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刺客聂政

刺客聂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刺客聂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刺客聂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侠文化 荆轲 私剑性 道义性 英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0-02

荆轲算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悲壮别易水,英勇刺暴秦,殒命咸阳宫,多么慷慨悲壮,多么大义凛然,多么可歌可泣!咸阳宫刺秦王几乎将荆轲的形象推到了历史最巅峰,荆轲的一切辉煌,仿佛都来自那失败的一剑。刺杀失败,荆轲身亡,于是产生了传唱千古的英雄悲剧;刺杀失败,六国覆灭,秦王一统,秦始皇于是恣意残暴、荼毒苍生,众人于是更加哀叹荆轲的失败,多么希望那一剑成功刺下,剪除暴君,从此天下太平;刺杀失败,于是司马迁评价他重义、有志气;左思赞美他卓然于世;陶渊明说他余情传千载;龚自珍欣赏他有江湖豪情;柳宗元说他有勇无谋、愚不可及;司马光说他是盗贼……荆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英雄,还是暴徒,是不轨于正道的刺客,还是大义凛然的豪侠?下面,笔者将从侠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荆轲的形象。

侠文化虽非中国文化之主流,然却代表着平民对自由与兼爱的无限憧憬与实践,正因为这种憧憬与实践,侠成了平民心中正义与力量的化身,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黑暗的岁月里,侠横空出世,以自身的魅力点燃了人们心中企盼光明与正义的火焰,软弱、冷淡、痛苦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扶危济困、义薄云天引导着生民一步步挣脱禁锢、压迫的牢笼,奋力追逐自由与兼爱的蓝天。然而这样理解侠不免片面,侠的定义很复杂,不能等同于人们心中的英雄豪杰;侠的身份也极为复杂,王公贵族、三教九流,皆有侠的影子,这些人未必都能代表正义。按照韩云波教授的说法,侠是一种讲究意气交合而扬威天下江湖、逞强一方乡里的社会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人。侠大致分为三类,即私剑之侠、道义之侠、江湖之侠。同时,侠又兼具自由与兼爱的道义理想。荆轲被司马迁列入《刺客列传》,这样的话,荆轲的身份可以定位成刺客,刺客属于私剑之侠。于是,现在可以解读荆轲形象的第一个特征――私剑性。

从私剑性出发,侠养成了强烈的攀附权贵的功利性。荆轲作为刺客,具不具备强烈的攀附权贵的功利性呢?司马迁《刺客列传》中说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荆轲曾经以剑术游说卫元君,希望得到任用,他游历各国,都是跟当地的知名人士结交。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荆轲是具有攀附权贵的功利性特点的。他后来成为燕太子丹的私剑,更能说明这一点。由此看来,荆轲首先是一个谋求服侍王公贵族以求得生存的刺客。先秦充当刺客的人很多,做刺客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品低劣、是非不分,但刺客毕竟是王公贵族的贴身保镖和专职打手,他们服务的,仅仅是自己的主子,跟锄强扶弱、为民除害扯不上太大的关系,正义、道德更是无从谈起。荆轲作为刺客,其形象并不光彩。让荆轲的身份摇身一变,从不光彩的刺客成为所谓的万人敬仰、顶礼膜拜的英雄的,是他答应刺杀被天下之人痛骂为贪得无厌、残暴万分的秦始皇。刺杀一事,是由侠的道义理想决定的,于是我们来看荆轲的第二个形象特征――道义性。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正面的居多,反面的只占极少部分。被司马迁列入《刺客列传》的除荆轲外还有曹i、专诸、豫让、聂政四人,但他们的名声地位远不如荆轲。曹i劫齐桓公、专诸刺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相侠累,大肆渲染不必说,正面的评价也远不如荆轲,荆轲与他们同为刺客,但命运截然不同,除《史记》外,《战国策》有记载,《燕丹子》中有文学形象的虚构,王充《论衡》提及,左思、陶渊明、柳宗元等文学家有《咏荆轲》,就连莫言也写了话剧《我们的荆轲》。荆轲如此受关注,到底原因何在,荆轲究竟算不算英雄?如果就个人品行而言,荆轲不见得是这些刺客中最好的;如果就侠客知恩图报、重义轻生而言,豫让、聂政也不输荆轲。

义气,在江湖中许多人都能做到,有义气即可称侠,这是侠的初阶。平等,只有少数人有深切的领会并施之于实践,此之谓大侠。鲁仲连是大侠,荆轲只处于侠的初级阶段,如果称荆轲为英雄,恐有失偏颇。综上所述,荆轲的形象可以这样定位:荆轲是一个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行刺了特定历史人物而变得光芒四射的极为特殊的刺客。

刺客聂政范文第2篇

野草萋萋,飒飒风中,有一位侠士独倚三尺长剑,素素长袍猎猎而动,背影仍是那般孤寂悲凉。

荆轲在与勾践,聂政意见不合后,你愤然离去,此生不复相见,只因知己难求。

在遇高渐离后,一曲高山流水,你们相视一笑,相拥而泣,因为你知,人生难得一知己,这,是你为朋友之狭义。

燕太子丹求你刺杀秦王,作为刺客,你不得不应下,唱一曲“风萧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你踏上了刺秦之路,决然而无畏,因为你知道,从此,你的命不再属于自己,这,是你对国家之侠义。

