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宋词爱情

宋词爱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宋词爱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宋词爱情范文第1篇

关键词:柳永;慢词;贡献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39-01

柳永大量创作慢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血液,表现出积极的创新精神,柳永追求白居易的叙述详明,他改变过去的比兴手法,而较多地用赋的手法,层层铺叙,尽情渲染。柳词语言流畅中含顿挫,韵律和谐委婉,极富音乐性,又大胆大量引“俚语”入词,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之气,而使词更通俗自然。致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咏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语》)

一、在题材上

柳词拓展了慢词的表现范围,扩大了慢词的词境。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慢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慢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如“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麽。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这首慢词是写主人公虽身处明艳的春季但因爱人外出未归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期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慢词史上,柳永也许是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且看其《满江红》“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洒醒孤馆,夜长无味。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蠃得不成眠,成憔悴。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在词的上片中“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写尽了女主人公失恋后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词的整个下片主要表达了女主人公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这类表现普通女性心声的词作,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

二、在艺术手法上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作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代慢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妖・赤壁怀古》、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宋词爱情范文第2篇

20xx年和20xx年在网络中被称为“穿越年”,这两年中层出不穷的穿越小说涌入人们的视线。而这些穿越的作者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穿越小说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中国最早的穿越小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刘阮遇仙”就是一例。此外,齐梁时期 吴均《续齐谐记》“刘阮洞记”、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王质烂柯”都是讲穿越的故事。近代此类小说有吴研人的《新石头记》和陈冷的《新西游记》也是穿越类型的小说。叙述古代人穿越到现代,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但是,现在网络流行的穿越小说大都是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引发的一连串悲喜交加的故事。

当代台湾作家席绢19xx年出版的《交错时光的爱恋》对当今网络穿越小说的创作影响极大。在她的启发下,穿越小说就如雨后春笋包围着我们。其中知名的如:《宫》、《步步惊心》、《绾青丝》、《跨越见年来爱你》、《若相惜》、《潇然梦》、《歌尽桃花》等。在文学研究中,穿越小说并不是热点,但也有不少研究问世。如:《网络穿越小说的流行及价值局限》、《网络穿越小说的审美特色》、《网络穿越小说热潮原因解析》、《欲望的伪装——架空历史小说欲望叙事》、《捧喝穿越小说:谁在扼杀历史写作》、《穿越时空编制现代女性白日梦》、《穿越小说及其社会文化心理》、《从穿越小说看网络类小说的传播动力要素》等。这些研究分别从网穿小说的流行价值、审美特色、热潮原因、作者欲望、模式特点、传播要素等发面对穿越小说蹿红原因、未来发展、社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提出了穿越小说在当代网络文学中是一朵奇葩,绽放着属于它自己的光辉。以独特的写作模式,大胆创新,满足了很多女性读者的理想爱情向往。同时,在网络上闯出一片天地的穿越小说,开始进军大荧幕,不断出现在电视和电影中等观点。为人们认识穿越小说作了很好的铺垫。对于穿越小说大量饮用诗词的现象也有研究,如《从古典诗词中看古代闺阁女性的娱乐活动》、《网络时代诗意如何栖居》,但集中针对唐诗宋词频现与穿越小说进行探讨的并不多见。

二、研究网络穿越小说引用古诗词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网络穿越小说引用古诗词的目的

电脑应用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使许多人实现了作家梦,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在网络上传播。阅读并接受网络文学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写作也呈题材多样化。本论文以网络穿越小说中古典诗词的运用为研究中心,意在引导考察当今通过网络及电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转型写作模式中,大量古典诗词被引入作品,用来塑造人物或营造氛围的现象。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文学现象,并得出对社会文化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

(二)研究网络穿越小说中古诗词的意义

1、关注文学创作中的热点现象。

21世纪的文学创作已从书本的写作演变到网络的敲打。因而网络文学作品逐渐被大众接受,尤其以独特新颖模式崭露头角的网络穿越小说更是成为了大家追捧的热点。各大小说网站上都相应出现网穿的身影,并以每天更新的速度吸引读者的阅读。还有很多经典的穿越小说被改编成为电视剧或电影,以此可以发现网穿的流行现象甚广。

