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梁实秋雅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俄罗斯流行一首歌,《嫁人要嫁普京这样的人》。可是各位可曾知道,在中国也流行过类似的话语:“娶女要娶祝英台,嫁人要嫁梁实秋”?梁实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介作者:
投影――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其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曾与鲁迅等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译本)。
教学过程:
我们从这里比较笼统的介绍里面还不能完全感受到梁实秋令人倾倒的风采。我们常常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或许,我们可以从梁实秋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雅舍》(见苏教版教材《语文读本》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版)中约略一睹它的风采。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对“雅舍”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如果我们把题目还原成一句完整的语句,加上主语谓语,怎么表述?
答:《我爱雅舍》。
问:从文中何处能够看出?请在一段中用原文回答?
提示:“好感油然而生”“可爱”。
问:何以可爱?
答:有个性。
问:雅舍如人,个性分明。个性(特点)是什么?
浏览全文。分条概括,写成提纲交流。
交流。
――经济(简陋)。
――位置(独特、荒凉)。
――蓖墙不固、门窗不严。
――最宜月色,亦宜细雨。
――陈设(不俗)。
问:其实独特不等于可爱。雅舍地点荒凉为什么作者没有微词?
答:地点荒凉恰恰可以见证友情。
问:蓖墙不固、门窗不严老鼠、蚊子猖獗能说可爱吗?
答:否。
问:雅舍主人字里行间对老鼠、蚊子怎样的态度?
答:讨厌。
追问:讨厌是事实。讨厌之余,如何对待之?用文中话语回答。
补白:学会用文章某一句原话回答问题。这是一种轻巧的应试技巧。
答:“隐忍”“我仍安之”。
追问:“安忍传家”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如何理解?
讨论交流。争论。
――负面理解:自欺。保守。自我解嘲。
――正面理解:旷达。低调。自我保护。
教师点评:多元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问:很多教师解说这里的老鼠、蚊子有所类比,映射现实,同意吗?
答:同意。写于战争年代。直接称老鼠是“洋鬼子”,明确指称日本人。
追问:大家同意这样的意见吗?结合原文,仔细理解。
答:否。洋鬼子是幽默的说法。就是指前文“外国人”。
补白:文本理解不要牵强附会,不要政治解说太多。
启发:作者写“雅舍苦鼠”“雅舍苦蚊”以及下文“雅舍苦雨”似乎不能表现雅舍的可爱,作者为何不回避这些内容?
讨论。
提示:苦,是雅舍生活的真实组成部分。苦本身没有欣赏的价值。但是,雅舍的苦辣和雅舍酸甜都是作者真实的体验,是作者应对苦难的见证,是作者流年岁月的证明,是作者豁达乐观旷达幽默心性的证据。所以,雅舍之苦,苦中有意义,有精神的积淀在其中。所以,雅舍之苦,不仅不需要回避,反而是隽永的回忆要素。
朗读“最宜月夜”一段。
鉴赏。作者如何写月色的?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直接、间接描写。
――直接:山头吐月……
如何直接描写?修辞(拟人、比喻)。渲染(天空、四野、犬吠、坐客)。对比、衬托。视觉听觉(声色)。
――间接:梨树。
问:“助我凄凉”如何理解?
答:人散后孤单。
问:很痛苦的抒情吗?
答:不是。淡淡的忧伤淡淡的美。一种独特的丰富的审美体验。
补充:
投影――
丰子恺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小思解说词。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小思
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此夜,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
此夜,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
此夜,可能是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
此夜,可能是狂歌乱舞,换来一身倦意,却是喜悦盈盈。
但,谁会就在当下记取了这聚的欢愉,作日后散的印证?蓦然回首,人散了,才从惘然中追出一股强烈的追忆,捕捉几度留痕。
聚、散,聚、散,真折煞人了。
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提议:朗读本段文字。建议摘抄,课后熟读。
阅读:“雅舍陈设”一段,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审美诉求?
――清洁无尘。
――翻新。
――疏落参差。
问:作者赞同李渔的观点,从文中看,李渔主张是什么?
答:求新,求活。
补充:
投影――
李渔认为在布置居室器玩的时候,要注重它们的位置与周围环境相适宜,提出安置器玩与安置人才是同一道理,布置家庭与治理国家息息相关。由此,李渔提出陈列器物要遵从两个原则:其一是忌排偶;其二是贵活变。总结起来就是不要太呆板,要富于变化。
启发:你同意李渔的话吗?如果让你布置你的居室,你会如何布置?
