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会计工作岗位职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分岗位实训;组织实施;教学效果
各大职业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时,往往采用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所有会计账务处理的方式,以用友、金蝶等会计软件为平台,从软件自有的流程出发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能帮助学生认识企业内部整个会计核算的流程,但学生难以建立起软件操作与实务岗位的联系,同时也与企业的实际会计业务处理有较大的区别。因为企业会计核算无论是手工账处理还是电算化处理都是分岗位进行的,这种学习方式有悖于企业工作实际的组织。学生在课程实训后只会其中的操作,而很难将其与实际工作很好的衔接,会导致学习与实践的脱节。
一、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内涵与设计理念
1.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涵义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规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由会计主管、出纳、会计、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组成。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系统的会计岗位相对应,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在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会计电算化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应用型特点,要求会计专业教学既要全面系统的讲授会计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开展分岗实训,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岗位意识和岗位工作认识程度,锻炼会计岗位工作能力,以提高其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
2.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设计理念
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应该在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着重进行能力的培养,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采用岗位角色扮演的模式,采用分组、分岗、轮岗教学法,即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掌握了本岗位工作技能后再轮岗,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目的是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零接触”。
二、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1.实施准备:分组与分岗
分岗实训中首先需要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使用仿真实训用具,使学生尽快熟悉会计工作环境,从而在与实际工作相仿的实训环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增强他们对会计这个工作的直观认识。其次要进行实训分组,合理的分组会使得学生由个人状态转变为与小组成员紧密结合的协作状态,在正式实训开展前还要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分配到了相应的角色。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要求,遵循内部牵制制度,并结合对中小型企业主要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及一般实行一人多岗的特点,在会计电算分岗位实训中设置四个岗位: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记账会计人员和制单会计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五个岗位:总账会计、出纳、会计主管、工资管理系统会计、购销存系统会计。
2.实训内容
(1)掌握会计工作的岗位流程
在分组和分岗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应该由教师明确实训小组所共有的目标及任务,然后在各个小组所确定的会计机构负责人的安排下,通过运用手工及计算机操作手段,模拟企业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仿真企业业务的处理程序。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流程具体包括:系统初始化和基础设置、创建账套、总账系统凭证的填制及审核、记账生成各类账簿、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购销存系统的处理及生成凭证,以及会计报表的设置与编制等。
(2)培养电算化操作的各项技能
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就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操作手段,模拟处理企业中的货币资金业务、购销业务、存货核算业务、工资业务、固定资产等业务的核算,要求学生掌握在电算化系统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能力,培养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分析并解决在实践中出现各类问题,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各会计岗位之间业务传递的程序及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环节,从而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全貌拥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3.与轮岗实训模式的结合
采用分岗模式,每位同学只能接触一种岗位,而对其他岗位,认识还是不太深,因此还要把轮岗应用到课堂实训中。在实训开展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而精细的轮岗安排表,可以让每一位参加实训的学生对本小组所有岗位的工作任务都亲身体验一番。这种做法与单纯的分岗实训相比,不但可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彼此沟通与相互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教学效果的分析
1.分岗实训启发了学生岗位角色意识
在分岗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教授和演示,而是转变为通过确定实训岗位的分工和职责,使得每位学生各司其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岗位角色意识,明确职业基础素质。
2.分岗模式体现了财务工作内部牵制原则
传统会计实训自始至终都由一个学生来完成业务的处理,既是出纳、制单,同时还是审核、主管,各种工作都是一人完成,使得学生很难体会到会计系统中各个岗位间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密切关系,而分岗教学模式通过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深刻体现了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原则。
3.分岗实训全方位强化了学生工作能力
在分岗实训过程中,学生自己成为了一名会计,实训教室变成了企业科室,同学成为了同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模拟仿真训练中,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有了清晰直观的理解和认识,而协同完成各个岗位工作,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宁靖华,肖湘蓉.会计电算化分岗位实训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消费导刊,2014(3).
