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运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唯美主义运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唯美主义运动范文第1篇

在西方艺术史上,有一种主义影响很大,但具体把握起来并不容易,这就是所谓的唯美主义( Aestheticism)。英国惭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五版关于这个条目的解释如下: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运动主张艺术的目的仅在于艺术本身的美。它是为了反对当时功利主义的社会哲学以及工业时代的丑恶和市侩作风而开始的,它的哲学基础是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不受道德、功利和快乐观念影响的审美标准。①这个解释扼要地道出了唯美主义最基本的特点,但并未能反映出这个主义的整体风貌。唯美主义运动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895年,因奥斯卡威尔德的被捕入狱为结束。事实上这个运动主要出现于英国的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艺术史上通常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视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和雪莱为先驱,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但要进一步认识它的精神实质,仅仅这样三言两语的概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它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对十九世纪末形成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生成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的,在英国本土主要是一个人物和一个艺术流派,除此之外是法国的两大艺术流派。这个人物就是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曾在牛津大学任职的沃尔特佩特(1839 -1894)。在其所撰写的名著《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一书里,他公开宣布,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以艺术为中心的活动。他在该书的结论部分借雨果的话说:我们都是被判死刑的人,只不过在一段不定期的缓刑罢了。我们有一短暂停留期,过后便会物是人非了。在这段时间里,有的人没精打采,有的人慷慨激昂,而那些最聪慧者,至少是尘俗之子中的最聪慧者,将其运用到了艺术和诗歌中。在他看来,无论如何诗的激情、美的欲望、对艺术本身的爱,是此类智慧之极。②所以佩特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探讨中得到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此外,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成为唯美主义两大主张之一的源头。

所谓一个艺术流派,就是通称拉斐尔前派艺术。它是英国维多利亚中期(1848-1875 )最卓越超群的艺术。这派艺术家又称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形成于1848年9月的伦敦。兄弟会共七人,其中公认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是三位画家: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约翰.艾佛雷特.米莱、霍尔曼.亨特。称之为拉斐尔前派艺术,并不是反对拉斐尔的艺术观,恰恰相反,而是以这位文艺复兴三巨头中最年轻的伟大艺术家的艺术特色为界,跟随其脚步,返补归真地对其以前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追求。用佩特的话说,巧世纪的运动是双重的,一是文艺复兴,一是有着现实主义和经验的渴求的所谓现代精神。它包括一种向古代的回归,一种向自然的回归。拉斐尔代表着向古代的回归,列奥那多代表着向自然的回归。③在这个意义七拉斐尔前派艺术对拉斐尔的绘画有继承也有反叛。拉斐尔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被后人尊为古典主义艺术。这影响了以罗塞蒂为代表的拉斐尔前派艺术对古代艺术的持久关注,这种关注的原因中也有来自于浪漫主义运动的中世纪精神。拉斐尔前派认同的拉斐尔最好的作品,是《亚力山大里亚的圣凯瑟琳》,而并非广受称赞的《雅典学院》。由此也体现了拉斐尔前派艺术的一种内在矛盾:历史主义与现代性、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耐人寻味的是,恰恰正是这种矛盾,构成了这个艺术流派的魅力所在。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普遍推崇古代艺术精神,追求对细节的精致描绘与对事物的近乎还原性的现实主义呈现。但它同时也对描绘现代都市生活很感兴趣。用浓郁饱和的色彩表现维多利亚城市的现代生活,成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和他们的同盟者们最激进的成就。

唯美主义运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解构主义《莎乐美》乔卡南王尔德唯关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诗人,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颓废派的代表人物。由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悲剧《莎乐美》(Salome)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圣经》的《马太福音》第14章和《马可福音》第6章,其中记载着题为《施冼约翰被斩首》的故事,但王尔德对圣经故事作了较大的改造。

1 形式美的体现

在这部著名的独幕剧中,王尔德仅用短短两万多字的篇幅即将主人公莎乐美塑造成了唯美主义与颓废主义的化身,将早期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罗塞蒂和莫里斯的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达到和谐一致的思想作了充分发挥。在这部作品中,王尔德娴熟地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来淡化可能引起兴趣的情节,从而突出了能引起读者审美兴趣的人物形象。同时,王尔德也体现了莫里斯强调艺术在改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观点,他在戏剧中展现出的人物就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人。王尔德运用戏剧这一艺术形式,恣意发挥了自己的语言优势,或歌颂,或讽刺,把现实生活中的幻想与虚幻世界的美妙恰到好处地结合在表演中。在王尔德看来,“戏剧,这本是最为客观的艺术形式,在我手里却成为像抒情诗和十四行诗那样抒发个人情怀的表达方式,同时范围更为开阔、人物更为丰富”(王尔德作品集:668)。王尔德的戏剧创作,正是这种艺术主张的实践与证明。

王尔德彻底地将《圣经》中的宗教故事改变了原意,只是采用其框架,来表现他“爱”与“美”的唯美主义思想。在剧中,希律王不惜以半壁江为代价请求莎乐美为他跳舞,希律王一直对莎乐美的美色十分着迷,莎乐美说他“总是拿他颤抖的眼皮下那鼹鼠一样的眼睛盯着我!我母亲的丈夫竟然用那样的眼光盯着我,真是奇怪!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说实话,我心里其实很明白。”这眼光甚至引起了希罗底的妒忌:“你不能看她!你老是在看她!”。同时,王尔德还特别增加了暗地里爱着莎乐美的叙利亚青年卫队长这一角色,并让莎乐美疯狂地爱上施洗者约翰。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希律和叙利亚青年卫队长爱莎乐美,但是,莎乐美不爱年迈的国王,也不爱年轻的叙利亚人;莎乐美爱的是先知约翰,但同样约翰也不爱她,他爱的是上帝。最后,这几个人都为爱而死:叙利亚青年卫队长由于“受不了”莎乐美对约翰的爱,得不到爱的回报而死于对爱的绝望;约翰是由于不爱莎乐美而死于莎乐美对他的疯狂的爱;莎乐美则因这疯狂的爱而死于所受的惩罚。王尔德通过这个爱的悲剧,将“爱与死”这一主题表现到了极致,显示他心目中的“爱的神秘超过死亡的神秘”这一唯美主义思想。

在《莎乐美》中,美与爱总是密切相连的。叙利亚青年卫队长爱莎乐美是起始于莎乐美的美,他说“她那雪白的小手像回巢的鸽子一样扇动着,仿佛是白色的蝴蝶”;“她像只迷了路的鸽子……像朵在风里颤抖的水仙,像朵银色的花!”;“像银镜中一朵白玫瑰的影子”。

