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雨的古诗

写雨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雨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雨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虚实结合 虚 实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道:“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由此可见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的特点,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那么在诗词理论里,虚与实的主要内涵指什么呢?我们先细看两首《卜算子・咏梅》,以窥得一二。

卜算子?摇?摇?摇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摇?摇?摇?摇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两词的上片,“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和“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都是描写眼前所见景象,而两词的下片“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都是词人想象而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实”,称后者为“虚”。

虚,即空虚,空无所有;实,即真实,实在。在古诗词里面,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其实,在古典诗词里,虚实的用法并不少见。例如,的《沁园春・雪》,实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虚写“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柳永的《雨霖铃》,实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虚写“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姜夔的《扬州慢》,实写:“废池乔木”、“清角吹寒”,虚写““春风十里”、“竹西佳处”,通过今昔对比,引发昔盛今衰的感伤,控诉了金兵的掠夺战争所造成的沉重灾难,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苟且偷生的唾弃和谴责。

关于实的辩证关系,吴乔曾在《围炉诗话》中这样阐明:“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所以灵妙。”

对于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一个出题点。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说“我思人”,而说“人思我”,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杜甫也有《月夜》一首: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通过想象,从对方着想,刻画妻子独自看月形象,只写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州,已经包含其中,这种虚写使整首诗词摇曳生辉。

在语文版高中教材《唐宋诗词鉴赏》(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愁别绪诗词汇编中,有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踏莎行》,其中词的上阕是眼前实景:“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描写融怡明媚的仲春,令人顾盼生辉、流连忘返的春景触动了征人的离愁,而离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路程的遥远而变少,恰恰却越积越多,好比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迢迢不断、无止无休。下片词人笔锋一转,从虚处着笔:“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通过行人对闺中佳人的设想,想象对方此刻正在凭高望远,思念旅途中的自己。

必修三入选的柳永的《八声甘州》中,也有相同手法的应用:“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表达内容上,“我思人”还只是单相思,写“人思我”是出于“我”的想象,比起直陈“我思人”更能说明“我”的思念之深;从艺术手法上,这样写显得文笔更曲折,更值得玩味。

先与之必将取之,在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诗词鉴赏,就曾出现过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设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这首唐诗主要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再来看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古诗词鉴赏: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第三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诗人借助想象,从对面生情,站在友人角度,虚写了朋友与自己分手后,在夜泊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两岸猿猴的清幽的啼声,睡不安恬,甚至梦中也无法消除那份孤寂愁苦。这样的写法就进一步表现了离别时对朋友的留恋深情和惆怅感伤。

尽管在古诗鉴赏技巧讲解中涉及虚实结合,学生也了解此的技巧运用既会使诗中形象鲜明生动,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又能给读者留下自想象的空间,然而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大概我们还需要在授人以渔、施之以法上继续下功夫,让学生勤加操练,希冀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写雨的古诗范文第2篇

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特点。

2、学习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别离之感。

2、鉴赏叠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联系法:以题为纲,联系课内课外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明白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吗?关于七夕节有什么传说呢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补充资料: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感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感情传说之一。(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白素贞与许仙)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它又被称为乞巧节,相传七夕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看,我们的祖先多浪漫啊,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就能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其实,牛郎织女星起初只是自然界的星星,随着岁月的演变才有了一些情节,而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迢迢牵牛星》,对这个感情故事的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我的梦想。所以《古诗十九首》主要资料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以及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主要是感叹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感情的忠贞,期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无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这首诗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节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详见课文下注)

诗歌翻译参考: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四、层层深入,鉴赏分析

(一)基本资料

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二)写作思路

明确:一二句描述环境,中间四句描述织女,最终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板书:两星的形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

(三)诗句鉴赏

1、鉴赏诗歌叠词之美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板书:迢迢——距离之美

皎皎——星光之明亮

纤纤——手之修美

札札——织布之声

盈盈——河水清浅之貌

脉脉——相视之态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诗歌更具浓郁的抒情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无论谁,其实一向都需要完美的感情。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我追求完美感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完美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谁能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篇几句?