2、揭示文学创作中“古为今用”的规律。

当代网络穿越小说在在相当多的作品中表现出频繁引用古代诗词的特点。其中,唐诗宋词的引用表现得极为突出。如:《山居秋暝》(《木槿花西月锦绣》);《春园即事》、《画》(《绾青丝》);《使至塞上》(《第一皇妃》)《秋兴八首》(《绾青丝》);《望岳》(《潇然梦》);[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此心无垠》);[雨霖铃](寒蝉凄切)(《凤求凰》);[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穿越时空之错爱唐朝》)等。

3、展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魅力。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唐诗吟诗蔚然成风,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艺术风格、且成就卓著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宋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辉煌灿烂的一笔,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词手,如: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他们的词风格独特,都具有诗人鲜明的性格特点。直至21世纪的今天,唐诗宋词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在教育系统还是流行音乐中,我们都能看到唐诗宋词的身影。

宋词爱情范文第3篇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历代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精华。鲁教版特别采编了唐诗与宋词这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编写了《唐诗宋词选读》这一选修文本,让学生欣赏到了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了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歌咏了北宋的旧曲新声,倾听了南宋的乱世词心。

不知不觉中,半个学期的授课已经完成,在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更给我们的授课者和听课者带来审美的体验和创新与反思的机会。

首先,《唐诗宋词选读》具有经纬交错,逐层推进的文本特点。

从初盛唐到中晚唐,从北宋到南宋,以时间为“经”。本套选读文本在初盛唐诗坛上选取了8位诗人18首诗歌,在中晚唐诗坛选取了12位诗人24首诗歌,在北宋词坛选取了11位词人24首词作,在南宋词坛选取了11位词人21首词作,目的在于撷取每一个时代的星辉,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细微地感受研读名人名篇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由意象意境到格律节奏,从联想到诗眼词眼,以鉴赏为“纬”。本着〈〈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的要求,本套选读文本,以“诗歌入门”系列为纬。以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开始,首先介绍了有关“意象与意境”的感性知识;然后从诵读出发,了解“格律与节奏”帮助学生深入地欣赏诗歌的音乐之美和谐之美;“联想与想象”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艺术魅力,既能够进行分析鉴赏,又能够学会应用;最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又一重要方法——寻找诗眼和词眼,理解用典,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一纬度中,主要采用了小步轻迈,分层推进的方式,力求推动学生初读文本,然后深入研读文本,最后的得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唐诗宋词选读》具有歌咏吟诵、多元解读的鉴赏特点。

当学生沉浸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时候,诗中那皓月当空,幽美的景色顿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美景离情之中,不由让人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当艺术家乔榛、丁建华用饱含深情朗诵《长恨歌》时,学生的情感也随之起伏不定,从杨贵妃得意的专宠,到马嵬坡杨妃的惨死以及蓬莱仙岛杨妃的不忘旧情,随着朗诵的情语出之,一个哀婉缠绵的爱情故事也流淌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当学生用《月亮代表我的心》《风中有朵雨作的云》《浪花一朵朵》等当代通俗曲调演唱柳永的《望海潮》时,我们不仅看到一幅幅西湖美景、钱塘江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人民的安详生活,更为孩子们突发奇想的音乐天赋所震撼,词字添配的丝丝相扣,旋律与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词作画面相得益彰,学生们精彩的演绎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欢呼声。

在歌咏吟诵中,学生不但读出了诗词的音韵之美,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同时学生发挥个性的独到见解,疑义相析对文本进行了多元的解读。

在解读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时,对词中的“那人”,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情人”,有的说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有的说是“孤傲、不趋流士的志士”,也有的说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目标”等,不同的拆解,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个人体验,表现了不同人对诗歌内在情感的心领神会。

在学习《长恨歌》时对杨贵妃这一人物的评价是“讽刺”?是“同情”?还是“无辜”?学生们也议论纷纷,有的说“杨贵妃恃宠而娇,一人升天,仙及鸡犬”该唾弃;有的说“杨贵妃与李隆基生死相恋,梦魂萦绕”,此真情专一的爱情值得歌颂;有的说“杨贵妃只一女子无意于专权弄政好于武则天,是李隆基把持不住自己,荒于朝政,才导致国灭”杨妃何德何能能够挽回败局值得怜悯-------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自己通过互联网找寻的相关资料也非常的多,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时都能侃侃而谈,而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能按照自己的体味,有自由,有个性的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就可以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有了自己的独立体验的自由和空间。

最后,《唐诗宋词选读》也给了老师授课更大的个性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本套教材文本的编排分阅读和课外自读两个部分。阅读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必读内容,课外自读文本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外自由诵读,教学中不作要求。因此文本的选用选讲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

在气势恢弘的初盛唐诗歌的第一单元,老师可以利用学案详讲《将进酒》《蜀道难》《登高》等,用多媒体详讲《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们将课外自读13首诗分成三类,其中李白诗二首,杜甫诗三首跟必修李白和杜甫专题同时教授,剩余8首归为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两类进行专题性质的提纲挈领式的讲读,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达到了归纳总结方法的效果,不错!