图穷匕首见,你终究是败了。却仰天长啸,庭上撞柱而亡。你的鲜血殷红了整片殿宇,神州之上盘旋着你释然的话语:“臣无愧于太子丹!”这,是你对友人的诚信。

你的身影永远让我仰望,荆轲,你虽败犹荣。

仲夏,灼灼炎日一如你满腔热血,雨夜,瑟瑟的雨丝打湿了你的衣襟,打湿了你饱经沧桑的脸,你毫不在意的拭去浊雨,动作是骨子里透出的豪迈不羁。

聂政,为避敌家迫害,避居于市井之中,奉养其老母。的太守千金所求,刺杀魏相,因有老母,因有老母,婉言谢绝。这,是对母亲的孝义。

母亲死后,独自起身去寻太守,受命刺杀魏相。

你挥剑,杀敌,素色衣衫早已被鲜血染红,却不知那血是敌人的还是你自己的。终是不支,轰然倒下,激起千层沙石。

殷红的血液污浊了你墨色的长发,猛然抬手,将剑刺入双眸,你自毁容貌,以断绝线索。这,是你“诚”的侠义。

刺客聂政范文第3篇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会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看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趋势。现在的家长似乎已经不再骗孩子“世界是多么的美好”,而是把谎言范围缩小到“孩子你是多么地好”。

父母将自己所缺的一切都一股脑儿地加进孩子未来的生活:安宁、舒适、和谐、富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我有一个表弟,五六岁,父母离异,他归他母亲。每年放假回家聚会,我都会遇见他们母子。每年遇见他们,他们几乎都在进行同样的活动:母亲把孩子放置在自己的腿上,然后几乎是呓语一般,在他耳边向他承诺未来的美好:“你会考上北大……会出国……会有一个体贴的贤妻……她会给你生下两男一女……”她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这些,听到后来我终于毛骨悚然。

父母有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本能,就是将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置换。

所以,父母们粉饰、撒谎,而即使我们明知道这是谎言,知道孩子没有办法生活在一个布满真话的世界,知道所有的保护都是过度保护,却还是要说这些谎言是善意的,即使带来了一系列的效果仍无法否认它本质的善意。因为在置换的人生里,孩子即自己,利己即利他,害他即害己。

父母永远在撒谎——很难评价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因为这似乎就是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全部秘密所在。

(蒋方舟《撒谎是父母的天职》)

许石喜,湖南岳阳县相思乡中道村人,一“85后”小伙。在他出生后的40天,爸爸因病抱憾离开了人世。不久,妈妈也出走了。由于奶奶有腿疾,行走不方便,而爷爷也年老体弱,且有眼疾,无法出外打工赚钱。祖孙三人依靠亲戚朋友接济度日,生活过得异常艰难。2007年大学毕业后,小许在广东一家公司担任董事长助理,正当他干得起劲时,爷爷的腿疾加重了。此时,他毅然辞工回到家里尽孝道。2008年底,爷爷去世了。为了使家里有经济来源,他将奶奶送到姑妈家里,自己外出打工。2010年2月的一天,小许接到一个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他94岁的奶奶腿病复发,这让他一下慌了神。他连忙赶回家乡看望奶奶,所幸奶奶的病并无大碍。那时,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带上奶奶到广东打工去。

小许不仅对奶奶极尽孝道,还把孝道引进他现在所在的公司。作为公司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他在公司成立了关怀小组,由最初的三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如今,在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地都留下了他古道热肠、行孝报恩的足迹,小许的孝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下长大成人的,一个人的爱心、孝心微不足道,我们要像许石喜那样,以自己的行动,报答亲人和恩人,这才是对社会的最好回报。

(张 仁)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洪马中学化学老师张松春忍着剧烈腹痛,坚持在学校上了3个月的课,终因病情恶化晕倒在课堂上。而最后一节化学课,是他忍着剧痛跪在凳子上完成的。这个被他认为是“哪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举动让他获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赞许。

当天下午的化学课上,上课铃已响过5分钟,张松春步履艰难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在老师的脸上捕捉到了一丝痛苦的表情。半节课过后,同学们发现张老师脸上痛苦的表情逐渐加重了,双腿一会儿伸开,一会儿收回,显然疼痛在加剧。这时,学生们看到疼痛难忍的张老师竟然将双膝跪在椅子上坚持授课。张老师却笑着说:“肚子疼,可能是不消化。”突然,张松春脸色苍白,晕倒在地。

由于病情复杂,张松春后来到上海长海医院做全面检查。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让他一家人五雷轰顶——肝门胆管癌及大肠内多处腺瘤,已失去最佳治疗时间。

张松春毕业于上饶师专化学系,毕业后一直在教育第一线工作,如今教书育人已有43载。三年前,张松春退休,由于难以割舍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来到洪马中学,和另外一名刚毕业的老师担任4个班的化学课老师。张松春在乐平市人民医院住院时,他的手机还24小时开机,为的是方便年轻的化学老师“在线”咨询教学问题。

(张 仁)

“佳佳:从今天开始,爸爸如伴你拉二胡那样,天天给你写一封信,以表达爸对你的思念。爸准备再用一个十年,以表达对你的爱。”