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学能模仿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答:《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2、鉴赏诗歌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觉得此诗表达了相思之苦,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能够看出,这两句诗不仅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擢”举起,“弄”是摆弄。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能够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件”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也能够看出,“迢迢”,遥远的样貌。牛郎织女相隔天涯,那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这首诗,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写相思!这就到达了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板书: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

那么,诗中写得这种思念仅仅是天上才有得吗?

不,是人间离情的写照。“一曲天上悲歌,一绪人间离愁”(板书:天上悲歌,人间写照)

五、拓展迁移:

(一)

宋朝的苏门四学子之一,秦观也写了一首“鹊桥仙”来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那里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说忠贞的感情又何必在乎是否日夜的厮守呢?虽然他们只能在七夕相会,但只要他们忠贞不二、心心相印就足够了,同学们怎样认为呢?

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二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熟读成诵后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歌画面美。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意美。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理解诗歌,感受到音韵美和画面美,这是第一层次的学习,真正能让诗歌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到达诗歌文化的传承,这才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图片,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讲过的这个神话故事。(学生简述)

今日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来源《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头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后点拨字音。

2.学生自读,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指名读,同学互评。

3.师生配合读。(教师读上句,注重强调出叠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接读时,自然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借助注释和结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3.再读诗歌,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美感。

四、理解诗歌,评析感悟

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勤劳善良的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诗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是遥远的地方,这与诗中的哪句诗矛盾?“河汉清且浅,先去复几许。”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有王母娘娘这样强大的势力阻隔,它们很难相见,相望而不能相见更能让人感觉遥远,心生思念。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是织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织女”,为什么会“不成章“呢?一个“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这动态的描述,写出人物内心悲苦。“零如雨",思念的泪水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这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直接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句诗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相思之苦。

3.诗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感情杯具,而实则是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荡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妻久别是他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他们的心声,夫妻团聚成了他们的向往。

五、诗文迁移,领会技巧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织女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述,这样生动细腻的描述,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纤纤"“素手”一一外貌描述。

“擢"“弄"“一一动作描述。

“泣涕"“脉脉"一一神态描述。

运用描述方法把人物形象写传神,这在我们平时作文中也能够用。

六、诗词拓展,品味语言。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仅在资料,还有他的语言形式上。

1.找叠词,谈感受

诗歌中用了很多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

(叠词的加入使诗歌准确而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诗词拓展,品味叠词。

你还读过哪些使用叠词的诗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一《诗经》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一《诗经》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七、课堂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1.课堂练习

填空。

诗中写出了织女因感情思念而受到折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板书:

两星的现状

迢迢牵牛星织女的相思离别之思

写雨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妇诗;人的自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它写成的时代似应在东汉后期,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着眼点却是地上人间,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以迢迢属之牵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劳作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宋・何汶:《竹庄诗话》)。《迢迢牵牛星》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为表达天上悲情人间写照的主题,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诗用浪漫手法借天上的故事来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向往夫妻团聚的感情。诗的联想也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几乎是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好似随意而实则匠心独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中国文化小百科》)。其次,抒情和写景的结合。诗不拘于神话传说的故事,而立足于写织女的感情。不仅通过织女怅望牛郎、无心弄机杼、泣泪落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场景描写来揭示织女的心情感受,抒发织女的离情别绪,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皎皎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等景语的衬托和渲染,来达到抒感的目的。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却又谐调一致,浑然一体。再次,诗的语言优美自然、精炼工切而又富于蕴味。尤其诗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不论是对写景还是对抒情,都十分精练准确,蕴味无穷,妙不可言。景新意深,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不愧为古五言诗成熟之作。因而,古人在读“古诗十九首”诗说:“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笔下高妙。”

