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往今来造句

古往今来造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往今来造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往今来造句范文第1篇

1、青年血气未定之男女,为此种诱惑堕落者,不知凡几。

2、其散见于宋末元初各家之文集者,残山剩水之间,或明或没,读者追想其风概,累嘘而不能已者,又不知凡几。

3、中国人今天得闻孔孟之教的真是凤毛麟角,但是崇拜关公的却不知凡几。

4、可见魏征谏诤之事确实很多,仅太宗即位之初,就已多达二百余事,其一生进谏,更不知凡几。

5、悲剧故事让有类似命运的读者得到了安慰,原来天下的苦命人不知凡几,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痛苦情绪,有时还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与对策。

6、不幸的是,霍布斯鲍姆实在是为自己及后来的研究者提出一道难题,因为即便是到了晚近几十年,人们对民族主义的解释不知凡几,()却没有一个定义能为人们普遍接受,也没有一种解释能够全面且准确地把握民族主义的所有特征和内容。

7、倘生于蓬荜,嫁于村俗,则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

8、明去周几三千年,势移,不知凡几,而乃与惠帝讲求六官,改制定礼。

9、按照最低要求,书评能勾起人们的兴味即可予以肯定,因为历史名著为尘垢所蒙而暂时失去光泽者不知凡几。

10、从古至今,因为写错了字而闹出笑话或铸成大错的不知凡几。

11、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

古往今来造句范文第2篇

发音 qì xiàng wàn qiān

释义 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造句

1.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范仲淹

2.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气象万千。

3. 花园很大,只见里边高阜低洼,气象万千。

4. 从山顶鸟瞰下方,只见云山层迭,气象万千,目不暇给。

5. 从建国之初的百废俱兴到今天的气象万千,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迎来了六十华诞!

6. 论宏伟,西湖比不上太湖,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

7. 我们老家的秋天风景总是气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我们自己都琢磨不透。

8. 叫喊与欢笑,大街上真是气象万千。一切的可能都在我们手中,就因为我们活着。

9. 从山顶鸟瞰下方,只见云山层叠,气象万千,目不暇给。

10.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20公里处,是一个拥山抱水、气象万千,在我国保存最好的古典园林。

11.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终年游客络绎不绝。

12. 我喜欢这儿气象万千般的天气变化。

13. 山中景色云雾迷蒙,气象万千,犹如仙境。

14. 美丽的江南,曾吸引了无数人文墨客。气象万千,使我流连忘返,不得不忆江南。登上黄山之巅,但见一派气象万千、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15. 统观全貌,爽垲宏敞,庄严绚丽,举世瞻瞩,气象万千。

16. 登上巴黎铁塔,凝望那气象万千的城市景观,令人赞叹不已。

17. 这山里的景色,无论旭阳初升或日薄西山,总是气象万千,煞是好看。

18. 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

19. 武当山用他气象万千的景色一次又一次的挽留住了我。

20. 我们都已强烈地感受到贵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气象万千,充满活力,不断进步。

21. 如希望了解更多第三辑气象万千的详情,请浏览以下网页。

22. 长江三峡风景秀丽,气象万千,实在美不胜收。

23. 登上黄山之巅,但见一派气象万千、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象,令人难以忘怀,留连忘返。

24. 春天来了,细雨如丝,白杨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真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在这样一个气象万千的季节里,白杨树换上了春装,给春天又增添了几分韵味。我们在树下玩耍、嬉戏,快乐极了!

25. 有人爱春天,那是因为她花如海,柳如烟;有人爱夏天,那是因为她生机勃勃,绿如墨染;有人爱冬天,那是因为她冰封雪漫,气象万千。而我对秋天独有钟情,衷心赞美。

26. 烟花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像银杏树,有的像蒲公英,还有的像大苹果……烟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红色,黄的,绿的,蓝的,红绿交叉的……这么多漂亮的烟花,能组成一幅气象万千的图画。

27. 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趋行于人生的旅途中,你需要做的不仅是欣赏沿途奇妙的风景,更有寻求生命价值的伟人事业,茫茫世界,气象万千,总有一些东西要你去追寻,去铭记。

28. 近距离观看在大峡谷出现的野生动物在空中翱翔,鸟瞰大峡谷之内,千变万化气象万千的地形变化。

古往今来造句范文第3篇

(1)理解课文内容,学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2)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书作准备。

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介绍名人,谈话导入。

①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块耀眼的奇葩,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医药学家,你们都知道哪些人?