2002年,朱良俊不满17岁的女儿朱橙佳赴德留学。此后,朱良俊开始给女儿写信,每天一封,从不间断,要写十年。

朱良俊说,写信让他每天都能报出这是女儿去德国的第几天。女儿即使不看信,也从未怀疑父亲是否还天天写信,这就是教育,这就是家庭。

后来,渐渐有人知道了他写信的事,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朱良俊能理解。可他无法放弃,时间只要活着就有,内容只要生活着就有。女儿去德国了,他觉得自己有很多很多的时间。每个“瞬间”的变化都使他有特别多的新感悟。这是女儿离开后才有的体验,是他们家的宝贵财富,更是学习的难得机遇。即时的感受只有即时表达,才会深刻、细腻、到位。所以,写信成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吃饭、睡觉那样自然、自觉和必需。

3028封信、540多万字,最长的一封写了近8000字,历时8小时。在教育家忧虑中国的孩子“父教缺失”的今天,朱良俊把“父教”当成一门可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一种实现自我人生理想的追求。他的爱之深、爱之切,从他八年如一日坚持为女儿写信的行动中自然流露出来。相信这份深沉的父爱将陪伴着女儿,为女儿扫去所有的烦忧,令女儿在爱的滋润中成长、成熟。

(张 仁)

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里,充满感情地记录了聂政亲情之深厚动人的故事。

聂政因为杀人避仇,与母亲﹑姐姐到了齐国,做了一个屠狗的屠夫。严仲子为报仇,前来拜见聂政,想请聂政替他前往韩国刺杀宰相侠累。潇洒磊落的聂政,如果不顾虑母亲和姐姐,完全可以只身一人行走天涯,而不是选择屠夫这样卑贱的职业。但他知道如果他一走了之或者答应了严仲子,母亲和姐姐便会余生无所依靠。在母亲死后,姐姐已经出嫁,聂政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便独身一人前去韩国,他怎么会不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呢?司马迁的叙述凌厉痛快,却也让人肝肠寸断:“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他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而连累姐姐,用刀割破自己的脸,挖出了眼睛。因为对亲人的深爱,他变得残酷和决绝。

而聂政的姐姐聂荣并不负他。“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聂荣听说有这样一个身份不明之人杀死宰相后被暴尸于市,便明白了,那就是她消失已久的弟弟,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聂荣“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行人都惊怪不已:“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聂荣回答:“闻之。然政所以蒙辱自弃于市贩之闲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苦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刺客聂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文言文;情感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11-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新课标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维教学。新课标强调情感目标的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新突破,体现了文言文的人文性,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在教学中,对文言文的解读应该蕴含道德观念、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如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的思想,儒生安身立命的标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高洁与坚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情怀,这些都应是文言文具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群,但它不显露,需要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濡染和熏陶,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使其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和成长。

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试以文言文的一些篇目具体谈谈。

一、小点切入,领会人文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只会深藏、辩才超群的烛之武,视死如归、义薄云天的荆轲,力能扛鼎、勇猛善战的项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的刘邦,他们如繁星般闪烁在历史的天空,即使岁月淹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但历史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逝。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去领略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凡风采,追随史学家洗练的文笔,去感受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走近秦汉交替之际那段浪潮澎湃的历史,欣赏太史公笔下的悲情英雄项羽的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着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价值观,比如战国的士文化,古人的生死观、英雄观,等等,这些小点都可以成为解读文章的独特视角。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引导角度符合学情,学生自会读出文化内涵,也会给他们以文化的积淀和熏陶。

二、认识生命的意义,传递正能量

《兰亭集序》中从生命教育的核心出发,结合“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生命。王羲之有他的兰亭之乐,学生也有学生的快乐时刻,家庭生活、校园小事、宿舍内外、野外郊游、朋友聚会,不一而足。十六七岁的孩子应该经历美好的事情,体验人生的快乐,才会更加珍惜已有的一切:温饱富足的生活,健康青春的体魄,安定优越的学习条件,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读书、求知、健康、审美、追求、拼搏、进取、理想、成就。因为认识了生命,懂得了生命的苦与乐,才能积极乐观地去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不至于浪费和挥霍生命,更不会任由生命堕落和消沉,也绝不会轻易放弃生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王羲之发出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就是一条单行道,一列没有返程的列车,经历很多站点,陪伴我们旅程的亲朋好友终究会陆续下车,人生短暂,我们更应该珍惜。“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我们的理想、爱好、追求,沉溺其中,将获得精神的愉悦,但是这些理想、爱好、追求能持久坚持吗?人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等的改变,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和本真,也许曾经痴迷的宝贝也终将被我们抛弃,能自由地不断追求梦想也是对生命的一种享受!“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人和万物一样都会消亡,化为尘土,关键是珍惜。毕淑敏曾说过:“人生没有意义,你自己去赋予自己的人生以意义”,“生命是幸福的,趁着年轻,追求理想是幸福的。”人生有梦想就要去追求,坚持不懈。生命虽然不能延长它的长度,但是可以增加它的宽度、密度和浓度,那样的人生又何惧“终期于尽”呢?最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肯定了生命是有长度、宽度、浓度、质量的。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遭祸受刑,忍辱偷生,发愤著书,以痛苦的“活”来践行“志”,就是为了“思垂空文以自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他的精神超越生死,提升生命的价值。正是有了这些人精神、思想的引领,才让我们这些后辈虽迷惘而有所寄托,生命才能超越时空限制,生命才能得以提升。现代教育,应该对年轻人多点关于生命价值观的正能量教育。

