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弱点影评

弱点影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弱点影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弱点影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河英勇勋章》;《阿甘正传》;“跑”;英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36-01

一、引言

电影《红色英勇勋章》是根据十九世纪末美国著名小说家史蒂芬・克莱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从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的亲身经历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描写和评价了美国内战。而影片《阿甘正传》是以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塑造了一位生理残疾和弱智、心理上却坚韧的主人公阿甘的形象。

二、“跑”出一条路

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相差一个多世纪,但是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应对的手段及所体现的精神却有着相似之处。亨利・弗莱明在残酷的南北战争中摘取了自己的胜利果实――红色勋章,成为了战争英雄。阿甘在和平年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成为了时代英雄。两位英雄人物都是“奔跑”着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亨利・弗莱明是一个农妇的独子。他怀着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过军队生活,跑去参加了北方军(即联盟军)。经过几个月平静的军营生活,部队奉命开往前线去作战。亨利这个从未听见过枪炮声的青年,第一次面临战斗,心情紧张,惶恐不安。激烈的战斗场面虽然对他有刺激性的引诱,但死亡的威胁在他心里发生着强烈的动摇作用。他只想尽早逃离战场返回家中。战场上的炮声缓解了他的害怕心理,亨利英勇地投入战争,但是遇到敌人突然袭击时,他惊恐万分,扔下枪支,从战场上跑了。然而听说北方军获胜的消息时,他后悔不已,为了弥补这一过错,他冒着危险冲向前线打听消息。意外受伤后,被战友误认为在战斗中挂了彩,受到了伙伴们的敬佩。他万分羞愧,当冲锋被击溃,战士们都停止射击的时候,亨利还在一个劲地跑在前面射击。他那种近似于疯狂的勇敢,立即使他成为英雄。以后,亨利又立了大功。一次在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混战中,他突然看到炮火中的战旗,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从死者手中接过战旗,领着部队冲上去。亨利以他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了上级的赞赏。

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亨利一直在奔跑,作者用了“跑、逃、冲”等等不同的动词来表达亨利从一个平凡的农夫儿子到战争英雄的历程。正是这种不畏一切的向前冲的精神让他成功了。

而《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是一个看似弱智,但是诚实善良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阿甘所处的年代虽是和平年代,但是包括了性解放、种族歧视、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乒乓外交、艾滋病等方面的问题。这一切的社会历史的变迁让阿甘的时代不亚于战争时代的复杂。在上小学时受到同学们的戏弄,他以奔跑来摆脱这种困境,之后就爱上了跑,一直跑。到了中学,他异于常人的奔跑能力被阿拉巴马大学的橄榄球教练发现。出乎意料地阿甘上了大学,由于一直奔跑,使他的体能突出,被招进了美国橄榄球队。毕业后他成了一名军人,在越南战场上,他横冲直撞打了硬仗。阿甘与珍妮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在珍妮悄然离去之后,他突然想奔跑了,或许是想摆脱感情的压力,或许是对感情失望,于是跑步横越了美国,这样的壮举又使他成了名人。

影片中的主人公给观众展示最多的动作便是奔跑,他可能没有太多的思想、心机,“跑”能让他抛下、摆脱他不想要的窘境。“跑”让他从一个弱智的儿童成为实现“美国梦”的英雄。

三、结语

无论是《红色英勇勋章》还是《阿甘正传》都传递着一个相同的信息:坚持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美国人都有这样一个信念,靠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人才能被人们敬佩。影片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主人公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性格上都是有弱点的,让人们觉得更真实。主人公都能坚持不懈,靠着普通人都有的能力――“跑”,成为英雄。如果把人生的坎坷看得轻一点,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定会获得意料不到的成果和喜悦。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塔姆.文学和电影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仪华.勇气与责任:《红色英勇勋章》亨利・弗莱明的形象解读[J].电影评价,2007,4.

[3]刘莉.奔跑的童话――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评析[J].电影评价,2009,14.

[4]张放放.《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莱明的心理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5,5.

弱点影评范文第2篇

大众之选:《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当年的落败并不意外。只是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日后它的支持率会一路攀升,并使其成为奥斯卡的失意者中,拥有最多为之鸣不平者的当代作品。至今还有人认为,如果它生逢其时,遇到如今天美国陷入经济和信念危机的时刻,《肖申克的救赎》一定会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大胜而归,成为美国人民精神的救赎者。其实这听起来并不那么令人信服——因为当年的胜利者《阿甘正传》同样具有着强烈的励志精神。

《肖申克的救赎》的问世原本就有点纠结。它改编自著名惊悚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后者是莎士比亚之外,作品获得改编最多的热门作家。它的改编权所有者德拉邦特作为金的好友,在反复犹豫中,最终决定由自己亲自执导,这也就成为他导演的处女作。影片描写了银行家安迪被控谋杀了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获刑两个终身监禁。而后来这被证明是一场冤狱。但它让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了几乎长达20年的岁月。这段漫长的监狱生涯,让安迪经历了很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战胜了监狱中邪恶兄弟的挑衅和典狱长的欺负,帮助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并获得了由弗里曼饰演的一位同样被终身监禁的狱友莱德的友谊。

影片上映之初,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其平淡的票房,甚至无法收回成本。所幸它在奥斯卡上获得了7项提名。虽然在《阿甘正传》巨大的阴影下,最终一无所获,但奥斯卡的荣誉还是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帮助。1997年,美国一家名为TNT的有线电视网第一次在“周六新经典”栏目里播放了它,据说从那以后,《肖申克》每两个月就被播放一次。与之相关联的则是在录像带、DVD和蓝光市场上渐入佳境的发行。到1998年,《肖申克》尚未进入美国电影协会百年百部佳片之列;但到了2007年,它已经名列该名单的第72位,位于《阿甘正传》的76位和《低俗小说》的94位之前。2011年3月,影片被BBC电台的听众评选为有史以来最喜爱的电影。并且在一家电台的调查中,它更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应该获得奥斯卡的电影。而在此时的美国著名网站观众评选的“250部最电影”中,《肖申克》居然名列世界第一。至此,它在各种排名榜上,已经表现出远远压过当年的最佳电影《阿甘正传》的强劲风头。

人们对于《肖申克》的追捧或许包含了些许“鸣不平”的情绪,但它为美国公众所创造的巨大精神价值,却也不是后来才被发现的。当年的许多影评家们其实都给予了影片以高度评价。《芝加哥太阳报》的影评人罗伯特·艾伯特就曾说,安迪暗示的是一个被投入毫无希望的境地的人维护自我价值的隐喻,而他一直在最为缺少这一自我价值的地方努力维护着自己的完整性。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则是关于人类自由的:一个人如何可以自由,哪怕是在非自由的环境中。安迪曾经告诉莱德,监狱惟一无法从他那里拿走的东西就是自由。莱德最初并不相信,但他最终追随越狱的安迪而去——安迪让他相信了人无法被剥夺的自由。

这些对于美国公众来说经典的价值观念随着影片铺陈出的长达20年的故事背景,显得更加令人信服和动人。如果说它还无法打动评委,只能说是因为它的风格过于传统,并且恰好迎头遇上了《低俗小说》和《阿甘正传》两部不甘平庸的电影。

邪典之典:《低俗小说》?

