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西门豹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课开始,直入正题: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门豹知道了当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他跟老大爷说,下回河泊娶媳妇,他也要去送新娘。这个消息被当地老百姓知道了,便七嘴八舌议论开:“不知这位西门大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噢,这位西门大人同以前的那些官绅没什么区别。”……他们说得对吗?我们一起来学下面的课文。
这样开篇,犹如拉开一台戏的序幕。接着,自然地提出本课学习目标:抓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情节,想象当时人物的具体表现,自由结合排练课本剧。任务明确后,学生们读书,讨论,尝试表演,教室里热闹异常。这一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呈现――接受”的教学方式,摒弃了繁琐的内容分析,舍掉了不必要的提问,挤出了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演绎故事。
“刚才同学们非常投入地读课文,排练课本剧,愿意把自己小组内的学习情况同大家交流一下吗?”
学生们踊跃举手,嚷着“我来,我们来!”前排的学生把手伸到了我的鼻子底下。
第一组表演以后,很多学生马上举手要求发言。这时不指名交流,而让学生打开课本,读课文,看插图,想好以后再发表意见。几分钟过后,点评开始了:
生:他们合理地创造了“新娘”的母亲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生:课文讲西门豹的卫士先把巫婆投进漳河,再把官绅的头子投进漳河,共投了两次,他们一组演的时候多投了一次。
生:文中写“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这一点他们没表演出来。
我追问:你认为这个地方该怎么演?
生:西门豹应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着 ,他的诚意没有回应,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河伯,他看着漳河思绪万千,还可以把他的心里想的自言自语说出来。
我微笑地听他说完,并赞许地点点头:“真不错!”
生:西门豹破除迷信后,还要带领老百姓开凿水渠呢,他们没有表演出来。
……
师(又请一组上台表演):这一回呀,是全班同学一块儿表演了,他们一组为主要演员,其他人呢,充当群众演员,把自己当成当地的老百姓,在漳河边上看热闹。表演完以后,老师还想采访一下大家。
第二组学生表演时,刚才提到的几点不足已有改进,并且在开头采用敲锣打鼓加吆喝的方式,把河伯娶媳妇那天的热闹场面渲染出来,创造性地表演了巫婆等人迎接西门大人等情景,演得较为逼真。
这时,我充当了记者,看似随机实则有意识地采访了几位“老百姓”:
师:这位大嫂,本来你的女儿今天就要成为河伯的又一个“新娘”,到漳河里去送死,现在,西门大人救了她,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
生(作感激状):感谢西门大人救了我女儿,为了好好感谢我女儿的救命恩人,我把自家的两条咸鱼送给他。
我和其他同学情不自禁地笑着鼓掌。
师:这位大娘,听说您当初也相信河伯娶媳妇的事,今天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一定很有感触吧?
生(学老大娘的说话状):是啊,是啊,原先我真以为漳河里有神,只有满足他的要求,才能保证我们风调雨顺,原来这些都是假的。
师(指着一位学生,介绍):这位就是当初西门豹大人找来了解情况的老大爷。(面向这位同学)这位大爷,不知道你看了这一幕有什么想法?
生:西门豹大人真是个清官哪,今天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真是大快人心呀!西门大人,请受我一拜!(又是一`片笑声和掌声)
我又转向另一个学生,问到:这位小兄弟,你觉得西门大人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办法怎么样?
生:真是太妙了!对于这些骗财害命的巫婆、官绅头子,只有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解恨!
师(转向饰演西门豹的学生):西门豹大人,你惩治了巫婆和官绅 ,破除了迷信,还想对老百姓说些什么?
