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导学生朗读 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从当前阅读教学状况看,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要安排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从而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晏子使楚》这一课朗读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晏子和楚王对话时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并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出各自的心理活动。为了突破这个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我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1、同桌“对话式”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通顺,读流畅这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读,一生读晏子说的话,一生读楚王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这样,学生朗读时觉得十分紧凑,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各自语气。
2、表情朗读。
首先,我启发学生想象楚王和晏子对话时各自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生读晏子说的话,女生读楚王说的话。然后男女对换角色再读。这样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感悟到了,楚王的傲慢、愚蠢,晏子的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才智,效果非常好。
3、角色表演读。
在学生理解了晏子、楚王说话的动作、心理、表情之后,我请班内平时演课本剧表演最好的两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晏子和楚王上台表演读,他们精彩的表演朗读,博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
通过对话朗读,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对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到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表情朗读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感知课文内容,“角色表演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以读带悟、读中感悟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 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但是并不等于教师就不能讲、不能问。我在上这一课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零散的、模糊的、重复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具体做法如下:
“通过朗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
学生A:我知道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是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示楚国的威风。
学生B: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反驳楚王。
学生C:我知道楚王是一个很傲慢的人,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还是一个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尊严的人。
刚才有的同学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并且都是用书中原文的话回答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用自己的话简洁的告诉大家。同样晏子反驳楚王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主要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得出:
访狗国
钻狗洞
齐国没有人才
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齐国人是强盗
社会环境使好人变坏
教师适时地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使自己和学生、文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交往互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这样引导的目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生心目中,能帮助教师解决问题,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好,此外,从学生的思维过程看,是在自己感情的基础上,听取了其他同学的认识后,通过自主的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这样认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这才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深化课文内容
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
《晏子使楚》这一课讲了三个小故事,侧重描写了晏子与楚王的对话,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楚王傲慢、侮辱别人;晏子虽受侮,但他从容不迫,针锋相对地与楚王斗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
1、在指导学生“自编”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内容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编剧上下功夫。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去,同学们会觉得毫无生气,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不背离原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想象、创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我是这样提醒学生:晏子是怎样来到楚国的,是他一个人吗?同学们在排练时,听到这样的提示,马上就加入了这样一段内容:“晏子乘马车和陪同人员一起缓缓地行驶在通往楚国的道路上,在离楚国近二十里路上,被守城的士兵发现,士兵快马报告。”通过他们的想象,把课文内容与古装影视内容联系起来,同学们表演兴趣大增。
2、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炼台词,设计动作。
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不仅仅是对课文语言的运用,而是要创造性加以运用。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已经对书本语言烂熟于心,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地运用这些语言,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厚。本文侧重描写人物对话,语言平淡,既没有人物的动作、表情,也没有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在编演剧本时,教师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教给学生认真提炼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比如楚王见到晏子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
楚王(对左、右护卫)我怎么只见从阁下走来一个孩子一样高矮的人呢?莫非……看花了眼?
左右护卫(同笑)大王,你的眼睛一点也没有花!
楚王(故作不解状)眼睛没花吗?奇怪!那么,为什么我却瞧见一个“小孩子”在说大人话!
晏子(严肃状)我乃是齐国使臣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
楚王(藐视状)既然派一个小小的晏子走访……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文课;课本剧
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将《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谁知课后,发现一个在剧中扮演大臣的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在今天《皇帝的新装》课本剧中我扮演了一个大臣,我当时的心情虽然很兴奋,但因为角色的需要,我必需表现得既惊慌又恐惧,在回答皇帝问话时还要表现出极力掩饰后的故作镇定,我真正当了一回演员,感觉真棒!”看来,学生通过自己对角色的诠释,对文本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灵感: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模仿力强,极富表演潜质,何不尝试将某些适合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呢?