相比起大众成就的《肖申克》,被称为当代电影鬼才的昆汀·塔朗蒂诺的《低俗小说》可能更有自己的获奖理由。这部明显代表着后现代风格的电影,展现了美国通俗文化强大的创造力,更在其后的岁月中证明了自己对当代电影开宗立派式的影响。它所表现出的对于电影和电影的创造性的热情,肯定会迅速招徕新一代影迷的热捧,其后来在戛纳的胜利也证明了这部邪典式电影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当然,《低俗小说》并没有传统电影中出色的故事和感人的场景。相反,它的成就是建立在弄得观众晕头转向的所谓“环形叙事结构”和在不同章节的故事中进进出出的松散的人物上的。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众多影迷和观众对它的喜爱。相反,正是由于《低俗小说》把自己建立在数目巨大的好莱坞传统黑帮电影的诸多叙事元素之上,如果观众已经习惯了那些犯罪或黑帮电影的传统,他们会为在《低俗小说》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元素或获得新的惊奇而欣喜若狂。这种对已经深深根植于当代大众记忆中电影文化创造性的运用,让《低俗小说》有着不同凡响的当代电影文化的品质。而一些专业人士也很快从那个环形的叙事中找出了其意义所在,即用来暗示暴力故事的周而复始,从而构成对现实的一种叙述的影射。

虽然《低俗小说》只获得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但昆汀随即就凭着影片大胆的风格和原创性,在第47届戛纳电影节上令人难以置信地击败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色》、米哈尔科夫的《毒太阳》、张艺谋的《活着》以及法国史诗片《玛戈皇后》等多部名家力作,夺走了金棕榈大奖。此情此景甚至被人们称为“痞子战胜大师”的一幕。若说《低俗小说》不符合美国电影人的口味,倒也不尽然。其实本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就是地道的美国电影人、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只是要让奥斯卡的数千名评委都做出如此的“惊人之选”也的确不现实。好在戛纳的大奖足以让《低俗小说》的拥趸们对奥斯卡保持淡定的态度,因此直到今天虽然还有不少人坚持应该把奥斯卡授予《低俗小说》,但并不至于引发多少争论。

左的战场:《阿甘正传》?

弱点影评范文第3篇

美联社 奥斯卡颁奖史上的意外。

陆川 拆弹部队:“人性”和“政治”的胜利。

邬君梅 桑德拉・布洛克书写好莱坞奇迹。

影评人谭飞 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给《拆弹部队》不算出乎意料⋯⋯今天是妇女节,好莱坞也给妇女过节了嘛。

知名网络和菜头 一种政治正确战胜了另一种政治正确,没劲透了。

美国当地时间3月7日晚,第82届奥斯卡颁奖晚会在洛杉矶柯达剧院落下帷幕。最大热门《拆弹部队》不出意料地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大奖,成为了当晚的最大赢家;而全球票房刚刚突破了25亿美元的《阿凡达》也实至名归地摘得了最佳摄影、视觉效果、艺术执导3项技术奖。

留意到了今年奥斯卡晚会上的一个小细节:颁奖嘉宾在宣布获奖者时的标准用语从前几年的“The Oscar goes to……”又换回了“The Winner is……”。还记得后者当年被弃用的主要理由是为了“淡化奥斯卡的竞争气氛”,而本届这个短语再度回到奥斯卡舞台,似乎是暗示大多数人对结果已有心理准备,因此也不必再担心“Winner”一词的刺激性了。的确,应该说今年的奥斯卡是相当缺乏悬念的一年。虽然近两年主办方在竞赛规则方面刻意求新求变,之前也制造了一些期待,但从最终的获奖结果来看,奥斯卡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奥斯卡。

作为美国与好莱坞的年度电影盛事,奥斯卡的走向也一直被视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风向标。本届奥斯卡的锐意求新、却以平淡收场,在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了2009年世界影坛的变化:单从牌面和数据上看,刚刚过去的一年可谓是热闹非凡,大导新片倍出,业界力推的3D立体电影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各地的票房纪录也再创新高;但一年下来仔细数数,虽然去年也出现了《阿凡达》这样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影片,但从作品整体的角度来看,2009年依然不能说是突出的一年,全球的电影业也并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奥斯卡也是一样,其实近几年来,其一直受到经济形势的明显影响。例如2008年,单论作品的艺术水准,以《老无所依》为首的第80届奥斯卡是近年来最突出的一届;但同样是在那一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反映到奥斯卡上则是冷硬的艺术片当道,黑色类型片成风,这一年晚会的收视率也是近年来较低的。而到了2009年,欧美主流制作的颓废则衬托出了跨国合拍的蔚然成风,于是这一年的奥斯卡上也上演了一场名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童话。相比《生死朗读》等传统英美制作的暮气沉沉,活力更为充沛的海外面孔在上届奥斯卡上唱起了主角,当年的4个表演奖中有3个都被外籍演员获得,此外《入殓师》也为日本电影和亚洲电影书写了新的历史。

相比之下,今年的奥斯卡显得比较主流,也稍嫌平淡。颁奖礼上的海外元素也明显较往届少――虽然最佳影片《拆弹部队》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伊拉克,塔伦蒂诺的《混蛋》也是一部充满了欧洲风味的作品,但总的来说,今年奥斯卡的美国本土味道还是要更为浓厚。《直上云霄》《珍爱》等提名、获奖作品都是根植于美国本土文化现实的作品,新科影帝、影后也是地道的美国实力派演员,而《拆弹部队》的登顶本身就堪称是奥斯卡既有品位与美式传统审美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今年的奥斯卡在评选规则等方面刻意求变,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回归传统。

同样,虽然2009年北美地区的票房再创历史新高,但经济危机的阴影仍未完全散去。这在本届奥斯卡上也能看到蛛丝马迹。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不少获得提名的制片公司没有按惯例举办庆功晚会。随着赞助商数量的减少,每年奥斯卡期间举办的众多酒会、晚宴也不敢再肆无忌惮地花天酒地,今年的此类活动有很多都转向以慈善、筹款为主题――在全球灾害不断、经济也尚未回暖的情况下,低调些为明智之举。

围绕今年晚会在纽约地区的转播权问题,ABC与当地的有线电视运营商Cablevision打了数月的嘴仗,直到正式直播前10分钟双方才最终妥协。不过好在本届奥斯卡的颁奖晚会还是创造了历史上第二高的收视率――根据尼尔森的数据,共有4130万观众观看了晚会的直播,较去年足足上升了13%。

第82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

― 《拆弹部队》

最佳男主角:杰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

―《疯狂的心》(Crazy Heart)

最佳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

― 《弱点》(The Blind Side)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瓦尔兹(Christoph Waltz)