三、精心设问引导,将思考引向深入

教学中,问题的引导可以来自教师对文章内涵的把握,也可以基于对学情的充分了解而设计。问题的设计要以引导学生在精神层面的思考为原则,必要时也可先激发兴趣。如以学生朗诵还原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以学生表演再现鸿门宴上的觥筹交错、暗地里杀机四伏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如是什么给予荆轲勇蹈死地的决心?除了三寸不烂之舌,你觉得烛之武还凭什么理由说服秦伯?你认为刘邦能成功逃离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引导,比较容易引发学生课堂的讨论甚至争论。当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后,学生对作者、对作品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而这个过程,也是他们沉浸古人情怀、习染传统文化的过程。

四、思想升华,需要课外资料做引导

为将思考引向深入、引向历史与文化的更深层面,阅读资料的适当拓展与补充是非常必要的。资料可以来自教师的补充,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比如《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去读一读《史记・刺客列传》,去了解春秋战国时的刺客群体,还可以补充李白的《侠客行》,让他们对刺客、侠客这一个阶层以及对后代文人的影响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史记・刺客列传》中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大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高渐离、荆轲的故事。尽管六人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因人而异,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为达到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中称赞道:“此其义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当然,我们站在今天的立脚点重新审视和关照六位刺客或行劫者的行迹及目的,完全可以得出一种新的认识,做出新的评价。

五、及时沉淀,随堂练笔

刺客聂政范文第5篇

自西周以来,周王实行分封制。衰微的东同王族根本无法驾驭逐渐强大的各地睹侯。此等情状,孔子认为:“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人心不古”,在各国间游说,希望或是要求大家“克己复礼”。可天下诸侯早已纷纷“招贤纳士”、“礼贤下士”。他们将“贤”者请来,以礼相待,尊如上宾。而且对于拥有“一技之长”之人不论出身、开门纳入,这些人大都出身寒微,也就是所谓“士”。从“招贤纳士”、“礼贤下士”,这两个成语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判断出“大夫”与“士”的“天壤之别”。

战国中期,齐、秦、楚等成为强国,而地处中原的韩、魏也极尽战略、谋略,施展手段,借以富国强兵,扩大地盘,巩固政权。而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魂、秦”等强国,史称“战国七雄”。当然还有“春秋五霸”,他们的说法大致有《史记》“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荀于・王霸》中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何为“大夫士”?何为“士”?

何为“大夫”?何为“士大夫”?

“大夫士”

士与大夫是两个范畴。“士”的群体远远低于大夫群体,是排在大夫之后的。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远远高于“士”。《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只是前后颠倒了顺序,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即王侯亲族出身的贵族。而士大夫指的是一政府管理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

“壮士”

回望春秋战国之际,令人印象深刻当属“壮士”了。那时候的游侠们应该是最初的武士,时称“壮士”。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许多刺客,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四大刺客”――“鱼腹藏剑”的专诸,“姐弟皆忠烈,聂政剌韩王”的聂政,“斩衣作复仇”的豫让,“图穷匕首见”的荆轲。

这些忠勇的壮士们“舍命为君子”,因刺杀而被载入史册,名标青史。也为我们留下了经典的成语故事、历史典故。这些经典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文学价值,更有历史发展的脉络,还能为我们提供天道自然,做人做事的哲理。

“文士”(策士)

另一类是“文士”,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与教育不断普及,文化人越来越多了,文字作为工具,除了国家有计划地记载和出版物,民间的文士们大量出书,以至于文士们的浪漫故事就多起来了。

“士大夫”

士大夫阶层的萌生与发展,要比孔子学说中的相关论述早得多。

孔子是集那个时代儒学的大成者。孔子对于“士大夫”的说法一直是经典。其实由于睹多方面的制约,使得他们的思想难免具有局限性,后人也极少质疑。孔子在这一问题上忽略(或者至少也是淡化了)了“士大夫”们的功利目的。

春秋战国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只要有志向的,无论何人,都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努力奋斗。那个时代的士与大夫们的许多行状,都不符合儒家的“仁”与“尊、卑”。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诸子百家的许多理念行为都不能综合概括“士大夫”的种种行状。

早期的士大夫阶层是以儒、道两家的学说为基础的;汉魏以后释家学说也逐渐融入其中了,所谓的“三教合一”,隋唐时期基本得以完整了。从而也就支持了“士大夫”这一综合或是复杂体的阶层。可见,“士大夫”阶层的实际模型与概念,与孔夫子所诠释的概念有着许多区别。

孔子的《论语・子路》:“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就是说只要忠君爱国又严于律己的人,就能称为“士”。“士”的德行修养、经济实力都要比“君子”低,可以说“士”是追求上进,建功立业,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

可见孔子“士”的理论标准,证明春秋时期士人依然处于社会的底层,处于奋斗阶段,远远没有达到后来“士大夫”之高度。

春秋战国各国王与侯任用谋士、策士、壮士进行“纵横捭阖”。例如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以及秦国的张仪。

士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使得儒、道、墨、法、诸子百家粉墨登场,综合成了我们最为自豪的“百家争鸣”,使得这一时期文化大繁荣。

