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诗赏析

唐诗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唐诗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诗赏析范文第1篇

古诗词赏析 古典文化 语文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是当今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模块。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被人们推崇了千百年。我们学校的校本课选取了古诗词进行诵读赏析。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还能弘扬我国古典文化,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一、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

吉林省通化县马当学校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秋夕》、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

1.诵读诗歌,感知情境

学生初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反复诵读,读出情感。最终能够熟读成诵。

2.解析诗歌,进入情境

我国古典诗词大都言约义丰,内容含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是简单生硬的翻译出意思即可。而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要了解诗词的语言,作者的表达技巧,诗词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录音、图片等教具,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所感受。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到古诗词的意境。

3.品味诗歌,深化情境

教会学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教会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教学生注重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让学生透过古诗看诗人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从而领悟古诗词内涵,把握古诗词立意。

总之,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要手段,在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方法进行学习。以达到“一课一收获,一首一新得”的目的。

二、古诗词赏析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各地风俗

我校所选取的古诗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这些古诗词的作者在古代文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思想主张。例如,通过李白那豪迈瑰丽的诗学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豪放飘逸的,是金钱如粪土的,处在诗坛之巅的诗仙。通过李清照的词学生们可以看到她巾帼不让须眉,是婉约派的宗主。通过李煜的词学生们知道了他的词是“词苑国色,哀歌绝唱”……

很多古诗词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描写了各地的地域风光或者风俗人情,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够了解各地的地域特征以及风俗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古诗词赏析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1)积累字词和古诗

古诗词中有许多生字生词,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扫清字词障碍。我们班级的学生每学期赏析30首左右古诗词,整个初中阶段就会积累100多首古诗词中的字词。学生积累100多首古诗词,对学生的诗词储备有很大帮助。

(2)有助于对联内容的积累

对联知识是整个中学阶段考试中都有的内容。有些对联是根据古诗词出的,如果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了解其内涵与意义,就会对对联知识有所帮助。

3.古诗词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在赏析古诗词之前一定要反复朗读,朗读古诗词时,对感情的投入要求很高,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阅读现代文或者闻言文时,尤其是诗歌朗诵时,能力也会增强。

4.古诗词赏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和现代诗歌完全不一样,它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种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情境中。那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能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学生养成不骄不躁的性格。

5.对学生现代文学习有所帮助

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比理解现代文含义的难度大,如果理解了古诗词的内涵。学生在学习现代文中关于文字内涵、作者情感以及对所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古诗词意思、内涵的理解都会有所帮助。如:《说屏》一课就文白相杂。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及“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都出自古诗或古文。学生在赏析了多首古诗词之后就会轻而易举说出这几句古诗和古文的意思。

6.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在写作文时就会根据具体内容选取不同的古诗词嵌入其中,这些古诗句在作文中就会起到画龙点睛或者增强美感的作用。

7.为高考语文中古诗词赏析作准备

高考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赏析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我校的古诗词赏析课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上高中以后赏析古诗词时就不会特别吃力。这样就是提前三年为高考语文的古诗词赏析作了充分准备。

唐诗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性情论气骨论 尚唐论 摘句批注论 现实价值

价值是在关系中确定的。李光①诗论的现实价值,是由朝鲜诗学史的独特地位以及在中朝诗论比较的关系中确定的,李光的性情论、气骨论、尚唐论、摘句批注论等诗歌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诚如赵钟业先生所言:“韩国历代不少学者学养丰硕,诗学湛深,谈论诗歌问题时,往往能提出独特而可取的见解。这些见解或者中国学者从来未提及;或者即使提及,也在韩人之后,可能又不如韩人的清晰完整。他们的独特可取的见解,对我们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李光独特可取的诗歌理论,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讨。

