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雨的诗

写雨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雨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雨的诗范文第1篇

“空灵”与“模糊”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的审美在于怍者所创作的诗境,所谓“诗中有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中国绘画就具有“空灵”与“模糊”的特点。李白的《望天门山》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不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把两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放在―起,意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风光。

诗境的空灵是确定的判断,也是自然的再现。《望天门山》开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势写出山的奇险。两句诗充分展现了作者创设的空灵意境,再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天门山的雄姿,诗立脚点在孤帆上,尤其是一个“出”字,让人如身处其境,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最后―句传神地展现了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全诗一句一个画面,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全无刻意修饰,但深入体味便觉意味隽永,这正是诗歌创设的最佳空灵境界。

模糊之境则使人似坠云雾之中,诗境创设的形象本身先已模糊,其内涵也单一而不确定,往往使人做出多种不同的理解,它不是唯一的、确定无疑的审美判断。《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写出了西湖水光山色、睛雨姿态。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创设了一种空灵秀美的西湖胜景,显得更加真实优美。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然而作者表现的意境又恰恰是非常模糊的、不确定的,西湖到底有多美,作者把她比作西施,而谁也没有见过西施是怎样的美,事实上是你认为有多美就有多美。可见诗境的这种模糊、朦胧和不确定性,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作者用“西子”比西湖,在诗境创造上,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因为两者的美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美的艺术创造,既给读者的审美再创造以极大的诱发力,又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诗境的空灵美和模糊美,既相关联又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空灵侧重于“内隐外露”,其内在意蕴虽然隐深,其外部形象却是豁朗的。《望天门山》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气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诗意是豁朗而确定的,但作者内含于心境的意义是隐禽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作者所表达的诗意却是内外隐含,虽然迷蒙不清,但使人读之韵味无穷,创设了一种模糊朦胧的美。这两首诗选编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是有目的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诗歌的意境创设,引导学生学好诗歌并对诗歌产生兴趣。

写雨的诗范文第2篇

第7课《青蛙写诗》教学设计

学校:XXX小学 姓名:XXX班级 一年级X班

一、教学内容:人教2011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青蛙写诗》

二、教材分析:《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儿童诗。作者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富有情趣,适合儿童学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拼音可以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老师重点纠错即可。小孩子模仿力强,老师的师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刚入学的孩子,对新鲜的事物一定很好奇,所以动画就能吸引他们,通过视频孩子很容易认识逗号和句号。他们的表演欲望也强,分角色朗读很适合他们。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等11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两个偏旁;会写“下、雨”两个字。

2、正确有感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视频中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号。

五、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认识逗号和句号。

六、教学难点:读好儿化音;会写雨。

七、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吗?你们心目

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儿歌或古诗对吧?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有一只小青蛙也要写首诗送给你们,想看一看吗?(由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入手,引起学生背诵儿歌或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

认识课题中“写诗”两个字,认识秃宝盖。

过渡: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啊?那我们接下来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给学生埋下问题的种子)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全文,生评价。师指导读“点儿”的儿化音。强调“们”轻声的读法。

2、生学老师的样子练读,读准字音。

2、生读课文中圈出来的生字。

3、读带音节生字。

4、读去音节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偏旁四点底。师点拨“串”是象形字,展示演变过程;“们”形声字,右边的门表示声旁,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这种识字方法很方便。

5、新语境识字。(及时复习刚学过的生字,换环境是为了更好巩固生字)

6、学习书写“下雨”。

观察动画“下雨”笔顺。

书空(记忆笔顺)。

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师范写。

生描一个写一个。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生评价。

对照展示的字修改,再各背写一个

律动:青蛙跳舞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逗号和句号

1、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淅沥沥”、“沙啦啦”。

问:这是两个拟声词,你知道是模拟什么声音吗?是大雨还是下雨?该怎样读?

