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红楼之贾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红楼梦》;美食世界;饮食文化
《红楼梦》是一本说不尽的奇书,它的作者曹雪芹更是一位文学巨匠。曹雪芹也是一位“美食大师”。他在书中描绘的美食世界,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总是忍不住细细品味他所创造的这顿“红楼宴”。
《红楼梦》中描绘的美食实在是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据研究者统计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小说,述及美食的回目有八十七回,描写到的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这些食品中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水果、补品等等。曹雪芹在描绘这些食品时,可谓费尽了心思。首先,从命名上看,既有按照材料命名的“鸭子肉粥”、“藕粉桂花糖糕”,也有按照功效命名的“解暑汤”,甚至还有“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这样讨喜的名字。其次,从详略安排上来看,这些美食有些是一笔带过,随文而出。有些则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细致的描绘。比如在四十一回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一道名叫茄鲞的菜。他先是描绘了刘姥姥吃完这道菜的反应。“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当得知这道菜真的是茄子之后,她又马上向凤姐讨教菜的做法,于是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薰、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就是。’”短短几句话,茄鲞的做法就跃然纸上,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和这道菜的距离。而有些食品,作者虽然没有对它进行细描,却依然让读者们心驰神往。比如说五十四回中,贾母看戏看得有些饿了,凤姐儿连忙向贾母推荐预备好的“鸭子肉粥”和“枣儿熬的粳米粥”,但是贾母却说:“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凤姐儿连忙又向贾母推荐了杏仁茶。贾母说:“倒是这个还罢了。”文中虽然没有对杏仁茶的任何直接描写,但是根据贾母的反应,读者已经能感受到杏仁茶的清新爽口。同样的写法还出现在第五十八回宝玉看到火腿鲜笋汤时。“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袭人笑道:‘菩萨,几日不见荤,馋得这样起来。’”虽说宝玉有这样的反应和他饿着肚子有关,但是看到他这番食指大动的样子,实在令人垂涎三尺。
曹雪芹构筑的美食世界不单单给了读者们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了大观园中的生活。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作者就生动地描绘了大家族吃饭时要做的各种准备。贾母等坐下以后“先有丫头挨人递了茶。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平日吃饭,总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可见,大家族吃饭时的每个环节都会做提早安排,他们所用的餐具也是十分讲究。对于他们来说,吃一顿饭已经不单单是“果腹”那么简单了,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刘姥姥吃饭的时候就显得随意得多,凤姐儿她们为了捉弄刘姥姥,特意给了她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见了就打趣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里拿的动。”换成银的筷子后,刘姥姥又说:“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那个伏手。”但是刘姥姥还是吃得十分香甜。尽管餐具只是吃饭的时候很小的一个方面,但是已经足以反映贾母和刘姥姥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
《红楼梦》中的食品连放置的器皿也是十分的雅致。第四十一回中,“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六安茶放在这么精致的茶具中,还真是“门当户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在品尝这些美食时,还特别讲究搭配。如第八回中,“宝玉因夸前日在东府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鹅信。薛姨妈听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宝玉笑道:‘这个须得就酒才好。’”可见,无论是礼仪,还是放置的器皿、亦或是美食间的搭配,大观园中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也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那些难得一见的珍馐吧。如果这些美食到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手中,怕是品尝不出这么多的美好来,那可真是暴殄天物了。