小结:如何布置没有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有个性,要留下“我的印记”“我的气息”。雅舍就是这样的布置。
雅舍陈设就是个性呈现的窗口。作者说“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呼应了第一段那一句话?
板书:有个性就可爱。
问:通观全文,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个性?
分组讨论。写成发言提纲。有论点还要有论据,论据在文中找。
交流。
――安贫乐道。
――诗意栖居。
――旷达幽默。
――自由适性。
总结:
本文写于抗战非常艰苦的年代。面对异常艰难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很多人不堪承受生命之重,流露出灰暗、萧瑟、绝望的心情。恰恰是在这样的艰难中,梁实秋先生的旷达与幽默、安忍与从容显示了生命的勇敢、风度与精彩,是对苦难的国人的善意的安慰和提示。
现在我们知道作者梁实秋的个性魅力了。难怪“嫁人要嫁梁实秋”,也难怪梁实秋71岁还能激起台湾一代巨星歌女韩菁菁热烈的爱情。
雅舍早已荡然不存,但雅舍建构在民族文化之中,将历百世而不朽。作者已经作古,但他面对苦难而旷达为怀的雅舍精神将会代代传承。
让我们都在我们内心深处建构一间属于我们自己的“雅舍”,诗意的栖居,豁达面对无奈而有限的人生,热爱生活,珍爱自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投影作业:
鲁迅先生的笔下时常关注民生百态,他于1935年4月在上海所写的《弄堂生意古今谈》,主要是讲当时小贩们生意冷清,生活难以为继的社会状况。鲁迅怀念往昔,认为以前“薏米杏仁莲心粥”、“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之类的叫卖声既漂亮又具有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还特别提到了一种名叫“玫瑰白糖伦教糕”的点心。
伦教糕最早出现于明代广东顺德的伦教镇,是一种以细米面、白糖为主料蒸制的松糕。制作伦教糕要用浸泡过3小时以上的大米面磨成的米浆,然后压成千粉。伦教镇特有的清泉水加砂糖在锅内煮沸,徐徐冲入米粉内,待冷却加入“糕种”(似酵母),再放置七八个小时待米浆发酵。蒸之前还要在米浆内加入少量猪油。伦教糕以晶莹洁白而著称,软滑爽润,光洁如镜,糕身横竖相间小水泡似的孔眼均匀有序,糕体富有韧性,弯折时不见折纹。伦教糕味道清甜微酸,齿颊留香,难怪鲁迅先生对它有如此深的印象呢。
江苏南通特产嵌桃麻糕相传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加工精细,味美可口,被视为官礼茶食的上佳之选。民国初时,南通麻糕也曾博得鲁迅先生的赏识。南通人季自求(名天复)曾在北洋政府参谋本部任军职,在北京有幸与当时在教育部任佥事的鲁迅相识,双方讨论研究文学话题,彼此来往不断。1912年至1920年的鲁迅日记中就记载了许多与季自求交往的情况。1915年1月17日鲁迅在日记中记:“午后季自求来,以《南通方言疏证》、《墨经正文解义》相假。”季自求不仅为鲁迅带来了书籍,还特别送给他南通的特产――嵌桃麻糕,鲁迅品尝过后,啧啧称是,认为其美味是名不虚传的。那么鲁迅喜欢吃的这麻糕到底是怎样的点心呢?南通麻糕选用芝麻粉、炒米粉、核桃仁、白糖等原料,精制成条状,然后切片,香、甜、松、酥,口感绝佳。因为它的原料具有丰富的营养,尤其适合于妇孺老幼食用。
梁实秋讲“狗不理”笑话
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是在北京长大的,就美食而言,他可谓厚传“家学”,因为梁家祖辈曾经营过非常知名的河南菜馆。梁实秋后来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也吃遍了各地的佳肴美点,他以作家、美食家的笔力和鉴赏力,对各地美食的品评十分到位。梁实秋所著的《雅舍谈吃》就是一部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散文小品集,其文字如书中的美味一样脍炙人口。
点心的涵义在南方要比北方更加宽泛。北方人一般视糕点为调剂口味的零食,常常是临时补充的小吃,很少当作主食。南方人则不同,点心的概念已远远超出“点点心意”的意思,经常与主食相互混同,点心也可当成主食吃。比如,天津的包子是主食,到了南方就可作精致的小点心了。
关键词:意象;意境;原创;教学;职高语文;想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来说,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文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所谓意境,即为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哲学基础为先秦时期庄子的游心哲学;意境的准备期为两汉魏晋;而意境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为唐代王昌龄《诗格》中。王昌龄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所谓物境,为客观的景象之境;情境为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为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可以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通过对意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效果,这不仅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本引入了大量的美妙绝伦的文章,而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来对文章的意境进行正确的领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及学生综合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实践教学及相关理论的浅显研究,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及想象的再创造性,进行对文章意象及意境分析,领悟人生真谛。