在南宋的乱世词心的第四单元,我们用仿句的方式将《声声慢》写成以“愁”为主题的句子进行仿写“若有所失是愁,环境孤寂是愁,心情空虚是愁,乍暖还寒是愁---------”以此完成对全词的理解,用对比的方式和课外自读《一剪梅》比较“愁”的不同;用通俗歌曲填辛弃疾《水龙吟》词,通过吟唱体会词中写景、典故的深意,通过探究式去拆解辛弃疾《青玉案》中“那人”的不同理解,最后用一词一对应鉴赏题的方式完成课外自读诗词的学习。

总之,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设想还是教学步骤等方面都有着与必修文本不同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追求,文本的特点给教授者提供了选择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同时打破传统,大胆改革,积极创新,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性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徜徉领略唐诗宋词艺术魅力的平台。

总之,回味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我深深的体会到——

在吟诵中可以体味音韵之美,

在歌吟中可以唱出意境之味。

宋词爱情范文第4篇

诸葛忆兵在《北宋词史》中,首次大范围的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例如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将柳永与晏殊、欧阳修、张先词的比较,简洁明了的说明了柳永对于慢词发展的开创性贡献。而《花间集》为后蜀赵崇祚编著,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的总集;《稼轩长短句》作为南宋时期词较成熟阶段出现的著作集,是我国文人词的集大成之作。下表所列的是《花间集》和《稼轩长短句》中的“花鸟”方面的词频统计:

首先,关于“花”的运用比例,《花间集》占总词数近80%,而《稼轩长短句》只占35%。从“花”的词频来看,《花间集》要远远多于《稼轩长短句》。《花间集》大量描写了“花”并且出现了各种具体的鸟,这与词初期绮丽奢靡的风气是分不开的。由于词在发展初期,是与闺阁、园池、歌舞等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总体描绘事物的范围有限,大多数还集中在“花”这一意象的周围,而且含义较为单一。因而“花”也就作为了闺情、爱情的象征。

其实,这个传统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卫风・木瓜》一文中,就以“木瓜”“木桃”“木李”作为表示爱情的媒介。至南朝宫体诗中,这个传统被大力发扬,梁武帝在《子夜四时歌・夏歌》中就有“含桃落花日,黄鸟营飞时”之句。晚唐词作为词的初创阶段,其发源于声诗和燕乐的结合(详见杨海明《唐宋词史》),因而受晚唐诗坛的影响,亦不可避免的带有南北朝骈文复兴,追求辞藻华丽雕饰的特色。“文不厌深,赋不厌繁”,《花间集》更倾向于用一种赋笔铺陈辞藻的写法。而《稼轩长短句》所写之物,已从园中扩展到整个天地宇宙,无有不包。刘克庄评为“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极言辛词意象之繁之广。

其次,作为同一个意象(如“花”这一意象)在两词集中同词集中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花间集》中的花鸟较为绮靡的象征,仅仅是一种感情含量较少的富贵象征,一般常常伴随着丝绦、香闺、春意等词语出现,在整个500首词中,“花鸟”在不同词中的含义并无不同;而稼轩长短句中,辛弃疾因情体物,在不同氛围中赋予了各种“花鸟”不同的含义。

叶嘉莹先生对于《花间集》的欣赏是从词语字面的唯美主义角度来讲的,但是辛弃疾则从“兴发生命之感动”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辛弃疾的词中更多的寄托了自己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感慨,因而我们可以从其词感受到更多的具体感受,正所谓“若夫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的言志传统。吴熊和先生将辛弃疾之词誉为“英雄之词”,就是欣赏的他能脱词之窠臼,在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婉约词论提出后,依然能变创其体,以旧的意象写出新的意境,无有不包,这便是他作为一个大词人的境界。

在这一点上,《花间集》作为词的草创阶段,作为宴席之上歌女之词,因而必然出现后世所说的“格调不高”的问题;而赵崇祚编订花间集到辛弃疾时代,已经过去了300年的时间。苏轼“以诗为词”后,大大提高了词品,因而发展到辛弃疾的时候,词已经具有了和诗一样的抒情功能。辛弃疾更是“以文为词”,所谓诗文中的“比兴”手法运用到长短句中,必然使得词与《花间集》的词风更加不同,承载了更多的兴兴亡之悲。

