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

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有效策略 拓展阅读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的模式化道路。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努力探索古诗教学的新策略。

一、情感引领,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炼,意境悠扬,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以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激情。

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品析诵读,感悟诗的意境

“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之说。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理解,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朋友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栋。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

3.精读

古诗语言凝练,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撤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的“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三、拓展阅读,奠定学生的文化基础

课改提出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歌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诗文。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才能渐渐地厚重。

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范文第2篇

清新的近义词及造句

一、【近义词】

新鲜,清澈,清爽

二、【词语注音】

qīng xīn

三、【基本词意】

清新指清爽而新鲜,中国古典诗词有相关语言风格(道家哲学思想)。其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清爽而新鲜。如空气清新;另指一类人:文艺小清新。出自晋陆云《与兄平原书》等。

四、【英文翻译】

1.fresh; pure and fresh;

五、【详细解释】

1.清美新颖

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之九:“兄文章之高远绝异,不可复称言。然犹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为病耳。” 宋苏辙《次韵任遵圣见寄》:“诗句清新非世俗,退居安稳卜江天。”明 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司马公(袁可立)海市诸什,所谓清新开府,又建威消萌,声震大荒之外。”《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忽然翻出一首诗来……杜慎卿看了,点一点头道:‘诗句是清新的。’”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

2.清爽新鲜

清 宋匡业 《梅花》诗:“不染纷华别有神,乱山深处吐清新。”郁达夫《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所以从海道去 青岛 的人对她所得的最初印象,比无论哪一个港市,都要清新些,美丽些。”叶圣陶《倪焕之》五:“(倪焕之﹞便仰起了头,深深地吸入一腔清新的空气。”

六、【拓展延伸】

(1)请别乱坎树林,让空气更加清新。

(2)漫步在乡间小道上,闻着泥土的清新,踏着初春的气息,迎着微风的轻拂,抓着三月的末端,让指尖在黑色的键盘上飞舞,弹奏一曲阳春三月。

(3)雨停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到小雨滴,小雨滴更纯洁。阳光照到鲜花上,鲜花更加艳艳欲滴。阳光照到青草上,草欲加清脆鲜嫩。

(4)秋天是大自然色调的真实展现,清新淡雅,果实成熟,金色的稻田。红色的枫叶,丰收的背后,体会到艰辛和汗水,使得这个季节更有韵味。

(5)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6)啊,含羞草。它的身上有着那么清新的绿那么鲜嫩的绿那么耀眼的绿。绿得仿佛可以用手捻出绿汁来似的。

(7)一望无际的清新碧波,密密层层的柔嫩牧草,平展地延伸着。那星星点点的雪白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8)清新凉爽的秋风从江面上慢慢地吹来,江面上轻轻地荡起一层层涟漪。

(9)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

(10)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

(11)春天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天空晴朗。太阳已经升高,也更加温暖了。它的万道金光愉快地亲吻着万物,亲吻着我们的面颊,那么温柔,那么亲切,就像是妈妈儿女一样温柔敦厚!

(12)冬天的早晨没有春天的早晨空气清新;也没有夏日灿烂;更没有秋日清爽;只是让人寒冷。

(13)秋天的天,高远而纯净;秋天的风,清新而凉爽;秋天的雨;绵密而灵逸;秋天的色彩,缤纷而绚丽;秋天的气氛,成熟而迷人……不得不让人陶醉在秋的仙境之中。

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范文第3篇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地势南高北低,来自泰山山脉的雨水渗入地下,形成裂隙岩溶水,顺势向北向西潜流,到黄河南岸被坚硬不透水的辉长岩体堵截形成压力水头,在低洼的济南老城区明水洪范等地喷涌出来。经过夏天一个雨季的积蓄秋天,济南泉水是年中最好看的时候:喷势大,水位高,清澈,灵动。

秋天的趵突泉池,三股水的喷势特别壮观。恰如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所描绘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秋天的黑虎泉也是最富诗意的高崖下有一深潭,清冽澄澈,旁为方池,有3个石雕虎头,泉水从虎嘴里喷涌而出,犹如万斛珍珠流泻,喷吐入池,再流入护城河。其状如明代诗人刘敕所描写的,“悬崖之下碧潭深,潭上悬崖欲几寻。石激湍声成虎吼,泉涌清响作龙吟。”至于墨泉和梅花泉,秋天的喷势比趵突泉黑虎泉还要壮观。

济南的泉水四季都很清澈灵动,秋季尤佳。济南的泉水是经碳酸盐岩层裂隙过滤,悬浮颗粒物少,水质好:泉池底部是沙石,淤泥少,秋天又少雨不易被冲浑。故济南秋天的泉水更是碧潭如镜,清可鉴人。曾任在济南任齐州知州的北宋文学家曾巩当年一走近趵突泉泉池,就对泉水清如明镜涌如转轮印象深刻,写下了“已觉路傍行似镜,最怜沙际涌如轮”的诗句。明代诗人刘敕则用“澄色千年可洗心”的诗句赞美黑虎泉水清无杂质,赏心悦目。如有时间多转转看看,就会发现,济南72名泉和无数无名涌泉哪有不清的?