性情论和气骨论的现实价值

诗歌是以感情为纽带的,情感是诗歌的艺术生命。性情是构成诗歌艺术生命的主要的因素,是东方古典诗话所关注的重要命题。李光在《芝峰类说》中高度重视诗歌的性情本质,他说:“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性情。”“文出于人之性情。”“诗道之正,发自性情。”李光认为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性情”,即诗歌要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李光的性情论有其存在的历史文化背景。李朝中期的诗坛,深受朱子学、江西诗派余弊及科试制度以科诗为主的影响,诗歌创作严重脱离了现实,违背了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只注重在诗歌形式、技巧等方面下工夫。李光主张诗之本质在性情,对扭转当时诗坛盛行的形式主义之风,恢复诗歌的本来面目从而清除宋诗余弊,创造出好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朝鲜李朝中后期诗坛出现的大量表现性情的诗篇,就是最好的证明。李光的性情论不仅匡正了李朝诗坛形式主义的不良诗风,更奠定了朝鲜性情论的理论基础,从此,性情这一范畴便在朝鲜诗论中频繁出现。朝鲜文人申景浚主张诗是修养性情的手段,他说:“诗所以养性情。”诗家金昌协认为诗歌创作本乎性情,他说:“诗者,性情之发,而天机之动也。”实学家李则发展了性情,他说:“好善恶恶具出于性情之正。”朝鲜性情论从李光初始对唐诗性情的认同,经申景浚的诗是修养性情的手段,到金昌协的诗歌创作本乎自身的性情,再到李对性情内涵的揭示,经历了“认同性情――肯定性情――分析性情――发展性情”的不同阶段,而李光的性情论无疑起到了奠基的现实价值。

气骨论是李光诗歌本质论的又一重要观点,他说:“姜夔曰:‘雕刻伤气,敷演伤骨。’……气骨而已。”“气骨”与通常所说的“风骨”就文论范畴而言是具有相同意义的。傅璇琮、李珍华在《河岳英灵集研究》中指出:“‘气骨’可通‘风骨’,‘风骨’可通‘气’。”“风骨”论是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提出的,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即要求一部文学作品应该是感人至深的思想内容和简练精准言辞的和谐统一。《风骨》篇论风骨的主要语句如下:“是以惆怅抒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险也。”

李光以“气骨”作为诗歌的本质,他所称颂的诗人诗作都本于“气骨”,他在“沈期、宋之问诗歌赞”条中说:“二子继纵,风骨独雄。神秀精工,律家所宗。”“诗说赞”条中说:“先论才气,次观韵格,不取其肉,唯取其骨。”李光的“气骨论”对朝鲜后世诗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如李就继承了李光的气骨理论,在《星湖说》“李杜韩诗”条说:“韩退之一生慕效李、杜,然比诸李风神不足,比诸杜气骨不足。”指出韩愈相较杜甫的诗歌,在本质上欠“气骨”。

尚唐论的现实价值

唐诗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唐诗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其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是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唐诗以其巨大的艺术成就和具体可感的艺术情境,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趣味,更以其诗史的崇高地位,引起了古今中外诗评家的广泛关注。李光评诗,就以唐诗为标准,这与其性情论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唐诗是从六朝诗歌传统里脱胎出来的,因而最具性情。《芝峰类说》云:“李达洪洲人……其诗脍炙。《田家诗》……《寒食词》……逼唐可喜。”“权应仁……于壁中一绝……牧隐见之以 为逼唐。”韩国赵钟业先生说:“芝峰之诗话一言以蔽之:强调唐诗。是以‘逼唐’‘唐调’‘盛唐韵’‘近唐’‘非唐’等语往往有之。”陈伯海先生说:“唐诗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唐诗学。它也和古典文学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等一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课题范围、工作方法和学科体系。”