再次,如果将两词集纵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鸟”这样一个类别,有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如在《花间集》中,有鹧鸪、鸳鸯、黄莺、燕子、等多种具象花鸟,通过赋笔的形式铺陈景物,来构画出华丽的词藻美;而到了《稼轩长短句》中,辛弃疾已经把“花”和“鸟”抽象化了,往往将“鸟”赋予了新的抽象的含义,如“白鸟飞不尽,却带夕阳回”中的“鸟”成为高远自由的象征,“往事如寻去鸟,清愁难解连环”中的“鸟”成为记忆的承载等等。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稼轩长短句》中对于具体花鸟的描写远不如《花间集》详细。甚至“鸳鸯”、“”这两种象征爱情的鸟类在六百多首词中只出现过一次,而写抽象的“鸟”的次数却是《花间集》的3倍。这不能不说是词风在二百年间逐渐的经历了一个由外在的“繁”到内在的“深”的演化过程。将鸟作为一个抽象的事物来传情,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了“情”上而不是“辞藻”上。事实上,辛词也的确在感情的充沛方面罕有人及,“词大声镗O,小声铿。其浓纤绵丽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最后,作为同样的一种意象,例如“鹧鸪”这个意象,在《花间集》和《稼轩长短句》中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来看两首词: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两首词中都写了“鹧鸪”,但是显然,两首词中的鹧鸪有本质的区别。温庭筠的词中,双双“鹧鸪”是与独立闺中的佳人相比照的;而第二首词中却是用了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比喻壮志未酬,朝廷险恶。上文分析了《花间集》到《稼轩长短句》在具体用词上经历了一个由繁入简、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辛词用“鸟”来指代了花间集中的多种鸟;但是在分析一个同一意象的时候,却又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过程。

上文温庭筠所写的“鹧鸪”,并没有提到鹧鸪本身的特性,将“鹧鸪”一词换成“鸳鸯”、“”、“燕子”,甚至是抽象的“鸟”,都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辛词主要的是引用鹧鸪本身的特点,并将其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言浅意深,“鹧鸪”一词就绝不能改变。再如其“八声甘州”中,“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谢风流”,“燕子”一词,引用前人诗文,意象就有了典型性,就不能随意改变。

由此可见,从《花间词》到《稼轩长短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词的文人化程度不断提高,再也不是只供歌宴酒席之间演唱的“小技”,而是饱蕴了士大夫思想内涵的一种抒情文体。当然,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发现,这一点也是有宋一代词人不断努力地结果。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宋词爱情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宋词;鉴赏

从词人入手,了解创作背景

明朝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对于宋词,我们更是需要了解词人。因为作者的经历、感情、修养等都无不影响到词的创作。所以在赏析一首宋词前,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并结合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一首词。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以凄婉、哀怨闻名。我们眼中的易安居士也常常是“人比黄花瘦”的摸样。看一下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①初读时,会感觉这首词在李清照的词中很突兀,甚至会怀疑是否为李清照所作。

在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经历后,便能理解这首词了。李清照的词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这跟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早年的李清照,跟丈夫赵明诚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其创作多写少女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和含远伤别的闺思情调。后来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李清照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这首词显然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词中写的是一个少女客渴望爱情,却又抑于开口,其倚门回首的娇羞摸样正与早年李清照类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②他觉得,词发展到李后主那里,眼界才开始雄阔宏大,感慨也开始深远隽永,使得伶工之词转变为了士大夫之词。这一条是王国维对李煜词历史地位所作的评判。同样,理解了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经历后,就容易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话了。

从词的主题入手,对比赏析

赏析一首词,首先要能准确地理解词的意思,从而去明确词的主题,挖掘词人内心的情感。词的主题体现了词人创作的初衷,也直接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赏析一首词,必须把握好词的主题。明确了词的主题,再去品味作者的情感、便事半功倍了。

如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是写离别的名篇。要赏析这首词,就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来写“离别”的。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段分别时的情景。寒蝉鸣叫,天色已晚,刚刚喝完酒将忧愁忘却,正欲留恋,兰舟便无情地催促我离开。执起友人的手,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想开口道离别,却凝噎无语。词的下阕,采用虚写的手法,词人假想与友人分开后的场景,以后,纵再有千种风情,却也无人能说。作者写道,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柳永一生仕途不畅,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寄情唱词吟酒,而今离别后,连饮酒也只能独自一人,只有晓风残月相伴。凄苦之情,酣畅之至。