西门豹:乡亲们,今天这一幕大家都看到了,以前是巫婆和官绅在愚弄、欺骗大家,其实漳河里根本没有神,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任何关系!要过上好日子,不能再迷信,要靠科学,要靠我们的双手。我看,咱们得好好治理一下漳河,明天起,我们集中劳力开凿水渠。
我紧接着叙述:打这以后,漳河再也没发过大水,庄稼得到漳河水的浇灌,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当地的老百姓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连逃到外地避难的都陆陆续续搬回来了。那个地方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下面请同学们把老百姓看了西门豹巧妙地破除迷信,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反应写下来,可以抓住典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写。
此时,学生成竹在胸,当堂就洋洋洒洒地写起来。
反思:
一、朗读训练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进行语言的积累。可见,我们要把朗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并注重把握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灵活的指导。朗读训练要做到:
1.目的明确:有疏通性的初读,有思考性的悟读,有体验性的品x……
2.层次清楚:疏通读、探究读、感悟读、感情读、欣赏读……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循序渐进。
3.形式多样:有齐读、个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女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4.富有感情: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让学生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
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读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
二、背诵训练
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的最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各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所占课文比重较大,其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我们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记忆优势,指导学生背诵一些课文(或片断),对理解课文,开拓思路,丰富词汇和句式都有很多好处。背诵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背诵,即死记硬背;一种是意义背诵,即理解背诵。显然,死记硬盘背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件苦差事,有害无益。因此,应当提倡理解背诵,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其次,在指导背诵时应教给一些背诵的方法,如形象法、分解法、图表法、结构分析法等等,使学生会背、乐背、爱背,从而背得快、记得牢。
三、比较训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的重要手段。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字词比较是最有效的方法。比较训练的形式主要有:
1.相同字词比较
如《我的战友》有这样两个句子:“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几分钟。”这两个句中的“才”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十分丰富的内涵。教学时便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联系课文理解这两个“才”字的丰富内涵:第一句中的“才”,表示烧的时间太久了,既反映出了“我”不忍看,又不能不看的矛盾、痛苦的心情,又表现了为了战斗胜利,长时间忍受烈火烧身的顽强毅力;第二句中的“才”表示战斗结束时间很短,战友们为了给报仇,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投入战斗,用最快的速度消灭敌人,的伟大精神化作了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2.删字词比较
如《西门豹》中有这一句话:“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要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这句话连用两个“送”字,其实删去一个“送”字,句子也通顺。哪个句子好呢?学生通过品味、比较,便可明白用一个“送”字显得平淡,两个“送”字重叠起强调作用,西门豹这样说既是讽刺又是愤恨,意思是到了那一天,不是送新娘,而是送巫婆、官绅!“送送”二字为下文埋下伏笔,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嫉恶如仇的思想感情。
3.换字词比较
通过字词的更换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遣词造句的匠心。如理解《荷花》中的这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让学生把“冒”换成“钻”、“伸”、“长”、等进行比较,学生便能体会到“冒”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荷花蓬勃的生命力。
四、复述训练
复述可以检查学生掌握课文的程度,促使学生积累词汇,锻炼语言的精确性、生动性和连贯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复述训练应做到:
1.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
复述的方法有(1)连词法。即理出这段内容中起关联作用或起主线作用的重点词语。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学生理出:“最先……接着……最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进行复述。(2)提纲法。如《穷人》,让学生按照“焦急等待――探望邻居――――抱来孤儿――丈夫归来――同意抱养”这五个小标题复述。(3)提问法。即根据课文的思路提出问题,让学生按问题复述,如《赤壁之战》便可按这些问题复述:曹操渡工的目的是什么?曹操为什么要铁索连船?黄盖为什么想到用火攻?“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信号灯,它引导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进程。老子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着眼于大处,着力于小处,依据教材特点和年龄特点,贴近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需要,制定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如,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西门豹》的教学目标:1.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之处。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3. 感受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这样,教学目标简明扼要,才能让学生围绕重点内容进行有指向性的学习。
二、处理文本有度
