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秋阅读

春秋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春秋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秋阅读范文第1篇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称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而且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析争霸战争的实质和结果,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教法建议:

关于"春秋五霸"。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并引导学生回答出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为什么要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呢?从而导入新课。

关于"齐桓公称霸"。建议教师首先从诸侯争霸的背景讲起,出示有关西、东周的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兵力、财力、物力等对比图。使学生通过对比明白,此时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已经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这成为诸侯争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诸侯纷起,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历史上称?quot;春秋五霸"。在讲到齐桓公称霸的条件和活动时,建议教师提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个诸侯国的国王,为了成为霸主,你会如何做呢?然后在学生答案中,找到相关内容,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白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雄厚的实力、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进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会盟是称霸的标志。

关于"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战争的后果为基点,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总结的方式。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历史现象到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在学生看对照表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二、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春秋阅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吕氏春秋》被动句;施事者;受事者;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H1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1.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古汉语学界对被动句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关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学者们多倾向从它的发展演变、典型的标志和类型、结构形式、语义关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也有些学者以对某一部著作中的被动句式研究为基础,以进一步展开对古汉语被动句式的整体认识和深层次的思考。而关于其中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特别是被动句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有鉴于此,本文想以研究《吕氏春秋》这部典籍的被动句式为重点,并试着结合现代汉语被动句,来阐述和分析被动句由古至今的发展演变情况,希望以此来更进一步加深对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认识。

2.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

2.1被动句的类型

目前在学术界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有关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划分的观点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所谓形式被动句,指的是有明确结构标志的被动句,通常是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或特殊的结构形式来予以标志被动的形式①。如“于”字句、“见”字句等。而意念被动句,是指没有使用任何特殊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里的“挫”和“削”都是被挫败和被削弱的意思,但只有被动的意思,并没有被动句的结构标志。

2.2比较分析被动句的特点

顾名思义,被动句是和主动句相对而言的,两者都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来说的。在主动句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是动作的发出者和实施者。相反,在被动句中,其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是受事。而同样是被动句式,在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中,也可看出古代汉语被动句自身所具有的某些特点。

3.《吕氏春秋》被动句的特点

在《吕氏春秋》中,意念式的被动句最多,一般都是动词本身就带有被动的意义。其次是“于”字式,用“于”来引出主动者,有时也用“乎”来代替“于”。再次是“见”字式,一般是“见”字后面直接加谓语动词来表示被动。最后是“为”字式和“被”字式用的相对较少。下面就列举出《吕氏春秋》这本书中被动句的主要例句来对古汉语被动句式进行详尽的分析。

3.1“见”字式(共6例)

在“见”字式的被动句中,“见”被看作是助动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带有被动的意味。但“见”字本身不能引出施动者,所以有时也用“见……于……”的形式,由介词“于”来引出主动者。举例如下:

(1)文学虽博,犹不见听。(《孟秋纪・荡兵》)

――引用的文献典籍虽然广博,仍然不被人听取采纳。

在“犹不见听”这个句子中,从语法角度看,“见”放在了谓语动词“听”的前面,同时又有否定性副词“不”来修饰“见”,这更可明了“见”是一个助动词,再从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分析可知,若按主动句式来理解句子意思,会发现句子缺少主语,所以由此可断定该句子是被动句,又因为这里的“见”是个助动词,所以“见”带有被动的意思,可译为“被”。在此句中,主动者和被动者均未出现,而通过联系上下文可知,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是前半句所提到的“文学”,主动者则是句中隐含的主语,指广泛意义上的人们。

(2)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季冬纪・士节》)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

在这个句子中,“见”仍然是一个助动词,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的含义,并由介词“于”引出主动者。主动者和被动者均在句中出现,使人一看就能对“见”字式被动句的结构一目了然。“见+及物动词+施事”也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

3.2“被”字句

在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中,人们用的最多的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就是“被+施事+动词”,显然这里的“被”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介词,但其发展过程又是极其漫长的。在先秦时期,即在《吕氏春秋》成书的年代,“被”多是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的,读作“pi”,而“被”字用来表示被动的用法,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两汉时期使用较多,六朝以后,渐趋成熟。在《吕氏春秋》这本书中,“被”是作为动词出现的。有这样一个例句: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先识览・去宥》)

在这个句子中,“被”是一个动词,穿戴的意思,它和“披”是古今字的关系。可见在先秦时期,用“被”来表示被动的句子几乎是不存在的。“被”作为动词,除了有穿戴的意思外,还有一个更为常见的意思,即遭受、蒙受。如《汉书・赵充国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身被二十余创”,这里的“被”就是遭受的意思。

3.3几个特殊的被动句式分析

(1)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孟夏纪・劝学》)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这个句子乍一看,“匡”像是被介词“于”引进来的施动者,但仔细推敲才知,“匡”是一个地点名词,“于匡”在句中作地点状语,旨在说明孔子被囚禁的地点所在,它和我们所讲的“于”字式被动句虽然结构相似,但其实并不是,而是谓语动词“畏”本身带有被动的意思,属于意念式被动句。

(2)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慎行论・慎行》)

――使太子建出亡,连尹奢被杀,掩蔽国君的耳目。

这个句子乍一看,像是主动句,但若将其理解为主动句,就颠倒了主谓关系,只有理解了句中各个动词的用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联系上下文,就动词“杀”来说,“太子建”并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其实主动者并未出现,而“太子建”和“连尹奢”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它们分别是动词“亡”、“杀”所指涉的对象。所以,这里的“杀”带有被动的意思,属于意念式被动句。

4.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吕氏春秋》这本书的被动句式可谓是集中反映了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先秦时期的被动句同两汉乃至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的异同之处。了解了《吕氏春秋》中被动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汉语被动句,使我们在阅读其他古代文献典籍时能够减少障碍,做到文通句顺

参考文献:

[1]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许维.《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张爱卿.从变换分析看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发展演变[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4).