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表演,也是一次与文本的面对面对话。“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这句话道出了文学作品的鉴赏规律,即不管你愿不愿意,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总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情感经历对作品加以再创造。
一、课本剧――开启学生兴趣大门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适合演课本剧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晏子使楚》《变色龙》《孔乙己》《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面对冰冷的文本,学生有时会觉得晦涩难懂,特别是刚接触到的文言文,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而编演课本剧的方式却可以消除这种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时,由于它的主题十分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三个不同时期的祥林嫂,把文中干巴巴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如初到鲁镇的祥林嫂――衣着整洁,头发光亮,脸色有些许红润,眼睛灵活有神;改嫁受打击又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衣衫仍整齐,但脸色发青,眼神痴呆,表情木讷,逢人便说:“如果我的阿毛还活着……”最后,精神彻底崩溃,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衣衫褴褛,头发干枯零乱,脸色枯黄,如同木乃伊似的她拄着拐杖,提着破篮,里面放着一只空碗,切切地说:“人死后真有灵魂吗?”同时,在三位祥林嫂出场的同时,让一个学生以旁白的形式道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三个截然不同的祥林嫂的形象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定的冲击,然后教者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导致祥林嫂由一个健壮、红润的妇女变成一具类似骷髅的活物的原因。那么,祥林嫂由人变成“鬼”的悲剧内涵就昭然若揭了。课本剧这种直观、生动的情境创设法,既能给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又能使抽象的意念变得明白易懂。
二、课本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时,需要通力合作,需要自己对文本的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这不仅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情境,而且是一种融各种能力、综合培训于其中的佳境。如在编排《智取生辰纲》时,八位梁山好汉正是凭着精诚团结、各司其职的精神,才最终用智谋麻翻了精明过人的青面兽杨志,获取生辰纲的。学生在表演时就要注意到卖酒的白胜、饶酒喝的刘唐、假意兜半瓢喝实则下蒙汗药的吴用和其余帮腔撺掇的好汉之间的密切配合,领会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表演更默契了,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课本剧――让语文课立体化
课本剧是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它通过让学生去再度创作和创造性表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立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舞台上,使语文课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1.动脑、动口、动耳、动手
在排练课本剧时,需要先对改编的文本认真琢磨,仔细推敲。课本剧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主要以道白、对话和表演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可以说,它改变了以往的题海战术,全方位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读、写、说、演等多种能力。
2.课内课外教室网络
课本剧的排演不拘泥于课本,不局限于教室,而是让学生走向网络、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走近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3.默契配合、共同提高
从改编剧本到准备服装、道具、设计场景,以及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都需要学生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互助和合作。学生喜欢课本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体参与、分工协作,课本剧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龙套演员,或是作为道具布景的学生,都要和台上整体的环境氛围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文学作品教学情境创设之课堂剧初探[J].中国学术研究,2007(3).
[2]黄爱华.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一、资料搜集
新课程总目标指出:学会使用常见的课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资料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作业。对于语文,每一个单元教学之前,根据本单元的导读要求,与本组课文的需要,把需要收集的资料在导读课上呈现给同学们。例如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如:1、祖国的屈辱历史。2、祖国的辉煌历史。3、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一生的历史人物。4为祖国的辉煌奉献的现代人物。(有如詹天佑的事迹、季羡林的人生阅历及成就等)5、爱国名言、诗篇、歌曲等。6、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学生提前对文中的背景、人物等有了了解,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二、办手抄报
手抄报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大舞台。如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我为了增长学生的感恩情怀,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查找资料,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可四人一小组合作办一期手抄报业,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手抄报交上来,那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灵活多样,版面的新颖清新,视野的开阔辽源,虽然他们的手抄报还不那么完美,但我看到他们对这一作业的喜爱,更看到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朗读背诵
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读出来的。朗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情趣。每每学到优美文章,我总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给家长听,可以自己给文章配上音乐。第二天上课前三分钟朗诵给同学听,优秀的同学可为小组正的星星作为奖励。如《山中访友》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学生声情并茂的的朗诵,把握和学生带到了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样的作业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可谓一举两得。
四、编课本剧
根据所学课文,对故事情节较强,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我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排课本剧。如教学《杨氏之子》《晏子使楚》这两篇课文时,我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的住址,给学生编排小组,回家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仔细揣摩,表演到位 。这项作业学生积极性很高,在编排课本剧的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五、为文作画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本,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多文章都有丰富的插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的魅力,通过读文章,对文中的一些片段进行图画想象,这样更有利于对课文深入理解。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让学生回家后反复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居庸关、八达岭的开凿隧道的方式,从而理解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杰出的才干与智慧。虽然有的同学画的不够规范,但是他们能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社会实践