《古诗十九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分析历来是见仁见智。《迢迢牵牛星》应归属于《古诗十九首》“思妇之词”之列,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此类以游子思妇为主要内容的诗作,正如刘勰所言,它们是“志不出于,辞不离于哀思”。东汉末年以来出现这种作品,其实也是文学自觉的内容之一,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作为一种诗歌艺术题材的传统,思妇诗源远流长,在先秦时代就有其滥觞。《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诗。不过当时还没有“思妇”一词,据《文选》记载,“思妇”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宋玉的《高唐赋》:“姊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但此时,“思妇”是指鸟名。直到《宋书・乐志》引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妇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思妇”才确指怀念远出丈夫的妇人。

“思妇”这个文学题材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是和产生它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在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在这一点上,就来连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也不能免俗,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教也。”在中国文明的发轫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就已经形成。妇女被种种男权主义所制定的清规戒律所束缚在家中,她们被要求“从一而中”,要遵守“夫为妻纲”“七出”等,否则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虽然如此,丈夫对于妻子而言仍然是唯一的籍慰。在古代的乱世,有征戍,在“盛世”,有徭役,每当自己的丈夫被迫离开家乡,也即远离自己时,对于很多的家庭妇女来说就成了很大的打击。她们的愁苦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就为思妇诗最初产生提供了素材和依据。《诗经》中的《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先秦思妇诗伟大的开端。可紧接着的是不和谐的局面。汉帝国的一统和董仲舒式儒家理念的推广,将社会风尚归于礼教中来,不仅思妇诗销声匿迹,就连原是思妇诗的《诗经》的某些篇章也被正统汉儒所篡改为合乎礼义的道统思想。直到东汉末,“位成乎私门,名定于横巷”的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令儒家道德解体,这才为思妇诗又打开了新的局面。

东汉以来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一时期,诗歌的创作便脱离“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负朝着自觉追求诗歌艺术的方向发展。思妇诗写多是独守空房的妻子思念远行的丈夫,因而写得低回婉转,引人神伤,自是人性的普遍表现。从先秦的《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到汉末的《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再到与曹丕同时代的徐的《室思》“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无不阴柔和美,绵长低徊,将思妇内心那多愁善感的情感表露无遗。

李泽厚先生认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而《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常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这种表面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深藏着的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对当时黑暗统治、使人窒息的政治空气的压抑和禁锢的反抗,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以前所宣传的那套伦理道理、鬼神迷信、长生不老、谶纬宿命,都是假的,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是充满着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所以要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因此,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在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战祸不已、死亡枕籍的现实之中,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这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所以它即使是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内容,也不可随意等同于后世的腐朽之作,它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迢迢牵牛星》就体现出《古诗十九首》对生活现象作了准确深刻的本质概括,体现出“美是生活”的精神。它不同于汉大赋对生活的游离,而是与生活的统一,且在表现生活美之中,创造了艺术美,达到了生活美与艺术美的统一。现时生活中的真情美、浑厚朴实的自然美,对我国诗歌美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置疑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82.

[2]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74.

[3]休谟.人类理智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p 75.

写雨的古诗范文第4篇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语文学科既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流传下来的多为千古佳作,它不仅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资源。

传统的语文诗词教学都遵循着听、说、读、写的顺序,“以写促学”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写”放在了首要地位,把“写”作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动笔,通过这种自内而外的文字表达,激发学生自外而内的信息吸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语文诗词教学的课堂实效。

“以写促学”是由王初明教授在革新外语教学时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写出自信、写出表达能力、获取成就感,使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自信、克服恐写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王教授倡导的“写”是指英语写作,通过写作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的“写”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圈点批注、名句或片段赏析、缩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评写、创作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动笔、多动脑的好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实践,我深感“以写促学”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经过思考,从诗词的艺术表达、思想内涵、作者观点等角度去“写”,或赏析,或评价,或感悟,或创作,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思考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诗词的赏析是“以写促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要花大量时间和功夫去训练的。教师要先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必备常识,比如古代诗词常见题材的分类、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意象的含义、常见的思想情感、常见的诗词风格等,让学生心中久远而陌生的诗词变得熟悉生动起来。