― 《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

最佳女配角:莫妮克(Mo'Nique)

―《珍爱》(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最佳动画长片:《飞屋环游记》(Up)

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El Secreto de Sus Ojos)

最佳改编剧本:《珍爱》

最佳原创剧本:《拆弹部队》

最佳视觉效果:《阿凡达》(Avatar)

最佳艺术指导:《阿凡达》

最佳摄影:《阿凡达》

最佳化妆:《星际迷航》(Star Trek)

最佳配乐:《飞屋环游记》

最佳歌曲:《The Weary Kind》 ― 《疯狂的心》

最佳纪录长片:《海豚湾》(The Cove)

最佳音效剪辑:《拆弹部队》

最佳音响效果:《拆弹部队》

最佳服装设计:《年轻的维多利亚》(The Young Victoria)

最佳剪辑:《拆弹部队》

最佳纪录短片:《普鲁登斯的音乐》(Music by Prudence)

弱点影评范文第4篇

2000万微博粉丝,2400万小说读者,连续7年在中国作家富豪榜名列前5席,旗下百人规模的公司每年创造价值近亿元;

再看对他的评论:

小巧的外形,剽窃、肄业的硬伤,满纸“铜臭气”的文字,以及肤浅、媚俗、虚荣、泡沫

说的是同一个人吗?是的,他是郭敬明。

这位独树一帜的80后青年偶像,从20岁到30岁,个人影响力始终伴随着质疑、争议在急速增长。

而今年,作为赠送给自己30岁的礼物,他把代表作《小时代》拍成了电影。一时间,一场铺天盖地的狂风暴雨再度袭卷而来,《人民日报》甚至两次发文措词严厉阐明立场。

2013年的这场暴风雨比往年来得更猛烈一些。从文坛、商界跋山涉水走来的郭敬明早已处乱不惊,但在心底还是会发出一个强烈的声音:不了解我经历的人,请先别这么说!

一脚迈入喧嚣,又一脚跌进泥沼

“这是多少人心里的梦,也是多少人心里的痛。它仿佛是一个庞大的终极梦幻,也同样是无边的灰烬旷野。”十年后,郭敬明如此评价上海,这座成就了他的城市,竟透出一抹悲凉。

他清晰记得十年前,当带着年少轻狂,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来到小说中“中国版图上最耀眼的城市”,却在猛然间,被大都市的华丽刺痛。

在家乡四川自贡,郭敬明的母亲在银行工作,父亲任职国有企业,这个三口之家也算小康水平。可到了上海大学,贫富差异显而易见:“同学都比我有钱,他们聊的话题我从没听过,玩的掌上电脑游戏机,在我家那里根本不会有那时候我每个月只有600块的生活费,连在食堂每顿吃上自己喜爱的蒸蛋都不够。”

还有一通电话,郭敬明不止一次地谈起。他学习影视编导专业,一入校就被要求买一台照相机、一台DV和一台高配置的电脑。他犹豫了一个星期,才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在电话那头,妈妈沉默了许久,然后反复确认:“明明,这些都是老师要求的,对吗?都是学习需要的,对吗?”在电话这头,郭敬明低声回应:“对的,对的”足足一个月后,收到家里寄来的钱,郭敬明哭了,他不敢想父母是如何东拼西凑弄来了钱。

在高中时期,郭敬明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大学里,对大上海的排异反应让他终日旷课、打动漫,以写作排解迷茫。

幸而,他抓住了当时自己身上唯一看得到的才华,抓住了机遇。200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希望借着“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东风,从获奖者中发掘人才进一步开拓青春文学市场。作为两届一等奖得主,郭敬明当然位列其中。事实上,郭敬明也是约稿名单中唯一正式回复出版社的作者。

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春风文艺为郭的第一本小说《幻城》首印10万册,最终却赢回超百万销量;第二本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让“郭敬明”这个名字红透文坛半边天春风文艺随即买断了郭在大学期间所有作品的首发权,版税的水涨船高加之各类相关图书的一版再版,一名尚不满20岁的大学生,坊间传言身价竟达到400万!

那时,郭敬明最大的爱好就是在结版税的当天,去银行查询卡里又有多少进账。但就在他一脚刚刚迈入喧嚣,自我感觉仿佛“真正融入了上海的生活”,却又出乎意料地一脚跌进泥沼:作家庄羽状告他抄袭自己的小说《圈里圈外》。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审判长达3年。其间,郭敬明决定暂时放弃学业,专职写作。但他等来的却是将为他的创作生涯永远留下致命伤的一纸败诉判决:剽窃事实认定,不仅要赔钱,还要道歉。

郭敬明在博客上表态:“我会执行法院判决的赔偿并停止销售,那是出于我对法律的尊重。但我不会道歉!”

颇具戏剧性的是,粉丝们依然狂热地对郭力挺:“四爷(郭曾用笔名“第四维”,“四爷”是粉丝对他的昵称)就算抄了,也抄得比原作不知好多少!”

郭敬明却选择不再回应:“我会继续写,写30年,写50年,你自己有眼睛,会看得到。”

告别,以友情推进的乌托邦

很少有人知道,少年时代的郭敬明除了怀揣文学梦,还曾做过广告梦。当年要不是考场发挥失利,17岁的他应该出现在厦门大学的广告系。“那是我的第一志愿。因为我很善于营销、策划、宣传。你看我一路走来不都是自己做的吗?”

郭敬明太了解自己的天赋了,几位接触过的出版商都对他的商业头脑赞叹不已。就在官司败诉的2006年,他找到了长江文艺出版社洽谈合作。长江文艺的副总黎波没想到一个23岁的年轻人会对市场规律把握得那么清晰。“我和很多80后的作家都接触过。很多人只想着我能赚多少,你要给我什么,但他却一直在说,我能帮你赚多少,能为你做什么。”

在这次与长江文艺的“一拍即合”之后,一个专属于郭敬明的文学帝国开始构建。他成立了“柯艾文化”公司,包揽了长江文艺“青春文学”的出版与策划,而他的杂志平台《最小说》,网罗了新一代的众青春。

落落是郭敬明最早签下的作者,在认识郭敬明之前,她在一家动漫杂志做编辑,虽然也写漫评,但从未想过写小说。而在郭的推动下,现如今她已经是出了9本书的“校园女王”。郭跟周围的人说,落落身上有少女情怀,有别于市场上流行的其他女作者。生活中的落落很宅,不爱出门,一度连郭的电话也不接。可偶尔当她在创作中碰到瓶颈,老板会在凌晨两点开完会后突然造访,陪她聊到6点再回公司继续工作。

公司的另一位人气作家笛安,是郭敬明口中“唯一真正能代表80后的作家”。三年前,当笛安拿下了一个主流文学奖项,坐在台下的郭敬明激动地鼓掌,甚至流下眼泪。笛安评价,郭敬明身上最大的弱点,是害怕孤独。有一次散会,郭提议吃火锅为她庆生。“实际上离我的生日还有一个月,后来我才明白,他是讨厌开完会各走各的——他在工作伙伴身上寻求亲人一般的情感和包容”。

