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句分类

诗句分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诗句分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句分类范文第1篇

一、蓄势待发,积累学习打好基础

(一)课外阅读先积累

课外阅读可以说是语文知识的宝库,也是学习古诗运用最好的阵地,也是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1.教师荐读。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把平时自己看到的有引用古诗句或以古诗句为题的课外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推荐时要注意时机:对学生已渎过的诗句,可以及时推荐;对尚未教过的诗句,可以先存放一下,待到教时,再作推荐。也可以根据课外文章中引用的诗句,来决定选教古诗的内容,对教材没有选入的大纲推荐篇目就要作补充教学。

2.学生荐读。为加强学生引用古诗句的能力,要求学生把平时看到的课外读物中有古诗引用的句子,要及时通过口头交流、书面张贴等多种形式反馈给全班同学,达到“一人读,全班受益”的目的。

(二)归类积累巧运用

在教学诗句时,可运用归类联系的方法,将许多相关同类诗句联系到一起。如,可以按事物分类,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都是诗人笔下常出现的意象。所以,我常这样问孩子:“看到花,可以联想到哪些古诗句?”于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落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四季之花轻而易举地被孩子说了个遍。此外,自然景物中的“青山绿数”、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动物类的“牛羊虫鱼”都可归类积累,积累的过程即提升、运用的过程。

二、潜移默化,巧设阶梯迁移训练

(一)设置阶梯,理解运用诗句

诗词中常常蕴涵深刻的哲理,而学生却难以直接把生活中需要表达的道理与诗句的含义结合起来,于是,在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如何用好这些富有哲理的诗句。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之间巧设阶梯,让学生领悟它的用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古诗《竹石》中的名句,诗人用来赞颂竹子,但现在一般喻作在困境中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物。怎么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呢?我们设计了一个填空形式的拓展练习:______要___________,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学生先从古诗表面的意思填:竹子要生存,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接下来有学生开始拓展范围的填空:水滴要击穿石头,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适时总结:无论谁要达到奋斗的目标,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这样坡度的语言训练中,明白诗句的广义,为学生运用诗句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调动诗词储备

1.用文字创设情境。用文字创设情境是最直接、最易行的方法,在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运用诗句的能力,我常常尝试用口头和简单文字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练习。例如:为了让孩子能运用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我用文字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这句诗来。”孩子们几乎都是将这句诗脱口而出,如此以来,更是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孩子们对于诗句的运用。

2.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达到更加生动的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融情入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创设下运用古诗文的方式产生了浓厚的热情,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这就是支持本次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搭好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桥梁,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

三、厚积薄发,灵活运用好古诗词

(一)在作文中运用

古诗是古人写的,现代尽管已使用白话文,但引用一些古诗句作现代文的标题或插入其中,会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且文章显得更有“品味”。下面是两段学生的日记,成功地运用了古诗,甚至是改写了古诗。

最近我身上的“懒虫”又开始作祟,咬着笔秆子,脑子就是懒得转,真想痛快的出去玩一圈呀。“少壮不努力”,恐怕要“老大徒伤悲”了。还是管好这些“懒虫”,“今日作业今日毕”吧。

记得四年级的习作训练中曾有一次以《幸福是什么》的习作训练。由于我一直提倡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曾出现了这样一段让我惊喜的比喻: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前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喜悦。

(二)在口语交际中运用

诗句分类范文第2篇

究其缘由,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或值得商榷之处:1、研究内容方面,重外在形式,轻视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研究。2、教学方法方面,重领会背诵,轻视分析归纳。3、教学视野方面,重就诗论诗,轻视同类题材作品的相互比较。谭献说得好“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但要让学生恰如其分地认识诗歌内容,了解和掌握其艺术表现手法,没有简便易行的欣赏方法是不可能的。朱光潜先生也说过“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意境分析法”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正是以此为基本方法,试图补就以上不足的。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爱憎不应该是盲目的,只是觉得好或不好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探究它何以好与何以不好。

一、“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

“意境分析法”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是一种立足于对诗歌题材特点的清醒认识,以分析诗句句式和用词特点为基础,借助所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意象、形象等诗歌要素,通过句与句之间内在的结构联系,来分析、归纳和领会具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并最终辅以一定的复习巩固手段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或欣赏方法。