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教给学生写赏析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写”的恐惧心理。鉴赏诗词可以参照下面五个步骤:诗词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描绘的意境――表现的手法――表达的感情。以《山居秋暝》为例,先找出这首诗歌的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竹、浣女、莲、渔舟。接着从意象特点来把握诗的意境:秋山如洗,清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清泉流,浣女归,渔舟从,营造了空灵澄静的意境。再来看诗歌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先仰视后俯视,动静结合;浣女喧哗,渔舟轻摇,视听结合,以声衬静。如此清秋佳境、闲情雅趣,怎能不令人流连陶醉、忘怀世事?作者因景生情,表达了归隐之乐。

写雨的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意课堂;课外诵读;妙用古诗;语文素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相信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童年不可缺少的记忆,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渗透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培根也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朗朗上口,古诗教学也应该是诗意的,令学生陶醉和回味的。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知识储备少,如何带领他们品味诗的意境,在诗的海洋徜徉,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一、诗意课堂学古诗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学生学习古诗的重点不在于逐词逐句的理解古诗,而主要是发展想象力,品味古诗意境,感受语言美。课堂上把古诗与画,古诗与音乐,古诗与表演结合起来,古诗学习会更加富有诗意。

1.画中品诗

低年级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图画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把诗以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更容易走进诗中,品味到到诗中的意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例如在学习《春晓》这首古诗时,由于这首古诗孩子们早已经会背诵,那就直接把孩子们带进春天美好的早晨吧。我带领孩子们看课本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欣赏着美丽的插图,找到了:“诗人刚刚起床,脸上笑眯眯的,他应该是做了一个美梦吧!”“有很多小鸟在飞,好像在唱着歌。”“地上有很多花儿,那些花儿一定很香”……这样老师虽然没有一句一句的讲解古诗的意思,但从孩子们稚嫩的语言中,我知道孩子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诗人的那份惬意。这样的诗情画意,多么令人陶醉!

2.乐中诵诗

在古代,音乐与诗歌是融合在一起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当时民歌的总集。《汉乐府》中收集的诗则原本就是用来谱曲歌唱的。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古人吟唱古诗的旋律,但是我们可以在音乐的渲染下朗诵,那也别有一番风味。诵读《春晓》我们可以采用现代音乐班得瑞的“清晨”,音乐一起,那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就把我们带入到了那个“处处闻啼鸟”的明媚的早晨。诵读《村居》我们就可以用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让我们感受到春日的柔美。只要我们为古诗找到合适的音乐,这音乐就会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的意境中翱翔。

3演中悟诗

许多古诗是有情节的,让学生发挥想象,演一演古诗,会带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学习《赠汪伦》一诗,学完全诗,我让学生同位两个人一人扮演汪伦,一人扮演李白,把诗中描写的离别情景演一演。我略加指导,引导学生想像一下两人会怎样,怎样做。学生就兴趣盎然的表演起来。在全班展示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模仿古人了拱手等动作,演得惟妙惟肖,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表演,学生不但更深入的理解了古诗内容,而且能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诵读传经典

1.活动促积累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当然这仅仅是保底要求,只要我们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他们会学习的更多。我们要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诵读活动,以丰富低年级学生的古诗积累。如晨读“诗声琅琅”,开展“我是古诗大王”活动,看看谁背的古诗多,以提高学生古诗积累。“我是小老师”活动,由学生轮流来当小老师教其他学生学习古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兴趣。“古诗配画”活动,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拿起画笔画一画它们心目中的古诗,让古诗学习“诗情画意”。通过这各种各样的活动,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就毫不费力地全部背诵了“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2.生活感受美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藏于字里行间,一花一草,一情一景全都是诗人笔下美丽的诗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寻找“诗景诗意”,把诗景诗意统一起来,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春天来了,带着孩子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杨柳依依的美景;一场春雨过后,到花间去看一看感受春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夏天到了,欣赏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到了,一起去秋游,登高望远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豪迈开阔的胸襟。夜幕降临,让我们也仰起头,轻轻地吟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诗意”,古诗离孩子们并不遥远,古诗就在孩子们的身边。