春秋阅读范文第3篇

上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下联: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联: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杆一寸钩

下联: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上联:两表酬三顾

下联:一对足千秋

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

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至,内多一个春秋

上联:删繁就简三秋树

下联:领异标新二月花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上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下联: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上联:水冷金寒,火神庙,大兴土木,一舟二橹,三人遥过四通桥

下联:南腔北调,中军官,什么东西,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

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下联: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上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童子看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上联:课演六爻,内卦三爻,外卦三爻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下联:棒长八尺,随身四尺,离身四尺,尺蛇人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上联: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下联: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下联: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上联: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下联: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春秋阅读范文第4篇

如果从时代背景上看的话,春秋处在一个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的年代。但其在形式上还维系着周王室的统治。各诸侯国的力量虽然逐渐强大,也出现了春秋五霸。但表面上,人们依然依从周礼。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外交场合,人们在表达上依然遵王命、讲王权。所以在这一时期行人演说时需要达到的目的往往与实际的演说内容存在些许矛盾,主要表现在他们需要将自己的诉求以合乎礼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使这并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遵从周礼这一点可以从《左传》中看出。宣公三年,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从这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因为遵守礼法而在表达上显得委婉曲折。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势力的进一步增强,周王室力量进一步衰退,社会开始了重大的变革。富国强兵,通过战争保存自己或者称霸成了各国的主要诉求。这一时期的文学,由于受到社会影响。已经不再遵从礼法,在追求实用的时代背景下,战国的策士应运而生,他们不再受到奴隶制礼法信义的思想束缚,用自己滔滔不绝的口才,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各诸侯国间游说奔走。所谓的君臣之义,朋友之信在实用主义面前都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在《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本来是游说秦王实行连横之术。不被秦王采纳于是发愤苦读后游说赵王行合纵之术,终得成功。苏秦本就不是秦国人,后来又投奔赵王,可见他心中根本没有君臣之礼,而将成功作为行动的标尺。他信奉的是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他发奋进学的目的是需要“人主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另外,他的父母与妻嫂也是这样的态度,当苏秦游说秦王不成时落魄归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由此看出重实用,轻礼法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风气,这成为春战国与秋时期的重要区别。

另外,在人物的塑造上,两个时期的风格也很不同。由于《左传》是一部编年史,而《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所以首先在体例上,由于《左传》是按时间描写单独的事件,所以不能将同一人物不同时期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看,所以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单独的故事中都不那么清晰,略显单薄。但是《战国策》就可以将人物的生平顺序叙述下来,更易了解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心理变化等,人物的形象也必然更加丰满。

春秋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声训体例 术语 无标志声训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58-02

注释材料的研究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注释的体例,一个是注释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告诉我们,在研究注释材料时,我们不能忽视对注释体例的研究,注释体例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作者的语言观和社会观。张舜徽先生认为“古人著述不言例,而例自散见于全书之中,后人籀绎遗编,多为之方以穷得其例,信能执简驭繁,持类统杂。既以考明昔贤著述之体,亦可启示后人治学之方,故释例之作,为不可缓”。

我国大规模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而其重点大都集中在儒家经典方面。《吕氏春秋》高诱注首开注释子书的先河,而《吕氏春秋》高诱注(以下简称高注)又是高诱注释作品中最为成熟的一部。高诱曾经师从大儒卢植,那么高注是否会继承前代注经的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子书注释中?作为第一部子书注释作品,其注释体例又会对以后子书的注释产生怎样的影响?

声训,即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解被释词。高诱音注材料较为丰富,注音体式灵活多样。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研究《吕氏春秋》高注的声训:1.“读为”“读曰”“读如”“读若”等式的声训;2.特殊譬况术语;3.无标志的声训。

一、“读为”“读曰”“读如、A音B”等形式的声训体例

(一)数据统计

1.A读如B式

《吕氏春秋》高注中此类音注形式的材料共29例,大约占高注全部音注材料的35%。

2.A读曰B式

《吕氏春秋》高注中此类音注形式的材料共21例,大约占高注中音注材料的25%。

3.A读B式

《吕氏春秋》高注中此类音注形式的材料共13例,大约占高注中音注材料的16%。

4.A音B式

《吕氏春秋》高注中此类音注形式的材料共9例,大约占高注中音注材料的10%。

5.其他诸式

A读若B式。《吕氏春秋》音注材料属于此式者仅1例。

A读为B式。《吕氏春秋》音注材料属于此式者仅1例。

A读近B式。《吕氏春秋》高诱音注材料属于此式者3例。

A音曰B式。《吕氏春秋》高诱音注材料属于此式者仅1例。

A,读××同式。《吕氏春秋》高诱音注材料属于此式者仅1例。

A与B音同式。《吕氏春秋》高诱音注材料属于此式者仅1例。

A读似B式。《吕氏春秋》高诱音注材料属于此式者4例。

通过上面的统计数据可见,高注音注术语较多,并且颇不一致。在这些术语中,高诱使用“A读如B式”频率最高;其次是“A读曰B式”;再次是“A读B式”;“A读若B式”“A读为B式”“A读近B式”“A音曰B式”“A,读××同式”“A与B音同式”这些音注形式都只使用一次。可见,高诱在选择音注术语时,并未统一使用原则。

下面我们将通过高注与同时代及不同时代注释材料的横向及纵向的对比,全方位解读高注声训体例对于前代的继承及后世影响。

我们选择汉代最有代表性儒学训诂大师郑玄的《礼记》郑玄注及《毛诗》郑注的声训术语进行对比,同时参考东汉赵歧《孟子注疏》、东汉王逸《楚辞章句》。通过这种比较,我们不仅可见看到高诱使用训诂术语与其他训诂学家的不同,同时也可以看到同时代有代表性注释作品因体例不同而产生的声训体例的变化。