文章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在现实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讲解,教师往往会把文章的鉴赏讲成了知识灌输课。将文章四分五裂,降低了学生学习文章的热情,变成简单的分析文章层次结构及段落大意。分析过去,学生在把握文脉,领悟文章传达的信息,从而如何为写作思路提供借鉴仍然一片茫然或一片空白。
一、捕捉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对于文章意境的营造显得尤为关键。如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去拜访一个朋友,首先要知道他在哪个省,哪座城市,哪个位置,所以,作者便开篇写“到四川来……”接着写“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最后写到“雅舍”之陈设。而作者对于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雅舍”非我所有,仅是房客之一。点出“客里似家家似寄”,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人生如寄的主题。而在战乱年代,这样一个瘦骨嶙峋的房舍,居然梁实秋先生苦中作乐,与蚊为“伴”,与鼠子为“友”,与吵杂声为“乐”!而我们如今住着温暖明亮的宿舍,一有些外界的干扰却苦不堪言,一方面学生从纵向对比:使自己的学生学会了如何描写一个地方。同时,感受梁实秋先生苦中作乐、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因此捕捉意象对于把握整篇文章意境是一个关键点。
二、了解写作背景
由于学生和诗人不是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环境,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在理解上有隔阂,并不利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中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要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要表达的思想如何。只有明确了系列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整篇文章,进而领略其中的意境。
如,理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以根木之长,泉源之远暗喻欲使唐朝根基稳固、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仅需要在教学中诵读、点出意象,更需要了解作者的处境及写作背景。魏征生活在贞观之治年间,是盛唐时期敢于直谏的诤臣之一。该文为唐朝盛世由盛到衰的转折期作者发出的感慨。因此文章紧扣如何能善始善终地治理天下进行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正反两方面及借古喻今的申述,最后论证“正己安人”的“十思”核心。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回溯一千多年前政治历史背景对文章意境的理解及文学素养提升有较大帮助。
三、培养原创性思维
如在某一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写一首柳永仕途失意、并与心爱的人分手的诗词,营造一种情感基调低沉的意境。比如,写心境恶劣,你们会想到什么景物,然后让学生对此进行交流、探析。然后结合原文《雨霖铃》中“寒蝉”“暮霭”“清秋节”“晓风”“残月”,那直接描写糟糕心情的词语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回答出很多……然后结合本诗中的“凄切”“无绪”“泪眼”“凝噎”“沉沉”“伤离别”“冷落”“更与何人说”很多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意境的理解。该诗用“寒蝉、暮霭、清秋节、晓风、残月”等意象,将离人漂泊流落,孤苦寂寞,无限感伤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原创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要表达的情感,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诗词中的“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和意味深长的意境美。
由此可见,职业高中语文所收纳文章的意境变化多样,美轮美奂,在现代教学中,语文教学方法也将会在实践教学中继续改进。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不断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借助想象的翅膀,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还原作者原创所传达的其文、其意、其情、其想……将对人生成长期的学生文学素养、情感、审美艺术、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助推作用。
这场恋爱的女主人公,就是歌星加影星的韩菁清。当时,梁实秋71岁,她43岁――比他女儿要小好多。隔了30年的时间之海,尽管他早已是久负盛名的大作家,然而,就因为他此刻的年纪,刚进入中年的她看他,犹如看那“三十年前的月亮”。
1974年11月27日,他们在台湾初遇。相遇之后不到一周,梁实秋排山倒海般的情书就来了!有时一天一封,有时两封、三封、四封……两个月中写了二十多万字!对她的称呼,从“菁清女士”,到“菁清”,到“清清”,到“亲亲”,到“小娃”,热烈真挚,深情动人。
韩菁清从来就不是洗衣做饭生小孩的寻常女人,她要寻求的根本就不是寻常如你我的骈手砥足,帮衬着按揭买房的“生活伴侣”,而是一个“精神伴侣”。而梁实秋,他恰恰是一个典型的标准意义上的文人。
先前也经历过失败婚姻,尝试过爱之苦的韩菁清辗转反侧无数次之后,她终于想明白,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和你白头到老的,而眼前出现的这个人,是拿来爱的。因此,她写下了这样的回信:“亲人,我不需要什么,我只要你在我的爱情中愉快而满足地生存许多许多年,我要你亲眼看到我的脸上慢慢地添了一条条皱纹,我的牙一颗颗地慢慢地在摇,你依然如初见我时一样好奇的目光虎视眈眈,那才是爱的真谛,对吗?”