[2]林芳.浅析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问题与分岗实训策略[J].经贸实践,2015(09).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电专业;实践教学
通过近几年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观察和思考,结合自己多年的会计教学经验和会计实践经历,本人拟就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加强会计实践操作教学的措施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实践操作上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会计实训尤其是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因为涉及的内容广、凭证多,再加上账证、账账之间存在的核对关系,需要实训指导教师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训思路,使学生能够顺着教师引导的实训程序将复杂的实训内容做成一个完整的账套,从而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在指导实训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主要是专业课教师,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学校从教的,虽然有较深的会计理论功底,但缺乏会计实践锻炼和实践经验,对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很难把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实践课课时量少
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方面导致会计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严重失调。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还是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一般为1∶5,实践课的课时量很少,实践时间短;有的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虽然大概为5∶5,但只是流于形式,实践课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根本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不到预期教学的效果,也就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践角色不明确
目前,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会计教育,表现在无论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与本科的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类似。由于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中职业岗位意识不强,往往不重视出纳岗位、审计岗位和税务会计岗位等,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学生实习后仍然不知道出纳人员的工作流程,审计人员怎样审计,单位办税人员如何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等,很难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
(四)实践场地局限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和会计资料的商业机密性决定了校内实训室建设显得更为重要,近几年,各院校虽然加大了对会计实训室的投入,但鉴于会计工作与银行、税务、财政及投资者等各方的业务关系,能真正做到仿真会计实际工作运行的会计实训室尚未建立起来。使学生在实训室内,模拟各个会计工作岗位职责的岗位管理制度也未形成,与会计工作岗位相关的内部、外部岗位制度还是空白。
二、如何加强会计实践操作
(一)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是职业院校实现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标的前提条件,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的制度。会计专业不同于别的专业,到企业的时间如果短,是不能接触到企业的一些第一手的核心资料,而要接触到企业会计的精髓,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学院可以尝试每年度轮流让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一年,学院要鼓励双师教师到企业担任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只有经过了企业的磨炼,才能积累起实践经验。专业教师应带着实践任务进企业,实践结束,应向学院汇报实践成果,由学院相关部门组织对教师实践成果的评价。
同时,对进企业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师在工作时间、工作量和各项待遇上给予制度保障。
(二)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应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学规律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笔者所在的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就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了9门理论课程和3门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有机融为一体。
其次加强会计教材建设。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应从实际出发,紧跟会计改革的步伐,应按照理论够用为度、知识注重实用的原则选用或编写教材。在会计的教学内容上要适应企业制度和会计改革的需要而适当增加新的核算内容。
(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不同行业、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教师应深入不同行业的企业调研,与各行业的会计专家一起搜集不同行业的会计资料,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业务繁多,但其中重复的业务占了多数,需要对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取舍、整合、梳理获得学习型工作任务。同时,注重对会计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各个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设置是为了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不同的企业除了能按“内部牵制”的基本要求做到“钱账分管”外,配备的会计人员的数量和职责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必须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科学规范的划分,明确会计职业岗位及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清各岗位会计人员应处理的经济业务及所需的原始凭证,对原始凭证的取得还应分清哪些外来的,哪些是自制的。
(四)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满足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一人多岗的手工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沙盘模拟实训室、分岗的仿真会计综合实训室。学生在实训室内的会计操作流程与实际会计工作一样,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会计实训资料的操作,还要事前指定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与实习单位会计相关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人员,并对该学生担任的角色所承担的业务进行培训,以便实训学生到该单位办理相关业务时能够顺利进行。本单位相关的部门,可以设车间核算员和仓库保管员;相关的单位,可以设税务、银行、销货方、购货方等。另外,在实训室内,建立健全各会计岗位职责,比如:出纳会计岗位职责、往来会计岗位职责、成本会计岗位职责、主管会计岗位职责等,设立的与会计岗位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职责也应悬挂上墙,使学生身处一个岗位即能明白所担负的职责,保证会计实训的顺利进行。
学校可以考虑成立自己的代帐服务公司,保证学生有的实践场所。让学生利用真实的业务资料处理更加现实,本校的会计服务公司除了对外承接记帐和审计等业务外,还要负责对学生的实训指导,挑选有代表性的企业,以该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载体进行实训,一次一个班,由一个教师带队,负责学生的管理和辅助实训指导,一个月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对每天收到的原始凭证,都要进行扫描打印,每个学生一份,会计人员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可以观摩会计人员做的账务处理,然后自己动手根据复印件进行处理。采用这种校外实训的形式,优点是学生能观摩真实的会计业务及处理,能真实体验会计工作的特点、性质和任务,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缺点是学生的空闲时间比较多,因此,要加强学生管理,带队教师应做好教学和实训指导计划,处理完当天发生业务后的空闲时间内,由带队教师将会计工作实际与学生以前所学会计理论适时的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使学生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01).
[2]赵筠.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
[3]谷新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9(7中).
[4]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5).
[5]周美容.浅谈高职高专会计模拟实践教学[J].经济师,2010(2).
实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广大软件开发工作者和财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类财会软件的运用为推动我国经济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看,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是影响整个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会计工作内容繁多、复杂,只有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并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效、协调地运作。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是按照核算和管理的内容及工作性质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人利润核算、编制报表和稽核等十个岗位。在大中型企业还设有“综合岗位”,承担综合性的会计预测、计划与分析工作。各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业务繁简、企业规模、人员多少等情况,在掌握出纳人员不得兼收人、费用、债权、债务帐簿的登记工作以及稽核工作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的原则前提下,可采取一人一岗,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等形式。与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相比,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大大减轻了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一台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过去几个人的工作,尤其是管理部门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后,会计基本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之相应的会计工作的分工、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会计岗位的分工已不适应目前电算化工作。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制度,使会计岗位分工、职责尽可能地比较规范、科学,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整体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对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不利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下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十分必要。
二、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和权限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应由传统的以总帐报表岗位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应设立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系统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各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如下:
