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鸟鸣涧王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3、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来源:文章屋网 )
《鸟鸣涧》中的涧是山涧的意思。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原文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意思为: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所以诗中的涧是山涧的意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盛唐时期出现了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涌现了大批不同流派的优秀诗人,并创作了大量内容相当丰富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还是王维和孟浩然。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所以我们习惯上又称他为王右丞,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佛”之称。所谓山水田园诗,顾名思义,主要描绘对象就是自然界的山川树木、清泉白云、明月清风等田野风光,通过描绘自然之美的钟灵毓秀,田园生活的恬淡清闲以及隐居生活的安逸舒适,寄托作者远离俗世的纷扰,回归自然,追求自由和本真的精神追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淡而不单薄、自然而不粗陋,言有尽而意无穷,正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①王维对大自然的观察非常仔细,最擅长捕捉大自然的色彩,声息和动态,用细致深刻的笔调传神的描绘出来。他有着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是中国古典诗坛上最灿烂的景象之一。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幽静之美
王维的博学多艺使得王维在诗歌字词的组合时不露痕迹,不显雕饰,浑然天成。他通晓佛禅义理,他的诗中的意蕴美,天然去雕饰,于幽静中彰显恬淡、空灵之美,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幽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可以从王维的很多诗中感受到这一意境美。
(一)听觉感官的幽静之美
王维的《鹿柴》一诗中写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杳无人烟的空山深林之中,这里本应该是幽暗寂静的,却突然传来了一阵人的话语声,但环视左右,仔细寻觅却又看不见一丝人影。能听到人语声,说话的人一定就在离作者不远的地方,作者却不得相见,这从侧面突出了森林的茂密幽深。而山越深,林越密,就会越显得周围的寂静。根据常识,其实山林中本不应该是一片寂静无声的,而是有很多大自然本来的声音,有风吹树叶的声音,鸟虫的鸣叫声等。而作者却巧妙地让这些声音淡化了,只抓住了传来的那一阵人语声。在寂静的山林中尤显突出,打破了山林的和谐。作者不仅运用听力的以动衬静,使山林更加空寂,紧接着作者又用眼睛观察林中的细微变化。用视力上的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山林的幽暗。在前一句作者用只听见人语响而见不到说话的人来侧面描写了山林的茂密和幽深。山林本就幽深,林间树下生长的青苔衬的林中越加幽暗。作者抓住了夕阳返景入林中的一小个片段,写出了夕阳透过层层遮挡的密林,照在了林中的青苔之上,为林中浓重的快要溢出来的暗绿色带来了一点光辉,仿佛带来了一抹暖意,打破了山林的幽静。但事实上,这一抹余辉不仅没有为山林带来暖意,反而衬的本就幽寂的冷色调的山林更加显得幽暗。仔细回味,会发现夕阳的一抹余辉就算是穿过密林,照射在了青苔之上,但却和周围浓重绿色的幽暗的山林形成强烈对比,在幽暗的山林中显得孤立无援,如同在作画时在大片的冷色画面中掺进一抹暖色调,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暖意,打破整幅画作的基调,反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冷色更显突出,让人留下更加深刻的映象。
(二)以动衬静的幽静之美
《鸟鸣涧》一诗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一旦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注意周围的景象,细心之下就观察到了桂花飘落,春天的山林在夜色下仿佛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我们知道桂花花瓣细小,隐藏在繁茂的枝叶后面,不细看很难发现,更何况还要记录下花瓣飘落的一瞬间。作者却总能捕捉到这样细微的画面,究其原因,不过是开头交代的“人闲”二字。人闲,闲的不仅是身,没有俗事牵扰,更是心闲,内心平静,没有任何干扰牵挂,只有这样,才能让诗人总能在茫茫大山中捕捉到美丽的瞬间,并把瞬间记录成永恒。山涧中传来声声鸟鸣,打破了夜的宁静,原来是月亮悄悄地升起,被鸟儿们察觉到了。鸟儿们能轻易的被月光干扰,足以证明原来的山涧是有多么的幽静。它们习惯了平时山谷的幽静无声,才会连月出都会觉得是一种打扰。春天的夜寂静无声,鸟儿被月光干扰也只是在巢穴中时不时鸣叫几声,在幽静的山涧里,鸟儿的啼叫显得清越悠远,打破了山涧的宁静,但鸟儿鸣叫之后,山涧又恢复了之前的幽静,因为有了之前鸟鸣的喧嚣,使得现在的平静更加显得没有尽头。用短暂地动来衬托永恒地静,让这种静显得更加深沉而无涯。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王维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动静相生,不仅给幽静的山谷增添了几许生机,又更突出了山谷的静,是整首诗更加具有幽静之美。
三、结语
正如李泽厚所说:“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的永恒。”②王维用他禅者的眼光捕捉到了山林中最富表现力的瞬间,用诗句将这一刻定格下来,他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的感情成就了这首诗的艺术经典。在《鹿柴》和《鸟鸣涧》中,王维巧妙地运用听力和视觉的双重感官来再现山林的寂静和幽深,体现了王维诗中的寂静之美。由此也可看出王维在设辞着色时的高超手法。
注释:
①陈殊原:《中国古典诗词精品导读丛书:王维》,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
②李泽厚:《华夏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1页
⒖嘉南祝