跨越了近三十年差距的一对男女彼此情投意合,没想到社会不干了!
1975年的台湾,因为梁实秋和韩菁清的恋爱事件,闹了个满城风雨沸沸扬扬。报纸首先发难,《教授与影星黄昏之恋》,类似的新闻标题在大小报纸上频频出现。多数文章都认为让韩菁清这样一个演艺圈中的过气明星嫁给一个“国宝级”的大师,是对大师的亵渎。梁的学生成立了“护师团”;梁的友人也认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太不像话;他们说她是“收尸团”一员,与梁先生结婚就是图谋他的钱财;他们力劝他悬崖勒马,纷纷给他介绍他们认为相配的女性;他们甚至说她是一个“烂货”……
从抗战时期即被鲁迅骂得体无完肤百口莫辩的梁实秋可谓早已品味到“天凉好个秋”,面对铺天盖地的喧嚣,他不过是淡淡一笑。他说:“我只是一个凡人――我有的是感情,除了感情以外我一无所有。”
十几岁就在娱乐圈闯荡的韩菁清面对这场轰轰烈烈的爱,越来越清楚地知道:历史是人家的,传奇是人家的,世间嘈杂的耳语,不过是他人自说自话的。她这个遇到真爱的女人,此刻不过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把爱情进行到底!
1975年5月9日,梁实秋与韩菁清举行了婚礼,新房设在韩菁清家。从来就没有缺过钱的韩菁清,唱歌一晚上的收入就要比梁大教授一个月的工资高,光是在台北就有好几套房子。这样的女人,能看上他这个文人那俩辛苦钱?这样的女子当然也不可能住到他的“雅舍”,何况他当年是卖了房子到西雅图,现在在台北并无房舍。那天晚上,高度近视的新郎官因不熟悉环境,没留心撞到墙上,新娘子立即上前将新郎抱起。梁实秋笑道:“这下你成‘举人’了。”新娘也风趣地回答说:“你比我强,既是‘进士’(谐音近视),又是‘状元’(谐音撞垣)。”两人相视大笑……
多才多艺的她还有一手好厨艺,让人齿颊留香。婚后,梁实秋心宽体胖,八个月体重上升五公斤;外界也注意到,原本搁笔已久的梁实秋又开始了创作。为了使他劳逸结合,她教会了74岁的丈夫跳舞。月华如水,两人相拥翩翩起舞。亚热带的春天,桐间花落,柳下风来,漫山遍野都是杜鹃,那艳艳的花一路开到窗下……
尽管日日相见,两人依然情书往还。署名“秋秋”的无数信中,有热盼“清清”回来的,有思念至心神不宁唯有写信的,有谈家中琐事的,因了梁实秋生花的妙笔,使得“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以热烈的爱、以无比的激情、以无限的宽容、以无尽的留恋为证,梁实秋在和韩菁清度过了13年质量饱满的婚姻之后,在84岁上驾鹤西去。弥留之际,他拼尽全身力气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清清,我对不起你,怕是不能陪你了!”
他爱这个女人,爱到了生命的最后!在爱的阳光下,他们度过了四千多个春天!