(一)系统设计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设计员要根据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核算的要求,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软件的研制、开发和升级工作,帮助系统操作人员掌握软件的应用。系统设计员岗位的职责主要有:(l) 根据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2)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功能。(3) 负责指导有关人员正确掌握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4) 及时解决软件在运行中所发生的技术问题。(5) 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设计员岗位的权限主要有:(1) 有权对软件源程序进行编译或对程序进行加密。(2)有权要求软件使用者提供软件评审所需的资料和用户报告。(3) 有权制止软件的非法拷贝和传播。(4) 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
(二)系统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员负责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够应用财务、会计和电子计算机知识对本单位运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使用和维护。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1) 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2) 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3) 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4) 检查各操作员操作的日志记载情况,对计算机开机、关机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非法调用和操作。(5) 为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保密和安全,不得进人数据库直接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6) 运用电算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分析模块,紧密结合本单位经济活动情况,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7) 对于系统内发生计算机病毒等情况须运用杀毒软件消除病毒,并向负责计算机安全的公安机关反映。(8) 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管理员权限主要包括:(1) 有权设置属于本岗位权限范围内的操作保密口令。(2)有权对系统操作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3) 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4) 有权对有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设置和调整。
(三)系统操作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操作员负责会计数据的录入与输出工作,能够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系统操作员要根据会计电算化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规程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系统操作员岗位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l) 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帐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2) 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帐,即登记机内帐簿。(3) 及时输出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⑷ 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5) 为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保密安全,不得进入数据库直接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6)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权限主要包括:(1) 有权设置属于本岗位权限范围内的操作保密口令。(2) 对于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有权拒绝录入计算机。(3) 对于未经数据审核员审核的已录入的会计数据,有权拒绝进行凭证过帐处理。(4) 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中运行。
(四)数据审核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审核员负责审核已录入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数据、帐表正确性,能够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关审核方面的功能,包括会计数据的输入与输出、会计政策的设定等。数据审核员要根据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制度的要求,严把审核关、维护财经法规和制度的严肃性。
党的xx大召开以来,根据金融体制改革及地方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引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竞争机制,在信用社内部营造全员学习、奋发向上、公平竞争的氛围,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信用社深化改革、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从大的方面来说,社会各行业间的竞争、金融同业内部的竞争,都需要我们树立竞争意识,要有不竞争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作为信用社员工的一员,结合多年来的会计工作经验,我欲参加信用社会计岗位的竞聘,下面我将个人竞聘思路向诸位领导、评委作以简要汇报:
我出生在一个金融系统的家庭,从小在父亲的引导和熏陶下,天性活泼的喜欢上慢慢喜欢上金融这个行业。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联社担任会计职务。刚到工作岗位的我,面对陌生的工作性质和密密麻麻的会计报表,真不知如何下手,有时,甚至有想改行的念头。父亲是信用社的老会计,业务精通,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力求规范。他时常勉励我要刻苦学习,多钻研,要爱岗敬业,多奉献,为信合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父亲的嘱咐时常在我耳畔萦绕,为我指明了奋进的航向。
于是我暗下定决心“要干就干好,干出个样子来”。在工作中,我虚心向同事、老职工请教,晚上孤灯陪伴,刻苦学习《信用合作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信用社会计业务法律法规》、《信用社财务管理概论》《信用社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会计工作规则》、《会计结算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专业书籍为自己充电,拓宽视野,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在联社领导、同事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很快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会计能手,熟练掌握了信用社会计工作各项专业务知识。在会计工作中,我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协助搞好本单位信贷工作管理。良好的信贷管理有助于信用社及时识别、防范、化解信贷风险。,面对市场开放性竞争,在揽储发展上,我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克服困难,动用一切社会关系确保完成信用社下达计划指标,储蓄余额得到了增长;与此同时,我始终把“增存款、调结构、创效益”作为信用社工作的三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大存款、*款、收息、利润的量化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定期通报,使全员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有效促进了信用社各项业务持续了快速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我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真抓好信贷档案规范管理。对存在信贷档案不完整,记录要素不全,没有明确的档案存档等问题加大督察整改,有效提高了信用社*款质量。
二是认真抓好信贷“三查”制度的落实。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化;会计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是银行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商业银行会计的特点而制定的,这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商业银行会计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了降低会计风险的发生几率,需要对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进行调整,来解决商业银行会计存在的银行业务量不断增加、会计操作方式发生改变等问题。
一、会计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运营中的重要性
(一)会计部门履行职责的必要要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之路。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会计面临着许多问题,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会计工作的人员安排也发生着变动,这使得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日益突出。这迫使商业银行制定会计内部控制的制度,这是会计部门履行职责的必要要求。会计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流程,为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提供一个可以度量的标准,为会计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防范金融案件的有效手段
银行是国家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核心部门,会计部门又是商业银行的关键所在。会计部门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工作,会计工作的任何疏忽都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存在风险,目前发生的很多经济案件纠纷都与商业银行有关,为了规避风险和避免金融案件的发生,商业银行需要制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让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都有制度可依,从而有效的防止金融案件的发生。
(三)能够保证商业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可以保证银行制定的各项规章贯彻落实,这就保证了银行和客户的资金的安全性,避免了银行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商业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也保证了银行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降低了银行管理的难度,提升了经营管理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会计风险的发生几率。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内控意识不强
经过长时间的经营管理,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制度并没有落实到实处,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这些制度视而不见,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使得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暗含着很多风险。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不重视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业务的拓展之上,管理者甚至为了业务的发展,只重视结果,对工作人员工作的过程却完全忽视,这种行为使会计内部控制成为一种形式。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对制度的尊重,不按照制度办事,认为这些制度只是为了应付外部的督查工作,并不是真正的指导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认为这些制度与自己毫无关系,有些工作人员为了完成管理者的工作任务,完全无视规章制度,进行违章操作。
(二)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会计系统的操作给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却参差不齐,这给会计信息化带来了难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业务的掌握不够全面,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人员对工作的操作不熟练,会计人员不能够完全胜任会计信息化后的工作。商业银行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到位,没有做到定期对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道德素质培训,会计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流程系统性和规范性,缺乏对工作的认识,对会计风险缺乏认知,这就降低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几率,提高了银行的风险。
