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资源挖掘:不妨更浅近些

课程资源的挖掘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程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内容。但观察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却有这样一种倾向是值得警惕和审慎的。比如,教师准备一节英语课,往往要搜集各种各样、方方面面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资源、视频材料,很多可以说是搜断枯肠、挖空心思,从社会、地理、人文、科学方面找素材,无所不包容。但是我们却似乎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资源,那就是学生和教师,这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浅近、最熟悉的资源。以6B Unit 1形容词的比较级的讲解为例,我们就可以从班级学生的实情出发,为学生准备符合“这个班”的教学设计。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充分抓住班上一对双胞胎姐妹,让学生用比较级的语法知识和两姐妹展开对话:“Who is younger?”课堂非常活跃。孩子们确实很好奇,到底谁更年轻呢?有的从姐妹俩的外貌上猜测,有的从姐妹俩平时的行为举止上猜测,甚至有的从姐妹俩的成绩上猜测,最后再由姐妹俩揭开谜底,给课堂增趣不少。这样的资源利用,就是抓住了学生身边的资源,让他们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二、情境体验:不妨更真实些

学习英语特别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通常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气氛活跃,如何让活动生动,却很少顾及情境的真实性。有的学生经常抱怨:“谁不知道老师搞得这一切都是假的,是为了上好课而骗骗我们的。”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例如,教学Happy Birthday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为班上一个学生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先商量要送给他什么生日礼物,送给他什么生日祝福。接下来,隆重请出这天过生日的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和她对话、交流,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然地使用和巩固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及各种表示饮料、水果、食品和文具的单词。接着让学生为过生日的同学亲自送上礼物,大家争先恐后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并说“It’s for you.Happy birthday!”在情境交流的来到的时候,教师吩咐学生关上灯,拉上窗帘,然后请同学点上生日蛋糕的蜡烛,学生们顿时“哇”的惊叫起来,随之唱起了美妙的Happy Birthday。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最难忘、最温馨的一次英语课。其实,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我也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引导或纠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言语运用:不妨更灵活些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机活力;课堂教学;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05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仍然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主阵地。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在课堂回归生活的同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思维空间还给学生,突出初中阶段思品课的“品德”地位,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好、感受过程、体验成功为基本特征,笔者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绿色生态课堂方面作了以下有益尝试:

一、利用时政播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事政治作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版块,因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很贴近学生实际而已被任课教师重视并以各种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那么,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呢?笔者认为“时政播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时政播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上课开始的前5分钟,由学生向全班播报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具体内容可以是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或生活小事,只要是觉得有价值的,都可以播报。形式可采取按学号轮流播报,每天轮到一位学生,既给每位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又能保持时事政治教学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由于思品学科是开卷考试,课文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且枯燥乏味,课程安排又集中在下午,学生上课昏昏欲睡,思维僵化,眼光狭隘,提不起精神,在他们看来,思品课反正就是上课记条条,考试抄条条,都是大道理泛泛而谈而已,课堂兴趣就无从谈起。为改变这种现象,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在思品课教学中开展“时政播报”这一活动。本以为这一活动由于课前要寻找资料,花费学生的一点时间而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和兴趣,可当笔者把这一活动设想告诉同学们后,想不到很受学生的欢迎,同学们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参与热情很高,都抢着想先播报。它的出现,让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时政资料作为教学的内容搬入了课堂,使课堂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大开眼界,他们可以从课堂中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身边的事情。这种丰富多彩的时事内容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改变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大大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青年一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身边的诱惑》一课时,多媒体技术就帮上了大忙:“一个烟灰缸里放着的一个烟头,但近看这个烟头实际是一个裹着纱布的死尸,它能使那些吸烟者猛醒。”这幅图片震撼了每一位同学,给以启示和警醒,非常精彩;还有“画面是在玻璃碎片的声音响过后,夕阳下,一个吸毒者举着自己已干枯的双手在向苍天呐喊:‘救救我吧!’”宣传的是吸毒的危害。在展示过程中,那一幅幅揪心的图片,一个个鲜活的吸毒犯的前车之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害人的思想已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对的厌恶、憎恨之情的激发也水到渠成。不必教师再苦口婆心地向学生讲授了,学生终身难忘。教师巧妙选用多媒体素材,将信息有效地展现在课堂上,特别是视频、音频的使用,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环境中学习,更能促使学生情感的投入。