1. 学会取舍。教材中课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可讲可学的知识太多,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教师首先要站在教学目标处与文本对话,弄清课文所承载的任务:是借助课文识字的,就淡化对课文的讲解;是感悟事理的,就在朗读上下功夫;是为突出写作方法的就在品析上下功夫;课文太长就抓住重点句段长文短教……总之,教师要在研读中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例如,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快乐王子》一课课文非常长,教学重点是“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教师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学习,忽略与教学重点联系不紧密的内容。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教师的取舍应以学生熟读课文为基础,只有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才可以抓重点词句进行重锤敲击,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2. 把握起点。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了解他们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的知识掌握程度,如长春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山村》一课,如果教师按其目标要求去引导学生认识“一”到“十”这十个字,那就是在耗费学生的时间,课堂教学就是无效教学,如果教师把重心放在书写指导,让学生把熟字书写漂亮,把握好这个度,课堂教学就会收到实效。
三、简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切实落实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1. 善于“理线”。这里的“线”是指课堂教学的主脉络,对课堂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阅读课中的“线”可以是行文线索,也可以是文章中心,教师要拎着这根主线展开研读,定位主脉络,关注分支的延伸。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西门豹》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办法巧妙在哪里”这个问题展开研读。学生就会抓住文章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思考,围绕教学重点内容最终达成目标。
识字课上也可以进行“理线”。这个“线”就是抓住字的音、形、义展开训练。发挥拼音的工具性,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用简便有效的方法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或用常用词说句话、写句话来理解字义,这是识字课堂教学中非常清晰的脉络流程。拎着这根主线,教师就可以扎扎实实地落实听说读写训练了。
2. 重视朗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重视朗读,就应让读来承载我们的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最终达标。语文课堂上的读应带有明确的任务:自由读读通语句过字词关,默读读出内涵过理解关,有感情朗读读出感悟过取向关。
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字字清晰、语调抑扬,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内部言语,为转化为书面语言和口语作积累。另外,教师还应关注全体,不应让朗读成为个别学生的精彩表演,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张开嘴巴,都发出声音,都走进文本。
四、加强有效对话
课堂上的对话是师生间借助语言进行的一种思维相互转化,是对话主体心灵层面上的相互回应,也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方式之一。如何开展有效对话呢?
1. 营造师生对话的氛围。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解读,让学生感到自己能在思维上创造价值,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与成功,这样才能为师生对话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还需要教师的语言有温度。这个温度表现在有针对性的表扬、适时的鼓励、润物无声的点拨、生动鲜活的示范这种没有阻碍,共同敞开心扉,传递知识、交流情感体验的过程,必然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还应掌握启发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话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教学评价;评价语言;评价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04-02
什么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发出这样的追问:"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他们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品读名师的课堂教学,聆听名师与学生充满智慧的心灵对话,我深切地感受到:如今的语文课堂呼唤生命的原生态, 更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精神建设。如果说新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是更多的收益,那么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带来的是更大的挑战与思考。课堂上的情动辞发,个性张扬,独特体验……都挑战着我们老师在整个课堂甚至是一刹那的思维与智慧。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评价,让它光彩夺目,成为一堂课的精彩之处。
语言——评价的首席
美国教育家、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泰勒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这样一种语言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具有先进理念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观。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掀起一个个教学。
真挚:启迪美好心智。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情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真诚而亲切的评价语能让学生的身心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彼此用心感受,一起读,一起讲,一起研。
例:"读的还不够准确,不着急,跟老师再来一遍",
"文静,我为你终于准确流利的读完这段话而高兴,你又一次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 (面带笑容)
"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流露出的是尊重与关切。课堂上,教师柔性的引领与指导,真情的评价,真挚的情感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他们美好的心智。
准确:彰显语言魅力。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小学生的认识很直观,很形象,但是语言的表达却有些稚嫩,甚至很模糊。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地进行点拨与修正,让他们知道不足在何处,提高回答与思维的质量。