赏完黑虎泉后,从游船码头上船,在众泉汇流而成的护城河里经大明湖环城游一圈河水清澈见底,倒影清晰可见风光潇洒似江南,沿途下船到趵突泉的无忧泉五龙潭的古温泉。醴泉江家池边坐下来,慢慢赏,那望穿秋水,秋波频频的意境,不身临其境是难以领略到的。秋天的百脉泉珍珠泉,更是千姿百态只见串串水泡,粒粒珍珠,从泉池深处冒出来,如清代学者王昶所描述的那样,“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下达于面。”如在泉池边一跺脚,泉池底部急速冒出的珍珠水泡会更加玲珑剔透多姿多彩。我多位友人秋天到济南看了泉水后,发出了“济南归来不看水”的感慨。

济南秋天的诗境在红叶中。济南南部山区的土质最适宜红叶的生长,故济南的红叶分布广,面积大,品种多。济南青山入城,南部多山,有山的地方,几乎都有红叶,但景色各不相同。

近处,千佛山,四里山,佛峪、龙洞等地红叶,掩映在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之中,呈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片红的景致。晚清小说家刘鹗曾描写道

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岭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十里长的屏风。

赏红叶最出名的地方是红叶谷。红叶谷距市区约3 3公里乘车半个多小利就可到达。十月中旬,下霜之后,是到红叶谷赏红叶的最佳时光。我去过几次,看不够。每次进'_后先从绚秋湖畔向南远眺,只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和青松环绕的万叶塔耸立在山峦间,倒影在清清的湖水中、红叶、青松、柳树、湖水交相辉映、顿觉人像在画中一样。沿环秀路,欧洲风情谷到情人谷,或坐电瓶车,或步行,边走边看,红叶似火,如诗如画,波澜壮阔。近看,叶如卵形倒卵形的名贵红叶黄栌,穿插其间的五角枫,叶态优雅色彩斑斓、浅黄、深黄、嫣红……多姿多彩的红叶给萧瑟的深秋平添了独有的精彩。更奇妙的是,无论向前看还是回头看,哪个角度都可看到无边无际的红叶,4000多亩黄栌,红透了远近的山,染红了山后的天,映红了山洞的水。那壮观、那热烈,那绚丽那灿烂,令人震撼不已,心潮激荡。可惜这样的诗境在老舍先生居住济南的年代还没有。否则,先生一定会写进他为人脍炙人口的《济南的秋天》中让更多的读者分享有红叶的济南的秋色之美。我在沪上的多位朋友看了红叶谷后,几乎众口一词,济南的红叶比香山红叶还好看!

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范文第4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3.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

4.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现春的意境

我们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板书课题:《春》――朱自清

二、对比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1.首先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同学们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并且还要了了解散文的写法。

2。其次让学生根据平时观察到的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一段文字,学生们相互修改,教师点评。

三、朗读全文,要求

1.介绍作者作品。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然后总体写了几幅图?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第2――7节)画春。

第三部分:(第8――10节)赞春。

3.请学生谈谈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春是一副美丽的图画,它姿态万千,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调的优美,发人深思。

四、讲读感知

(一)第一段: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盼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朗读第1节,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二)第二段:画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3.背诵第3节。请学生回答作者是怎样流露思想感情的?

4.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5.师生共同朗读诵课文,注意通过抑扬顿挫、重音、音节,并回答本课的语言特点?

6.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7.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蓬,杖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呼叫朋友,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8.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9.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春风图,然后进行书面分析。

(三)第三段:赞春

1.朗读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3.请学生谈谈语言特点?

五、课后小结

本课绘春是全文的中心,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六、课堂作业布置1.朗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请学生归纳本文结构图。

总写春,再写盼春,山、水、太阳的脸(远)。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画春,分写风:抚摸、酝酿。雨:细、密。人:赶趟儿。

赞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

七、教学反思

1.让学生阅读写景的文章,使他们明白写什么景?抓住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顺序?有何语言特点?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2、让学生真正形成阅读写景的能力?

3.让具体体会本课的词语特点,“百花争艳”“偷偷的”“春暖花开”“繁花似锦”“芬芳黎郁”“春回大地”“绿绿的”等等!

