法论优势、历史哲学优势,迫使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迫使教师提升专业动力。学生成为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中坚力量。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范文第6篇

网络文学进入文学史,是历史的必然发展。2009年,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多家媒体共同完成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表明,在短短十年中,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远远超越当代文学纸质作品六十年的数量。互联网上拥有中文文学网站数千家,每年诞生20万余部小说,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发展。“网络制造”的类型化小说占据了文学图书总量的近一半,占据畅销书榜的半数以上。据统计,中国已拥有5亿网民,其中有2亿多网民经常性浏览文学网站,各种文体的网络业余作者超过一千万,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超过一百万,网络媒介在中国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型文学载体。网络文学创作者与已有文学体制之间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断增强,安妮宝贝、蔡骏、当年明月、千里烟等作者先后加入中国作协,各地作家协会向“网络”敞开了大门,广东、陕西、浙江等地作协成立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国作协参与主办蔡骏、血红、跳舞、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等网络小说作者的作品研讨会,开办多期“网络作家培训班”,开展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结对子活动,将网络文学创作选题列入扶持范围,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准入网络小说参赛,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修改了评奖条例,将网络小说纳入评奖范围。网络文学在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中国当代文坛长期是主流、精英文学的文坛,几乎没有产生有广泛影响的通俗小说作家。十多年来网络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侠、悬疑推理、军事历史、校园、盗墓、穿越等通俗题材作品的一波波热潮。这是在网络媒体出现后,通俗文学在中国的膨胀式发展。通俗类型小说在网络上繁荣继而对图书及影视市场的占领改写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网络文学汇集了丰富的底层生活体验和民间智慧,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表现空间。如同现代文学报刊的出现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网络冲击了目前已有的由作协、文联及其所主办的纯文学期刊等组成的文学体制。网络让文学的写作真正的多元化,网络文学面向的大众面与纯文学期刊所面向的小众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生长根植于自由的网络精神。

1996年约翰•P•巴洛在《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宣称:“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新世界,人人、处处可以表达他或她的信仰,无论这种信仰是多么古怪,而不再害怕被强制沉默或强制一律。”网络文学自由书写、自由创造、自由想象、自由发表,是新媒体对虚构艺术创造力的解放和激活。其写作注重作品的娱乐功能,不同于构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现代启蒙文学,它在宏观上与时代的主导观念并非相悖,抵抗却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展开。“信息超级高速公路和虚拟现实的技术特性已经够清楚的了,足以引起人们注意到它们促成新的文化形成的潜能。实的质疑和反抗,其中有一种渴望冲出现存体制结构的冲动。”③网络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一种探索的文化,一种自娱自由的文化,“一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文化,具有世界性、开放性、平等性、实时交互性等独特的性质”④,这是现代民主、自由文化的新的生长,它不是来自知识界的启蒙,而是来自民间的自觉和反抗,这是网络文学有无限生机的内在保证。英国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民众并不是被动无助、无分辨能力,因而靠工业巨子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恩赐过活的一群。网络文学的娱乐化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现实的逃避,也包含对于新的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创造。

网络媒介发展了小说的形式,如网络小说结构的变化,篇幅的拉长和内容的混杂,语言的借用与创新,对细节的不厌其烦等。互动小说、多媒体小说、游戏小说、手机小说、超文本小说等小说新形式蕴含着小说艺术发展的新的可能。优秀的网络文学推动了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小说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题材库。网络小说已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据统计,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在改编成影视剧、网络游戏、衍生文化产品方面涉及的资金流可达数十亿元。网络成为未来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进而与民族国家的基本战略目标联系起来。

网络小说在产业化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发展部署也必将推动网络小说的发展。互联网上的网络写作多是业余的,在网络上的写作者也将随着年龄而成长,他们的生活也将因为写作而丰富,写作不能延长他们的生命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因为网络写作的业余性,在艺术上也因其不成熟,网络小说作者更多的是靠生活底子和激情来写作,作品中有丰盈的生活世界和来自个性的精神力量,在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为心灵写作的意义上,网络文学是真正的“生命写作”。