周作人和林语堂都写过论喝谈吃的小品、随笔。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苋菜梗》,借回忆故乡的风土习俗,把吃与思乡的情绪结合起来,写得既冲淡隽永,又富于人文内涵。而林语堂的小品《中国人的饮食》则在娓娓道来的聊天气氛中,使我们“真正地享受了吃的欢乐”。文人的文字让我们明白,吃里有文化,有艺术,也有科学,美食也是值得人们研究的。
梁实秋的生活小品写得幽默风趣、活泼洒脱。他的《雅舍小品》中有多篇描写美食的文章,文字简洁而余味无穷,写西施舌(一种贝类)、醋熘鱼、狮子头、薄饼的几篇,读来令人想据案大嚼大快朵颐。他写老北京的烤鸭、豆汁儿、小吃酸梅汤和糖葫芦,读来更令人口角生津、垂涎欲滴。在他谈吃的文章里,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怀念,平实的语言里点点滴滴是对生活的感受。读梁实秋谈吃的文章,不亚于品尝了一顿美食所带来的满足,更不失为一种精神的会餐。
钱钟书曾在《吃饭》一文中,深情地赞美过吃:“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钱钟书和杨绛在英国留学时,受不了房东的粗劣食物而搬了家。迁居后的第一个早晨,钱钟书亲自做了奶茶和烤面包端到床前,杨绛一跃而起,兴奋不已。杨绛说,钱钟书是一个很懂得吃的人,他喜欢带家人去品尝各种馆子,亲自点菜,而且绝对不会失手,这也可算得上是一大本事了。
梁实秋先生曾在《雅舍谈吃》中回忆当年他品尝金华火腿的往事,梁先生吃过金华火腿后赞其“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料下饭为无上妙品”,以至于“至今思之,犹有余香”。我乃布衣草民,没有梁先生的雅兴,但对以色、香、味、形“四绝”而驰名中外的金华火腿也早有耳闻,这次有幸去金华旅游,自然不能错过大饱口福的机会。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峰、洞、瀑、湖一应俱全。那日我们游览了金华双龙风景区,从景区出来已经是下午了。金华当地的朋友提议陪我到市区逛一逛,我欣然应允。朋友知道我的心思,哪里都不去,直奔火腿专卖店。她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金华火腿有许多品种,在隆冬季节腌制的叫正冬腿,将腿修成月牙形的叫月腿,用前腿加工呈长方形的叫风腿,挂在锅灶间受竹叶烟熏烤的叫熏腿,用白糖腌制的叫糖腿。以前在我家乡的超市,偶尔也有金华火腿卖,但品种单一,用真空袋包装的,价格昂贵,一直不舍得买,这次可开了眼界,店里各式火腿一应俱全,价格还不算太贵。朋友极力向我推荐金华火腿中的名品“雪舫蒋腿”,其皮薄脚细、腿心饱满、精肉细嫩、红似玫瑰、亮若水晶、香味清醇。我立刻买了三盒整腿,打算和朋友一家人分享一盒,其余的带回武汉和家人分享,朋友推辞说未尽地主之宜,实在失礼之至,又怎能让我破费?说这话的时候却面带微笑,其实是接受了我的好意。
到朋友家的路上,她兴致盎然地告诉我金华火腿的来历,相传北宋名将宗泽战胜而还,乡亲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便撒盐腌制以便携带。将士看到腌制而成的猪腿色红似火,故称之为火腿。没想到金华火腿还牵出了抗金名将的故事。朋友笑着说,金华的“两头乌”猪,后腿肥大、肉嫩,经过上盐、翻腿、洗晒、风干等八十几道工序制作的金华火腿最为正宗,在外地很难买得到。
到了朋友家,她请我坐下喝金华婺州举岩茶,其余的事情就别管。不到一个小时,火腿宴大功告成,金腿鲫鱼、蜜汁火腿、金腿翡翠羹、鸡火二丁、金腿蜜莲、金腿什景盏一样样端了出来,吃起来香气浓郁、鲜美可口,能品尝如此人间珍味,不枉此番金华之行啊!