过渡:“听,淅沥沥、沙啦啦,雨下起来了,青蛙说“我要写诗啦!”(青蛙的话齐读)

看图体会青蛙心情,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节。

过渡:青蛙说写就写,瞧,它的诗写成了。课件展示无标点的14个“呱”字。生自读,谈感受。(通过读不带标点的诗,感受读没有标点的句子很累。)

过渡:听说大家不喜欢这首诗,青蛙的三个好朋友要来帮忙,是谁呢?打开书找一找。

指名回答,师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2、学习第二节

问:小蝌蚪要怎么帮忙?找一找、读一读。板书“逗号”生看视频,(小蝌蚪游到诗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逗号)。师生共同圈出青蛙诗中的四个“,”。

师板书“,”。师小结:逗号是一种标点符号,读书时遇到它要停顿一下。

师范读青蛙的诗。(师范读时遇到逗号右手握拳向下拉一下,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读书遇到逗号时要停顿一下。)生跟读。生再谈感受。(学生通过读有标点古诗和无标点古诗初步感受标点的作用)

过渡:小蝌蚪帮上忙了,它高兴吗?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二小节。

3、学习三四节

“水泡泡”和“水珠”要怎样帮忙?找一找,读一读。

板书“句号”、“省略号”。学生独立圈出“。”看视频(水泡泡、水珠游到诗中)认识“。”

汇报:指名到大屏幕上圈,说出理由。

集体订正,板书“。”

小结:读书遇到逗号和句号时要停顿,不过句号停顿时间要比逗号稍长一点。

师再次范读青蛙的诗,生跟读。(这次范读握拳向下拉两次)

“水泡泡”和“水珠”也帮上忙了,有感情读三四小节。

过渡:青蛙的诗因为有了三位朋友的帮忙变得更完美了,你们喜欢他们吗?让我们扮演一下它们吧!(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四、回归全文,情感升华

1、配乐读全文。(回到整体,了解青蛙的诗就是它的叫声。)

2、还记得刚上课时大家的问题吗?现在有答案了吗?

3、小结:是啊,青蛙“呱呱 呱”的鸣叫声,在作者心中就是一首美妙的诗,这多有趣啊!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声音,也有各种各样美丽的风景,它们在你心中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同分享。(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继续学习本课的欲望)

五、作业:

从课外书中找到一首小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九、板书设计:

青蛙写诗

小蝌蚪逗号,

水泡泡句号。

一串水珠省略号……

十、教学反思:

1、整堂课以青蛙为主线,青蛙带着新语境词语从河对岸过来,学生读完,青蛙来到教室同学生一起学写字。学生累了,在同大家一起律动。接着给同学写诗。开始没带标点,学生不喜欢,因为有三位朋友帮忙,学生又喜欢上了这首诗。

2、教学中在识字环节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用形声字和象形字方法在今后生活中认识更多汉字。

3、通过学生读有标点和无标点诗感受标点的作用。

4、在认识逗号和句号环节,通过动画演示小蝌蚪、水泡泡、水珠一点一点游到青蛙的诗中,让孩子形象地认识逗号和句号。并且由师生共同圈出逗号过渡到学生独圈出句号,顺理成章。

5、读有逗号诗时,老师右手握拳向下拉一次,遇到句号时,向下拉两次,学生通过直观的动作,明确了句号停顿时间比逗号长。

写雨的诗范文第3篇

清代画家、诗人张若驹写有一首《五月九日舟中偶成》:

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风寒正长潮。

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在今朝。

清代诗人袁枚评论这首诗说:“此诗真是天籁。然而把‘女’字换一‘男’字,便不成诗。此中消息,口不能言。”(《随园诗话》卷八)

这首诗从眼前景写起,抒发了对家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写得极平淡自然而意味深长。诗中表现了父女之间的一片真情,袁枚称之为“天籁”。这种父女之情,是通过身在他乡的父亲于江上舟中想起今日是女儿生日一事表现出来的。袁枚认为,如果将女儿换成儿子,便诗意索然了。并说“此中消息,口不能言”,为什么呢?