传统文学是网络文学的母体,网络文学是对传统小说的继承和发扬,通俗文学的手法、纯文学的趣味、主流文学的立场、先锋文学的实验意识在不同的网络小说中闪耀着灵光,网络文学并没有脱离传统小说,而是传统文学在新的空间中的生长。对于广大网络文学写作者来说,其写作的创造力如同英国学者米歇尔•德赛都所描述的,他们会用“偷猎”、“盗用”、“偷袭”、“为我所用”等方式创造性地改造已有的文学传统。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面向世界的,它要求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网络文学作者群体是全民性的,它书写的是更广大写作者的精神体验和艺术想象。网络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一种带有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的关联,诡异的想象,戏谑的方式,个体化的时代精神体验在网络文学中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

媒体的发展历史表明,长篇小说只能出现在现代印刷技术和报刊成熟的时代,印刷体制时代产生了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伟大的小说家,与此相应,在新的写作机制和文化空间中,网络小说经典作家、作品将应运而生。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也是一个必然要进入文学史研究的领域。

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

网络文学必然进入文学史,并不意味着自动解决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网络文学入史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充分的认识和讨论。文学史写作的基础是要有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⑤文学史是对一个时段文学创作的提升和总结,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进入文学史,进入文学史的作家都是经过文学批评筛选的作家,只有那些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作家才能得到批评家的关注,才能进入文学史。网络文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大多是非职业化的写作,其写作的起点低,写作的作品通过网络媒介的放大,在读者群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他们的作品可供文学分析的“艺术含量”并不高,很多作者是“玩票”写作,有些作者是昙花一现的写作,有些作者写了很多作品,但并没有多少文学成就可言,如《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作者痞子蔡的写作就是如此。还有些作者是由一部文学作品成名,其后续创作尚未可测,如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写《藏地密码》的何马,都是如此。

还有些作者是在网络上成名,但其后期的写作力图摆脱网络的影响,写作的作品也不再在网络上首发,其写作的网络特色已经淡化了。如安妮宝贝和宁肯,前者是早期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家,曾与李寻欢、宁财神被称作是网络文学的“三驾马车”,安妮宝贝的作品主要发表的途径是实体书的出版,主要走市场销售路线,但其创作的纯文学色彩越来越浓,其文字的思维力度和忧郁色彩愈益浓烈,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有研究者撰文的题目为《安妮宝贝:路为什么越走越宽?》⑥,批评家郜元宝评论安妮宝贝的文章题目为《向坚持“严肃文学”的朋友介绍安妮宝贝———由〈莲花〉说开去》。

⑦宁肯的《蒙面之城》曾自由投稿到几家大型的文学刊物,被拒绝,后来在新浪网上连载,好评如潮。《当代》文学杂志找到宁肯,以头条刊发,并加“编者按”,认为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创作水平已达到了与纯文学比肩的地步。但宁肯后来的创作并没有走网络路线,而是承续80年代先锋小说的路向,追求思想和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探索性,其写作有意识地面向小众读者,其作品《天•藏》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前20强。早期通过网络成名的作家慕容雪村后来的创作的作品网络文学的特色也渐渐地淡化。