所以,赏析一首词,要先明确它的主题,然后再分析词人是怎样书写这一主题的。从古而今,人们喜欢将词归类,归类的依据也多与词的主题思想有关。我们可以借助这点来帮助我们赏析一首词。比如,赏析一首闺怨词,就可以对比着其他的闺怨词,来分析异同,领会其独到之处。王国维在品词时,常常用到这种对比的方法。

品味词的名句,炼字

一首好的词,必有其动人之处。一句好的句子,甚至一个字就能使词的境界提升,流传千古。赏析词,要学会品味名句,琢磨词人用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因为这句,闻一多先生赞此诗曰“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可见造句用字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李白的《忆秦娥》里面有一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其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直被后人所称赞。此句勾勒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很好的体现出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人感受到一种无限丧乱的氛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③李白的诗以气象取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就让名流千古,登高望远的诗人没有办法再张口吟诵诗歌。

宋祁写过一首《玉楼春》里面有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 上片最后一句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品味词的境界

境界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④赏析一首词,最重要的是要能体会词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⑤王国维在评论诗词时,将境界放在了第一位,这表明他对代表美学范畴的“境界”是多么地看重,这也意味着,境界在诗词美学中的崇高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析一首词的境界,首先要弄清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也就是说,“有我之境”的特点是“以我观物”,即在加工、处理个体存在时要以主体情感为起点,客体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对主体进行诉说。而“无我之境”的重点则是“以物观物”,此时的主体心理处在一种静静观察的状态,就好像物体的心理一般。有学者认为,“与‘有我之境’中急于表述自我的心态正好相反,‘无我之境’的主体在努力重现真实的客体存在,同时在还试图在这种客观存在中找到平静,好让主体能够对比客体找到永恒的欢愉。”⑥

结论

宋词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当老师在课堂上赏析一阕词时,应该创新思路,找到最直接、有效的鉴赏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和词人的生平事迹,明确词的主题,进而带领学生品味词里的名句,思考词的内涵和境界,以此找到鉴赏宋词的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①夏承焘.《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8.01.

②③⑤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1.01.

宋词爱情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宋词 审美教学 兴趣

从整个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对教育进行了整体性、突破性、根本性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越来越需要借助于美学研究的成果来不断研究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以使各种教育活动诗化、艺术化、审美化,给受教育者带来审美愉悦和美感熏陶。宋词作为语言美、意境美的典范和代表,更是承担审美和素质教育的最好形式。但是,有些教师没有明确古诗词教学对人的素质培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或用机械的教学方法作单调枯燥的分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解剖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词,或只顾讲清词句大意,或只顾简单交待诗人身世、写作背景,或只顾罗列词的艺术特色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大阻碍了学生对宋词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面对种种问题,专家们曾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尝试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有效地、尽量主动地获得审美感受,从而学会应用所学知识鉴赏宋词,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也还处在摸索阶段。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谈些认识。

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引起审美学习兴趣

古典诗歌离现实有一定的时代距离,古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不同,作家的写作线索模糊,古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生活情趣、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与现代人都有差别,因此宋词的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学生对宋词学习不感兴趣就是因为并没有领略到作品内涵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觉得学习过程太贫乏、太单调。

从观念上看,宋词是对生活审美化的追求、对人生真谛不倦的探索和对现实生活理性的超越的作品,学习其深刻的思想和升华的精神不仅对学生是有益的,而且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很接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心理成熟年龄的提前,他们对于宋词当中的很多主题是有着先验体验的,只是限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到。比如说,抒发儿女之情,表达了文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沉迷的词作,显示着作家对生命的感性体验,对人性人情的尊重和体味,这种感受在青春期的学生同样会有。情到深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相思时他们受尽折磨,“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思念时,“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在宋词的天地里,人生以情感化的方式展现着欢乐与痛苦、希望与绝望,这些情感一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宋词中聚散离合的恋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人生的悲欢得失,虽然在整体上仍不出风云月露、郎情妾意的范围,但是却渗透了理性的色彩,其中熔铸的不仅是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悲,更是对聚少离多的人生无奈的深刻体味。这些都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把握。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生活的理性化的态度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是有着一定帮助的。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口,揣摩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饱尝各种角色的体验,联系学生既有的阅读积累、生活经验,把学生的兴趣点和文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只有被文中的某些情节感动,也就是与自己的生活产生获得共鸣时,他们才会主动去发现感兴趣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享受,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精神营养。