“士”的阶层始终在变化重组,儒法两家的学术理念与实用性,最终成为“士”的主流理念与精神:儒家通过张扬“道”的无上崇高,纲常的有序规范,加上系统的学说教育,在精神上灌输给统治者和百姓,最后使得儒家思想得以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而法家的“严刑峻法”以及完整的实施手段,有效的规范准则,成为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卫道士。二者天衣无缝的结合,成为实用价值最高的管理体系,从而服务于统治者,成为江山社稷长治久安的有效机器。

何谓“文以载道”?“士”将文字、文章集之成为的书本,学术思想与谋略,到处传播,游说天下。这些掌握文字工具的群体,逐渐形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阶层,并且被统治集团所吸纳。将近四百年终于构成了最具传奇的新兴阶层――士大夫阶层,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而真正确立其历史名分的当是汉武帝。东汉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军功入仕的升迁通道荡然无存,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经唐、宋、元、明、清的逐步发展,到了明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并且成为了士人们唯一的“出将入相”的门径。

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或是秦、汉。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些职位和爵位,大夫中逐渐出现了不再是全靠宗亲分封,有世袭的,有不再是世袭的。出现了许多由士建功立业之后升上来的“士大夫”群体,并且逐步改变了统治集团的人员结构、治国理念,也为后来统一中国的帝制政治体制,打下了极为良好的政治基础。

“士大夫”的兴起与鼎盛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由大乱到统一,历时四百年左右,这期间最为活跃的是“纵横家”、“四君子”们,以他们为主线,可以串联、了解这四百年的兴衰沉浮。

纵横家:苏秦与张仪

纵横家是个自我价值最大化的群体。其先祖是鬼谷子。他们合纵连横,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他们以政治需要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汉书・艺文志》将“纵横家”列为“九流”之一,汉代应邵《风俗通》有一段对纵横家的精辟的描述“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苏秦c张仪应当说非常全面的贯彻了这些要义。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多出于韩魏。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如张仪、公孙衍、范睢、姚贾,苏秦与苏代、苏厉兄弟等等。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亦称:“春秋以降,诸子并立。……故河北、关西,无复纵横之士。韩、魏、陈、宋,地界南北之间,故苏、张之横放(原注:苏秦为东周人,张仪为魏人),韩非之宕跌(非为韩人),起于其间。”《汉书・邹阳传》:“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战国策・秦策三》载秦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这既取决于当时险恶多变的各国形势,也和当地善于机巧权诈的民风相关。

张仪连横之术从东边最为弱小的韩国下手。《战国策・魏策一》中载有张议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韩的疆域在七雄中最小,且多山,土地瘠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国家因此贫弱。《战国策・韩策一》又载张议为秦连横说服韩王说:“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障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

韩、魏两国位于天下之中,四面受敌,尤其是被东边的齐、西边的秦、南边的楚,三强包围,在军事上处在极为不利的状态。《韩非子・存韩》曾言:“大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战国策・魏策一》载:“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栗粮漕度,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吴子・料敌》亦载魏君日:“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国兵四夺,势甚不便,忧此奈何?”

就史实看,若没有大国支持,韩、魏根本无法与其它强国(齐、秦、楚)对抗。公元前318年,五国合纵的战略同盟,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破。“纵横家”们的“纵横捭阖”的较量,最终为大秦的统一拉开了历史大幕。

战国四君子

(一)平原君

平原君即赵胜,因仁德贤能而闻名于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数千人。起初是赵惠文王的相国,后又做了赵孝成王的相国。公元前259年,秦军进围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魏、楚求援。毛遂自告奋勇随平原君去楚国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民众与士兵坚守城池。

典故:毛遂自荐

平原君出使楚国,和楚王对谈毫无结果。毛遂便带剑上前:“合纵利弊,一言难尽,你们从早上说到现在,毫无结果?赵国危在旦夕……”楚王说:“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是谁?你来干什么?”毛遂提剑再上前去,厉色说:“大王当着我的主人喝叱我,不过仗着楚国人多,这十步之内,大王的性命在我手里。楚国强大,天下没有对手,白起只是小子而已,但攻下殷都,烧了夷陵,侮辱了楚国先祖,这是楚国的耻辱。赵国都为楚国羞辱,但大王倒不觉得可恶。合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大家。我主人在这,你无权喝叱我。”楚王被毛遂说服,同意与赵国结盟,并派春申君领兵前去救援,两国缔结盟约。

(二)信陵君

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因封地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仿效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济世辅政方略,食客三千之多。他强军护国、礼贤下士、扶困济危,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魏两国危局。但屡遭魏安王猜忌而未能委以重任。最后被魏王剥夺了兵权,迫使其赋闲在家,壮志难酬,于公元前243年不治而亡。

典故:窃符救赵

秦国进攻赵国,围困邯郸,平原君代表赵国向信陵君求救,魏王被秦王恐吓得不敢出兵相救。平原君便率领门客及家兵前去救赵。友人侯赢建议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只有偷出兵符来才能率领军队救赵。魏王宠爱的如姬父亲被杀,如姬有志无力,魏王为如姬报伍,也未如愿。公子将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此,你北可救赵,西能抗秦,这是春秋五霸的伟业啊!”魏无忌听从了侯嬴的谋略,请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了兵符。