②生发言(略)。

③谈到李时珍时,师: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众多著名的医药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课前我们布置大家收集了有关李时珍的资料,你们都收集到了吗?自己准备一下,再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④学生介绍课外收集的资料。

⑤师:看来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李时珍,一起去了解李时珍,感受他光辉的一生。

⑥生齐读课题。

(2)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老师请五位同学读一读,谁愿意来读?

指名后,要求:其它同学认真听,会听的同学也是会读书的同学。要听一听这些同学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

全读完了以后,先让同学正音,老师随机指导同学读某些音为重点的词或较长的句子。

(3)出示词语,比赛读。

诊费 鄙视 患者 记载 积累 编写

疑难病症 对症下药 严寒酷暑 本草纲目

(4)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说出自己用的是什么解词方法?

重点:

(1)完善:完美。

(2)口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3)疑难病症:指原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4)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5)流传:传下去,传开去。

(5)再读课文,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1、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全文讲什么。

(2)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把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归并成一段。如果有的自然段单独讲一个意思,那就独立成为一段。

2、交流学习结果,填写表格。

(6)齐读课文

(7)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记方法。

2、仔细观察,注意容易写错的地方。

“医”的最后一笔是点。

“诊”的三撇要排纵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示。

(8)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抄写生字。

2、收集今天学习的好词,用喜 欢的词写几句话。

3、朗读课文。

(二)第二课时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问:

(1)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读2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父亲被他坚定的决心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

(5)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2.齐读第2自然段。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

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出示思考题

(l)这一自然段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可以分成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本段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3)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4)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旧药物书“不全”、“不详”、“不对”。)

2.指导朗读。(要读出旧药物书缺陷将给病人带来的危险语气)学生练读。范读。指名读。

3.学习第4——5自然段

课文前3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老师相信在第4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先认真地、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要边读、边勾、边想,然后小组讨论。

出示问题: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怎样做准备的,他是怎样写成的?你有何体会?

四、总结

(1)课文5个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3)朗读全文。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古往今来造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修辞仿句 言语活动 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综合素养

修辞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的语言表现方式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等。对于修辞部分的考查,以往大都是判断式的考查,近年来单独考查的不多,多是与仿句结合在一起考,有时也放在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中考或是在阅读分析中考。

仿句是各地中考试题中的热门考点。《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7~9年级学生能“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做到语言准确、连贯、流畅”。仿句以此为依据,要求考生根据命题者提供的特定语境或指定的例句进行仿写。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想象联想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体现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它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题型,也是甄别考生语文综合素养高低的题型之一,更是拉开分数差距的中难度考题。

仿句题型主要有:

1.命题式仿写。比如:仿照原文的例句另写句子(包括补写、续写、改写);根据所提供的文段另写句子,使文段语意连贯,语气顺畅,语境和谐。

2.开放式仿写。比如:仿照例句,选择某一事物,创设情境,另写句子,表达思想感情或托物寓意或阐发哲理。

基本要求为:句子仿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它不仅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因此,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其次要具备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如果不能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则我们依然会面对“仿写”而兴叹。再次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仿照规格练字造句,既合语法又工修辞。

仿写句子的基本原则是形神兼备。所谓“形似”重在“模仿”,涉及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运用、句子结构、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绝不能“貌合神离”。对于紧扣话题、语句的连贯、语境的协调、内容逻辑、想象的丰富合理、大胆的创新等方面也必须充分注意。因此,“形神兼备”必须体现出仿句在文字表达与语意语境上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们对2008年徐州市中考试题进行具体解析。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内心过着严肃生活的人,他们的外表往往是本真的、朴素的:真正的清贵之气不是一件精于裁剪的皮装,不是位高权重的地位,?摇 ?摇?摇?摇,而是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

请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补写出第二节中的一句话。

1.话题。话题在此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精心选材。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话题,仿句在话题上都要与例句一致,做到材料紧扣观点,事例典型合理。本题的话题是“真正的清贵之气”。

