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立夏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醉人的春色里我和儿子随着先生来到杭州来到西湖边,这座美丽的城市鲜花遍地,游人如织。杭州的暮春“暖风醺得游人醉”,阳光融化了所有的冷漠的眼神,把灿烂洒在每个游人的脸上,汗珠在一些个晶亮的额角闪光。少男少女、青年男女用时尚美丽的短袖衫和迷你裙迎接着夏天的到来,中老年游客也禁不住阳光的那份热情,一个个把春装脱下提在手上。我们攀登雷锋塔,读塔身上的诗句,看白娘娘许仙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塔顶鸟瞰西湖全景,把潋滟的水光嵌入双眸;我们在长桥穿行,用脚步测量那神奇的传说;我们在西湖荡舟,听艄公讲美丽的传说,有道是“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我们在“三潭映月”前留影,把一心一意刻在心里;(艄公说,来“三潭映月”一定要留影,照下一个潭身就表示一心一意。)我们遥望断桥的身姿,感慨于断桥不断的缠绵;我们在苏堤漫步,在人流里乐此不疲地追求白头偕老的宿愿;(艄公说,苏堤是情人堤,相爱的人能携手走完苏堤,那他们恋爱一定会成功。夫妇俩能携手走完苏堤,那一定能白头偕老);我们在湖边的长椅上歇息,任垂柳的温柔抚摸,恰道是:“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
??西湖太大,疲惫的双脚无法踏遍每一处绿茵芳草地;西湖太美,无暇的双眼无法饱览每一处的旖旎。平湖秋月不见,苏堤春意阑珊,雷峰夕照未到,曲院风荷初长。但见三潭映日,花港的鱼儿恣意地畅游,丛林区的孔雀纷纷开屏,植物园的牡丹绿肥红瘦,苏轼纪念馆前东坡塑像目光踌躇、衣袂飘飘、神情潇洒,暮春时分,是否又在吟诵那首《蝶恋花》:“花腿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人海里穿行,在阳光下迷离,在诗情画意里沉醉,在暮春里追寻快乐的梦想……我知道,春天就在轻舟短棹里淡淡而去了,春色就在绿水逶迤里悄然流逝了,春光就在芳草长堤上驻足不前了。在杭州的三天,我们每天在春风里穿行,在快乐中徜徉,在湖光山色里沉醉,在去回中迎来了夏天。
??今天,我回老家立夏。我们这边的风俗,立夏要吃煮鸡蛋、吃烧饼还有甜菜。早上,我吃了妈妈煮的咸蛋,吃了黄烧饼,还吃了粽子,觉得挺充实,在长辈们的呵护下,我相信这个夏天我会身体健康有精神。坐在老屋门前的小板凳上,嚼着香喷喷的烧饼,夏天的田野在目光里舒展。油菜花残留着稀疏的点点金黄,绿色的荚果缀满枝头,似串串草编的风铃在风中沙哑地吟唱;蚕豆在绿叶下拼命地鼓胀自己的肚皮,那些小豆豆快到一朝分娩的时候了;蒜苗一个个伸出长长的脖子,大概是受不住蒜叶裹得太紧太热了;一个月前鲜嫩的茼蒿都开花了,如大丽菊般金黄绚烂……桃花谢了,菜花稀了,茼蒿花儿开了,芫荽花儿白了……“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是啊,春去春会来,花谢花还会再开,本不必感伤春的离去啊!可是,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留恋感伤着春天的流逝,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即便门掩黄昏,也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但见乱红飞过秋千去,深深庭院又如何锁住春天的脚步?黄庭坚困惑云道:“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春天走了,走得匆忙,走得无影无踪,把无奈和伤感留给了寂寞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无法像花儿那样谢了再开,都无法像草儿那样枯了再绿,生命的春天真的太短暂了,我想诗人感慨惋惜的该是青春韶华的流逝吧。想着这些,不禁也有点伤感与无奈了,因为,我也无计留春住!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把串串笑声撒进了村庄、田间地头。此时,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呈献给孩子们,诵读后,所有赞美春雪的言语都显得乏味了。
第一站――惊蛰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24节气的来历。让孩子们对24节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24节气歌,第一次晨诵的内容确定为24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问;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家查看日历,记录下令年24节气的具体日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选择了几条有关惊蛰的谚语及韦应物的《关田家》作为诵读内容,使孩子们朦朦胧胧地感悟着农历的踪迹。
正当我们喜度妇女节,诵读《游子吟》的时候,我班同学肖越惊喜地向大家报告:“杏花开了。”我一听,便跑到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风来,杏花满园开”。回来后,我精心挑选了两首描写杏花的诗供同学们诵读:“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边观赏杏花,边吟诵诗句。
杏花诗诵后,我们随着春的脚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诗词的世界,先后诵读了6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两首)《惠崇春江晚景》《千叶桃花》《杂曲歌辞
桃花行》《次韵梨花》和一首宋词《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当时,我带领同学们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问大家读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你想到了我们班的谁?学生听后齐声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担任班长兼大队委,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同学们说完,我赶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最美丽的,然后,大家齐声把词朗诵给潘金子听。其实,这节晨诵已不仅仅是诵读了,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阴留给了果实,春天也总会过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来时,你们还记得我们此时吟诵过的诗吗?还会记得你们此刻美丽如花吗?唐朝诗人崔护已为我们写好了《题都城南庄》,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站――春分
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春分的养生、趣事,并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分的农事、谚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在这一站,我们诵读了唐诗《早春》和宋词《丑奴儿》。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诵读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站――谷雨送春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
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了后来的《淮南子》,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每月2个,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最多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015年2月的两个节气是立春和雨水。
立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意思是“四立”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立春的民谚