二、营造情境,创设课堂活动,在想象和联想中展开鉴赏

教师应该根据宋词作品的具体特征,研究诗歌的欣赏角度,了解诗歌欣赏的具体路径,通过音乐、美术、话剧等多种艺术手段营造情境,使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展开鉴赏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感受:讲得多,诗歌的味则太淡,讲得少,味是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由此看来,只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优化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无疑是挖掘诗歌意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1.调动多种方式,营造情境。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在审美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那些富有色彩、音响、形态特征的语词和精彩的比喻象征,联系他们今日获得的生活经验与认识,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让他们从貌似无声无色的文字中看到、听到有声有色的形象。视听材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手段。配乐朗诵、幻灯和录像,让历史上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形态通过图像的配合、色彩的变化,就更直接、更真实、更生动形象地诉诸学生的视觉,再加上感情到位的朗诵,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审美感受。

2.要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诗意的想象。叶圣陶曾说:“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有了听觉的感受,还要进一步从视觉形象上入手去把握,最好的方法就莫过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当中。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创造一个新的形式。”[1]他认为,想象区别于联想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创造性。想象可能从整部作品的意蕴中产生更多的创造意识,即在想象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加工改造。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如此,我们可以看出,宋词教学的审美教育,同样也可以凭借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第二层次:再现形象。

张玉能先生说:“在阅读、朗读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想象和表象的运动来创造好的形象,使形象历历如在目前,这样就可以进入审美意象的世界。”[2]因此,在宋词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发挥想象力,按照诗人所给的意象提示,运用各种方法,寻找艺术空白,启发学生想象,串通诗文跳跃处,拓展再现画面。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一文中写道:“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意识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名家所作鉴赏文字常常运用这种“还原”手法。《宋词鉴赏辞典》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赏析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案”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位“惊”字意味。可以先作一比较:将“惊涛”换为“怒涛”或者“巨浪”效果如何?再研究该字本意:“惊”乃“马受惊吓”之意,“惊马”的猛烈迅疾和势不可当我们都曾见过,当江涛如“惊马”时,那种狂暴那种雷霆万钧的力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如此,可以想见急浪拍打江岸的气势,使学生进入词境中体会到其中的意韵之美。真正意义的诗歌教学,应当重视诗歌文本的内在肌理,严防追问“僵死的意义”,决不使宋词鉴赏停留于“悲苦”、“欢快”、“浪漫色彩”、“现实主义”之类的词语上。宋词鉴赏应该通过对诗词语言、意向、节奏、韵律的把握去体味其中细腻幽微的情感和意蕴。充满情趣的想象力不可或缺,学生“看”到了这一切,便会悟及诗中意境的实质。

3.以旧联新,获得共鸣。要让学生与诗人形成某种共识,以至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联系,善于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与想象,以形成“以旧联新”的思维习惯与能力――既会将同一诗人的类似作品相互联系,以达到温故知新、强化感受的目的,又善于用甲诗人的作品来补充丰富乙诗人的作品,进而自觉而自然地渗透自身的见闻感受、知识储备、文学修养来涵咏、深发。例如月亮,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柳永却因它而触目伤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人世沧桑、自然永恒这一点的认识上,诗人与读者岂不是始终相通的吗?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就能使学生把新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三、知人论世,提高文学素养,获得真挚感动

方智范、邓乔彬等人提出:“以审美经验为本的鉴赏式批评,也可以从品评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来体现批评家的批评观念和理论主张。如在古代词学批评材料中,我们看到陆游以‘天风海雨逼人’[3]评东坡的豪雄词风,清代谭献借‘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复堂词话》)状浑雅词境,其中包含着一种理性评价和价值标准,而那种侧重感悟与体悟的艺术审美精神,形象化的评点方式,又把读者带入了可以意会,而难以词达的境界,通过美感的导引,让读者去发现美,把握美,对培养读者的审美悟性和机趣不无助益。”[4]所以让学生品位宋词,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词写作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词内容的基本情调,有了审美经验学生才能掌握。