恩格斯在评论文艺作品的时候,首先着眼于内容,着眼于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和作品的思想倾向。“意境分析法”有别于传统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欣赏理论,正是把古典诗歌的基本内容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具体的研究对象有:属于诗句范畴的句式与和用词,属于表现方法范畴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古典诗歌特有的一些表现形式,属于古今之外诗歌共有的意象和形象等要素,属于结构范畴的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诗歌教学与欣赏终极目标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意境分析法”教学与欣赏模式的基本课堂组织方式,是以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言之有据、层次明晰的诗歌结构分析与整合归纳,并适当向学生倾斜,充分照顾学生的理解和领会能力的师生互学互动形式。在长期持之以恒的教学实际中,可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认知交融,于潜移默化中完成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领会和理解,同时逐步接受“意境分析法”模式的方法体系。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开素质教育的倒车,而是在起步阶段由老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步入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的殿堂,同时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高提供学法积累。“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对诗歌的分析并不是无原则的肢解,而是与整合归纳相配套的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层次清晰的认知过程。其基本目的,立足于丰富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欣赏的方法与模式,力争促进其多样化发展,采取化繁为简、还抽象为具体的方法,解除人为附加在中国古典诗歌上的无形隔膜,使其如白话文一样通俗可感。

二、“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的方法体系

“意境分析法”教学与欣赏模式立足于对各类诗歌内在特性的全新认识,建立有完整的教学与欣赏的方法体系,主要内容可以基本概括为“分析——整合归纳——再分析——再整合归纳”的多次循环过程。

对中国古典诗歌内在特性的重新认识,源自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新分类。我们依据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和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诗作中的使用情况,以及某种表达方式所处的主导地位,将主流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写景诗和咏物诗五大类,并根据不同的题材特点,教学更深一层的二次分类。“意境分析法”教学与欣赏模式借助于对作品的全新分类,试图将题材特点和表达方式作为分析诗歌写法特点的主要凭借物,进一步为归纳主题思想服务。

“分析”是整个教学与欣赏模式的基础,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分析单个诗句的句式和用词特点,以及存在于各个诗句中意象的独特含义,同时判定整首诗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古典诗歌所特有的表现形式,来认定诗歌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表达方式,并分析这种表达方式所表达的基本诗句内容。“整合归纳”是“分析”阶段的继续,也是诗歌内容欣赏的基本结束。在对诗句各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与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关系,对诗歌意境进行整体性把握,从而完成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认定。

诗句分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品,还因为诗歌对学生有陶冶情操、培养语感等重要作用,更是国为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对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分析多于品读,理性压制感性,结果偏离了诗歌选进教材的初衷,也远离了诗歌本来的美学价值,导致学生对诗歌失去兴趣,以致于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步入了尴尬境地。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诗歌教学进行过长期探索,经反复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在此处分享,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 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写作背景,诗歌也如此。很多诗歌写作背景往往是诗人经历的一些情感变化,或悲壮宏伟,或凄婉缠绵。这种情感变化经历又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这些背景挖掘出来,作为课程教学导入内容,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简要谈谈曹操其人其事。由于民间对曹操常有议论,学生大多也知晓曹操,有的甚至是熟悉。当老师提及曹操之事时,必然很有兴趣。不过,关于曹操的事很多,不可能一一详说,主要的精力还应放在与创作《观沧海》有关的故事上。像这样以创作背景故事入手,学生对要学的诗词必然兴趣倍增。

二、 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诗词中最能显现诗词全部情感价值和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是诗词之关键,也是鉴赏诗词的入口。抓住“诗眼”展开赏析,能很快把握诗之内涵与情感。比如杜甫的《春望》,全诗紧紧围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来写,这两句集中突显全诗的情感主旨,写出了“恨”的原因在于“别”,而别的原因在于“时”。人的感伤移情到物,所以就有了“花溅泪”和“鸟惊心”。总体上看,这两句中最为关键的字就是“时”与“别”,此两字就可算是全诗的诗眼。抓住这两字引申理解,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全诗的情感,进而理解全诗意义。

三、 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优秀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要旨,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内涵只有在读中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读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但为避免读得乏味,最好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独立读、轮流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都应据实际而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设备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音乐的伴随而激发学生对情绪,形成对理解诗歌有利的情绪氛围。比如,在学习《关雎》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配《梁祝》这首乐曲,乐曲中展现的悠悠爱情意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入情入境,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歌意义。