三、妙用古诗显诗意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课标还在在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中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虽然只是低年级学生,有了丰厚的古诗积累,我们同样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到自己的写话练习中。记得第一次发现学生在写话中引用了古诗句我是多么的惊喜。一个孩子在写话练习中写到:今天我们到饭店吃饭,妈妈说我们要进行“光盘”行动,吃多少要多少,不能浪费。因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立刻让这个孩子在全班学生面前读了自己的这次写话,并对他引用古诗句大大表扬鼓励了一番,我相机引导其他学生也在写话中引用古诗句。从此,在学生的写话本中就经常见到古诗句的影子:“今天我到公园玩,公园里一片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真美呀!”“昨天晚上下了一阵雨,今天小区里的地上落了好多花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古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句可以令他们的写话显得更有诗意。

古诗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领着孩子在徜徉在古诗的海洋中,从古诗中汲取吸取精华、陶冶情操,让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王铁军.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09期

写雨的古诗范文第6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小语第四册第二单元由古诗《春晓》、童话《丑小鸭》和儿童诗《春雨》组成。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前两篇是讲读课文,《春晓》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诗句描写了春天早晨雨后初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丑小鸭》这篇童话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出走,最后才发现自己已不是丑小鸭,而是漂亮的天鹅;《春雨》是自读课文,这首儿童诗描述了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赞扬了小朋友顶着春雨种树,绿化祖国的行为。阅读本单元课文,使人感到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春意,述说着动人的故事。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从小要和善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和春雨对植物生长的益处,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如何教好本单元课文,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新词。本单元两篇讲读课文共有14个生字,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音、形、义结合起来教学,又要各有侧重,突出重点。如《春晓》中“晓、眠、闻、啼”等字词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能力,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字形和字义:“日”出为“晓”,闭目而“眠”,故“晓”为“日”旁,“眠”为“目”旁,“闻”是听,与耳朵有关,所以是门字里边一个“耳”,“啼”为鸟叫,所以是“口”旁。在《丑小鸭》一文的生字中,重点要读准“剩、瘦、除”这几个字的卷舌音,字形分析中要突出“瘦”、“越”两字的难点:“申”和“戊”的笔画笔顺。

2.加强朗读,帮助理解内容。本单元课文的文体是诗歌和童话,因此在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线,朗读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重音与停顿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规律,加强学生对课文词、句、段的记忆,使学生不但理解内容,而且能化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朗读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教学时,要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和默写的目的,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3.借助插图,品味诗文意境。本单元三篇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教学时要借助插图的作用,诱导学生品味诗文的意境。如《丑小鸭》一文有四幅插图,要引导学生注意图与图、图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弄清故事发展变化的过程。《春晓》与《春雨》两课描绘的一幅是雨后,一幅是雨中春天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这正是诗的意境。教学时可从图入手,图文结合,将学生带入画中,品味诗文意境。

4.运用旧知,学好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是供学生课余阅读的文章,没有学习生字的任务,一般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但教师必须启发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阅读课文。本单元中《春雨》这篇自读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在《春晓》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有关春天气候的特征以及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等知识自学《春雨》中所讲到的内容。

写雨的古诗范文第7篇

入若耶溪

王籍

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划着船在溪中游览,只见长空和溪水悠然相映;远处的山巅漂浮着白云,近处的溪水反映着日光;听到几声蝉鸣,更感觉到树林的静寂,听到几声鸟叫更感觉到山间的幽深。这里美好的景色触动了归心,因而对长期在外做官产生了厌倦情绪。