侯赢又交代:“如果拿到虎符,就让我的朋友屠夫朱亥跟您一起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则罢,如果不听就让朱亥击杀他。”魏无忌听后便哭了。侯赢问他:“公子是怕死吗?为什么而哭?”公子答道:“晋鄙是魏国勇猛强悍、富有经验的老将,我去他那里恐怕他不会听从命令,必定要杀死他,因此我难过得哭了,哪里是怕死呢?”于是魏无忌去请朱亥一同前往。

路上,朱亥说:“我不过是杀牲口的屠夫,可是公子多次登门问候我,我觉得小礼小节无甚大用。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您杀身效命的时候了。”就与魏无忌一同上路。

魏无忌去向侯先生辞谢。侯赢说:“我理当随您一起去,但年迈了力不从心。您行至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边自刎,以答谢公子的知遇之恩。”

(三)孟尝君

田文,号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的贵族。在齐国由强而衰的历史演进中,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一生跌宕起伏,颇具传奇。出于政治抱负与目的,不惜离开本国,到别的国家任职,甚至联合他国讨伐齐国。

孟尝君广招名士,门下食客数千人。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不久逃回齐国,齐跞纹湮相国。他联合韩、魏击败楚、秦两国。齐跗吣暌蛱锛着崖冶磺A为跛怀疑,便称病辞职,回到封地薛。不久他又至魏国出任相国。再次施展谋略,联合秦、赵、燕,共同讨伐破齐。直到齐襄王登基,田文才保持中立。

典故: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出使秦国,被扣留。其门客中有一人钻狗洞入秦王宫偷得裘皮大衣,隔天又献给秦王爱妾,孟尝君这才得以解放。孟尝君害怕秦王反悔变卦,于是连夜率S从仓惶开拔,函谷关还未到开门时辰。着急之际,鸡鸣之徒模仿鸡叫,惹得城内、郭外的鸡也跟着叫起来,守城的士兵被骗开了函谷关城门,孟尝君逃回齐国。

(四)春申君

黄歇是楚国江夏人,游学博闻,奇思善辩,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之地12县。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时为幽王所杀,春申君封地吴。

典故: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此句成语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黄歇担任令伊期问,但实权却为楚王亲信李园掌控。李园奸诈诡谲,一直图谋阴杀春申君。春申君食客朱英,多次进劝春申君杀了李园以绝后患,春申君不听。后李园派刺客把春申君杀了。事后人们议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是说春申君遇事没能当机立断,导致了自家的杀身之祸。后来被人们引当做应该决断的时候反而犹豫不决。

“士大夫”分列与没落,逐渐向职能官过渡

经春秋战国后,四百年的硝烟在成就了“士”与“大夫”们的名利之后,自汉代伊始,此前以军功出将入相的途径逐渐渺茫,尤其是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士人升迁的机会少了,政府又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在汉代中晚期,科举制度逐渐发展起来。以后的历朝历代都“科举取士”,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可是在汉魏六朝之间,一些不得志的士人举起“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的旗帜,他们“隐居山林”,“啸傲山林”,“清谈误国”,“放荡不羁”,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风景线。

这时的高士是奇葩,陶渊明、“竹林七贤”的刘伶便是最好的例子。

大(dài)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元、明、清废除。周王朝时“大夫士”转化为“士大夫”,反映了这一阶层势力的提升,是分封制变革到封建制的特征之一。而宋代的管理机制相对完善,既继承了唐代体质,并且将早先的医官也纳入其中改为大夫,后世也一直沿袭了这个称谓,区别在于后来的大夫没有官职,只是一个职业泛称。

士大夫的精神与生活

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修养决定了他们地位与高度。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群体,也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收藏等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唐宋家之首韩愈高度肯定了士大夫与士大夫精神。他所肯定的士大夫精神――文以载道。而何为此道?其实就是天道、大道,是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自古承袭下来的伦理道德,是人类共同尊崇自然法则下的运行原则。韩愈提倡的道有着明确的功利内涵,是既有上尊天道,又有下合人道的行为法则。

纵观历史,士大夫这个阶层大都有文化、有追求、有担当;有个人观、家庭观、家族观、民族观、国家观的群体;是一个可以为理想与抱负全力以赴的群体。这就是“士大夫”精神。

研究士大夫文化与士大夫精神,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现代人存在着精神或信仰上的迷失。我们呼吁有担当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思想史学者朱汉民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对社会起主导作用的精英阶层。他们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这三大精英群体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个精英阶层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迷失。许多政治精英,不是用公共权力来服务人民,而是用其满足个人的无穷利欲。许多文化精英,不是在传承精神文化,而是利用精神文化来达到经济目的。许多经济精英更是缺乏精神追求,往往靠炫耀性消费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和身份。这个群体丧失了对民众的人格吸引力和道德表率的作用。”朱先生以上观点是一家之言,虽然有些尖锐,却自道出了现状。

刺客聂政范文第6篇

由于《聊斋志异》中的异类数量众多,使得报恩酬情的类型也极为丰富多样。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从报恩酬情的原因、对象等角度来依次进行分析。首先,从异类报恩酬情的原因来看,它主要有以下几种:

报救助之恩。《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并不是都具有神奇的法术和本领,他们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当他们自己或亲属受到他人的救济和帮助时,总是牢记在心,时刻不忘报答。如《鲁公女》中的鲁姓女鬼对张于旦说:“受君恩义,数世不足以酬。”他们中有的是报答他人的救贫济困之恩,这主要是一些生前家庭贫困的鬼书生,如《褚生》中的褚生向热忱资助自己的陈生报恩;有的是报答他人为自己复仇雪恨之恩,这主要是一些受到邪佞迫害的鬼魅,如《珠儿》中的詹氏儿向助其复仇雪恨的常州民李化报恩;有的是报答他人的扶危救难和治病疗伤之恩,这主要是一些动植物精怪,如《阿英》中的鹦鹉精等。