记得有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上人教版第二册的《象鼻桥》一课,有位男孩说象鼻桥太滑了,一不小心会跌一个"扑勒飒"(衢州方言),教师对这一回答避而不答。殊不知,这位教师放弃了一个好机会,久而久之会让他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先肯定他的回答再又说:"你的回答真独特!但是你说的那个词语普通话说摔跤。"这样学生不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同时也学会了一个新词语"摔跤"。
柏拉图认为和谐就是美。语文课堂里教师的智慧评价就是神奇的乐队指挥,能让"走调"的音符滑向和谐。
激励:焕发个性精彩。激励性言语评价能够鼓起学生的力量和勇气,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放大成为耀眼的光芒,同时还会"排挤"掉一些不良行为。面对优秀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独特问题时,老师会说:"善于思考,见解独到,你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面对学困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老师可以说"谢谢你的参与,感谢给全班同学提了醒,相信大家今后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教师真切的话语,加之欣赏的表情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还记得我在教学《充气雨衣》一课时,课文最后有这么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的不便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我一直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学生马上利用生活的知识进行创新改进。有一个小朋友说:"我擦黑板的时候手会脏,而且黑板槽里有太多的粉笔灰,我要发明一种黑板擦,有吸尘管,边擦粉笔灰就会被吸完。"……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真是欣喜万分,忙说:"你真会动脑子,真会关心别人!如果你动手去做了,我会比小林更佩服你!"第二天,果真拿了个幼稚笨拙的小发明出现在我面前。
幽默:点燃激情火花。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不仅能博人一笑,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
如,在学《故乡》一文时,老师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刺猹的情景。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说:"你读得这么响,猹早被你吓跑了,你还有机会刺吗?"学生马上领悟到该读得轻一点,于是第二个学生读到位了,老师又评道:"呀,你真比闰土还厉害!"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原因就在于教师用委婉的措辞使课堂妙趣横生。教师幽默的评价语能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生机勃勃,形成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精妙的评价语言如急风骤雨,能掀起阵阵波澜。语文教师要将课堂作为艺术的殿堂,用生动中肯的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表现作出恰到好处的评价,赋予语文课堂新的内涵,给孩子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剂,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技巧——评价的嘉宾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这旅行中,教师的多元评价应该担负起引领点拨的责任。"于永正的课堂以朴实清新、本色天然的教学艺术,打造了他的经典课堂而成为一种永恒的时尚。那是因为他的评价技巧让他的课堂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随机:展现自然灵动。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成为一门艺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蕴涵着学生成长的生命轨迹,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个宝贵的瞬间,因势利导,独辟蹊径,创造精彩。
记得一次上课,一位学生正在朗读《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读得情真意切。出人意料,教室里突然飞进了一只蝴蝶,学生们骚动起来,有几个甚至叫起来:"蝴蝶!蝴蝶!"这时候我灵机一动,说:"你们把课文读得太美了!看,把蝴蝶也引来了,它也想听听你们朗读课文呢!看谁的朗读能让蝴蝶也陶醉?"这时候,全班学生读得更带劲,更有感情了。
教师要善于利用"大语文"的智慧,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叶",通过富有童心诗意的评价语,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保护活泼又不失秩序的课堂。这种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
多样:奏响和谐音符。我们平常所说,教师像演员,讲坛如舞台,教师上课要进入角色,教师要情感外露,用自身的情感去带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意运用这种教育手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个严冬的早晨,看见一年级学生季娜在学校的暖房中摘了一朵鲜花,大吃一惊,但当他问清季娜是为了给重病中的祖母送去一些欢乐而摘花时,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请她再采二朵带回去,并躬着身,用手扶摸着季娜的头,深情地说:"一朵给你,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一朵再送给你的父母,因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躬着身,抚摸着季娜头的动作与深情的评价语言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魅力所在。
如在一节校级语文课上,当一名平时胆小的孩子到前面表演完背诵后,我微笑着拉过他的手说:"看你今天的表现很出色,当着那么多客人的面表演,老师欣赏你!"接着,用胳臂搂过了孩子的头,俯下身子,将自己的脸贴在了孩子的脸上……顿时,教室里掌声一片,不知不觉中,一个课堂就这样生成了。
课堂活动是师生相互参与、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课堂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常带着情绪色彩,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产生愉快欢乐的情绪。亲昵抚摸,宽厚微笑,期许眼神,都会让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觉到教师的亲切关爱,继而挥奏出美丽迷人的乐章。
互动:撞击智慧火花。加强学生的相互评价,确立学生也是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生生互评,既是行为互动,也是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
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妙在哪里?同学们纷纷举手,一个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道:"西门豹的办法很巧妙,他也用了计策。" "哦,我喜欢这个也字,那西门豹用了什么计策呢?"巫婆和官绅又用了什么计?我连着敲了一锤。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西门豹用了擒贼先擒王的计策。"
我又问:"这'王'是指谁?'贼'又指谁呢?"