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范文第5篇

说明:锤炼语推敲语言,让语言产生活力,装点色彩,这是语言的生命。

手拿书诵《诗经》、《楚辞》

高楼林立,旭日红

天转晴,日东升

漫天飘雪,大地银妆素裹

开卷有益,喜怒哀乐心头涌

妙笔生花,气吞万里如虎

路漫漫用脚丈量长短

心中无限事,金榜题名有时日

潇洒走一回,无怨无悔

二月天,喜洋洋,家家户户瑞气祥

黑发勤学他日金榜题名有我

祖国山河秀,东西南北我驰骋

青春花样年华,我占异彩

苏轼豪放,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月艳阳天到处花红柳绿

万水千山足踏神州大地

春日融融流水淙淙

风光秀丽到处莺歌燕舞

落日霞光铺满天空如锦缎

山连山,水连水,山水相连

绿映红,红衬绿,红红火火

心想事成,我说我心

举杯痛饮,管它春夏秋冬

天苍苍,野茫茫

一二三四五,向北走

夜色苍茫,群星灿烂

天高云淡,秋风飒飒

书山有路,学海无崖

狂风怒吼,飘动五湖四海

语言通顺,文词优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

慷慨悲歌,几十年泪水流不完

旭日东升,鸟声啁啾

马达轰鸣,公路上车来车往

树翳,鸣声上下

布鞋 球鞋 皮鞋

语文书 数学书 叔叔读书

体现论辩性的语境训练:语句结构设计

……警告,……警告

要问……,要问……

语言训练参考资料

上联

下联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早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文章尔雅从无俗

诗赋风流自有神

胸有宏图乾坤大

心无私念天地宽

天塌下来擎得起

世披靡兮扶得直

竹开小路通得过

人立斜阳等燕归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雅量含高远

读书见古今

黄河落胸有奇气

白云在袖无躁心

清风明月本无价

水隔山遮似有情

门前翠竹生娇艳

院后梅花吐异春

人面如花朵朵笑

春风似酒阵阵香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知识无涯须勤学

青春有限贵惜荫

红梅朵朵迎春意

彩蝶翩翩送幽香

湘潭云尽暮山出

巴蜀雪花春水来

文如秋水尘埃净

诗似春云态度妍

国色天香飘万里

山青水秀润千年

国清才子贵

家福小儿骄

门前种柳深似巷

轩外栽竹翠如云

平生只会量人短

何不回头把自量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

高山流水诗千篇

明月清风酒一船

陋俗已随残岁去

春风早驾瑞云来

山高自有行人路

水深不乏破浪舟

合家团圆

满堂吉庆

闻多反笑野云忙

静及却嫌流水闹

九曲三弯随舵转

五湖四海任舟行

书到用时方很少

事非经过不知艰

为人当于事有益

凡事求其心所安

江山平远难为画

诗句雄豪易得名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得见奇书手自抄

每闻善事心先喜

无边落木潇潇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身无彩燕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雅怀深得花中趣

妙虑时闻笔里春

高山流水觅知音

白雪阳春传雅曲

白云片片朝霞彩

露水涟涟夜雾辉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青山聚秀呈新景

红日升辉映农家

若能怀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家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偶逢佳境心已醉

漫卷诗书喜欲狂

春兰秋菊芳叶艳

夏莲冬梅花添锦

伏枥深惭千里马

奋蹄甘做老黄牛

梅兰竹菊可养性

琴棋书画能陶情

艺苑繁花沐春雨

文坛异彩迎东风

春风夏雨秋月夜

唐诗晋字汉文章

乍雨乍晴天易老

耐霜耐旱松常青

物华天宝民心乐

人杰地灵国运昌

世事总如里

旧游却在画图中

多栽桃李期春色

故种芭蕉听雨声

晨钟报晓春方去

佳节称人夏始临

雪花红梅呈异彩

春回芳草发新芽

莫使金樽空对月

此时赤龙亦吐珠

虚竹悠兰生静气

和风朗日喻天怀

长江能容百代客

寸草难报三春晖

效梅傲雪休傲友

学竹虚心莫虚情

青春有限志无限

岁月无情人有情

白雪诗歌千古调

清溪日醉玉湖船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珠阁灿烂迎小日

楼台辉煌依白云

风过有声留竹韵

月夜无处不花香

创业犹如针挑土

败家好似浪淘沙

根深不怕风摇动

树正何愁月影斜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百年身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荫来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端午池莲能解语

夏晨岸柳鸟能言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朗西

欲出烦恼须无我

想求康乐莫贪心

严霜烈日皆经过

次第春风到草庐

朴素天真翰墨情

清新隽永诗歌意

信手拈来世已惊

三江滚滚笔头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风暖兰阶花吐秀

雪惊竹院笋抽芽

长生不老无仙丹

益寿延年凭锻炼

一轮秋影月来时

千里波光风定后

东海白鹤千秋寿

南岭青松万载春

风摇竹影有声画

雨打梅花无字诗

湖光青黛化夕烟

翠影朝霞映红日

万里浮云杖底来

九州积气峰前合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北东西万里程

悲欢举散一杯酒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松排山面千重翠

月点波心一颗珠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闲看秋水心无事

静听天河兴字浓

千秋笔墨惊天地

万里云山入画图

不锄庭草留生机

爱养盆鱼看潮气

桥头看月色入画

枕畔听江流有声

灯火夜深书有味

墨花晨港字生光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既文章

有兴国家业常谈

无益身心事莫为

求人须求英雄汉

济人须济急时无

月门含笑迎游客

池水溅花破霞云

玉宇琼楼夸富裕

竹篱茅舍爱平安

对松已许成知己

看竹何须问主人

池中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

奇石尽含千古秀

异花长占四时春

流水断桥芳草路

淡云微雨养花天

鹏程万里凌云志

伟业千秋揽月功

飞瀑半天晴亦雨

寒潭终古夏如秋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秋景有时飞独鸟

夕阳无事起寒烟

奇石尽含千古秀

桂花香动万山秋

奇书古画不论价

芸香锦囊深贮储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看万壑争流初

胜读平生未见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穿花蝴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茂林之下无丰草