莎乐美对约翰的爱也一样是起始于约翰的美。莎乐美是无意中听到水窑中传来约翰的声音,继而出于好奇要求见约翰。等她见到约翰后,立即被约翰的容貌和体态吸引住了,觉得他“宛如一尊瘦削的象牙雕塑,白银雕塑。我相信他贞洁得有如月亮。他仿佛是一道月光,一根银色的光柱。”,“在我的耳里你的声音就是音乐。”从而想象“他的肉体一定是冷冰冰的,像象牙……”,进而表示“我爱上了你的身子!你的身子很白……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你的身子一样白。让我摸摸你的身子吧。”在这些叙述中,体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中对身体的崇尚。

然而,莎乐美的示爱遭到的竟是约翰的断然拒绝:“退开!巴比伦的女儿!人间的邪恶源于妇女。别跟我说话,我不听。我只听主上帝的声音。”这使得莎乐美心生怨恨,对约翰进行贬低:“你的身子多么难看。像一个麻风病人,像堵吸血鬼爬过的粉墙,像蝎子做了窝的粉墙;像充满令人憎厌之物的白色坟墓。太可怕了,你的身子太可怕了。”当莎乐美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她的爱得不到回报时,她陷入疯狂的境地:“我要亲你的嘴,约翰。我要亲你的嘴。”在跳了七面纱舞之后,莎乐美对希律所要奖赏的半壁江山毫无兴趣,她只想当即获得先知约翰完整的人头,她不顾国王的多次劝阻,竟连续七次坚持这一要求,甚至表示即使“灾难会发生”也不管。莎乐美对约翰的爱和最终实现这种爱即是唯美主义的至高目标。

在王尔德看来,先知约翰代表的是艺术的至高和至美。莎乐美对约翰狂热的爱和追求,象征了王尔德本人的艺术追求。莎乐美最终得不到约翰的爱,得到的只是他的头颅,只是他没有灵魂的躯壳,当莎乐美手捧约翰血淋淋的人头时喃喃自语道:“啊!我吻到了你的嘴唇,约翰,我吻到了你的嘴唇。你的嘴唇上有一种苦味。那是血的滋味吗?……不,说不定是爱情的滋味……据说爱情有一种苦味……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系?我已经吻到了你的嘴唇,约翰,我已经吻到了你的嘴唇。”莎乐美和她的爱情观是唯美的,同时也是自私的,带着浓厚的颓废主义特点,注重感官享乐,全然不顾还有世俗、道德和伦理的存在。这就是王尔德主张的“无所谓道德不道德的艺术”。

2 刹那主义的体现

瓦尔特・佩特认为,艺术鉴赏的最重要特点是寻求瞬间的美的享受,他说“艺术来到你的面前,诚挚地保证为你提供最高质量的瞬间,除此而外没有别的,而且仅仅为了这些瞬间。”佩特认为这是因为艺术美的创造是艺术家把自己心中的各种印象用特定的艺术形式组织起来,而这些印象却是不断流动变化的;当欣赏者欣赏艺术作品时,试图把握这种稍纵即逝的印象,并从中体验艺术美,因此他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只能是瞬间的美的享受。

莎乐美狂热地追求着先知约翰的肉体,以至于达到一种亢奋的状态,为了获得瞬间的美的享受,她不惜置约翰于死地。最后她疯狂地吻着她渴望的美,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这种美的体验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她却也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她满足于瞬间,又毁灭于瞬间,瞬间即永恒,美的追求超越了一切。用沃尔特・佩特的话来说,这就是最高质量的瞬间,是“炽烈的、宝石般的火焰”。

3 月亮的意义

在《莎乐美》中,月亮是一个异常突出的意象。首先,月亮的象征表现了对剧情发展的暗示。在剧幕开始时“月光异常皎洁”,表明莎乐美的纯洁。希罗底的侍童描述月亮:“你看那月亮,样子多奇怪!像是个从坟墓里爬出来的女人,一个死去的女人。”暗示了将要发生不寻常的事。当莎乐美终于见到了先知约翰,希罗底的侍童看到“月亮的样子多么奇怪!她仿佛是个死去的女人,伸手拽着尸衣要把自己裹起来。”则进一步暗示了悲剧的故事。当莎乐美应希的要求跳舞时,“月亮成了红色,红得像血。”这是一个可怕的预兆。果然,剧情发展到最后,当莎乐美发疯一样吻着约翰头颅的嘴唇时,“一大片乌云移来,遮尽了月光”,而莎乐美死时“一道月光泻在莎乐美身上,照亮了她。”

其次,剧中人物对月亮的描述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莎乐美就是月亮,月亮象征了女主人公莎乐美,两者合二为一,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应了剧中人物心目中莎乐美的形象,他们看到的莎乐美的形象就是月亮的形象。

叙利亚青年卫队长赞赏莎乐美的美丽,同时,他看到的月亮也同样美丽,月亮“倒像是个戴黄色面纱的小公主,有一双银铸的脚;像一个用一对小白鸽做脚的公主。”年轻的叙利亚人真诚地爱着莎乐美,在他心目中,莎乐美是公主,月亮也是美丽的公主,莎乐美像月亮一样美,两者是对应的。此时,纯洁的莎乐美看到的月亮“像个小小的银币,像朵小小的银花儿,冷冰冰的,冰清玉洁。我可以肯定她是个处女。她的美是处女的美。是的,她是个处女,她从没有玷污过自己,她跟别的女神不同,从没有委身于男子。”

与叙利亚青年卫队长不同的是,好色的希律王出于对莎乐美对先知约翰疯狂的爱的妒嫉,月亮变得“像个发了疯的女人,一个到处寻找情夫的疯女人,赤身露体,……”说明了希律王希望象征月亮的莎乐美就是这样的人。

参考文献:

[1]维维安・贺兰[英],王尔德[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2]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2-3,81-82

[3]刘茂生,方红,《莎乐美》: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7,29(6)

[4]弗兰克・哈里斯,《奥斯卡・王尔德》(蔡新乐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86

[5](英)王尔德(Wilde,Oscar)著,孙法理译,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8

[6]余凤高,莎乐美:历史和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109

[7]王新春,唯美主义的死亡,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3

唯美主义运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史;艺术自律;现代艺术;艺术社会学;比格尔;先锋派艺术

在艺术史上,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特征在于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领域与社会其他价值领域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自给自足的世界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艺术自律力图摆脱资产阶级对艺术的操纵与控制,摆脱艺术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使现代艺术成为“反艺术”,进而实现对资产阶级物化现实和中产阶级平庸趣味的审美救赎本文拟从艺术自律的内涵与产生出发,基于先锋派艺术对自律的反对与批判,来揭示艺术自律在现代审美艺术史上的发展逻辑及其命意指向。