2.句式。仿句要严格按要求去写,因此,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近、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造句,做到句式统一。从上例来看,例句的句式为否定句,且由两个分句构成,所仿之句必须是一个否定句与前两分句构成排比。

3.修辞。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上例的分句虽然没有使用修辞方法,但是所仿之句与前两分句必须构成排比句。

4.结构。仿句的句子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相同。从例句来看,前两分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为“主+不是+宾”,宾语为偏正短语,因此,仿句的结构应与例句相一致。

5.衔接。所造仿句在语境上、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连贯自然,相互照应,衔接一体。例句所述“清贵之气”不是“……的……”,仿句必须仿照此语境和语意,按照前两个分句的格式进行仿写才能做到衔接自然。

6.表达。仿句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符合文义。

7.手法。在表现手法上,仿句应运用与例句相同的方法,如象征、比较、抑扬等。语段是一个并列复句,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前面的“不是”是抑,后面的“而是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是扬,这也是要注意的。

8.逻辑。仿句在内容上应做到合乎事理、合乎逻辑。真正的“清贵之气”不是高贵的服饰、显耀的地位、重要的身份等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人的真诚的内心。因此,仿句时一定要把握住实质,要符合逻辑。

9.情感。在情感的表露或抒发方面,仿句应与例句的方式相吻合。例句采用了赞美的口吻,仿句也要用赞美的语气。如果例句的情感表达很含蓄,仿句就不能太直白;如果例句中包含了讽刺的情调,那么仿句应该来点讽刺;而例句若是平实的叙述,仿句也就要采用平实的陈述方式……本题的情感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一些外在的条件,作者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对“真正的清贵之气”即“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是肯定和赞美的。

10.色彩。仿句还应注意在语体色彩和感彩上与例句保持一致。如例句中的“精于剪裁”、“位高权重”均是书面语言,仿句也应该配以书面语,而不要使用口语。

另外,仿句还应注意全句、各分句及各结构成分的字数,均尽量应与例句字数相当。同时,书写方面,还应做到认真工整,无错别字。

遵循上述几个注意点,可仿例造句如下:不是异常显赫的家世,不是特殊尊贵的身份,或是不是目空一切的傲慢,等等。

在这里特别要提及一下对联的仿写。其实在2006年徐州市中考试题中,就出了这样一道类似考查对偶修辞知识的仿写题。

徐州电视台拟推出一档反映徐州历史文化传统的新栏目“话说徐州”,分若干期播出。请利用下面提供的古人咏徐州诗句中的景点或人物,仿照示例,拟定第三期节目的标题。(3分)

当年放鹤人何处?胜地尚传项王名。苏堤南北一行柳,黄河襟带古今情。

万顷碧波荡楚韵,九里烟云接汉营。回首云龙霜色动,戏马台前尽秋声。

第一期:放鹤亭内,领略苏轼(东坡)豪放情怀。

第二期:九里山巅,追忆历代兵家争雄。

第三期:?摇?摇 ?摇?摇

这道题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既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表达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对偶知识进行仿写的能力。本题的答案应在诗歌的第七、八句中找。要认真分析前两起标题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前一部分为地名加方位词,后面是动词统领的人、物、事等;而且第三期的标题和前两期中的一个要形成对子。这就必须用好对偶的修辞知识,使之与上期的成为对联。

对联仿写的基本要求:

对联上下两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要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应结构对称,词性相当。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首先要审清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其次要认真研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领会所给语言材料蕴含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仔细分析例句特点,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句子的结构特点,所用的修辞手法等。

2.仔细揣摩。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把握上下文意及语境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仔细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

3.初步仿写。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

古往今来造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 学以致用

一、从积累指导入手,让语文的活水源源不断地灌溉学生的心田

胸有成竹方能运筹帷幄,一座大厦的建立需要打好地基,语文的地基就是字词句,平日教学万不可忽视基础,所以我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总不忘从生字入手,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同时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生字词遣词造句,真正让学生去驾驭语言,把字词活用到平日。平日学生下笔总是同音字形似字误用,为此,我把形声字详细地介绍给学生,每遇形声字就要求学生看形旁来组词,依声旁判断字音,由于我对字词积累的重视,因此我教的学生很少出现形似字同音字误用现象,学生也能从基础入手活用祖国的语言,这是最值得我欣慰的一件事,所以我多年来一 一直坚持语文教学从最基础的字词的积累抓起。有了字词基础再训练学生读和写,才不至于错误百出。