大块之间无美苗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居之安山朋友秀

人之和地久天长

路慢慢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知识无涯须勤学

青春有限贵惜阴

智勇双全宗正道

德才兼备效无人

立志不随流俗转

留心学到古人难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月重开一统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江湖烟雨青草蓑

朔塞秋声连画角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萝小扇扑流萤

留客酒杯应恨少

动人诗句不须多

梅花竹里无人见

一夜吹看过石桥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波自天涯

关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火江来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篱菊已残孟冬月

岭梅初放小春天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冰雪惊笋欲抽芽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群峰削玉三千仞

乱石穿空一万枝

紫气东来迎赤日

函关西去跨青时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轻霜易折独根草

狂风难催大树林

满银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巧日争新

能探风雅无穷意

始是乾坤绝妙辞

莫道人间无百岁

须知草木有重春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梅花盛开报喜讯

瑞雪纷飞兆丰年

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团圆莫作波中月

洁白莫为枝上雪

蟠桃捧日千秋寿

古柏参天万年青

天工人巧日争新

风摇山竹动寒声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无碍白云飞

人面如花朵朵笑

春风似酒阵阵香

风吹弱柳复平桥

雪点寒梅横小院

山泉酿酒秀乃洌

芳草留人意自闲

壮士休磨三尺剑

读书肯负十年情

红梅傲雪暖千树

翠柏耐寒春万年

福满人间喜气多

春临大地花开早

欢声笑语满人间

歌山尸海盖天地

文如秋水尘埃净

诗似春云态度妍

岂有文章惊海内

莫抛心力作词人

红梅朵朵迎春意

彩蝶翩翩送幽香

几点雪花几点雨

半含冬景半含春

文章尔雅从无俗

诗赋风流自有神

信手拈来世已惊

三江滚滚笔头倾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无碍白云飞

花浸九州景色娇

春盈四海风光美

良辰美景奈何人

赏心乐事谁家院

人面如花朵朵笑

春风似酒阵阵香

万点落花舟一叶

载得春色过江南

莫道人生无百岁

须知草木有重春

春色满院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室有芝兰气味别

胸无城府天地宽

陶情不出琴书外

遣兴多在山水间

论古不外才学识

博物能通天地久

胸怀磊落能扶正

心地光明自祛邪

轻霜易折独根草

狂风难催大树林

紫气东来迎赤日

函关西去跨青时

群峰削玉三千仞

乱石穿空一万枝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万菊已残孟冬月

岭梅初放小春天

长白虎啸林中月

江南猿啼岭上风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梅花竹里无人见

一夜吹香石桥边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留客酒杯方恨少

动人诗句不须多

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九月天山风似刀

城南猎马缩寒毛

立志不随流俗转

留心学到古人难

雪里梅花称俊杰

霜中蒌蕊是英豪

大鹏一日随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古今往事知帆去

风月秋怀一笛知

片纸能缩天下意

一笔可画古今情

鹏程万里凌云志

伟业千秋揽月功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奇水断桥芳草路

淡云微雨养花天

池中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

山高自有人行路

水深不乏破浪舟

双鹤竹间迎客舞

一蝉雨外送秋来

文成蕉叶书犹绿

吟到梅花句亦春

如今风罢花狼籍

绿叶成荫子满枝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一轮秋影月来时

千里波光风定后

黄河尚有澄清日

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村南村后多青山

舍南舍北皆绿水

春暖飞花隔岸来

风清流水当门转

水边疏竹近人家

帘外微风斜燕影

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范文第6篇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诗歌翻译意象为首,译者一方面要与原诗对话,力求实现个人期待视野与原诗历史视野的融合;另一方面要与译文读者对话,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以期译文取得最好的接受度。翻译过程究其实质就是两次对话的完整实现。

关键词 :接受美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74-03

李白诗歌英译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此后诸多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诗人、学者都翻译过李白诗歌,如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弗莱彻(William J.B. Fletcher)、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许渊冲等等。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艺术特点,甚至被认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声律)”[1]。“意象是诗词性质的集中体现,离开意象,诗歌的特性就丧失殆尽”[2]。由于意象具有形象性、非独立性、多义性、文化性、象征性等特点,意象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尤为困难。本文拟选取李白著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5个英译本为个案,从接受美学视角,对翻译过程中的意象再现进行评析。