在《美学百科全书》中,哈斯金从美学的角度对艺术自律进行了如下定义:“在美学中,‘自律’这样概念的内涵意味着这样一种思想,即审美经验,或艺术,或两者都具有一种摆脱了其他人类事务而属于它们自己的生命,……。这个命题反映了自主性的一般意义,亦即‘自治’或‘自身合法化’”。

哈斯金主要从美学的视角来界定艺术自律,强调了艺术通过自身而获得其合法性的特点、在哈斯金看来,作为一个美学概念,艺术自律这个概念往往被追溯到康德美学及其“审美非功利性”命题,并通常被引用为一个强调艺术品没有任何实际功利指向的审美口号。基于此,哈斯金将康德视为一个审美的“自律主义者”。与哈斯金的见解相似,卡林内斯库指出,虽然艺术自律观念在19世纪30年代曾一度流行于法国青年波希米亚诗人和画家圈子中,但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艺术“无目的的目的”这个二律悖反的概念,并由此肯定了艺术的非功利性,而这也成为了后来艺术自律观念的重要源泉。对此,比厄斯利认为,康德在其美学体系中致力于建构一个艺术自律的领域,在其电“审美对象由于其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而成为某种与所有的功利主义的对象完全不同的东西:它的创造动机也是独特的,独立于其他事物之外(即在理解力所具有的合规律性一般条件之上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在比厄斯利看来,虽然康德的规划在后来的席勒那里得到了扩大和称颂,但艺术自律的源泉绝大部分已经存在于康德体系之中。

康德美学为艺术自律概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资源,这对后来的西方美学与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奥地利音乐批评家汉斯里克在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捍卫了音乐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在汉斯立克看来,音乐的美不依赖于它的生理或心理的效果,不依赖于它所预期的内容或意义,也不依赖于外在的环境,而在于它有专属于音乐的本性。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它只存在于音乐的艺术组合中。汉斯立克发挥了康德美学思想中对形式美的推崇,倡导对艺术形式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除了汉斯立克”20世纪初艺术理论中所倡导的“纯艺术”观念,以及广为人知的“为艺术而艺术”口号,也都具有浓厚的康德主义色彩,如比厄斯利所言:“后来被称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源泉绝大部分已经存在于康德体系之中,尽管它们无疑有点夸大和过分简单化了”。

若我们对西方美学和艺术史稍加考察,艺术自律概念的提出与18世纪所出现的两个事件有着偶合的关联,一个事件是法国哲学家巴托于1746在《简化为单一原则的美之艺术》中首次为现代艺术命名,提出了“美的艺术”(fine art)概念,从而成为美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区分出美的艺术系统的人;另一个事件就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出版了一本使其获得“美学之父”之誉的《美学》,鲍姆加通选择Aesthetica来命名这门科学,首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专门研究艺术和美的思维的哲学学科――美学,从而促进了美学独特研究对象的确立。鲍姆加通和巴托的命名促使了艺术与美学研究的专门化,从而使得现代艺术自律的出现成为可能。周宪认为,巴托确证了艺术的独立存在地位,而鲍姆加通从感性学的立场为美学赢得了合法性地位,两者“都隐含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美的艺术是独特的,它有自己的价值和原则”。

与哈斯金等人的审美艺术学视角不同,比格尔和哈贝马斯对艺术自律的分析则呈示出一种艺术社会学的视角。在比格尔看来,康德的命题成为了席勒思考的出发点。席勒试图揭示,由于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性思想的提出,促使人们不把艺术直接与社会现实和外在目的相关联,艺术才得以完成一个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完成的任务:增强人性。比格尔认为,作为自主性的现代艺术是在18世纪资产阶级的兴起之后才开始出现的。由于18世纪末所流行的现代艺术概念的出现,艺术活动获得了对自我进行确证的合法性,各种艺术才纷纷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抽离出来,这样一来,自律的现代艺术也就形成了。在比格尔看来,从18世纪的艺术自律的出现,到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早期的唯美主义的发展,都是艺术与资产阶级社会分道扬镳的表现。

艺术自律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范畴。它使得将艺术从实际社会的语境中脱离描述成一个历史的发展,即在那些至少是有时摆脱了生存需要压力的阶级的成员中,一种感受会逐步形成,而这不是任何手段一目的关系的一部分。

艺术作品与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实际相对脱离的事实,因此形成了艺术作品完全独立于社会的思想。从这个术语的严格的意义上说“自律”因此是一种意识形态范畴,它将真理的因素与非真理因素结合在一起。

现代艺术之所以能获得自律,首先在于艺术家摆脱了他者的束缚,成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自主性的自由者。传统的艺术家隶属于一定的外在社会关系,他为宫廷或一个家族服务,没有创作的自主性,而现代的艺术家则走出了这种传统的束缚,成为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个体。艺术家的人身独立也就成为了艺术获得自律的首要条件。在这时,艺术家对庇护人的依赖关系被疏离并最终被切断了,转而出现对市场及其所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非个人性的结构性的依赖。多德认为:“在传统社会中,艺术与宗教体系和私人赞助联系在一起,尽管艺术家要依靠赞助人维持生计,艺术品本身却不被直接当作商品。它们不在市场上进行买卖,而是借助于艺术人与赞助人的长期关系被委托制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体系破裂,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艺术赞助者在财富与势力上迅速衰败。艺术家个人越来越依赖于一次易中的独立买主来作为经济来源,但这只是朝向一种全新的文化产业的过渡阶段”。而鲍德里亚认为,艺术家与其依附的家庭的分离,虽然表面上只是一种象征性的革命,但正是“通过象征的革命,艺术家摆脱了资产阶级的需求,并把自己界定为艺术唯一的主人,进而拒绝承认除了艺术之外的任何主子,这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说法的真正含义”。

其次,现代艺术的自律是现代社会分化的产物齐美尔曾认为,现展使美学的或思想的、实践的或宗教的活动的内容和结果形成了彼此分离的、自律自治的王国,它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制造出世界或其自身的世界。维尔默认为,随着艺术从宗教和文化的目的关联中解脱出来,其自身也获得了自主性。在自主性艺术中,审美功能是摆脱一切外在目的的,美从一切外在的目的中抽身而出,其结果是,艺术作品将宗教符号中顶礼膜拜的灵韵吸收进来,于是艺术作品变成在内部自我循环的含义关联,由于其自身的组合,这些关联只能在内部超越自身。可以说,在现代艺术上,对艺术的界定有一个越来越趋向于自主性的趋势,在18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和艺术作为独立于宗教生活和宫廷生活的活动而被制度化了。而到了19世纪中期,艺术上的唯美主义观念出现了,这个观念激励着艺术家按照“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去创造自己的艺术品。哈灵顿发现,虽然“为艺术而艺术”命题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艺术概念的形而上的最高境界,但这个命题也在19世纪遭到了不同思想潮流的质疑。“这些思想潮流试图把平凡的技艺和高雅的艺术置于平等的根基之上,企图确立艺术道德和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之间更确定的联系,并在多维比较的历史视野中在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及其世界观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来理解艺术”。