春天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季节,在立春以后,人们就开始忙着种庄稼了。从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了许多关于立春的谚语,如反映气候变化的: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预测天气变化的: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与农业有关的: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的习俗
咬春
立春这天,山东、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河北、福建等省市许多地方都有“咬春”的习俗。
据汉代崔《四民月令》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流传吃春盘的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的诗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饼
立春这天,民间还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潘岳所撰的《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
现在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有的地方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立春节气如何养生
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人体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立春之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晨气温较低,易于发生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处于多发期,所以,立春时节要注意保暖防病。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展。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饮食的调养要注意升发阳气,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水在每年的2月19日前后,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的民谚
雨水的民谚多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如: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如: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雨水前雷,雨雪霏霏。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如: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
雨水的习俗
回娘家
这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汉族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
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油菜花常常是我思念故乡、写作诗歌时借喻的一个源头,这个清艳而热烈的意象,曾经不止几十次地飞进我的诗歌,喂养着我瘦弱的诗句,尤其是在春天。“当我写下春天/这是没有意义的/当我写下油菜花/这也是没有意义的/当我写下:春天和油菜花/绚烂和疯狂一瞬间就力透纸背//这多像我在一首诗歌里写下/——你的名字和我的名字”。这种际遇源自我的乡村背景和情感经历。在我寄居的东莞,这个工业化程度异常发达的城市,油菜花和雪花一样属于奢侈品一类,只能怀念,不能相见。意外的是,2012年的春天,我过早下的结论竟然被璀璨的现实改写了。
南方的油菜花开得早。待我们驱车去桥头镇莲湖看油菜花时,已是2月17日的下午了。早春的岭南,恰逢难得的好天气,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格外明媚,通透,一眼望去,宽阔、低洼的莲湖一湖金黄,三百余亩的花浪挤挤挨挨、密不透风,金波荡漾,色彩汹涌,美丽而热闹。听桥头的同志说,这里原来是一汪碧波粼粼的湖水,本来是种植荷花的。镇里趁冬天荷花枯萎,就放干湖水,花了1200元钱买来油菜籽,播种下去,施肥,打药,悉心照料,便收获了这二十来万平方米的惊喜和浪漫。我们来得晚,这油菜花已经开了有些时日了,临近凋谢,但不乏野性和壮观。我们禁不住诱惑,索性走入花丛中,沿着辟开的小路,近观这些可爱的精灵们,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节节攀升,枝枝竞放。朵朵菜花如一张张甜美的笑脸,在风中向来访的客人点头,致意。那伸展的花蕊如眼睛里淘气的睫毛,正微微翘起,一副欲说还休、娇羞万分的样子。妖娆多情的花茎如张开的双臂,好像是在拥抱春光。它是这样的花,从不炫耀自己单个一朵或一棵花的美丽,实际上,单独的一朵油菜花也是很美丽的——花朵娇艳,四片金色花瓣呈十字对称,舒展。当千千万万这样的小花朵开放、汇聚在一起,大地便瞬时壮观了,像是原野上熊熊燃烧的烈焰,海浪里集体翻飞的黄鱼,天空中层层起伏的云彩,在和煦的阳光下,在杨柳风的轻抚下,熠熠生辉,气势恢宏。微风中阵阵醇厚浓郁的芳香扑鼻而至,沁人心脾,仿佛要将我们醉倒。当然,最陶醉的要算那些在花丛中拍摄婚纱照的新娘新郎们,青春的红晕洋溢在他们俊俏、喜悦的脸上,菜花人面互相映照,摄像机的镜头“咔嚓咔嚓”闪烁不停,忠实地记录下了这美丽、幸福的时刻。油菜花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和底色。一群群蜜蜂和彩蝶也为他们翩跹起舞,演奏。春天的莲湖被花朵、阳光和幸福映照得一片祥和,恍如幻境。
天空中,成千上万的燕子在翻飞,盘旋,寻觅。天空布满了鸟的道路,大地上蕴含着花朵芬芳的秘密。我想起泰戈尔老人的话:上岸之前,我们是陌生人;来到你的岸上,我是你的宾客;离开你的岸,我们是朋友。在莲湖,我收获了2012年最早最美的春天。
离开莲湖的第二天,我就回到了赣东北老家。老家绿油油的油菜还在寒风中伸展腰肢,距离花期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吃晚饭时,我顺便向母亲详细询问了一些关于油菜花的细节。在我老家(江南地区),油菜花一般是秋分时节(国庆前后)播种,霜降时移栽,期间相隔一个月。清明节,是油菜花开得最为灿烂、壮观的时候——屋舍边的菜地上,油菜花见缝插针地盛开;山坡上的梯田里,油菜花极有层次地绽放;开阔、平坦的田野中,油菜花成片成片地燃烧;水塘沿,油菜花照着镜子婀娜多姿地摇曳。一群大白鹅“扑通扑通”地跳下水,摇头晃脑的,“鹅鹅鹅”,一边唱着悠闲的歌曲,一边率性游弋,嬉耍,毫无怜香惜玉之心,野蛮地揉碎了油菜花的妆容,而岸边,璀璨依然……这个时节,村庄里,金黄的油菜花和火红的映山红交相辉映,整个村庄就是一个花海。油菜花的花期很短,仅数日之光景。当芳华褪尽,细长而青嫩的果实便挂满了枝头。再到立夏时(五一后),就是油菜成熟收割的时候了。母亲说,一百斤油菜籽可以榨三十来斤菜油。这些生活的香甜就来自于宽厚的土地孕育和辛苦的劳作。
油菜花扎根乡野,在花卉的群芳谱上,是毫无地位的,它不能和牡丹玫瑰兰花等相提并论。我从小生活在乡村,油菜花是上学路上的风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油菜花中有许多消失的童年记忆和乡村经验。我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油菜、关于母亲的诗歌:秋天的雨绵密地下着/很冷,地面糊糊的/母亲一个人弓在田野里/左手握着菜苗/右手挥舞着一把小锄头/先挖一下,稍后再砸一下/绿油油的菜苗晃了晃/将根扎进疏松湿润的泥土/雨珠还在小小的叶子上滚动/像我们小时候的淘气//母亲揉了揉眼睛/扶扶倾斜的斗笠/远方的小山伏在迷朦的天空下/静默。每一个动作抖动蓑衣/滴下啪嗒啪嗒的雨水/前面,一颗颗菜苗躺在地上/守着那个即将落脚一生的小坑/从一丘田到另一丘田/从一个屋檐到另一个屋檐/是乡下许多事物的道路和命运/天越来越矮了/还有一畦菜苗绿着/箭般窜得老高/还有一大片田地空着/流着浑浊的水。雨越来越大了/母亲的忧愁像乌云一样凝聚。
花朵的责任不仅仅是美丽。关于油菜花的文字并不一定是优美、抒情的。“我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看到,当影片中两个偷偷相爱的主人公老三和静秋保持着距离一前一后步入村庄附近的田野里的时候,金黄色的油菜花——这从泥土里长出的阳光——在那个灰暗的年代惟一的亮色,就灿烂而温暖地铺展在他们的视野里。影片中为什么会反复出现油菜花呢?而且,每次是当老三和静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就出现?我以为,这固然是因为农村的田野里本身就生长着油菜花,油菜结出的菜籽能榨油,是农村人的生活必需品,但它绝对是有寓意的。油菜花看起来很美,却是苦味的,这正暗合了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凄美而苦涩。”也暗合了当下乡村和农民的命运、我们这些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寻梦者的命运。