李光的尚唐论,为朝鲜唐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朝鲜文人许筠也高举尚唐这面大旗,其《惺叟诗话》有如下评价:“洪舍人侃诗……似盛唐人作。”“郑圃隐……有盛唐风格。”“李陶隐……可肩盛唐。”“李阳城之燕诗……酷似唐人。”“李忘轩胄诗……有盛唐风格。”诗家洪万宗亦推崇唐诗,其《小华诗评》云:“李仁老诗……酷似唐家。”“荪谷李达尤长于七绝,殆逼唐调。”“余观石洲……辞意极其天然,无让正唐人。”“木川道中诗……极逼唐家。”“丽朝规模大而近宋,我朝格调清而近唐。”南龙翼也崇尚唐诗,以唐诗作为学诗的准则,南龙翼的尚唐论是与朝鲜李朝时期的李光、许筠崇尚唐诗一脉相承的,但在李、许二人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南龙翼把唐诗作为自己的学诗标准,更加看到“我朝诗名家,各有所尚”,指出朝鲜诗人把唐诗作为自己的“学诗之法”。具体来说,孤竹(崔庆昌)、荪谷(李达)、芝峰(李光)等12人是崇尚唐诗的。南龙翼对唐诗体制还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值得深入研究。“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古人各有所主。而以余之妄见论之,五言绝则王右丞‘人闻桂花落’、七言绝则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五言律则杜隰城‘独有宦游人’、七言律则刘随州‘建牙吹角不闻喧’等作,似当全篇之完备警绝者。若求于李、杜,则五七绝当尽在李,五七律当尽在杜,此则不敢论。”李光在《芝峰类说》中也认识到诗人很难众体兼备,五律、五绝应推举孟浩然,七绝应推举王昌龄。他说:“李白之七言律,杜甫之绝句,古人言非其所长,至如孟浩然盛唐之高手,而五言律绝外,七言律不满数首,亦不甚警角,长篇则绝无所传。王昌龄之于七言绝句,亦独至者,各体不能皆好矣。”

这些理论,构建了朝鲜唐诗学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唐诗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李光的尚唐论,与他力主性情为诗歌本质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亦云:“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李光曾编选过《唐诗汇选》八卷,在汇编的过程中,通过对初唐、盛唐、晚唐诗歌的泛览,他对唐诗有了整体的把握,确定了他在朝鲜文学史上的唐诗批评研究地位,更给中国唐诗学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和理论资料,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可以拓宽现代唐诗学的研究领域,增加现代唐诗学的分量,意义深远而重大。

摘句批注论的现实价值

摘句批注是东方传统上的一种批评方式,是对诗歌具体诗句的审美批评,它更多地表现出摘句者的审美心理。摘句批注与诗歌发展也有直接关系,摘句加速了诗句的传播,保存并突出了诗中的精华,由于一些诗人随身携带摘句书卷,以备没有诗兴却要作诗时吟咏,启发自己,因而摘句也成了诗人寻求灵感的契机。李光在《芝峰类说》中的摘句批注法论,具有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价值。

域外视角价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李光从域外视角摘句批注诗歌,有其现实价值。如他评杜甫诗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其语近俗”;说杜甫诗《岳阳楼》前后“不属”,“与岳阳楼不相称”。李光也有不拘于成见之论,针对历代诗家之定论――李白“以诗为文”、韩愈“以文为诗”,李光举例指出李白也有“诗中之文”、韩愈亦有“文中之诗”。结合李光的这些观点看待中国古典诗歌,能避免仅仅站在本民族视角上的局限,容易获得对诗歌全面、客观的认识。

诗歌赏析价值。李光对诗歌的赏析体现出了朝鲜诗家的审美心理,中国诗家可以借此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域外感受,从而反向观照古诗。如李光对卢诗句的分析:“卢诗:‘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年年洛阳陌,花鸟弄归人。’此言下第而归,为花鸟所嘲弄。著一‘弄’字,而无聊困顿之状可掬,妙甚妙甚。但‘三朝楚’,‘朝’字似来稳。”“下第而归”是对此诗主旨的分析归纳;“‘朝’字似未稳”,是评价;“著一‘弄’字,而无聊困顿之状可掬,妙甚,妙甚”,是鉴赏品析。这种熔主旨归纳、炼字技法分析等为一炉的诗歌摘句批评,整成了一个批评诗歌的整体。尤其是对诗句中“弄”字的赏析,更见诗家之功力:“著一‘弄’字,而无聊困顿之状可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张先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李光、王国维二人都赏析了“弄”字在诗词中的妙用,而李光比王国维足足早300多年。