袁枚在这里“口不能言”的“此中消息”,其实只是一个“辞趣”与“题旨情境”的关系问题。

“男”字与“女”字在古诗词中分别带有绝然不同的情味。男子威武、刚强,有一种阳刚之气;女子温柔、委婉,具有阴柔之美。古人把缠绵悱恻、依恋不舍的情态称之为“女儿态”,把写得委婉柔弱的诗句称之为“女郎诗”。如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评宋代诗人秦观的诗: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前两句出自秦观的《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

“退之山石句”指的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山石》中的诗句,其前四句是: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此诗写诗人黄昏到寺院所见景色。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凸显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给人丰硕充实之感,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元氏以《春日》的前二句与《山石》相比,以显其纤弱,并称之为“女郎诗”。可见,“女”字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与缠绵柔情联系在一起的。

而“男”字则常与壮志豪情和远大志向密不可分,如唐代诗人岑参《送费子归武昌》:“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又如唐代诗人杜甫《后出塞(其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表现了一个男子应不恋小家,慷慨赴边,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写雨的诗范文第4篇

梅兰芳先生喜欢画兰花,而且常常以兰花的清雅高洁自况。梅先生也常以自己绘制的兰花馈赠朋友,用兰花的气节与人共勉。他画的兰花风姿绰约,别有一种文人气质。人们在欣赏梅先生画的兰花时,总觉得透过纸上那栩栩如生的兰草,能领略到一种难以言状的情趣,所以从20世纪40年代,梅兰芳画的兰花就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但是如果没有读过这组诗稿,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梅兰芳笔下的兰花是融汇了从古至今无数丹青妙手的艺术精华,才达到如此精湛的艺术境地的。从诗稿中我们了解到梅先生曾反复研读历代画兰名家的作品,并认真临摹过明代大画家文徵明、周天球、孙克弘、仇十洲的兰花稿本。他在《摹周天球兰草》诗中写道:

蒙君爱我墨兰花,几写幽香与倍加。

欲效所南无粉本,不如仔细摹公瑕。

诗中取南宋著名画家郑所南画兰花都把根部露出来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郑所南画兰露根,隐寓着“国家沦亡,没有国土”的含义。梅兰芳表示自己也想效仿郑所南,以画兰抒发爱国情怀,可惜找不到郑氏的原本,只好临摹周天球画的带有缺瑕的兰花。我们推想周天球的原稿可能也是露根的兰花,不然为什么被称为“瑕”?从这首诗看,梅兰芳是把画兰花当作告诫国人勿忘国耻的一种方式。他在另一首《春日写兰自娱》中也说过“千花万卉总关情”,足证他之所以喜欢画兰,完全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

梅兰芳还曾临摹过明代另一位大画家仇十洲的兰草,这在本组诗稿中也有明确记载,稿中有一首《题仇十洲画兰》写道:“不识十洲高手出,犹疑两宋写生花。”通过误把仇十洲所画兰花当作宋生作品的比喻,称赞仇十洲画兰水平已可与两宋作品相媲美了,应该说这种评价也有独到之处。明代的孙克弘也是一位写兰高手,梅兰芳在认真观摩研习孙克弘的兰花作品后,留下了《题孙克弘墨兰卷》一诗,有“今日披图容吾学…前贤墨妙更谁同”的诗句。说明他曾反复临习,以品味其中真谛。正是在这种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梅兰芳的画兰技法才有了超出常人的水平。

梅兰芳画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书画的互赠互跋联络与朋友的情感。后不久,梅兰芳谢绝登台演出,失去了一个与各界人士交流的平台,诗画互酬就成了维系与书画界、艺术界贤达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诗可言志,画能传情”,梅兰芳正是利用自己的这一特长与同道爱国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组诗稿中有十余首诗记载了梅兰芳赠诗赠画的轶事。上海画家沈迈士曾赠梅兰芳《岩边兰花》一幅,梅先生甚为珍惜,作《自题迈士所作岩边兰》诗以记之,诗云:

临风潇洒石边开,习习幽香誉点魁。

引得诗人歌一曲,浅酌低唱梦初回。此诗赞赏了沈画的优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作品的喜爱。

梅先生赠给别人的兰花作品往往题上引人深思的诗句,如《自画自题赠友人》一诗中写道:

闲居闹市身甘寂,瓦钵土盆认不奇。

淡泊无求香自送,夜来风雨惯听多。以诗句表达了自己为维护民族尊严脱身舞台,甘与瓦钵土盆为伴的不渝之志,与友人共勉,一幅画一首诗,沟通了双方的爱国情感。诗稿中还有一首《自题兰花赠平君》写道:“我爱兰花异众花,不将颜色媚春阳。”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追求的是那种不以自身的艳丽去取媚于人的情操。梅先生写这些诗句时,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风雨飘摇,笼罩着上海,在阴风凄凄中,能有这样清雅明丽又充满气节的诗句传来,不能不让人为之一振。

在长期与丹青为伴,以画兰自励的生涯中,梅兰芳不但追求情操上的高洁,而且也在追求绘画技艺的创新。他画兰花以古代名家为师,又不拘泥于传统,总是用心揣摩如何才能出新。这首先要不断观赏兰花,不断体味其神采。从诗稿中我们知道,冬日里在梅兰芳的室内南窗下经常摆着兰花,因此才留下了“幽兰清供小楼西,瘦石土盆绿满泥”的诗句。春阳中梅宅院中的台阶下也种有兰草,所以才能写出《自题阶前兰》中那样“阶前香草已花攒,绝似文家画里兰”的诗情。一面观察,一面临摹,一面体味,梅兰芳终于领悟了画兰的要领。在《醉后自题兰》这首诗中他写道:

写兰似易最难神,一样无言有夙因。

画里如留香色在,他年还忆作图人。他体会到,看似容易画的兰花,其实最难画出精神;他也知道了如果不光描绘其形,而能把兰花的香韵都写出来,后人就会永远思念这位画兰的人了。体会丹青技法到如此深的境界,梅兰芳的兰花怎能不为世人所推崇?

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同时也是造诣极深的诗人和书画家。21世纪初,作为国家形象标志的“中华世纪坛”在北京落成,在这座名噪宇内的华坛上,要树立40位中国古今文化名人的塑像,经过各界的反复讨论,由数十位文史泰斗共同推举,梅兰芳列入了中华四十名人榜。

写雨的诗范文第5篇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和其他技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另外也包括行文章法。

在近些年的高考中,行文章法的考查在现代文阅读中并不少见,但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中几乎看不到这类题型。然而在2011年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中,行文章法的考查却很多见,呈现多元状态。这对于新一届高三学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备考点,必须积极应对。

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具有其特有的章法。不同文章的章法之间也有共性,如谋篇、构思、结构、顺序、人称、线索、选材、首尾、详略、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等等。许多省市2011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主要是针对一般章法进行考查的。下面我们将这类考题集中起来,并针对做题要点进行点拨。

一、 诗中线索

1. 全国卷: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 答题要点:答题前,先要确认诗歌中有无能够将表现诗人感情的各种材料交织起来的事物。如果有,这个能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整体的事物就是线索。理解时要分辨出是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等线索中的哪一种。找出诗歌的线索,有利于理顺内容,掌握其结构,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参考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之感。

二、 叙述顺序

1. 天津卷:

骤 雨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2. 答题要点:很多诗歌也常常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做题时先要弄清楚诗歌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再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具体分析其作用,分析这样安排与那样安排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叙述的顺序有时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依次而写,有时也会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有时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记叙,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等;有时按事物的因果、事理、递进、总分等顺序来写。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安排材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场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势骤晴”,“山又绿”了。这样的记叙顺序好不好?诗人自有思考,当然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3. 参考答案:(1)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2)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三、 构思脉络