最初的“柯艾文化”就是一个以友情推进的“乌托邦”:同吃同住,早上起来大家聚在客厅,一边吃饭,一边开选题会。然而,太紧密的情感关系往往会与规则、标准相抵触。“他有时会很贴心地跟我聊天,像朋友;有时又会用上级的语气要求我。我转变不过来。”当年一同创业的Hansey曾因此离开过郭。离开的那天,有人看见老板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把头埋在臂弯里,整个背都在颤抖。

2007年,郭敬明团队骨干成员的集体“出走”一度沸沸扬扬。然而当事件渐渐冷却,他们又一个接一个回到了郭的身边。郭敬明接纳了,他解释自己已经“被社会训练得越来越冷静”。

从此,大家都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他开始学习如何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在崭新的“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他是具有绝对权威的“郭总”,做工作总结时甚至可能把人批斥得体无完肤。

“一个作家成为他自己是非常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可是公司是要遵循规则的。在我的价值观里面,我更倾向于‘公司’这种可复制的东西”,郭敬明从骨子里认为经营公司才是一项更为坚固可靠的事业。

电影《小时代》,大时代的折射?

圣诞前夕的上海,气温不足5℃。外滩江边,寒风凛冽,电影《小时代》的工作人员专注地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其中的那位导演,捧着暖暖包,戴着鸭舌帽,裹着羽绒服,但看起来还是最为瘦小。他从椅子上缓缓起身,踱步走到演员面前讲戏,然后再带着痛苦的表情,回到监视器前盯着屏幕——身体始终僵直着。

让人诧异:郭敬明!你怎么了?已然憔悴不堪的他竟自我调侃:“几天前听到医生“腰椎撕脱性骨折”的诊断,我还摆出一副怎么可能的表情:医生,你讲真的,别闹!”

记忆中的郭敬明应是身居复古豪宅,出门豪车接送,精于美容保养,力求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完美光鲜。可在拍摄现场,他会与大家一起吃盒饭;会连续一周以上每天超20小时的不眠不休、昼夜达旦;就是感冒了,发烧了,也必须坚守,哪怕是披着毛毯含着温度计喊“咔”

79天,套拍上下两部电影,共312场戏,11位主演——对于一位成熟的导演而言,这几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作为一名新导演,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去争取做到自己想做的东西”,可郭敬明说:“我不介意做一个新人,真的。”

当然,郭导敢于如此应战,首先来源于他对电影市场的精准定位。小说《小时代》的阅读量为2400万,目标受众为15~25岁的青少年,他们是在互联网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群人,这与如今影院平均观影年龄是22岁的受众正好契合。加之包括郭敬明、演员杨幂在内的主创团体在粉丝总数高达1亿的微博圈里积极推广病毒式营销,掀起票房大爆发实乃情理之中。

然而,对于公映后的结果,郭敬明并非满盘皆中。虽然《小时代》第一部吸金4.2亿,第二部保守估计3亿无压力,当属今年暑期档的票房赢家,但在专业影评人和媒体人那里,它被推上2013年度争议最多国产片的“宝座”,戏里戏外都被口诛笔伐。

故事发生在摩登城市上海,场景在浦西第一高楼、“1933老场坊”等高端地标性建筑之间不断切换,偶像气质的男男女女被各种顶级时装、名牌包、豪车所包裹着。

以周黎明和钱德勒为代表的影评人认为:《小时代》是一部得意洋洋、毫不掩饰自己欲望的作品。虽然讲述的是四名大学女生的青春故事,但是当中不遗余力地堆砌的是对于财富和美色的“病态”想象。这四位女学生虽然出身殊异,却同时倾慕“高富帅”,他们表达友谊的方式就是赠送名牌,“女王”顾里的经典台词是“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沙”。而其他几乎所有男性角色都有上身的戏码,那位外貌极其精致、性格却极端冷酷怪戾的时尚杂志主编竟住在“连棵树都不能随便移动”的市中心的一座玻璃房子里,日常喝水所用的一个玻璃杯价值3800元

有人说,《小时代》像是化学试纸,会红蓝立见地显示出观众的年龄、文化以及偏好。在网络上这场轰轰烈烈的《小时代》论战中,90后、00后炮轰“你们都OUT了”,70后、80后反击“一群脑残”。实际上,大众对于电影的评论早已泛化为对于代际价值观的论争: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即将面对更大强度的物质冲击。那么在长大理想的同时,是否也长大了物欲、自我和世俗?

让历经风雨成为前进的动力

不能不说,郭敬明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成功”学样板:

没有身高,没有背景——他,完全靠自己;好学、勤奋、勇敢、励志,或许这才是对“中国梦”的诠释;而尊重自我的欲望,热衷物质与享受,恰恰代表了不“装”的新一代。物质、友情、创业、梦想,他的成功“进化论”命中了大时代里年轻人的一个又一个痛点。郭敬明说:这就是无数少男少女能从他的小说中找到共鸣的原因——他明白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正在困惑什么,也明白他们在渴求什么、追逐什么。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中,他逐渐掌握市场和商业在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

弱点影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先队;德育方法;网络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83-01

小学阶段,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重要阶段,少先队员正处在长身体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必须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扎实开展新颖、丰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紧握时代脉搏,拓展教育空间,发挥组织优势,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鲜明的基调和良好的氛围,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一、全方位构建德育网络

少先队工作基础扎实,各方面工作蓬勃发展,这一切要得益于有一支献身少先队事业、业务能力强、求真实干、思想活跃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学校要重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班主任工作规范,坚持班主任、辅导员例会制,学习交流经验体会,激发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特别重视年青班主任队伍建设,使他们尽快胜任工作,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骨干。在实际工作中,每位班主任、辅导员面对学生都在寻求最佳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少先队活动,带动少先队员共同进步,带领雏鹰一起飞翔。在他们的培养下,一批批少先队小干部会脱颖而出。学校要重视少先队干部集体的培养,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作用,培养能力,增长才干,每学期都举行少先队干部培训班,全方位、多角度让他们得到锻炼,使他们成为少先队员中的核心人物,从而提高少先队集体的整体素质。

为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学校还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努力挖掘校外德育资源,为德育教育活动拓展空间。学校要努力做到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校外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正规化,少先队活动社区化。学校要建立以学生奉献爱心为主的学雷锋基地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爱国主义德育基地;还要有一支优秀的校外辅导员队伍,聘请校外中队辅导员,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作各类专题报告,他们能为学校少先队工作出谋划策,用他们的人生阅历、革命见闻让队员们了解历史,理解人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重点抓法制教育,学校要聘请公安、法院等部门的同志担任校外法律辅导员,多举行法制报告会。

学校还要非常重视少先队队室这一活动阵地建设,设立专门队室。学校团队活动室要既美观又实用,体现时代气息,为少先队、共青团的全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优化德育内容