唐杨倞注《荀子》、宋陆佃注《鹖冠子》都是有代表性的注释子书的作品,通过对比其与高注《吕氏春秋》的声训体例,并辅以比对《孔子家语》《水经注》《穆天子传》。通过这种纵向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吕氏春秋》高注对后代子书注释的影响。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在高注中使用频率仅为一次的“读为”却在郑玄注中使用频率较高。高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读曰”和“读如”在郑玄注中也被使用,而其他高注中使用的音注术语在其他注释文献中很少被使用(除“音”外)。

(二)下对高注及其他注释中均被使用的术语“读如”“读曰”“读为”“读”“音”详尽分析

1.“读如”

“读如”是汉代训诂学家在音注声训材料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术语。《吕氏春秋》高注中“读如”这个术语的作用主要有三:

(1)标识读音:当需要标注的字不是常用字时,高诱选用与被注字读音相同并且在社会上广泛常用的字来注音。这种标注只是表明读音,而被注音字与注音字之间没有任何音义上的联系。如《吕氏春秋·孟春纪》“蛰虫始振”高注:“蛰,读如《诗·文王之什》蛰伏之虫乘阳,始振动苏生也。”

(2)标识通假:在这种情况下,被注字与注音字之间是通用或假借的关系,其作用在于表明通假。《音律》“修法饬刑”注:“饬,读如敕。饬正刑法,所以行法也。”

(3)改读:一字有数义数音,义不同者,或音读不同。高诱以“读如”表明其在具体语音环境中的读音。《至忠》“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注:“怒,读如‘强弩’之弩。”

《毛传》郑玄注、《礼记》郑玄注等注释材料中,“读如”仅标音,使用目的单一,与高注不同。

2.“读曰”

高诱使用“读曰”与“读如”在表意上基本没有差别,“读曰”也可以用来表明读音、标识通假、表明其他不同读音。《礼记》《毛传》均只表通假。

3.“读为”

《礼记》《毛传》《荀子》中有大量用例,只有《荀子》中有一例拟音,其余均只表通假,其使用目的单一。“读为”在高注《吕氏春秋》中仅见一例,也表通假。在高注《淮南子》中也仅见两例,而其中《俶真》“设于无垓坫之字”注:“垓坫,垠堮也坫,读为筦氏有反坫之坫”此例以本字作音,并不是改字通假。可见,高注中的“读为”并不遵守“读为”只表通假的规律。

4.“读”

使用“读”与“读如”“读曰”目的无别。

5.“音”

其使用目的在于标音与明通假。《穆天子传》中用例较多与其使用目的相同。

对于“读如”“读若”与“读为”“读曰”等训诂术语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起到的作用是否相同?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种观点。段玉裁、郭在贻、王力等先生认为这几个术语在使用起来是有所差别的:“读为”“读曰”这两个训诂术语应该是使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读若”“读如”这两个训诂术语一般使用仅是标音。而洪诚等先生则认为在实际训诂术语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并不存在如此严格的界定和使用规则。

通过以上的资料分析,如果仅就高注的训诂术语使用情况来看,“读如”“读曰”并无严格区分,可见高诱在选择这些注释术语的时候并未遵循某些特定的规则。如此看来,一定要给这些术语划定一个使用界限的结论就值得探讨和商榷了。但如果我们通过其他注释材料的统计数据来分析,郑玄的注释术语的选择和使用有大体遵循了如上的原则,所以我们又可以认为这种术语分工使用的意见大体上又可以成立。可见,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更加让人信服的答案需要更大规模语料的研究与考察,仅就某个个案来研究而对整个注释历史下某种结论是有失偏颇的,这也是我们研究语言材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特殊譬况术语

缓气言。《吕·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高注:“闀,斗也。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虽然在《吕氏春秋》注中仅见一例,但在《淮南子》注中可见“急气言”4例,“急舌言”1例;“急察言”1例;“缓气言”3例,“笼口言”2例,“闭口言”1例。下面各举一例,急气言:《淮·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高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急舌言:《淮·说林训》:“牛车绝轔。”高注:“轔,读近蔺,急舌言之乃得也。”急察言:《淮·氾论训》:“相戏以刃者太祖拊其肘。”高注:“拊,挤也。读近萁,急察言之。”缓气言:《淮·修务训》:“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谓之駤。”高注:“駤,读似质,缓气言之者,在舌头乃得。”闭口言:《淮·俶真训》:“夫牛蹏之涔无尺之鲤。”高注:“涔,读延秳曷问,急气闭口言也。”笼口言:《淮·本经训》:“愚夫/妇皆有流连之心。”高注:“/,读近貯益之月主戆,笼口言之也。”

经过统计发现:《吕氏春秋》高诱注中“某,读近某”“某,读似某”的形式都在少数。而为数极少的“某,读近(读似)某”形式的用例中,有一半以上带有“急气言”、“缓气言”等。因此,平山久雄认为:“高诱注‘A读B’‘A音B’‘A读如B’‘A读曰B’的B与A完全同音,而‘A读近(似) B’的B正如字面所示,与A是近似发音。首先举出近似发音,然后说明如何修正该音才能正确发出A音,包含‘急气言’‘缓气言’的短句正是规定这种修正方法的。”而这些术语在其他典籍中均未见到。可见,高诱作注时十分重视音读,他在注音时对语音做了当时水平上较为精细的分析。