生:"这'王'是巫婆和官绅头子,'贼'是那些官绅们。西门豹惩治的是主谋。"
生:"西门豹还用了杀一儆百的计策。他惩治官绅头子给其他官绅看看,让他们不敢。"
生:"这里他还用了'以牙还牙'的计策。"
生:"这里用了假戏真做的计策。"
生:"西门豹假装说让巫婆去说一声,真的就把巫婆给投到漳河里去了。"
生:"西门豹假装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得另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他这样说其实是为了救姑娘。"
……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70
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现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问题谈谈在本人几点体会:
一、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地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因此我十分重视插图的运用。例如课文《海滨小城》,作者抓住了海滨小城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景色迷人。我先出示了海滨小城的挂图,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图画中色彩斑斓的海滨美景和玲珑整洁的小城,指导他们细致观察,然后把课文中重点的段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练习,品味海滨小城的语言美和景色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海滨小城之中,为这海天辽阔、小城玲珑、美不胜收的海滨小城发出由衷的赞叹,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更浓厚,积极参与讨论,踊跃相互交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峨眉道上》的教学,要学生理解铺路人的辛劳,可从山道的高、陡、窄入手。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峨眉道的特点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峨眉道特点的印象,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铺路人要在这么高、这么陡、这么窄的山道上背着一块块大石头上山铺路是多么的艰辛。
二、设疑思考,激励探索
教学知识性的课文时,如果依书直说就会使文章枯燥无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指导学生设疑、释疑,激励探索,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前,我先向学生提出疑问:“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科学仪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为此而感到新奇,满脑子疑问:蝙蝠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它与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就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让他们从课外书中获得新的知识储备,学习情绪高涨。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蝙蝠是怎样飞行的?它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由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又有了知识储备,再加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之间一问一答,一张一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设疑思考,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一堂课后,学生不但知道了蝙蝠是通过嘴巴发出超声波,遇到物w后反射回来,传入耳朵来辨认方向的,雷达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制造的,还了解到科学家利用一些动物的特点,制造了许多对人类有益的科学仪器。又如在教学课文《太阳》时,我发现学生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以外,还有许多疑问,我就引导他们主动设疑,他们提出了:除了课文提到的关系外,太阳与我们还有什么关系?如果太阳整天照射会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让他们互相讨论析疑,并启发他们从创新的角度去思考。一节课后,他们不但从学习中获取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太阳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开阔了视野,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也越来越喜欢学习语文。
三、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月光曲》时,我先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优美的《月光曲》导入,用录像播放月光从海面升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当学生沉浸在我所创设的月夜情境时,我再以感人的语调诉说这首动人的《月光曲》的来历,学生立刻对盲姑娘的不幸产生了同情,并对贝多芬的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行为由衷敬佩。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得到了充分调动。在悠扬的乐曲中,这节课收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以一曲《送别》贯穿全文,让学生在一种临别依依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心情,由于情感得以调动,许多同学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所以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是教学情感性较强的文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四、以演助学,提高兴趣
一、多元解读文本价值取向,当好好价值导向的引领人
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表明,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多元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其中影响的深广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正因如此,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教师作为文本价值导向的引领人,如何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做好正向的、积极的价值引导和辨析,需要教师事先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多元的深入解读,仔细思量,既要知道文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更要懂得文本应说什么,应该说什么,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地进行疏导和引领,使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吸收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为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学生对狐狸的评价或狡猾或聪明。聪明还是狡猾反映的是学生价值取向问题,作为价值导向的引领人,怎样才能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不使其步入歧途,做好正向的辨析引导,只有教师课前对此问题有了深度的思量,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才能拨云见日,对错误的认知辨析纠正,把肤浅的认知引向深入,将偏离的认识导入正规,做好价值导向的引领人。
二、着力研读文本语言特色,当好表达训练的导航人
阅读教学承载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课文教学的“普通价值”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终极价值”是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用于品词析句、迁移运用、练习表达的语言应是具有一定特色的语言片段和句式。特色语言能将表达内容和情感依附在适当的言语形式中,恰如其分地表达特定的情境、心境、意境和神韵。揣摩这样的言语,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内容,走进作者内心,触摸作者情感的脉搏,震撼读者的心灵,利于学习主体的内化吸收和迁移运用。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句式,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现象,倾吐时才能词达意畅,运用自如。正如郭沫若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学习语言的规律是从模仿到创造。教师是效语言训练的铺路搭桥导航人,只有用心研读文本的语言特色,慧眼识珠地发现文本中的特色语言,选取典型的语言材料进行品析和有效的迁移训练,方可当好有效语言训练的导航人,实现语言学习由模仿到创造的质的飞跃。如《猫》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该句连用三个语气词,选用了反问句式,把老舍先生爱猫,为“猫”出走一天一夜而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若去掉三个语气词,换成陈述句,表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身为有效语言训练的导航人,在解读教材时对该句有了深刻的思考和体悟,教学时就会关注这样的句式及其表达效果,抓住这个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就会从中领悟到选用特定句式和词语表情达意的秘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语言训练效果。
三、多维关照定准教学目标,当好目标指向的领路人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确实,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教师不清楚带领学生去何处,教学目标不明,主攻方向不清,又怎能当好教学目标的领路人?