一、接受美学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联邦德国,主要创始人为康士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最主要的理论渊源是哲学阐释学和现象学美学,同时也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美学和文学社会学、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美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理论中汲取了营养。

与以往文艺文学理论只认同读者对作品的被动接受不同,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作者-作品-读者关系中,并“不是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他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3]。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4]。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作者所赋予或作品所包含的,而是也包括读者所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读者的阅读中才逐步得到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既定的客观存在,也并非对所有时代所有读者都完全一样。

姚斯在哲学阐释学“前结构”“前理解”“偏见”“效果历史”等概念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期待视野指读者在接受一部作品前由其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审美期待。姚斯认为,每个读者都带着已有的期待视野开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改变或实现这些期待,与文学本文的历史视野达到某种程度的视域融合。文学接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改变、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伊瑟尔借鉴现象学“图式结构”“具体化”“重建”等理论,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召唤性。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只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式化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次都留有空白和未定性,留待读者去确定、填充,也即具体化。这种留有空白和未定性的图式框架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它们使读者得以“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5]。

接受美学因其在文学作品的概念、读者的作用、读者的地位等方面的新见解开拓文学研究的新时代,同时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审视视角。首先,在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之后,译界对翻译活动的本质有了重新认识。“翻译活动不再被看做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6]吕俊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参与”[7],译者经历的两次视域融合,实际是两次对话,即译者与原文的对话、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对话。其次,与读者地位的提升相应,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重视。再次,接受理论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需要指出的是,译者主体性和译文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译者居于翻译活动主宰地位,可以随心所欲。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原语文本及其背后的作者,“原文文本对译者有一定的制约性,有被决定了的性质,它不是可以被随意解释的”[8],另一方面还受制于目的语读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译本的多样性始终被限制于一定范围之内。超过这一范围,翻译便不再称之为翻译。”[9]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意象翻译评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于玄宗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一说作于开元十三年)。该诗是李白颇具代表性的一首七绝,古往今来,备受推崇,明人陈继儒曾誉之为“送别诗之祖”。诗中意象丰富,黄鹤楼、烟花、扬州、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动态画面。表面看来该诗句句写景,实际却句句抒情,情景交融,引发读者无尽想象,生成诗歌隽永意境。

原诗及5首译诗①如下:

(一) “黄鹤楼”意象

黄鹤楼故址位于今湖北武汉蛇山黄鹤矶头,为古代名胜之一。相传仙人子安曾乘鹤到此。诗人首句用之,给了孟浩然此番出游一个很高的起点。孟此去扬州,仿佛也像仙人般自由洒脱。Paul Kroll的译文(下称克译)把“黄鹤楼”译为“Yellow Crane Terrace”, John Turner的译文(下称特译)译为“Brown Crane Tower”,其余3位译者的译文(下分别称许译、孙译、杨译)则译作“Yellow Crane Tower”。经查,“terrace”有台地、台阶、梯田、排房等意,却并无塔、楼之意。也许是因为译者并未见过黄鹤楼,对该楼的形状不甚了解,才有此误译。而“Brown”是棕色或褐色,并非黄色。诚然,从外立面颜色来看,黄鹤楼确实有点棕褐色。但此黄非彼黄也,黄鹤楼的“黄”并非指塔楼颜色,而是与“鹤”组成“黄鹤”这一有特殊含义的名词,所以译者的理解有失偏颇了。此二误译可视作译者期待视野的消极影响。

(二)“扬州”意象

唐玄宗时广陵郡又称扬州,因此标题中的广陵和第二句诗中的扬州,指的是同一地点。作为历代文人墨客憧憬之江南名都的扬州,在本诗中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地名,更是一个带有浓厚文化意味的意象。标题中的“广陵”,许译和杨译选择了省译;克译和特译选择了音译:Kuangling;孙译亦是音译:Guangling,但加注解释了广陵这个地名所指地域范围的历史沿革。第二句诗中的“扬州”,克译、杨译皆为音译:Yang-chou/Yangzhou;特译省译;许译River Town,孙译thickly-peopled Yangzhou。笔者认为,杨译和孙译各有千秋,其他译文则略显不足。原语读者都知道广陵和扬州实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叫法,但对于不知情的目的语读者来说,看到题中的Guangling和文中的Yangzhou,他们可能会困惑孟浩然到底是去哪里。所以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前理解,且避免标题冗长,可以像杨译那样,省略标题中的广陵,只翻译第二句诗中的扬州。又或像孙译那样,两种称呼都译,但对其中之一文后加注,表明两者为同一地点。扬州在唐代是两京之外最繁华的都市,时称“扬一益二”,意即扬州第一,成都第二。提到扬州,可能大家脑子里都会浮现出一副繁华景象,但到底如何繁华,建筑、交通、生活等等场景是什么样子,又会因人而异。因此扬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该诗的一个空白和未定性。克译、特译、杨译都保留了这一空白,只是音译,未加任何注释;孙译做了具体化,“thickly peopled”就是译者的填充,是译者期待视野和诗歌空白对话后的结果。这样做有利有弊,益处是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扬州的特点;弊端是将扬州的特点局限了,使译文读者只知其人口稠密,不解其风景秀丽风情旖旎。这样一来,空白过于确定,译文读者的想象空间受限。如果说孙译留给读者的空白过小,许译的空白则过大,大到有点脱离原诗。也许是践行“浅化”策略,许译的扬州叫River Town,尽管是大写,读者也很难把它和扬州联系起来,恐怕只能根据扬州曾称“江都”而略猜一二了。