2003年,起点中文网的vip收费成功,网络写作者在网上发表作品就可以获得收入,在网站推举、宣传、排行等机制的刺激下,网络们日更新数千字甚或上万字都是家常便饭,这样高密度的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码字”生活,写作者不能及时充电,不能有更多地思考期和犹豫期,没有艺术的沉淀期。在学术界,网络作家常被称为是“网络”,唐家三少、跳舞、血红、我吃西红柿、南派三叔、沧月、天下霸唱等人的作品市场效应很好,但几乎没有批评家评论他们的作品。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为人生”的“启蒙”文学的新传统,而最有网络文学特色的是玄幻、盗墓、YY、穿越、修真等题材的娱乐化小说,这些小说中思想的含量和艺术的含量似乎都很稀薄,禁不起读者的反复阅读,特别是经过一个世纪多世纪的文学史教学传统影响的评论家和研究者,很少会有人把网络类型化小说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这样会是误入歧途。一位批评家在评价玄幻小说的时候认为,“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⑧,这样的评价很明显是带有明显的纯文学趣味的。笔者曾于2009年1月16日00∶00点用google搜索引擎对主要的现代知名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名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所搜到的网页数量看,天下霸唱高于张爱玲,六六、安妮宝贝、当年明月高于王蒙、贾平凹、莫言等文坛名家,但相应的在中国知网中所搜到的学术期刊论文,天下霸唱、六六、树下野狐、玄雨、明晓溪、流潋紫为0,当年明月为2,安妮宝贝为55,而王蒙、贾平凹、莫言等作家的研究文献数都在数百篇,张爱玲有2168篇,鲁迅有15854篇。

我于2006年开始致力于网络文学研究,所写的作家、作品专论式的文章,被很多的学术刊物拒绝。当代批评家也很少有人去用心像研读一个传统作家那样去研读一个网络作家的作品。这里有文学趣味的变化,有研究体系的转变等诸多问题。只有经过了文学批评家所评价过的作家作品,才有可能进入文学史,其文学的价值也只有在众多的批评家的关注下才能逐步得到发掘。因为没有作家论、作品论的支撑,对建构当代的网络文学史成了一个学术难题。它使得当下的文学史教材中,多将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拼贴的板块而存在,其进入文学史的也只能是宏观的总体概览性的章节,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也只能是相对粗略的简单介绍,不可能给网络作家开设专门的章节。网络文学的评论主要是由千万的网友读者完成的,在网络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网络文学评论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而网络文学的读者跟帖评论大多是一种印象式的,带有个人特点的,“往往有很真切的个人性情和才情,属于一种感悟性的人生阅读评论”⑨,评论者的文学素养也不是很高,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的高论,从“读者反映论”的角度看,是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资料。如何利用这些文学资源,有个需要除渣去蔽的过程。

网络文学进入文学史的难度还在于,为网络文学写史的作者,在面对网络文学作品时,需要付诸巨大的精力,要保持高昂饱满的热情去从事这项工作是很不容易的。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字,阅读量是很大的。而阅读只是写作的第一步,因其作品艺术含量的稀薄,注定了网络文学研究是一项广种薄收的工作。文学史写作是文学作品不断经典化的过程,写作文学史是建构文学经典作品运动轨迹的过程。而网络文学的写作是向下的,不是朝着经典化的方向走,而是沿着大众接受的路向上走。在国外,《飘》这样的通俗文学作品也是被严肃作家所瞧不起的,不能进入美国文学史的。这意味着,要勾勒网络文学的发展全貌,要对其发展的艺术线索进行描述,是很难的。网络写作与市场、读者的联系,与通俗文学的联系,比与艺术发展的演进层面的联系更鲜明、更有代表性。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评价会成为一个问题存在,意味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才能很好地评价网络文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所谓有个性的文学史,说到底是有独特文学史理论建树的文学史。”“用一种拼接的形式将其容纳进文学史框架,则不注意整个文学史的思路与框架充满了矛盾与不和谐。我们没有给通俗文学、沦陷区文学(包括日治下的台湾文学)和旧体文学等现象充分的文学史定位和理论探讨,就将其朝原有框架的文学史里塞进去,结果必然造成文学史的逻辑混乱和大杂烩的内涵。”⑩

这意味着网络文学入史是全新的探索,而不仅仅是文学史板块的一个补充延伸。如《现代中国文学通鉴》已有较好的实践尝试,它通过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将现代中国文学分成“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和“消费文化”四大板块,将网络文学看作是“新潮文化”和“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使“网络文学”与电影、电视剧、古典诗词等一同融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有机整体之中。