我迷恋自然中那些日常又有神性的事物――早晨的露珠、鸟鸣;第一缕照到窗帘上的橘红;雨水敲打雨棚的声音;马路边的香樟树在路灯中投下的浓郁的影子……
在冬日,我居住的房间午后拥有的光也是叫我迷恋的,暖而明亮,从窗户中探进身体,斜斜地倚在墙上,画一扇印象派的窗,或在地板上懒洋洋地躺着,挥发着熟苹果的微醺气息。
这是属于我的光。是的,那么多的光当空照耀,笼着万物,唯独这一小束光是属于我的,在我的房间里赤着脚走来走去,静悄悄的。
当我捧一本书或一杯茶坐进这束光里的时候,光的手就会轻柔地抚摸过来――我的头发,我的额头,甚至我的嘴唇都能感受到光的恩宠。像一只被主人抚摸的猫那样,我微阂上眼睛,眼前盛开出一片蔷薇花园,耳边则听到来自天空的,如同融化了的太妃糖般光滑的音乐。
性感
圣女果就是小西红柿,是我喜欢的水果之一。不仅喜欢它的味道,它的颜色及形状都给我视觉的愉悦,日常,洗几枚,用玻璃盘盛着,放在眼前,便是一道可观的静物。在水果中,圣女果算得上性感尤物了。
很少在自己的文字中动用“性感”这个词,尽管我喜欢这个词以及它所表现的特质。十年前看安吉莉娜・朱丽主演的《原罪》,一下子就被她迷住,她的容貌以及周身散发的神秘气息,准确地诠释了“性感”这个词,定义了这个词的禁忌与美。
三年前听维塔斯的歌,看他在MTV中光头的样子,穿白衬衫或黑风衣,裹着大红围巾,那眼神要么忧伤得令人心碎,要么带着邪气的撩一下,又纯洁又妖娆地笑着,也是性感逼人。
性感是一个人天生的禀赋。但它也会在某一天离开拥有它的人。这和年龄有关――也不是绝对,有些人在年老时仍然性感,比如科恩。
科恩的性感来自他低沉而深邃、略带沙哑的声音。一个人的声音和容貌是同样重要的,甚至更重要。有时我们听一个人的声音,就会在心里做出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听科恩年轻时的歌声倒是平常,他的声音是在逐渐年老的过程中变得独特的,又苍凉又温暖,予人深入魂魄的抚慰。
和科恩不同的是,安吉莉娜和维塔斯的性感在岁月中逐渐凋谢了。两年前,在中国巡演的维塔斯已明显发胖,多了媚俗气。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尽管那声音还是他的,那个人却不是之前令人惊艳到气绝的维塔斯了。
无论是科恩、安吉莉娜,还是维塔斯,他们都将性感的气息渗透到艺术中,通过作品放大了性感的魅惑。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具备了性感就具备了很重要的渲染力。在摄影方面,早在上个世纪末,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的《花之灵》系列,就以细微的视觉表现了花卉震撼人心的性感。而更早――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一位名为奥姬芙的女画家,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生活并创作了半生,她所绘画的鸢尾花热烈而缠绵,充满了欲望,将植物的性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布列瑟农
已经忘了是哪一年听到《布列瑟农》这首歌,总之是多年前了,在我所买的一盘CD里有这首歌。很多个午后我盘腿坐在地板上。反复听着这首歌,完全沉浸于它温柔的诉说与绵延的忧伤里,在一种受难般的炽烈中迷醉难返。
《布列瑟农》这首歌的名字来自一个地名,是佛罗伦萨和慕尼黑之间的地方,一个被山村包围的小镇――这是几年以后,在我接触了网络以后得知的。在成为一首歌名之前,知道这个小镇的人并不多,尽管它有着童话中的宁静与美丽。
一个地名成为一首歌名,打破时空局限为世界流传――算得上奇迹了吧。这奇迹是爱情创造的。也唯有爱情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马修・连恩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在《布列瑟农》这首歌诞生之前,马修・连恩是一个漂泊的音乐家、一个环保主义者――为绿色和平组织工作。马修・连恩对自然的热爱来自童年时期的生活。在他还是五岁孩子的时候,父母便分居了,父亲决定离开圣地亚哥喧嚣的都市生活,独自去往加拿大的育空地区――那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野之地,也是印第安土著的繁衍之地,有大量的野生动物,有浪花飞溅如白马的河流。马修・连恩七岁时第一次跟随母亲去往育空,沿途的北美风光袭击了他幼小的灵魂,他被大自然的原生之美震慑了――这次经历决定了他后来的人生走向。
如果说大自然意味着马修・连恩的父亲,那么音乐就意味着他的母亲了。是音乐寸步不离地陪伴他生命的成长,以温柔而宽厚的怀抱驱散他的恐惧与孤独。十一岁的时候,马修・连恩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钢琴。二十五岁时,马修・连恩发表了第一张音乐专辑。之后不久,便有了《布列瑟农》。
马修・连恩是为了一个女孩来到布列瑟农的。女孩也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他们在共同的工作中认识并相爱。年轻的爱情有着烈日的金黄,他们需要挥霍,需要触摸彼此的全部并融化彼此。
他们选择了布列瑟农这个有着纯净星空的小镇。
布列瑟农,哦,布列瑟农。因一段爱情而永恒的地方。教堂的钟声在小镇环绕,安抚着恋人们因离别而悲伤的心,而火车的鸣笛已近,车轮咔哒,将分别带走两颗破碎的心。马修・连恩把心爱的姑娘送上火车后坐上了另一趟火车,他要去的地方将远离姑娘所去的地方,布列瑟农是他们的幸福小镇,也是他们的悲伤小镇。然而极致之美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极致的伤痛中。马修・连恩在火车上很快写下了《布列瑟农》,握笔的手指上尚留着姑娘的泪温。
1995年,《布列瑟农》这首歌被收在马修・连恩的第五张专辑里,这张名为《狼》的专辑获得了“北极光”最佳原声带奖,这一年马修・连恩三十岁。
从第一次听《布列瑟农》到现在,已过去很多年了。那张CD也早已损坏,而我隔一段时间还是会在电脑里找出这首歌,放大音量,反复地听。每一次听这首歌都像是经历着一场爱、一场别离,经历着生与死。没有一首歌能像这首那样,将我揉碎又展开,再揉碎。
也许我的心里也有一个布列瑟农吧?――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布列瑟农――也许这就是它征服了这个世界的原因。你再也不能回到那个地方,那梦一样的城堡,浪漫的小镇――从你踏上火车之后。
一只苹果品尝了自己
一只苹果品尝了自己
通过你的手
致命的牙齿,以及舌尖
每个夜晚都会做梦。很多年了,也可以说,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我不知道那些梦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犹如超现实的影片,给了我夜晚的另一面生活。如果没有梦,我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尽管梦是虚假的――也并不总是有美梦――很少有美梦。
大多数的梦会被我忘记,醒来的时候就忘记了,能记住的是给我强烈印象的。我无法控制我的梦,我的梦却能控制我。是的,我经常被自己的梦控制,就像一种蛊,摆不脱,会沿着梦的暗示走下去,把梦到过的在现实中演绎一遍。
在我的指甲上――几乎每个指甲上都有竖纹,据说这是神经衰弱的征兆。可能就是多梦导致了我的神经衰弱。我并不熬夜,每天晚
上十点会准时上床,很快就能入睡,当然并不能够进入深度睡眠――我仍然能听见夜晚的声音,比如昨天夜里突然下起的雨,我听得清清楚楚,能听到每一滴雨落地时的寂寞。是的,我听到了寂寞,在下着雨的春夜,难免会有这样古老而忧伤的寂寞。
我在雨声中做起了梦,梦到写诗。
在梦中写诗,这是近两年来常有的,和我近两年来的写诗生活有关。白天的工作会影响到夜晚的梦境,白天的思想也会在夜晚的梦境延续。在梦里所写的诗是绝妙的。我似乎也知道自己是在梦中,带着喜悦,一遍遍地读着那些无与伦比的诗句,希望能够记下它们,在醒来时写下。但我从来没有记住过,一句也记不住。哦,那些诗,它们分明是长了翅膀的夜鸟,天一亮就飞走了。多么遗憾,那些从不存在的绝妙的诗,我失落了它们,就像失落了不曾拥有的美好爱情。
但是昨夜的诗我却记住了。先是“一只苹果品尝了自己”,然后是“通过你的手/致命的牙齿,以及舌尖。”我很快醒了过来,亮了灯,跳下床,在电脑桌上抓起笔和纸,把它们记下。
一只苹果品尝了自己――梦中的句子果然奇妙。回到床上我咀嚼着诗句,感觉到诗句的微妙和危险。但我不能确定――它确实来自于我,而不是我所看的某一本书。
无论怎样,我是满足的――这只夜鸟,在天亮之前终于被我抓住,在它飞走之前。
初夏
立夏日,路边已有红熟的野草莓了。以前曾在文字里说,对五月的期盼,就是为了能采摘那遍地的野草莓。而现在,面对野草莓已没有了采摘的欲望,看一眼,在心里打个招呼,就走过去了。
龙西小区对面,那家花店门口的蔷薇花也摆开阵势,和往年一样隆重地开起来。
花店是我每天都要路过的地方,每次路过时都会转头看看,有时看花,有时看人。去年以前花店里是两个人,一对花甲之年老夫妻。在早晨,通常是男主人把门打开,把屋子里的花一盆一盆搬出,给花们挨个浇水。偶尔我会在花店门口停下,取出卡片机给开花的植物拍照,女主人看见后就从屋子里走出,笑吟吟地指点着,告诉我那些植物的名字。