三、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活动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观察探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新课程已实施了这么多年,取得了大量意想不到的成效,但我们部分教师的思想品德课依然犹如文火烧开水,始终不见动静。具体表现为:师动生不动,少数个别的学生动多数大量的学生不动,性格外向的学生动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动,优秀的学生爱动待优生不动,女生爱动男生不动。时间长了,大多数学生被抛在课堂教学的千里之外,无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体验乐趣、激发兴趣,更谈不上品尝思想品德课的美味和甜头,体验其中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明理、启智、导行功能不能发挥,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青少年的天性,注重思想品德课提倡的认知、体验、感悟与生活形式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必须设法花大气力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动起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知心的话儿说出来,开心的歌儿唱出来,优美的动作舞起来,在活动中产生体验,产生感动,形成冲动,最终化为行动,有效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1. 将课堂让位于学生,课堂变成学习场,引导学生积极活动

笔者在教学教科版八年级《青春心弦》这一课时,在读完课文后,针对青春期的燥动与不安困扰着许多少男少女的现状,笔者便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场“说说我们的悄悄话,我愿帮帮你”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各述心声,气氛非常热烈。通过活动,学生明白了面对青春期的燥动与不安,一方面需要正确对待,冷静思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 好听的歌儿唱起来,课堂变成音乐场

歌曲是人们喜闻乐道的音乐形式,引进课堂,无疑是活跃课堂,激感的好方法。笔者在教学七年级《直面烦恼》一课时,学生大谈其烦:青春痘,烦;个不高,烦;貌不美,烦;体发胖,烦……笔者便带领大家唱起了《小小少年》,唱后提问:为什么忧虑烦恼都来了?大家会心答道:因为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了。

场景剧、小品都能够创造出一种与教育主题相关的情境,让潜在的道理以生活的形式、鲜明的表现出来,故在思品教学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四、创设教育情境,体验感悟生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而是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基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境,通过开展参观、访问、调查、交流、看电视、讲故事、听报告、开辩论会、竞赛等活动,使课内外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促进德育品质的内在生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动学生发掘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表演,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体验情感,体会学习乐趣。讲述“依法治国”这一内容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贪污受贿、违法犯罪等案例等内容,运用辨论、演讲、讨论、座谈等形式让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创设生活情境,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启迪了思维,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激发了情感,培养了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中,只有以我们的激情、智慧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关注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好学乐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郜春花.多媒体技术发展下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整合[J].改革与开放,2011(8).

[3] 周兴华.运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活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5).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生活 教学活动 实效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自主性活动而非教师的课堂讲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桥梁。课程目标主要就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

l.活动目标要明确

教学活动要有目标,即活动的目的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从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采取的活动方式,乃至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方向,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有力依据。作为综合性课程,含有多重目标,教师们一般比较关注直接目标,而贯穿于整个课程之间的间接目标往往被忽略,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也是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例如,合作学习能力、整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包括倾听、表达能力等,它们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不可缺少的,又是儿童的成长和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目标也应给予充分地关注。

2.活动内容要丰富

教学活动的内容要丰富,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依据,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权威性。而新教材所呈现的事实只是范例,它所面对的是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呈现的事实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与各地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师要打破在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在活动内容选择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

3.活动形式要富有情趣

一、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索欲望,教师在选取教学活动的形式时要不拘一格,活动的形式要服从内容,服从儿童的特点,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一句话,教师应开展儿童喜欢,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

二、重视教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1.教师应参与活动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单纯地只讲教科书,而是指导与参与儿童的活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引导,要能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对于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加掩饰,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我换牙了》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体会换牙给自己带来的特殊感受,并与大家分享由此带来的成长的喜悦与烦恼,请换牙的同学说一说换牙时曾有的难忘经历,孩子们谈到许多来自父母的错误常识,如乳牙掉了是多吃糖、长暴牙的缘故,牙齿松动时要常常去摇动……面对这些问题,教师缺乏诊断意识,参与意识,没有转化成共性问题,让大家来共同关注,共同形成“换牙时应重视的注意事项’这一知识概念。这样,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换牙常识的初步了解。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