[1]陈殊原.《中国古典诗词精品导读丛书:王维》.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语言 意象 色彩 音响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属文赋诗。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无所不通。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他的山水诗常常通过自然的光、色、声、形、质等构成的具体可感性形式,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境遇、知识水平、审美修养进行艺术的审美创造,含蓄地表现自然清静、秀丽的本色,令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疏野意趣。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并的。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本文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一、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
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王维在语言上追求明净淡雅,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言。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写景如画,随心挥洒,这样动人的自然写景,正是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丰姿摇曳,耐人寻味。
二、意象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
司空图的《诗品》中就曾用"白云"比喻"超诣"的神韵,说"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王维将心性具象为白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也恰恰是这种效果。王维在诗中取意象最多的是云: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过香积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
比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那一抹返照的夕阳,那被夕阳辉映的青苔,还有那只闻人声不见人影的深林,该可以勾起多少的遐想,该可以给人多少的审美享受!王维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了自己高尚其志、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又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借空山无人之涧户与自开自落之芙蓉来表达空寂之境。然这一"空寂"之境,并非是完全的死寂、冷清,在"空寂"的表面下,仍然存在着生命的跃动,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正是此种生命跃动的象征。
王维笔下的意境不是平面的、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他在创造客观山水的意境时,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浸染、感受,使客观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在诗人主观意兴之映照下,客观存在的山水景物变为心理意象,为表达诗人的情思服务。
三、讲究色彩,从虚处落笔,并以青白色为主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被称为"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画",是不无道理的。王维以画入诗,使他笔下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序,富于图画美。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生,常留虚白供读者再补充。王维深谙此道,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前引《汉江临泛》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其状江水浩渺,山色空,有以少胜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王维作为一个画家诗人,对色彩的价值认识及对色彩的遣使,便更具创造性了。就像他所开创的南宗画派以水墨为主一样,在水墨的浓淡明暗变化中表现山水的物理和质感。在诗中王维偏好青白两色: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节事》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这在诗人笔下同样可见,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朝雨乍停,天宇清朗,道路洁净,路旁柳树被雨水洗出了它那青翠的本色,而柳色之新,又映照出客舍青青来,从而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四、讲究音响,以动写静,动静相映
王维对大自然声响的处理,集中体现在音响上,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濞深涧中。
这里人闲、夜静、山空皆是从静态入手的,它们构成了春天山涧夜晚的静谧。诗人又写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一个"惊"字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不仅荡涤了那种死沉沉的气氛,而且更加突出了山涧的宁静幽美,创造了"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又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高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步入茫茫山林,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中,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不知从哪里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有小径而无人行,听人声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围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这是多么幽静空灵的境界!诗人描绘了幽静的山林景色,更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这钟声非但没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氛围。