报抚养教导之恩。他们中有的是向驯养自己长大的主人报恩,这主要是一些原生态动植物。如《蛇人》中的大蛇二青向养蛇人报恩;有的是向教导自己及后代的老师报恩,这主要是一些鬼魅,如《宦娘》中的宦娘向传授自己琴艺的书生温如春报恩。当然,这其中最多的是异类作为后代子女向长辈来报恩,体现出他们的一片真挚孝心,如《青凤》中的狐女青风向叔父报恩。

报礼遇厚待之恩。这其中有的是报答他人的款待之恩,如《雷曹》中的天界雷曹向对自己有一饭之德的书生乐云鹤报恩;有的是报答他人的真挚友谊,《王六郎》中的溺死鬼王六郎向自己的相交挚友渔夫许某报恩。这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报答知遇之恩和知己之情,如《叶生》中的男鬼叶生向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县令丁乘鹤报恩。

报缱绻痴爱之情。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报恩之举,它主要指相爱男女之间的报恩酬情行为。俗语曰:一日夫妻百日恩。这表明真诚相爱的男女之间存在着报恩的条件和基础,他们之间的互帮互助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彼此报恩的行为。在《聊斋志异》中有不少异类女性向痴爱自己的男性报恩酬情,如《香玉》中的牡丹花妖香玉、《红玉》中的狐女红玉、《西湖主》中的龙女等。这些异类女性之所以对人世间的男子以身相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些男子都是痴情者。

另外,从报恩酬情者和报恩酬情对象的属类来看,大部分为异类对人的报恩酬情,并且主要是狐女、女鬼对书生的报恩酬情,有关这类报恩酬情的作品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为生动精彩的。少部分为异类对异类的报恩酬情,这其中有鬼对鬼的报恩酬情,如《连城》中的男鬼顾生为了报答殉情而死的乔生以往替自己照顾家人之恩,特意帮助其还魂复活;有的是原生态动物对原生态动物的报恩酬情,如《蛇人》中东郡某甲所驯养的蛇小青,由于在生活中一直得到大蛇二青的关心照顾,因而在其离去时,小青表露出浓浓的惜别之情。

由于《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其实就是现实社会中普通人的象征和隐喻,因而有关异类报恩酬情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概括起来,它们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酬物报恩,即通过赠送恩人金钱、财物以报恩。这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报恩方式,但因《聊斋志异》中采取这种报恩方式的报恩酬情者是幽冥世界中的异类,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奇幻色彩。如《连琐》中的女鬼连琐,为了报答王生为她报仇雪恨之恩,特意向其赠送了一把“缠以金丝,瓣以明珠”的名贵佩刀;《西湖主》中的龙王妃,为了报答书生陈弼教的救命疗伤之恩,向其赠送了大量裘马和宝玉。采用这种报恩方式的异类大多比较富有,那些家境不佳的异类则往往采取其他适合自己的方式,正所谓“富人报之以财,贫人报之以义”。

救助报恩,即报恩者在恩人或其亲人遭遇困难和危险时进行热情帮助的一种报恩方式,运用这种方式的多是一些具有神奇本领和法术的狐鬼花妖等异类。她们中有的是通过为恩人治病救命来报恩,如《巧娘》中的狐妇华姑,为了报答书生傅廉的渡海寄书之恩,特意用神药治好了他的天阉之症;《娇娜》中的狐女娇娜,用神奇仙药将被暴雷震死的孔生救活过来,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有的是帮助恩人解除危险和厄难来报恩,如《二班》中的虎媪,为了报答医生殷元礼的治病疗伤之恩,在得知其遭遇群狼袭击时,特意让两个儿子迅速前去救助其脱险;《阿英》中的鸟精秦吉了,为了报答书生匡玉的救命之恩,在她发现匡玉因遭遇群盗而藏身棘丛时,特意“飞集棘上,展翼覆之”,使他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有的通过赠送法术、仙方来报恩,如《胡四姐》中的狐女胡四姐,为了报答尚生的救命之恩,特意将其度脱为鬼仙。

婚嫁报恩,这是《聊斋志异》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种报恩方式。采用这种报恩酬情方式的主要是狐鬼花妖等异类女性,她们采取婚嫁报恩方式的途径因人而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其一,报恩女性本人主动对恩人以身相许来报恩,如《青风》中的狐女青凤,为了报答书生耿去病的救命之恩。主动嫁给了他;《鲁公女》中的女鬼鲁公女,为了报答书生张于旦为其诵经超度之恩,特意投胎转世来嫁给他。其二,报恩女性将自己的女儿或婢女嫁给恩人或其亲属以报恩,如《小翠》中的狐妇,为了报答王太常幼时的庇护之恩。特意将女儿小翠嫁给王太常的痴傻儿子。其三,报恩女性通过为恩人尽心撮合婚姻来报恩,如《宦娘》中的女鬼宦娘,为了报答书生温如春传授琴艺之恩,特意暗中撮合,为其迎娶了官宦之女良工;《荷花三娘子》中的狐女,为了报答宗湘若的救命之恩,特意帮其谋娶了美丽动人的荷花三娘子。