(三)会计人员职责不明确
会计信息化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商业银行对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分配不明确,导致会计人员对工作的职责不明确。银行的管理者和会计工作人员的眼光着眼于日常工作,对会计信息化浪潮衍生的会计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工作人员只是专注于自己手头事情,完成这些事情就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员工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充分的认识到自己职位所衍生出来的职责。银行的管理者没有密切的关注员工的动态,没有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员工职责越来越模糊。
(四)会计数据错报造成财务舞弊
会计工作人员不遵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自身的利益违反规章制度,私自谎报会计数据,造成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会计信息化增加了会计数据错报的几率,会计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上的财务软件完成会计的日常工作,由于会计工作人员对软件操作的不熟悉、对工作态度不认真等可能会导致会计数据输入错误的现象发生,数据的错误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这些现象的都是由于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五)会计制度更新不及时
目前,我国银行参照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沿用过去的银行的管理爆发而制定的。随着会计信息化浪潮的出现,会计内部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这造成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总是不能够紧跟会计业务的发展速度。当银行会计业务发生变化时,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相关的规定,此时银行内部通常自行添加相应的制度来弥补现存制度的缺陷。这种方式造成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稽核审计部门的制度并没有随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制度的改变而改变,这造成了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不健全。不及时的更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稽核审计制度都会造成个人违章工作的事情发生,都会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分析
(一)会计内部控制环境相对不完善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的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他们只注重业务的规模的扩大,注重银行的业绩,忽略管理制度的完善,没有充分认识到有效的对会计内部进行控制可以更快的达到经营目标。第二,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职责不明确。会计部门的制度没有严格的划分员工的工作职责,管理者缺乏对员工工作职责的正确引导,员工缺乏对工作职责认识的主动性,这些都导致员工的工作职责不明确。第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文化缺失。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和思想。管理者对会计内部控制文化构建的意识不足导致会计内部缺乏核心领导力。第四,商业银行对会计部门的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不合理。会计信息化的浪潮使会计部门的岗位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是银行没有及时的对岗位进行调整,人力资源也没有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整。
(二)风险识别体系相对不完善
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的管理者缺乏对会计风险的意识,缺乏风险意识就让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忽略风险带来的影响,忽略对风险识别体系的建立。第二,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会计风险的认识不足,他们知道会计风险的存在,但是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工作环境的限制,他们对风险没有系统的认识,他们只知道风险的存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第三,银行缺少对风险方面的培训,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银行的风险识别体系如同虚设,只是为了应对外部的监督检查工作,缺少对银行面临风险的分析,没有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
(三)会计控制活动效力比较不足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控制活动的效力明显不足。制度的存在只是为了应对外部的督查,对会计活动的监管没有效果,不能够真正的发挥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威力。员工对工作有懈怠心理,他们工作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应该要完成的任务,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也不利于会计控制活动的开展。
(四)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受管理层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且有效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会计信息在传送的过程中缺乏媒介,这些都造成会计信息在传送的过程中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计相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缺陷,在信息沟通方面就会表现出不顺畅,不能够达到顺畅的沟通,导致信息传达到管理层时,出现严重的失误,导致管理层的决策影响银行的发展,影响银行的企业形象。
(五)内部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促使会计部门产生了许多的新业务,会计部门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动,会计部门对职位做了相关的调整,但是会计的稽核审计部门并没有做监督管理制度的相应改变。内部的稽核审计部门缺乏部门的独立性,在审计的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制度,审计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做到对会计工作的全部监督检查,审计的次数也偏低,在审计的过程中忽视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只注重结果。稽核审计对会计工作的督查力度不够,就会让会计部门对会计工作产生懈怠心理,只注重会计工作的结果,不注重工作的过程。
四、强化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可以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自我管控能力,培养员工自觉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工作作风,培养员工主动学习专业技能、认识风险以及防范风险的意识。银行的管理者需要对企业会计内部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对内部制度进行优化,为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提供坚实的后盾。银行需要培养员工自我约束的能力,银行定期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以及风险意识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公司的激励考核制度,来激励员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员工的诚信度,激励员工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来提升自身价值,员工的自主学习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执行力
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执行力,这需要企业完善稽核审计部门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审计部门人员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需要企业完善企业的员工激励政策、安排员工定期参加培训,保证员工可以定期的接受道德上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技能上的提升,这些都有助于提升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三)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职责控制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银行需要明确会计部门对各个岗位的需求与以及岗位工作的主要工作和职责,并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保证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工作岗位的职责。银行的管理层制定出岗位职责管理条例,部门的工作人员贯彻执行;管理层制定相关的监督审核制度,来确保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到位,对激励制度的执行起到监督作用;管理层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实行奖励与惩罚并存的措施,来激励员工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四)完善信息与沟通流程和制度
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信息系统给会计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的工作中,这样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也可以避免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失真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这有助于银行的管理者制定最佳的决策。除了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完善会计部门的业务管理制度等,保证员工可以合理分工,做到员工的职责分明;制定合理、规范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流程,避免员工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会计失误。这些工作都是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前提,这些工作的展开可以有助于提高制度的约束性和组织管理的协调性。
(五)改进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稽核审计是商业银行对会计内部进行监管的主要方式,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对会计部门工作的整体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内部稽核审计部门对会计的监管可以发现会计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将银行的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首先需要明确内部审计的监管范围和监管的内容,健全内部审计的制度;其次是针对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对审计监督管理的范围扩大和加深,比如加强对会计风险的监督,对审计部门的人员安排进行合理的安排,来全面提高应对会计风险的能力;再次需要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确保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最后还需要大量运用人才,安排对会计审计工作和对风险防控有一定经验的员工从事审计工作,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五、结语
信息技术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得以正常运营和发展的前提,内部控制的好坏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因此商业银行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执行力,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职责控制,完善信息与沟通流程和制度,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来保证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防范会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廖伟伟.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7(5):8-9.