诗歌品评价值。诗歌品评是诗品与诗评的结合,注重评定诗歌地位的高低、分析诗歌创作的优劣,李光诗论的品评价值在诗歌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他说:“杜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李白‘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王荆公诗‘绿搅寒芜出,红争树归’。此三诗皆用‘归’字,而古人以荆公诗为妙甚。余谓不然,老杜巧而费力,荆公欲巧而尤穿凿,李白为近自然。”李光从诗歌的内蕴、炼字炼句等入手,评定杜、李、王三人诗歌的优劣高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歌摘句的传承价值。李光身处李朝中期,其摘句批注法上承李仁老、崔滋、徐居正等人,又开启了李朝中后期诗歌摘句之滥殇。如金万宗在《小华诗评》中,以摘句的方式评价了朝鲜诗人的各种诗风:“凄惋如崔孤云《姑苏台》诗:‘荒台麋鹿泳秋草,废苑牛羊下夕阳。’”“寒孤如林西河《赠人》诗:‘十年计活挑灯话,半世功名把镜看。’”……共摘36句诗,涉及18种诗风。而李圭景的《诗家点灯》仅唐代就摘抄了31位诗人的139联、278句诗,保持了诗歌形象的完整,给人一种独立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包含了摘句本人的主观倾向。

结语

朝鲜诗话是东方诗话学园圃中一朵艳丽的奇葩,也是朝鲜古代文论、文学批评和文艺美学研究的一笔宝贵遗产,在朝鲜汉文学史乃至东方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李光的性情论、气骨论、尚唐论、摘句批注论等诗歌理论,在朝鲜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构建了一整套的诗歌理论批评体系,通过对这一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与研究,能揭示出朝鲜古典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与独特意义,对当时及后世的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对于本文论述的核心人物,有的版本亦作李光,邹志远《对朝鲜古代诗学研究范围中的“李光”名字的考证》(《东疆学刊》2006年第一期)通过分析考证认为应作李光,本文从其观点。

参考文献:

1.邝健行:《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赵钟业:《修正增补韩国诗话丛编》,韩国:太学社,1996年版。

3.傅璇琮、李珍华:《河岳英灵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赵钟业:《中韩日诗话比较研究》,台湾:台湾学海出版社,1984年版。

6.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7.邹志远:《对朝鲜古代诗学研究范围中的“李光”名字的考证》,《东疆学刊》,2006(1)。

唐诗赏析范文第3篇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园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面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金陵晚望》作者为高蟾、《金陵园》作者为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回答以下问题:(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一 回答第一小题的问题时存在的问题

第一,赏析诗歌只是停留在诗歌表面意象上的理解诗意,缺乏深入思考。有的学生回答,高蟾是因为金陵城的景色凄凉,韦庄是因为古城的景色衰败;有的说高蟾是因为金陵城的衰落所以伤心,而韦庄是因为南朝的衰败与灭亡而伤心。却没能更深入地思考,诗人是借金陵的晚景,借六幅六朝的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对唐朝日益衰亡的伤心。表面上是金陵晚景,实则是唐朝晚景;表面是六幅南朝衰败图,实则是唐朝衰败,即将走向灭亡之图。

第二,脱离原诗,凭读者自己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强加狭隘的个人情感。有的学生一见“伤心”二字,就联想到“与情人分手”、“与朋友分别”、“老年丧妻”、“远离家乡”、“怀才不遇”、“被贬谪流放”、“家破人亡”等原因。这种完全脱离诗歌背景、不看注解、不看两首诗的联系、不关注暗示性语言的启示、不联系已有文史知识、凭空想象,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第三,缺乏必要的文史知识,胡乱嫁接,历史人物与年代不明白,横跨了中国古代、近代历史。如有的同学说,诗人想起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叹不如所以伤心。也有的说,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因此而伤心。有的说为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伤心。总之,各种解答不一而足。却不能结合注释中,均为晚唐诗人的提示,联系晚唐的历史现状,结合诗歌中惯用的触景生情,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加以概括。

二 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时存在的问题

第一,背离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众多学生,盯住为什么伤心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为什么诗人说伤心画不成”和“为什么又说伤心画得成”。缺乏对题目的整体解读,不能认真审题。其实本题的重点是“画不成”和“画得成”的原因,并非伤心的原因。除了又走进第一题的圈套外,也有对诗歌语言把握不透而曲解其意的。如有的说是因为诗人极度的伤心,而不忍图画;有的说是因为伤心是抽象的、无色彩的、难以画出来的;也有的说,没有好的画家;还有的说天色已晚,诗人看不见所以画不成。其实很简单,只要解读“画不成”三个字本身的含义就可以了。就是无法用画来表达自己的伤心。而对伤心画得成的回答,由于原诗中有暗示性明显的诗句“君看六幅南朝事”的提示,还能略知一二。虽然不能明白六朝均建都金陵的史实,以及由盛而衰的经历,但老木寒去的景象足以表达作者的伤心情怀,所以伤心可以画得出。