开春以后花店关门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开门时就只看见女主人,头发白了不少,脸上带着默默的哀伤。
今天的天气预报是说有雨的,早上阴沉了一阵,过了一会天就变蓝,到中午时阳光已有些灼人,毕竟是夏日了。
一幕
苏果超市门口,半人高的垃圾筒,不知是谁把一块甜瓜搁在上面(可能是超市里扔出来的坏瓜)。黄色的瓜瓤被绿色的筒盖托着,有些招眼。
垃圾筒边站着两个拾荒者,一男一女,六十岁的样子,灰黑的脸,灰黑的衣服,灰黑的手。
女人的手里也有一小块甜瓜。女人将甜瓜放进嘴里,眯着眼,细细地嚼着,仿佛品尝世界上最精美的食物。
男人站在对面,安静地看着女人,目光温柔而满足。
女人吃完了手上的瓜,和男人说了一句话,两个人都弯腰笑起来。
女人接着拿起垃圾筒上的那块瓜,准备吃的时候又停住,把瓜伸到男人嘴边。
男人的喉间吞咽了一下,伸出手,把瓜推回女人面前。
――这是中午经过苏果超市时看见的一幕。当时很想拿出相机,把这一幕拍下来。
犹豫片刻,忍住没有拍。走过去很远后,又回头看看他们。
宿疾
立夏很久了,我仍被春天的季节病――“花粉过敏症”纠缠着。
这不致命却能一夜间致人面目全非的宿疾,仿佛在我身上某个地方扎下了窝。多少年了,我仍然没有办法端掉这个窝,只好小心翼翼地对待它,和它说好话。在它完全不顾及我的颜面迅猛发作时,我便使出吞药的绝招――白色的、细小的药丸,早晚各一把。抗过敏的同时,也让我陷入昏天昏地的嗜睡中。
“真奇怪,你有花粉过敏症,而你却拍摄了那么多花。”一位朋友说。
也许这就是一个人宿命吧。被所爱的伤害着。
两千年前,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在诗中也曾说过:
经常,那些
我以温柔相待的
伤我最多
凉鞋
傍晚,在达芙妮店里给自己买了一双鱼嘴凉鞋,黑色,坡跟,边缘有细细的花朵镶边。
每年夏末我都会给自己买一双凉鞋,这个时候买凉鞋很划算,比夏初便宜很多。
这样说好像我是个很俭省的人,其实不是,一种习惯而已。夏末买凉鞋的习惯是哪一年开始的呢?大约有七八年了吧,记得当初曾在日记里写过,也和身边的朋友说过这件事,我说,买一双好看的凉鞋存放在那里,会觉得,就算为了穿上这双凉鞋也要活到第二年夏天。
那时候我对活着这件事可能没什么把握,总是摆脱不了生命的无常感。若仔细地想想,大概是觉得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愿意为之活。就像每个写作者都会遇到“为什么而写”的问题,每个人也都会遇到“为什么而活”这样形而上的问题吧?是这样的,人总是要为自己为什么活着找个理由,爱是最好的理由了,其次就是责任。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是为爱而活的,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这个世界有我爱的人,哪怕看不见那个人也没关系,而如果那个人不在了,那么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就是一片荒凉的废墟了。只是后来爱过的那个人没有死去,爱却在我心里死去了。怎么办呢?如果要活下去就得为自己再找个理由。这个理由并不难找,一个人若想为自己做的事找理由总是不太难的,比如为了看到明天的日出我要活下去,为了写够一百首诗歌我要活下去,为了吃到下一个春天的野草莓我要活下去,甚至是为了穿上一双好看的凉鞋我要活下去。
有孩子的人不需要为活着找那么多的理由吧?孩子就是唯一的理由――不可动摇的理由。记得很多年前在一个作家的散文里读到一句话,大意是无论如何要坚持活到女儿三十岁的时候才可以死。说这句话时他的女儿才刚刚出生,在这之前他大概也时常会被死的念头、或者为什么而活的念头纠缠吧,孩子的出生拯救了他的生之虚无感,一个需要依赖他而活的生命同时也成了他活着的依赖与信念。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名叫《命》的电影,根据日本作家柳美里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当柳美里的母亲得知女儿怀孕后欣喜若狂,大呼“万岁”,之所以如此兴奋并不是因为要升级当外婆,而是觉得,再也不用担心有过自杀史的柳美里某一天会突然不想活了,“有了孩子的女人是不会自杀的,你的姐姐会好好活下去的。”母亲目光湿润地对柳美里的妹妹说。
这也不一定,我就曾有一个远房亲戚在生下孩子不久后自杀了,那几乎成了我的一个心结,很多年不能解开,至今也无法想明白她为什么要自杀,怎么舍得丢下刚满周岁的孩子离世而去,况且她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开朗、很有责任心的。
我们永远不能知道另一个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破败的里子总是被隐藏着,肯拿出来给人看的都是光鲜的那一面。
近两年来我已不太想着为什么而活的问题了,或许是血液里的热毒差不多已释放完了吧。也不是一次都没想过,当生的厌倦感再次围拢过来,我会对自己说:你没有什么理由不活,所以你得活着,体验着――像体验一次
探险旅行那样,体验你生命的过程与细节吧。
就像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演变成一种风俗那样,每年夏末买一双凉鞋给自己也成了我个人的风俗,说起来还是跟俭省有点关系吧,比如这双达芙妮凉鞋,放在刚上市的时候,无论怎样喜欢也舍不得下手的。
立秋
昨天立秋。一个女人,身姿丰盈,浓密的长发随意在脑后挽了一个髻,漏下几缕碎发绻在脖弯,风一吹便飘起来,随之飘起的还有一种香,犹如大雨过后野草的香、烈日过后玫瑰的香。女人倚着一扇覆满青藤的木门,投向远方的目光隐约有些倦怠、怅然,然而又是清透的,沉静的,闪动着不为人知的幽秘的光。
――这是我对“立秋”这个词的想象。
在民间立秋的日子要吃西瓜,名为“咬秋”,不明白是什么来由,大概立秋之后西瓜就要下市了,趁着这个节气吃个痛快吧。记得小时候总会被大人警告,立秋时间不得下河或接触冷水,要得秋斑的。所谓秋斑就是皮肤上分布不匀的斑纹,白一块黑一块,很难看的印记。因为这我甚至不敢在那天去河里洗碗,谁知道什么时候是立秋的时间呢。
现在已很少有人讲究这些了吧。民俗正在失落,民间也已成为一个古老的、过时的词了。立秋是秋的开始,万物停止生长,果园即将成熟,但真正收获的日子尚未来临,离落木萧萧的光景也还有一段路程。这个时期更应该名为“晚夏”,经历了整个盛夏的暴风骤雨、烈日焚灼,容颜已有了一些沧桑,而色彩依然浓艳,气息也更为迷人了。
月色撩人
一个身着黑风衣的女人,像芭蕾舞剧中的天鹅那样,单腿立地,双手张开,微微倾斜地迎向天空,犹如夜鹰滑翔在云端的翅膀,海浪般的长发披散着,绻在耳边、肩头――在她身后,是一个巨大得如同房屋的月亮,温柔、神秘,笼罩着她和她的梦境。
――以上描述的是老电影《月色撩人》的海报,电影爱好者们大概都见过吧,就算没看过影片也会记住这张海报和片名,它确实撩起了人――特别是女人对于浪漫的幻想,渴望自己就是海报上那个在月亮女神面前情不自禁、翩翩起舞的佳人。
有时候觉得这个世界之所以迷人,让人在经受痛苦和厌倦的同时仍然愿意活着,是因为,这个世界坚硬粗糙的背面还有轻灵柔美的东西,比如露珠、雪、月光,尽管它们无一不是短暂的、脆弱的,转瞬即逝一如幻象。
几天前――大概是一周前吧,撑着雨伞走在夜晚的小城,抬头的时候,竟然看到夜空有半轮明月,莹润洁净,禁不住叫起来,看啊,月亮,下雨天怎么会有月亮?身边的几位朋友也都抬头,说真是异象,下雨天也出月亮?
这几天我总在夜半醒来,醒来后就赤脚站在窗前,看当空的圆月,天地静阔,没有一丝尘埃。――不知此时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被一种具有魔法力量的光引诱着,醒着。
月亮确实是有魔法的,《月色撩人》里,已经年老的男人在月光下变成了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不再年轻的女人在月光下则变成了天使,明净而忧伤。
又是秋天了,年轻的海子说,“秋夜美丽,使我旧情难忘。”秋夜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盛大浩瀚的月光吗?月明之夜,孤独的狼会在山顶深情地呼嚎,那么人呢?人身体里隐匿的狼性会不会在月亮女神的召唤下苏醒?
长在路边的小花
几天前就看见这些小花了,长在路边的草丛里,桃红色,一串串,米粒一样大的花骨朵。
风一吹它们就起劲地摇摆,风停了它们仍然微微颤动着,像笑得止不住的女孩子,揉着腰,喘着气,惹人怜爱。
这些小花看起来弱不禁风,其实坚轫得很呢。近日来每天都有暴风雨,把路都冲塌了,大树也推到了,但是小花却一点事也没有,今天看见它们还是几天前的样子,依然单纯,向上举着嫩艳的小脸,在傍晚的光束里闪来闪去。
置身植物中间的人是最容易获得愉悦的,也最容易感受到爱,繁杂的俗世消失了,幸福感如泉般淙淙而出,就这样简单地活着、生长着,是多么美好的事。
光精灵
那光是长了脚的,一下一下地跳着。
它还有着翅膀,薄而透明;头上有着细细的、微卷的触角。
长了翅膀的光、会跳跃的光、头上有触角的光――该叫它什么名字呢?就叫它光精灵吧。
它的颜色――当然是金色的。看它一眼,再闭上眼睛,那金色的光会张着翅膀扑闪――满世界都是。
光精灵是从哪里飞来的呢?是不是很久以前就住在这里?哦,这调皮的、爱捉迷藏的小东西,从一根栏杆跳到另一根栏杆,像是故意引逗我,有时会停一停,等我靠近时,它的触角一晃,又跳到另一边去了。
谁能捉到光呢?――它的翅膀那么轻盈。
看,远处,湖面上有更多的光精灵在跳跃――它们是不是在湖里沐浴?