字词知识是基础的东西,若想提高学生真正驾驭语言的技能,为师者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广种杂收,平日里既要多积累古诗文名句,还要让学生多背现代名家名段,让学生既要知古,还要论今;既要尊中,还要敬外,让古今中外的经典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古往今来,哪个“大家”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见广博的知识就好像一泓“活水”,“更上一层楼”的境界的达到需要这泓“活水”的浇灌。确实如此,平日出口成章的人哪个不是受益于积累?所以当我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时,时时不忘提醒学生所要背的内容以后怎样用,让学生真正觉得语文就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讲《论语》十则时既要学生熟练背诵孔子提出的关于求知与做人的道理,又要学生会把这些大道理用到生活中。这需要为师者日常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用上所学知识。比如学生日常犯了小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来反思自己的过错;当学生平日学习不注重思考时,老师可以用上“学而不思则罔”来提醒他们;当学生有点成绩沾沾自喜时,教师可以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教育他们。古文如此,古诗同样可以在一定情境下使用,当学生小有成绩时,教师可以用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去激励学生勇攀高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虚掷光阴时,教师可以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来勉励学生珍惜光阴。

二、从阅读实践的引导入手,让名人思想照耀学生的心灵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科技作品、议论文、古代诗词、文言文的阅读都提出了要求,其共同的要求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感悟生活,有个人的独特体验。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和他们的学习积累多少是密切相关的,积累的多,他们的感悟理解能力就强,这是不容置疑的。一个人没有语言积累怎么可能读明白,读透呢?所以以往的字词句积累在阅读中就会大显身手了。

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这也可以说是阅读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接下来围绕作者写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说是读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体会感人至深的文章到底如何组织材料的?这便可以看作读的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生就是经过这一步步的阅读,完全沉浸在作品中,就好像文中的话皆出自我之口,想法皆出自我之心,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长此以往,名人的思想就会像那无声的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灵;就会像那熠熠的光芒照耀着学生的心灵;就会像那启明星指引着学生的心灵。读到这样的境界何愁学生阅读不得高分呢?我理想的阅读教学基本是这样的:开始阶段给学生讲一些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的文体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大量的阅读。读什么?语文教材是首当其冲的要仔细阅读;语文读本也是要拓展阅读的;还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必读书目也要有计划地读;另外老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时文,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的阅读,把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起来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书中讲的道理,让学生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读就成了一个连贯的好习惯,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不有所提高吗?当学生能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写进生活,那么我觉得语文教学中叶老所提倡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目标就得以实现了。

三、从写作训练入手,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放异彩

古往今来造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语文训练 学生 语感

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它不限于对言语的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概言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丰富的感受力。

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是我国汉语学习的传统经验,关系着语文学习的全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语感的获得和丰富,这是因为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单凭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记忆,是很难发展语文能力的。

语感是习得的,即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吕淑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获取语感

联系生活,获取语感。这是由语感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就会同第一信号系统的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不能成为信号的信号,因而也就难于获取具体的语感。正如叶圣陶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他曾说道:“不了解一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语感学习一定要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符号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体会它的意义和情味。只有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才能学到生动活泼的语言。离开了生活经验,切断了第二个信号系统同第一信号系统的有机联系,语言文字将成为死板的符号。故此,生活经验是语感活的源泉,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对言语有了实际感受,才能获取深切的语感。

二、强化练习,锻炼语感

心理学认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练习。语感这种能力由于它本身具有直觉性、实践性,更要在各种言语练习中才能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1.读写练习

这是锻炼语感的基本练习。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特别是放声朗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符号变成有声的言语,利于体会文字的思想意义和情味,有助于形成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古往今来的语文学习经验都说明,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是体会和建立语感的基本途径。古人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对领会其文其意是非常有效的,今天的语文学习缺乏严格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学生和教师都不太注意朗读的训练,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就更为严重了。为了发展培养语感,首先,要加强朗读指导。指导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教师应多示范,多放录音,最好是音画结合,让孩子跟着朗读体味,力求把孩子们置于当时、当地,融于情景之中,让孩子把自己当作书中描写的人物、事物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要在理解和把握情感上下功夫,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于作品的鲜明的内心现象,从而受到内心感染。感受的深切,表达出来的感情才会真实。第二,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彩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反复吟咏。第三,要不断扩大阅读的面和量,广泛接触各种文体、各种读物,尤其在课外,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有益的文学读物。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书面语言的各种变式,对各种句式的意义和情味才有所体会,进入文章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遇到一个句子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来就不顺口,学生就可以凭直觉来判断正误,进入语感体验的另一层次。