儿童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保障儿童对活动的参与权,尊重和保护儿童的自主性,教师不宜灌输式地教或命令儿童活动,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不能只带耳朵听,而是要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真正参与,真正是活动着,快乐着,收获着。例如,在一次下校调研中,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这一课时,设计了“踩影子”的游戏活动,活动中除了一位小女孩呆呆地站在操场一旁,其它的孩子玩得很开心。执教老师并没有关注到,于是,我走上前去跟她聊了起来,原来小女孩犯有头晕症,只要奔跑头就会晕,看着她羡慕同学们的眼光,我教她在阳光下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和肢体做手影,看着变化多端的影子,小女孩笑了。

3.教师应利用课堂活动的动态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会带着自己的知识、体验、思考、疑问参与到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想到的情况。因此,教师绝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设计不放,必须独具慧眼,把握生成问题的要领,引领对话,并即时纳入到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才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才是对充满灵性和发展的学生生命的尊重,才能较完美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一次县《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个主题《快乐的“六一”》课题1《我们的节日》,当教师为同学们展示了各地丰富多彩的“六一”文娱活动后,让同学们分小组也来说一说本校所开展的“六一”活动内容。此时,各小组议论的不是节日活动,而是倾诉在节日中,同学们还要上课、还要做许许多多的作业,因为安全问题,学校不允许举办游园节目等等。但教师却未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完全忽略了课堂所发生的变化,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反馈,并总结“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我们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如果此时教师能重视这一生成,帮助学生消除困惑,让学生来议一议“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你们想怎样过?”,那么,效果一定会更好!

4.教师应重视评价学生的活动过程

学生学习的结果,自然是学习评价的关注点,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本课程在评价关注上更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关注,重视对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努力程度、成果质量给予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对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表现要积极鼓励。有时,教师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肯定的手势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再有,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此外,要使教学活动行之有效,教师要把课前、课堂上、课后视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注意活动的连续性,重视对学生课下观察、访问、收集、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的有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身心健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甘清波;论课堂教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让学生成为主人,课堂精彩不断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采访的方式直面“熟悉的陌生人”――自己的授课老师,去寻找他们心目中有关老师的精彩。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设计要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要基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基于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因此,本课的第一个活动设计为“我知我师。”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吗?这些了解是否全面深刻?我在课前引导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去采访老师。采访后,他们的感受和收获比我预想的深刻许多。

比如,一位学生采访了自己的物理老师,这位老师同时也是我们学校的安全督察员。学生在采访后不禁感叹:老师真的非常辛苦和忙碌,因为就在他采访的短短十多分钟内,老师就因为处理学校的安全工作不得不两次中断了采访的过程。还有一位学生采访了自己的父亲,这位父亲也是我们学校高中部的班主任。孩子坦言道,在采访之前,其实一直对父亲有所埋怨,因为每天父亲回来以后自己已经熟睡,而当他尚未从睡梦中醒来,父亲又早就赶赴学校去做50个孩子的“父亲”,越来越少的交流让他与父亲之间产生了隔阂。而正是采访,让这对父子打开了心结,孩子在采访后骄傲地对大家说:我的父亲很伟大!

课堂之上,伴随着同学们一个个认真细致的采访汇报,老师的形象逐渐饱满起来,他们眼前的老师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还有他们伏案工作、早出晚归的课堂之外,有他们洗衣买菜、看球比赛的家里校外……学生敬爱老师的情感油然而起。既然学生在课前,与课堂之外的老师们能够深入交流,他们也一定能够在公开课的现场表现出色。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现场扮演小记者对我校的名师吕庆丰展开了随机访谈。果然,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思路清晰,落落大方,毫不因众多听课老师的在场而胆怯,而吕老师质朴的话语、真情的表达,也让每一位同学收获了很多。

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是将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把话筒交给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进行小组汇报。而我也欣喜地发现,当他们领到各自的汇报任务后,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在课前就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调查活动,并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汇报形式。在这里,我传递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话筒,还有课堂的话语权、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彰显风采的舞台。而他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锻炼中成长起来,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他们面带微笑,侃侃而谈,精美的幻灯片、幽默的解说赢得了每一位在场听课教师的赞赏。

放手让学生唱主角,并辅以精当的引领,体现了教师的陪伴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定位。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老师要善于“示弱”,把课堂的阵地留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堂,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水不断,精彩不停!