此时的湖面绸缎一样光滑。
白日的喧嚣停歇下来了,船靠在岸边,像一个疲倦的人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微阂着眼,沉默着,任落日蔷薇色的手轻柔地抚摸着额头。
有一只鹰从松林中飞出。被湖面的光蛊惑了一般,它徐徐地、径直地驰向湖面,钻入水底,很快又掠起翅膀,一群光精灵便快乐地驾在鹰的羽尖上了。
这只鹰大概是光精灵的老朋友了吧,黄昏时分,它们彼此邀约着,共享余晖。湖面空阔宁谧,此时的世界一如最初时的本真、浑朴――是它们的。
(公历8月7-8日)
凉风至 白露生 寒蝉鸣
[宜]祛湿养脾胃、食补
[忌]阴暑、秋老虎
立秋又称交秋,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此时,不论朝廷还是民间,都会在立秋收成之后,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上苍与祖先,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五谷丰收。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在养生上,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立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般说来农历七月初就立秋了,立秋之后便属秋季。但七月的天地变化有其独特性,继大暑之后,虽然立秋而暑气余威仍烈。正如杜甫《新秋》诗云:“火云犹未教奇峰。”农谚说,立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说明农历七月的天气仍热。而且这段时间雨水特多,常常暴雨成灾,甚至在八月上旬还有洪水为患,唐代李商隐就有“巴山夜语涨秋池”的诗句。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也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洪水之势可想而知。杜甫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二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苏轼也说:“霜风来时,雨如泻。”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而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湿热之气进入人体最易出现脾气被困的病症。
首先,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湿胜则漏泄,甚则水闭肪肿。”《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所以秋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类的疾病。
其次,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种下病根,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另外,由于外湿之邪容易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湿痹”、“着痹”。尤其在江南和四川盆地等地方,每逢夏秋之交的雨季,湿邪最盛,肢体关节沉重而痛之症常易发生。《素问・金医真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此秋气显然指早秋七月之湿气,加之立秋之后凉风起,湿与风合,形成风湿之邪,进犯与肺相邻的肩背经络,所以可见肩背疼痛。而其他筋骨关节痛,则因长夏之湿与早秋之风相合,引发了今称之为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类病症。由此可见,立秋时节的脾脏保健有多重要了。
立秋时节保养脾胃,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多吃一些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祛湿的药食,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了。相传李时珍友人的妻子,自腰下浮肿,面目赤肿,气喘,夜不能寐,大便泄,小便短少,服了各种药物均不见效。李时珍诊脉后首先用千金神秘汤和麻黄,一服就使气喘减去了一半,再诊服浑师薷术丸,两天后,小便就大量排出,水肿消去七成,调理数日即痊愈。所以,《本草衍义补遗》在提到香薷的作用时说:“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小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以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其实,关于香薷的作用,祖国医学论述是非常多的,如《本草经疏》讲:“香薷,辛温散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而《本草纲目》则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而在我国民间,立秋也有吃香薷汤的习俗。清朝时候,每到立秋时节,人们都要煮上一大壶香薷饮,待冷却后,家中每个人都喝上一杯,这样,就可以保证全家不受暑气困扰而产生各种疾病了。而实际上,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如果您仔细观察过《清明上河图》,您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画面正是售卖冷饮的摊子。如在整幅画临近尾声的地方,在一块标示“久住王员外家”牌子的旁边,撑开着两把遮阳伞,其中一把伞沿下面挂着“香饮子”招牌。这足可见香薷饮在古代的影响力了。
香薷饮不仅是立秋的节日饮品,还是足以与湿热之气相抗衡的好汤饮。除用于治疗因为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之外,也可作为立秋的防暑饮品加以饮用。
香薷饮由厚朴、扁豆和香薷三味药组成。厚朴有下气、燥温、消胀之功,扁豆为滋养药,常有健脾化温、清热解毒的功效。由这三味药配成香薷汤,是一张最佳的夏月卫阳要方。
香薷饮做法非常简单,去中药铺子抓上50克或25克的香薷、白扁豆和厚朴。然后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放在锅里,加入大半锅水,滚开后转小火煎煮15分钟,关火,等待冷却后,调入蜂蜜即可。
如果在立秋之后,天气依然湿热的话,可为自己、家人和朋友,送一杯香薷饮,让古老的滋味化解“秋老虎”之苦。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非常著名的健脾药食――茯苓。
说起茯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京特产茯苓饼那香甜的味道,其次还会想起茯苓酸奶、茯苓酒。茯苓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很受国人的欢迎。《神农本草经》等就把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魏晋时期,达官贵人们就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来养生。
闻名中国宋代文坛的“三苏”之一――苏辙,据说少年多病,脾胃常常不适,中年后通过食用茯苓,让身体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过了立秋之后,不妨用茯苓煮粥食用,既能增加胃口,还可帮助消化。
其具体做法是,先准备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味精、食盐、胡椒粉各适量。将粳米淘洗干净,加茯苓粉,放铝锅内加水适量,置火上,先用大火烧开,后移小火上,煎熬至米烂,再放入味精、食盐、胡椒粉即成。由于茯苓为利水渗湿之品,阴虚火旺、口干咽燥者和患有老年肾虚,小便过多、尿频遗尿者均不宜食用。
除了茯苓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三是忌食生冷食物。《法天生意》说“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因为尽管立秋后天气尚热,但就太阳能量来说,阳气已经开始收敛,阴气已慢慢增加了,这个时候吃太多阴寒食物,容易损伤脾阳,所以应避免进食西瓜、香瓜等寒凉瓜果。
我国民间素有“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关于这个习俗,很多人解释成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瘀气。实际上立秋之后就不应再吃西瓜等凉性瓜果了,否则将影响到我们的肠胃功能。
除了以上三点,最后也不要忘了穴位的养生作用。立秋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穴位呢?这是因为:丰隆穴是化湿的要穴;脾俞可以健脾和胃,让人胃口大开;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三穴各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肠胃“避暑”的好办法。
总之,立秋到白露这段时间的养生原则,应以养护脾胃为主。无论饮食上还是在起居上,我们都要先掂量好自己的肠胃再说,以免让自己的脾胃无辜“遭罪”。