教材文本的教学目标隐性地蕴含于教材之中,在解读教材时只有运用多维关照的思维,做到胸中有“本”——教师对教材必须烂熟于心,教材的重点难点,词句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疑点,语言发展的训练点,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文本的思路、布局谋篇、立意、文本的价值导向等做到清楚明白;脑中有“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文本的学段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该学段学生的特点是什么,作为学生学习该篇课文最感兴趣的会是什么,她会产生什么样的疑惑,它们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做到胸有成竹。如此才能恰当地设定教学目标,当好目标指向的领路人。如《西门豹》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文本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作者按照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行文,并且探求问题的段落都采用总分式的表述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戏剧性,将计就计,以牙还牙。课标对中段的教学目标要求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中段学生的特点是:有极强的探究心里和较强的表现欲望。运用多维关照的思维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娶等7个生字;会写淹等14个生字;能够联系课文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等词语;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学文实践中初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在启示性的对读中发现领悟文本表述方法;3、能复述故事大意,理解西门豹惩巫除绅办法妙在哪里?懂得只有认真观察,善于调查了解,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像这样的教学目标,既体现课标的年段目标要求,又彰显了文本特点,还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
四、结合目标选准教学策略,当好高效教学的策划师
1. 明确批注要求 我在批注式教学中对用笔、符号、位置方面均有明确要求。宋朝学者朱熹十分喜欢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他认为这样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所以我也仿照朱熹的方法: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的阅读阶段。第二,圈点符号也应该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换,当然符号种类也不宜太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批注过的文章就能看明白,否则,文章中充满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不知哪里是重点了。例如;在多音字、易错字、生僻字上注音,在关键词下面点着重号,在有疑惑处画“?”,在段落中心句下面画“——”,用“︱”画出段落内部层次,用“”画出文章结构段落,用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以一、二、三……标出结构段序号等等。第三,所批内容的位置为:靠近书页的哪边,便在书页的就近空白处写上批注文字。
2. 掌握批注方法 阅读过程中,我把其分为速读、细读、、品读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我分别进行不同要求的批注指导。
2.1 速读阶段,扫除障碍式批注。速读时,学生刚刚感知课文大意,不可能涉及内容实质,因此只要求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注上生词词义,将疑难语句画出来。标注困惑之处。用序号注明各个自然段等,如:一名学生在粗略地阅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后,在”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做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重的铁球快“一句话旁边打上”?表示该处不理解。
2.2 细读阶段,理解式批注。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渐趋准确。此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重点体会词、句、段、的含义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不但能批注词句丰富的内涵,也可以点明节意、段意,甚至能评点上下文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阅读《西门豹》一课“惩治首恶”的内容后,学生划下“那巫婆已经七十来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绸褂的女徒弟”一行文字后,并在旁边批注道:正因为“后继有人”“后患无穷”西门豹才定下妙计破除迷信。能紧扣此句体会西门豹惩治首恶的巧妙,何其不易!