今年儿童节前两天,校园里的操场的上空拉着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小彩旗,教室里被同学们用彩带装饰的格外漂亮。欢乐的乐曲在校园里回荡,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校园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在儿童节前夕,我校小学生运动会开始了。啊,跑道上60米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就信心百倍,决心要为班级争光。枪声响起,运动员们就像一支支离铉之箭冲了出去,个个你追我赶。跑道两旁的“加油”声此起彼伏,运动员使出了吃奶的力气……
沙坑那儿的运动员个个精神抖擞。似轻燕越过了横杆,两旁时不时的传来了阵阵喝彩声,使跳高的运动员心里乐开了花……
我们班经过了2天的努力,有许多同学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年段4*100米的比赛中,我班的男同学们荣获了第一名,女同学们也获得了第三名。
在文艺演出中,各班都有精彩节目上台表演。节目丰富多彩。有歌舞,有独唱,有相声,有小品……校队的课本剧《晏子使楚》当做了压轴戏。你看,舞台上那一只只花喜鹊翩翩起舞;你听,舞台上的百灵鸟唱的歌娓娓动听。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大家听了都笑逐颜开。今年的儿童节,我们班还举行了游园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选用情景式教学方法是适宜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在充分考虑校情、班情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创设出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感知、认识,甚至交流、讨论。让他们主动获取新知,形成语文能力。
现实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能否真正达到高效与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要想提高学生融入课堂的程度就要考虑如何促进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一、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景教学法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模拟现实的情景,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愉快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是稍加留心就很容易设计出相宜教学情境的。特别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得到广泛使用的今天,教师通过声音、影像、文字、图片等媒介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这个时候,如果再配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很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当学生在浓烈的教学情境中获得了强烈的感受后,就会带着正确情感学习、体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很高的。有了很高的欣赏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成问题了。
如教学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桂林山水》的时候,考虑到班上许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难免给学生一种画饼充饥的感觉。因此,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期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总体初步的认识,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介绍桂林山水的风景短片,配上刘三姐的山歌,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他们沉浸在美丽的桂林山水中,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经过这个环节,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蓄势,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方法可以改变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想象能力,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活跃,积极快乐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特别是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有表现欲望,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组织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见解,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如口语教学《我可爱的家乡》的时候,事先让同学们用爸爸妈妈的手机拍摄自己家乡的美景,交由我制作成精美的电子相册,然后带到课堂上,配上轻音乐播放出来。播放电子相册的同时,要求学生用简短的、充满激情的语调对相册里的图片做相应介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设计,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表现得非常精彩,产生了共鸣,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这堂课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甚至于以往感觉非常内向的同学都争着上台发言。可以说取得了以往口语教学从未有过的良好效果。
三、促进学生间团结合作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评价标准 实践措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先说后写是一条基本的语言发展规律。而在农村小学,却是本末倒置,教师和学生都重写轻说,或是学生说起话来离题万里、天马行空、条理混乱、言之无物,表达能力极差,直接导致学生习作能力较弱,说不出话和说话表达不清楚,导致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局面。因此,当今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素质是具有较强的说话能力。
一、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必须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1.训练胆量,注重学生说话心理素质的培养。
为了训练学生的说话胆量,我特意安排了课前3分钟演讲。要求演讲的学生课余准备好内容,演讲的内容不定专题,不定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课上在讲台前脱稿演讲。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获取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一举多得。
2.训练语音、语态,使学生养成说话文明、仪态大方的良好习惯。
有胆量敢说话、有兴趣多说话的学生未必都能说得好。如有的学生发音不正确,口齿不清楚,说话不流利,声音刺耳,语调呆板,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
二、让语言环境变得轻松起来,使孩子敢说、会说。
农村孩子与老师交流普遍都会感到困难,多半孩子以点头或者摇头表示,甚至沉默。这里既有孩子害怕老师的成分,又有孩子根本就理解不了老师话语的因素。家庭长期的方言交流,致使孩子无法用普通话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小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并不一致,所以所想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对自己的表达失去把握。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有超强的模仿能力,让他们在家里,多看些少儿节目、动画片等,鼓励孩子们之间把自己看到的互相讲讲,更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如:《蓝猫》、《猫和老鼠》,《西游记》……通过模仿,孩子敢于在大众面前说话,从而树立自信心。另外,教师应站在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的立场指导孩子的活动,把他们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群体。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引导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教师应当允许孩子说的暂时不对、不完整,相信在宽松的语言环境下孩子会越说越准确,越说越完整,时刻坚信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才是愉快的、积极互动的。
三、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口语表达机会。