1. 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2. 答题要点:“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然后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及层次。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就是脉络。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在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杜甫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3. 参考答案:开头四句是杜甫对李白的高度赞美,回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说明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由第三联的离情自然引出末联“把酒论诗”的热切希望,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四、 诗歌开篇

1. 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2. 答题要点:这类题是针对诗歌开头发问,因诗歌开头的内容及其与下文的联系各不相同,因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有时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有时照应题目;有时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埋下伏笔,为下文进行铺垫;有时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有的诗歌开头又兼有上述几种情况。因此,理解诗歌开头的内容以及与下文的联系,是回答这类问题的前提。另外,题目中常常出现的字眼除了“特点”,还有“作用”“好处”“效果”等。

纳兰性德的边塞行吟之篇清怨苍凉,这首《出塞》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词的下片,抒写自己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因此开头有总领、点旨等作用。

3.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五、 承启铺垫

1. 湖北卷: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 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 答题要点:因这类题都是针对诗文中间部分的内容发问,所以考虑它的作用,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与全文各个部分的关联。又因为它承上启下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表达:

(1)承上,承接上文,照应上文。

(2)启下,照应下文,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蓄势。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进行衬垫的一种写作手法。运用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3)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次句写“登城”。第三、四句写诗人纵目野望,留连忘返,陷于凝想之中。《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开头雨势很猛,转眼间却雨收云散。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颜色如碧玉。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3. 参考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的“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写雨的诗范文第6篇

雨,是千姿百态的。

有写小雨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早春微雨如酥的细滑、润泽万物;《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仿佛能见到烟雨笼罩着寺庙那朦朦胧胧的景象,为江南增添了几分迷蒙的美;《渔歌子》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者的喜悦和欢乐洋溢在雨中、诗中;还有“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ldquo;也是描写小雨的;有描写大雨的:《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白雨跳珠乱入船”,一个“跳”珠,可见雨有多么大;而《滁州西涧》里“春潮带雨晚来急”,“急“也是描写大雨的。

还有描写雨的声音、温度、奇特、情感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里窗外传来的风雨声,不知使多少花儿凋落在地上,这是写未见面的雨声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符合作者当时朋友离别时的凄凉心晴,这是写雨的温度的;描写雨的奇特空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述说对雨的情感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雨的诗范文第7篇

长大的我,读了一些文人吟雨诵雨之诗句,听了几曲艺人怀雨恋雨之歌谣,不再对雨的科学问题感兴趣,却独恋那雨之情、雨之韵,确信天上亦有一人如我这般,常常感慨,时时洒泪,向我诉说她的心曲。她与我之间仿佛有一个无形的约定:彼此相知相应。

于是我细细体会雨之情、雨之韵,直到发现了她的诗意和失意。

诗意,是小时候的下雨天,趁着父母不注意悄悄溜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在野外玩耍,没有伞也没有帽子,任雨点随意落在发梢、面颊、小巧的鼻尖,然后流进我甜蜜的心里。

诗意,是和我最爱的人在雨天共撑一把小伞,相拥相偎,听雨声滴答,让每人都淋湿一半,让雨和着泥土,涂抹我们的脚尖。

诗意,是夏日与好友在街头闲逛,忽然间暴雨从天而降,无处躲闪,提着鞋艰难跋涉在没踝深的“大河”里,任头发散乱在肩头,因落汤鸡般的模样笑得直不起腰来。

诗意,是雨中登秀美的峨眉山,山在雨中,人在雾中,山景若隐若现,人儿神清气爽,念叨着“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虽说脚下磕磕绊绊,有诸多不便,却另有一番情趣。

更有那雨水凝结成漫天雪花的日子,和朋友在校园里打雪仗、堆雪人、溜冰,美美地玩上一回,然后,故意踩得雪地咯吱咯吱响,在路灯下看雪花跳舞……

失意呢?