为了使德育工作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对学校少先队工作不断优选。

1、以“评先选优”为抓手,促进少先队建设。学校把“评先选优”工作作为少先队组织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巩固、完善,形成体系。抓典型,促典型,以典型带动,辐射全体,充分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评先选优”工作给少先队组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输送了“新鲜血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创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少先队校对少先队员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每学年少先队校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每年对新队员进行全员培训。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学校团队活动要跟随新时代前进,陪伴青少年成长,不断地发展、充实、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纪念的契机,主题也要不断变更,历久常新。主题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读书征文、摄影比赛、主题班队会展评等活动,畅谈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参加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主题班队会展评,列入学校德育计划,形成制度,成为深化新颖主题的最佳途径。平时要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读爱国主义百部好书,写影评,写读书笔记,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插入学生心田。

弱点影评范文第6篇

摄影是深邃的海洋。不仅仅只有摄影师一种生态,还活跃着理论家、教育者、评论员、策展人的身影。他们宛如水底的珊瑚礁,不动声色,须潜水才可见。但摄影师们却愿会聚其间,汲取养分与真知,接受教诲和评判。也许,拿洋流来比喻他们更为合适,于无声无形处,引导和影响着鱼群的方向。鲍昆和任悦两位老师,也许就是这样的洋流。

摄影是未知的海洋。仿佛今天就是沧海变为桑田的前夜,面对即将剧变的胶片之海,有些鱼准备好进化上岸,成为两栖动物,有些鱼充满悲壮,誓与熟悉的海域共存亡,甘愿变成化石。

摄影其实本没有危机,就像海洋不会消失。所谓危机只是摄影师自身的危机,就像迷路的鱼。寻找出路的过程是对每一条鱼精神和智慧的考验。

这篇小文用了太多的比喻。比喻太多是危险的,但为什么一定要把摄影师比作鱼?

因为我相信摄影师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因为大智若“鱼”。

吴晓凌

鲍昆

策展人,撰稿人。1953年10月出生于北京,北京财贸学院(现首都经贸大学)毕业。曾担任CCTV《瞬间世界》节目主编、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以及多个城市国际摄影节策展人和学术论坛主持人。著有《躁动的时间》《观看再观看》等。

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前上小学时,看邻居家的大孩子们在家里的白炽灯下用两片玻璃夹着底片曝光洗照片,看着白瓷碗里的显影液中慢慢出现的影像,感觉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上中学时我已经可以熟练地估计曝光拍照并放大照片了。

谈谈你用的第一台相机。

1970年我中学毕业工作,在1971年底用一年的工资买了一台海鸥4C型相机,可以拍120和135两种胶卷。

你现在用什么摄影器材?

佳能EOS 5DⅡ和手机,胶片相机有玛米亚7Ⅱ和骑士4×5。

你最合手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前几年是一台松下卡片机,现在是三星手机。但卡片机偶尔也用。

你觉得摄影最好的展示方式是什么?

网络。

胶片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目前大画幅还有点细节优势,中画幅已经意义不大了。

摄影对你意味着什么?

一种观看兴趣。

你从摄影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是生活和思想。

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多少,以及它们的重要次序?

这是个复杂的话题。如果仅从摄影上说,还是思想的准备吧。技术只是一个并不难过的障碍,用点儿心就成了。

你曾经遇到的最大困难或挫折是什么?

曾经因为摄影在中学被批判过,说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很沮丧。

你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小心点,但还是一如既往。

你最看重摄影师的什么品质或素质?

努力地学习和思考,以及不屈不挠的执行力。

你最喜欢的在世和过世的摄影师各是谁?

过世的,中国的是方大增,他的力量完全来自自身的觉悟,没有任何其他直接的背景关系。外国的很多,像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思想和技术都非常棒。在世的,中外都很多,没法说了。

你最喜欢的摄影主题是什么?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要能够表现这一深层话题的,无论什么方式都喜欢。

你最喜欢的摄影作品有哪些?

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的《二十世纪的人》、理查德·艾维顿(Richard Avedon)的《美国西部》、欧阳星凯的《洪江》等,它们都能让人长久地观看。

决定一幅摄影作品好坏的因素是什么?

今天的标准是有强烈正面的观念意义,以及必须具备的技术素质,包括合理地使用各种影像修辞手法。

你对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忠告?

摄影媒介的简单性是实现急功近利目的的有效工具,很容易撞大运。但如果照相机背后的那个头脑空空荡荡,即使有些小聪明也是走不远的。

你认为摄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越来越普及和一般化,成为大众表达与娱乐的工具,所要区分的是思想和技巧的专业性,就像普通人和作家的区别一样。

你有什么未来的摄影规划?

没有个人的规划,只有无穷无尽的事情,个人的规划是被社会的进程裹挟的。但是有希望,希望摄影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安静阅读,和谈得来的朋友聊天交流。有时间走进社会,了解那些自己不熟悉和没经验的生活与事物。

决定你一生重要走向的“决定性瞬间”是什么时候,怎样的场景?

1979年考上大学,1980年代初进入文化圈,和许多严重影响我的作家学者交上朋友。

你一生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一个午后在安静的室外看地上的蚂蚁,应该是三四岁的时候。那是最早的记忆。

你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是什么?

时刻好多,不好说了。但最美好的时光是结束,粉碎之后那几年,忽然阳光灿烂,重新获得生命。

你一生中最悲伤的时刻是什么?

中上中学的时候,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绝望。

你喜欢读什么方面的书籍?

早期是文学,现在是各种历史与文化理论书籍。

让你感到放松的事情是什么?

看到正能量胜利。

让你感到紧张的事情是什么?

负能量控制世界。

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1980年代初正是自己摄影的高峰时期,但是因为迷恋所谓的“摄影艺术”,结果留下的摄影作品不多。

你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1981年暑假和同学徒步行走西北,在毛乌素沙漠中受到一个蒙族家庭的晚餐款待,他们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炒米和酥油、白糖给我们吃,之后我给他们拍全家福。回到北京冲洗胶卷,才发现我借的那台熊猫单反相机幕帘跑光,很多胶卷作废。每次想起此事都是揪心地难过。那时正是当地蒙汉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感觉自己是在犯罪。

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社会崩溃。

如果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希望社会美好,所有人和睦。

你珍视自己的哪种能力?

阅读吧。

你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不懈地学习。

如果可以,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超能力?

没有这种奢望。本分和诚恳地活着我想就是超能力了吧?尤其是在今天的现实世界中。

自己的哪个弱点让你不能忍受?

懒惰。

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家庭和朴实的生活。

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一般。

你的行为准则,生活信条是什么?

不做对不起社会的事情,简单地生活。

你有什么样的口头禅?

“这事没这么简单。”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求知。

你认为人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

诚实、从善。

你认为人生最完美的幸福是什么?

所有都和谐,人与人、人与环境。

你认为什么是不幸?

不懂得善恶,没有是非观。

人身上可以被谅解的缺点是什么?

无知。

人身上最使你厌恶的缺点是什么?