[2]唐丽娜.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25-227.
1、根据《会计法》、《预算法》和有关财政法规制度,认真做好所管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2、审核、记录、计算和报告所管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
3、根据所管单位工作需要,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4、依法进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5、做好单位会计资料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审核会计岗位职责
审核会计在中心领导下进行柜组内各单位会计审核工作。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金额的准确性,对经济业务合法性提出初审意见。
2、对已开出的转账或现金支票进行复核,对记账凭证的金额进行复核。
3、对已记账的凭单及原始凭证及时整理、定期装订、保管、归档。
4、管理柜组内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磁盘、磁带和有关文件制度等会计资料。
5、协助单位编好预算,做好财务分析,增强服务意识,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记账会计岗位职责
记账会计在中心领导下进行工作。
1、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财务处理及时,会计科目运用准确,会计信息规范完整。
2、对原始凭证手续完备性进行复核后,填开支票并编制会计凭单。
3、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帐薄,对已经记账的凭单及时打印。
4、及时准确地传递各种票据,妥善保管各种专用票据、有价证券,设立“备用金”领用备查薄。
5、定期核对银行存款分户账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保证调节后双方余额一致。
6、根据账薄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做好各单位财务决算工作。
7、增强服务意识,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工作职责,
1、会计人员应熟悉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廉洁自律,秉公办事,遵守职业道德。
2、文明办公,礼貌待人。上班时间一律着装,穿戴整齐,讲究仪容仪表;热情、耐心接待办理业务人员;不得高声喧哗,保持办公区安静。
3、遵守考勤和请假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因事因病要按规定履行请销假手续。
4、遵守会议制度和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局机关和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不得无故缺席。
5、上班时间不得串岗,不得聚众闲聊,不得让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内。
6、下班或离开工作岗位时关闭计算机终端及外设电源;禁止在计算机上做游戏、播放cd、vcd;禁止使用外来的软盘、光盘以及私自拆卸机器。
7、禁止用办公电话拨打信息台、进行股票信息查询和交易委托。
8、爱护办公及公共设施,保持办公环境整洁。
会计主管岗位职责
柜组会计主管在中心领导下具体开展柜组内会计工作,业务上向总会计负责。
1、负责和管理本柜组工作,组织柜组人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组织本柜组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3、教育柜组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正确处理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中心与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满足管理单位所需会计信息,协助其搞好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对本柜组会计业务内容是否合法、合规进行审核;对会计资料进行稽核,保证真实性、完整性;编报管理单位(本级)会计报表,及时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中心领导汇报。
5、合理安排内部分工,检查人员职责的落实情况,适时提出本柜组工作岗位调整的意见。
【关键词】 会计职能; 会计职业特性; 会计岗位; 会计职业层次; 会计职业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企业角色的成功转换以及经营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极大地解放了企业的生产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会计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单纯地记账、算账和报账已不再是会计的全部内容,会计更多地参与到了企业的管理中去,贯穿于企业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等全过程,影响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甚至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辅助手段。然而,迄今为止对会计的职能还未能形成共识,会计的职业层次也模糊不清,其所隐含的会计职业能力与会计岗位的错位、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的脱节,严重制约着企业的会计工作水平。因此,深入剖析会计职能,探讨会计职业层次,构造好二者的接口,是当前会计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会计职能定位
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固有的功能,是会计的本质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初始将会计职能界定为“反映”和“监督”,以后又将会计职能修订为“核算”和“监督”,即便如此,关于会计职能的论争一刻也未停止过。笔者认为,会计职能分歧与会计定义分歧同源,一旦会计定义形成共识,会计职能定位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一)会计定义及其相应会计职能
会计是什么?各家之言大相径庭,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具论”定义。它认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会计是以货币记录、分类、汇总企业的经济业务和财务事项,从而说明其经营成果的一种技术”。与此相对应,“工具论”定义囿于会计的表象,将会计特定技术和方法的功能界定为会计的职能。这一观点在国内外会计界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至今仍为我国法定会计职能的立论基础。第二类是“管理活动论”定义。它认为,“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对某一会计主体内,能以货币衡量的经济活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以向各有关业务部门和人员提供管理上所需要的各种必要资料,并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王佩琦等,1991)。与此相对应,“管理活动论”定义直接将会计职能与管理职能混为一体,会计的职能应当包括反映、监督、预测、控制、决策、分析和评价等。这一观点的首创者是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第三类是“信息系统论”定义。它认为:“会计是为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与此相对应,“信息系统论”定义紧扣“反映”这一会计的表象职能,但“反映”已不是孤立地、机械地反映,而是多门学科联结成一个目的明确、功效融通的“信息系统”。在会计主演的“信息系统”中,会计与其他学科交互渗透,衍生出预测①、监督、参与决策等会计职能。持这一观点的国内主要代表人物是葛家澍、余绪缨等教授。
(二)会计演进及其会计定义分析