文人是世界的代言人,也是生活的代言人。
文人眼中的世界,是作者慧眼滤过之后的世界。它既是真实世界的写照,但又绝不是现实世界的拷贝。文人眼中的世界,总是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留下了他自己的深深的印记,留下了不同时代的鲜明的印记。
文人眼中的世界,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现实的,也是神奇的;是纯真的,也是复杂的;是单一的,也是多元的;是质朴的,也是华丽的。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花开依旧的景象和人渐变老的感叹,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融合;张洁《我的四季》中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是现实世界和神奇世界的融合;萧红《呼兰河传》中对童年水晶般生活情景的描绘,是纯真世界和复杂世界的融合;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刻画的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是单一世界和多元世界的融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情、景、理的完美统一,是质朴世界和华丽世界的融合。
文人“看”世界是尽心尽责甚至是殚精竭虑的。司马迁忍受精神和肉体的巨大痛苦,用生命写成了《史记》;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为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曹雪芹写《红楼梦》“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要真正读懂文人眼中的世界,就要真正读懂文人的精神世界。
文人多情。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对灾难深重祖国深沉的爱,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希望,是一种挚情;归有光《项脊轩记》叙写“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深切怀念亲人,是一种深情;巴金《随想录》说真话,追求真理,是一种纯情;莫言作品充满着的“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是一种真情。
文人爱忧。他们忧苍生忧黎民忧自己,忧人生忧自然忧社会,“忧”,是文人千百年来精神的遗传基因。孟子忧“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屈原忧“众人皆醉我独醒”;李白忧“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杜甫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人忧重重污染而希冀“绿色生活”,忧胸无大志而高喊“拒绝平庸”,忧人的漠视而启迪思考“忧与爱”!
文人富“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是雅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理趣;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闲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文趣;孙犁的《亡人逸事》是情趣。
文人的眼睛召引我们知道了物质的世界,也知道了精神的世界;知道了当下的世界,也知道了过去的世界;知道了身边的世界,也知道了遥远的世界;知道了熟悉的世界,也知道了陌生的世界。
有一回,半夜里饿醒,怎么也睡不着,随手捞过一本书,看到书中描写的美食,竟然真真切切地馋哭,没出息。
虽说“君子远庖厨”,可老子不也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吗?好吧,换个话题,不会做还不会吃吗?每次有好吃的,你的第一时间会想起和谁分享?
文坛吃货是不是个贬义词?至少在我看来不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熟悉巴黎的每一家馆子,以至于巴黎所有的服务生都认识他。“好吃”到这种空前绝后的地步,却丝毫不影响到他文坛巨擘的地位。
无独有偶,钱钟书对吃的见解是:“这个世界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在夫人杨绛眼里,钱钟书是一个很懂得吃的人,他喜欢带家人去品尝各种馆子,亲自点菜,而且绝对不会失手,这也可算得上是一大本事了。
国学大师章太炎,最爱吃的是带有臭气的卤制品。他特别爱好臭腐乳,直臭到满屋掩鼻。有一位画家就经常拿臭制品来换他的字,再以每条10元售出,小赚了一把。
古文大师黄侃,对吃乐此不疲。平生只要得知有某物自己未曾品尝,黄侃必千方百计得到,以饱口福,并且为了吃上这些美味佳肴不惜出尽洋相。
史学大师傅斯年,人称“傅胖子”,是一个标准的大吃货。由于患高血压,老婆很少让他吃肉。有一天,傅斯年看到秘书饭盒里的肉,顾不得面子,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手抓起来塞到嘴里。秘书被他的馋相逗乐了,但大笑之后又觉得几丝心酸。
梁实秋同样对吃颇有研究,可称老饕。多少年过去了,店铺几经流转,而他的《雅舍谈吃》却仍然百读不厌。
古代的袁枚、李渔、张岱对于食物的描写,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了,曹雪芹所著《红楼梦》里菜品之讲究,若非亲见,绝非常人所能杜撰。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写吃亦是精到细致,而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写吃也同样漂亮绝伦。时过境迁,这些历史尘烟中的美食有了一个独具的名称――文人菜,以区别于一般美食。
对食物典故的研究,要数唐鲁孙、逯耀东、王敦煌三位先生。唐先生是满清贵裔,逯先生是钱穆弟子兼学者,王前辈其父是王世襄先生,更是世家子弟,知识渊博,能聊善侃。比如唐先生写“天梯鹅掌”、王先生写羊肉和打卤面的讲究,一奢一简,但都写得极有身份。至于逯耀东先生,写台北牛肉面更是一绝。
对食物细节的描写上,汪曾祺、林斤澜、陆文夫、老舍等人则是不遑多让的名家。这几位写吃,不在见多识广,而在写得真切细致。汪先生对淮扬民间食品、云南食物的见地,滋味尽在。陆先生对苏州饮食的精通,老舍先生对北京食物的信手拈来,光《骆驼祥子》里吃豆腐那段就是神来之笔。
朱自清写冬天吃豆腐,刘绍棠的《榆钱饭》,还有鲁迅《社戏》里的罗汉豆,叶广芩的《豆汁记》,以及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里对于吃的贫苦记忆,也是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