作文练习更能锻炼语感。作文是书面言语的运用,通过多写能体会到言语运用的正误优劣,品尝到写作的无限乐趣,获得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的具体感受。尤其是要求并着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自改作文,或修改他人的作文,更能丰富和加深语感,锻炼出灵敏的语感能力。

2.专门作业练习

除了读写练习而外,还可结合阅读和作文,布置专门的语文作业,或自动完成一定数量的语文作业。如作辨析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的感彩的练习,分角色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意、语调以及言语情味的练习,欣赏课文的妙词佳句以及优美段落的练习,剖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的练习等,这些使学生对书面言语有切实的体会,从而使语感得到更好地锻炼。

3.课外语文练习

语感的锻炼还需靠实际的语文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语感能力。在课外可多开展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如定期举行朗读比赛、读好书比赛、背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对对联比赛及词语填空比赛,还可适当举办语文游艺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和演出语文课本剧,这样就能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和发展。

三、学习规则,提高语感

语感虽然是在言语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排斥语文知识的指导。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学习语法规则,对于提高语感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夸美纽斯强调,从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又重视语言规则的作用,他明确指出:“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根据这一原理,语感学习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学习语法知识,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的层次。语感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未学习语文知识以前,儿童在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仅是单纯的言语感受经验。儿童入小学、中学以后,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语文知识,初步理解语法规则,并用之指导听读写实践,进一步积累了言语感受经验,提高语感能力。

古往今来造句范文第7篇

一、认识过程的艰巨性决定了修改的必然性

毕业论文要求大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来阐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论文是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认识它不容易,反映它更是困难。因为,这种困难一方面来源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部矛盾有一个逐渐暴露过程,它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另一方面这种困难来源于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中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片面性和主观性。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有个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不够深刻到比较深刻的过程。而且人们对研究成果的反映也有个由不够准确、恰当,到比较准确、恰当的过程。写论文就是对研究成果的反映,在从不够准确、恰当到比较准确、恰当的转变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修改的环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黄金要经过淘洗才能得到,精辟的、被表达得很好的思想也是这样。”由此可见,修改文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写论文,从本质说是一个认识过程,它包括由客观事物到人的主观认识的“意化”,过程和从主观认识到书面表现的“物化”过程。在意化过程中常常出现“意不符物”,即主观认识未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而在物化过程中又容易发生“言不达意”即写成的文章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作者的观点。因此,在写论文过程中,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多一次修改就前进一步,至少可以减少失误和克服不足。正如作家老舍所说:“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

二、修改是论文写作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

修改从形式上看是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文章的完善阶段,但是从总体来看,修改是贯穿整个写作过程的。写作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加强修改功夫。第一阶段,酝酿构思中的修改。论文在动笔之前,要酝酿构思打腹稿。修改就要从这里开始。如确立中心、选择题材、布局谋篇等等,都要经过反复思索,有分析也有综合。这不落笔端的修改,却决定着通篇的成败,腹稿改得好,写起来少走弯路。如果确定了一个严密的提纲,搭起一个好架子,文章结构就不会有大变动。所以动笔前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要信笔写来再作大改。第二阶段,动笔后的修改。落笔以后就进入细致的思索过程,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用,有事理的推断,形象的探索,层次的划分,段落的衔接,句式的选检,词汇的斟酌、推敲。各方面都可能经过反复分析、对比、抉择,在改换取舍一些词语、句式、层次、段落之后完成初稿。这就是边写边改,边改边写的阶段。第三阶段,初稿后的修改。全成之后,要逐字逐句,逐层逐段的审读,作通盘的修改。在修改中不仅要酌字斟句,还要考虑材料取舍、层次安排、结构组织、中心的表达,等等。第四阶段,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指导老师审阅后,对草稿的优点给予肯定,并指出全文的不足。作者在听取指导老师的评讲后,要进一步发现自己文中的优缺点,研究要透,领悟要深,然后重新考虑修改。这时候的修改并不是一二次能结束的,修改的难度也比原先增大了。但是,如果改好了,文章水平可以有显著提高。