王维的山水诗善于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相映,写出自己极为细致的感受,捕提一瞬间的动人景象。如《山居秋暝》的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萧纲《采莲曲》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6、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花带雨。——牛殳《琵琶行》
7、远雁下平沙,嘹亮遗凄唳。——刘道著《湘江秋晓》
8、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9、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10、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11、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王维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空灵”。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宇宙本体。这就是禅宗的悟。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就是空灵。
《五灯会元》记载了天柱崇惠禅师和门徒的对话。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回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很有名的两句话。“万古长空”,象征着天地的悠悠,这是无限,是永恒。“一朝风月”,则显出宇宙的生机,大化的流行,这是当下,是瞬间。禅宗就是要人们从现实世界当下的生机去悟那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因为只有通过“一朝风月”。才能悟到“万古长空”。反过来,只有领悟到“万古长空”,才能真正珍惜和享受“一朝风月”的美。这就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就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
王维的诗,最充分地体现了禅宗这种“悟”的意蕴。
下面我们看王维的几首诗,这些诗都非常有名。第一首《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一首写的是空山密林中傍晚时分的瞬间感受。“空山不见人”,这是“空”。这时传来了人声,有人声而不见人,似有还无,更显出“空”。只有落日余晖,照在苔藓之上。但这个景色也是暂时的,它将消失在永恒的空寂之中。
第二首《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一首写一个无人的境界,在空寂的山中,只有猩红色的木兰花在自开自落。木兰花是“色”,是“有”,而整个环境是“空”,是“无”。
第三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首也是写一个静夜山空的境界。桂花飘落,着地无声。这个世界实在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使山中的鸟儿受惊,发出鸣叫声。
王维的这几首诗,都呈现出一个色彩明丽而又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而在这个意象世界中,又传达了诗人对于无限和永恒的宇宙本体的体验。这就是“空灵”。
在唐代诗人中,创造出“空灵”的诗歌的不仅是王维。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一些为人传诵的诗句也属于“空灵”的范畴。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赖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在初日映照之下,古寺、曲径、花木、山光、飞鸟、深潭,还有时时传来的钟磬声,一切都那么清净、明媚,生机盎然,同时又是那么静谧、幽深,最后心与境都归于空寂。这是一个在瞬间感受永恒的美的世界。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虚实结合,使诗歌妙趣横生。
先说动静结合。一首诗如果只有静态的景物,而无声响与活动,不免显得死寂沉闷;反之,静中有动,便会生趣盎然,气韵流动,满篇皆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因有了闲,夜静,春天的桂花便落地无声,才被人觉察到了,诗人的闲静,环境的幽静,无声无息,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才有下文的动,才有了月出而惊动静鸟,才有了山涧中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月出而惊鸟,实在是达到了静中的最高境界,而又用动把它渲染描绘出来,这种春夜、空山、明月、鸟鸣的典型环境和诗情画意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前有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后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姑且不论社会背景如何,其意境之动静相映,便足以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再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后两句以动写静,“护”,“绕”二字用得妙,情趣出于“护”字,动态出于“绕”字。山能推门而进,把青色送入门中,实在是想象奇特,这两句写静物,全用动态。
王维《书事》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把颜色与浓度写得照人眼目;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动静相映,更显出秋夜的幽静,天已冥,有明月当空,花已谢,有青松如盖,上有月光,在松间泻下,下有清泉,潺潺流淌于山石之间,多么幽静明净和自然美啊!两句诗,一幅画,妙趣无穷,幽趣无穷。
再说虚实。实写指的是叙写描写眼前之景,眼前之事,眼前之人,虚写指的是回忆、想象、联想到的景物。