第二,不注意整体把握诗意,不注意将两首诗歌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细心比较。这是一首比较阅读的赏析题。两首诗歌联系起来思考就可以解读出很多疑问。如只读第一首诗歌,对于诗人为什么而伤心也许存在很多疑惑,但读了第二首诗歌后,借助于“君看六幅南朝事”一联,就明白两位作者的伤心是一样的,都是为国事而伤心。并且明白,韦庄的诗应是高蟾诗歌的应和之作。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画人心逐世人情”就是高蟾诗歌中“伤心画不成”的原因。牵强附会地将两句诗硬拉在一起。其实,韦诗的首联是紧承高诗,以反问开篇,颔联并没有正面回答原因,而是宕开一笔,勾勒了那些只知道迎合世人、粉饰太平、不愿意反映社会真实面貌的画人。既讽刺了世俗,又为引出颈联、尾联的六幅南朝画而过渡。因此,应在六幅南朝画,以及画面上老木寒云这一意象中寻找答案,这一意象正是六朝衰亡的写照、是唐朝衰败的象征、是作者的伤心所在。

第三,“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注意突出答题的重点。在结合诗歌意象进行分析时,很多学生胡乱引用原诗句,没抓准关键词。如“浮云、落日”,“老木寒云”,“六幅南朝事”。还有的学生,原因不回答,却画蛇添足,对全诗进行赏析;或对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答题范围,造成了不必要的丢分。

唐诗赏析范文第4篇

2、出处: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唐诗赏析范文第5篇

一、教学内容准备策略:照顾兴趣,大胆整合

1.选修课程安排要遵循兴趣原则和个性发展原则。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分属不同层次:必修为基础,选修是提高。中学选修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选修课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力。在选修课开设之前,必须关注学生的爱好,了解学生的兴趣。当然,受心智不成熟的影响,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规划,选修往往有其盲目性,随大流。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选择合理的课程。

要让学生得以充分发展,又要遵循实际有差异性的发展。我校的做法是将选修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比如以《唐诗宋词选读》作为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的核心课程,以《现代散文选读》作为培养学生现代文学素养的核心课程等。在设置核心选修课程的同时,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多地开设一般选修课程,包含文学、语言、文化等,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教学内容要大胆整合,补充完善。教师要根据选修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创造性地增、删、改、合等,完善课程内容。比如“增”,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在教学中就在《唐诗三百首》中选印了部分诗词作为教学的补充。“删”,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大胆删除,我校在《史记》选读选修教学中,就选择几个重要的篇目,对其他内容仅做简单的指导或梳理。“改”,我校主要体现在《写作》选修教学基本打破了教材本身的知识序列,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和教师实际的合理的训练体系。“合”,整合不同选修课程的知识内容,比如我校文学鉴赏选修专题之景物鉴赏,就整合了诗词、小说、散文等景物鉴赏分析,让学生对景物鉴赏有一完整的认识。

二、文本研习选择策略:精讲示例,学法引导

选修课的开设,教师必须要完成角色转换,从必修课的讲授转变为选修课的指导。精讲示例,教师有主导作用,不需要也不可能篇篇串讲,重在对学生的方法指引。

1.速读为主,旨在整体意识。选修教学既然重在提升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速读,了解文本全貌,形成整体印象。要引导学生准确及时地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尽可能地做到通过第一印象整体把握,以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2.有详有略,切中肯綮。文本研习要有实效,教师必须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处要狠下功夫,不厌其烦,要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在《孔孟选读》教学中对儒家之仁根据文本内容做了深度的挖掘。在选修教学中教师要讲求方式方法,追求课堂的层次感,有张有弛松紧有度。

3.方法指引,揣摩体悟。选修教学要让学生习得其法,在理清思路,让学生在赏析文本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写作体验进行关照,从作者的角度去体验,去感悟。比如我们在现代散文选读教学中,就对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书写生活做了有效指导。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表现生活中的美。