《红楼梦》中的美食还能反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比方说因为这些美食,宝玉和小丫头们间还发生了许多故事。第八回中,宝玉特意为晴雯要了她喜欢吃的豆腐皮包子。结果李奶奶看见了,说:“宝玉未必吃了,拿了给我孙子吃去罢。”就叫人拿了家去了。第十九回中,宝玉又给袭人留了酥酪。结果还是被这位李嬷嬷看见了,拿起匙就要吃。众人劝她那是给袭人留的,她反倒说:“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他待袭人比我还重?”但是,面对同样的事情,两位丫头的处理方式确实完全不同。晴雯据实告诉了宝玉,导致宝玉在发现李嬷嬷又喝了他的枫露茶后勃然大怒,要撵走李嬷嬷。而当宝玉发现酥酪又被李嬷嬷吃了,正要说话的时候,袭人却说:“原来留的是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因为好吃,吃多了肚子疼,足闹了吐了才好了。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倒白糟蹋了。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床。”宝玉信以为真。袭人成功地转移了宝玉的注意力,避免了一场可能的风波。从这件事情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晴雯和袭人性格上的不同。晴雯性格比较自由洒脱,所以她是有什么说什么。而袭人相对考虑的东西会更多。这一点在她被李嬷嬷骂却一直默不作声中也有所反映。也难怪脂砚斋在评点第八回中这样写道:“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聩,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而宝玉向玉钏儿赔罪也是和美食有关。玉钏儿知道金钏儿之死和宝玉有关,因此心里怨恨宝玉。宝玉为了向她赔罪,故意把人都支出去。玉钏儿催他喝汤的时候,他故意说不好吃,骗玉钏儿也喝一口。可见,美食有时候还可以成为《红楼梦》中人物沟通的媒介。
《红楼梦》中的美食已经超出了简单的食品的范畴,它既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而近年来,作为红楼文化的衍生品,各种“红楼宴”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如果只是打一个《红楼梦》的招牌,为自己的商品制造一个噱头,这样的“红楼宴”其实意义不大。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研究红楼梦中的美食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讲《红楼梦》中的饮食,不在于“仿膳”式的照猫画虎,画也难成,只在于体会它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国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关键词:《红楼梦》;贾母;形象
有人统计过,在《红楼梦》里,共写了有名有姓的人物四百多人,这些人物,构成了《红楼梦》中炫目亮丽的风景线。作者所塑造的一些不朽的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有关研究论著、论文很多。相形之下,贾母这一极重要的形象,处于相对弱势的研究领域。而且颇有些脸谱化的趋势:前人历来都认为贾母是一个看起来对儿孙们很爱惜,却是维护封建纲常礼教的“第一人”,是她和王熙风用“掉包计”逼死黛玉,让宝钗冒充黛玉的名字嫁给宝玉,残忍地扼杀了宝黛的爱情。在这种普遍观念的影响下,使得大多数影视剧作中的贾母,成为了戏剧矛盾冲突中反面力量势力最大的一方,为人们所厌憎。但《红楼梦》这部奇书绝不同于一般性的文学作品,我们要真正的看清其中的“昧”,必须要从人物的性格、爱好等一些细腻的方面来进行考察,这样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人物。
一、贵族出身的大家闺秀
贾母是贾府里第一年高有德的人物,这位老太太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金陵世勋史侯之女,嫁给了荣国公的长子贾代善,是贾赦、贾政、贾敏的母亲。荣宁二府的“老祖宗”,地位尊崇,儿孙满堂。
这位贵族小姐出生于侯门,嫁到贾府又正值贾家鼎盛之时,因此她从少年之时就见多识广,聪明伶俐,积累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既精通人情世故,又长于才干。年轻时,根据她自己说的“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就连心高气傲,不甘于人后的王熙风也不得不承认,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
但在《红楼梦》一开场的时候,这位史家小姐已经是一个“鬓发如银”的老祖母,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儿孙成群,环伺膝下,被大家称为老祖宗、老封君,是贾府的大家长。在《红楼梦》故事产生的背景贾府中,贾母拥有着比所有人更多的生活经历,见识过比所有人更大的人生世面,了解过比所有人更多的世态常情。也正是为此,这位“老祖宗”虽然在名义上是贾府的最高层统治者,但实际上已经是不管事的了,她收拾起了自己当年管家时的才能,摆脱了家事的困扰,每日就是和孙子孙女们说说笑笑,安富尊荣,在牌桌和戏台前打发时间。
二、慈祥的老祖母
老人的心灵是孤独的,因此更需要亲情的抚慰。尽管贾母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她绝不同于一般的老年女性,但在渴望亲情这一点上,大抵是无人可以跳出窠臼的。我们可以看到,贾母是多么喜欢她的晚辈们围绕在她的膝下,除了她最疼爱的宝玉和黛玉以外,她将孙女们都留在自己这里,姐妹们起诗社,她冒着雪也要去找她们玩一会儿,亲戚家的女孩子们也是见一个喜欢一个,宝琴、岫烟、李纹、李绮,都是这个老太太留着住在大观园里的,甚至远亲家的姑娘喜鸾和四姐儿,因随家人来贺寿,也被贾母留着住下,还吩咐家人说:“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已经不同于《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她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也更富有人情味。起码,在这些孙子孙女面前,贾母并不是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而是一个慈祥的老奶奶,她对于女孩子们的教育极为宽松,并不以家长的身份进行压制,更没有拿一套那个时代的对女人的要求来把她们教育成“三从四德”的女性。姐妹们每天要去上学,惜春不过是会画几笔写意就着意在刘姥姥面前大肆夸耀,黛玉、湘云等人颇有文才在老太太那里也是青眼有加,而鸳鸯、晴雯,这些女孩子,甚至王熙风都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