四、 多首诗歌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在鉴赏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一首诗歌,没有对比,理解上容易狭隘。有相类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印象,拓展其联想的空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拓展思维,才能从更深的程度上品味出诗歌的意蕴,锻炼诗歌的品鉴能力。比如,学习《乡愁》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其中的乡愁含义后,可以列举一些写愁的诗句来进行对比,让他们理解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愁,以及各位诗人写愁的不同技法。比如李清照“只恐双溪般舟,载小动许多愁”这一诗句,表现的是诗人的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的也是愁。两个人的诗句都讲愁,他们的讲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学生不难体会到,李清照所写的“愁”有重量,给人以沉重感;李白的愁则有长度,让人感觉到绵绵不绝。两个诗人都讲愁,但认知方式不同,着力表现的角度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诗句。这种认识,没有对比,学生就不可能切实体会到的。再将这样的诗句与所学的《乡愁》进行对比,学生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自古以来,写愁的诗句很多,在此不妨再举一些:如唐代常飞月《咏谈容娘》:“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愁。”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辛弃疾《菩萨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这些诗句大多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愁或有体积、或有数量、或有颜色、或有外形。通过这些诗句的对比分析,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使联想的范围得以扩大,对诗歌会有更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有效地将关涉同一概念的诗句在记忆中聚合在一起,并融会理解,使诗歌品鉴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尽量以背景故事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中从“诗眼”入手,全面把握诗歌情感,以朗读促进理解,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领略诗之意境之美。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还可将表达相同情感主题的诗句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品味,在对比中获得对诗词的理解升华。

参考文献:

[1]周世鸿.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生活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0.

诗句分类范文第4篇

1.科学协作

2010年12月,一幅由5亿名Facebook好友所在位置构成的图解浮出水面。这幅图为研究分析师奥利弗・拜切斯纳提供了灵感,他随后便绘制了这幅可视化国际合作图解。它展现了2005~2009年国际科学界之间的合作。每一条弧线代表不同城市的科学家展开的一次合作。有关合作的信息来自于相关数据库收录的研究论文、著作和期刊。从图上看,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科学家合作最为紧密。

2.科学期刊家谱

1817-2010年,科学期刊共刊登了大约3900万篇研究论文。为了用图解的形式描绘这种“研究大爆炸”,技术分析师穆哈默德・艾萨蒂根据数据库收录的信息,绘制出科学期刊图解。他希望用这种方式呈现科学期刊的“家谱”,让人们了解特定科学领域的兴衰。

3.生命树

这张图展现了76425种得到确认的物种构成的一棵“生命树”一。地球上存在的物种估计可达到500万至1亿种,生命树展示的物种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图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生命树”计划,这项计划旨在为地球生物谱系建档。

4.维基百科与国际十进制分类法

在这幅图片中,维基百科的公共分类与国际十进制分类法(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学术分类结构上的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5.互联网雏形

比利时科幻家保罗・奥特莱特(1868-1944年)被喻为互联网先驱。很久以前,他便构想了一个用于传播知识的网络。为了能够在还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创造一个与互联网类似的学习环境,奥特莱特设计了一个单人工作站,抽屉内摆满参考书、缩微胶片和书目卡。桌子上摆放着能够触手可及的无线电、电视和照相设备。

6.建筑内容元数据

为了更方便地查找欧洲的所有建筑数据,一群用户创建了“分类树”,名为“欧洲建筑内容元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分类树”搜索建筑词汇,查找相关网站。

7.标准的世界

在收集自己需要的数据过程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标准至关重要,但被广泛使用的标准却超过1 00种,给选择带来难度。为了让如何以及何时使用特定的元数据标准可视化,美国科学家绘制了这幅图解。

8.与《圣经》有关的数据

利用定制的Java程序,信息科学家尽可能多地从《圣经》中获取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绘制了这幅图片,展现了《圣经》各章节中的诗句,诗句用彩色弧线代表,条线则代表章节。

9.航空旅行30年

这组图片展示了航空公司的客机30年来在北半球的飞行路线。

10.科幻作品发展史

诗句分类范文第5篇

一、 直接默写型

1. (2012・江苏省连云港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 (2012・江苏省宿迁市)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 理解默写型