立秋胃口开,食补要讲究
经历了炎炎一夏的“煎熬”,这时人们也该“胃口大开”了,所以才有了“贴秋膘”一说。
说起贴秋膘,可说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从唐宋时起,便有取7-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的方法来“贴秋膘”,据说可以秋季防痢疾。而清朝之后,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则需要用“贴秋膘”的办法来弥补亏掉的体重。
关于这个风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魏国司马昭发兵平定蜀汉,阿斗投降,被安置在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司马昭唯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就善待阿斗,封他为安乐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群随阿斗来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夸口不会亏待阿斗,要让阿斗生活优裕,增加体重。司马昭还宣布以后每年的立夏日都要称阿斗一次,并布告其体重于天下,以供世人监督。后来此事传开,民间仿效,就形成了习俗。其二说,孟获受诸葛亮七擒七纵大恩,总想报答,诸葛亮就把后主托付给他,要他好好保护。西蜀灭亡后,刘禅被送到洛阳,孟获追到洛阳,要司马昭善待后主,并且称了后主体重,说以后每年来一次,如果后主体重减轻,他就发兵问罪。这一天正好是立夏。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成立夏称一次,立秋后再称一次的传统。
而实际上,称人与贴秋膘的习俗是否与刘禅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与老百姓的健康却是密切相关的,是老百姓关注健康的一种表现。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只以胖瘦判定是否应进补,而进补的方法也不过是吃肉罢了。因此这种“贴秋膘”的方法对于现代人而言,是否科学是有待商榷的。如果不管自己的身体情况,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鸡肉、猪肉等集中,突击食用,浪费的不仅仅是财力物力,甚至可能有损自己的身体。
中医认为,即便在古代,以肉贴膘的方式来进补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中医称夏秋交界之际为长夏,这段时间里,暑湿邪气最为严重。而脾具有喜燥恶湿的习性,长夏时节的暑湿邪气很容易令其受伤。再者,人体经过了一个炎暑夏日,湿热积存于体内,此时是脾胃最虚弱的时候。但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补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加上现代人营养过剩者居多,再贴膘,就更不利于身体的健康了。
另外入秋后气候开始干燥,人们常常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现象,这些中医称之为“秋燥”。此时若不加节制地吃一些热性食物,如羊肉和狗肉等,无异于火上浇油。
因此立秋之时是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的,而应根据中医四季五补的原则来进行滋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由于立秋之际属于四时中的长夏,因此应以淡补为主。那么,什么是淡补呢?所谓“淡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其实,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西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在这些食物当中,莲藕可说是比较理想的一种。
相传明孝宗下江南时,因为贪吃河蟹,导致腹泻不止,接连服了几服中药,病情虽有好转,但却除不了根。几日后又见便中带血,这时湖北巡抚推荐一位民间大夫为皇帝看病。询问病情后,他叫人采来鲜藕,捣烂,与酒共热,让孝宗服用。不久,孝宗的病就痊愈了。这样一来,“新采嫩藕胜太医”的故事就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
而实际上,藕入药治病,功效的确十分显著。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藕“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颂莲藕道:“莲之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鲜美兼得……医家取为令食,百病可却。盖莲之味甘气温而性啬,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一代名医能将莲藕如此惟妙惟肖地大加称赞,可见莲藕的益脾健身之功定有独特之处。
那么,怎样食用莲藕呢?其实莲藕的吃法很多,且有许多讲究。
莲藕顶端一节称为荷花头,其肉质脆嫩,甜昧浓郁,最适宜鲜食。第二节则较粗壮而稍老,第三节又比第二节更老些,所以这两节是炖制“捂熟藕”的理想原料。莲藕从第四节开始的各节,因茎径逐渐细小,肉薄质老,所以只适合做菜。
当然,生吃莲藕和熟吃莲藕的功效是不一样的。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对防治秋燥非常有效;而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
关于莲藕的生吃,我在这里教大家一个秘方:先将莲藕洗刷干净,放在开水中烫几分钟后取出。然后把它切成薄片,放入果汁机中加冷开水打汁、过滤去渣。最后加上少量冰糖,或者用杏仁霜调服。这样调制出的莲藕汁,风味、口感都相当不错,还可以起到润燥的效果,对咯血、尿血等患者也能起辅助治疗作用。
莲藕凉拌的处理程序和前面也是一样的,但切片后需加白醋少许,再加姜丝、冰糖,藕粉遇醋凝聚,这样咬起来就非常清脆,味道酸中带甜,是非常好的下酒菜肴。
下面我们再来说熟食。煮熟以后的莲藕,性由凉变温,失去了消瘀清热的性能,但却变为对脾胃有益的食物,能健脾补胃、养阴润燥,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
最常见的家常菜类,是藕孔塞了糯米。其方法是:在藕孔中塞入糯米,煨酥后切片再佐以白糖便可食,这实是新秋的应时佳点,且还具有补心脾、治阴虚、去内热的功效。
除此之外,莲藕排骨汤老少皆宜。熟的莲藕粉还可以治疗手脚冻伤金疮和骨折。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藕可以生吃,但莲子是不能生吃的。因为莲子性涩滞,生吃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本草纲目拾遗》说“生则胀人腹”,所以秋季是不能生吃莲子的。
除此之外,中医养生提倡立秋开始每天早晨吃粥。粥是最利于健脾的食物,可以帮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由此可见,“贴秋膘”并不等于秋季进补,掌握了秋季饮食保健的方法,您也可以科学进补。
立秋遭遇“秋老虎”,体弱须防中“阴暑”
初秋踏来,天气虽有了凉意,但由于还有一个伏天――末伏还没有过去,所以形成了一种立秋时节独特的气候现象――白天天气炎热,而早晚两头却比较凉爽。“早晨立了秋,晚上凉嗖嗖”,“立秋一日,水冷三分”都是这种气候特征的写照。在这种忽冷忽热的时节,有一种疾病非常常见,也就是下面我们要给大家讲到的中暑。为何会出现这种中暑频发的现象呢?想要弄清楚原因,还得从中暑原理说起。
中暑在中医上也称“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由酷热所造成。由于暑热伤人,耗气伤阴,暑又多夹湿,所以阳暑的主要症状有发烧、浑身困重、出虚汗、腹泻头昏甚至昏厥、抽搐等。大家可能还记得老舍的《骆驼祥子》吧?拉了一天车的骆驼祥子靠在路边大瓢大瓢地喝水,突然一头栽倒在地,这怎么啦?这是中暑了,而且中的是阳暑。
而“阴暑”,祖国医学是这样论述的:“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意思就是“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因为暑热湿盛的时候,人们的毛孔是开张的,腠理是疏松的,此时如果突然受凉,风寒湿邪等便会长驱直入,从而引发中暑症状。这种中暑的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全身酸痛、恶心、发高烧等。通常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或者是过于避热趋凉而得病,比如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而引发。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中暑事件了。按《红楼梦》所述,林黛玉的“中暑”不过是她到了清虚观中之后,因天气炎热,寻那阴凉所在多待了一会儿,因身子骨虚弱,便受了寒,得了病。
而立秋后阴暑频发的原因,是因为立秋之后白天气温很高,而夜间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加大,皮肤腠理开合频繁,此时如果贪图寒凉,一热一凉之间让虚邪贼风有机可乘,更加大了“伤阴暑”的可能。所以,立秋之后,同样需要预防阴暑。
那么,立秋之后该如何预防阴暑呢?