三、活动体验选择策略:多样形式,力求实效

新课程的重大创新在于教学中将活动体验作为教学的形式之一。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体验,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优秀的教师是敢于组织活动,放手让学生活动,并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调控和评价。

1.文章赏析,读书报告会。选修课的教学不可能由教师包办所有文本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必须要安排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并通过某种形式加以检测,鼓励学生。一句话,学生能做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学生的真实体悟要进行必要的鼓励。我校在教学中就进行了以“《孔孟选读》对我的启迪”为题,开展了全校读书报告会,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探讨热情,让学生在学习、借鉴中形成思维碰撞,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自主赏析,让学生撰写赏析文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由临渊慕鱼到退而结网,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得以培养。

2.小先生上课,榜样示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讲台,榜样示范。中学生处于好表现的青春期,有无限的创造力,教师要好好挖掘。学生上课,角色转换,调动了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让其拥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认知实际,有利于调整教学。我校在校本课程《人文南通》教学中就组织过让学生讲述南通方言一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促成了学生对南通方言的研究热情。

3.专题研究,论文答辩。为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原则,学校开展了社区活动、社会调查等活动。这对语文教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我校开展了一学期一次的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写成调查报告,形成小论文形式,组织人员加以审核,这对学生能力提升意义重大。

四、 问题探究选择策略:学会信息采集,延伸拓展

1.单体探究,群策群力。依据课程目标制订探究重点和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一个专题共同拟定探究的问题,在过程中重视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切实关注探究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学会分析、归纳、提炼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解决问题,重过程推进,不可过分重视探究结果。如在学习完李清照词后,我们确定了一个探讨的问题:以“我看李清照词”为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对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做了交流。

2.不同文本,学会比较。苏教版选修教材在选文上安排了许多同体裁、题材文章比较阅读,这为问题探究提供了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培养其比较阅读的能力,在必修的教学基础上有所提高。比如在《传记选读》教学中,我们选择二到三篇主人公人生经历相似的文章,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并适当加以拓展和延伸,触类旁通。

唐诗赏析范文第6篇

一、 主旨情感型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 )形象或景物,写出了( )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 (2011年・滨州)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思念故乡

二、 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 (2011年・四川)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参考答案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三、 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 (2011年・兰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问:“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参考答案 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4. 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 (2011年・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参考答案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五、 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 (2011年・江苏)阅读古诗《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唐诗赏析范文第7篇

古诗词又回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会说:“这首诗必考,你们没有好好看《诗词大会》?不要求你们像武才女一样,但是要考的一定要背下来。”

古诗词在教材中

孔子独自站在屋里发呆,他的儿子孔鲤小心翼翼从走廊路过,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怯声回答:“还没有。”“不学诗就不会表达。”孔鲤赶紧跑回去学诗,以提高自己说和写的能力。孔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指出诗所承载的教育、教化功能。

现在社会中,诗的作用被语文教育替代了。作为语文教育重要载体的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语文学科建设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呈现了阶梯状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样。1949年到195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一直未被选中,直到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才有《悯农二首》《桑妇》《田家》等古诗的纳入。初中教材中《唐诗十首》、《词和曲六首》、《木兰诗》等古诗词的编入,才标志着古诗词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其中,《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未必人尽皆知,但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小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指着太阳说:“告诉你,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回家后,每次吃饭都会想起剩下的几句。

到2000年之后,《小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每个阶段对古诗词的背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里列出了80篇古诗~背诵篇目。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附录里列出了50首背诵篇目。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古诗词70篇,初中阶段背诵古诗词50篇。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及古典文化的传承,从最初的语文教材没有古诗词选编,到现在明确规定篇目,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比重在不断增加。然而,相比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并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裁,很多学生仅仅是对古诗词的故事背景和影音资料感兴趣。同其他文科类课程一样,古诗词教育受困于考试的要求。毕竟,古诗词在语文考试中占不了多少分。

古诗词在考试中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这是《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话,常被当作劝学名句。现代语文古诗词考察中,可以认为是“背熟古诗词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考。不信试之。”