放纵的自私与不思进取,追求物质,而且为了面子和小利反智。

你认为什么样人的命运最可悲?

没有尊严感,苟且求生。

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品质?

真诚、实事求是、愿意交流。

你觉得男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有担当意识、理性、坚强。

你觉得女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善良、本分、不做作。

你认为什么叫明智?

能够坚守伦理的底线和诚实地交流。

你怎样看待名望?

名望是社会给的,若有名望就应该利用名望为社会做正能量的事情。

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因为别人误会而受到攻击。但只要相信理解你的人更多,时间会解释一切,不快很快会释然。但对一些品质恶劣的人除外。

你如何评价这个时代?

糟糕的年代。人类的贪欲已经控制不住了,而且好像大家都没子孙,都在求现世的放纵。

你怎样看待人类的未来?

悲观。人越来越像是地球出现的癌细胞,早晚是会崩溃的。霍金说五百年之内人类灭绝,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化石资源毕竟有限,社会结构又丧失控制,完全无序,挺可怕的。

如果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你最想改变什么?

总想让大家眼光放开一点,长远一点,不要无论对什么都是一副斩尽杀绝竭泽而渔的架势。希望大家都有点公民意识,知道自己身上的义务,而不只是权利。

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能够为人类的长久尽微薄之力吧。

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在工作和学习中。

假想一下,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怎样撰写?

死了就不必再有物理性的存在了,不需要墓志铭。如果有虚拟的,那也是别人对你的评介,无须自述。

除了上述问题,你最希望被世界提问并回答的是什么?

问:你到底干嘛来了?

答:不知道。来了就一块走吧。

任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纽约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获邀在马格南基金会和开放基金主办的摄影论坛上演讲,2008年获得美国霍华德·查普尼克(Howard Chapnick)基金。2005年成为马格南图片社英格·莫蕾丝(Inge Morath)基金候选人。个人博客“1416教室”连续撰写7年,已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个人媒体。为多家摄影专业媒体撰写摄影评论,参与主持多个摄影工作坊。著有《视觉传播概论》《新闻摄影》等。

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在人大新闻学院大二选专业的时候,凭直觉选择了摄影方向。

谈谈你用的第一台相机。

海鸥DF-1(之前还有家里的傻瓜相机吧,忘记了品牌)。

你现在用什么摄影器材?

手机。

你最合手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自己拥有的器材。

你觉得摄影最好的展示方式是什么?

目的不同,展示方式不同。

胶片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该去问问柯达。

摄影对你意味着什么?

与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

你从摄影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人很容易就会变得肤浅。

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多少,以及它们的重要次序?

要看怎么定义成功,我没有想过成功,我喜欢做事,把事情做得符合自己的标准,这是我认为的成功。决定因素是:人和,地利,天时。

你曾经遇到的最大困难或挫折是什么?

忘记了,也许是下一次。

你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当然也没有想过。

你最看重摄影师的什么品质或素质?

不会盲从。

你最喜欢的在世和过世的摄影师各是谁?

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因为我的字典里没有“最”。

你最喜欢的摄影主题是什么?

没想过,什么都可以拍。

你最喜欢的摄影作品有哪些?

很多,比如托马斯·德曼(Thomas Demand)的照片。

决定一幅摄影作品好坏的因素是什么?

不是拍眼睛看到的。

你对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忠告?

别着急。

你认为摄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技术会改变普通人对摄影的理解,摄影语言会成为比文字还重要的语言,但这未必是好的。

你有什么未来的摄影规划?

写一些关于摄影的文字。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自由一些。

决定你一生重要走向的“决定性瞬间”是什么时候,怎样的场景?

没有。

你一生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记忆不好,都是断片儿,可能是在小区里当孩子王的场面吧。

你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是什么?

一件事完成的时候。

你一生中最悲伤的时刻是什么?

也是一件事完成的时候。

你喜欢读什么方面的书籍?

摄影史。

让你感到放松的事情是什么?

睡觉。

让你感到紧张的事情是什么?

当众发言。

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忘记了。

你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你为什么老问我“最”?

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这个社会会越来越糟。

如果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1980年代。

你珍视自己的哪种能力?

忍耐。

你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语言天赋,比如可以多会几国语言。

如果可以,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超能力?

飞。

自己的哪个弱点让你不能忍受?

害羞。

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父母。

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还不错。

你的行为准则,生活信条是什么?

随遇而安。

你有什么样的口头禅?

“好吧”。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以身作则。

你认为人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

诚实。

你认为人生最完美的幸福是什么?

能够理解生命。

你认为什么是不幸?

被规定的人生。

人身上可以被谅解的缺点是什么?

固执。

人身上最使你厌恶的缺点是什么?

自私。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的命运最可悲?

尽量不评价别人的命运。

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品质?

诚实。

你觉得男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不应该按照性别的区分去看人。

你觉得女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不应该按照性别的区分去看人。

你认为什么叫明智?

深思熟虑后的行为。

你怎样看待名望?

最好别有。

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生病。

你如何评价这个时代?

混乱。

你怎样看待人类的未来?

糟糕。

如果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你最想改变什么?

每个人都能够理性思考。

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留下点儿什么。

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该怎样死就怎样死吧。

假想一下,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怎样撰写?

会有人想她的。

弱点影评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电影;审美;《斗士》

中图分类号:J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30-03

在百余年的世界电影发展史中,有关体育题材的影片多达数千部。而其中美国好莱坞推出的就超过500部,并且先后有13部体育电影获得了34个奥斯卡奖项。近年势头更猛,继2010年美国橄榄球电影《弱点》帮助桑德拉·布洛克揽得奥斯卡影后,好莱坞的另一部拳击电影《斗士》又在2011年奥斯卡评选中锋芒毕露:获得了包括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男女配角在内的7项提名,最终克里斯蒂安·贝尔和梅丽莎·里奥分别荣膺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奖;《体育画报》该杂志将这部电影选为“十年来的最佳体育电影”。这部投资只有2500万美元的影片全球票房破亿,在荣誉、票房与意识形态传播上再次在全球创造了“一石三鸟”的轰动效应。如果说,《弱点》中桑德拉·布洛克勇夺影后桂冠,是美国人把“拥抱”贡献给了基督教引领下橄榄球背后美国自诩的超越种族、阶层的普适的“爱”的话,那么美国《斗士》的获奖,则是美国人再一次把“热吻”贡献给浸润在拳击故事背后的“家庭亲情之爱”。美国好莱坞体育电影的屡获殊荣固然有它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但这个所谓“集体无意识”的国家,如何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审美趋向的嬗变和演绎有机地结合起来,却是研究当展电影发展路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确定作品的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做历史的批评了。”[1]通过分析解读奥斯卡获奖电影《斗士》,我们可以从中一睹美国当代体育电影审美演绎“华丽转身”的敏捷身影。

一、架起超越社会地位的“亲情天堑”