3. (2012・江苏省盐城市)王之涣《凉州词》中包含物候现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2・北京市)《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迁移默写型

5. (2012・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国古典诗词中写到“柳”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你积累的名句(上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2・山东省日照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以景写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有此妙。

四、 运用默写型

7. (2012・江苏省徐州市)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推己及人、为人着想的道德情怀,因此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8. (2012・江苏省盐城市)身处顺境,我们不妨用《〈孟子〉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见卓识来警醒自己。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对于记诵默写题,中考试卷的评分准则里往往有这么一条:“每句1分,错、漏、添、别一字,则该句不得分。”这就启示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认真背诵,准确记忆,工整书写。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给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背诵不能偷懒。对于考试大纲中划定的背诵范围,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全部背完,特别是名家名作名句,要做到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诗、词、曲中的句子常考,这一点同学们都知道;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也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经常涉及的内容,但有的同学却不够重视。例如“典题诊断”中的第4题和第8题,就分别出自文言文《岳阳楼记》和《〈孟子〉二章》。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对于《马说》《陋室铭》《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出师表》等文言文,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学会分类比较。古诗词里,有一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写法各异,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学会收集和分类整理,在比较中将它们区分开来。

第三,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对于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和运用默写型这三种题型,一定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第四,养成“验算”的习惯。记诵默写题并不难,不少考生也确实会背,但为什么总有人得不到满分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粗心大意。要改正这个毛病,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验算”,即把答案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多字、少字、错别字。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诗经・秦风》)

2. 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在求学的道路上,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请用《论语》中的句子回答)

(以上两题选自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3. 宠辱偕忘,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4. 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以上两题选自2012年上海市中考卷)

5. (2012・江苏省苏州市)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6. (2012・江苏省镇江市)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

诗句分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女性服装美;化妆美;唐诗;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94-01

一、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美出现在唐诗中的背景

唐朝的时代特点及其文化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唐代女性服装特点以及唐代女性化妆特点。大唐王朝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可谓国强民富。加上大唐王朝统治者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和外族发展关系,通西域,和相邻的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在文化交流上也日趋频繁,促使大唐文化空前繁荣起来。同时,还积极吸收外国文化的精髓,使唐朝文明更加博大精深。唐朝文化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唐朝的女性服装设计和化妆美设计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特征,冲破了过去那种”非礼勿视、非礼勿用“的传统思想,表现出女性自由开放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唐代女性的着装主要是上身着“襦”和“衫”,下身束“裙”。“襦”和“裙”都讲究色彩的艳丽以及款式的多样化,在总体上体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特点。“襦”和“衫”在设计风格上特别突出表现女性的身体美,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当时流行的“露胸装”,“粉胸半掩疑晴雪”的诗句正是它生动的写照。在化妆美的追求上,唐代女性的着力点主要放在面部,从发型设计到面部脂粉的运用,风格上喜欢浓墨重彩,王建的《宫词》中有“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的诗句,充分表现了这种特点,这与服装的艳丽特点也形成了和谐和统一。唐诗作为当时的主流文学样式,大量地描写了唐代女性的服装和化妆美,说明唐代女性的服装和化妆美已经融入了整个社会文化中,构建起一种审美理想,得到了广大文化人的认可和推崇。

二、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美在唐诗中的具体表现

(一)唐诗中的女性服装美

唐代女性的服装美在唐诗中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它的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服装材料的“薄”和“透”,服装设计上的“露”以及颜色装饰上的艳丽张扬上面。张祜在《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中有“小娥双换舞衣裳。金丝蹙雾红衫薄”的诗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薄如蝉翼的飘逸之美,加上那种半透明的丝绸材料,更是给女性的身体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而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施肩吾《观美人》“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爱将红袖遮娇笑,往往偷开水上莲。”都充分体现出在服装设计上,要刻意表现女性线条美和身体美所达到的效果,和唐人仕女图表现的唐朝妇女喜欢穿坦胸装的描绘完全吻合。再从色彩的角度来观照唐代女性的服装,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有“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王昌龄《采莲曲》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李商隐《牡丹》有“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卢照邻《长安古意》有“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杨衡《仙女词》有“玉京初侍紫皇君,金缕鸳鸯满绛裙”等等诗句,让人们领略到女性襦裙的色彩涵盖了红色,绿色、黄色、紫色、和绛色等等,极为丰富而艳丽。