现代语文教育对古诗词的考察可以认为是以背诵为主、赏析为辅,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从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壁垒,其中进士科的地位尤为尊贵。进士考试最初是以六朝时期流行的骈文为主,这种体裁辞藻华丽、内容空洞。考生们于是就搜集历年考试题目,汇编成册,类似我们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将它们一一背诵下来,考试的时候只需“搜诀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考生们死记硬背,考试流于形式。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的考察成为了进士录取的主要标准,这也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古诗词的存在方式是阅读,考试的要求是识记,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直接进行名句默写。其次还有理解和综合分析,通过古诗词阅读,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古诗词也就成了现代人了解古代人生活状态的载体。毕竟,现代的主流文学体裁是白话文,古诗词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了各种文学体裁中,它本身就成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供人赏析。

备受恩宠与冷落的诗人们

唐代“以诗取士”,以至于唐代“三百年中能诗者,不啻千余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共收录9225家,3785卷,27万多首诗,4千余万字。在唐宋古诗词的基础上,元、明、清三代虽然文学体裁各有侧重,但也是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在现代古诗词教育中,语文教材作为其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作为其重要的场所,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进行诗词选编,难免会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问题。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有些受到语文课的恩宠,有些则遭遇冷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分布就朝代而言,集中分布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几个时期,不涉及两汉和明代。其中唐朝收录35首,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宋朝次之,共收录19首。其余朝代古诗词选编数量较少,而以元曲著名的元代古诗词仅有一首选入。这样的选编似乎印证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刻板印象,给学生以一种诗词只有唐、宋的错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收录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唐、宋两代,共收录68首,占总量的79%,五代诗词最少,仅收录1首。在众多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代诗词作家中,李白、杜甫和苏轼无疑是最受课堂宠爱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三位名家共有32篇作品入选,其中李白最多,有13篇。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白那首《静夜思》。

唐诗赏析范文第8篇

打开书橱,如同打开思想记忆的门窗。透过小轩窗,旧书在旧时光的浸润里,眉目安详,亲切暖人。它们是时光深处走出来的历史使节,操着多年前的语言,向我讲诉着光阴的故事。

我的目光在一本本书上游移,每一本都是我最熟悉不过的:有充满稚气的、被我乱涂乱画过的连环画,有书页被翻得起了毛的《365夜故事》,还有中学时代用过的课本……摆放在书橱最上层的是一本脱了封面的儿童唐诗读本,书里的每首绝句,都应着诗句的意象描绘了色彩丰富的图画;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标上了拼音。我翻动书页,哗啦啦,仿佛是时光行走的脚步声,让我穿越到了四五岁的童年。那时小小的我扎着两个羊角辫,坐在爸爸的腿上,用稚嫩的童声跟着爸爸读唐诗。爸爸读一句,我跟着读一句,小小的年纪是无法体会古诗的优美意境的,也不懂如何感知诗人旖旎的情怀、淡淡的伤感,只是机械地跟着爸爸一句句地读,一首首地念。每当我能流利地背出几首唐诗时,就会炫耀般地缠着爸爸要背给他听。

之后是小学、中学,每个学习时段我都会有一本古诗词选集,只是书里的图画渐渐减少,直至没有,而赏析的文字一本比一本多,一本比一本更专业更具体;书本掂在手里的感觉也从轻飘飘的数十张纸到后来的似砖块一般厚重。我上学以后对语文的喜爱以及写作文时对古诗词信手拈来的引用,可能都源于幼时的读唐诗吧。古代诗人们用细腻的笔触带着我领略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风景,这些都已播种在我幼时的眼底和心里。

放下唐诗读本,我看见曾经翻阅过无数次的课本,如今它们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柜的最底层,摆放得十分整齐,就如同当年摆放在书桌上一样。我随意抽出一本,是高三的英语,书里密密地写满了当时上课的笔记。犹记得当年在那间顶层的教室里,我们每张课桌上都有一个高高的书堆和一摞厚厚的卷子。那时,时间顺着书本的缝隙悄悄淌过,上课、记笔记、考试,简单的生活却忙忙碌碌,待有空将埋着看书的头抬起时,发觉一天的光阴已经倏地过去了。说不上窒息,也绝不轻松;说不上苦闷,但心里很压抑,还好曾经有那么多人和我一起奋斗,陪我一起哭笑;还好有那么好的父母,无条件地支持和爱我,伴我走过了高考前的那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