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力的显示,这是人与其他生物生命价值的根本区别所在。其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就根源于人的生命价值的超越升华的张力之中。体育电影审美的人文性就是通过电影人物在体育运动中对永恒的理想追求,对表现人的生命价值和关爱、引导人的全面发展而言的。这也是体育审美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终极意义所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体育电影审美的人文性也在不断发生嬗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美国体育电影表现出资本政体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目标和向柔性化趋势的转型,在新的人文审美观指导下,他们实施了向全球视野的审美观念的“华丽转身”,大力渲染人类特有的感情、爱情,尤其是家庭的亲情变成了他们争夺电影国际市的“时尚”产品。《斗士》主要讲述了颇具天赋的拳击手米奇·沃德(马克·沃尔伯格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成为世界轻中量级拳王的故事。从纯剧情的角度看,《斗士》是一部很具有美国传记色彩的励志片,但编导并没有将镜头聚焦在拳击本身去渲染它的惨烈,而是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了沃德一家的几个成员,构筑出拳击场背后更让人痴迷的故事。影片主人公命运多舛,戏剧化情节此起彼伏,主人公背后家庭责任、个人志向和血缘亲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影片故事的主体,价值观的矛盾所引发的冲突、堕落、颓废、丧气、失望、愤怒最终在亲情的呼唤、鞭策和溶解中发生嬗变。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是慈祥忠厚的父亲的舐犊之爱、是幡然醒悟的兄弟手足之情,尤其是《斗士》中母亲的扮演者梅丽莎?里奥成功地饰演的那个刚愎自用、飞扬跋扈的“坚强母亲”,把她对米奇的真诚率直而粗邝执着的母子之情,表达得极富特色而又淋漓尽致,唤醒了人类潜在的情感世界,使每一个人最终超越了自己,深刻领悟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对主题和题材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挖掘,成功地在亲情故事与观众心理间架起一座情感天堑。成功地表达了超越地位和文化的亲情之美。正如拉塞尔说的:“影片大起大落的情感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也是极具有戏剧性和张力的。老实说,我喜欢在影片中拍摄这样的内容,因为它具有非同凡响的情绪感染力。”[2]在观影后,观众的情感体验继续在发酵、扩大和深化。观众评论说:“这是2011年最给力的一部电影,关于信仰,关于爱情,更关于亲情。这绝对值得一看的励志电影。”《洛杉矶时报》写道:“这是沃尔伯格与拉塞尔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沃尔伯格完成了他长久以来想扮演沃德的心愿,而拉塞尔则终于走出了上一部作品(2004年《我爱哈克比》)失利的阴霾。”

二、渲染“亲情感召”的“家庭励志”

电影艺术中的道德审美观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类主观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从道德审美的高度去“励志”,是体育电影永恒的重要主题。经典好莱坞传统的类型电影所演绎的道德励志模式几乎如出一辙:主人翁凭着天资与刻苦脱颖而出——成名后在金钱享受的诱惑下沉沦——在追悔莫急中自我救赎——超越自我获得新生。由于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都是具有邪恶的一面——“人本性恶”,所以美国的大量体育电影一再告诉观众,许多最终出类拔萃的运动员的都经历过“原罪”的状态,要获得新生就必须相信上帝的宽容与万能,勇于真诚地忏悔并进行“自我救赎”,这是道德回归的唯一途径。著名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就认为电影可以重建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带有一种宗教意味上的救赎性质。“救赎”是美国体育电影道德审美的灵魂,也几乎是体育电影道德“励志”的“必由之路”。它向人们宣示:只要通过在艰难的行动中受苦来进行自我救赎,你就能像弥尔顿《失乐园》的诗句说的那样:“路途漫长而遥远,地狱一出即光明”。在为数众多的拳击类电影中,自我忏悔和灵魂救赎几乎成了共同的主题。最为出名的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愤怒的公牛》。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主人公——英俊潇洒的杰克·拉莫塔在拳击台血腥的拼搏中勇夺世界冠军后,经受不住黑手党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自甘堕落,伤风败俗,寻花问柳而最终被捕入狱。影片最后写老年的拉莫塔回到了纽约,他在黑暗的夜总会里对着镜子回首往事,自惭形秽,百感交集。看着镜子中的臃肿的自己,他有气无力地背诵着自己在《海滨》中的台词:“我本来可以做一个斗士的。”这暗示着拉莫塔在痛苦中深刻的反省自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用一句摘自《圣经》的字幕来结束全片:“我曾经是盲人,而现在我可以看到了。”这既是拉莫塔自我救赎的人生体验,也是影片救赎与励志的深刻主题。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丰富了美国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选择路径。在面向未来的主旋律精神之下,为了控制全世界的影视世界,好莱坞电影把商业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三维”结合推向极至,它不仅在电影人才和题材上面向全球,海纳百川,而且电影道德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集中表现就是从以往的自我救赎励志转变为以家庭亲情感召为动力的“家庭励志”。在电影《斗士》中,主人翁米奇成长在一个爱情与家庭成员之间矛盾不断地绞合的家庭。作为男主人公的米奇,他追寻世界冠军的梦想,但专横母亲的阴影控笼罩着他;误入歧途的哥哥迪奇不可能正确引导他;米奇新认识的女朋友夏琳得不到家人的认同,反而引发了母子矛盾、兄弟矛盾与婆婆与未来媳妇的矛盾不断升级。这一切不断撕扯着米奇本就疲惫不堪的心灵,家庭危机也随着事业危机裹挟而至。但是,影片向观众展示了迪奇和他的弟弟米奇从沉沦到救赎,再到醒悟的心路历程:迪奇难以复制之前造就的辉煌,只能通过吸食获得追忆过去的飘渺的幻觉;米奇在一场实力悬殊的比赛中被痛殴一顿,自信全无,几乎要放弃拳击事业。但是与以往“励志”的体育电影不一样,《斗士》虽然也描写了迪奇和米奇在失败后的消沉、苦闷以及言行的失控,但他们的“救赎”不是关门闭目的“面壁式”忏悔,而是始终以家庭成员逐渐走向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变为背景,演绎了一场家庭内部的集体“救赎”:母亲为自己的过错向儿子道歉,父亲开始千方百计为小儿子谋出路;在“要与弟弟团聚,要让弟弟成功”的动机鼓舞下,狱中的迪奇反思了自己从一个拳坛英雄沦落为囚徒的教训,终于成功地戒毒并恢复训练。当他刑满释放时,大家都热烈地拥抱他,凸显了在家庭“集体救赎”下一个浪子回头的美感形象;接着迪奇非常渴望能投入对米奇的训练指导。虽然在米奇的训练问题上家庭成员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最后促成米奇振作的还是大家对他的真诚的爱与无限的期待。记得影片中当米奇处在家庭矛盾的漩涡却又难以获得大家的理解时,他非常无奈的一句话道出了内心的委屈:“我需要迪克回来!我需要你——夏琳,还有奥基夫。我想要我的家人!有什么错吗?”迪奇分别主动与米奇和夏琳推心置腹和真诚道歉,是最终解开了彼此心结的关键。他对夏琳说“你听到了,他需要我,我也知道他需要你……如果你让我退出,我就退出。不过我希望你考虑一下,米奇有机会在职业生涯里做到我没有做到的事”这些话语贯穿了对家人永不离弃和为了米奇的成功愿意舍弃自己的深切情感,它让被感动的夏琳回来了,奥斯夫也被劝回来了,大家都在为米奇的拳赛出力。正是家庭集体中每个成员对米奇的深爱与期待和米奇对大家的需要和大家对米奇的热切期待成为了米奇走向成功的最大推动力。影片把亲情放到了跨越了家庭、种族、阶级、地位的大爱之家的高度,故事也就演变成“整一家人战斗”的励志故事。