她对于儿孙辈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达到了一个巅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携她游览大观园,第一处就来到了黛玉的潇湘馆,在潇湘馆中,她先是自豪的向刘姥姥介绍这个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的屋子是自己的“外孙女儿”住处,果然引得刘姥姥咂舌不己,然后转目一看,竟在如此精致的房舍中发现了不妥……贾母因见窗上纱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儿就不翠了。这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绿纱糊上,反倒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贾母对黛玉的窗纱略有褪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立即命人更换,亲自落实此事,经过了王熙风的一段插科打诨后,拿来一匹样纱,贾母仍是千叮万嘱不忘强调找出银红色的给黛玉糊窗户:贾母说:“可不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做被做帐子试试,也竟好。明日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户。”
这段文字,虽然是黛玉身份与众不同,但是关怀儿孙辈细致到一扇窗纱颜色都亲自过问的程度,古今中外的小说中,只此一家。
贾母这个仁厚的长者对外人的态度也一贯如此。她怜贫惜老,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贾府里上上下下都在拿这个老实的村妇做笑料,唯有贾母没有嘲笑她,反而在刘姥姥跌倒时关心她有没有摔着。并且还嘱咐:“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说酒令时刘姥姥好些话说得都不甚得体,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只有贾母说“也是有的;而在清虚观打醮时,贾母对那个剪烛花的小道童的处理,更显其是一位心慈面善的老太太。王熙凤扬手把小道童打了一个筋斗,为的是他冲撞了自己,而身份更是高贵的老太太却生怕“唬着他”,再三叮嘱人“别叫人难为了他”。这种善良和同情心,贯穿贾母的为人处事的始终,这位老祖母的形象该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
三、见识非凡、才能出众的老祖宗
贾母现如今有享用不尽的衣食、富贵,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大把的时间,没有琐碎的家事劳心,也投有对生计前途的担忧,“享乐”就成为了她生活的唯一要求。这位品位高雅,富有生活情趣的老人从来就不缺少享乐的花样,见识之高可见一斑。《红楼梦》里写的几出家庭行乐、团聚尽欢的场面,花样极多,又非常精彩,这些都是以贾母为中心的,少了她的参与和鼓兴,这些活动就要失去许多的颜色。正如文中所写贾母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这种极有意趣的提议,极其高级的享乐方式,却不是那个擅长“市井取笑”的风奶奶可以想得出来的吧!怪不得连最不随便批评人的宝钗也不得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但是这位老太太并不是一味的高乐,对所有的家务事都不
闻不问,在她认为必要的时候,老太太就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贾府“第一人”的身份,处理事情既果断又迅速。
在《红楼梦》第七十三回中,有这样的一段公案:宝玉为了逃避父亲的问话,托词晚上看到贼人被吓病,护孙心切的贾母仔细问明原因后,雷厉风行的解决了大观园中的隐患。贾母道:“我必料到有此事。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贾母忙道:“你姑娘家,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利害。你自为耍钱常事,不过怕起争端。殊不知夜间既耍钱,就保不住不吃酒,既吃酒,就免不得门户任意开锁。或买东西,寻张觅李,其中夜静人稀,趋便藏贼引奸引盗,何等事作不出来。况且园内的姊妹们起居所伴者皆系丫头媳妇们,贤愚混杂,贼盗事小,再有别事,倘略沾带些,关系不小。这事岂可轻恕。”……于是,在不到一晌的时间里,聚众赌博的人就已经被查处,进行了惩戒――“贾母便命将骰子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入官分散与众人,将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厕行内。又将林之孝家的申饬了一番。”这次,连二小姐迎春的乳母也不能逃脱,凤姐和探春这些管家姐妹们,又有哪一个有这样的手段和魄力?
综上所述,在《红楼梦》的人物群像中,贾母,非但不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的、高踞于贾府之上的“太上皇”,反而是一个慈爱善良,并且有着极高的文化内涵的最可爱的摩登“银发一族”,她开朗、善良,热爱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对孙子孙女们更是怜爱有加,是一个可亲的老奶奶。这也就难怪有人会认为,贾母这个人物,是“全能冠军”,是“红楼梦里唯一的成功女性”。
注 释
[1]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下皆同)第四回
[2]《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3]《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4]《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5]《红楼梦》第四十回
[6]同上
[7]《红楼梦》第二十九回
[8]同上
[9]《红楼梦》第四十回
[10]《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11]周王句著《套的美人无限意》外文出版社2009年11月
[12]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2]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年
[3]梁归智《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4]刘心武《随云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5]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6]郭豫适编《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关键词:红楼梦;吃茶;讲究;艺术