哈贝马斯认为,早先在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中所表现的理性,被分离成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自主的领域。由于统一的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瓦解了,这些领域逐渐被区分开来。哈贝马斯认为,在艺术获得自律的过程中,文化的分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甩。“文化合理性包括认知、审美表现以及宗教传统的道德评价三个部分。有了科学和技术、自主性的艺术和自我表现的价值以及普遍主义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三种价值领域就出现了分化,而且各自遵守的是自己特有的逻辑”。文化分化为三个价值领域,艺术获得了自我确证的合法逻辑,也就意味着艺术获得了自主性。不同的文化领域具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其合法性概括无须在其他领域寻找,它自己可以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根据布尔迪厄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社会文化中的各个“场”的分离及其自身合法化的过程。文化艺术作为一个“场”,最初是与政治、宗教、道德、经济等其他“场”融为一体的,但随着文化艺术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文化生产由于分离和孤立逐渐发展出一种动态的自主性,而这意味着一切外在的决定因素都被转变为符合“场”自我规定的功能原则。文化现代化进程使不同的知识领域得以分化,随着知识领域的分化,艺术逐渐从宗教和文化的目的关联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自律。

哈灵顿认为,在19世纪后半期,面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全面物化,“一些作者把艺术看成拯救精神的最后来源。对于一种已经失去了传统的社会来说,艺术被认为提供了一种超验的自我理解的可能性”。对此,比格尔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认为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在资产阶级社会不断体制化的过程,即不断获得自主性的过程。在比格尔看来,现代主义与先锋派有着根本不同,现代主义坚持艺术的自主性,而先锋派则基本上是对艺术自主性的反对。

比格尔认为,艺术自律是一个悖论性存在:它一方面是艺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另一方面却是艺术日益变得体制化而丧失批判锋芒。“当艺术摆脱了所有外在于它的东西之时,其自身就必然出现了问题。当体制与内容一致时,社会无效性的立场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艺术的本质,因此激起了艺术的自我批判。历史上的先锋派运动值得赞扬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这种自我批判”。比格尔无非想说明,现代主义的批判锋芒已随着自身的被体制化而变得逐渐式微,而先锋派艺术通过自律性拒绝直接介入社会,并以此保存了对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更加激进的批判能力,如沃林所言“现代艺术正是通过这种拒绝因素,即不愿参加游戏的态度,证明社会的非理性具有其自身的荒谬性。现代主义虽然无用于社会,但它却是在资产阶级效用原则基础上对这个社会的活生生的控诉”。

在比格尔看来,艺术的自主化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解放过程,而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但体现为艺术新潜能的产生,而且也体现为艺术批判性的丧失,即批判力量最终消融于艺术的体制化之中而后期现代主义,也可以说是早期的后现代主义(先锋派艺术即为其中的一种),则力图否定艺术自主性,主张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并希冀在这种融合中实现对现代性自身的反思与批判。在比格尔的论述中,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艺术一方面强调自律性,另一方面也继续着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这尤其体现在18世纪艺术自律性的形成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提倡中。如果我们将比格尔语境中的先锋派看成是后期现代主义,或者说是早期后现代主义的话,比格尔的分析表明,早期的现代主义强调艺术自身的合法化,主张艺术与生活保持一种距离,然而这种现代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其最初的批判功能逐渐被现存社会体制所同化和遮蔽,从而使其原初的批判和反思功能式微。现代主义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原本实现对现存制度的反叛,但随着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向艺术的渗透,艺术已逐渐沦为现存制度的默认者和拥护者。

在比格尔那里,早期先锋派主要包括达达派和早期的超现实主义,以及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未来主义,而现代主义则以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为代表

两者的核心区别是,如果说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艺术与生活实践相分离,专注于语言形式的革新的话,那么早期先锋派则恰恰相反,它不再仅仅革新语言形式,而且对整个艺术发难,攻击资产阶级的艺术体制,尤其是艺术的自主地位,导致艺术与传统的激进断裂在唯美主义之前,资产阶级艺术只有相对的自主性,只要艺术在想象中解释现实或为剩余的需要提供满足,与生活实践疏离的艺术仍然保持着与生活的联系而唯美主义在早期先锋派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到了唯美主义的阶段,艺术与生活才获得绝对的分离,这一分离也构成唯美主义文本的中心。

比格尔对艺术的自律概念进行了历史化处理,他赋予艺术自律概念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意义在他看来,在唯美主义之前,艺术和生活有着确定性的联系,艺术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补偿。而到“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潮中,艺术自律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这种经过强调的艺术自律概念实际上表征了一种意识形态假设――对日常生活的激进否定态度。但事实在于“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事物现实的绝对化分离,实际上导致了艺术生活体验的萎缩,使艺术丧失反思和批判性。早期先锋派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对自律艺术展开了质疑和批判,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融合。可以说,早期先锋派不仅攻击自律美学,质疑艺术本质,而且否定自律美学的意识形态,试图革新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正如舒尔特一扎塞所言“唯美主义对艺术自律性及其对建立一个被称为审美经验的独特王国作用的强调,使得先锋派艺术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律性艺术的社会意义的丧失,从而试图把艺术重新拉回到社会实践之中”。

比格尔援引了本雅明和马尔库塞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在比格尔看来,本雅明所言的经验的萎缩意味着“审美经验是作为社会子系统的‘艺术’将自身定义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之过程的积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是艺术家失去任何社会的功能”。而沃林认为,比格尔“指出了对理解现代主义审美现象具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的东西:审美判断的传统对象――完整的自足的艺术作品――无可挽回地进入了分解状态”。比格尔将此视为现代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反映,并在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对出现于18世纪末期的艺术直觉观点展开了批判。比格尔指出,在艺术直觉理论强调艺术是一种远离资产阶级社会的功利性目的的存在,这一观念事实上在康德的审美非功利性审美理念中有着经典的阐释和证明。