第二是服装款式的多样性特点。唐代女性的服装在文化开放的背景下,大胆地引入了当时西域“胡服”乃至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服饰元素,使“窄衣小袖”成为了一种时尚。据说这还得益于唐玄宗、杨贵妃的大力倡导和推崇。直接描写女性穿着胡服显得妩媚的诗句就有刘禹锡 《观柘枝舞二首》的“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还有李群玉的那首《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开篇第一句“裙拖六幅湘江水”就写出了女性长裙的无限美丽。

(二)唐诗中的女性妆容美

女性妆容美在唐诗中具体表现在对发型设计、面部化妆和脂粉妆容的描写和赞美上。元稹的《恨妆成》有“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罗虬的《比红儿诗》写道:“薄粉轻朱取次施,大都端正亦相宜。只如花下红儿貌,不藉城中半额眉。”

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唐代女性的化妆审美追求。因为面貌是一个人最突出的外貌特征,因而唐代女性的化妆主要注重在面部的化妆上,在面部的化妆上又细分成了发型、额黄、化钿和脂粉以及黛眉等好几个环节。

唐代女性喜欢的发型是梳高髻,还要带“步摇”。杨贵妃作为当时的天下第一美人,她的“步摇”华贵高雅,不知羡煞了多少宫女。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就把女子的高髻写得美到极致。

从刘禹锡《赠李司空妓》的句子“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也能看出当时的流行趋势。在唐代女性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化妆方式当数“额黄”,也叫“鹅黄”、“鸦黄”,其方法是用一种淡黄色的颜料蘸水画在额头上,有诗为证:卢照邻《长安古意》有“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的诗句,虞世南《嘲宝儿》有诗句“学画鸦黄半未成”等等,难以枚举。在唐代的诗歌中,还可以让人们看到当时的女性不论是宫廷妇女还是平民女子,都喜欢化钿和脂粉,李白在《浣沙石上女》中描写平民女子是“青娥扮红妆”,杜甫则在《新婚别》中说“对君洗红妆”,赵光远也有“炉面试香添麝炷,舌头轻点贴金钿”的诗句。此外,唐代女性重视黛眉也是可以找到很多的诗句来佐证的,花蕊夫人的《宫词》这样描写宫女的眉妆:“好是圣人亲捉得,更将浓墨扫双眉”,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也是描写黛眉的著名诗句。

三、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美的深远影响

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美在很多文献资料中都有表现,但是,在唐诗中的表现比较集中,因而,体现出一种与时展同步的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社会上的很多时尚元素,我们还能看到唐代的影子,只要仔细揣摩一下,就不难发现,现代女性服装设计的很多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唐朝时代的女性服饰;现代女性的化妆术特别注重发型的创新和脂粉的运用,也或多或少受到唐朝女性化妆美的影响。可见,传统对创新的影响多么深远。

当今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明显,现代女性服饰以及化妆美的创新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美在唐诗中的表现如此丰富,因而,唐诗不仅仅只成为现代诗人学者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也应该成为服装设计和化妆设计师们的必修课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涵.中华美学史.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诗句分类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感;精神;同构共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44-1

语感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心理产物,具体可解析为语像感、语义感、语情感和语言感、语技感、语法感。语感是左右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语感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去培养。

一、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

例如,在教学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时,有的学生想到这是“一枝红色的杏花嫌院里的天地太小,就爬上了墙头,它要看看外面更大更精彩的世界。”有的学生说这是“主人不在家,客人来访不能进门,院里的红杏从墙头伸出热情的手来代主人向客人打招呼。”这些就是学生对诗句所含形象和情趣的感受,这种感受和“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就在学生的心中联姻了,同构了。人在言语学习和实践中,每学懂或学会一个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短语等),作为符号的语言文字与它所代表的意义、形象、认知、情感等,都会在人心理建立同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在人的心中不消退,以后听到或看到某一语言文字,其意义就会在心中生成,日后看书或听讲的时后感知到这个词组或短语,就可能在心中浮现出相应的表象和有关情感体验。人在言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多了,在心中形成的联姻关系的意义也就增多了,语言间、意义间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复杂联系。这样,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在人的心理上编织成立体的网络了。我们把这样一种心理网络称为语感结构。语感结构越庞大,言语的感受能力和生成能力就强大。因此,人们平常所说的语感就是指语感结构。