二、从学生视角出发,精心设计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我知我师”活动之后,我又相继设计了“我爱我师……”“我爱我师?”“我爱我师!”三个活动环节,直面矛盾,层层推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力求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他们去发现解铃的“真经”,学会“解铃”,更要主动尝试去“系铃”。

在“我爱我师……”的第一层次活动中,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并说出自己与老师的真情故事,试图打开学生记忆中的情感之门。学生在活动中畅谈感受,真情流露。有的同学表示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在课堂上风趣幽默、课后与学生相处融洽,如挚友般的老师;有的同学回忆最难忘的老师是在自己失意、困惑时给予安抚和慰藉,如慈母般的老师;有的同学则想起了在课堂对自己严格要求,甚至时常批评自己,如严父般的老师,也正是这位同学在课上坦言曾经一度难以理解老师严苛,但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终于理解了老师的这份爱,并借此机会表达了对老师的愧疚之情。学生的语言真挚恳切,无一不流露出对教师的敬爱之情,也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在“我爱我师?”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就老师或老师这个职业,说一说你有哪些“小看法”?这个问题的抛出实则是为了将师生间的困惑、隔阂甚至矛盾委婉引出。想到在开课当天,班级的任课老师也大多都会当场,我担心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会有所顾忌。课前我斟酌良久,竭力在第一个环节中做好情感的铺垫,使得该问题的提出不显突兀,自然而然。

最终,我选择了“小看法”这个词,模拟学生的口吻,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果然,和预设的一样,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抱怨老师管教太严,不够温柔;有的认为自己的老师教学方式过于古板,不够风趣;有的则表示自己曾经的老师总喜欢标准化的答案,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或单纯或真挚的“小看法”尽管略显尖锐,但是,在情感的穿针引线和我的巧妙解铃下,在场的老师不仅没有感到尴尬,相反却是忍俊不禁,也有了更多的深思。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真”的课堂,引导学生说真话包括直面师生间矛盾的快人快语,是我们的责任。

“我爱我师!”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升华。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我爱我师?”的一路虽有波折却比较顺畅的铺垫下,这个环节更是自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尤其着重“喜欢”两个字,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鼓励他们去做喜欢的事情,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也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短短几分钟思考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内容涉及尊重教师的劳动,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认真作业;帮助教师做一些小事;给老师写贺卡;毕业后来看看老师……还有学生表示给老师提出意见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于是我当即让这个孩子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意见,并欣然接受,充分肯定了学生敢于直言、乐于表达的态度。

这种课堂内外既有巧妙预设又有灵活生成的教学互动,彰显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既有师生矛盾的系铃解铃,又有精心随机的动静结合,为整个课堂环节的展开种下了信任和尊重的种子,引领着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向着自然与和谐迈进。

三、直面学生困惑,课堂更加灵动

在本课的“我爱我师?”这一环节中,有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质疑: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授课、视频教学等等,是不是可以说教师这个职业不再需要了呢?这其实是个颇具思维含量的问题,我当即对提出该问题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虽然,公开课时间非常宝贵,但我并未急于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让同学们发表意见。

经过激烈的探讨,学生基本达成共识:教师不仅教授知识,还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这是网络所无法取代的。对于这一课堂生成的积极应对,既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与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成就了课堂教学行云流水的高境界,同时,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也是一种有效的培养与激励。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有些生成的问题,的确会让教师感到棘手,于是有的老师会选择回避。在很多情况下,问题的出现恰恰表明了学生在思考,生成是学生的思维在迸发,是智慧的火花在闪现,如果不能较好地处理,极有可能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于课堂的生成、学生的困惑,我们不能回避,而应舍得花时间去处理,有时也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只有全方位多视角的预设才会产生多样的课堂生成,这样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正是解答学生疑惑、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升华教学主题的极好时机,这样的生成,使得课堂更加灵动,富有活力!

在课堂的结尾,播放了精心预设的电子相册――《献给敬爱的老师》,出现了班级所有任课教师上课、辅导、生活的画面和一句话的点评,学生倍感亲切,当画面定格在班级所有教师的合影时,学生们自发为老师们鼓掌,也将本节课推向了。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年 月 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年 月 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46—49页的内容。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那些与他们生活实际最为接受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便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节课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设计理念:

《年 月 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时分秒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嫦娥三号”点火发射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然后利用年历卡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发现等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经历和观察年历卡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有意义的事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教师适当引导,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知。

3、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熟记每月的天数以及平年、闰年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丰富的事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结合适量的有意义的例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年、月、日

2、对年、月天数的认知以及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年历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嫦娥三号”点火发射的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嫦娥三号”点火发射的时间吗?这是举国欢腾的一天,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伟大而又难忘的时刻——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

师:时、分、秒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这里还有一些时间单位是什么?