【关键词】语文课堂;“国学教育”;精神财富;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78-01
自“”以来,关于什么是“国学”、国学教育“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除“”十年外,国人一直没有停止过探讨和争论。虽然各家各派观点有别,但无疑这些探讨和争论都是有益的――它凸显了国学的重要价值,弘扬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智慧。
过去我们倡导国学教育,主要是因为“西学”渐进,我们的“国学”有了危机感,或者是出于与“崇洋”思潮斗争的需要。从本质上来讲,那是一种“弱者”对“强者”的抗争。而今天我们重视国学教育的真正动因,是因为我们的祖国已“由弱变强”,连发达的西方世界也开始对我们刮目相看起来,并开始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研究起我们来,我们这才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原来,中华民族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于是便有了今天国学教育日渐升温的复兴局面。
近几年,国学教育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因为小学处于人生最为重要的启蒙阶段,且人数最多、时间最长,所以对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家也格外重视。以山东省为例,为了国学教育的有效推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写出版发行了一周一课时的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另外,全省统一开设的一周二至三课时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也极具国学教育色彩;很多学校还花大气力开发了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这些做法都是值得肯定推广和借鉴的。但我以为,语文课堂才是国学教育的主战场,语文才是国学教育的主体,国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应当有机地融为一体。语文教材中精选的那些优美的古诗文、我们中华民族所独创和独有的那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等,无论从本质还是从形式上来讲,都是国学教育的最好教材和读本。
那么,以语文课堂为主战场的国学教育应该学些什么呢?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为例,做一简要的示范说明:
通册统计,本册共分八组,每组四课,共计三十二课。其中可视为十分规范的国学教材的有:第一组第2课《古诗两首》;第三组第9课《寓言两则》、第10课《惊弓之鸟》;第八组第29课《古诗两首》、第30课《西门豹》、第31课《女娲补天》、第32课《夸父追日》――共计7课,约占课数总量的五分之一强。另外,选读课文共计八课,其中第8课《除三害》也称得上是十分规范的国学教材。
就这5课的具体课文内容而言,从“一课一得”的角度,从思想品质、教化审美作用等“意”的层面,可小结如下:
第2课:让学生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第9课:让学生明白“知错改错”、“要实现目标须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的重要性,启迪学生的生活智慧;
第10课: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推理和思考;
第29课: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30课:让学生远离封建迷信,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作浅显的了解认识。
从上面的统计和小结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课文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意”,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才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潜心地去教和学的核心内容,才是国学教育的主要着力点,这也就比较好地从“意”的方面来回答了国学“学什么”的问题。
其次,与“意”相对的是“文”,也就是国学外在的语言形式。汉字和文言文,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基因“”和“符号”。它独一无二,自成一体,言简意赅,美不胜收,表现力极强,生命力极强。对它的学习理解掌握和感悟消化吸收是国学教育又一永恒不变的主题和任务,它与前面我所讲的“意”是相伴相对而生的。
下面我再谈谈“怎样学”的问题。
实践证明:国学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和途径是诵读――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若能背诵之,学习效果会更好,甚至是让人难以想像。诵读也好,背诵也罢,都是将国学精髓融化进学生血液里的过程,都是既传统,又有效,且无可取代的好方法。当然,老师的点拨、讲解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唱独角戏。我并不反对国学教育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等既生动形象又便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不反对“吹拉弹唱”、“演”、“写”、“画”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只要效果好,怎么做都行,这才符合“教无定法”“学无定法”的通用教学原则。
另外,我再简单地谈谈国学教育中迫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与港澳台等国学教育比较成功的地区相比,我们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所占比例还是少了点,是否可以考虑再适当增加一些;
二、与其另起炉灶,大张旗鼓地研发专门的地方、校本国学课程,还不如扎扎实实地立足于语文教学,让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有限的精力转移到围绕语文教材搞点“二次开发和拓展”上来。例如:在教学第32课《夸父追日》时,可以讲讲《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也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去对比学习白话的课文和文言的原文,还可以让对神话故事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去读读《山海经》中的另外一些名篇,也许学生的收获会多些大些。
三、要将国学教育与当下的公民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的学习。例如:在第30课《西门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西门豹命令卫士把巫婆、官绅扔下河去的动机是好的,但做法是否合适?倘若事情发生在今天,西门豹将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充分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