失意是亲人不在身边的日子,下着无休止的连阴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那时,思念的痛比绵绵的雨丝还长。

失意是我遭遇挫折而天公偏不作美,大雨噼里啪啦,感觉全世界都那么阴暗潮湿,不知何时天空才能放亮?

失意是不知什么原因而惆怅伤怀、痛苦难耐,“举杯消愁愁更愁”,只好一个人站在雨中,让雨水冲洗自己的脸,让泪水伴着雨水流……

雨中的诗意,其实就是心中的诗意,是充满希望的日子,是盛着快乐的日子,是你爱着这个世界,也被人爱着的时候;雨中的失意,其实也是心中的失意,是孤独的日子,是伤感的日子,是痛苦的经历,是失败的过程。

如此看来,天上的那个人就是我自己了!哦,原来雨,是我给自己的一个约定。

写雨的诗范文第8篇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这首颇见锤炼又通体浑成的诗,题为《夏日过郑七山斋》,作者杜审言,初唐“文章四友”之一。他是杜甫的祖父,杜甫因此非常骄傲,曾说“诗是吾家事”。

《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去郑七的山斋相访,山中访友,在夏天是极相宜的。不但因为山中可以避暑,更兼“有意中人堪寻访”是一种心灵透气甚至精神吸氧。

独自一人面对酷暑就艰难得多,甚至顿生无望之感――“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是心思很重的人,境遇不佳就尤为痛苦。只看他在夏初雨后都如此寂寞无聊,毫无赏心乐事,便知他到了盛夏定然全身心陷入天气和心情的双重灼烤之中――“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莫辩亭毒意,仰诉璇与玑。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柳宗元《夏夜苦热登西楼》)天气间都是暑气,摆脱无计,无法入睡,独自登楼,仍觅不到凉意,仰望星空也只能倾诉自己的怨愤,最后承认自己不是姑射山上的神人,无法指望像他们那样清净安详。柳宗元是明白人,他清楚因为对天下的忧虑和当权者的不满,那种“暑热”来自心中,是无法得到真正的清凉和安宁的。

比起柳宗元,窦叔向的名号就不太响亮,但这首《夏夜宿表兄话旧》却意味深厚,颇为感人:“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近人俞陛云评论:“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诗境浅说》)确实如此,全是常情,纯胸臆语,自然流出,自作感喟,不欲人共鸣而共鸣自起。这首诗让我想起情境相似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但情感比李诗更五味杂陈,因此有些接近杜甫感人肺腑的《赠卫八处士》了。

夏天亲友相聚,其实也有不便,就是在动辄汗流浃背的温度下需要穿戴得相对整齐。这样一想,就马上明白在夏天衣冠楚楚地陪伴皇上是何等的苦差使!何况热得发昏之际,照样要面对皇上随时“发难”的“命题作文”,“应制”作诗。宋之问的人品与“君子”毫不沾边,但他确实有才华。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诗,照样工整精美,而且做到了颂圣、写景、渲染、余味几不误――“高岭逼星河,乘舆此日过。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歌。”(宋之问《夏日仙萼亭应制》)《红楼梦》七十六回湘云笑着说“不犯上替他们颂圣去”,但在宋之问,“颂圣”不但是本职工作、是“己任”,而且和他的攀附投机型人格非常匹配,正可发挥才华大展怀抱,因此这类诗在其作品中占了很大比例。

做个闲人,逍遥在山水之间,自然可以清凉许多。但同道中人却也不是时时相聚的。“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这首诗明净恬淡、温润莹洁,有月光,有荷风,有竹露,有在心里响起的琴声,有对友人的思念。荷风,竹露,闲人,那么和谐,那么清净,那么自在,让人对天地心生感恩。