任何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和他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抛开作家所生长的社会环境去评论他的作品,这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以辛弃疾词为例,之所以犹如神龙摆尾,不主故常,“莫知其所出,莫知其所入”,随所变态,这和他坎坷的人生遭际是分不开的。当然,也和整个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妥协投降的朝廷风气是分不开的。周济评辛词:“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指的正是这点,这也正是辛弃疾超出其他文人的地方。两宋一般词家,他们所写的战争词,或写别人的战争经历,或写自己的理想愿望,都缺乏切实的战争体验,只有辛弃疾所写的战斗,是自己切身的经历;所写的豪情,是他在战争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因而,辛弃疾词中的豪言壮语,是用杀敌报国的刀光剑影描绘出来的,是在血与火的战斗洗礼中熔铸出来的,而不是“吟诗作赋北窗里”,搜索枯肠雕饰出来的。所以周济说:“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故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介存斋论词杂著》)让我们把他和苏轼作一比较,这样的认识就会更明确。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是这样区别苏辛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词从苏轼开始发生了重大变革,他不仅在词中大力描写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游猎等生活场景,而且注重向内心世界的开拓,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流露的是一种乐观、旷达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而辛弃疾较苏轼则更进一步,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的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开始和诗一样,可以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词风远比苏轼更加激越豪迈。苏轼在词中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种“任运随天,随世浮沉”的宿命论思想,其基调始终保持在达观、适运这样一层平面上。可辛弃疾就不一样了,他的词中暗蕴着一股不屈不挠的刚健豪气:“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苏轼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想得更多的却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是文士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在凭吊赤壁时,却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月・赤壁》),则显露出英雄壮士、血性男儿的本色。应该说只有到了辛弃疾那里,豪放词派才最终形成。他把民族矛盾的烽烟血泪、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屈辱和爱国之心抑郁不舒、壮志未酬、沉痛苍凉的心境熔铸在词中,词的面貌全变了,它和诗一样,真正变成一种“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的抒情文体,把豪放词的创作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境界。

在词作中抒发感情是诗人写作的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均融入其中。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不准诗人感情的脉搏,就很难真正领悟宋词的意境。提倡对作者和时代背景作恰当的介绍,一定要把握住度,要有效。宋词教学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想真正的读懂一首作品,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时就很难把它读透。因此,在初次接触这位诗人的作品时,不妨多花点时间介绍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上。

词是一种充满神性和灵性的诗歌艺术。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指引,学生一下子是很难把握的。宋词教学与其说是知识传授,不如说是个体生命之间的心灵交流,所以,作为审美中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之上,引导学生以赤子之心融入诗歌的境界和氛围中去,理解诗人的境遇及其对天道与人道的体悟,寻觅现实生活中所残缺的人性、人情美。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8.

[2]张玉能.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宋词爱情范文第7篇

一、题材的扩大

南宋王灼在我国第一部词学专著《碧鸡漫志》中说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开创了豪放派,以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激情、凌厉无比的笔锋,开创一代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皁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酒边词序》)。其次,苏轼对婉约词的题裁、内容进行了开拓,其词内容丰富,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时,描绘山水田园,抒写身世友情,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的境地。宋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有一段评论苏轼词的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韩愈)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苏轼“诗词一体”的尝试改变了词原有的审美特征,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中,像《水龙吟》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末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乃至《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及《江城子》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等,都不讲究词意的曲折和意象的密集,连词用得较多,接近诗歌甚至于散文,这样取得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他还常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如《江城子·江景》“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化用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中“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手法虽有时会产生拗涩之弊,却也有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的作用。在诗中,这本是惯常所见,而大量地用于词,苏轼却是第一个,这种手法对辛弃疾乃至后代词人产生很大影响。又如,悼亡诗是诗歌的传统题材,出现得比较早的以“悼亡”为题的诗,当属西晋潘岳的《悼亡诗》。此外,唐代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的元稹,以妻子韦丛为抒情对象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悼亡诗篇。“《江城子》这个调,全首用平声韵;而三、四、五、七言的句子错综的间用、迭用,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宜于写平和而又复杂的感情。苏轼选用这个调子写悼亡之作,能够表达旧体诗难以表达的感情。”(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是苏轼的一大创举,同时也表明苏轼已经破除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的观念。他是第一个写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作家,从内容上丰富了词的表现范畴,为词的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格调的转变