比格尔通过评析马尔库塞的观点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在马尔库塞的思想中,现代艺术有其内在的矛盾性,它在资产阶级社会处于一种不稳定和模棱两可的位置:艺术既对现在状态提出抗议,也能维护和肯定现存社会的现状。一方面,现代艺术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表示抗议,并保持着未来的理想主义色彩;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力求脱离社会和保持自我独立,并将自己处于与现存社会一样的位置上。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艺术同样会蜕变为仅仅是对现存社会的融合与补充,从而最终成为对现存社会状况的肯定和同谋者。“由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分离,这种体验仍然没有实在的效果,即不能融入到生活之中。缺乏实在的效果并不等于无功能性(正如我在前面的一个模糊的陈述中所提到的),而是表示了艺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功能:使批判无效化”。比格尔认为:“马尔库塞勾画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全球性的对艺术功能的一个矛盾的规定:一方面,它显示出‘遗忘的真理’(因此它抗议一种现实,在其中这些真理是无效的);在另一方面,这些真正借助其审美外观的媒介而偏离现实――艺术因此而恰恰对它所抗议的社会状况起稳定作用”。

唯美主义运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绿色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58-01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是一次内容广泛的、设计上的形式主义运动,涉及十多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画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长达十余年,是设计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形式主义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广泛影响,一方面体现为对日常生活审美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体现为对绘画的唯美主义促进。这既是一个设计运动,也是一个纯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首先是莫里斯“艺术与工艺运动”影响下的结果。新艺术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在思想和理论上并没有超越“工艺美术运动”。它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以此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具体的设计中,避免使用直线,注重从自然中获得的自然形式的运用,但还没有从功能、结构、形式的统一上进行产品设计。在追求自然形式上,新艺术运动试图摆脱任何古代亡灵,真正从自然中获得启迪,完全走向自然主义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造型,装饰的构思主要来源于自然形态。艺术家和设计家们并不回避过去风格的影响。他们从中世纪、东方艺术和原始艺术中接受启发,发展了一种以线条为审美基础的视觉形式。具体表现为大量运用动感曲线。新艺术运动的另一个源泉,是肇始于浪漫主义运动的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态度促使艺术家将眼光投降大自然,他们在植物甚至微生物的形象中去发掘装饰题材,以适应围绕线条韵律展开设计。作为一个全面兴起的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首先对建筑发生了影响,在这方面,主要以室内装饰见出特色;其影响建筑外观的方面,应主要为装饰。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卡维特所设计的宅子,就用棕榈叶饰和海草曲线装饰大门,预告了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

现代主义,工业设计现代革新运动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席卷欧美,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展开的,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并服务于整个工业设计。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充分肯定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赞赏新技术的工业设计人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使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人们的消费要求和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面对时代的挑战,他们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提倡科学的理性设计并创立了新时代的设计美学—机器美学,现代主义以简洁、质朴、实用和方便为其形式风格特征,标志着产品设计进入现代工业化新时期。

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开创时的最大特征:个人主义的凸现,民族主义的主导。而这种新的社会状况,刺激了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入消费时代,商业主义很快就成为了设计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本质上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行使遵循功能,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缺乏人情味道的家具和工业用品等等不但设计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就连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艺术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和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具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如果说现代主义运动的相同之处,大概主要是在它们都具有向传统挑战的立场,除此之外,几乎完全不一样。艺术上、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是一种创作原则,主要向传统的理性观念和现实主义挑战,以宣扬和弘扬个性和自我为己任,致力于个人的表达,以及对心的表达形式的探索,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而是努力创造一种非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生产的、普及的新设计。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而是动机。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运动,比如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而现代主义设计则就是现代主义设计,本身目的明确,风格清晰,旗帜鲜明。

现代主义之后艺术方面: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于美国的第一个现代艺术运动,以绘画为先导,标志着前期现代艺术向后现代艺术转换的开始,对20世纪下半叶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抽象表现主义既代表了抽象之极致,又囊括了各种主观主义企图。然而一场风格前卫而又面向大众的设计运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并波及欧美且对后代主义产生重要影响。波普是生活与艺术的综合化和一体化,消除各种艺术门类界限的综合化趋势。它反映了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垮掉一代”喜新厌旧、用完即扔的文化、消费观及其反传统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高强度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已使人类付出沉重的代价,设计活动本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工业革命所引发的“高消费阶段”却违背了设计的宗旨。为了人类未来生活和子孙后代幸福,人们开始提倡协调人与自然,绿化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材料能源,绿色设计由此而生。

唯美主义运动范文第5篇

【摘 要】法国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达成妥协,新古典主义绘画中向现实挑战的积极因素已消失,此时浪漫主义兴盛起来。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艺术主张是将个人感情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不受任何形式与法则的限制。作为一种艺术思想,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是对立的,但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和文艺运动,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人拟从浪漫主义巨匠德拉克洛瓦的作品着手,寻找论证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继承。 【关键词】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继承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66-01一、浪漫主义美术的绘画创作理念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它是在反对官方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审美思想上注重个性化和感情的发展,重视色彩的对比,主张创作自由、个性解放,善用象征、寓意、夸张、对比等手法。与古典主义重视以线与轮廓为主导的严谨素描造型相反,浪漫主义特别重视用色彩来饱满形象,用奔放的笔触创造有生命力的动感造型,在浪漫主义绘画创作方式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是席里柯、吕德、德拉克洛瓦等。二、德拉克洛瓦作品中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众所周知,德拉克洛瓦是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雄狮”,但在他的身上除了闪现着浪漫主义的光辉外,还体现了古典主义精神,艺术都是相互吸收和继承的,作为浪漫主义的画家,正是有古典主义的积累,才有浪漫主义的精彩,在德拉克洛瓦的身上,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德拉克洛瓦继承了新古典主义的革命精神,流露出对高尚、伟大和崇高的追求。德拉克洛瓦成名作品《但丁的小舟》,取材于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片段,描绘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但丁乘舟来到地狱中斯蒂吉河的情形。画面色调阴暗,给人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这正是波旁王朝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曲折反映。这幅画引起巴黎艺术界的巨大轰动,同时也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以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剧性的力量、对于人类灾难的真实描写,流露出对高尚、伟大和崇高的追求,这种倾向体现出了对古典主义绘画的继承。其次,德拉克洛瓦对人物形体的准确把握。虽然与古典主义美术相比,浪漫主义美术更注重画家内心的表达,但是画家的内心世界靠画面形象传达出来。浪漫主义画家虽然对轮廓线和素描关系不像古典主义那样重视,但是浪漫主义画家并没有完全扔掉古典主义绘画中对客观形体的“具象把握”,作品中的形体仍然力求准确真实,但是相较古典主义绘画而言,浪漫主义绘画不再像古典主义绘画那样事无巨细地把客观对象表现出来,浪漫主义作品除对主体人物细致地刻画外,对次要人物及背景进行了概括提炼,主要是为抒发自我感情服务的手段或素材,这点明显区别于新古典主义绘画的过于客观性。如他的作品《但丁之舟》《自由引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等可以看出,德拉克洛瓦对形体的准确性绝对不亚于古典主义绘画,从这点上面可以看出浪漫主义绘画对古典主义绘画的继承。第三,德拉克洛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19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产物,题材也都与革命运动、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两种艺术流派的产生都是关注现实生活的,自然题材中都流露出现实主义的创作,如新古典主义大师大卫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等作品及浪漫主义巨人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等作品,都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现状及人民疾苦而动荡,因此无论是在新古典主义作品和浪漫主义作品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现实性,这也是这两个画派最为进步的一面。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德拉克罗瓦到摩罗哥和阿尔及利亚去旅行,这次旅行是德拉克罗瓦创作的分界线,之前的作品都围绕着浪漫主义主题与形象而进行,这以后的许多作品,由于脱离生活,唯美倾向越来越浓厚,如《阿尔及尔妇女》就是一幅以色彩的协调与交错组成的复杂而美丽的作品;另一幅作品《摩罗哥犹太人的婚礼》表现的是研习古典传统举办的婚礼,画家着重描绘了宁静和谐的气氛,而这两幅画的笔触之细腻,形象之完美,让我们联想到了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画风。三、结语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是在浪漫主义的画家身上却闪现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光辉,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在对立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任何新艺术的出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合创新的。参考文献:[1]席尔顿.德拉克罗瓦[M].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1960.[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3]徐晴平,邓惠伯.西方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英)伍德福德著,钱乘旦译.剑桥艺术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5]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德拉克罗瓦著,李嘉熙译.德拉克罗瓦日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作者简介:王秀贞(1986-),女,汉族,籍贯山东,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唯美主义运动范文第6篇