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饮茶风尚已经席卷全国。《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正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原本出生于鸣鼎食之家,享尽人间繁华,因此对于饮茶更有着十分深刻的体验。《红楼梦》中对于茶文化的描写涉及多个方面,并且在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红楼梦》中的吃茶讲究
(一)《红楼梦》中的茶种类
单从种类来看,《红楼梦》中的茶已经可以说是蔚为大观了。除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龙井茶”(《红楼梦》第八十二回①中黛玉常因饮之茶。黛玉唤紫娟为二爷沏一碗自己常饮的龙井茶,并说了一句“二爷如今念书,比不得头里”,将黛玉对宝玉的默默含情含蓄而又饱满地描绘出来)“普洱茶”“女儿茶”(《红楼梦》第六十三回②中林之孝要求“闷些普洱茶喝”,袭人和晴雯回应已经“煮了两回女儿茶”),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茗茶,它们仅仅从名字来看就可以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同时也仍然深刻感受到曹雪芹的茶文化造诣。
《红楼梦》第五回中③的“千红一窟”,清香异味,纯美非常;第八回中宝玉所言的“枫露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在此后的第七十八回,宝玉祭祀晴雯时所作的《芙蓉女儿诔》中也提到了“枫露之茗”;第四十一回中,妙玉烹茶邀请贾母品尝,对方辞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小道:“知道。这是老君眉……”;第五十四回中元宵佳节贾母等人家所饮用的“杏仁茶”。此外,还有外国茶(“暹罗茶”)和从遣香洞里采来的“仙茗”。
(二)《红楼梦》中的吃茶讲究
1.泡茶择水。泡茶自然要用到水,那么究竟怎样的水才能让茶有更好的色香味呢?《红楼梦》第四十一④回中,妙玉邀请贾母吃茶,对方询问泡茶所用何水,妙玉称是“旧年的雨水”;而之后妙玉让宝玉和黛玉二人所品的茶,却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境时,所品的茶则为“仙花灵叶上所代之宿露而烹⑤”。这三处中,透露出《红楼梦》吃茶所用的水分别为雨水、雪水和露水,这三者在古代被成为天落水,又称天泉。尤其是雪水,多次在古人的饮茶诗文中见到,可以说是泡茶的首选。
2.品茶器具。《红楼梦》中,喝茶的器具因人而异,而茶具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反映其中人物的品位和个性。第四十一回中,妙玉招待贾母一行人时,选用了几种不同的茶具。其为贾母选择的是成窑的五彩小盖钟。而众人使用的则是“官窑脱胎添白盖碗”。后者形体较大,颜色素净,但是品格却低了一个档次。因为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贾母在场,别人自然在器具使用上要低一等。而随后妙玉将宝钗和黛玉拉到耳房吃茶的时候,用的却是更加精巧的小碗等器具。当宝玉认为自己的吃茶器具“俗气”时,妙玉便拿出来一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一个小小的尼姑,竟然随身收藏这么多品茶器具,不得不说其对于品茶器具的讲究。
3.吃茶的艺术。无论是称作“吃茶”“喝茶”还是“品茶”,很显然其中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助妙玉之口对于吃茶的艺术有十分精辟的阐释。原文中这样描写:“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⑥’,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由此可见,品茶品的是境界,是文化,这显然是《红楼梦》中的贵族才具有的深刻体验。
二、结论
《红楼梦》作为我国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吃茶艺术和讲究的描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红楼梦》中对于吃茶艺术的描述,不仅是涉及茶的种类、冲泡水的选择、茶具的选择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且还涉及饮茶环境、饮茶艺术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更有茶叶在日常人际交往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社会层面的东西。这些可行度较高的描述,对于我们今天了解清代乃至更古时期的吃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后人研究《红楼梦》也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
①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234.
②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32.
③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2.
④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87.
⑤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2.
⑥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42.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2]刘保忠,谭思梅.茶道・人品・命运―品味炭红楼外中的茶文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5):51-56.
[3]张劲松.《红楼梦》中“茶”之文化符号探微[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不蹈前人之辙,不效他人之法,不恋已有之成,在踯躅徘徊而略显沉闷的舞剧样式中,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最新创作、并由他的弟子们演出的现代舞剧《梦红楼》,凸显出另类的特点,对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惯常手法,进行了一次颠覆。