二、在朗读中感受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最后一段,文中是这样写的: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去读,读的流畅、抒情,在语气、语调中洋着幸福感。如让学生交换一下语调,让学生面容凝重,读得低缓、悲戚,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不公平社会的非常不满。通过反复和变换角度的不同朗读,学生从“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体会到这句实际上是指小女孩死了,就说明学生产生了相应的语义感,从句子中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对不平等社会的愤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语情感。

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丰富语感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感。例如在教学《早春》一诗中,理解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学生一般缺乏直接的形象支撑,仅靠诗文的抽象演绎,他们对诗句意境的感悟怎么也不会真切。然而,学生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司空见惯。这些画面、这些意境,虽然沉睡在他们心中,但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培养语感,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增强表达功能,敏锐地理解别人的语言,使语言和精神实现“合法化”的同构,精神活动在言语中展示,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短的境界。这样,就能使学生形成独立地盘活生活库存,服务于阅读的能力,能促进生活的积累、语言积累,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中增值。正是在学生难以准确领悟诗句意境之时,教者以“在你们的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境吗?”的问题,唤醒了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使学生通过相似联系,由“草色遥看近却无”想到了“集市上的人流”,“工地上的红旗”,“水中的秧苗”……这一切与诗句中的意境何等相似,有这一个生活画面,亲身经历的奠基,诗句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意义,而生自我感受。这样,学生不仅深切领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丰富意境,而且具体感受到了这句诗对这一情境描述的准确性。因此,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要重视以语言文字为依据,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积淀和生活体验,巧妙联系,合理利用。

四、在课外阅读中培养

诗句分类范文第8篇

一、试题特点

今年试卷的结构和试题数量及各部分的分值都没有变化,试卷内容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考查。诗词默写部分增加了对诗句的理解运用的题型,文言文部分试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课外阅读部分的文章则选择了以“了解自然”、“共创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篇目;写作部分的主题确立也趋向于引导我们学会善于发现他人优点。总之,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体现了教学大纲、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精神及要求,试题的难度适中,提问方式明确,便于我们入手答题,有利于我们考出真实、满意的成绩。

二、今年试题较去年试题的变化

三、今后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古诗词部分。

写正确:试卷上考查背诵的方式就是默写,因而我们在复习时,不仅要背会,更重要的是要写正确。在复习时要反复默写,对笔画比较繁难或容易写错的字,要看清它的结构,落到实处。

理解:记忆需要一个过程,死记硬背的东西容易忘记,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最牢固;而且理解性默写也要求按提示写出合适的句子,不理解诗文的意思是很难准确回答的。

运用:除了熟练地背诵与默写之外,还要多加强对诗句内容的分类整理及实际运用,多做诗句运用及化用方面的训练题。

例如:①运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名句,写一段完整的话。

②化用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一段完整的话。

③“此中有其意,问谁领会得来?”化用了_________的《________》中的诗句,原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例:陈旧的事物日趋没落,新兴的事物日渐兴起,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②例:春天的觉真是睡得舒服,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推开窗子,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窗外的树林中处处可以听见鸟儿欢快的鸣叫声。③陶渊明《饮酒》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名著导读。

对名著的复习不仅应了解书名、作者、主要人物,还应把握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阅读部分

1.文言文阅读。

中考文言文语段阅读多选自课内,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通过钻研、请教、讨论,寻求比较满意的答案。记诵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当然,复习时也要注意:①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对课下注解的理解;②作必要的知识点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③重点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

除了要了解两种文体的基本常识、熟练掌握两种文体的知识点之外,还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课外篇目训练题,来强化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意识及总结概括能力。

3.记叙文阅读。

除了了解此种文体的基本常识、熟练掌握此种文体的知识点外,还要通过做大量的课外篇目训练题,来强化对文章脉络、故事情节、情感线索、人物性格特点、作者写作意图的训练,以及对文章中词、句、段的理解。

(三)写作部分

今后在写作方面的训练仍以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为主,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

1.写“本色文”。从写真实情感开始,学会写真话,写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