不错,广告也应具有审美价值,但不应放在第一位的,更不应是唯一的,而唯美主义却把产品的中心位置和顾客是上帝地位抛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错位。

不是吗?现实中的许多广告设计表现与制作,都没有摆脱从艺术出发,来表现美的框架,虽然创作的很美,或者说很有艺术魅力,很有欣赏价值,可以在沙龙侃,可以在会展场,但是具有传递商业信息作用的以营利为物质的广告本质意义却被抛弃了。

目前,有的广告人似乎更热衷于追求广告拍摄时光的变幻,绘画时色的变化,文稿语句的华丽等等,唯独忽略广告的商品促销效果。这正是当前某些广告与广告人错位的反映。

广告只顾,不重效果的做法,如同只顾生产,不管营销,没有市场意识一样,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例如,有这样一个宣传药物的电视广告“轮椅上坐着一个全身运动员装束的瘫痪老者,在吞食了一把 x x x返以后,深呼吸了一口,便毅然摔开轮椅,加入到一群竞跑运动员行列之中。”

这里,制作者是以一种电影导演的艺术语汇去演绎“药物”广告的,而消费者却总是以一种商品信息接受心理和消费理解力去认知,于是传递与接受之间的差距便出现了。执导认为,从服药到好转到病愈已用蒙太奇艺术手法表现了,镜头的转换已作了时空疏离的处理,因而画面的行进是历史的,商品功效的展现被艺术处理得合情合理。然而,消费者却因广告画面药到病除,一服即好等夸大宣传,产生难以置信的逆反心理。很明显,这是广告制作者从艺术本位出发,从对美的欣赏角度去要求消费者同步接受,而消费者却从自身利益出发产生对广告宣传的商品实用许诺的确凿认知,由此出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不谐和乃至矛盾,于是就宣判这个广告的不真实,效果适得其反。

另外,还有些广告,虽然整个画面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而广告的主体却被置放到一隅。某些电视广告是这样,某些路牌广告也如此。花枝招展的妙龄女郎在广告中大出风头,观众看完后脑海中留下的只是齿白唇红、搔首弄姿风流的女郎印象。只有一些细心观众才会发现还有某商品在画面上作为陪衬的“灰姑娘”而存在。人们常讥讽这些广告到底在推销什么?这种主次“错位”严重干扰了主信息的传达,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广告效果大为逊色。

记得有位广告界行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引起公众注意的是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企业)而不是广告本身,要使公众喜欢的是通过广告信息所传播的那个产品而不是喜欢那个广告。”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不管广告做得如何声势浩大,艺术技巧如何美妙,第一位的永远是产品。不然,就是本末倒置,成了广告的“错位”――“错位”艺术。

作为一个真正有见地、有建树的广告主和广告制作人,应该避免“错位”,使广告真正担负起传递信息、推动销售的中心任务。为达到这种广告“正位”的目的,必须在广告制作中处理好产品定位和顾客定位的问题。

一、广告中的产品定位

广告中的产品定位,就是为商品在市场上选择并确定一个有利的位置,通过突出商品符合消费需求的鲜明特点,确立商品在竞争中的地位,促使消费者树立选购该商品的稳定印象。广告中产品不定位,其产品的形象在人们的记忆中就无根,就无立足之地。

要使广告产品定位,就要突出商品的个性。我国广告作品的制作都存在着贪多的倾向,介绍文字是长篇累牍,语句冗长,一个劲地倾诉。什么都不想放弃,结果只会一无所获。有选择而后才会有重点,有重点才能突出个性,以少胜多,画龙点睛才是上策。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喜欢购买能反映自己愿望、性格或生活方式的“个性”产品。有人认为:广告创意设计,要设想以某个人为对象,用向某个人推销的方式,设身处地为他着想,以解决其某种特定需求,这要比自诩“能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需要”的无的放矢的做法高明得多。总之,一个好的广告应根据产品特点,形象、按照广告主题的需求进行定位,独辟蹊径,用独特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树立一个新的名牌形象,使之在大众心目中扎下根。

二、广告中的消费者定位

广告的目的就是要使消费者认识商品,对商品发生兴趣,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欲望。这种欲望往往是冲动的,凭个人的感情和印象。因此,就要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也就是要找到信息传递的对象。

我们对消费者的不同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和分类,其目的是要了解是什么人在进行着某种消费行为。如各种不同职业、阶层,他们的共同性和个别性,支配消费行为的特写心理状况等等。只有搞清楚这些,广告主和广告人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策略和广告策略。而这项调查是多层面、多侧面的,如消费者特性实际上涉及到人品、心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及家庭,而社会经济特性实际上包括消费者的阶层、职业,收入、文化、民族、社区状况等。而这两方面因素的结合,就导致了某种消费特性的产生。这种消费特性的调查,对开展一项有效的广告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任何含糊不清都会直接导致策略上的偏差而出现创意上的盲目性。

唯美主义运动范文第7篇

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地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但结果是他们所追求的这种美逐渐脱离了自然、精神和情感,变的空泛和虚妄。因为美并没有