诚然,《梦红楼》的创作灵感来自文学名着《红楼梦》,剧中的几个角色——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等,也是原着中的人物,但它绝不是文学《红楼梦》的舞蹈艺术的翻版。恰如肖先生本人所说:“《梦红楼》讲的并不是《红楼梦》的故事,而是以它为载体,呈现一种青年人特有的生存状态。我不希望观众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那只是我们为表现主题而借助的一个形式。”于是,一位年轻、悸动、穿着牛仔装、跳着摇滚舞而又多思多梦的青年,沉睡间走入了贾宝玉的生命,从而使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剧中人物的姓名、躯壳、人生际遇是贾宝玉的,而思维、头脑、意志、品格和行为方式则是当代青年的。犹如一种假说,又似“冒名顶替”,一出离奇、怪诞、错位、超常的《梦红楼》,就此上演。
提到怪诞、超常这类字眼,往往被某些人视若异端,其实非也。怪是以不怪的现实生活为根基,超常是以正常的事物为基础。拿《梦红楼》来说,当当代青年进入梦境并幻化为贾宝玉时,他的头脑和思维并未改变;他想像和衡定世界的坐标,依然是今天而不是他从未经历过的“大观园”。因而他眼中(实际是梦中幻象)的十二金钗只是十二个美丽女人,而不是什么“金”啊“钗”啊的;十二金钗的舞蹈也不是款步轻摇,腰肢慢摆,舞袖当风,亦嗔亦颦,而是激越、华丽、时尚、以伦巴舞为素材创编的现代舞;黛玉、宝钗争相对宝玉表达火一般爱意时,这位梦里青年竟然想到斗牛场上那袭斗牛的红斗蓬,因为有什么比它更具有和煽情的诱惑力呢?贾母指使家人打他,手里拿的是指挥乐队的指挥棒,难怪打手们是那样地齐心协力杖棍齐发呢?他被打趴在地,其抗争态度也不似宝玉式的窝窝囊囊哭哭啼啼,而是越打跳得越高,直跳到比谁都高的凳子上睥睨一切。为转移皮肉之痛便唱起小曲,但小曲不是当时也不是民间而是当下风靡于年轻人中的齐豫的《船歌》。贾母的“掉包计”、宝玉的葬花(不是黛玉葬花而是宝玉葬黛玉)、焚稿等等均有着离奇、错位、变形、怪诞等意想不到的处理……说它不合情理?细品味,情理的逻辑自在其中;说它合乎情理?又远离了生活本来面貌的原态,与司空见惯的现象拉开了距离。这种出格越轨,不仅能满足观众在习以为常的沉闷中求新求异的新鲜感,还能为主题思想制造出一种特别的艺术爆发力。
肖苏华教授是成就斐然的舞蹈教育家,又是着译颇丰的理论家、翻译家,还是舞剧创作的实践家,曾18次代表中国出任芭蕾舞、现代舞国际大赛评委,可以与世界上任何舞蹈大师进行对话。治学严谨,执着实践,理论坚实,见多识广,这是肖先生事业有成之至要。不服老,心态永远年轻;不言败,锐气不减当年;不保守,常求知外之知;善做“梦”,梦寻虚玄之境;其思想之放浪神游颇类乎庄周之“梦蝶”,屈原之“天问”。反观《梦红楼》中的绚烂之思和梦里梦外的离奇幻象,便可以解读出何以为舞如其人,人如其舞了。不过,由于肖先生的教育背景和个人兴致,他积识最深的还是西方文化(包括俄罗斯)。《梦红楼》就是他对布莱希特“间离”效应理论一次有意识的实践。目的是使观众创造性地超出观赏范围,并从中获得思考的乐趣。显然这一追求基本上达到了,也为舞蹈创作拓宽了思路,开辟出又一种途径的可能。
家福养生第一人――贾母
在小说里,曹雪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画面。那些贵族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可谓极尽尊容,吃穿用度享尽人间富贵。然而,在这些养尊处优的人里面。长寿的并不多见。贾母应该算是唯一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贾府的顶尖人物――贾母的长寿秘诀。
贾母原是侯门世家小姐,后来成为贾家的创业人物,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虽享尽荣华富贵,但也经历了许多风雨。她享耄耋之寿,在200多年前无疑是难得的高龄。翻看《红楼梦》,人们不难发现她养生有道。
好心态才有好身体
贾母是个性格豁达的人。她很聪明,有见识,年轻时在贾府那也是第一管家之人。但是在她年老了以后就“乐得都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不像王熙凤那样,工于心计,贪得无厌,争强好胜,直至心劳力拙。
她虽然也有过不幸,也有过悲忧离愁,但决不会似黛玉一般,长期悲戚疑虑、忧闷不已,直至郁郁而终。即使荣宁二府被抄,儿孙被发配,她也能承受打击,冷静地处理家事,还能为宝钗庆寿,喝酒聊解愁怀。
她心气平和。无论是对儿孙、对亲戚、对下人、还是对刘姥姥那样的乡下人,都是和颜悦色,说说笑笑,很少动肝火。她虽然也有过发怒的时候。但不久便能控制自己。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她知道后“气得浑身乱战”,但是教训完邢夫人后立马叫人来斗牌取乐。可见是个不愁闷于胸,懂得陶冶性情的人,这无疑对健康是有利的。《内经》有这样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说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大。
她很会找乐子。在和刘姥姥拉家常时,她说:“我老了……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人老了,性格会变得孤僻,爱静、独处。但贾母却不,她爱往孙儿辈里钻。干什么?找乐子。这样,她的精神得以调节,心理得以平衡,不至于闷出病来。这叫做顺其自然,怎么舒服怎么过。快快活活打发每一天。宋代云门慧开禅寺的千古诗偈《日久是好日》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说心身快乐是身体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之一。
适量运动和科学饮食
当然,除了心态健康之外,贾母还很注重运动和饮食。
贾母是一个非常喜欢活动的人。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虽然养尊处优,但个个都是四体不勤、活动量少的人。因此体质较弱,偶有不适,就风寒感冒、停滞积食、消化不良。贾母不是整天呆在家中发福长肥,而是很注意散步和游玩。她说散步是“疏散疏散筋骨”,每逢节日必和儿孙们在大观园里走动、玩乐。即使是大雪天,也“不敢睡中觉”,而是到园子里玩耍取乐。
贾母很会饮食调节。贾府佳肴美味经岁不断。然而,美食当前,贾母不贪吃,只是“浅尝辄止”。她“爱吃甜烂之物”,吃东西是“少而精”,量不多。多食易消化而又富含营养的。例如一顿只吃半碗米粥,两口鸡髓笋。史湘云请客吃蟹赏菊,看到大家喜欢吃蟹,她就嘱咐:“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对油腻重和烟熏的食品,她碰也不碰。元宵节夜宴,对于预备的夜宵鸭子肉粥和枣儿熬的粳米粥,她嫌甜腻不食。而对于自家园子里种的瓜果蔬菜和刘姥姥从乡下带来的瓜菜,她却特别喜欢。这种常带三分饥和喜食瓜果蔬菜的饮食习惯,实为健身之本。