首先不要贪图寒凉。由于立秋后是一个由热到冷的交替季节,早晚温差加大,冷热交互出现,冷空气活动使得气候多变,失常。前半夜暑去爽来,很是宜人,后半夜则寒邪下注,室内暑湿上蒸。二者相交在―起,寒湿之邪便常常同时侵袭人体,对人体健康干扰甚大。因此要对付这种寒湿之邪气,特别需要注意穿衣、盖被。中国古代有些医家讲:“病在什么之间?病在一穿一脱之间。”在家里和客人聊天,客人走了,走了您要送出门外,要加件衣服,客人走的急,来不及加衣服,就这么出去了,到了门外以后,一哆嗦回来到晚上发烧了,风寒已经进来了。《三国演义》中“浑身都是胆”的常胜将军、五虎将之一的赵子龙,就是因为“解甲风”突亡的!所谓“解甲风”,顾名思义,解开盔甲中了风所致。盖被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医认为,人睡着时,腠理是打开着的,这时候风邪、寒邪非常轻易乘虚而入,侵扰身体的健康。所以睡觉时盖被也是防治阴暑的方法之一。
当然,寒凉的食物也是不能吃的。很多人为什么会中暑呢?就是晒着太阳吃海鲜、晒着太阳喝冷饮得上的。所以,饮食也是预防阴暑的重要法宝。除了少吃寒凉外,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及多吃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荸荠、番茄等外都是预防阴暑的有效方法。
对于阴暑的治疗,首推香薷饮与藿香正气水。这两个方子均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历经1000多年的临床验证,久用不衰,堪称我国医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千古良方。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藿香正气的用药药性偏于温热,因此仅适用于阴暑症状。如果用藿香正气来治疗“阳暑”,不啻于火上浇油。阳暑患者可选择用十滴水来进行治疗,故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除此之外,刮痧也是中暑的克星之一。民间的刮痧最主要就是针对“阴暑”的,小时候,我们遇到中阴暑的情况,奶奶、外婆或者母亲首先想到的是“捏痧”,即用食中两指屈曲后沾水,在人的前额印堂处,项后风池下,及颈部依次捏来,声音“叭叭”地响,然后一道道的红紫从捏处沁出,大人都说,这“痧”被捏出来了,然后躺下休息后就舒服了。其实,无论是阴暑还是阳暑,都可以通过刮痧来进行治疗。有多汗身热、心烦口渴、气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涩等“阳暑”症状的患者,可以在背后膀胱经以及肘窝、窝处刮痧。而有发热恶寒、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症状的阴暑患者,除了在后背膀胱经刮痧外,还应按摩腹部的神阙、关元等穴位。
刮痧手法要轻,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和孕妇等不能刮痧。刮痧时,空调风扇不能直接吹刮痧部位,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痧,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
中医有句话叫“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之所以要“秋养收”,是因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自然成熟的季节,草木果实经过夏天的生长,到了秋天,硕果累累,长势已经到头了,平定了,该收敛了。常言道“春华秋实”,万物经过春生夏长,至秋已成实而趋于萧条了。
此时,天高气凉风急,地气清肃明朗,正所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天刮的风跟春天刮的风,哪怕同样的温度、同样速度,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立秋”一过,您能感觉什么?“天气以急”。什么叫急?感觉风的速度,感觉吹在脸上有点急切。“切”是什么?小刀,有刀削的感觉。秋风扫落叶,这种风对人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此时应该顺应自然,把阳气收回来,不要再去逆求其了。所谓逆于秋气,则伤肺。由于肺气通于秋天之气,如果不养收,害肺病的机会就会比较大。
所以,秋天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
从精神上来说,要注意收敛自己的心绪,控制自己的感情,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志外驰,以保持肺气的平和匀整,古人常因渐渐万物萧条而多悲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忧思滚滚来。”而忧伤肺,肺气受伤,则影响阳气的蕴藏,到冬天阳气当藏而不能藏,便易发生阳虚腹泻之症。因此,秋季应豁达心志,不忧更不怒,遵循养收之道。
在起居调养上则它体现在早睡早起和秋冻两个养生方法上。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就是说,秋季睡眠养生要早一点睡觉,又要早一些起床,早一点睡觉,以顺应阳气的收敛,的收藏;早―些起床,使肺气舒展,防阳气收之太过,毕竟还没到冬天呢。日常活动不可过度劳累,不可泄汗过多,以防阳气阴液的损伤。
秋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进行一点防寒锻炼,一来可以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对寒冷的承受度,二来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阴津伤耗,阳气外泄,违背了秋天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这和儿童传统保健要“常带三分饥与寒”是一个道理。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如老人、小孩由于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适时添加衣服,避免秋冻惹病上身。
饮食上则主要以养肺为主。《黄帝内经》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天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秋季易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状。由于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而应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酸味食物。
另外,在上同样也要顺应这种天地之气。由于秋天具有肃杀之性,使人的冲动和亢奋也随之有所下降。对男子来说,在行之时,偶尔可能会发生过阳痿,这和节令气候的属性有一定的关系,且往往都是“继发性阳痿”。一旦出现,不必惊慌,可稍事休息,放松情绪,轻装上阵。注意若真的不能的话,就不要勉强行房,这是男性秋季调摄中的关键。
对女性来说,秋季会出现减退的现象,常表现在时出现阴道干燥的现象,这是秋季燥气当令所致。因为燥气干涩易于伤津,故有“燥胜则干”之说。秋令之际,阴道干涩不仅影响行房的情绪和欢悦,还会带来与阴道摩擦的疼痛和损伤。为能预防发生阴道干涩所造成中不愉快之情,在秋季行房前可适当延长性前嬉的时间,以充分调动激发女性的,但不能使用一些剂来强行进行。在这时男子不要埋怨妻子,女子更不可因此而消沉,否则会更进一步抑制阴道分泌腺的分泌,造成恶性循环,使欢愉的不欢而散。
总之,秋季养生当注重收敛,对不收敛的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身体受到伤害。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科学睡眠防秋困
处暑之后,我国很多地区的气温会逐渐下降,暑气消褪意味着秋天的来临。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说到睡眠充足,现代人只重视量,说每天睡8个小时也罢6个小时也罢,都是在说明一个具体时间长短,认为尽管睡得晚,但是睡到足够时间就是健康的,这是典型的一厢情愿。大家都知道,播种庄稼要赶农时,误了农时,就算您足足让庄稼长够了时间,到最后也没有收成。人身是个小天地,有自己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规律,而这一变化规律是与天地同步的。人的新陈代谢,产生新的气血,排泄痰浊瘀血,犹如庄稼的生长,必须应时而动。
那么,在处暑之后,什么样的睡眠方式最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呢?《黄帝内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说,秋季的睡眠规律要与鸡同步。大家都知道,鸡是夜盲症,它一到天黑就奔鸡窝走了,古人称这个时候为酉时,大概是现在的17点到19点左右。所以古人认为,人在秋天的养生就要学鸡一样,在这个时候回家休息。因为此时,天地的气机开始收了,人的气机也该收了,早点休息可以多藏精。而到了19点到21点,就该上床睡觉了,最迟不超过21点。《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叫:“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晚上19点到21点被称为黄昏,21点到23点被称为“人定”。因此,只有在21点之前睡觉才可称为早睡。
而早起是几点起呢?古人将鸡鸣作为时间标志,所以鸡叫之后起床即为早起,所谓“闻鸡起舞”,“鸡鸣入机织”等,说的就是闻鸡叫如闻闹钟响,立即翻身起床,或锻炼,或干活,毫不懈怠;鸡鸣相当于几点呢?“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五更相当于凌晨5-6点,五更鸡是指5点钟左右鸡就开始叫了,这个时候起床即为早起。
除了早睡早起,与鸡俱兴外,我国古代养生学家还认为,人的睡觉方向同样应根据季节交替而有所改变。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这就是考虑到“应四时所旺之气而卧”的缘故,因中医的五季与五方相应,有春东、夏南、长夏中、秋西、冬北之说,因此睡眠的方位也与当时节气相应。
尽管四季提倡的睡眠时间虽有不同,但有一个总则,晚睡不宜晚过子时,早起不宜早过寅时,也就是说夜里11点到早上5点,这6个小时是睡觉的黄金时间,尽量的要保证它。中医认为,这6个小时依次为胆肝肺(经)当时,必须在人体处于休息伏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逆之则伤身。
另外中医也讲时差,生活在北京的人按北京时间,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人就不要再按北京时间来遵守了,生活在美国的朋友就更相反了。养生的根本准则是人与天的融合顺应,人会变,大自然的规律不变,人定胜天的论调是不科学的。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处暑过后夜里较凉,为了保护阳气,晚上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脾胃受凉。
处暑至,秋燥来,“少辛增酸”防秋燥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要在秋冬养阴呢?这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而秋冬养阴就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所以秋冬养阴效果最好。而具体到处暑时节,该如何来养阴呢?