追溯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会计工作最初是由业主自身亲任的,与管理本是合为一体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门类以及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分工越来越细致,逐渐地把业主的身份与经营管理的事务分离开来,又渐次地把会计等支解出来,另立会计。认识论告诉我们,随着会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必然要经历感性具体、理性抽象和理性具体的三个认识阶段。会计定义之所以存在分歧,正是会计认识阶段性的特征写照。
1.“工具论”是感性具体阶段的会计认识
从认识的形式上来看,“工具论”是人们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对会计工作现象所进行的直接反映,所以,“工具论”是会计的感性认识;从认识的过程来看,“工具论”是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对会计的个别特性以及会计的现象整体所进行的反映,它把单据、账册、表格以及一些计算方法看作是会计的全貌,认为会计只是一门技术,即完成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的技术,所以,“工具论”是感性具体阶段的会计认识。由此可见,“工具论”把会计认识滞留在认识的第一阶段,没有能够沿着认识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相应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还没有实现会计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因此,坚持“工具论”定义,把感性认识绝对化或静止化,是经验主义的错误表现。
2.“管理活动论”是理性抽象阶段的会计认识
从认识的形式上来看,“管理活动论”是人们依靠特有的思维器官对会计工作本质所进行的间接反映,它通过抽象思维把会计的有关管理效用抽取出来予以拔高,并撇开会计的具体特性和其他效用,将全部的会计工作看作是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过程,所以,“管理活动论”是会计的理性认识;从认识的过程来看,“管理活动论”是在会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工具论”的深化和发展,它把会计工作与会计人员捆绑在一起,认为会计的职能(不论如何表述)总是通过会计人员从事的多种形式的管理活动实现的,离开会计人员的管理活动,自然界并不存在一种独立的会计(杨纪琬、阎达五,1982)。它舍弃了会计的现象又抹杀了会计的个性,以致于将会计完全溶化到管理中去了,所以,“管理活动论”是理性抽象阶段的会计认识。由此可见,“管理活动论”对比“工具论”,虽然将会计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实现了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但是,它却同时把理性认识绝对化和神秘化了,使会计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管理活动论”定义与其说是会计定义,还不如更确切地称之为管理释义。因此,“管理活动论”是会计认识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坚持“管理活动论”定义,过“左”地解读会计本质,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表现。
3.“信息系统论”是理性具体阶段的会计认识
从认识的形式上来看,“信息系统论”是人们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协同对会计工作所进行的反映,它既通过感性认识体现了会计的现象和个性――信息加工中心,又通过抽象思维抓住了会计的本质――经济信息系统,所以,“信息系统论”是会计的综合认识;从认识的过程来看,“信息系统论”是会计的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转化的结果,它以会计工作的现象和会计本质的统一体为认识内容,形成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融合的综合认识,它既把单据、账册、表格以及一些计算方法看作是会计不可或缺的特有手段,又承认会计具有经济管理的效用,所以,“信息系统论”是理性具体阶段的会计认识。由此可见,“信息系统论”对比“工具论”,会计已由盲目的个体行为转变成准则或制度规范下的职业行为,会计的内容也由单一的会计工作转而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信息系统论”对比“管理活动论”,会计已由理性抽象转变为理性具体,实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因此,“信息系统论”是上述会计认识中惟一历经认识发展全过程的会计定义,无疑是今日会计的恰当定义。
(三)会计职能分类及其科学定位
1.会计职能的分类
会计认识的阶段性决定了会计职能的阶段性,从“工具论”到“管理活动论”,再到“信息系统论”,会计认识的辩证过程,遗留下了与各个认识阶段相对应的会计职能观点。笔者认为,各种观点的会计职能之间是相通的,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会计职能内涵的大小。以“工具论”会计职能的内涵为基础,随着“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等认识阶段的到来,会计职能的外延不断地被用来修正会计职能的内涵,使得会计职能的内涵因会计职能外延的变化而变化。鉴于“信息系统论”会计职能内涵包含“工具论”会计职能内涵的关系,以及“管理活动论”会计职能内涵又包含“信息系统论”会计职能内涵的关系,本文将“管理活动论”会计职能分为三类:表象职能、衍生职能和边缘职能,其中“工具论”内涵的会计职能称之为表象职能;“信息系统论”内涵超越“工具论”内涵而伸展的会计职能称之为衍生职能;“管理活动论”内涵超越“信息系统论”内涵而伸展的会计职能称之为边缘职能。
2.会计职能的科学定位
基于“信息系统论”的会计认识,会计职能的科学定位应为表象职能与衍生职能的联结体,即会计职能包括反映、监督、参与决策等。会计认识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与其他学科更广泛地交融,会计职能外延的不断扩展,今后还会有新的会计边缘职能产生。因此,只有边缘职能转变为与会计认识阶段相适应的衍生职能之后,才能够纳入到会计的职能中来。
二、会计职业特性与会计岗位设置意见
会计职能是通过会计职业活动履行的,会计职业活动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主体工作岗位的设置及分工安排,以完成其岗位职责为工作目标的谋生活动。会计职业活动具有特殊性,它把会计人员的职业活动与其岗位挂起钩来,以岗位职责决定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岗位之间既有相互协作的关系,又有相互牵制的作用。只有岗位设置科学,人员分工合理,岗位职责明确,会计职业活动才有可能全面履行会计职能。
(一)会计职业特性
1.会计人员分工遵从会计岗位分工
会计岗位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办理会计事项的具体职位。由于会计职业活动涉足各行业单位,无论其会计业务工作量大小,《会计法》都不允许一个人包办会计主体的全部会计业务工作,所以,任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业务工作,必然要由2个或2个以上的会计人员(或中介机构代账人员)来分担。鉴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会计业务工作分担的原则是相关职责的岗位分离,而不是工作负荷的“相对平均”,因此,会计人员分工必须构建在会计岗位分工之上,根据会计主体自身的特点,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
2.会计规范标准与会计职业判断共存
会计规范标准是会计人员执业的约束性文件,处于会计工作的指导地位,起着纲领性作用。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夏博辉,2003)。会计规范标准与会计职业判断同属于会计工作范畴,它们是规范性与灵活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会计规范标准的弹性空间决定会计职业判断的操作空间。如今会计规范标准弹性空间日益放大的趋势,正逐步加大会计的自由裁量权,使得会计职业判断越来越重要。
3.会计专业水平与会计职业道德并重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职业需要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一方面,会计专业水映会计人员执行会计规范标准,合理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法律法规之外,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而建立起来的会计职业行为准则。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是履行会计岗位职责的能力保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履行会计岗位职责的思想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会计岗位设置意见