中医学认为。人的饮食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选择相宜的加以调配,有所避忌。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施行辩证的施治原则。贾母非常幢得根据不同年龄、体质调配食品。有一次她说:牛乳蒸羊羔“是我们有年纪人的药,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天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牛乳蒸羊羔性大热,补中益气,养血生精,对年老体虚者最为适宜而年轻人食之则容易内攻实火。《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节》指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故当审慎调摄饮食,以求祛病延年。反之“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则损体减寿。贾母注重饮食调节,无疑是她长寿的原因之一。
长寿之星――刘姥姥
在《红楼梦》里刘姥姥是贾母之外的另一位长寿之星,而且贾母的健康长寿与刘姥姥相比则相差甚远。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已经75岁高龄,比贾母要大好几岁,但是她身体之康健就是在医疗保健条件好的今天也很少见。
我们有句老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这样的古稀之年,刘姥姥“眼睛牙齿很好”,“只是左边的槽牙活动了”。游大观园时,刘姥姥因为踩在青苔上被滑倒。这样的高龄之人跌跤,其后果可想而知。但是我们看,在贾母急命人搀扶的时候,刘姥姥“已自己爬了起来”。可见她身体是多么硬朗。然而,我们再看一下贾母:游玩了一天之后“便觉懒懒的,也不吃饭,便坐了竹椅小敞轿,回至房中歇息”。“一个园子走了多半个”,“便被风吹病了”。
刘姥姥不但腿脚健朗,思维也非常敏捷、清晰。第二次进荣国府就看准了谁轻谁重,摸透了贾母等人的喜好,在编故事的时候专讲吃斋敬佛,老年得子,“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都听住了”。针对贾宝玉便顺口胡诌了个美女雪下抽柴的故事,哄得这个聪敏的少年跟着她的思路转。第三次进荣国府,也就是王熙凤把巧姐托付给她的时候,刘姥姥应该八十多岁了,可见风姐对这样一个老人的身体、头脑是多么的放心。后来巧姐遭难,王夫人、平儿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姥姥干脆利落地解救了她。
刘姥姥―个乡村的穷婆子,其生活与贵为豪奢世家老祖宗的贾母相比可是天壤之别,连吃饱都是问题,就更不用谈什么养生保健了。要不然怎么会在古稀之年陪着笑脸去贾府打秋丰呢?但是,刘姥姥的身体却如此康健,就连颇会养生保健的贾母都自叹不如,难道刘姥姥有什么健身的秘诀吗?让我们看一看她的表现。
【摘要】在《红楼梦》里,人物的服饰也熠熠闪光,美不胜收。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看到了明清时期服饰方面的礼仪体制和审美理想。
【关键词】红楼梦;明清服饰;美学
服饰作为人的一种文化表征,必然成为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也熠熠生辉,美不胜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人物服饰的设计,无论是从款式还是从色彩上,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也体现着对美的一种追求,是美的一种张扬和延续,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很注重明清时期服饰的美学,贾府里面的人物服饰,一个个都是富丽堂皇,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地位和命运,作者通过对服饰的描写,把人物的心理和智慧的外在美充分体现出来。
一、红楼梦中的服饰特点
首先,在《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主要体现的是明清时期服饰的特点,在作品中描写的《红楼梦》的服饰和现实中朝代的服饰是不太相同的,可以说曹雪芹在描写《红楼梦》的服饰的时候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背景限制的,人物碰到正规的礼仪场合,就严格按照清朝的服饰制度穿戴的。但是作者又不完全按清制装扮人物,以便给自己的艺术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从客观上看,清朝虽然废除了明代服饰,但在有些方面还是沿用了明代的。由此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服饰虽然有着曹雪芹自己的美学追求,但总的来说遵循的还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审美标准。
其次,红楼梦中的服饰大多以红色为基调,而且多为描写年轻美丽的女性服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以红色比喻美色,女子的服饰以红为美,以红为贵。比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服饰的描写有三次,其中有两次就以红色为主。在当时,红色不仅仅是美丽的代表,更是高贵吉祥的象征,而高贵就是美的表现,书中所有的年轻女子个个美若天仙,所以都必须要有美的服饰与之搭配,而作者在设计时也是把美和高贵结合在一起了,同时也体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把服饰礼仪作为当时重要审美标准。
二、《红楼梦》中体现的明清时期服饰美学《红楼梦》所展示的明清服饰是宏大和精微并存的。《红楼梦》中的服饰大量运用许多蕴涵丰富意义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祈求祥和,或者是权利和统治阶层的象征,也或者是对长寿和生命健康的崇拜。
(一)代表了明清时期服饰文化的审美标准