词本来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豪门、秦楼楚馆,以《花间集》为代表“香而软”的格调,奠定了词为艳科、香软柔媚的婉约基调。北宋时,柳永等人常用词来抒写离愁别恨,歌颂爱情的真挚,重在抒发个人情感,“以美取胜”。婉约作为词的基本风格,适应了词的女性化文学特质,有妩媚、轻柔、绮丽等审美意趣。婉约词偏重情爱内容,讲求形式的精致,延至北宋中期的柳永等人,婉约词已经发展到极致。这些词多写男女恋情、幽会秘约、离情别绪,即所谓滴粉搓酥、浅斟低唱等等,词作中也常常表现对歌伎美色的猎艳心理,所以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词欲雅而正,志之所及。一为情所投,则失其雅正之音。”(张炎《词源》)对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苏轼作品并没有完全排斥,但是他不追求简单的声色之娱,也不停留在对爱情作廉价的吟唱,他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往往有所兴寄。他的婉约词不再艳靡绮丽,而变得深沉旷达,具有豪放排宕之势。这样就淡化了传统婉约词中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和脂粉气息,提高了传统婉约词的审美趣味,将婉约词领入高雅的文学殿堂。如: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句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两首词都是借景抒情。柳词读起来感觉很美,并在意境之美上稍胜苏词一筹,这就不难理解“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某种特定语境下一种心绪的绝佳描写,成为千古名句。苏词虽也伤春(枝上柳绵吹又少),接句却表达出十分旷达的气度和广阔的胸怀(天涯何处无芳草),情景生动而不流于俗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佻,因此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名句。面对基本同样的情景,柳词显得孤独落寞,苏词却显得旷达洒脱,值得玩味。清代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但能解大江东去耶?”苏词的婉约正如其豪放,自成一家。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王国维《人间词话》),苏词看似缘情,但已摆脱了那种温柔香软、缠绵悱恻、不能自已的情调,展现出深沉蕴藉、含蓄奋发的精神境界。在苏轼之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玩弄女性之辞。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之故。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再如:

柳永《定风波·自春来》中句云:“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销,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两首词同样描写爱情中的女子,“暖酥销,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柳永笔下是一个娇媚慵懒为情颠倒如痴如狂的小家碧玉;“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笔下则是一位不愿与“浮花浪蝶”为伴的孤高绝尘的女性。“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反映了妇女爱情的心理,表现了这个对爱情的渴望;“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柳词中女性的神思是“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苏词则是“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由此可见,李清照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不无道理。

三、音律的突破

苏轼的“新天下耳目”还表现在词的形体声律上,他把依赖于音乐传统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促成词体的解放,在《祭张于野文》中云:“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他认为诗词自是一家,并非附属于音乐的“曲子词”。苏词在形式上突破传统音律的限制,以诗为词,满足自己抒感的需要,使词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不再是音乐的附庸,“灵气仙才,开径独往”,突破词作受曲子限制的传统,赋予高度的文学生命,遂使他的词作卓然特立,异于同代诸家。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在他们看来,词的风格应当不同于诗的严整、典博与宏肆。它是以精丽、隽永、摧刚为柔的蕴藉风格为其本色特征的。苏轼的大部分作品都不是以应歌合乐为目的,而是把词作为一种与诗一样的独立抒情艺术,不愿思想感情的表达因迁就乐律而受到损害,不愿自由奔放的创作个性受到拘束。苏轼正是倾荡磊落之才驰骋词笔,恣意抒写,突破倚声协律的常规,冲破音乐声律的束缚,开了一代新风气。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一首打破常规词格的佳作。他为了充分表达内在的“浩然正气”,有意打破词格“上片提出词意,过片另起”的既往成规,从而一气呵成的抒发了他急欲报效疆场的宏伟夙愿。再如毛稚黄(清)云:“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是‘花’字断句。文自为文,歌自为歌,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是坡公雄才自放处,他家间亦有之,亦词家一法。”这些都说明坡不仅在理论上主张词乐分离,并能将其付诸实践,更体现了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胆识。不仅如此,苏轼还能自作新词、自撰新腔,他的集子中就有许多自度曲。如《哨遍》(为米折腰),《雨中花慢》(今岁花时深院),《三部乐》(美人如月),《占春芳》(红杏了)等等。

宋词爱情范文第8篇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的意思是稀疏的雨打在梧桐叶上的那种意境。《清平乐·幺弦写意》是北宋词人晏几道所作的一首词。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由于晏殊爱好文学,平日又多喜宴宾客,文士们常在他家来往唱酬,充满了诗的气氛,故晏几道从小深受濡染,很早就从事诗歌创作,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词风受《花间》、南唐影响,工于言情,凄婉清新,秀丽精工,哀怨自然处颇近李煜。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