(三)“烟花三月”意象

三月本只是表示月份的专有名词,无关情感,但因“烟花”二字,这个时间一下生动起来,“烟花三月下扬州”也因此被赞为“千古丽句”。也因为“烟花”二字,三月不宜再理解为确切月份,更宜理解为春天这个季节。此二字可算该诗最大的意义未定点,自诞生以来,已有多种阐释。尽管各种阐释都认为它是形容春景,但“烟”字作何解并无定论。且举三解为证:“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10];“形容柳如烟、花似景的春色”[11];“形容阳春的妍丽景色”[12]。5位译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见仁见智。克译:Among misty blossoms of the third month;特译:’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许译:while willow-down and flowers reign;孙译:In this flowery April clime;杨译: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烟”在该诗中是一种比喻,是虚笔,只是交代当时的季节及其美景——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天。如果译为“in/among/mid the mist”,就坐实了。假设黄鹤楼和江面真的雾气朦胧,诗人如何能目送孤帆直至影远,又何来碧空。就融合原诗视域、再现原诗意境而言,许译甚好,但前提是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一来中国诗词历来有柳如烟的比喻,willow-down巧妙暗含了原诗的“烟”字;二来垂柳和繁花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春天的象征,译文既交代时间,又避开“三月”“四月”之争,保留了原诗的朦胧含蓄美。此外reign一词与上句尾词Crane押韵,为译文的音美增色不少。可惜,对于不谙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读者来说,willow down带来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中国人见垂柳而知春天,但在英语文化中垂柳并没有这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因此很难达到相似反应。

(四)意象群:“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这几个意象是本诗中最重要的意象群。所谓意象群,就是指“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当主体将若干意象表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或动作并传达出内心的情义层次时,就构成了意象群。意象群的组合,构成了诗词的意象系统,形成意境”[13]。钱钟书先生说:“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着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无限在。”[14]这与接受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伊瑟尔认为,正是在一部作品的意义空白中,隐藏着作品效果的潜能。“一部作品的未定性与空白太少或根本没有,就不能称为好的艺术作品,甚至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15]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就好比那着点红的万绿丛,有余而不尽,给予读者能动反思和审美想象的余地,让读者得以举一反三去寻找那无限姹紫嫣红,也即深入参与作品潜在意义的实现。以本诗为例,古今中外的读者从本诗的景中就阐释出了不同的情:与所敬爱的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对扬州的歆羡之情、对不能同行的惋惜之情等等。

这两句诗的5译文中,许译一减二增,可谓独树一帜。一减是指“孤”字省译,二增是指在天空前增译“无边无际”,在河水前增译“无穷无尽”。去lonely或solitary而添boundless和endless,再加上独一无二的rolling,译文离愁别绪减弱,豪迈气概增强,倒也符合李白诗歌激情饱满、境界开阔的特点。只是两处增译略有过度具体化之嫌,限制了读者对“碧空”和流向天际的“长江”的想象。去掉这两个词,译文并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情况下,译者填补空白或具体化未定性,会破坏原诗的含蓄和模糊美。

这一组意象群中,5译文差异最大的要数“长江”。克译、孙译:Long River;特译、许译:River;杨译:great river。细品原诗,“长江”确实既可以像克译和孙译那样作专有名词来译,特指长江,因为诗人告别的地点真真实实的就在长江边,也可浅化为像杨译那样的普通名词或许译那样某一条江的名字,因为诗人寄情于景的是江水,长江换成其它江河,比如湘江,比如珠江,诗人寄托的情感是一样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依然存在。

虽然5种译文在再现意象群时采用的词汇、句式、诗行、韵律不尽相同,但都传递出与原诗相近的景和情。究其原因,是因为译者力求接近原诗和诗人的历史视野,充分理解原诗,正确传达了原诗的图式框架。

接受美学因其对读者作用的肯定、对读者地位的重视、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开放性态度,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大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翻译究其实质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翻译过程就是两次对话—原文与译者、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意象是构建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空间的重要手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意象丰富,情景交融,意境隽永。通过对该诗5个英译本中意象翻译的探讨,本文得出一些启示:其一,翻译诗歌意象时,译者受个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审美能力、所处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难免对意象意义、价值做出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和阐释。其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尊重原文和原语文化,以原文为据,又要考虑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水平,采取适当翻译策略,使译文得到更好接受,唤起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类似反应。

注 释:

①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0;孙大雨.英译唐诗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1;徐静.唐诗英译的意象图式概念识解运作.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49.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秦皇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3.