大家先来看看这个“燥”字。左边―个火,下边―个木,上边三个口。三个口像什么,像不像肺泡呢?燥,就是在一堆木柴上点火,烘烤着肺,所以,这个季节最容易损伤人的体液。在中医看来,此时一定要多吃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以防止燥邪伤害人体的阴液。
另外,秋季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养阴法则,叫“少辛增酸”。意思就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少辛增酸”的效果究竟如何?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假谲》中的一个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禁流出不少口水。一下子都不渴了,于是大家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
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酸性食物是有非常强的滋阴效果的,通过吃酸性的食物,便能够缓解我们身体的旱情,甚至还没有吃到嘴里,润燥的效果就已经出来了。所以,处暑时节应当多吃些酸味的水果,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
而少辛的原因,同样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大家都知道,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发汗,这是因为味辛的东西都有发散的作用,能调动人体肺部的阳气通过汗液从体内发泄出来,随后身体便凉了,阳气发散了自然身体也就凉了。所以说,处暑之后不应该吃一些味辛的东西,比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
既然少辛增酸是秋季的一大饮食原则,那么在处暑时节,常见的酸味水果除了稍晚一些的山楂外,最常见的莫过于葡萄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葡萄属寒性水果,因此一次不宜吃得太多,一般认为:成人每天以不吃超过200克为宜,而孩子一天别超过50克为好。此外,吃葡萄后不要立即喝水,否则会腹泻。因为葡萄本身有通便润肠之功效,吃完葡萄立即喝水,胃还来不及消化吸收,水就将胃酸冲淡了,葡萄与水、胃酸加速了肠道的蠕动,腹泻也就产生了。
除了直接吃葡萄外,也可将葡萄制成膏来吃,可替代那些高热量的碳酸饮料润燥止渴。
具体做法是,生葡萄2500克洗净,再用水泡一两个小时,然后晾干。再带上一次性的手套,把葡萄用手挤碎,去皮、去核,只留下葡萄汁就可以了。把葡萄汁放在锅里熬,熬到很稠的时候,倒进一个杯子里。同样,将500克蜂蜜用锅煮开,再把蜂蜜倒进杯子里,跟熬好的葡萄汁拌匀,最后放到冰箱里贮存,“葡萄膏”就制成了。用的时候,每次两勺,用水冲服就可以了。
当然,葡萄并非是人人皆宜,尤其是胃酸过多、痰热咳嗽、胸闷咳喘者,不宜多吃,不仅仅是葡萄,其他酸性太大的食物也应少吃。
除了酸味食物和水果外,处暑时节还应多吃一些时令果蔬。比如新鲜的黄瓜、西红柿、冬瓜、梨、荸荠、甘蔗、大枣、银耳、百合、蜂蜜和汤、粥等。这些都是天然的润燥食物,都具有与葡萄同样的功能,搭配食用效果更佳。
除此之外,您也可以尝试“一咸一甜”两个简单的方法。白开水在人体内容易流失,如果在水中加少量盐,少量多次饮用,就会减少水分流失。另外,蜂蜜具有润肺、养肺的作用,同样是对付秋燥的“法宝”。“朝朝盐水,晚晚蜜汤”这句话,讲的就是秋季养生之道。
口干舌燥,叩齿生津以去燥
处暑之后,尽管天气变凉爽了,但还是觉得浑身不舒坦,如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股似烟一般的干涩感,一不小心还会出点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咳出少量黏液痰,但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到医院查查吧,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的病变来,对症用一些如润喉含片等药,也不见有什么大的效果。此外,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成天心烦意乱,老是打不起精神来。
在中医看来,这已经与“秋燥”挂上钩了。因此要注意采取一些防治措施以对抗秋燥的侵袭,此时若能坚持吞津咽液养生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秋燥带来的种种不适。
三国时期有位百岁老人名叫皇甫隆,耳聪目明,体力不衰。曹操向他请教长寿之术,他说“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经此养身,活了100多岁。宋代文学家坡认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其养身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现代人中也不乏重视唾液健身而寿长百岁者。如武当山道姑李诚玉,年时已寿高岁仍面如中年妇女,其养生之道就有“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而道家创始人老子也认为,养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咽津。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因此,他一直主张咽津养生。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李时珍也曾说过:“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常留,眼明耳灵。”
为什么叩齿吞津具有缓解口渴的功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唾液哪来的,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中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就是说,唾是肾的分泌物,而涎则是由脾分泌的。中医认为,肾主骨,而齿为骨之稍,所以叩齿是强肾之举,同时也是刺激“唾”分泌的一种有效方式。舌根处有金津、玉液两个穴位,二穴所藏的称“华池之水”,也就是肾分泌的唾,搅动舌头能刺激这两个穴位,促进唾的分泌,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也就垂“唾”三尺了。而脾经刚好从舌下经过,因此搅动舌头的同时也能刺激“涎”的分泌,这就是垂涎三尺。
我们发现,很多小男孩爱用舌头弹唾沫攻击他人,而老人告诉他们不要这样做,原来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终于明白这是在浪费我们宝贵的脾肾之液。
当然,叩齿也是有讲究的,方法不当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叩齿吞津法,具体怎么做呢?
一是叩齿:早晨醒来后,先不说话,全身放松,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地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二是吞津:就是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以上为完整一次的“叩齿吞津法”,每当做时以10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10次,多做更佳。
早在四百多年前,李时珍就倡导“常含枣核令口行津液,咽之佳”的养生方法。实践证明,吃完枣后将枣核含在嘴里,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此时又到了大枣成熟的季节,所以,吃完枣肉后,别急着吐核,将枣核含在嘴里10-15分钟,用舌尖不断地翻动,待口中的津液较多时,徐徐咽下,然后再重复上述动作,注意切勿连枣核一起吞下。儿童及有吞咽功能障碍的人不宜采用此法。
如果秋气肃杀犯肺引起咳嗽,则食疗方可为您效劳。如干银耳50克,温水浸泡后洗净,熬至烂熟,调入一个鸡蛋,加糖服用,宜于干咳无痰;再如鸭梨粥,鸭梨3只水煮半小时,去渣后加入大米50克煮粥食用,有清心、降火功效,特别适合肺热咳嗽。
同时注意精神调摄,平时保持乐观情绪,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做深呼吸,以收敛“神气”。另外,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尚应做好呼吸道疾患的预防工作,如少到人多的地方去凑热闹、必要时戴上口罩等。
处暑,孕育健康宝宝的有利时机
处暑节气有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意思就是说,老鹰感觉到这个时候天地之气的肃杀,开始捕捉鸟类为食物,但是在猎杀之前会先祭祀一番,以表示对生命的尊重;天地间充满了肃杀之气,比如黄叶飘落、残荷败柳等;指这个时候各种水果蔬菜、五谷杂粮都纷纷成熟,五谷丰登。这其实对于一类人是个喜讯。哪一类人呢?就是准备孕育宝宝的夫妇们。
因为这个季节是怀孕开始的最佳季节。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这个季节肺金主令,而金克木,对应到人体的脏腑就是说,这个时候,肺金可以制约肝气过于旺盛。提这个有什么意义?因为肝气过于旺盛是孕妇怀孕初期妊娠反应的机理所在。中医的《逐月养胎方》中说,孕妇怀孕之后,胎儿的生长发育遵循十二经的循行顺序,第一个月肝经主令,就是说孕妇怀孕的第一个月肝经比较旺盛,肝经旺盛,就会克伐脾胃,引起脾胃不适反应,比如一般人一生气就吃不进去饭,孕妇则是出现妊娠呕吐反应。这个季节,肺金主令,如果此时怀孕就会减少妊娠呕吐反应的发生,或者减轻妊娠呕吐的症状,从而减轻脾胃反应。
从自然界的现象来看:第一,这个季节各种瓜果蔬菜纷纷成熟,孕妇可以吃到很多新鲜的水果蔬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清淡可口,妊娠反应会减轻,还可以保证胎儿和孕妇的营养供给。第二,这个季节天气不冷不热,气候宜人,风景也不错,孕妇心情自然会好很多,有利于孕妇安心养胎。第三,孕妇的胎盘在第四个月左右才能形成,而我们看到很多流产等现象多发生在前四个月。所以要想前四个月安心养胎,还要少运动。如果这个季节怀孕,第四个月正好是十一月份作用,天气寒冷,孕妇自然少运动。第四,七八月份怀孕,到了怀孕中期,正好是冬天,大自然都在收藏,所以孕妇有更多的营养物质供给婴儿,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第五,孕后期,为了保证顺产,孕妇要坚持适量的运动锻炼,这时正好是第二年的三、四、五月份,大地回春,气候转暖,正好适合孕妇进行户外运动。
当然,秋季怀孕只适合于秋分之前,秋分之后,随着天地阴气的生发,阴气上升,不适合怀孕。
另外,为了怀上一个健康的宝宝,女性朋友在怀孕之前,还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步是调经。引起不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多和月经不调关系密切,因此中医上有“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的说法。“调经重在肝肾”。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傅青主女科》都认为肾是生殖的关键,只有肾气充盈才能“月事以时下”,才能正常地生育。中医调经的另外一个焦点集中在肝。中医认为,肝脏具有“统血,藏血,运营周身之血”的功能,月经属血,调理月经自然应该向肝下手。所以目前人们应用的大多是疏肝理气活血的法子。逍遥丸、开郁种玉汤、完带汤、止带汤等都体现了这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