三、无标志声训

我们习惯将没有使用特殊术语来标识的声训统称为无标志的声训。无标志的声训无法从使用术语上加以特殊辨别,只能从被释词和训释词的语音关系上加以判断。在判断无标志声训时,一定要以注释者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为判断依据。高诱时居东汉,是声训发展最盛时代。本文按声同韵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声近韵近四个部分将其声训材料进行归类。声纽韵部主要依据王力上古声纽三十二,韵部三十及其相关的声韵理论。

在高注中声同韵同(同音),共17例;声同韵近(双声),共78例;声近韵同(叠韵)53例;声近韵近(音近)11例。通过这些材料,有助于我们研究古汉语同源词以及构拟上古的声韵部。

在研究注释材料时发现郑玄注中有大量以“某之言某”式的声训,在《荀子》注中也可见“之言”6例、《鹖冠子》注中“之言”7例。一般认为它是以声通义。从被注解词与注解词之间的语音关系考察,它可以表示同音、双声、叠韵、音近等。高注在表这些语音关系时,却选择了无标志方式,一方面它更加简洁,但它同时也增加了阅读者的判断难度。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诱声训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注音注术语较多,形式多样,在使用上并无严格区分。郑玄、杨倞等在使用音注术语上标准比较统一;第二,高诱注释时非常看重音读,并以自己的分析方法做了相对精细的标注;第三,高诱的无标志声训材料有助于我们研究古汉语同源词及构拟上古声韵部。

【参考文献】

[1]张舜徽.郑学丛著·郑氏注经释例.齐鲁书社,1984年.

[2]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冯浩菲.中国训诂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春秋阅读范文第6篇

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⑧。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智伯(?―前453)即荀瑶,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领主。于公元前475年成为晋国执政后,欲消灭同列卿位的赵、魏、韩三家并取代晋国。后来魏、韩与赵氏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智氏就此衰落。 ②重(zhòn):深,此处指欲望深重。厌:满足。 ③相亲:相互团结。 ④将:想要,打算。 ⑤姑:暂时。 ⑥释:放弃。 ⑦质:箭靶,目标。 ⑧自亡:自取灭亡。

【译文】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宣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国肯定恐慌;他的欲望深重,无法得到满足,天下(其他的国家)必定恐惧害怕。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而轻敌,邻国必定害怕而相互团结,用团结一致的军队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会长了。《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时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时先给予他。’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而且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谋取智伯,却独独让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宣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

(智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两族在城外反戈一击,赵氏一族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知识链接】

三家分晋,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晋国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国君势力衰落,实权由一些大夫掌控。这些大夫相互攻打、吞并,最后剩下韩、赵、魏、智四家,其中智氏力量最为强大。智伯野心膨胀,常向邻国索地。韩、魏两家出于种种考虑同意割地,赵氏予以拒绝,于是智伯便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围攻赵氏的晋阳城。久攻不下,智伯命人将城旁的晋水改道,企图冲毁晋阳城。城内百姓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赵氏派出谋士与韩、魏两家商议反抗。于是,韩、魏倒戈,三家顺势灭掉智氏。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三家又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

【阅读与思考】

1.智伯本是晋国卿大夫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为什么最终会被韩、赵、魏三家所灭?

春秋阅读范文第7篇

春秋2008年仍然盈利2100万元。能够逆市飚升。其中有怎样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许多人都说中国民航业“国进民退”,民营航空的冬天来了,然而春秋航空的执着与坚忍,给业界为民营航空进行集体判定产生很大障碍,春秋案例的解剖,有着怎么样的标本意义?

中国民航业,在2009年走入了全行业困境,王正华怎么样看待生存环境发生的大变化。周围众多的民营航空陷入困境――鹰联航空已被收编,奥凯航空曾被停飞,东星航空进入破产;国有航空巨额亏损,政府部门巨额注资,各大航空联合涨价,处于风暴眼中的他有藿怎样的感慨和思考?

春秋的廉价模式不断受到业界的质疑,甚至很多人都在怀疑春秋国旅在填补春秋航空的亏损,那么春秋的廉价航空究竟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持续盈利是真实还是谎言?

从云端来到现实,我坐在了王正华的面前。他的办公室在上海虹桥机场正对面租来的一栋小楼里,室内整洁而简单。套着干净白布的长条沙发。已经陪伴了他18年,当年买时花了100块钱。这个年营业额60亿元的集团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只有12平方米,甚至不如大部分农村的村长办公室。

在接近三个小时的采访中,王正华没有热情激昂的演讲,也没有兜兜转转的推托;他声音低沉、语速缓慢,很多时候你会怀疑他陷入了自己的沉思;当你试图提醒、引导、打断的时候,他又以清晰的思路来继续他的陈述。他不时从手头的记录本上援引出监管部门领导的讲话来解读政策。而眉头的深锁分明显示出他更多的焦躁与不安。

王正华的底牌

2008年,相比其他民营航空的悲惨境地,春秋航空的日子表面看来似乎不错,更多的飞机、更多的航班,以及在集体困境中宝贵的盈利。

但事实上春秋航空也并不好过,仅2100万元的盈利,其中主要部分还是来自政府退还的2000余万元的下半年民航建设基金。王正华与春秋的坚守,已经很悲壮了。

王华感慨“一切像一场梦”,2005年的盛况犹在眼前。春秋航空、鹰联航空、奥凯航空以至次年的东星航空相继起飞,中国的天空中,开始出现民营航空的身影。这一年,民航运营对民营企业开放,曾经被称为民营航空元年。而短短四年之内,民营航空由集体狂欢,到集体谢幕,仓促得如同一场闹剧。民营航空作为激活市场竞争的鲶鱼力量,仿佛正在被遗弃。

一时之间,中国民航业“国进民退”的言论喧嚣直上。然而,在王正华看来,将2009年民营航空的集体挫败,归结为政策上的“国进民退”,是不客观的,毕竟更多的动荡与不安还发生在国有航空之间。天文数字的巨额亏损、合并重组的流言蜚语、惊慌失措的联合涨价,都在表明国有航空面临了更大的危机。