2、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通过“嫦娥三号”发射升空这个情境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谁愿意一说?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请拿出你带来的年历卡年,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参与、引导。

汇报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并适当补充、小结)

板书: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各月。

30天:4、6、9、11各月。

28天或29天:2月。

2、识记大月、小月。

师:我们把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板书:小月)

师:那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帮我们记住大月(板书: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板书:小月)

师:那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帮我们记住大月、小月呢?(学生思考后汇报)

(1)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出“左拳记忆法”,并介绍方法。(课件出示左拳记忆图)。

(2)儿歌记忆法。

(在学习这两种方法之前,要吧让学生先说一说,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来介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办法记一记)。

(3)游戏:

教师说月份,让学生判断大月、小月。(大月伸大拇指,小月伸出小拇指)最后说二月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认识下半年、闰年。

(1)师:那二月份的天数到底有没有规律呢?我们来观察1993—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学生汇报每年二月的天数。

(2)师指出:二月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二月29天的那一年是闰年。(板书平年、闰年)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4年一闰。

(3)那如何判断某一年是下半年还是闰年呢?如果不告诉你二月份的天数,你还会判断吗?

小组讨论:

①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判断197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1993年呢?1900年呢?

汇报交流。(当学生判断1900年与万年历判断不一致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第49页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请你给是闰年的年份涂上颜色。

1996年、2001年、2004年、2100年

4、计算全年的天数

师你喜欢平年还是闰年?选择你喜欢的年份,计算全年的天数。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教师表扬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学生,并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板书。)

平年:31×7+30×4+28=365天

闰年:31×7+30×4+29=366天或365+1=366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汇报交流初步了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然后在学生感兴趣的儿歌、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年、月、日的问题。整个新知学习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形成、建构过程,学生兴趣高,知识掌握牢固,效果好。)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我会判断。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

(3)小华说:“爸爸4月31日要从北京开会回来。”(    )

(4)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2、我会填。

(1)今天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4)1949年是(    )年,2008年是(    )年。

3、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以学生生活实际为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大月(31天)

 

 

 

平年:31×7+30×4+28=365天

              闰年:31×7+30×4+29=366天或365+1=366天

 

教学反思: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嫦娥三号”发射升空这个情境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二、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发现获取新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一、从课前预设的角度来看———体现专业素质和独立思考

预设,即备课,是相当重要的。某种意义上,这一过程就能看出教师合格与否甚至高下优劣(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普通教学设计,演绎摇曳生姿、过目难忘的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越是优秀的教师,课前预设的水平与质量就越高。

巧妙的预设,教师要过学生关。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强调:“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要过文本关,深入研究教材,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教学中的疑难点、易错点、生成点和能力提升点做深入思考,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要过程序关,合理流畅的教学程序设计,强调专业知识到技能的转换,是教学理念和文本解读的抓手。要过情境关,当代课堂越来越重视渲染气氛,营造情境,激起学生的热情,使文本更容易融入课堂并被深入理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做不好预设的教学,注定很难持续开展,更难以实现有效提升。

在“漫话清高”一课教学中,一位教师以独出心裁的预设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和精彩。导入设计新颖有趣,串联着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漫话清高’。‘漫话’就是漫谈,就是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课文‘漫话’的对象是———我们平常也能听到人说某人‘清高’,假如有人这样评价你,你喜欢不喜欢?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却一石激起千层浪,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并且让学生的思辨引领课堂。接下来,分析核心教学问题,教师结合学生对“清高”一词既熟悉又陌生的理解,通过“作者是怎么理解‘清高’一词的?”一问,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文本,作者的观点随之显现。在对具体人物(也即具体文本内容)的分析中,请学生以“某人因为什么条件而清高”进行总结,并且通过师生协作完成了“许由因拒绝(唐尧)禅让,颍水洗耳而清高”的段落概括,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表现欲望,举一反三。课堂收尾是要求学生仿照“清高是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这一句式造句———这一设计,“带着镣铐跳舞”,与文本联系密切,既巩固了文本内容和学生概括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清高”内涵的理解,又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可以说,这样一节课,只能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灵机一动。精彩的预设,能够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又给学生留下长远的美好记忆,如诗人伯莱克所言:“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刹那间蕴蓄着永恒。”