古代一位画家要他的学生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第一位学生画古寺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第二位画崇山峻岭中古寺一角隐隐现出;第三位学生没画古寺,只画一条小径通往深山,一和尚在山下小溪边挑水。第三位学生的画受到老师的赞扬,他在“藏”字上下了功夫。让读画者由和尚和山中蜿蜒而出的石径想到深山中藏有古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画便有了韵味,有了余味。
白石老人年轻时跟老师学画,老师命了一个题叫“蛙声十里出山泉”。有的画深山泉水,一群青蛙,个个两腮鼓个大泡子,老师不满意。齐白石画一高山,山中流出清泉,泉水中三五蝌蚪,幽然戏水。白石在“出”字上做足了文章。
这两个例子都是以实写虚,“藏”自然不见,要表现不见而知其藏。“出”的声音,眼自然也见不到,通过发声的物写声,而声又从山中传出,又不见发声物,怎么办,以蝌蚪代青蛙,由蝌蚪而让人想到山中有蛙,这全是以实写虚,化虚为实。
贾岛《寻隐者不遇》可谓以实写虚的绝纱之作,写隐者,写寻而不遇,实在是个难题,寻而不遇有什么话可说呢?然而贾岛不愧是名家,他简直是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故事的情节不能再简单了,而极平凡的故事后面却有着简朴而隽永的无穷情趣,给读者想象品味的空间,崇山峻岭白云深处,青松挺立,花草丛生,一白须老者葛布袍巾,肩背药篓,手执短铲,或摘实,或挖根,正在采集草药。从诗中见不到,从诗中想得到。这便是古典诗词以实写虚的佳妙。
【关键词】 山水田园 自然 自由 追求
在陶渊明以前诗关注国家政治的题材为主。如屈原、曹操等。到了晋代,陶渊明改变了局面,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后来,这种诗体却成了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丰富了诗的题材。使得山水田园诗更具有影响力。
田园诗是怎样开创的呢?陶渊明为何要写这种诗体?这就得说说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晋代诗人,出生于没落的氏族家庭。少年时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抱负无法施展而退出"尘网,过隐居生活。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心迹。他觉得自己出仕是个错误,可这错已无法挽回。但今后自己可以改正。因为在这迷途上自己走的不是太远。那什么是他以为正确的路呢?那就是退出仕途过自由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表达的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追求的是自由。关于他的人生追求与很多诗人相似。如后来的王维就是如此。不过,王维他是在自然中寻求寂静,追求恬静的生活及心灵的寂静。陶渊明与王维都是田园隐居的诗人,生活与不同的年代,陶渊明,晋代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王维受其影响,但又有自己的诗风特点,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两人对这一诗体贡献很大,他们的相同点,追求的都是心灵的自由、清寂一种脱俗的境界。陶渊明走归隐之路,他不想在世俗中玷污自己的品格。 王维却在禅宗上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受佛教影响很深。他所追求的也是身心的清静自由,如《鸟鸣涧》中就表现的很突出。
陶渊明与王维,他们在心灵上所追求的是同于一种境界,但同时也稍有不同,毕竟一位的仕途很不顺心而另一位却很顺利。两人的生活状况也就大不相同,陶渊明生活穷困而王维却有自己的别墅。两人的不同之处表现在诗中,陶渊明是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其诗以平淡自然成为楷模,影响着后代的田园山水诗人。如《移居》"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显感到很朴实、自然和平淡,陶渊明的诗中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等等。而王维的诗就带有神韵、清逸之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天性地抓住大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精心素描,或入骨刻画,大作挥洒自如,意境清新独到
陶渊明和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点人们都持肯定态度。因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而到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美,使山水风格更加丰富。并充满生机。他们二人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起到创立和推动作用。可谓"功臣"。
通常人们往往把山水田园诗放在一起讲,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田园诗会写到农村风景,但其文体上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及其一些诗人的感受。而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光,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之感,往往与浏览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虽然有这种区别,但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是更多一些。否则人们就不会把他们放写到一起了。就因他们俩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会使陶渊明的诗风给后来写山水诗文的的人们以很大的影响,如唐朝的王维,孟浩然及至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苏轼,还有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等。可陶渊明的山水诗却只有一首那就是《游斜川》。为何陶渊明的诗对后世中一批文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他的诗风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他的诗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当我们读了以后就会有畅快舒服之感。不象有些诗显得很矫揉造作。虽辞藻华丽,可读后却没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唯一感到的就是乏味。当然它就不会是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