经济危机使航空需求持续低迷,全服务航空公司也进人廉价的队伍,蓝海不再。与低迷的需求相矛盾的是,中国也已迎来了飞机数量快速增长的高峰期。飞机采购,一直扮演中国与欧美国家平衡外贸、政治压轴的角色,这也是政府采购的一般特点。然而,飞机需求较大的时候采购,到飞机制造出来交付使用,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现在是中国航空市场最为艰难的时候,正好迎来飞机供应最为旺盛的时期。

王正华说:“市场需求没有翻番,甚至有所萎靡,而飞机数量却翻番了。”

事实上,无论是国有航空的亏损,还是民营航空的黯淡,都源于由经济危机引发的整个行业危机,和中国航空业的反市场因素共同作用。所不同的是,国有航空的亏损可以由政府来埋单,民营航空的生死只能交给市场,只能取决于自己抵抗风险的能力,

而春秋航空,之所以能够在2008年哀鸿遍野的中国民航业挺立,是因为王正华拥有两张坚实的底牌。

廉价航空的信仰

东星航空董事长兰世立曾经说王正华是“中国廉价航空滚地雷的人”,王正华后来觉得是有那么点意思。然而,“滚地雷的人”还在滚地雷,而兰世立的东星航空,却更早地陨落。东星航空的破产让王正华唏嘘不已:“其实东星航空应该可以做好,只是资金链先断了。”

事实上,在东星航空收到中航集团收购要求之前,春秋航空也曾经拒绝过收购。“2005年新加坡航空的一个副总裁每个月到我公司一次,他说春秋航空注册资本是8000万元,我给你4个亿,用你现在的团队。”虽然2005年的春秋航空,只有一架飞机在天上飞,但出于对廉价航空的信仰,王正华还是拒绝了这笔买卖,

这种信仰源自王正华多年以来对廉价航空的研究与尝试。1995年,王正华拜访过全世界所有出色的廉价航空公司,而从1997年开始,春秋国旅以旅游包机的形式包过中国几乎所有航空公司的飞机。他对于旅游包机的盈利价值和廉价航空的发展趋势,毫不怀疑。在严格控制春秋航空的充裕现金流与低负债率的同时,王正华更热衷于逆势增长。在国内外航空公司减员、缩小规模的情况下,春秋航空从去年的9架飞机在短短3个月内发展到现在的13架飞机。“我们还在规划,在获得政府批准的前提下,和空客公司商量订30N50架飞机的大订单,”

差异化生存

持中国民航业“国进民退”论的人还忽略了民营航空公司之间的个体差异。事实上,春秋航空不只与国有航空公司们存在商业模式的差异,而且与东星航空二者之间,从最开始的业务理念与经营理念也都不同,这也决定了各自的命运,

东星集团业务同时涉及旅游、房地产、交通公路、航空、电信等多个行业,各子公司相互担保贷款,形成糊涂账,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而春秋航空则在从事20多年旅行社的基础上。只拓展了航空业务,投资更为专一,对行业了解也更加深入。

从经营理念上,春秋航空和东星航空也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春秋认为,旅游是奢侈消费,只有消费者有了多余的钱才会出行。而航空是必要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乘坐飞机变成消费者的必要出行选择之一。所以春秋把旅行社业务定位高端,而航空公司则选择做成廉价航空模式,但东星的经营理念却完全相反,把其航空定位到高端。部分机票价格比国有大型航空公司还高,同时为了让旅客舒服,还采取了把飞机座位改少等举动。但由于航空业是非常烧钱的行业,长期的巨额投入让其资金链吃紧,反而在旅游方面,东星经常推出超低价格。

回过头来,探讨中国民航业到底是“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其实已经成为一个伪命题。中国民航业是无数个由完全垄断走向逐步开放的行业中的一个,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既没有将民营航空收归国有的普遍性意向,也没

有将国有航空集体私有化的可能。“国退民进”只是民航业逐步开放的一个假象,而“国进民退”则是众多仓皇进入、没有抗风险能力民营航空集体瘫痪而给人们产生的一种错觉。

未来的中国民航业,谁能在这个舞台上越走越远,谁能在这个领域越做越强,只能取决于各自的商业模式、成本控制、资源整合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2009年民营航空的集体衰败,只是一次行业衰退对企业的风险检阅,

旅游与航空的合力

王正华与他的春秋集团,是中国行业监管体制下比较另类的企业样本。一家企业所涉及的旅游与民航两种业务分属不同的行业,需要接受两种风格迥异而又充满矛盾的体系监管。

这两个行业,一个过度分散过于混乱,一个过度集中过于规范:而春秋集团,在分散的旅游做到了全国第一,在集中的航空排在了所有国有航空之后。在不同的监管部门与竞争对手之间,寻找平衡本就艰难,因此王正华紊乱与灼伤的体验更频繁、更茫然、更无奈。

中国有2万多家旅行社,然而真正能够主导行业格局的大企业,至今尚未出现。春秋国旅的业务做到了全国第一,然而在行政监管与小、散、差、弱的旅行社群体围攻之下,也只能屡被打击。在行政手段的监管体系下,每一次大规模的整顿。受到打击的并不是那些不规范的小旅行社,而是像春秋国旅这样的大社。

最典型的是2006年,海南的旅游市场整顿进行得如火如荼,通知了某月某日要严查价格。不知名的小旅行社闻风而逃,而春秋国旅之类的大旅行社则被放在了众目睽睽之下。而且大旅行社也很难临时掉头,旅游团很早就在销售,飞机包机早已预定,然而早就销售的票又实在与新的价格调控体系有冲突。于是,春秋国旅的飞机抵达海南,游客刚下飞机,便被一帮人包围起来查价格。甚至很多小旅行社也自告奋勇,以义务劳动的名义加入旅游协会,参与对春秋国旅的围攻。时至今日,王正华谈起来仍大呼:“悲哀!”