二、从课堂建构的角度来看———体现教学能力和言说艺术

课堂教学,重在生成,要从外部的“教”,真正转向内部的“学”,都是需要一个通过创造建构来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过程。这一过程,最见教师专业功底。结合确定的教学内容下不可重复的学生和课堂,教师要依据课堂即时改进,随时重新建构,让教学真正有趣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记得郭初阳老师有一本书叫做《言说抵抗沉默》,主要是汇集了个人经典的课堂实录。的确,课堂是最能展现教师言说艺术的时刻。对课堂有着充分把握的教师,也要具有高明的言说、敏捷的思维等,才能真正实现“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才能密切关注学生三维发展目标的成长深度,化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忧愁,实现教学的价值。

优秀的教师,要有渊博扎实的知识,这样才能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师生通过这些契机,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切磋琢磨”和“创造生成”,使课堂闪光,使师生顿悟。只有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与热爱,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生成的问题具有思维的开放性和起点性,这些问题是不可能事先设计的,需要教师投入情感和生命,进行积极建构。叶澜认为,教育直面生命,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体现生命关怀的活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课堂和学生也有莫大的影响。教育教学一定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平等尊重;更要把握尺度、调控节奏;要撞击心灵、激发共鸣。这样的教师,总是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运用恰当的评价,引导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探讨。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在某种意义上引领着学生的眼界和理想。视野开阔的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倾听,能准确把握介入的时机,做好引领以增加课堂的深度和宽度,这些都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勇气和专业素养。

“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的”。一般来说,教师只有准确预估学情,自身独立而深刻地解读了文本,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问题,真正引导学生与文本发生碰撞交流,真正走进文本。例如,在一次同题异构的课堂上,一位教师用这样几个问题开启了“悬崖边的树”的教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暂时还不知道名字。请大家先将诗歌来读一读。读完之后,告诉我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歌。”“如果我让你给这首诗歌起一个名字,你将怎样命名?”“大多数题目有一个共同点———(生)‘树’,请起名字的同学来解释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教师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作者曾卓的陌生感,另辟蹊径,采用直入文本内核的探究方式,极大节约了课堂时间。当学生对作者、背景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之后,这位教师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我们不仅可以去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更应该能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解读诗歌。这里的‘悬崖’我们可不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独特的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困境?树的倾听,该带有怎样的心境?是倾跌还是飞翔?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再来读一读‘悬崖边的树’,并结合下发资料再做探讨。”这位老师,用高水准的阅读引领,使学生形成了阅读理解认知的冲突,激活了思维;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引导,而是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并提供多种反思角度。这些,都基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演说艺术,还有强烈的课堂责任心。

三、从课后反思的角度来看———体现理论成长和为师之道

一节课上完之后,对教师来说,进一步思考怎样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契机。教师一般要通过观摩学习比较、阅读提升、课题研究和课例研讨等方式,促进自己对课堂的认识和思考;教师都是朴素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他们从课程和教学出发,通过实践演绎理论。教师的教学实践,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蕴涵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是教师的经验,对他后续的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理论性意义。长远地看,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取决于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例如,“分析探究”是教学中常见的一个主体过程。但是,什么是分析?什么是探究?怎样才能开展有效的分析探究活动?不能真正理解这些问题,教学实践就必然陷入盲目、混乱;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达到一定的理论层次。课后反思,需要教师对相关专业知识、教学知识的再次理解、选择、重构和使用。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即便教学中有所感悟,也无法清晰地传达出来。教师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提升,来提炼出科学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当然,反思结合理论进行,也必然要走出理论的灰色高阁,融入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这才是有效的反思。

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疑难困惑的思考,解决教学中难题,进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总结提炼出可行的教学新思路,这是简单易行、最有意义的研究。例如,在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教学之后,我将课堂实录整理发表于《语文学习》,并于“教育在线”论坛,很快得到了很有价值的改进建议,进一步廓清了这节课的适切范畴等,促进了我对诗歌教学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强调教法改进及理论观照的课例适用范畴,清晰显现了教师的专业化特征。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从文本研读入手,教学就成为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生长点;这一步,需要教师扎实的日常教学基本功和积极明确的内驱力作为基础。