我们可以从书中描述的贾府人物的服饰看出,它们代表了明清时期服饰文化最高的审美价值,显示了极高的审美品味和美学追求。在《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绘渲染出错彩镂金的辉煌之美的一面,也有体现芙蓉出水般的清雅之美的一面。《红楼梦》中的服饰深刻展示出明清时代的服饰文化的特点:当时的社会更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于诸多粉饰太平吉祥的祝福之词,将这些吉祥祝词施之于图案之上,增加华贵的审美氛围。通过《红楼梦》中对服饰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服饰特征表现为生动豪放、色彩浓重、简练醒目,反映出了他们的审美形态。尤其是清代服饰,更加注重于繁缛的艺术样式和风格,使得在服饰用料、饰物等方面突出强调精致细密。在《红楼梦》中充分体现了由于满汉服饰的融合,出现了清代服饰花样丰富多彩的趋势,它基本以明代服饰和清代服饰混合法来塑造人物。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王熙凤、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服饰都具有时代的代表性,是当时流行的时装,他们的服饰都是富丽堂皇般的错彩镂金之美。在林黛玉的服饰上,主要体现的是清新淡雅,犹如芙蓉出水,与其他人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形象塑造的需要,也是特定人物的审美需求。
(二)体现明清时期服饰自身美的规律
服饰不仅要符合明清时期一定社会、阶级的审美标准,而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合乎服饰自身美的规律。在社会中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其服饰也是不尽相同的。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下穿戴的服饰,它的款式和颜色的搭配是不相同的。曹雪芹明白服饰的款式和色彩对人物角色描写的重要性,因此按照美学的规律设计人物的服饰,为人物形象服务。比如说在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看到贾母的丫头的服饰,感觉她们穿红着绿与别家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贾母的地位决定的,贾母以享受为主,所以她不仅需要像鸳鸯那样善于体察迎合她的丫头,也要求丫头在外表上也要赏心悦目,所以这样穿着的丫头放在贾母房里实在是合适不过了。“穿红着绿”既对塑造贾母的形象起了烘托作用,又合乎美的规律。
(三)体现明清时期人物形象性格
《红楼梦》中的服饰是明清服饰的一个缩写,体现着明清时期人们如何运用服饰美学来美化人的外貌,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服饰是人主动装饰自己外貌的部分,它能够有效地烘托人物外貌,这就是人类运用服饰进行装饰的目的。好的服饰能够使得人物外貌变得更美,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因此,在《红楼梦》中的服饰款式上,作者几次描写到宝玉穿箭袖衣,而箭袖衣是窄袖袍服,窄袖袍服是满族游牧尚武的民族传统流传下来的,贾宝玉虽然不是习武的,但是穿上它可以显得英俊干练、风流潇洒。如果是变成穿宽袖长袍,那么就会显得更适合读书人,显得老气横秋,这样就不符合贾宝玉的形象和性格了。另外,服饰怎么打扮和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服饰,就要受到一定的思想引导了,这就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气质和性格。因此,在明清社会中,服饰除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以外,还可以体现出人的身份地位,上到帝王后妃、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的衣冠服饰,这些都是有严格的区别,这种等级差别一直贯穿整个明清社会中,通过不同的服饰,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经济状况的好坏和身份地位的尊卑高下。
(四)体现明清时期服饰美学的环境背景
人物总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因此人物的服饰不仅要与人物相配,还要经常变化,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周围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才更具有美的效果。在《红楼梦》中,作者能够很好地利用服饰这个媒介,利用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的变化来引出情节的变动,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实现为揭示人物性格服务,为服饰增添了新的审美价值。比如说,在婚姻问题上讲究姻缘的明清时期,在描述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缘”、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的问题上,作者通过人物的服饰来表达其思想,通过一个人穿什么服饰来表现他的性格,进而显示出他们在处理问题上的差异,揭示人物命运,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大背景环境。又如,在对晴雯服饰的描写上,作者花的笔墨不少,通过她与服饰有关联的情节鲜明地突现了她位卑而人不贱、刚义泼辣、爱憎分明的性格。服饰在红楼梦中的审美价值不仅表现在人物的穿戴上,还在作品内容上是一个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结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服饰主要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明清时期服饰的审美标准来进行的,遵循了明清时期美学的创造规律。《红楼梦》通过运用服饰来塑造人物形象,渲染不同的环境气氛,点缀大自然的景色,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体现封建的伦理道德。可以说,《红楼梦》中的服饰是集明清时期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研究明清服饰美学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参考文献:
[1]陈东生,甘应进,周丽艳,覃蕊.清代满族风俗与《红楼梦》服饰[J].太原大学学报,2006(3).
[2]崔荣荣.《红楼梦》人物服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缩影[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6).