后来,王正华给海南省省长卫留成写信,表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应以大企业为主导,因为大企业更为规范,如果这个行业始终由小、散、差、乱的企业群体搅动,肯定会更乱。卫留成很快在信中批示了“应支持大企业”,甚至促成了海南省旅游部门与春秋国旅的合作。

采访过程中,王正华谈起旅游行业提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的旅游行业,政府多用行政手段,而很少用市场方式,这样管理的结果,就是这个市场变得更加混乱。”他认为,包括刚刚的新《旅行社条例》,政府出台的文件初衷是好的,但也存在行政监管的迹象,旅游产品的价格标准和服务水平等,更多的应该交给市场来调节,而不是一刀切地进行详尽界定。

在旅游行业,王正华呼唤市场秩序:而在航空行业,王正华期待市场松绑。

相比谈起旅游,王正华对于航空行业监管部门与政策的意见,要含蓄得多。然而言谈之中,那种民营出身清晰的孤独与无奈,仍不时流露。

“北京?我天天都在想飞,也是最应该飞的。”当问起春秋航空为什么没有开通北京航班,王正华无奈地说,“没有批。不能飞。马上高速铁路就来了,由北京中心到上海中心5个小时的车程,票价600元。我和有关人士说,民航能抗争的只有廉价航空,因为两个小时的航行,廉价可以卖到400~500元。其他航空公司想要与高铁抗争,也要按廉价航空的模式。”

虽然春秋航空的飞机与航线越来越多,仍然有很多早就想飞、仍不能飞的地方。

作为领先者,旅游行业政策无差别地干扰与干预,使王正华苦不堪言,只想做一个期待秩序的安分者:而作为追随者,航空行业政策偏向性地溺爱与保护。使王正华哑口无言,只能做一个激活竞争的创新者。

在左右摇摆的政策中,笼罩在中国企业家头上的焦躁不安和愤怒不平,很容易引导企业与企业家自身走向政府和行业的对立面。改革三十年的企业史,基本是一部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在政策中颠沛流离、在迷失中寻寻觅觅的过程,敲敲打打中,秩序才初露端倪。企业家是否能够端正心态,找到一种把控自我的规律,甚至推动秩序的建立与成熟,尤为关键。

“我们的航班每飞到一个城市,我都要派总经理到同行的当地公司那里去拜访,报告一下:‘我们的飞机飞到这里来了,我们的细分市场是自掏腰包的。公务客人一般也不坐我们的飞机。我们是去抢火车卧铺的客人。’从感情上讲,这么做同行能接受一点,毕竟礼多人不怪嘛!”

“在春秋,旅游为航空带来客源,而航空增强了旅游的竞争力。”王正华的旅游与航空。显然不是两个平行的事业,虽然两个行业带给王正华不同的动荡与不安,但也形成了一种竞争对手不容忽视的合力。

成本偏执狂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曾经说过:“航空公司要把票价降下来了,旅客就会多起来。乘飞机能不能像乘公车那样,拎个包站着乘机,不要托运行李,不供应餐食。连水也不供应的便捷航空?”聊到这个话题,王正华显得特别兴奋,他告诉记者,自己对于“站着坐的飞机”非常感兴趣,为此还曾经专门和空客公司联系过。说到兴奋处,王正华还站起来,向记者演示“站着坐”的姿势,并十分认真地探讨这种座位的舒适度。王正华表示,虽然航空史上没有先例,但是只要能批准,他是非常想尝试“站着坐”的飞机,毕竟这种飞机又可以增加40%的乘客,而价格也可以再减少40%~50%。

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另外一位企业家朋友,他惊讶无比大呼王正华疯了。而在我眼里,年过花甲的王正华,丝毫不掩饰对于任何新事物的激动与兴趣,即使想法并不成熟,也不会埋藏心底。或许,正是这样性格简单的人,在推动着这个世界的变革。

国内第一的春秋国旅,“第一”的风光背后,其实并不洒脱。毛利率仅为1.5%,已经使春秋国旅团队焦头烂额、左右摇摆的政策。更使春秋国旅的发展步履维艰。涉足民航业,则意味着进入一个资金密集、回报低和周期长的陌生游戏,更何况民航业还存在一个“航空公司做得再好也要亏损3~5年”的所谓业内规律。

王正华在考察了德国途易等公司以后,坚信民航业与旅游业的密切关联,而面对亏损规律的压力。他更坚信已经从美国西南航空找到了破解之道。

2005年7月18日至2006年年底,尽管春秋航空大多数时间只有一架空客A320飞机,仍然实现了1000万元的盈利。而至2007年。春秋航空已经实现了年度盈利近8000万元的业绩。

在采访过程中,本刊记者最为关注的、王正华最为骄傲的,就是春秋航空的低成本之道。所谓的低成本,很多业内人士也并不理解,民航业80%的成本是固定的:飞机涉及飞行安全不能省:航油每小时消耗3吨也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飞机的维修、保养、航材都很难省下来:而春秋航空为了能将人才从其他航空公司挖过来,人力成本往往更高,否则人家也不愿意过来。因此,很多人觉得春秋航空所谓的低成本是骗人的。