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冠绝当时,为后人长期传诵。其妙处就在于以动写静,从鸟鸣蝉噪的声音中,我们体会到了若耶溪景色的幽静。再如: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在这首诗中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之处也是在于以动写静。前两句“静中有动”,写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的声音在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但又充满寂静的感觉。此诗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后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接着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周身幽暗的感觉。最后以青苔结尾,由于长期没人走过的地方才长青苔,因此,所闻的人语只能是自己的自言自语,空山异常幽静。

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在高考诗歌鉴赏中也偶有考查。例如2012年福建卷 。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静的意境有各种各样,如清静、宁静、恬静等,但其表现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声音写静,另一种是以动态写意中之静。

以声音写静意,就是寂然处有声,用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声音来描写静境和静意。钱钟书先生对此艺术手法的作用体会颇深,他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这种手法古诗词中经常运用,甚至可远追朔到《诗经》,如“萧萧马鸣”便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之一。至唐后采用声音营造静境更为普遍,如崔颢《入若耶溪》诗“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王勃《春庄》诗“直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诗“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诗“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温庭筠《开圣寺》诗“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香”等等都是通过各种声响来描写静景和静意的。

以动态写意中之静,就是所谓静中有动,用这种动态来表现静的手法例子在诗词中也很多。如储光羲《贻刘高士别》诗“山昼猿静,溪曛鱼鸟乱”,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过》诗“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李频《古意》诗“玄鸟深巢静,飞花入户香”,司空图《赠鉴禅师》诗“夜深雨绝松堂静,一点飞萤照寂寥”,徐铉《又和游光睦院》诗“日华船竹静,云影过阶闲”,等等,都是依靠鸟兽鱼虫云日的动态来创造意中的静境。

当然古诗词在创造静境的过程中以上的两种手法不是绝对分开的,而是经常混合在一起使用,也就是说有时候既以声音写静,也同时以动态写静。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首四句诗说:

犬吠水深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写雨的古诗范文第8篇

古诗词是人类文化艺术长廊中的明珠,也是人类美好情感的结晶。教师教育学生学好古诗词,对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在此,笔者就初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浅说己见。

一、品味古诗词中的音韵美

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重视读的环节,要指导学生多读、美读、反复动情地读。“高声朗诵,低声漫吟,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以畅其气,以玩其味。”诵读是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领悟诗歌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少讲多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原则。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充分显示出古诗词的音韵美,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从而激感,获得艺术享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采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幅富有气势、风格奇峭、色彩绚丽的画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把雪洁白、鲜润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也给边塞增添了活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蹄处”,情景交融,给人以无尽遐思。这些只有通过反复地朗诵,才能体会到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二、感悟古诗词中的情感

诗歌尤其要重视它的情感感染力。读诗时要充满感情,领悟诗的情感,这样才会受到启发,受到震撼,引起情感的共鸣。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在叙述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之后,由己及人,想到丧乱之中的贫苦人士时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铿锵有力的诗句中奔涌出来。又如《春望》,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诗中体现出忧国忧民的博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这种无私的情感让学生怎能不受到震撼?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那么,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又该如何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呢?这样,诗歌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

三、体会古诗词中的图画美

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在抓好重点字词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韵进行再创作,即根据原诗写散文诗片段或作画,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许多事物往往是无声胜有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尤其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笔者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让学生感知这幅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所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笔者要求学生把想象中的画面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的想象欲望被唤起,纷纷投人画画。在他们的笔下,一座茅屋背靠起伏连绵的大山,山中松树青翠茂密,山泉飞瀑,一轮圆月悄然爬上山头。茅屋左侧是一片碧绿的竹林,竹林里一群姑娘手挎着衣篮,笑着走着。茅屋右侧是一条开满了荷花的河流,河流中有几叶扁舟正推开荷叶,顺流而归。学生通过想象很好地体会了王维的诗情画意,深刻地理解了诗中宁静恬适的意境,同时又培养了想象力。

四、创设情境以再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