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实践———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即教师行为的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对教师而言,掌握的教学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才能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而深刻的意义。也有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爱,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专业化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一位教师专业极大提升的同时,必然是充盈着对教育教学之大爱的。最优秀的教师,都是普通教师立足于日常教学,不断寻求专业发展,历练积累,勤于反思的必然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更是给出了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最佳途径是学习、教学和科研,而科研是关键。通过教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一般分为天然合作和志趣合作两大形式。所谓天然合作,即教师同处于一个备课组、教研组、学校、区域等;而志趣合作则主要借助于工作室、网络等先进平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局限的合作。例如,笔者所在的地区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一批志趣相投的教师经过挑选而走到一起,就实现了志趣合作的教研模式。

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天然合作形式下的教研。在部分学校,教师个体的发展,并不能直接促进其他教师。后来笔者发现,这可能是因为该校的相关规定和策略。有的学校,大力宣传那些依靠“单干”取得了不可复制的好成绩的教师个体,却忽略了备课组和不同学科教师的团队合作。“既然你让我注定孤独,那么我也就单独奋战!”这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无奈。优秀的学校从实践中学习,促进良性竞争的实现———当些许的差距(分数、名次等)不再被无限放大到成王败寇的地步,融洽就有了可能:教师之间不再是敌人,就会开始主动避免正面对抗性竞争,开始认识到沟通不过是促进条件,开始认可不同个体在专业发展上的差异,力求通过对话处理分歧,共同提升专业水平。对于教师个体而言,通过同伴的互助学习,直观的教学问题发现交流和及时性反思,个人的专业发展就会产生明确的目标;而笼统的专业发展,其作用无疑会大打折扣。只有在合作背景下,互相欣赏,产生积极的共生心理,在信任、尊重和正面评价的关系基础上,努力发挥各自的潜能,独立又相互依赖,教师的个体实践才能真正具备教研的特征,真正具有成长的意义。正是有了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要,才促进了合作的实现以及各自个性化的成长。从心理学上来说,教师个体之间的关系,应该像儿童之间的“玩伴”关系一样,没有利益冲突,合作而又互相尊重,和谐共度快乐时光。

当前,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就在积极创建一个可以沟通、衔接的教研环境———每一位教师,既是个体,也是教研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员。只观照自己的课堂,在被自身情感所左右的时候,我们往往最难看清自己的专业水平;良好的合作将使教研组整体获得极大提升,也使每位教师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个体。因此,同伴互助乃至教研组合作是一种值得倾力发展的教师关系。当这种天然的合作模式正式形成,最终成为一种惯性之后,教研组的每个成员都会自然地在合作共生的观照下,克制地观察自我,并且冷静地做出最恰当的修正,然后尽快地成长。学校和教研组要为每个年龄段的教师提供平台和提升期望值,从而使各种层次、水平的教师,按照一定的次序或快或慢地渐次提升。天然合作形式下的教研,往往容易撞上现实的“南墙”,实现起来有一些人为的或者感情的局限,很多时候“说到”却未必能到位“做到”———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基础教育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可能面临的问题。

目前,更为贴近教研的本义的,是志趣合作的教研形式。如朱永新先生创办的“教育在线”论坛,就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志趣合作教研平台。在这一平台下,多数成员都为了真正的教学研讨而共同开展工作,和而不同,关系健康有效。每个人都在可以沉浸其中,寻找最适宜自己发展的小环境———这里的教研,远离了世俗的功利和个体藏私的可能性,不再期待“一枝独秀”,而是期望能够“万紫千红”,更容易实现坦诚和高效。在这里,每位老师都把专业成长的过程当成一种令人愉悦的挑战,而不是让人恐惧、厌倦或者疲于奔命的事情;每位同伴都努力展现自己的教研思考,同时在与同伴沟通的过程中提升对方,丰盈自己———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在这种氛围之下,各种课例研讨、通识教研、深度教研甚至教研培训,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良好的教研关系基础上,所有参与的教师逐渐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界限。争论没有益处,沟通促成理解;有效的沟通,是一种健康的情感环境。各人有个人的尊严与思考,你可以选择自己在论坛的身份,指导者、帮助者或者保护者,还是回答者、观察者还是激励者;你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规则,愤世嫉俗;你更可以弘扬“告知———反馈”的共同成长模式或者“连续性接纳———温暖体贴地回应”的递进模式,从而逐渐走上名师之路。在“教育在线”论坛,的确就聚集着一大批这样的名师。在这里,问题、难题和新的议题会渐次出现,教研没有极限,只有持续的成长;若是,我们投身于这种良好的志趣合作氛围,很明显,专业成长与合作,都将获得更多的优质经验和可能性,直到实现教研的融通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