王正华自豪地向本刊介绍,春秋航空定位廉价航空,有个“三两”诀窍――“两高、两低、两单”。

“两高”是指高客座率和高飞机利用率。20世纪90年代,全服务类型的航空公司习惯于75%左右的客座率,在机票折扣不大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维持较高的利润率。而春秋航空自运营之初,便维持95%以上的客座率。在王正华看来,飞机的座位空着,起飞之前当然有销售价值,飞机一起飞,这些空位的价值就变成了零,为什么不在起飞前将位子以较低的价格卖给想乘飞机的人呢?因此,春秋航空不断以较低价格提升客座率,即使预订第二天的机票,只要春秋的航班有座位,也可以享受较低折扣。更何况99元、199元、299元甚至1元的机票,本身就是一个极强的宣传渠道。

高飞机利用率则以每一架飞机每天在天上飞的时间来计算。目前全服务类型航空公司的飞机利用率在10个小时左右,而春秋航空通过规划点对点的航线结构、高密度地编排航班,使飞机利用率达到11个小时,比其他航空公司多一个小时左右,这还是在上海机场起落架紧张、机场繁忙的客观条件制约下的水平,实际上还有提升空间。

“两低”则是低营销费用和低管理费用。王正华认为两个小时的飞行过程,吃饭不会是太重要的事,也吃不好,因此春秋航空并不提供免费的食品与饮料,仅有的一瓶330毫升的矿泉水,也在计划中的删减之列;而没有送餐、送饮料的服务内容,则平均为春秋航空每次航班节省两名空乘人员的人力成本,空保与空乘完全可以岗位合并;而机票的电话预定、网络直销与自有渠道销售,则更节省了较大的成本,

“两单”指单一机型和单一舱位。飞机的管理要求非常严格,会开飞机不代表可以开任何型号的飞机:哪怕是空乘人员,每一种新的机型也都要重新考航;飞行员、机务工程师等更是如此;而航材的配备,每一种机型都不一样,每种类型的飞机预备几个亿的航材,都是常有之事,不同机型的同时运营是对成本的巨大考验。目前春秋航空有13架飞机投入运营,而无论是租赁的前12架,还是购买的第13架,机型统一都是空客A320,航材的配备成本低,飞行员与空乘人员跳上任意一架飞机,都能起飞。单一舱位则更能体现春秋航空的廉价航空特色。常规航空公司飞机上的头等舱、商务舱座位,你在春秋航空的飞机上永远看不见。通过改装,春秋将原本156个座位的A320,改成了紧凑的180座,加上客座率的差异,可以实现比传统航空公司飞机多近50%的座位,即使票价比传统航空公司便宜30%,仍然能维持比别人更高的利润。

春秋航空的成本控制,已经达到匪夷所思的境界,大到新旧飞机维护、保养、油耗等成本的差异,小到一瓶水、一本杂志甚至一张纸会给公司带来的长期整体油耗成本,都计算得极为精明。

乘飞机的人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飞机中活动项目有限更能聚焦阅读,飞机上精准发行成本较低,都决定着航空杂志无论是为乘客提供附加服务,还是增加收入来源,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此,国内的航空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有自己的航空杂志,而唯独春秋航空例外。王正华告诉记者,春秋航空也曾经做过航空杂志,但是每本杂志半公斤,每次航班180本杂志,最后折算到全年,发现光是杂志增加的油耗成本,就已价值不菲,因此取消了。

春秋航空的成本观念不仅体现在飞机上,王正华丝毫不介意抠门公司的形象渗透到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而对于自己,更是苛刻得要命。

有一次王正华去伦敦,从机场乘坐出租车到住处竟然花了150英镑,令他心疼不已。此后,受邀去英国航空访问的时候。他选择了只需要花费5英镑的地铁作为交通工具。无奈地铁并不能直接到达英国航空的总部,铁了心不坐出租车的王正华等人通过沟通后才得以搭乘上英国航空的班车,谈及此事,英国航空CEO对这位廉价航空公司的同行肃然起敬,计划1个小时结束的会谈整整进行了3个小时。

春秋航空的成本观,体现在从业务到管理、从集体到个体的各个方面,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成本近乎苛刻的偏执,才使一家没有官方资源、没有政策后盾、没有行业基础的草根航空公司,成长到今天。

100亿元注资带来的困境

经历过数年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的航空公司在2008年经历巨大考验。年报显示,中国国航2008年巨亏超过90亿元,东方航空净亏损近140亿元,南方航空亏损也达48亿元。放眼全球,中国这三家航空公司近300亿元的亏损额,约占全球航空公司2008年亏损额的48%。全球经济危机、航运需求低迷、航油成本高企以及燃油套期保值交易失利,成为各大航空公司巨亏的重要原因。

“现在亏得多。以前人家赚得也多!”提及三大国有航空公司的巨亏,王正华丝毫没有表现出高兴和庆幸。2007年,春秋航空盈利近8000万元,利润率6%:而2008年更多的飞机、更多的航线才实现2100万元盈利,利润率尚不足1%。

政府注资的担忧

为了帮助国有航空摆脱亏损困境,政府曾在2008年底分别向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注资70亿元和30亿元,而最新消息透露政府有意再对东方航空追加20亿元的注资。

国有航空的老板是政府,它们有困难了政府追加注资,本来也算合理。然而,在王正华看来:“这是不适当的方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行情不好的时候,大家都饿着,甚至有人饿死了,你还能酒肉欢畅,这不是要人命吗?