在这四个阶段中,初稿之后的修改更为重要。因为论文在起草初稿的过程中,作者对每个论点、论据不可能想得很周密,表达则更难做到准确无误。而在草稿写出后,作者的着眼点可以从局部写作转到总体审视,居高临下地检查,推敲中心论点的表达是否突出,各层次、段落的安排是否妥当。另外,作者的立足点可以从撰写者移到读者方面,比较超脱地对论文各个部分进行“评头论足”,“挑三拣四”,更客观和更严格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使论文进一步趋于成熟和完美。

三、修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往今来造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自改;修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6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我们知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作者自己真实思想的表达,修改文章,实际上是修改思想。学生的作文老师改,免不了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老师代替学生去想,代替学生去表达,不一定对学生有多少切实的帮助,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变教师为主的批改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批改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

一、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那些文人黑客字斟句酌、苦修苦改的故事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兴材料。像王安石从“到、过、入、满、绿”等几个字里精选出“绿”字,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崖”的千古绝句。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起初选用五个案例,修改到最后成稿时,完全没有改动的仅剩几十句。这些真实的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既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又使学生树立了文章只要反复修改,就可能树立成功的信心,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二、要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自改方法的传授和指导,使他们在自改中有所体会,有所收益,我在具体的操作时采用如下方法:

1、统一自改作文的符号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就明确规定了作文修改的基本符号:一是删,二是补,三是调,四是换。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所学的每个修改符号的用法和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巩固,达到人人会规范使用,从而提高阅读修改的效率。

2、明确自改作文的步骤

(1)对照要求进行修改。

现行教材的优点是每次作文只有一个具体要求。如《童年趣事》要求记童年的一件趣事,围绕“童年是欢乐的、有趣的”这个中心,叙述要真实、具体。修改时就要看是否写了一件事,是否体现了”趣”字。如若写成了《童年小事》,《一件有意义的事》,或是写了一详一略两件事,那就是离题了,要下大力气加以矫正。如若对童年总体的回忆多于趣事的描写,那就是结构不合理,则应该根据要求加以调整,注意详略得当。《童年趣事》有没有把令人发笑的情节(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把自己的言行、心理活动详细地记叙下来。自改主要看是否突出“趣”字,是否围绕“趣”字做足文章。

(2)针对内容进行修改。

审题正确了,结构合理了,主要看叙述的顺序是否恰当,前后是否连贯,事情交代是否完整。要把不正确的观点去掉,多余的题材删掉。如写《做不倒翁》就要看是否按“洗蛋壳、装泥丸、粘纸帽、画五官”的顺序叙述。要防止只重过程,而忽略人物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自改时要注重观察与内心体验的表达。

(3)围绕词句进行修改。

我们讲推敲也好,润色也罢,最终的落脚点是字词句上的有效修改。《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字词句的修改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解决语言文字最关键的问题。同样可以分级修改,一是用词要恰当,把错别字或使用不恰当的词语改正过来。二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改正用错的标点符号。三才是句子要通顺,要改正病句,不合理修辞,句与句之间不协调关系等不通顺的地方,并适当加以润色。这是写文章达到的最高境界,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

三、教给修改方法,让修改作文成为良好的习惯

1、示例修改。这种方法是根据某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选择一、两篇含有“共性”问题的“例文”,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对“例文”进行“合作”式的修改,让全体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2、读中自改。让学生读,凭语感来修改作文。这种方式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默读修改,让学生边默读边想,指导学生从整体着眼,由大处入手,让他们从谋篇布局出发,致力于整篇修改。第二步,轻声细读修改,改错别字和检查标点符号。第三步,朗读修改,斟酌用词造句是否准确。最后这一步是关键,应鼓励学生一直改到读来流畅上口,对内容也满意了,才定稿誊清。

3、学生互改。学生学会了自改后,可以让学生互改。互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还可以激发批改兴趣,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自存自改。引导学生把以前写的作文、已经修改过的作文,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读读,进行修改润色。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看修改前一时期的作文,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想出新的修改意见。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中“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因此,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