网络文学入史的难度和尴尬还在于网络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问题。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来自多方的质疑?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媒介,网络上写作与纸上的写作并无二样,如果“网络文学”是一个伪概念,网络文学研究也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网络文学”是个实际存在的概念,如何区分网络文学与非网络文学?除了首发的媒介不一样,代表网络文学的是以悬疑、盗墓、玄幻、穿越、修真为题材的幻想式作品吗?如果是,那么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对传统小说的发展在哪里?网络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哪些艺术上的东西,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网络文学进入文学史的难度还在于网络作家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早期成名的第一代网络作家,现在也不过近不惑之年。这些写作者成熟的作品还没有出现,但他们的创作成名作往往就是其代表作,他们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和传统的作家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和影视、图书市场之间、作协体制之间也比传统作家复杂得多。这些问题常常遮蔽在媒体批评的“唱盛”或“唱衰”简单的对立评价之中,网络文学入史,既期待着更多成熟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的历史时机,也需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网络文学入史的意义

网络文学入史是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必然任务,对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说,及时地对新出现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对有价值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跟踪、评论,使之经典化,探讨其文学史地位,有其重要的意义。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曾探讨研究现存作家的问题与意义,对于研究网络文学颇有启发意义。“反对研究现存作家的人只有一个理由,即研究者无法预示现存作家毕生的著作,因为他的创作生涯尚未结束,而且他以后的著作可能为他早期的著作提出解释。可是,这一不利的因素,只限于尚在发展前进的现存作家;但是我们能够认识现存作家的环境、时代,有机会与他们结识并讨论,或者至少可以与他们通讯,这些优越性大大压倒那一点不利的因素。”网络作家多是70后、80后、90后作家,他们的创作正处于成长之中,非常期待有批评家对他们的创作展开评论和交流。作为感同深受的当代研究者,和网络写作者一样,享用着网络文明的成果,网络写作者的文化创作背景、文化资源吸收,所面对的文化难题,与批评者之间的沟通并无障碍,而这种交流,也是有利于网络文学的繁荣和进步的。研究网络文学,对于大多数从纯文学领域转换到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其实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其知识的转换,对通俗文学作品的阅读,网络上阅读习惯的改变,参与网络写作的实践活动,都意味着研究方式的改变。在评价的知识、价值体系上要更新,对作品要有新的洞察力,要有能力和网络作家展开深入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以纯文学的标准去贬低网络文学。

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的,但历史写作是思想的产物,不同的思想体系造就不同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此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思想,“史学的任务在于表明事情何以发生,在于表明一件事情怎样导致另一件事情。”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版图,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走向,丰富、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力。对这样的历史进程,当代文学史必然是要记录和书写的。这也是当代文学研究必然要面对的任务。而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资料保存的不稳定性、可删除性,也加大了这项工作的意义重要性。“人不仅生活在一个各种‘事实’的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一个各种‘思想’的世界里;因此,如果为一个社会所接受的各种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理论改变了,那么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性质也就随之而改变。同样,一个人的思想理论改变了,他和世界的关系也就改变了。”网络文学改变的是文学的发表机制。改变了文学的生态环境,也必将改变文学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将面临的不只是简单的文学史领域的扩大化的问题,而是对文学观念的根本性调整,文学作品的评价体系也将因此而改变。也许,网络文学和纯文学之间的分级化态势将更加明朗,其相互融合的程度也将大大提高。