〔2〕〔13〕朱晓慧.诗学视野中的宋词意象[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7,26.

〔3〕〔4〕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3,64.

〔5〕〔15〕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43,44.

〔6〕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90.

〔7〕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6.

〔8〕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67.

〔9〕胡开宝,胡世荣.论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中国翻译,2006,(3):11.

〔10〕傅德岷,卢晋.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38.

〔11〕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395.

〔12〕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注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258.

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李易安词 春天主题 类型 模式 艺术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伤春”与“悲秋”一样是一个重要且源远流长的表现主题。《淮南子・缪称训》说:“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高诱注曰:“春,女感阳则思。秋,士见阴而悲。”《诗・豳风・七月》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玄笺云:“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这种“女子伤春”“男士悲秋”的传统自古而然。而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前人也有阐述,《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论情景关系时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万象之际,沉吟视昕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春秋相代,物色大变,故心有感兴,评论可谓精到。

“女子伤春”有其特别的心理因素。伤春,意味着一种自惜自怜和缠绵幽怨,带有明显的女性情怀特征。《诗经》中就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夭》)“何彼裱矣?华如桃李。”(《召南・何彼矣》)的意象作为春与女子的共同表征,且与青春、爱情勾通。春天,代表着希望和青春美好,于是有“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的吟唱;也反衬着朱颜的寂寞与青春难以久驻的感伤,于是有了“哀众芳之芜秽”“恐美人之迟暮”的喟叹。

关于“女子伤春”。可分两类。一种是“男子作闺音”的伤春,另一种是女性作者的伤春。相对与前一种而言,女性作者的伤春体现出更多的本色,而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李易安的词作在这方面也堪为圭臬。

李易安笔下不仅仅有伤春,其春天主题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立体性。李白《愁阳春赋》云:“试登高而望远,痛切骨而伤心;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雪;兼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其“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正可作为李易安这种情感丰富性的诗意表述。在李易安的诗意世界中有“绿肥红瘦”的浅吟低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孤寂难排,也有“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的悲怆哀叹……

一、春天主题之类型

(一)类型一“人比黄花瘦”――深闺独处之寂寞与相思

古人对人生如梦、韶华易逝多有感慨,而春天是最容易引发这种情怀的季节。美的难于久驻让众多的文人看到了人生的无奈惆怅,对此写出了许多精警之旬,如唐人雍陶《过南邻花园》“春风堪喜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宋人王安石《胡茄十八拍》“春风似旧花仍笑,人生岂得长年少。”晏几道《与郑侠绝句》“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等等。

正因为韶华易逝。古人尤其是女子对于离别倍感惆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天万物生长,生机盎然,女子却独守空房,怎能不会感慨?易安词《点绛唇・闺思》道: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全词描写一个独处深闺的女子百无聊赖的情态。面前是即将过去的春天,花儿在雨中悄然落尽,而自己唯有寂寞相伴,倚楼而望,满目青草,遮断游子归来之路。“柔肠一寸愁千缕”“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只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女子的寂寞与相思的情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情深意笃,却不得不长久离别。“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春天是个容易让人生情的季节,感悟伤怀,触处相思。李清照的词“春归秣陵树,人客远安城。”(《临江仙》)“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字里行间皆可感其相思盼望之切。李清照将自己在春天的寂寞与对丈夫的相思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诉说出来,让读之者不能不为之感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江城子》),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青春也是,这份难以解脱的惆怅,终是让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

(二)类型二“物是人非事事休”――身世之悲与时代哀感

杜甫在《春望》中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尽悲凉;李清照身历南北宋交替,晚年独身飘零,其遭逢乱离,命途多舛不输少陵。其中有关春天的许多词作也反映了易安在乱世的身世之苦和对时代的伤感。

在惜春、怜春的背后亦是对自我的怜惜,对时代不幸的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同。”面对着春天的美景更加触动了词人万千情绪,其词《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是古人一个大节。在太平的日子里,这天是春天来临之时人与自然相与兴会,亲朋好友相聚娱乐和祭祀的美好节日。但此时,词人却是经历着国破家亡,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永夜恹恹欢意少”了;“长安”是家国的象征,如今背井离乡的词人也只能去“空梦”了。花光月影相照,今年春色依旧美好,却只能强颜欢笑,借酒浇愁;在词尾显露了词人真正的心迹:“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是惜春,更是对自我的怜惜。