疆界,更没有绝对的美。我认为美只能是一种状态,由于有人的视觉感知,美才

得以显现,最后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如果没有美的精神,视觉上对美的感知大概是不会存在的。摄影与绘画同隶属于平面艺术,摄影上对美的追求根植于绘画,至今任沿用了绘画中美的基本法则。一个真正的摄影艺术家一定谙熟绘画,并于绘画艺术上有很好的修养,还具备美的精神和一颗追求美的心灵。所以,摄影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是将瞬间拍下,“美”即可完成,如愿地作为永远的回忆。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对摄影艺术之美的认识大部分姑且算是对过去时间里真实存在的追忆。对于表现客观存在之真实,并使人给予相当的信任,这正是摄影的魅力。颜志雄作为摄影艺术家,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巽有很好的绘画修养,常常使人从他的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优秀的绘画功底。他游刀有余地驾驭着镜头下的线条、颜色、光影、结构和空间,这使很多其他摄影家望尘莫及。五月的一个春暖花开的下午,当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摄影新作《早春》系列时,当即称绝。后仔细欣赏,一种美妙的感受在我心头久久萦绕,我虽努力试着去诠释那美妙,终究是苍白的,且只是一家之言。

被天堂遗忘的角落

桃园,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世外桃源”。而在《早春》系列作品中,我们确凿地可以看见早春里盛开的桃花,烂漫的点缀在郁郁的幽幽的旷野。远处的雪山隐现在飘渺的云雾之间,大地尽皆披上嫩绿的轻裘,苍老的桃树杆上趴满着苔藓,枝头任然绽放着花朵。一切仿佛昭示着这里是一片被天堂遗忘的圣洁的角落。相对于春日里草长莺飞、暖日明媚的江南,我们在《早春》系列作品中感受到的是冷峻之后的温情、末日之后的绚烂和真实的虚幻。我不由的思忖着: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么美妙的非人间圣境为何幽微的透着惊悚?摄影家又是如何置身其中?

因为摄影术对真实存在必然的把握,我叉不得不相信我的眼睛所见到的一切以及感怀。这难道不是摄影艺术家的精神的梦境吗7或是他对真实虚幻的表达。

早已约定的重生

《待经》中《采薇》篇有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在《早春》系列作品中,我似乎本能地感受到“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画面里两个女孩或窃窃私语;或牵手迈向生命之树;或温情的相互依偎在旷野;或穿梭在盘根错节的乱枝间。她们似乎在忠贞地坚守各自的誓言,约定携手在这一片被天堂遗忘的角落。这里的一切是那样静谧,似乎在温情的等待之后,将要面对生命神圣的过渡。虽是生命之光的沐浴,对于未知依然彷徨地爰着。在摄影家的镜头下,两个曼妙的少女更像桃花的精灵,迎着春风,等待着云雾散去,生命之光倾洒之时,他们将幻化成片片桃花,飘散在那雪山之颠。抑或是飘散出粉红的海洋。

隐秘的生命欲望

我们也似乎可以从这组作品中感受出“有女怀春”的青春的萌动,也是暗合了摄影家自己给作品的取名一《早春》。然分明又不是希望有“吉士诱之”的男女的,而是对生命之美的渴望。在这片桃花摇曳的时空,让生命得以姿纵地绽放,而这种列生命的渴求,又被摄影家蒙上了一层羞涩的美。此时,摄影家不满足于细微而直白地表达,而是采用

大场景的构图手法,让这对少女的身姿均置于远景,以至于我们无从得知她们眼眸中是否存留欢愉或离别的泪珠。大胆的切割式的构图极具视觉张力,大片的绿色更烘托出树木的苍健,桃花也显得分外的婀娜。在《早春》NO.1中,两个少女被安排在长满苔藓的湿润的石头之上,似乎在相互告诫和倾听。背景中繁茂的桃树尽情地铺张着自己的枝条,枝条上簇拥着盛开的花朵,象征着生命之树。石头的冰冷坚硬、枝条的挺拔劲健,与少女的妩媚阴柔形成强烈的对比,欲使生命在这一刻得以宽容的放纵。

孤独而诗意的沉迷

唯美主义运动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 流行小说 分类 受众

几千年以来,流行小说的受众一直十分广泛,从俗讲变文、话本、杂剧到章回体小说;从言情到武侠;从世情小说到鸳鸯蝴蝶派;从金庸到琼瑶,不一而足。今天,网络的普及致使网络流行小说的飞速发展更是引人侧目,但是当代文学史对之尚未形成系统研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流行小说的阅读主体主要是年轻人,它的市场反应非常热烈,有许多的作品被翻拍成影视剧作品,产生相当大范围的反响,这也使得许多人加入到网络小说的创作中去,产生的网络流行小说数量如恒河沙数。

一、网络流行小说的特点

(一)内容新潮、另类

网络流行小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内容上不受约束,五花八门,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网络流行小说的分类极其广泛,玄幻、言情、都市、穿越、悬疑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以娱乐读者为目的,这和传统的流行小说比较相一致,但其受众有别于传统的通俗小说,主要以青少年为主。

(二)语言直白、新奇

网络流行小说不同于那些纯文学性质的作品,它们的语言往往是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来组成,往往是很基础的白话文,让人看了一目了然的那种,读起来也没有那种拗口的感觉,很顺畅。除此之外还诞生了许多新的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影响极广,对传统汉语言的使用发起了挑战。

(三)传播途径新颖、独特

传统小说主要通过报刊、杂志、出版社进行传播。网络流行小说必定是在网络上首发,产生影响后向报刊、杂志、出版社以及影视传媒辐射,它由电子文本向纸质文本过渡必须先经过市场和读者的考验,必须有广泛的受众这一必要条件。

(四)“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的蝴蝶效应

网络流行小说是借助于网络为生存发展的物体,它的存在和好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受制于网络,可以说是“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对于每部网络小说来说,它可能一夜爆红,也有可能永远被埋没在沙河中。网络给了读者和作者更多交流的机会,它不像那些传统小说作品,不需要首先接受受众和市场的检阅才能发行。网络流行小说只要取悦到读者的心,那么它就可以跃上龙门。

二、网络流行小说的类型

网络流行小说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通常意义上的通俗小说,主要是表现为言情和武侠。但是由于网络的介入,发展了许多不同于传统通俗小说的新的类型。根据目前在网络上的流行程度和对读者的影响力以及影视剧改编的效应来看,大概可以分为这样一些类别。

(一)架空历史篇

所谓架空历史篇就是借助历史的题材,混入现代的元素,构筑一副历史的新王朝。这里面最为火热的是宫廷篇和穿越历史篇。2010年网络最佳原创作者和年度最佳作品公布,其中宫廷和穿越历史篇就占据了大半部分,可见现在这种富有中国特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小说成为了网络小说发展的主流。在架空历史的网络流行小说中,穿越类小说的影响最广,最早的《穿越时空的爱恋》以及《神话》都是其中名篇。