三、宣示“美国精神”的阳刚之美

联想以往体育电影的奥斯卡之路不难发现,奥斯卡对拳击题材的电影似乎情有独钟。美国体育影片中拳击电影就有150多部。20平方英尺左右的拳击场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台下是如痴如醉的观众,台上是两个上身、肌肉强健的拳手如猛虎下山般的血腥搏击,它以拳击的速度和力量,快捷和灵敏表现出来运动人体和体育竞技的阳刚之美。无论是拳击经典《愤怒的公牛》,还是脍炙人口的《百万美元宝贝》,或者是一拍再拍的《洛奇》,这些奥斯卡盛宴上的佼佼者都是反映拳手人生酸甜苦辣的影片,是体育题材中的“大哥大”,无论是数量还是获奖次数上均高居榜首。《斗士》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奥斯卡对拳击题材的格外“钟情”。但在美国拳击运动阳刚之美还有更深刻社会内涵,这就是当今美国年青人18岁以后就开始追逐的“美国梦”背后的“美国精神”。在美国文化中,“美国精神”的开放、包容、拼搏、进取和创新特征一直引领其思想,使它以短暂的建国历史完成了其飞速的发展,“美国精神”是美国历史上最能体现美国人对自由、平等、宽容、进取和成功进行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信念。好莱坞体育电影始终是将“美国精神”无限放大,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工具。作为“勇敢者的运动”,拳击有着其它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戏剧性、刺激性与暴力色彩,都让观众在这种野蛮、暴烈的血腥氛围中体味到一种荷尔蒙飙升的,它适应了太多观众所喜爱的悬念、动作、传奇、反客为主、情感宣泄……影评人史蒂芬·法勃说:“拳击比其他大型体育赛事更具戏剧性。因为只有当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身上,才会有更剧烈、更引人入胜的戏剧火花产生。”拳击故事中主人翁的勇气、拼搏、智慧与凶猛等精神,最能体现“美国精神”,体现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世界警察”至高无上的霸气。在影片《斗士》中,不仅迪奇和米奇热爱拳击,其他家人也一样,从惯于盛气凌人、趾高气扬的母亲,到话语不多,却理解儿子,暗暗为儿子出力的父亲;从喜欢七嘴八舌的家庭其他成员,到米奇的十分有主见的女友夏琳,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这就是对拳击运动的热爱。他们虽多次因目睹家人被对手打得皮开肉绽而焦虑和痛苦,但每次都是全家光临捧场。甚至连还在监狱中的迪奇也通过电话力竭声嘶地询问和指导着弟弟的拳击赛,提醒他运用自己的“头—身—头”战术……《斗士》通过发生在拳击场内外家庭励志的故事,同样升华了另外一重更深沉的审美意义。影片通过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和结局,体现了当代美国电影为了实现资本政体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目标,已经开始向柔性化趋势的转型。它告诉观众:圆满的结局来源于大家心中关于“美国精神”的共同信念。家庭重归和睦和米奇夺得拳击冠军的这一结局,相得益彰地共同表达了影片的重要主题思想:美国的成功根植于存在于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身上的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去争取出人头地的“美国精神”。

我们深入解读像《斗士》这样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的审美演绎,决非对好莱坞电影模式的东施效颦和“小金人”、“高票房”的翘首以待,而是要从中深刻认识:只有体现人文关怀和生命意义的电影才存在更大的受众市场和成长空间。而意识形态不应成为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义,而必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要义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为今用、东西融汇、推陈出新的文化取向而获得国内外更大的文化认同和发展空间。我们的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一种“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和支撑艺术作品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为我国电影发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文化路径。

参考文献:

弱点影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汉语;提高质量;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08-01

我是一位新疆小学的汉语教师。在我从事多年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刚来的新生拼音底子差,就会妨碍教学任务的完成,达不到教学目标。况且,因为学生的汉语基础差,上汉语课对他们来说是"对牛弹琴",对汉语兴趣不是很大。这也是引起汉语教学质量低的主要原因。

其实,汉语是我国的国语,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的工具。汉语课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每周将要讲授7至8课时。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呢?应该从哪些方面注重汉语教学?这些问题成了每一位汉语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1.要抓紧师资队伍这个关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发展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师。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所学校办得好坏、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教师阵容。同样,一个地方的教育事业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个地方是否能打造出一只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新疆,教育既是民生之基,又是发展之基,是解决新疆问题的治本之策。多年来,自治区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铸师德,强师能,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各中小学应该重视校本培训和引导年轻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加强思想教育,使教师把学校看成自己家,对待学生如同自己孩子,树立无私奉献的教学作风。

2.教师要了解学情,以便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薄弱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学。那么怎样做到了解学情呢?

2.1 "与学生沟通"了解学情。俗语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所以作为新时期教师要重新审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师生间多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学习状态,并进行疏导解决,以期达到急学生之所急,答学生之所疑,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2.2 "教学观察"了解学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学会"教学观察"技能,掌握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谓教学观察技能是指在课堂讲授或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知,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学观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教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听懂了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怎样等;通过教学观察,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还没有完全掌握,存在什么偏差和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以减少无效劳动,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

2.3 "作业批改"了解学情。众所周知,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同时,作业也可以帮助教师反馈教学效果,以及规划以后新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弥补教学不足。本人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作业批改上适用熏陶、感染、点化等方法,以求达到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思维误区,从而进行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思路目的。

3.力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根据汉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更有成效。要激发"内因"起作用,必须先培养"内因"的兴趣,激发其动力。基于我校目前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是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技术,采取创设情景、角色表演、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讲汉语故事、唱汉语歌、电影评论、小品表演等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和交流的场所,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实现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而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和训练不够的问题。

另外,可以把口语延伸到课外。以学校为主体,每个学期至少举行两三次汉语日常用语竞赛、汉语唱歌比赛、汉语演讲比赛、作业展览会、做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师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汉语,并在活动中使汉语口语得到强化,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信心,他们也就会愿意学汉语了。

4.强校本教研,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学校里应开展授课比赛和教学研讨会,推广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树立起教学方面的典型事迹,为他人做榜样。

4.1 集体备课。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其二,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因此,集体备课是克服这个问题的关键,可以有效集合教师的优势、优点,优化备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