1.以会计职能框定会计岗位总职责
会计职能是全部会计岗位应履行的总职责,以会计职能框定会计岗位总职责,既可以确保会计应有的功能落到实处,又有利于将会计岗位与会计边缘职能岗位区分开来,划清会计岗位与会计边缘职能岗位之间的职责界线,避免职能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如材料物资保管岗位、销售开票、收银岗位、劳动工资岗位、计划统计岗位等,这些岗位工作直接为会计岗位工作服务,是会计工作得以进行的基础;又如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档案馆会计档案管理岗位等,这些岗位工作运用会计信息、审计会计信息或保管会计信息载体,是会计岗位工作的后续工作。很显然,这两类工作与会计岗位工作紧密相连,但其工作内容又都不属于会计职能的范畴。因此,本文将前者岗位称之为会计前边缘职能岗位,同时将后者称之为会计后边缘职能岗位。以会计职能框定的会计岗位与会计边缘职能岗位划分及关系,如图1所示。
2.以会计业务处理环节设定会计岗位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从业务发生到信息披露,都要经过若干个会计业务处理环节。虽然会计业务处理环节的多少,因具体业务以及各个会计主体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沿着会计主体的账务处理程序,还是比较容易区分会计业务处理环节的。以会计业务处理环节设定会计岗位,可以使会计业务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会计人员负责,能有效避免因一个环节的疏漏而致整个会计业务处理失误。
3.以《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制定会计岗位分职责
《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制度安排。以《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制定常规的会计岗位分职责,有利于各会计主体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合理划分岗位职责权限,严格约束所有的会计人员;有助于各会计主体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防止舞弊,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以内部会计环境适度调整会计岗位分职责
因内部会计环境不同,各会计主体实际的会计岗位设置及其分职责不应雷同。内部会计环境是指会计主体内部的会计工作条件和状况。各会计主体的治理结构、组织文化、会计业务需要、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等,通常都会营造出各会计主体特有的内部会计环境。只有充分考虑到各会计主体的内部会计环境,以其适度调整常规的会计岗位分职责,各会计主体实际的会计岗位设置及其分职责划定,才能既科学又切合实际。
5.以会计岗位分职责决定会计职业判断权限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由于会计职业判断与判断人的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密切相关,同样的会计事务,会因判断人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所以,会计职业判断的判断人一定要经过专项授权,且这种授权与具体的会计岗位挂钩,并实行扎口管理。即设这个岗,赋这个职,授这个权,担这份责。因此,以会计岗位分职责决定会计职业判断权限,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三、会计职能的层次性分析与会计职业层次
(一)会计职能的层次性分析
会计职能是通过会计岗位分职责的全面履行来实现的,既然会计岗位与会计业务处理的环节相关,且会计岗位分职责中存在会计职业判断权限的大小,那么,会计职能的履行环节就应该具有层次性。
从会计“反映”职能上来讲,会计反映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某类交易、某个账户余额认定层面的反映;二是会计报表法规政策层面的反映;三是会计信息分析、评价层面的反映。
从会计“监督”职能上来讲,会计监督有会计系统内监督和会计系统外监督两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会计职业判断权限的大小决定了会计系统内监督具有层次性;现代企业委托关系的层次性决定了会计系统外监督也具有层次性。
从会计“参与决策”职能上来讲,参与决策作为反映和监督职能的衍生职能,本身就是会计更高层次的职能,虽然这一职能主要体现在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上,但是却离不开其他会计岗位的前期工作,所以,会计“参与决策”也具有层次性。
(二)会计职业层次
会计职业层次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因会计岗位分职责的不同,而导致的会计职业判断授权性质、范围以及会计业务处理主从关系上的差别。结合会计职能的层次性分析,笔者将会计职业分为三个层次:会计项目层次、会计综合层次和会计管理层次。
1.会计项目层次
会计项目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层次,包括出纳岗位、材料物资核算岗位、产品成本核算岗位、期间费用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等,它们以技能性工作为主,是特定岗位上的简单重复作业,通常仅以会计业务处理的精确程度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2.会计综合层次
会计综合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中坚层次,包括资金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和稽核岗位等,它们以技术②性工作为主,能在其负责的会计业务范围内,享有相对自主的会计职业判断权,并通过指导、沟通、复核、综合等手段,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3.会计管理层次
会计管理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最高层次,包括总会计师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它们通常与行政权力有关,拥有明确的授权,能在其管辖范围内组织和领导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并通过会计信息的优势参与企业的管理。
会计职业层次及会计岗位关系,如图2所示。
四、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与会计职能的履行保证
(一)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会计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时在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其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主体的会计工作水平。会计职业能力应由会计人员的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架构而成。
1.会计职业品格
会计职业品格是会计人员履行会计岗位职责所应当持有的品质、品行,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勤奋进取和廉洁自律等。会计职业品格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具有导向性作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品格修养,就是要会计人员熟知会计的法律法规、准则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假账和职业腐败。
2.会计职业知识
会计职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履行会计岗位职责所应当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会计职业知识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和潜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具有支撑性作用。强化会计人员职业知识培养,就是要会计人员坚持不懈地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不断提高逻辑思维和判断性分析能力,始终保持足够的职业知识储备。
3.会计职业经验