现在热播的不少电视剧也是受到现在宫廷计的热潮而趁势得意,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不少影响甚广的网络流行小说经过影视改变之后,甚至被认为是真实的历史剧。比如说《步步惊心》、《大漠谣》等,这类作品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为主角,经过电视剧的热播影响了大量的观众,尤其是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粉丝,他们甚至认为这就是真实的雍正、卫青、霍去病等,有人甚至以此为依据对《史记》等史书提出质疑。

(二)种马篇

所谓种马篇,就是大多以口水和无厘头的想象作为文章的所有看点的,往往是以满足现代青年的欲望所铸就的一类作品,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要求过硬的文笔,甚至没有什么文学意义。书本的内容往往从一个富家子弟开始,讲述他荒诞潇洒的人生,娶了多么漂亮的富家千金,还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为了追求更多的名利和钱财,不择手段地往更高的地方攀登,然后遇到了许多美女,让人数不胜数的美女,最后主角登上了世界的顶峰,就此结束。种马篇小说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烂!”

这类小说一味地往人类欲望做邪恶的地方发展,因为小说可以勾起人类心中想而不敢去做的恶念。但是随着网络流行小说逐渐的走向正轨,种马篇受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其影响仍然不可小觑。及至目前,它逐渐向言情类小说靠拢。

(三)玄幻篇

从2002年起,玄幻网络小说就一直占据网络流行小说的巅峰位置,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玄幻小说原创网站。从《诛仙》的横空出世,霸占网络,独领,被称之为第二代古龙的接班人。作者萧鼎巧妙地结合了中国儒、道、佛和中国古代神话,构筑了新的神话传说。再者《鬼吹灯》又以一股霸风席卷各大网坛,墓室角边一盏灯,掌控生死的神秘鬼道。作者天下霸唱,盗墓、鬼神、走萧鼎与之相反的路程,揭晓地下古墓神秘的面纱。现在,《斗破苍穹》,继续独占鳌头,在权威起点小说网站上仍然保持着不败的战绩。可见玄幻小说以它独具魅力的风格掌控着读者眼球,掌控着网络小说反战的前潮。

近年来,玄幻小说发展出了新的类型,如神仙文系列等。在神仙文中,神仙具有凡人的七情六欲,如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系列,大风刮过的神仙耽美文系列等都具有非常广的读者群,前者已经被影视公司购买了改编权即将要搬上荧屏。

(四)网游篇

所谓网游篇,大多是以网络游戏为故事背景,当然不会单纯的就以现在的网络游戏作为故事发展的前提,作者会夸张地加入一些想象,比如游戏的主机在某某星球上,比如买个头盔,人就可以置身于游戏当中,休闲和工作两不误的那种。主角往往是现实中非常傻,非常呆的那种,然后进入游戏后就突然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一生,这种小说往往的销路就是针对那些喜欢网络游戏的青年的。

我们以《血色梦游》为例,主角原本是在现实生活中捡垃圾过活的,而且还不小心被传染了艾滋,命运交迫之际,偶然机遇下得到了一个头盔,进入了虚拟的游戏世界当中,然后就开始了故事主角传奇的一生。总之,网游的一大特色就是“不求最精,但求最牛!”虽然如此,网游却不能像穿越和玄幻那般占据网络流行小说的大半边天,因为毕竟他的群体范围比较小,而且还受到一定的排挤。

(五)耽美篇

“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最初指的就是唯美主义,广义上的“耽美”指的就是唯美主义,但后来逐渐被日本漫画所用,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可以说“耽美”是同性恋文学与唯美主义文学交叉而生的产物,与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又与两者并不相同。大陆的耽美小说创作是从动漫同人开始的,最早且影响比较大的耽美站点是创立于1998年的动漫网站――桑桑学院。之后许多网站开设耽美板块,比如2000年成立的著名的纯耽美论坛路西弗,2001年墨音阁成立,2003年女性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的耽美板块成立,2006年测试运行的连城书盟更是极为重视耽美小说,除此之外,一些较为有名的中文文学网站通常也有相关的耽美内容,如榕树下、起点、四月天、烟雨红尘、幻世中文网等。其他的耽美自己的私人空间如博客、空间、贴吧等也是耽美小说传播的阵地之一。

从港台兴起向大陆传播,由于受众绝大多数是女性,学历层次和年龄层次面极为广泛,由此诞生了一批新兴的网络词语比如腐女、同人女等。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同性恋爱如今在青少年之中屡见不鲜,甚至形成流行风潮,这和耽美小说的盛行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网络流行小说,比如说格斗系列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不同类的网络流行小说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大风刮过的神仙文系列同时又属于耽美小说。

三、网络流行小说的影响

从一开始的被称之为“厕纸文学”到如今每年都要评定网络最佳文学作品这样的一个趋势看来,网络流行小说已经成为了文学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文学研究者探讨研究的课题之一了。网络流行小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成为了人们无聊时间时的娱乐工具,成为了不可分开的“消耗品”。它的影响也难以归纳,就两个方面简单分析。

(一)消极方面

网络环境繁杂,传播速度快,虽然《鬼吹灯》在众多网络流行小说作品当中算是比较正派的一类,但是还是有很多虚空血腥,被称之为YY的一类作品被广大读者朋友们所喜爱着。这些读者朋友们也逐日被这些虚空的思想所腐蚀着灵魂,慢慢地变得堕落,浮躁,网上也曾经曝光过一些读者曾经因为某部作品而效仿其里面的内容,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积极方面

随着网络这一新媒介的出现,在网络平台上观看小说的或者是利用网络平台把小说下载下来观看的人群都占了绝大多数。随着科技的发展,体力劳动的减少,人们的空余时间越来越多,随之得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消遣时间,人们用来阅读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多,因此网络流行小说便成为了他们的消遣对象。网络流行小说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读者的业余生活,还带动了读书的热潮和想象的飞翔。大多人选择观看电子版的书,减少了对纸质的需求。网络流行小说给传统阅读带来的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上升到环境保护这一大概念上去。

同时,网络流行小说的出现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网络,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大网站之间的争斗亦加速了作者之间的内斗。目前网络流行小说正在走最纯粹的商业化道路,从创作初衷来说有多少仍旧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信念呢?神文化,为救亡图存运动注入精神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揄熹 刘柏因.全媒体时代的迷文化研究――以耽美迷群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03

[2]戚晓波 耽美小说传播初探:文学自由谈,2011,01

[3]杨茜 网络小说杂谈: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04

[4]王春季 谈网络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区别: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5]曾少武 网络小说发展现状研究:十堰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6]百里清风 网游文学心理能量范式研究: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