网络文学入史的问题,其意义大于少数民族文学、台港文学、古典诗词入史的意义,其意义不仅仅是文学史领域不断增容的问题,而是关系整个当代文学体系变化的大事。“什么是文学史家的史识?我的理解中,就是文学史家有能力解读史料文本,有能力创造出新的理论假设来解释文学现象,推动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和原有文学史理论的提高。”在文学研究领域,古典文学积淀甚于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又甚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活力正在于其当代性,即其开放的视野。这种不断延展的当代性,使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总是比别的学科震荡更大,新的学术体系建构更具有多种可能性。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写作的发表机制,扩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扩大了写作的群体阵容。文学的大众化问题因为新媒介的出现而出现新的局面,通俗的、幻想的文学大放异彩。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市场机制与文学之间的火热关系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风生水起,感性解放的身体写作,颠覆崇高的“低化”写作,传统通俗小说叙事的波澜曲折,底层生活的生动体验,机制的制造,它意味着“A•马尔罗想象中的博物馆”式的文学史的产生,意味着文学多元化的历史运动将以具体的形态建构起新的理论构架。在谈到五四白话文学的时候,认为中国文学有“死”的文学和“活”的文学的区别。韩愈、柳宗元、许衡、姚燧、虞集、欧阳玄、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方苞、姚鼐、恽敬、张惠言、、吴汝纶等人的文学是“死的文学”,而用白话写作的《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醒世姻缘》、《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海上花列传》,“三言”“二拍”的短篇小说,以及《擘破玉》、《打枣竿》、《挂枝儿》等小曲子是“活”的文学。瑏瑥的观点有些绝对,但对于我们认识网络文学不无启发。网络文学的生气来自对多元文学叙事的宽容,一种粗糙的但有生活力度的写照,一种小说阅读机制的重新获得。小说对生活的模仿,既是历史现实的,也是想象的,还是夸张的。网络历史小说不做严格的历史考证,按照内心的期待去想象。

对比那些“僵尸般”的“精英”小说,网络小说无疑是“活的文学”。网络文学充满了对传统文学体系的解构和颠覆。德里达认为文学是一种无所不写的建制,解构来自文学内部,不是外部的,是对主流中心规范的必然反抗。这种写作的梦想,在中国网络时代开始慢慢变成现实。自己解构自己是文学发展自身的特性,使文学得以丰富性的发展,网络为文学的这种内在的发展机制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学评奖中,有很多的中国当代批评家的身影,他们参与作品的审读、评价,给作品写评语,为写作者颁奖,促进了网络文学的艺术发展。随着网络写作者的日渐成熟,为网络文学作者写评论的作家、作品越来越多,这将为网络文学入史提供更好的基础。

作为成长的网络作家,在获得了很好的读者市场效应的时候,他们的创作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市场机制的推动,个人人生阅历的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的沉淀,都将让他们的写作获得更广阔的精神天地。网络文学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草创期,其写作的门槛也将为前期的写作者所垫高,那些没有写作根基的网络大神必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陨落,只有那些不断坚持写作,勇于挑战自我,有更好的写作天赋写作者才能建构起丰富的网络文学世界。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网络文学必将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家,更多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这将为网络文学入史提供了直接的基础。网络文学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其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所面临的问题的放大。比如文学大众化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以降,这是中国文学的方向性问题,受西方文学影响的“现代派”文学虽有其历史发展的合理性,中国的历史现实又决定着呼唤“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作品的必然要求,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规范,这种文学规范与政治化的要求相结合,影响了文学的丰富性发展。

80年代以来的“文学回归”运动,先锋文学的崛起与衰落,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纯文学”的边缘化在市场经济时代语境中开始日益突出,文学市场机制开始出现,娱乐化文学开始粉墨登场,文学大众化问题面临着新的历史语境。网络文学的出现及其繁盛,不过是这一文学内在脉络的延续,新的媒体通过技术手段使文学普及覆盖读者,大众化的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学”。再如感性解放的问题,中国新文学以来,是一个个体体验与感性感官越来越受到尊重的时代,文学通过感性解放释放革命的力比多,文学以身体解放为艺术变革鸣锣开道,网络文学以解构宏大叙事,驱动感性解放建构一个俗化与神化混杂的文学世界。再如雅、俗融合的问题,如何融合,如何在普及文学的同时提升读者的审美感知力,网络文学的经验和现状值得深入探讨。再如文化产业的问题,面对“文化超市”

的当代文学发展现实,市场经济的手段如何介入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市场价值如何兼顾,网络文学在影视改编、游戏改编、衍生文化产品等方面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当代文学的发展出现新的历史机遇,也对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文学史是通过文学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考察来研究文学发展规律,也是一个时代人文精神的流布与发扬的见证,文学史研究是需要摆脱单纯的审美而进入对社会历史变动、政治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人文精神演变的综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