会计职业经验是会计人员履行会计岗位职责所应当具备的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会计职业经验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表现和总结,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具有证明和告示作用。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就是要强调会计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会计教学与会计实践相结合。
(二)会计职能的履行保证
为了会计职能的全面履行,各会计主体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构造会计职能层次与会计职业层次的对应关系
会计职能的层次性和会计职业层次的客观存在,已经为二者的衔接预留下了必要的接口。各会计主体应该通过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有目的地分层设置会计岗位,以便于将会计职业层次与会计职能层次对应起来。如将会计项目层次的反映与某类交易、某个账户余额认定层面的反映对应起来;将会计综合层次的反映与会计报表法规政策层面的反映对应起来;将会计管理层次的反映与会计信息分析、评价层面的反映对应起来等,并通过会计岗位的分职责划分,确保会计职能履行主体的到位。
2.打造与会计职业层次相适应的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职业能力是胜任会计岗位的试金石,是构筑会计职业层次的柱石,是履行会计职能的基石。各会计主体应当根据会计职业层次的高低,分层级打造与其相适应的会计职业能力,避免低职高能,杜绝高职低能,以利于会计职业活动最有效地履行会计职能。
3.建立会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现行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不能恰当评价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能力,其原因在于:第一,二者评价的目的不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是人事管理的需要,以此实现会计人员的薪酬规范化;会计职业能力评价是会计职业活动的需要,以此提高会计主体的会计工作质量。第二,二者的评价内涵不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评价的是会计人员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重心在过去;会计职业能力评价的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重心在将来。第三,二者的评价标尺不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针对会计专业知识,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会计人员;会计职业能力针对会计岗位,用岗位分职责来分别衡量各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因此,有必要建立会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把会计职业能力与会计岗位联系起来,用会计岗位反映会计职业层次,用会计职业层次对应会计职能层次,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最终发挥会计职能的最大功效。
五、结束语
20余年来,会计教育的发展以及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实行,已经使我国会计人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但是,会计毕业生找工作难和企业难找到合格的会计人员这一怪现象的普遍存在,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症结之所在。会计教育必须与会计实践相结合,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必须与会计岗位相结合,会计职业层次必须与会计职能层次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王佩琦,等.会计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2~4.
[2] 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J].会计研究,2003(3):3~7.
[3] 杨纪琬,阎达五.论“会计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4).
商业银行的业务本质决定了它将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通常讲的风险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商业银行的风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经营风险,主要是信贷风险;一类为会计风险。会计作为商业银行金融活动的信息源,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成果都必须通过会计行为反映。因此,分析会计风险的类型,加强会计风险的防范,维护健康的会计秩序,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安全进行的基础。分析会计全过程,会计风险分为会计管理风险、会计人员素质风险和会计操作风险。
会计管理风险系指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到位或监督力度不够,而使银行资金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会计人员素质风险系指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技能不高,责任心不强,道德不佳,而使银行资金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会计操作风险系指在会计操作中执行制度不严格,岗位设置不合理,电算化系统不完善,使商业银行资金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为了有效防范会计风险,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严格按照会计基本制度,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修订规范岗位操作规程,且操作规程要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其次要按会计基本制度要求,配齐、配定会计人员;明确各自职责,确保会计业务各主要环节能互相制约。对于基层商业银行而言,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做到严格执行。应建立事后稽核制度,根据业务量状况,设置相应的机构及一定数量的业务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会计业务重新进行一次复核性操作,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
二是狠抓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处于会计风险防范的基础环节,是会计工作的执行者。会计人员的责任心、道德水平、业务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规范与否、所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为此,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革命传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法制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和业务理论研讨。通过集中学习、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三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实行科学防范。要在当前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来处理会计业务,建立更加有效、更加安全可靠的核算体系。首先要完善电算化系统,加速电子化进程、开发监督程序,以强化制约机制的实施,达到减少风险的目标。如业务权限的制约,业务种类之间的勾稽制约,票据挂失,有权部门的冻结、查询、账务资金的核对、积数、利率、金额的勾稽等,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电算化操作制度,严格执行口令制度,开机、关机,操作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