词人抒发此种怀抱,更多的是在晚春。春之将尽更让人伤心,《红楼梦》有词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残春就意味着美好时光的流逝不返,其名篇《凤凰台上忆吹箫》曰: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钧。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此词委婉含蓄,看似平淡,却是波澜横生,开篇是一派狼藉景象:香尽炉冷,被不整,头未梳,装饰任其闲置,一切无心打理。原因为何?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人在今年变得更加消瘦,不是因为饮酒也不是因为悲秋,是因为武陵的那场春愁吧。与此可以互证而读就是那首《武陵春・春晚》。

(三)类型三“一面风情深有韵’,_一自然与闲淡的韵致

当然在李清照笔下不是只有伤春、惜春这么沉重的主题。她曾有过美好的少女生活和幸福的生活,而作为一位有极高修养的文人,她也有着开阔旷达的心胸和不同常人的见识。

《减字木兰花》与《如梦令》是两首极有特色的作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 比并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词似脱胎花间,但洗尽娇艳,呈现在我们目前的是一个可爱的健康的女郎形象,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忸怩做作之态;后一首则刻画出一位有些慵懒的词人,而在慵懒背后是高于常人的睿智。

二、两种模式

(一)“春一愁”

伤春是春天主题的重要组成,而“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秦观《千秋岁》:“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真山民《春感》:“春光兀自好,我却为春愁”,此类诗句不一而足。

在这种情况下,“春”基本就是“愁”的孪生姐妹。李清照词《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风。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春心动”即为愁心动也,“山枕斜欹,枕损钗头风。”写的就是愁态,“无好梦”就是这份“浓愁”的结果。其词《念奴娇・春情》下片:“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武陵春-春晚》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及前面提到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篇,都是这种方式的链接。

(二)“春――花”

日本学者青山宏认为。“落花+伤春”的时间意识是宋词的基调。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体本身婉转缠绵的特征就决定它与“春天”和“花”有着不解之缘。花是女子的最好代表,花的命运与女子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花在明年可再春,而人却不能。

李清照对梅花尤为偏爱,《孤雁儿》曰:“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满庭霜》云:“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诉衷情》亦云:“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菩萨蛮》云: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是早春时候词人的思乡之作。她终日愁绪萦怀,借酒解愁,梅花在鬓上残败,也无心理会。花残虽是一景象,却象征着好景不在,空留无奈。

另外,词人对海棠也有感发,《好事近》曰:“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三、成熟艺术

(一)女性意识的显现与女性形象的自我塑造

李易安的词作摆脱“男子作闺音”的局限。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诉说亲身的体会和感受,真正达到了“本色”的标准。在她的笔下记录的是自我的喜悦或是感伤,无论喜、忧都是自然的、可感的,她抒发的是自我的感受,塑造的是自我的形象。《浣溪沙》曰: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避寒无。

全词的笔调柔极细极,端的是标准的“女性文学”风味。“髻子伤春懒更梳”,词中的女主角因为伤春而不愿梳理打扮,一副慵懒之态活现而出;“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是典型的女子所居之处,由一位女子写出就显得真实细腻可感。女子亲自描写身处环境、刻画自己所恩所想,让词体所要求的“本色”主角不再缺失。

(二)浓厚的悲彩

“悲哀,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以悲为美是中国的文学传统,刘鄂《老残游记・自序》云:“《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李清照身遇家破国亡,对自身和时代也有着自己的悲叹,无论是写深闺独处之寂寞与相思,还是直接书写身世之悲与时代哀感都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在她笔下的愁苦是如此不可解脱,以致梦中也难有轻松。

(三)情与景的融合无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的词作真正达到情景交融、融合无间的完美境界。《浣溪沙》曰: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全词只“倚楼无语理瑶琴”一语涉及作者身影,其余几句,一句一景:小院春色、重帘静垂、暮掩远山、细风吹雨、梨花摇曳,周遭环境的不解人情与词人的百无聊赖正好契合。

(四)艺术手法的成熟应用

李清照的词作现存的虽然不多,但每首都堪称精品,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与她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是分不开的。首先,她很善于描写,或心理描写,或环境描写;或细节刻画,或侧面烘托,她都能充分的调动多种感官,从各个角度契人,将描写之物写的生动形象,从而把自己的感情抒写得曲折缠绵。《凤凰台上忆吹箫》有句为“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这就是一位佳人倚楼而望的图画,但图画纵然能画的出佳人,却如何画的出楼前的“新愁”?词人充分发挥了语言的想象空间,从而让词作也包蕴深厚而缠绵婉转。

其次,李词对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亦极为娴熟,诸如起兴、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叠字等等,在其笔下非常自然而不见锤炼的痕迹,达到了“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艺概・词概》)的圆熟程度。前人评说《武陵春・春晚》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选》)就是成功运用修辞的结果,其中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写得似乎有了重量。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堪称精绝,前人在这方面论述备至,兹不赘语。

参考文献:

[1]刘安等著,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6

[2]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94

[3]房玄龄注,刘绩增注,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8

[4]刘勰著,黄霖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49-150

[5]张玉璞,“我正悲秋,汝又伤春矣!”――宋词主题研究之一,齐鲁学刊,200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