1.把农村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孩子想说。
语言源于生活,丰富的语言依靠丰富的生活而生存。陈鹤琴老先生有云:“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孩子都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的,大自然用自己的勃勃生机孕育着他们,给他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欢乐。
因此,带着孩子去花园里,闻闻花儿的香味;到菜园里,看看菜园里种的菜;到田地间,听听小动物发出的声音,捏捏田间的泥巴……让我们的孩子在不断积累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的同时,产生说话的欲望。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1)故事大赛。每两个星期在班上开展一次故事大赛,首先在组内讲,在组内推选讲得好的在班上讲,针对学生的语言态度、口齿和声音,语言是否准确、通顺,表意是否清楚等进行评议。
(2)背优秀诗文大赛。每个月进行一次优秀课文背诵大赛,主要是学生在课外收集和背诵的好文章。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主动积累语言,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更有兴趣。
(3)课本剧表演。如学了《晏子使楚》、《完璧归赵》、《螳螂捕蝉》等一系列的文章排演课本剧,学生在各种角色的表演中,认真揣摩人物的性格、仪表、仪态,以及说话的语音、语速、腔调,并适当地配合体态语,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既得到锻炼,又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重视激励性教学评价,提高口语交际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一定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因为学生有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人人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要想实施创新教育,没有民主性,就不会有创新教育,因为民主的氛围可以叫每一个参与者有着愉悦的心情,开放的思维,活泼的思维,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比较强,做事儿效率高,是创新的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并实施,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保证学语文要实施创新教育生主体地位的最大化,充分理解和了解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孩子们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成长中的小小插曲,是绝对允许的,是不能否认的,是不能打击的,把孩子们的才能展示给我们的学生们,展示给学生自己。例如当学生回答是哪四家时回答不出来,这是正常的,我们要发挥其他孩子们的智慧来帮助回答不出来的学生,我们要的是耐心,是宽容,是鼓励,是帮助孩子们学会,我们要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的教育更是要尽心尽力,分清楚学生后进的原因,给与孩子们更多的关怀,挖掘他们的积极因素,给与他们极大的照顾,叫他们多多体验成功的和愉悦,增强他们在学习和创新上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民主教学忌讳的是独断专行,教师夸夸其谈,不照顾孩子们的情绪,学生听得没有兴趣,甚至感到厌恶,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无形的压力,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无比的沉闷和压抑,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和激情就会被淹没和埋葬,最终扼杀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都会有明显的进步
分层次教学是这么多年来提倡的话题,在教学中我们做到的却很是不够,对教学效率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不一样的文章,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我们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就要认真的去研究,结合教材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给予孩子们新颖的刺激、新鲜的感受、新奇的体会,把孩子们的学习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保持在最高水平,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教师也要善于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谈话、练习、实验、课外活动等等。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一说下节课用多媒体,孩子们高兴地忘乎所以,有着极大的兴趣。我们要掌握语文本身的特点,不时地改变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方向,寻找最佳的突破口,落实我们的三维目标。课本剧表演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事情,比如晏子使楚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叫孩子们去进行角色扮演,叫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把握文章中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戏剧冲突的紧张和有趣,体会晏子足智多谋、机敏善辩的外交家才能。这样就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桂林山水》的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进行的教学,看到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之后,孩子们都感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观和美丽,思想和爱国教育自然就渗透其中了。
三、强调个性化教学,鼓励质疑,合作探究
没有问题说明学生没有学进去,只要是用心了,就会有很多问题,能提出问题,有质疑,才是正常的,才是培养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养成,更要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放到一定的高度,帮助孩子们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有不同意见和见解的学生,我们要鼓励其大胆说,大胆地请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叫这样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来带动其他学生也积极地思考,进入角色,弘扬的是一种探索精神。写作教学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思路可以是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可进行一事多评的多角度的思维,叫孩子们有着不一样的感同身受,这时孩子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四、开展综合性学习,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激发;探究;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39-01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请先坐下思考一下”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月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顾虑行政管理,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压抑,个人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实验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百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教《晏子使楚》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等,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晏子使楚的一个故事。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体验的环境,把握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戏剧冲突的紧张和有趣,体会晏子足智多谋、机敏善辩的外交家才能。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又如教《桂林山水》时,在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后,发挥自已的想象,画画自己印象中的桂林美景。
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三、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行儿童诗、童话写作等尝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