当然也会有人说,民航注资事件体现了政府在解决行业难题的时候,由市场方式到行政手段的倒退,在三大航空公司之间,注资的依据也是亏得越多、注资越多。而让王正华无奈的却是注资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中国有句老话叫‘救急不救穷’,企业都会有困难,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以市场方式解决。而‘救穷’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大困难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损伤内在的动力,而且很容易破坏市场竞争环境。”

显然,王正华有关竞争环境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民航业环境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愈发恶劣,而国内的航空公司竞争也开始加剧。三大国有航空的国际航班大幅减少,飞机改飞国内,以低成本、廉价航空的票价来参与国内市场的争夺。

“春秋航空走的是廉价航空的路线,采取的是差异化的细分市场竞争策略,本来与全服务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客户群,现在这100亿元一进来。全乱了!”王正华认为这

种注资方式,对于国内航空市场的成熟、增强竞争力、优化民航运营结构,十分不利。

市场化手段的呼吁

王正华认为,政府直接注资,“还不如用这100亿元来补贴国际航线。”

在国际航空市场,中美、中欧之间互通航线,双方都有一定比例的航班量控制。由于国内航空公司在管理、服务及成本控制上与老牌的国外航空公司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航班比例开始逐年下降,对方的航班数远远不够,希望能提高比例,而中国的航班数尚未用完。

“为什么不能用这100亿元扶植国际航线呢?假设飞欧洲一个航班补贴30万元,飞美洲一个航班补贴50万元,用补贴强化国际市场,而且既可量化,也公平公正。”事实上,春秋航空现在并没有开通国际航班,但是他认为这种市场方式比行政手段要科学,即使自己补贴不到钱也高兴,“每个公司都必须在自己内部多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中国,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心理对话,并不一定畅达愉悦。而往往荆棘丛生,荆棘间的偶尔沟通,楚楚扎人。许多煎熬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汇集成一种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凉。

迷茫2009

无论如何,作为民营航空中最后的力量,春秋航空仍在前行。

2009年,春秋航空还会有很多的突破,更多的城市。更多的航线,甚至国际航线也将在年内开通港澳地区,未来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考虑之列。

有着太多的无奈,但是不影响业界将春秋航空比喻为“未来中国的西南航空”。然而,展望这一年,王正华的脸上分明还有更多的凝重:“2009年。我不是很看好。”飞机数量增长的高峰期、政府不适当的注资,已经从某种层面改变了这个市场原有的秩序。而经济局势的持续低迷,已经使春秋航空2009年内赴香港上市的计划继续延迟。

王正华守望着虹桥机场上空的蓝天,那是春秋航空翱翔的地方,那里满是希望,又似乎有些无奈。

记者整理采访笔记的时候,发现自己在采访的过程中,曾在笔记本上写了两行字:

春秋阅读范文第8篇

对寓言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传记类、游记类文本大同小异。除了准确理解文言知识之外,还要把握寓意,弄清楚故事内涵及弦外之音。

一、整体浏览,宏观把握。寓言类文言文一般故事性较强,可读性也比较强,理解上难度不会太大。面对文本,应该首先通览全篇,了解故事内容。要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把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一一勾画出来,然后再把它们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进行仔细推敲,确定如何解释。

二、字字落实,准确释义。从微观上对文中出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精确归类,弄清楚它们在语境中的准确含义或用法。比如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特殊句式等。对于特殊句式,要尤为关注定语后置、省略句等较为生僻的句式,全面疏通阅读中的语言障碍,准确理解文本内容,为提炼概括信息、深层理解寓意做好充分准备。

三、挖掘寓意,辨明观点。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浅显,但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常常把深刻的哲理蕴涵在短小的故事当中。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故事内容,难免会对寓意有所曲解,这就需要读者用心去阅读。俗话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只有脱掉这层外衣,才能领略到寓言的魅力所在。寓意是寓言的灵魂,是深层次,高品位的。我们在理解寓意时,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本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领悟寓言所蕴涵的道理。寓言从结构上看,一般可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阅读寓言务必重视教训(议论性文字),它们往往是揭示寓意的精华所在。

四、结合文本,筛选信息。经过以上三步,考生从宏观和微观上基本把握了文本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时,可以依据命题设计,在原文中筛选有效信息,准确作答。提炼概括信息进而准确作答的思维流程是:筛选信息(找出文本和题目中相关对应的信息点)比对信息(比较文本信息点与考题对应选项信息点的异同)判断正误(凡是选项中的信息与文本信息不一致或无对应信息点的,一般都为错误选项,其余为正确选项)。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毛颖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视,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视八世孙,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曰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节选自《毛颖传》)

【注】《毛颖传》用拟人手法为毛笔立传。“毛”指兔毛,“颖”指笔尖,“毛颖”即毛笔头,所以把它用做毛笔的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 次:驻扎

B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记:记住

C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见:被

D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称:适合,称心

2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毛颖得到重用的一组是( )

①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②曰见亲宠任事 ③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下及国人,无不爱重 ④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 ⑤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⑥独颖与执烛者常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大将蒙恬率军围捕了毛氏一族,后来将毛颖进献给秦始皇。秦始皇令封他毛颖城。从此,毛颖一天比一天受到秦始皇的重用。

B在秦朝,上到秦始皇及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没有不喜欢毛颖的。但毛颖并不是对任何人都喜欢,并不是对谁都乐意去帮助。

C毛颖与陈玄、陶泓、褚先生的关系非常好,他们互相帮助,形影不离,甚至皇上召见毛颖时,其他三人也总是一同前往。

D《春秋》这部书被孔子删订成功,但毛颖这一族却被孔子抛弃了,没有写进《春秋》。韩愈认为这不是毛颖的罪过,对孔子略有不满。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译文:

(2)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译文:

(3)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译文:

参考答案:

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黑塞

爱比知识更能让我们体认事物。――翁贝托・埃科

1B(B项中的“记”应解释为“记忆力”)

2C(第①句是写毛颖被进献给皇帝,第⑤句写皇帝不再任用毛颖,应排除掉,故答案为C)

3D(“毛颖这一族却被孔子抛弃了,没有写进《春秋》”错,原文是说孔子停止写《春秋》。)

4(1)又善于随人的意,正直、邪恶、委婉、巧妙、拙朴的,全都随人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