行孝报恩,主要指异类作为晚辈向有思的长辈尤其是父母的报恩。这是一种特殊的报恩方式,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孝道观和伦理观。报恩是为了尽孝,尽孝也是为了报恩,正如王立所说:“尽孝的核心也是报父母生养大恩。”异类行孝报恩的方式有多种,有的是通过侍奉赡养长辈来报恩,如《青凤》中的狐女青风,为了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特意向书生耿去病请求以楼宅相假,使她“得以申反哺之私”。

有的是通过礼葬祭祀已故长辈来报恩,如《婴宁》中的狐女婴宁,在得知抚养她长大的鬼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时,不禁抚哭哀痛,特意与丈夫王子服一起隆重安葬了鬼母,还在每年寒食节时上坟祭奠。有的是通过救助长辈来报恩,如《长亭》中的狐女长亭,在得知父亲被人锁缚后,便心急如焚地恳请石太璞立刻出面加以营救。有的是通过投胎为恩人之子以报恩,如《长治女子》中的女鬼陈氏女,为了报答官宰为其雪冤报仇之恩,特意投胎转世为其女儿。

当然,《聊斋志异》中的异类报恩酬情方式并非只有以上四种,其报恩酬情的方式也往往不是孤立的和单一的,而是将几种报恩酬情方式交织在一起,如《花姑子》中的香獐精花姑子,为了替自己的父亲报恩,不仅两次将书生安幼舆从死亡线上救回来。而且还对他以身相许,为其生下了一个男婴;《荷花三娘子》中的狐女,不仅为救命恩人宗湘若赠药治病,而且还帮他迎娶了荷花三娘子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展开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聊斋志异》中有关异类报恩酬情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基本相似,但他们毕竟是幽冥世界中的异类,因而在进行报恩酬情之举时,往往“偶见鹘突,知复非人”。他们有时会运用自己的特长、神奇法术和奇珍异宝来报恩酬情,《娇娜》中的狐女娇娜用仙丹使恩人起死回生,《王》中的鳖精赠送鳖宝,使恩人由此富裕无比。像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可以说,正是由于《聊斋志异》中异类报恩酬情者属类身份的特殊性和其报恩酬情手段、方式的神异性,使得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殊意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题材的选择,总是与作家所受的社会影响和自身的创作目的息息相关。笔者认为,蒲松龄之所以在《聊斋志异》中创作出如此众多有关异类报恩酬情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受中国古代报恩酬情文化和神怪文化传统的双重影响。报恩酬情历来是中华民族大力推崇的传统美德,民间一直流传着“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谚语。在文学方面,报恩酬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有关报恩酬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如《诗经》中有对“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激情咏叹,在唐传奇《柳毅传》中有对龙女报恩之举的精彩描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更是有大量有关报恩酬情的感人事迹,如韩信为了报答漂母的一饭之恩,特意对其以千金相赠。刺客聂政、荆轲、专诸等人为了报答雇主倾心相待之恩,不惜为其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都对蒲松龄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古代有关异类报恩酬情的作品中,以干宝的《搜神记》对蒲松龄的影响最大。他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搜神记》中有不少异类报恩酬情的作品,如在卷二十中的十六篇作品中竟有十二个是有关病龙、牝虎、玄鹤。黄雀、灵蛇、大龟、巨鱼、蚁王、义犬、蝼蛄等异类报恩的故事。这些都毋庸置疑地对蒲松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蒲松龄并非简单地继承、模仿前人的作品,而是进行了精心的艺术加工和创造。他创作的有关异类报恩酬情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了前人,而且在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等方面都非前人可比,这一点都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

其二,用以反讽现实,寄托理想。蒲松龄是一个写作态度极为严谨的作家,在他这部自称为“孤愤之书”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中,有关异类报恩酬情的作品是如此丰富多彩,它并非是随意而为和偶然之作,而是有着深远的用意和巧妙的艺术匠心。蒲松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具有劝善惩恶的救世婆心。他有感于当时世风日下,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二十年来,习俗披靡”。他自觉以维护风教为己任,“今日表彰善德,以致不朽,非余之责而谁之责哉”?“盖以振励斯文,事关名教,表彰盛迹,责在儒生”。他有意借创作《聊斋志异》来劝世、讽世、醒世,从而力挽颓风,复归淳厚古风。

在《聊斋志异》中,反映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内容的作品主要与现实社会中的凡人有关,被批判讽刺的对象基本上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通男性,如《武孝廉》中的石某、《厍将军》中的厍大有、《云翠仙》中的梁有才等;而反映报恩酬情、知恩图报内容的作品则主要与异类有关,被赞美颂扬的对象基本上是幽冥世界中的狐鬼花妖。如果说前者侧重讽刺批判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沦丧、品行低下的丑恶现象,那么后者则侧重歌颂赞扬报恩酬情、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用以反讽现实社会的丑恶,寄予自己劝善惩恶的救世情怀。蒲松龄在《花姑子》篇尾感叹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此非定论也。蒙恩衔接,至于没齿,则人有惭于禽兽者矣。”由此可窥见蒲松龄之所以创作这些异类尤其是狐鬼花妖报恩酬情作品并非出于游戏笔墨,而是有着深刻的用意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