关键词:刘姥姥 形象 荣国府 圆滑世故 天赋 意义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刘姥姥只是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的小人物,但作者却将其塑造成为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并在她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济穷扶困”的救世思想,赋予了“藏精于拙”的形象。刘姥姥不仅是一个结构性人物,而且是一个寓有深意的典型形象,实在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尽管刘姥姥在整部《红楼梦》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其复杂的形象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使其在整部《红楼梦》970多人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刘姥姥的形象分析
刘姥姥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既有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低俗的一面,更有老百姓乐观进取、善良、有恩必报的美好品德,作者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展现了她丰富而又生动的形象特征。
一进荣国府,是在真正困难时。这位农村老妪代替她堂堂七尺的女婿狗儿,敢于为一家人的生存而斗争,积极寻找对策并付诸行动,初步展现了一个面对生活上的困难迎难而上、积极进取、有责任心的农村女性形象。
二进入荣国府,是刘姥姥为报恩,却也巧合地认识了贾母,自此有了“两宴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等精彩片段。这一系列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她藏精于拙、圆滑世故、插科打诨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头脑灵活、风趣爽快、善于逢迎又不失质朴的普通百姓本色。 三进荣国府,是刘姥姥谨记滴水之恩毅然接受凤姐的嘱托,救出了王熙凤被狼舅奸兄卖作使唤女人的女儿巧姐儿,展示了刘姥姥为人外朴实而内精明,又有侠义之风,彰显了她性格中善良、诚信、侠义和有恩必报的美好品质。
二、二进荣国府,畅游大观园前后的喜剧情景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带着自家的瓜果菜蔬来感谢贾府上次的帮助的,目的单纯,体现了她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与生俱来的善良的忠厚本色和感恩精神。而就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正赶上贾母要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于是刘姥姥在贾府留了下来。初见贾母刘姥姥道了句:“请老寿星安。”如此称呼正迎合了富贵人家渴望长寿的心理,刘姥姥深谙此道,称贾母“老寿星”,赢得了贾母的欢心,表现了刘姥姥聪明机智的性格特点。在史太君宴大观园时,刘姥姥甘做“女篾片”,深谙大观园众人心理,并投其所好,在饭桌上以幽默风趣的乡土俚语和出人预料的可笑举止,引发了一幅经典群笑图,博得了贾府上下的喜欢。刘姥姥以自己最率真的语言和行为博得了贾府诸人酣畅淋漓的一笑,与人快乐于己快乐,展示了她性格中乐观向上的一面。“刘姥姥为迎合贾母等人的心理而做出了许多滑稽可笑的行为,体现的是乡下老妪最本真的一面,她有着高超的交际本领和表演天赋以及敏捷的思维反应能力。”此语乃是对刘姥姥性格恰到好处的总结。
碧粳粥——饮时有香
《红楼梦》第八回,写贾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谁知那个讨人厌的李嬷嬷百般阻拦,不让宝玉痛痛快快地喝,幸而薛姨妈千哄万哄的,容他吃了几杯,就忙收过了。接着,宝玉痛喝了两碗酸笋鸡皮汤,吃了半碗碧粳粥。
碧粳是一种优质大米,在清代是贡品,供皇室享用。清谢墉《食味杂咏》注:“京米,近京所种统称京米,而以玉田县产者为良。细长,带微绿色,炊时有香;其短而大、色白不绿者,非真玉田也。”
以碧粳煮粥,则是北京地区的著名点心。张江裁《燕京民间食货史料》云:“粳米粥俗称京米粥,汤纯青,味美,附售脆麻花与此同食,此为燕京清晨点心之一。
吃粳米粥对身体有益。《本草纲目》云:“粳米,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以现代食物营养学的观点来看,粳米煮粥时,浮于粥面上的浓稠液体,即“粥油”,乃米粥精华,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吸收。
燕窝粥——粥之上品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每岁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今秋咳得比往常又重。宝钗来探望她,劝她“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燕窝是海岛上燕子的唾液,或绒羽混唾液,或纤细海藻、柔软植物纤维混唾液,凝结于崖洞等处所成的巢窝,主要分布于印度、马来群岛一带,是名贵的补品。中医学用为补肺养阴药,性平、味甘,主治虚劳咳嗽、咳血等症。燕窝粥是一种药粥,主要功能在于医疗,而不在于果腹。
《养生随笔》把它列为粥之上品,并云:“医学述养肺化痰止咳,补而不滞,煮粥淡食有效。”
江米粥——温养胃气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写黛玉病重时再也没有燕窝粥了。有一次,紫鹃告诉厨房,为她做一碗火肉(即火腿)白菜汤,加点虾米,配了点青笋紫菜,熬一点江米粥。黛玉也只吃了半碗粥,喝两口汤,就搁下了。
江米粥就是糯米粥,这是普通食品,但江米粥也有食疗功能。《本草纲目》称:“糯米、秋米、黍米粥,益气,治虚寒,泄痢吐逆。”《药性总义》称“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不过,糯米粥黏性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者不宜多吃。
鸭粥枣粥——养脾补脏
贾府里的老祖宗贾母,是一位很懂得养生的老人。她绝少吃饭,所以每次酒筵上都为她备下各种高档粥品。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夜宴,贾母觉得有些饿了,凤姐忙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贾母说:“我吃些清淡的吧!”凤姐忙说:“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
其实,鸭子肉粥和枣儿粥都是很有滋补功效的粥。关于“鸭汁粥”,《食医心镜》云:“治水病垂死,青头鸭和玉味煮粥。”《禽经》曰:“白者良,黑者毒;老者良,嫩者毒。野鸭尤益病人。”“大枣粥”则有养脾气、平胃气、润肺止咳、补五脏、和百药的功效。
腊八粥——花色繁多
《红楼梦》第十九回,写贾宝玉逗林黛玉玩,编说“香玉”故事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
吃腊八粥,中国宋代已流行于民间。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米汤——下人之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